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kongch
1.《审美解放与艺术变迁——兼谈中国艺术史的分期问题》,《艺术学刊》第1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2.《元代艺术与中国艺术》,《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以上2009年) 1.《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2.《艺术史三段论:原始、古典和现代》,载《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3.《中西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之比较》,载《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淮海戏简论》,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5.《剑溪堂刻本〈书经〉考述》,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6.《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载《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7. 《道德和命运的博弈——关汉卿杂剧〈裴度还带〉剖析》,《戏曲艺术》2008年第4期;8.《传奇杂剧化与杂剧昆曲化——再论昆曲杂剧》,载《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9.《妙词通戏语,艳曲警芳心——论古代悲怨文学中两种生命的契合》,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六辑(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0.《从中西艺术教育比较角度看国内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载《中华艺术论丛》第7辑,第146-1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以上2008年) 1.《论昆曲杂剧》,载《戏曲研究》第7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2.《明杂剧研究文献三题》,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3.《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4.《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断想》,载《艺术学》第3卷第3集,学林出版社2007年;5.《关于艺术史模式与艺术史分期的若干问题》,12000字,载《艺术学前沿》(张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6.《答新华书目报记者问》,载《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从剧诗到单折戏——论明杂剧对文学体裁的两个贡献》,载《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以上2007年) 1.《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载《徐州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2.《〈长生殿〉的主题及其他》,载《艺术百家》2006年第5期;3.《程士廉和他的〈小雅四纪〉》,载《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南戏传奇化与传奇昆曲化》,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以上2006年) 1. 《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戏曲研究》第6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2.《两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世态喜剧——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望江亭〉剖析》,载《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3.《李开先及其院本创作》,载《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4.《沦落与辉煌:一种艺术的反比效应》,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5.《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载《学海》2005年第1期;6.《从宋濂、刘基的早期诗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后的心态》,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以上2005年) 1.《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关汉卿〈哭存孝〉杂剧剖析》,载《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2.《苍劲雄壮,“豹尾”响亮——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第四折〉赏析》,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3.《浪子心性,市井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三》,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4.《关汉卿研究的百年点评和未来展望》,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转载;5.《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以上2004年) 1.