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岚懒懒
通过对婚嫁习俗文化景观的历史与现在对比发现,婚嫁习俗已在通婚形式、通婚区域以及婚俗景观等方面发生变迁,而致使其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与壮族生活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关键作用,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研究苗族婚嫁文化,也是了解苗族的风俗习惯。风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研究苗族婚嫁文化,也是了解苗族的文化。文化在历经数千年后,不仅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并且还随社会变化持续至今不曾不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如此,在漫长的时间里,文化散发着璀璨的光芒,震惊于世界各地,源远流长、千头万绪。文化的内涵广泛,与之联系者千千万万,其中婚姻民俗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演变不中辍的一个很好例子。
哆咯哆咯咯
旅游民俗文化1、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涵义它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使承的生活文化。2、旅游与民俗文化“入乡随俗”、“入国问俗”、“入国问禁”,早已成为旅游中的常识,旅游与民俗历来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诸多的文人学者,为了探索各民族历史变迁、民俗风情,行万里路,越千重山,进行旅游采风,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妙不可言的神话故事、宗教祭祀、民间娱乐等,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内涵。 3、民俗文化的构成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体在劳动中,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人类活动的过程里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研究者一般将“民俗文化”分为“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礼仪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等。4、民俗文化的特点(l)社会性和集体性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即使最初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但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融于社会民俗之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由集体的行为实现流传。 (2)类型性和模式性社会民俗现象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一旦形成,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并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3)传承性和传播性社会民俗文化现象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当然传播性决非被动地、平镜式的复制,运动场跑步式的单调重复,而是“扬弃”式的贯通,是辩证否定基础之上的继承创新,兼容并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4)稳定性和变化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和上层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从来无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民俗尽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民俗在时空中传承、播布、演进,也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种种变形变异和消亡的现象。如傣族泼水节,称为“浴佛”节,但现在淡化宗教的成分,而加人娱乐的内容,取其吉祥洁净,对境内外游人有了吸引力。
麦兜籹籹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123老吃客
