李小墨Lena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改变与发展 4 - 舞蹈院校硬件评估与舞蹈教学软件上的实际差距 (深谈评估模式与无法改变的文凭教育之舞蹈教改)5 - 残酷的艺术 舞蹈训练伤残实录 (现阶段我国舞蹈从业者的淘汰率)毕业论文吗 本身就是很有趣的现象啊 有时候自己写地还不如学文科的帮忙杜撰的 哈哈 希望你能早日通过
我大旗网
这里有高清晰版的《踏歌》你要赶快下载哟!给你几篇论文,供你参考。(一)《踏歌》的舞蹈形态和意象体会《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这种深匿于不同舞蹈文化类型之表象下的'共同性',或许正是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中所要提示的文化精神。"。"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著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的形象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踏歌的勃勃生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葛天氏之乐,三从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更向我们详尽说明了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踏歌"达到鼎盛终渐衰落。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1.《踏歌》的舞蹈形态《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边"运动。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2.《踏歌》的历史文化精神首先,《踏歌》的运动方式有逆向起动和圆孤轨迹,这里深积着我们民族的运动时空观就?以退为进","以起点为终点",空间上"以无为有","以弧线构球体"的观念。《踏歌》中舞者身体前俯后仰亦为阴阳配合,脚步有虚有实,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选退,婉转回旋,其规律与老子《道德经》"反复其道"相吻合,即宇宙运动的发生不必寻找外在的动力,其动力在自身内部的"反"与"复"。其次,《踏歌》的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我们注意到,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以人体线条的呈现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文化限制来构?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用孙颖先生的话来说,叫"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特征是外观面软松驰,气、力内运以为骨梗,龙趋凤回、行云流水都隐于'韵'、'势'之中"。事实上,这种特征的形成,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相关联。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因为"中人思想多从自身做起,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一道德修养的程序。西人则是由外在的要求,渐次达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的道德观念多来自外在规定而非自身形成。中人对美的修养偏重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4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裾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3.《踏歌》的意象体会《踏歌》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尤其是汉末,魏晋时代,中原大地成了群雄逐鹿的战场,各国彼此互相砍杀急夺,轮替着粉墨登场,统治者内部彼此猜忌,互相残杀,墙宇倾毁,荆棘成林,现实生活中既充满苦难和危险,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知识分子为避祸,寄身远离,崇尚玄谈,信仰宗教,纷纷乱乱的时代无规矩定则,是中华盛衰强弱之大界。乱,使人生观念改变,生的艰难,死得突兀,生的自在,死得壮阔?纵使留得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故而人们传真于情,倍珍于生,无所谓桎梏而尽情咏歌为生。时代的艺术和人生更为相似,它身上容纳了越多的经历,它也就具有了越多的容量。于是出现了多姿多彩,令人叫绝,发于内心,直指人生真谛的魏晋艺术。《踏歌》历经这个时代,至盛唐达到极至。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歌》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人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只有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才能发出这样的慨叹,只有五千年中国文化才能以如此又典雅、又妖媚、又含蓄、又洒脱、又自然律动、又修饰绮丽、又抑扬顿挫、又行云流水的《踏歌》来赞美生命的美丽。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 。