《元曲家生平及心态三题》,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2.《徘徊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元后期两类曲家生平遭际及其心态描述》,载《词曲研究的新拓展》(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元曲家马致远心态剖析》,载《中华艺术论丛》第1辑,第146-1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4.《明初剧场及其演变》,载《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5.《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载《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6.《文人剧与南杂剧》,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7.《明初社会变革及其后果》,载《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载《学术界》2003年第6期;9.《也评〈中国昆剧大辞典〉的编纂出版》,载《剧影月报》2003年第4期;10.《童子戏简论》,载《中华戏曲》第2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11.《说“穷苦之言易好”》,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一辑(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2.《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 1期;13.《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 1期;14.《从另一角度看文人境遇与辽金元文学》,载《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文学遗产”栏;15.《人格自尊与文化尊道——刘因心态剖析》,载《徐州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以上2003年) 1.《试析〈谢天香〉、〈金线池〉的幽默喜剧本质》,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家乐”——明代戏曲特有的演出场所》,载《戏剧》2002年第2期;3.《沈璟及其昆曲杂剧》,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4.《孟称舜的编剧理论及美学思想之我见》,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生命:悲怨文学的活力之源》,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6.《儒学伦理道德与中国悲怨文学》,载《徐州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6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2年第11期转载;(以上2002年) 1.《〈西厢记〉“王作关续”说辨析》,载《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2.《白朴心态历程剖析》,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3.《杂剧史上所谓“明初十六子”辨析》,《剧影月报》2001年第3期;4.《试论杂剧史上的所谓“明初十六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5.《与道共进退——许衡及其心态》,载《南通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6.《丛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试析赵孟頫的心态历程》,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以上2001年) 1.《本色鲜明,剧家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二》,载《漳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2.《万种离愁,无限情思——〈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载《剧影月报》2000年第1期;3.《从情系人生到兴亡空幻——白朴心态历程剖析》,载《霍松林先生80寿辰纪念文集》第1145-116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明代文人剧及其表现特色》,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5.《试论明代文人剧的内容特点和表现手法》,载《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6.《明杂剧〈月下老定世间配偶〉考述》,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9月14日《古典戏曲论坛》;7.《世纪之交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8.《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管窥》,载《剧影月报》2000年第5期;9.《再论元诗分期标准及有关问题——兼答门岿先生》,载《淮阴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10.《李汝珍年谱》,载《文献》2000年第1期;(以上2000年) 1.《关汉卿生卒年辩正》,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杨讷〈西游记〉杂剧简说》,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3.《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载《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4.