过去,桂洲民间的婚嫁风俗是按“三书六礼”的规制结就秦晋之喜的。比如男家选中女家小姐后,是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女家若收了礼物,即表示同意该门亲事,男家便向女家索小姐的年庚字,即姓名、出生年、月、日时辰等,写成庚谱回去进行占卜,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克,则婚姻便不能缔结;如占得吉兆,便是珠联璧合,男家便告知女家,把婚事定下来,相当于今日的订婚。其后,男家把正式的庚谱送去女家,并送去礼饼,鹅酒、礼金等过礼,即今日的“派嫁女饼”习俗沿革的由来。过礼后,男家便择定良辰吉日,请媒人去告知女家,征得女家长同意后,便开始筹备迎亲。 婚礼的前一天,女家便把嫁妆由姐妹担着招摇过市送到男家。迎亲前,男家便先派人送迎书礼物女家,然后抬大红花轿迎亲。新娘出门上轿及出轿进入新郎家门口,皆由大妗姐背着进出,大妗姐在整个婚礼过程是起着指点、协助新娘行礼拜堂的作用。迎亲仪仗队有八音班一套,行前引路的两人提着一对写着某府迎亲字样的宫灯,一路上敲锣打鼓,喜笛悠扬,场面非常热闹,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更为有趣的是在举行婚礼时,新郎穿的是大红顾绣褂子,凤冠霞帔;新娘则簪挂红,礼服礼帽。拜堂后大户人家多在该姓祠堂摆酒席大宴亲朋,并请司仪帮助接待打点一切,当亲朋来时,候在大门外的鼓乐手奏乐吹打,一则表示有宾客莅临,二则使新郎新翁听到乐声。即步出门口迎接客人入内,由司仪安排入席,就做到整个宴会喜气洋洋,而又不失礼。散席后,照例还要闹洞房,此时一班案兄弟、同学、亲朋等便出各种谐笑题目让新郎新娘回答、表演、唱歌等,气氛浓烈,使“玩新娘”达到高潮,是雅俗共赏的余庆节目。 新郎身披红带,头戴状元帽,新娘手挽红绸,跨火,祭祖,敬“新抱”茶……这是日前在均安南沙所见到的一场带有顺德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婚礼。 据新娘王小姐介绍,顺德本地的人结婚,基本上都要按照这样一套礼节:拜神、上字、换新装、迎亲、斟新茶、祭祖等。准备婚礼之前,她收到“婆家”嘱咐,要准备“龙头镜尺”。所谓“龙头镜尺”是指一个大盆、一把木尺、一捆红线;两面镜、两把梳、两把剪刀,其中各留一样在娘家;一对花瓶、一对油灯、一对水壶;一个全盒(类似于糖盒),一套新人敬茶用的茶具(盘、杯、茶壶),在整套婚礼中新娘都要用这套茶具敬茶。 “他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红色的绣有龙凤的绸带、一把红伞、一个箱笼,我出门时要头遮红伞,手挽红带,箱笼里则装着我的衣服,进门时,箱笼先进,新人要先互拜再进门。” 不仅如此,在新郎家门前,只见“大襟姐”拿了一把红纸,点燃后让新娘跨过。之后,新郎摘下自己头上插着一对宫花的状元帽,在新娘头上“盖”了三盖,这一动作让在场的外地人甚为不解。问那些在婚礼上做过“大襟姐”的人,她们说,这就是顺德的特色,现在还有很多顺德人结婚时都会严格遵照这些细节来进行。 目前居住在容桂的陈先生说,其实还有很多礼俗,外人是看不到的。比如,迎亲前一晚,新郎要沐浴更衣,从头到脚换新装,然后拜神,该晚还要在家族中选一位侄子同睡。当晚,请朋友、兄弟喝糖水都不能闹得太晚,因为第二日很早还要敬茶拜长辈、食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然后,新郎跟请来的兄弟定好何时迎亲,出发时间,接新娘归来的时间都有讲究,一般是事先请人算好吉时。看来,顺德人结婚真是大有讲究,且让结了婚的顺德人一一道来:过礼:活鸡活鸭不可少,红米酒也要成双成对 据当地人介绍,过礼一般在结婚前十几日进行,意为新郎上新娘家提亲。其礼品主要有以下几样,礼金、礼饼、红米酒,最有特色的大概就是送上一对活鸡、活鸭或者是鹅,而重头则是礼金。“一般三千、六千、八千不等,一是要看男方的经济实力,二是这礼金的数字要图一个好意头。我自己过礼的时候送的礼金是六千八。”陈先生回忆说。 这礼饼就是顺德特有的龙凤饼,有莲蓉的,有蛋黄的,一盒一对分红白两色。饼的数量则要按女方家亲戚多少来定,一般一张请柬需附带一对礼饼,买的时候按重量买,“大概一斤有六个礼饼吧”。红米酒也要成双成对。迎亲:吉时出发吉时归 一般中午吃完饭一两点,新郎就要来女家接亲了。“迎亲中最好玩的大概就是这姐妹要利市,”陈太太介绍说。从最初的天价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砍价到九百九十九,要谈很久才能谈妥,“而且男方也要带鸡、猪肉、酒、椰子等有象征意义的礼品来女家,若礼品简陋,还会引来女家人发难。” 新娘出门时,还不能忘了拜别娘家祖先。王小姐拜完娘家祖先后,需再喝一杯娘家茶,这才正式出门了。进门:敬“新抱”茶,获得首饰挂满身 王小姐进门后,换上龙凤装,由大襟姐和伴娘相助开始祭拜新家祖先,然后向新奶奶敬茶。“之后开始给男家其他长辈敬‘新抱’茶,敬茶时,新人一般下跪,以示尊敬,长辈则要给红包、礼物,按顺德古老的礼俗,长辈们都是备好金银首饰来还礼,新人收礼后则要戴在身上,有的新人挂得满身满手都是,有的手上戒指太多了,为防止遗失,会用一根小红线系住戴在手上。”如此披金挂银,一是表示对长辈的尊重,二也是一种财产富贵的显示,在结婚酒席上戴过之后,一般就要收起来了,此后不会再如此佩带。 “顺德有些镇办婚礼,还要到当地供奉的庙堂、祠堂去祭拜一下。在我们这里已经不用这个礼节了。很多城里的年轻人结婚也都开始简化了。”陈太太回忆自己当年结婚时,曾很隆重地去拜男方村里的庙堂,“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这样的庙堂”。新郎要上“字”,新娘跨火盆 “大襟姐”说传统婚俗 在传统婚俗里,新娘出娘家门后到进男家门前,都会由“大襟姐”为她打着红伞。63岁的李阿姨是这次婚礼的“大襟姐”,她向我解释了许多本地传统婚俗中的细节。 I DO:这个婚礼算不算严格遵守本地传统的婚礼?和以前的结婚习俗相比有没有什么地方是简化了? 李阿姨:这个算是严格遵守传统的婚礼了,礼仪的程序上全都做到了,没什么省略的。