《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资,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这欢歌,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纯净,洒满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欢愉畅然妩媚俏丽,娇羞无邪,情窦初开,心扉悄启,尽情尽兴,如醉如痴,乐而忘返,从舞姿造型上,她们舞姿古朴别致,韵律独具,袖子运用有别常规,似如古籍所载:"若来若往,若仰若俯"、"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重心微倾生新韵,节奏洒脱步均衡,舞姿流动绵延,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踏歌》的编导孙颖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二)《踏歌》---窗边的月亮《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三)论舞蹈——《踏歌》《踏歌》以民间形态、古典形态交融共同诠释了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连唐人刘禹锡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诗情,面对“带香偎半笑,争窈窕”的南国佳人赋上一首《踏歌行》。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踱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来。这是剖析后的结论,但舞蹈《踏歌》从视觉感上讲并未曾见丝毫的“坠”感,此中缘由在于那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这种不拘一格、他为己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络、现代的双重性。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美学观念,处处充盈于作品的举手投足间。汉魏之风浓郁的《踏歌》从舞台构图上尽显“诗化”的一面。如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踏歌》词)。在这声声柔媚万千的吴侬软语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丽的一道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踏歌》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它将会在中国古典舞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
飞云纵览
关于汉唐古典舞“重心”的分析
重心的变化随时随地都与舞蹈动作紧密联系着,所以舞蹈重心的训练是舞蹈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舞蹈动作稳定、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汉唐古典舞“重心”的分析,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在舞蹈中,“重心”是极为重要也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维持舞蹈动作平衡的关键。重心训练在现今各类舞蹈训练中缺少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将重心的训练提炼出来,加以深入,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是训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还体现出了不同舞种通过不同的重心变化而渗透出的风格特色。本文结合中国古典舞蹈,谈古典舞中“重心”训练的重要性,在舞蹈当中,“重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身体姿势的变化会导致“重心”发生变化,而“重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动作的完成。
一、舞蹈“重心”研究
1、人体重心
人体重心是指人体重量的中心。
人体静止时,重心处于人体脐部附近 ,一般来说,受身高、体重、骨骼发育不同的影响,每个人的重心位置不同。在运动中,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是人体的总“重心”,即“人体重心”。
人在静止状态下处于自然直立时,人体的“重心”是接近人体中央矢状面内,稍偏向第三骶椎上缘平脐并位于其前方7厘米处。准确来说是位于脐(肚脐)下方,这并非是人体的中心。例如:当人们站在栏杆前,发现栏杆低于小腹的时候,越靠近栏杆就越会感觉到不安和恐惧,当人一旦失去稳定,就有可能坠落,这是逼近重心,失去安全感的心理作用。
此外,重心还随着人体位置的移动和躯体形态的变化而略有不同。人静止站立的时候,重心位置在唯一的一个点上,而当人体发生型姿改变的时候,人体重心的作用点就在随之变化,如将姿势变化成右脚为主的姿态,重心的作用点就会向右倾,向右倾斜的重心并不能使重心不稳,而是重心随着作用点的改变而改变,以此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重心的支撑点
当人体站立时,人体重量的支撑点大多数是偏于脚跟部位,这使人体相对自然、平稳。当人体处于向前行走的运动状态时,人体重心的支撑点将是由脚跟经过脚弓到脚掌的运动过程完成的,双脚通过与身体重心的交替滚动而完成向前行走的动作,而当人处于奔跑的状态时,人体重心的支撑点则是偏向于脚掌为主要支撑点。所以,重心的改变,有助于运动的产生,且提高运动的效率,能够使身体轻松地完成奔跑的动作。
我们的脚是整个身体重量的支撑体,双脚之间的左右、前后的有效位置所形成的面积,有效的形成了重心支撑面,想要保持平衡,重心就不能离开支撑面的有效范围,否则就会失去对重心的控制。
由此,我们可以在贴切舞蹈探索重心支撑点的时候,不难发现在舞蹈的重心研究中,脚跟、脚掌的支撑点以及多点形成的支撑面的重要作用。
3、舞蹈重心