《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载《艺术百家》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5.《晚明稀见杂剧钩沉(1-5)》,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至1999年第2期;6.《晚明杂剧六题》,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7.《叶小纨和她的〈鸳鸯梦〉杂剧》,载《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26日《古典戏曲论坛》;8.《思想解放与文学变迁——兼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9.《评〈李师师外传〉兼及宋人传奇》(与孙巧琳合作),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10.《元代诗歌的分期及其评价问题》,载《淮阴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11.《〈西游记〉艺术层次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以上1999年) 1.《“关、白、马、郑”与元曲四大家》,载《漳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2.《关汉卿身份续考》,载《戏曲研究》第5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3.《〈李逵负荆〉简说》,载《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4期;4.《明代文人剧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载《艺术百家》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7期转载;5.《一曲以情反礼的青春颂歌——〈牡丹亭·闺塾〉赏析》,载《剧影月报》1998年第5期;6.《从先驱者到孤独者:耶律楚材心态剖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0期转载;(以上1998年) 1.《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2.《本色与当行——兼谈元曲本色派问题》,载《剧影月报》1997年第2期;3.《关汉卿身份考述》,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8期转载;4.《关汉卿北方时期作品考论》,载《文献》1997年第1期;5.《关汉卿行迹推考》,载《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转载;6.《关汉卿籍贯考述》,载《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7.《双赴梦:一部复仇型抒情悲剧》,载《艺术百家》1997年第1期;8.《西厢记:一部悲喜剧》,载《美学艺术学研究》(汝信、张道一主编)第2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9.《元代社会变革与中国古典文学》,载《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刘道镛主编,徐子方副主编)第2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0.《悲剧之生命,生命之悲剧:〈三国〉、〈水浒〉作家作品比较论》,载《明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以上1997年) 1.《两部令人心酸的感伤喜剧——试析关汉卿杂剧〈调风月〉、〈拜月亭〉》,载《艺术百家》1996年第2期;2.《情韵深深,诗家之曲:析关汉卿散曲的传统风格》,载《漳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2期;3.《错落有致,简而传神——说〈长生殿·惊变〉》,载《剧影月报》1996年第5期;4.《〈西游记〉艺术手法综论》,载《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刘道镛主编,徐子方副主编)1996年第1集;(以上1996年)1.《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载《艺术学研究》(张道一主编)第1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2.《关汉卿研究》,载《文献》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3.《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杂剧作者问题》,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新华文摘》同年第11期转摘;(以上1995年)1995-19871.《关汉卿考异》,载《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转载;2.《明前期宫廷北杂剧略论》,载《河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4期转摘;3.《关于洪升生平思想的两大问题》,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4期;(以上1994年)1.《戏曲小说与中外文化》,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同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2.《重写文学史的大胆尝试——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载《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第5期;3.《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札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3期;(以上1993年)1.《作家的经历体验与作品的悲剧意蕴:〈三国〉、〈水浒〉比较研究初探》,载《淮海工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以上1991年)1.