但一些细节肯定和以前有不同了,比如说以前接新娘是用花轿,新娘要穿大红喜服,要盖头巾,现在用汽车,新娘穿婚纱,也不用盖红头巾了。 I DO:整个婚礼新郎新娘都要说些什么话? 李阿姨:新郎新娘没有什么特定的话要说,但婚礼的礼仪比较多,新人大多数都不懂,所以会有“撞”(无此字,取同音)嫁姨全程陪同,什么时候做什么说什么新人都听撞嫁姨的指挥。 I DO:男方去迎亲要带些什么,这些东西表示什么意思? 李阿姨:去迎亲要带鸡、鹅、酒、肉,都是表示男方迎亲的诚意,几百几千年演变下来,就固定选这几样作为迎亲的物品。 I DO:女方入门要带什么?有什么意义? 李阿姨:女方一定要带的是“头笼”,现代的“头笼”就是一个皮箱。“头笼”要先于新娘进房,里面装着新娘的衣服,还有红枣、莲子、桂圆、龙眼等佳果,寓意“年生贵子”。 I DO:传统的婚礼有什么忌讳? 李阿姨:家中有丧事的人不能来参加,还有举行婚礼婚宴当天,房子肯定会弄脏,但再脏也不能扫地。这两个忌讳主要是怕冲了喜气。 I DO:新人进门后要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向父母敬茶? 李阿姨:新娘进门后要跨过火盆。进门后,新郎要拿下头上的帽子在新娘头上“盖”三次,寓意新媳妇进门要听教听话。拜堂、拜神后,就要敬茶给父母,还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I DO:传统婚礼中什么环节最重要,一定不能省略的? 李阿姨:如果是按传统婚礼办喜事基本都没有哪个环节能省略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帮新郎“上字”,就是新郎结婚前有名有姓,但没有字。上字表示新郎成家了,也成人了,可以有字了。这个字是伴随新郎一生的,在古时候就算新郎以后中了状元也是用这个字。上字都是在夜晚,在事先选好的时辰拜神,搞完仪式后将新郎的字写在红字上,挂在墙壁的高处。像这次婚礼新郎的字就叫“雄昌”。 I DO:那李姨您年轻的时候结婚是怎样的?流行什么陪嫁品? 李阿姨:我们年轻的时候没现在这么富裕,冰箱、洗衣机这些都没有的。那时陪嫁品都是剪刀、尺子、镜子、油灯、茶壶、茶杯这些日用品。意思就是两人成家了,要好好过日子。 I DO:现在顺德人按照传统结婚的年轻人还多吗? 李阿姨:农村多,城市就相对少点,双方都是本地的就传统些,有一方是外地就说不准了。总的来说现在社会风气这么开放,婚礼也早就多元化了。
泡椒苹果
通过对婚嫁习俗文化景观的历史与现在对比发现,婚嫁习俗已在通婚形式、通婚区域以及婚俗景观等方面发生变迁,而致使其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与壮族生活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关键作用,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在壮族的传统的人生礼仪中,男婚女嫁是不可轻视:生子是延续世系的标志,结婚则是其手段。在历史洗礼下,婚姻礼仪也随社会变迁而变化,进而符合社会进程。文化在历经数千年后,不仅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并且还随社会变化持续至今不曾不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如此,在漫长的时间里,文化散发着璀璨的光芒,震惊于世界各地,源远流长、千头万绪。文化的内涵广泛,与之联系者千千万万,其中婚姻民俗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演变不中辍的一个很好例子。风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众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在原始民族中间存在着一套决定两性间互相关系的复杂的规矩。”⑴这些规矩不妨看作是最早的婚姻制度。从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眼光来看,婚姻制度不断演化,从原始群的乱婚和血缘群婚,进化为氏族社会的非血缘群婚和对偶婚,又进而固定为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不过,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志中,尚未发现乱婚乃至群婚的确凿证据。
十里红妆的嫁妆器物繁多,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从橱柜桌椅、枕箱被褥、盒盘桶篮到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等,各类用品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十里红妆婚俗起源于
中美婚姻观差异形成原因中美婚姻观差异主要源于其经济方式,生存环境,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及人文心态的不同:1.经济方式不同:中国文化根治植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法国婚礼:浪漫 简单 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它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I understand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