在舞蹈中,“重心”是极为重要也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维持舞蹈动作平衡的关键。各种结构复杂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间的流动、变化;大幅度的跳、转等等,都需要在平衡“重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对于人体平衡稳定性的保持,平衡面大,动作的稳定性就容易维持,而平衡面小,对于动作的稳定性就不容易维持。支撑面的面积越大,则稳定性越高,支撑面越小,则稳定性越小。
比如西方芭蕾舞中的足尖艺术,就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对于整个人体的重心支撑点很小,难以维持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延长肢体的同时还要完成许多丰富而具有难度的动作技巧。它不但将西方崇尚上帝的宗教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夸张了西方人开放热情的审美取向,更使“足尖”这种表演形式成为芭蕾舞中具有特色的一种代表形式。在足尖上完成优美的舞姿、飘逸的动态、轻盈的旋转与跳跃是相当难的,这样的训练程序与训练方式是科学而值得关注的。单腿立足尖的动作就比全脚着地的单腿支撑动作的稳定性差,而双腿支撑的动作要比单腿支撑的动作稳定性高。“重心”位置高,平衡的稳定性就小,“重心”位置低,稳定性就大。
重心的变化随时随地都与舞蹈动作紧密联系着,所以舞蹈重心的训练是舞蹈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舞蹈动作稳定、发展、提高的重要因素。“重心”的训练是舞蹈训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重心不但能更好地完成舞蹈动作与技术技巧,还能更加生动的展现舞蹈动态与舞蹈风格。重心训练在现今各类舞蹈训练中缺少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将重心的训练提炼出来,加以深入,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是训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还体现出了不同舞种通过不同的重心变化而渗透出的风格特色。
芭蕾的足尖、戏曲的厚底儿、满族的寸子……都通过不同的重心变化体现出了不同的`技艺与风格。所以,在舞蹈训练中,我们不但要注意重心动作的合理性。更要注意在重心的变化中所渗透出的语言意义。
二、汉唐古典舞重心的意义
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汉”、“唐”两个字只是用于区别于“李唐”古典舞的另一称号。现今在完整得训练体系中存在而发展。在以孙颖老师为创始人发展起来的汉唐古典舞学派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汉唐古典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多的传达了中国从古至今的时代特色和审美文化。当古诗词、绘画、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时,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象,都验证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
汉唐古典舞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根基,在舞蹈作品中以断代的形式创作出了大量的剧目,无论是原始氏族部落的野蛮、粗鲁还是魏晋的浪漫、逍遥,隋唐的雍容还是宋代的清雅,汉代的宏放还是明清的细腻,在每一个作品中都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时代风格,蕴含着别具古典韵味的历史迹象,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审美意味。而在教学体系中,基训课作为根基课程,更是在不断寻求着具有风格各异的组合形式训练古典舞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学体系。从形态各异的“单词训练”到精彩绚丽的“风格性组合”,从行云流水的“流动连接”到张扬大气的“步伐训练”,无不让欣赏者尽赏各异文化的时代大餐。在单词、短剧、塑性、平衡、步伐中无不联系着舞蹈重心,而流动连接、肢体化解、力量速度中更是要以重心训练为基础。我们会发现在汉唐古典舞训练体系中之所以呈现出鲜明的舞蹈风格,最为主要的是它不以芭蕾把杆训练为训练手段,也不以戏曲的形态为风格性舞姿,这样的起点使得汉唐古典舞舞姿大气、神形兼备,完整的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舞蹈风格,增加了舞蹈的动态与韵律。为了将舞姿的完整性与动态性展现出来,重心训练是汉唐古典舞基训课中尤为重要的训练步骤之一。
运动的毛毛
问题一:在中国古代“和”被看成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有了阴阳相和,有了不同的基本因素之和才有万物,才有一切。“和”成了生存之力,生命之依。重和,则体现了强大的内聚力、向心力与融合力,不仅天与人的对立可和,阴与阳可和,大至无限小至具象的不同对立均可相和。在“和”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舞体现为壮美与优美的对立统一,体现为雄浑与淡雅,豪放与含蓄的并重与相渗。作为中国的民族美学原则,无论出发点各异,但最终要归结到“和”的内核上来。问题二: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经常把自然物与自然现象人格化,从中直观自身。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是因为山水具有君子所应具有的美德。又《说苑·杂言篇》: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知;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在孔子看来,“知者”、“君子”见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而得到美的享受,就在于“水”具有与“知者”、“君子”相“比德”的特征,即有“似德”、“似仁”、“似义”、“似知”、“似勇”、“似察”、“似礼”、“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等等美好的特征。