《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10期,《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同年第5期转摘;2.《“初为杂剧之始”符合历史真实——关汉卿行年史料辨析》,载《江海学刊》1990年第5期,《高校社科情报》1991年第3期转摘;(以上1990年)1.《明代南杂剧略论》,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2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年第1期转摘;(以上1989年)1.《试论杂剧入明后的两次重大转变》,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5期;(以上1988年)1.《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同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7期《文史知识》“文史信息”均予转摘;(以上1987年)
独行欧洲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 空间表演:全球化时代舞台图形转换和空间剧场化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1977年-2014年) 《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维吾尔戏剧研究 民营剧社的品牌化运营研究——以民营剧社“开心麻花”为例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话剧IP影视化开发研究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 肢体语言在话剧表演中的运用——以校园戏剧实践为例 样板戏的发生与改编研究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开心麻花喜剧创作中台词的二度创作应用研究 市场化经营下我国剧场的设计思路更新研究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末叶戏曲现代戏研究 舞蹈元素在话剧表演中的应用——以《洒满月光的荒原》为例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研究 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高校话剧社团调查研究 林兆华戏剧舞台叙事观念与方法研究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舞台艺术中武术表演形式研究 中国话剧(2000-2015)舞台多媒体运用研究 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 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 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 天津民营小剧场话剧运营研究——以美域话剧团为例 中国现代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延安戏剧运动研究(1937-1947) 兰州市小剧场——大河剧场调查报告 从苏区到延安:李伯钊与根据地戏剧发展研究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与诗化精神 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分手大师》从话剧到电影的叙事转换 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市场细分背景下小型舞台演艺产业化运营研究——以我国二线城市小型歌舞剧、话剧等表演艺术为典型 声有情,词有味—台词二度创作探析 长沙小剧场话剧传播研究 “破”与“立”视域中的五四话剧新论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 以舞剧《原野》为例谈话剧元素在舞剧中的运用 中国当代小剧场校园话剧艺术研究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 “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研究 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 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以《文革文化史》的翻译为例 中国剧院管理经营研究——以上海为例 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田沁鑫话剧艺术探析 1872-1919年近代报刊剧评研究 话剧表演与声乐的融合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二十世纪前期(1904-1949)戏曲期刊与戏曲理论批评 新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生态研究(1949-1966) 中国戏曲剧本语言研究 新中国舞台美术研究 伪满洲国戏剧研究 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历程——中国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研究 赖声川即兴创作研究 试论中国话剧对民族传统戏剧的学习借鉴——兼及戏剧教育汲取戏曲养分的问题 论朱琳的话剧表演艺术 基于戏改背景的样板戏版本考察与美学分析——以《智取威虎山》为例 当代国内电影改编话剧作品的艺术方法及美学特征研究——以“表演工作坊”和“开心麻花”为例 韩国学生中文话剧表演教学设计与指导实践 英语表演式教学研究——以江西某高中英语教学为例 基于话剧表演式教学法的韩国小学汉语口语课教学设计——以《务安五味》的教学为例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类文本教学研究 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以《赵氏孤儿》为中心 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观众期待视野问题研究 直面戏剧在中国的接受 复合性观演空间设计研究 从先锋到大众——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发展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以《雷雨》人物周萍的角色塑造为例 投影艺术介入舞台戏剧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十七年”戏剧与电影的互动研究——以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为中心 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 当代台湾戏剧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研究 近年来中国IP话剧电影改编的研究 《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 非营利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导向研究 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 浅谈话剧与戏曲在角色塑造上的差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 建国后老舍的多重身份“表演”与话剧实践 斯坦尼体系与中国话剧演剧 话剧舞台表演节奏之总体观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中等艺术学校戏剧(话剧)表演专业发展研究——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为例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话剧舞台表演声音呈现中的若干应用——以话剧《白露为霜》为例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 现代性理论视角下的新时期话剧发展与艺术特点研究
小公举A酱
提要:戏曲成熟的突出标志是脚色的形成,戏曲的发展也和戏曲脚色的发展密不可分,探讨脚色的演化,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早期出现的巫傩演出和俳优表演,虽然标志了中国戏剧较早的起源与发生,巫灵、俳优却并非脚色。在唐代部色影响下,宋金时期出现的杂剧色才是脚色的源头,五杂剧色变伎艺性的歌舞、说唱等演出方式为搬演故事的形态时,脚色就出现了。而脚色又在搬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发生分化。所以古典戏曲脚色的演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从杂剧色到生旦净末丑等脚色的出现,是由伎艺表演定型为脚色的演进阶段;定型化的脚色分蘖出自身的老、小、副等脚色则是脚色的分化阶段。 我国戏剧的起源甚早,而戏曲的成熟则甚晚。在戏曲成熟之前,包括参军戏在内的各类戏剧演出中都还没有脚色的出现,而脚色体制的完备则是戏曲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戏曲脚色经历了由唐至宋的漫长的孕育时期,为戏曲的成熟做好了伎艺经验的积累,演员分类的雏形,演出内容的准备等。伎艺表演之“戏”与叙事内容之“曲”的结合,最终要通过脚色的演出来完成。通过对于戏曲脚色的形成的探讨,我们可以获得探讨戏剧起源与戏曲形成关系的具体视角。原始戏剧和古剧的演出中是没有脚色的,作为一种便于安排调度的制度化的人员分类,脚色的形成受到了宫廷部色制度的深刻影响,尽管脚色名称有其令人难解之处,其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烙印还是无可置疑的。而脚色制度一旦确立,便开始具有了独立的品格,开始和戏曲形态的演进相结合,发生着变化。对脚色演化的梳理和探讨有助于我们通过具体的考证研究获得对戏曲演进的理论认识。一戏曲脚色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却是中国戏剧发展的分水岭。横而言之,脚色制标志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差异。纵而言之,从我国的原始戏剧到诸种泛戏剧形态,最后到戏曲,脚色标志了戏曲的成熟,为诸种戏剧形态走向成熟的戏曲提供了足资效法的路径和方式。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戏曲是不是戏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反过来问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戏剧样式都可以和戏曲划等号呢?却没有办法得到肯定答复。由此,我们可一言以概之:戏曲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就像戏剧可包括话剧、歌剧和舞剧,也可包括歌、舞、说白合而为一的戏曲,而戏曲和诸种戏剧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通过脚色制进行演出。所以说有无脚色制是戏曲和一般意义而言的戏剧的分水岭。对此问题,可以通过对戏剧发展史的探讨而获得深入理解。关于戏剧的发生与起源,王廷信先生说:……就历史事实而言,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戏剧之形式本体——扮演又曾长期依附于宗教仪式。原始部族宗教对戏剧的孕育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现象同原始部族宗教仪式的混沌性有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宗教和戏剧都分别会形成其质的规定性,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①宗教在戏剧发生与起源上所起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共同现象,虽然这样说有些笼统,但又确实是为现存原始部族的宗教仪式和文物、文献材料所印证的历史事实。