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没有专门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他在继承孔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时,对孔子的思想又有了一些新的发挥。《孟子·离娄章句下》载: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孔子在观察水时,意在比附人的精神品质,把水的自然态势看作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而孟子的解释则是从自然规律中联想到社会现象,从而悟出哲理。孟子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河水和雨水。由于河水有本有源,可以滔滔不绝地奔流,注满沿途的沟坎洼地后,不分昼夜直归大海,而雨水则不同,雨季之时,雨水也能使沟塘充盈,可是因为无源无本,雨季之后用不了多久即会干涸。这就是有“本”之水“源远流长”的道理。孟子认为孔子屡次赞颂水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本”字,从自然现象中悟出社会哲理,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如“水滴石穿”等等,实与孟子的倡导分不开。古典舞《小溪·江河·大海》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贯之于水的形象,每位演员都似一滴流动的水,从始至终运用“圆场”的主题步态,通过迂回折转的队形变化、流畅的舞台调度、纱裙的巧妙利用、艺术表现的准确到位,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一幅潺潺小溪、欢腾江河、滔滔大海的动感的自然壮丽画卷,深情地奏响了一首生命的乐章。作品揭示了自然界一条既简单又深刻、既有启发性又富哲理性、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滴水成河”、“百川归海”、“奔流不息”、“生命不止”……问题三:“象外之象”着重以有限之形传达无限之意,跨越了写实再现而进入到“意象”的表达。从古典舞的形态特征来看,是以“象外之象”来求得“象”的形态与“意”的蕴含相统一的。这不仅是古典舞如此,可以说整个中国舞蹈都是以这种写意表现的“意会”方式来表达一种意境的创造。这既是古典舞以形传意的必然,也是传统艺术与古典美学对内在意蕴的强调。考据《易传》中突出的“象”,尤其是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这两个命题,从而构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要义。其中,《系辞传》有一段名言:“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而,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表明,“言不尽意”但可立“象”尽意。就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会”,从而在美学意义上对“象”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规定。由此可见,《易传》中的“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命题,其核心便是突出表现的写意性,而写意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意会”本源。由此,以这“象外之象”的观念来观照中国古典舞的写意“意境”的塑造,便如袁禾对中国舞蹈意象创造手法的归纳之说那样:一是以意象造型立“象外之象”;二是借自然物象写主观情思;三是以物象之象征性质的不断改变营造新的意象;四是通过虚拟创造内心视像;五是利用道具的象征创造意象。如此看来,古典舞“写意性”的表现,便从舞蹈的种种束缚中得到释放。舞蹈那种与生俱来的,有着表现意义的“虚拟性”与“多义性”,恰恰通过写意发挥出来。 像古典舞《高山流水》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灌注到舞蹈表现的对象之中,使对象成为一个拟人化了的,甚至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交融化了的复合体。尤其是舞蹈视角并不是以营造壮阔的舞蹈意象为目的,而是让观众真正把山川变成生活的“人”来欣赏。而是化宏观为微观,以微观展现宏观,化景物为情思,传达于观众,令观众展开充分的想象,于无高山流水之处,看到高山流水之势。以虚喻实,思之则实。凭借着观众能动的接受作用而达到它以咫尺之“图”,写百川之“景”的目的。舞蹈以男子凝重沉稳的动态造型象征山之雄伟敦厚,以女子流畅婀娜的形体韵律象征水之清丽奔涌,可谓“化实为虚”的极好表现,并用“象外之象”的写意手法充实和丰富作品的审美意境。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舞蹈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和传承巴渝舞历史流源与当代
唐朝的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唐朝时候,国家强盛,实力日益加强,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国家的繁荣统一对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
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穿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蹈、现代舞蹈等多种元素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
关于你的要求,我这里正好有一部作品,你可以借鉴下,觉得可以就给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