故王国维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②” 通过《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的探讨,王国维在注意到巫(灵)对戏剧起源的作用的同时,还注意到随着文明进步,国家的出现使宫廷中的俳优从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戏剧的产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概言之即: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之外,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①而无论巫灵还是俳优,戏剧性的装扮表演只是他们各自职司的一部分内容。此外,戏曲脚色的装扮表演还和这些巫灵、俳优的表演有着很大不同。从功能上说,巫灵扮演的目的是沟通神人,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福禳灾的,装扮表演自身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达致其诉求的愿望,这样的扮演注重的不是戏剧效果,而是愿望的实现。巫灵扮演中,今人看到的戏剧化的形式在当事人的意念中却没有丝毫的存在,而戏剧化的形式也仅是巫灵演出的手段而已。这样,巫灵自身甚至算不得演员,他的表演不是给他人作愉悦身心的观赏,而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所形成的情感体验感染他的族人,共同进入一种虔诚的宗教氛围中。此外,巫灵装扮也不同于戏曲脚色的装扮。戏曲脚色装扮的效果首先是愉悦美,要使观众赏心悦目,巫灵扮演则希望营造一种意想中的逼真的氛围,以使其所诉求的愿望更好的完成。原始巫灵在周代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改造后,依然顽强的存在,甚至到今天,比如在先秦的民间广泛盛行“乡人傩”,汉代则有每年的宫廷大傩逐除仪式,而时至今日的民间也不绝如缕地残存着原始巫灵的种种痕迹。只是随着文明进步,笼罩在原始巫灵表演中的那种能够感染观演者作共同的情感体验的宗教氛围已消退淡化,于是逐渐具有了某些戏剧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化的礼乐文化的强制力,巫灵、傩除等具有原始宗教特点的活动也被改造为祭礼的形式。于是我们看到,最初带有令人紧张的气氛的巫灵、傩除表演渐渐被戏拟化的礼敬仪式所笼罩,这一过程中的参与者基本具有了某种仪式戏剧表演者的特点,但也毕竟不可能被看作是戏曲脚色,甚至也还不是戏剧演员。同样,对于俳优来讲,他们的某些戏谏活动虽被我们按照戏剧要素的分解而获得了戏剧演出的结论,其实也是似是而非的认识。对要素的分解和对整体认识的结论往往会有脱节,比如每一种植物都可以分解出蛋白质、叶绿素,但不等于含有蛋白质、叶绿素的生物都是植物。所以这样的研究不能改变俳优戏谏的本质:《宋元戏曲史》对于滑稽戏与歌舞戏曾作如下区分:“一以歌舞为主,一以言语为主;一则演故事,一则讽时事;一为应节之舞蹈,一为随意之动作;一可永久演之,一则除一时一地外,不容施于他处。②”就能很好地说明俳优戏谏的本质,何况,早期俳优还只是滑稽戏的萌芽阶段。即以《优孟衣冠》而论,其所装扮之行为与效果和戏剧舞台上演出“优孟衣冠”故事的区别是什么呢?周贻白先生说: 其实,这段故实,说它已具戏剧的形式,显然过早,因为戏剧的基本条件,是要表演故事。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固已作人物的模仿,而其目的,却不过借这种形式来实行其谲谏。形貌和举止之像孙叔敖,充其量,不过接近戏剧中一个脚色,而所表演的,仅为“庄王置酒,前为寿”,并无情节可言,岂得谓为戏剧?③周氏之“脚色”实为扮人物的“角色”之意,故“优孟衣冠”中的优孟只是专扮某一人而已,和戏曲脚色可以扮不同角色人物远不可同日而语。就俳优的职责而言,固然可以被看作是御用演员,但他们主要是通过歌舞、伎艺的展示为王公贵族提供愉悦身心的表演,即使有戏谏扮演也仅偶然为之,不可能成为重要职司,所以根本就算不得是戏剧演员,“俳优杂戏”固其宜也。当然,这种情况自唐代开始发生了变化。唐代对于中国戏剧史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如下四点:一是规模空前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戏剧形态的演变增添了大量的养分;二是空前繁盛的乐舞为戏剧的舞蹈化扮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散乐表演中出现了初步伎艺化的经验手段的积累,为其他伎艺化表演手段走上程式化发展和经验积累的道路开辟了道路;四是宫廷中的乐部制度确立了宫廷演员的部色分类,从人文制度的层面完善了导致戏曲脚色经由杂剧色出现并成熟的机制。首先看前三点。《宋元戏曲史》在分析唐代歌舞戏“大面”与“踏摇娘”的歌舞表演之特色与性质时认为:前此虽有歌舞,未用之以演故事;虽演故事,未尝合以歌舞,不可谓非优戏之创例也。盖魏齐周三朝,皆以外族入主中国,其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时入中国。而龟兹乐则自隋唐以来,相承用之,以迄于今。此时外国戏剧,当与之俱入中国。①可以作为隋唐以来中外戏剧交流的一个例证。大量敦煌乐舞的壁画、雕塑更可以为此说法作一个有力的注解,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写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则可以与敦煌文物一起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而这些材料和说法则可以让我们看到煌煌大唐当年的舞蹈风尚:隋唐时代,特别是唐代,舞蹈活动极为普遍。社会各阶层,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各种方式,频繁地进行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舞蹈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表演艺术,又是人们用以自娱的极好方式。因此,王室贵族祭祀天地祖先、朝会大典、宴百寮及域外来宾,或欣赏,或自娱,都有舞蹈活动;佛寺神庙宣传宗教、招揽信徒、礼佛敬神,有舞蹈活动;民间巫觋通神娱神,也要借助舞蹈;酒肆、广场、街头,有乐舞艺人献艺谋生;传统节日举行大酺,有大规模的群众舞蹈活动遍及城市乡村,几天几夜歌舞不停,舞蹈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②从戏曲表演中的脚色都可以载歌载舞看,与这一时期的舞蹈风尚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戏曲表演舞蹈化的伎艺手段也就是自唐代开始的。“歌舞演出是一个形态丰富的载体,这其中自然孕育着戏剧扮演的要素,而在走向叙事扮演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伎艺手段把这些已经呼之欲出的戏剧要素表现出来,提炼为纯粹的戏剧手段。③”这些手段主要就是“弄”伎和“打”伎,其中“弄”伎就是自唐代散乐中各类“戏弄”表演发展而来。④且这些伎艺手段是造成一般角色和戏曲脚色本质差异的重要依据。再看第四点。在第一章中,通过对脚色来源与演化为戏曲术语过程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在戏曲脚色形成之前,首先是伎艺化的演员群体“杂剧色”,而这些杂剧色的存在和产生就是杂剧“传学教坊十三部”后,借鉴了宫廷教坊的“部色”制才逐步形成的。而教坊中分部管理始自隋代“七部乐”到“九部乐”的变化,唐代则出现了“九部乐”到“十部乐”,继而有唐玄宗“梨园”的创立,自此进一步根据伎艺水平的高下与所演种类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等。这种管理办法在宋代体现为“色有色长,部有部头”的“筚篥部、大鼓部、拍板部”与“歌板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龙笛色、头管色、舞旋色、杂剧色、参军色”等。在此基础上,杂剧的“杂”又使得其诸“杂”演员按照自身的职司与演出形态等分为“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和“装孤”等“杂剧色”。俱《武林旧事》的“官本杂剧段数”和《辍耕录》“金院本名目”又可知,杂剧色所演虽有故事,却还没有成为代言体的演出,而是歌舞的形式。虽然歌舞也可以发展出歌剧和舞剧,宋杂剧演出中的歌舞却是舞蹈者与歌唱者同演一事,“表”(歌唱内容)与“演”(舞蹈表现)是各自分离的。王国维《戏曲考原》在列举了曾布的《水调歌头》和董颖的《道宫·薄媚》两段大曲后曾有如下一段话:“今以曾、董大曲与真戏曲相比较,则舞大曲时之动作,皆有定制,未必与所演之人物所要之动作相适合。其词亦系旁观者之言,而非所演之人物之言,故其去真戏曲尚远也。”③这就是说,在歌舞演故事时,倘言语、动作、歌唱非与塑造人物的情节、内容要求相适合,这样的戏曲就是一种表演形式,还算不上是真戏曲。真戏曲须将定制化的动作“与所演之人物所要之动作相适合”,即变抒情歌舞为叙事歌舞;此外还要合旁观者之言与演者动作为一身。总之,王国维所认为的戏曲,是具有强烈抒情特征的歌舞化故事表演,当这种抒情“歌舞演故事”走向叙事化扮演时,就成为“真戏曲”。而通过叙事歌舞的形式表现故事的内容就构成后世所谓的“真戏剧”。②既然“真戏剧”都还没有形成,杂剧色就更不能看作是戏曲脚色了。二古典戏曲脚色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不重视脚色制在戏曲发展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忽视戏曲艺术“戏”的成分主要是以“伎艺化”的扮演手段,在叙事演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从这一角度看,唐戏弄是古典戏曲的准备阶段,但戏曲的成熟,应是在“官本杂剧段数”和“院本名目”的伎艺手段程式化积累完成并孕育出具有不同演出形态、职司的脚色后体现出来的。这一点通过对脚色演化的分析可以看得更清楚。杂剧色出现后,大致的分工如文献所载:“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③”也就是说五杂剧色中“末泥”为“戏头”,在“色有色长,部有部头”制度中就是杂剧色色长。但他并不侧身演出活动之外,“主张”就说他的演出职司,即以歌唱或韵说念白来参与演出,突出的演唱伎艺是末尼色发展为金元杂剧主唱之正末的基础,在女性所扮末泥则为主唱之正旦。此外,“分付”成为了引戏色的演出职司,那就是通过舞蹈身段动作,当然也要有言语念白的辅助,来参与到演出中“分付演出”,所谓“引戏”之“引”与末尼色的“戏头”比较,不同之处在本书第二章“末色考”中可以看出,是:末尼为戏头且“为长”的职司表明了其最早出场,很多情况下,最早出场也有“引”戏的含义;但在具体演出形态上,末尼色主张系以唱为主,而引戏色吩咐还要负责开场后演出人物的持续进行,以说白为“分付”。又因二者可以互通兼任,南戏中“引戏”接续“末尼”最早开场则为“末”。……末的“始事”之“引”是最早出场,随后可以中止交由其他脚色演出,“引戏”之“引”则是进行性可持续的表演形态。南戏中,因为引戏取代了末尼的开场始事,又在开场之通过“冲场”交由生脚演出,也就自然可命名为“末”。五杂剧色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的表演,根据其“发乔”与“打诨”的特点与后世戏曲脚色的比较可以看出,能够和这一演出的方式类同的只有南戏传奇中的净丑打诨戏谑,由于南戏传奇中的末和副末都极少参与科诨式演出,就和杂剧色中的副末有了很大不同。通过戏曲文物资料形象化的直观展示,结合杂剧色副末的“打诨”,我们考证了它其实就是我们久寻不得的“净”色,这一事实已为本书第三章的“净色考”所论证。杂剧色“副净”则如本书第五章和黄天骥先生所论述的那样,是戏曲脚色“丑”前身。此外,“添一人名曰装孤”的做法则发展成了后世戏曲演出中常见的,在次要演员人手不够时增加“外”、“贴”等脚色的做法,不过已不仅是“添一人”了。至此,我们得出了杂剧色和南戏传奇戏曲脚色之间发展的关系为:杂剧色 末泥 引戏 副末 副净 或添一人 脚色 生(女为旦) 末(女为旦) 净 丑 外、贴这一列表中的杂剧色脚色对应关系打破了以往认为戏曲脚色末净来自于杂剧色之副末、副净的结论,恢复了引戏色在戏曲脚色演化过程中应有的位置。此外,对于杂剧色演进到戏曲脚色过程的考证,也有力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旦两个脚色晚于杂剧色末、净而出现,且它们的出现背景是戏曲演出活动适应散段式的伎艺性表演走向叙事故事的扮演,也就是说戏曲表演走向以塑造人物形象和铺叙故事情节为中心的变化,是生、旦作为戏曲脚色出现的前提条件。首先按照剧本所反映的事实,是“生”一律指的是男主角,“旦”一无例外地是女主角;其次结合生、旦名称后出的现象,我们的结论就是:生、旦的本质就是表明男女主人公的一个符号,是作为叙事文学中的男、女主角的演出者。一句话,旦者,戏曲中表明女性身份的符号而已;生者,戏曲中表明男性演员身份的符号而已。无论扮演者是男是女,其在剧中往往可由“生”、“旦”的名称决定其在剧中必为相应的男或女主人公,除此之外,别无深意。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
不能把。你这个是不规范的。得逐句注释,而且正规的注释应该是 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第x页-第x页。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那么什么样的议论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