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3

柠檬朱古力
首页 > 期刊论文 > 对古汉人的基因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落的恺1994

已采纳

研究称,最早从非洲迁移到中国的人在6万至10万年前抵达现在的西南部地区。这个狩猎者-采集者族群的基因在数万年里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253 评论

咩~咩~羊

所谓汉族的主要基因,即与汉族的匹配度较好,在汉族中最集中。从Y染色体看,最具汉族(当代汉族)特色的单倍群如下:1、O2a1-L127。该支系年龄(共祖时间)万年左右,主要包括F1876、002611两大支。目前看,无论F1876还是002611,分布区域都集中在华北和华东,个别分支集中于湖南及周边。可能(至少其中若干支系)与古代东夷人有关。2、O2a2b1-M134*。此处主要指的是F444,该支系年龄万年左右,其下游的支系F46的年龄只有8000年左右,且在汉族男性中占了11%,在江苏山东等省可达15%,无愧为超级祖先。该支系在汉族以外分布较少,且集中于华北华东,推测早期扩散地点就是黄河中下游。3、O2a2b1a2-M117。此处主要指的是年龄7000年左右的F5,该支系在汉族中占15%左右,而且可能是原始汉藏成分、汉语族的奠基者。但是与汉族的匹配度却不及前二支,原因在于,该支系的下游分支CTS1642在藏缅语族人群(藏族、彝族、纳西族、缅族等)极为高频,在缅甸的缅族中可达40%左右。如此看,缅甸倒成了M117的代表国家。不过,由于藏缅语族主要是CST1642这个支系,其他几个主干分支与汉族的匹配度依然比较好,所以仍是汉族代表单倍群之一。另:广东的20%+的M117以Y7080、CTS5063、F2188三个晚近的蔟为主,目前看前两个支系不像是历史时期的北方移民,可能来自广西和湖北。4、O1b1*-F2320*。此处主要指的是Page59这个支系。该支系又以F1759占大头。F1759集中于华北华东等地,总体上与汉族匹配度很好,应该是汉族早期来源之一。5、C2c-F1067。即俗称的C2南支。该支系绝大多数都是C2c1-F2613这个万年的支系,极少数为C2c2(集中于两广)。F2613下面又分3个主要分支:CTS2657、 F1319、F845,三个支系偏北程度为CTS2657>F1319>F845。其中,F1319可能是殷商所属的支系。F2613与汉族的匹配度较好,但在东南亚、西南少数民族、东北一些民族也高频,其中有的分支如CTS2657可能来自历史时期的北方民族。6、Q-M120。该支系预计年龄不超过1万年,在汉族中占左右,北方大约3%,南方大约。该支系虽然北方偏多但南方亦达北方的60%水平,推测早期分布在宁夏、河套地区等长城沿线,但在2000年前已经绝大多数融入汉族里了。7、N1-M2183。该支系年龄万年左右,分为N1a和N1b两大支。N1b与汉族匹配度较高,在汉族中占4%左右,但亚洲东部其他民族也有不少,例如泰国北部也有7%左右,彝族中也很多。N1a下面又有很多支系,其中北亚和东北欧主要是M178、P43等支,汉族则主要是M128、F4063等支。8、O2a2*-P201*。此处主要包含了M188(除M7)和AM01822两支。AM01822总体上集中于华北和华东,与汉族匹配度较好。南岛人(如菲律宾人)虽然也有很多AM01822,主要是下游的个别分支,一般认为南岛人是7000年前从中国东南部下海的。M188( 除M7)是个近2万年高龄的支系,有些下游分支与汉族匹配度较好,有些不是。9、其他支系。O1a-M119仅与南方汉族匹配度较好,目前看其几乎所有分支都集中于南方。PK4可能起源于湘赣一带,但目前是壮侗语系、南亚语系人群的主流支系。C1a1-M8和D1b都是日本特有类型,其中D1b在阿依努人中占70%以上,该支系与西藏的D1a分开近5万年了。O1b2-P49是朝鲜半岛特色单倍群。O2a2a1a2-M7集中于苗瑶语系人群。R、J等几乎都是历史时期的西域来客。

140 评论

Too兔rich

我们的教科书把中国人,日本人,蒙古人等东亚人种称之为蒙古利亚黄种人,但是在现代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下,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中国人与蒙古人,日本人并不是同种的蒙古利亚黄种人种! 科普一下! 秦汉时代,蒙古人还没产生,更别提 夏商周!! 秦汉之前 汉民族 叫做 华夏,因为汉朝 征服了 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此被称为汉民族!! 现代DNA已经证实,汉族---华夏民族 是世界上唯一 一脉相承的最古老的最智慧最强盛的民族! 而蒙古人DNA 与汉人差别很大,学术上是属于 矮黑人种(D-YAP)与棕色人种(C-M130),而汉族则是真正的东亚黄种人(O-M175)(汉族父系完全没有D-YAP和C-M130) 蒙古人从DNA基因图谱上看,实质上是 北方部分汉族与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杂交民族而已!而日本人种也含有大量的矮黑人种(D-YAP)与棕色人种(C-M130)!!而O-M175东亚黄种人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满*蒙*日本等含有大量黄种基因的民族外表像中国汉族人,但本质上有巨大差异! 从DNA基因图谱上看,中国汉族O-M175 黄种人基因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东北亚其他各民族的基因,包括蒙古,满*族,维*族,藏*族,乃至朝鲜和日本等东北亚民族!! O-M175 黄种人基因 D-YAP  矮黑人基因 C-M130 棕种人基因 汉族人无论是南方汉人还是北方汉人,Y染色体中都没有D-YAP,C-M130这两种基因 而北方民族蒙古人,突厥人,满族人,朝鲜人和日本人都有D-YAP和M130 汉族人的基因是96%的M175+4%的M45,其血统纯度在世界大民族中首屈一指 在人类主干的18个Y染色体类型中,日本人Y染色体结构是: O-M175 (黄种人基因) D-YAP (小矮黑人) C-M130 (小矮棕人) 日本人黄种基因确是在东亚国家中是最低的。 古亚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矮黑人(D-YAP),他们和非洲黑人(尼格罗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另一种是棕种人(C-M130)。纯种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达曼人,东南亚的维达人等,而纯种的棕种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们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亚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种人先后从亚洲南部北上东亚后,肤色变浅。矮黑人中最进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它们是纹绳人的后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拥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称为中东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为欧亚部落(K-M9),其余进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属于暗白人种。欧亚部落的原始人种属于未分离的黄白人种,又演化成好几支。其中一支形成东亚部落(NO-M214),被称为黄种人(又称华夏-芬兰人种),另有一支形成中亚部落(P*),属于早期的白种人。东亚部落的黄种人又分离为两支,一支是芬兰人,部分北亚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则形成中国人,东南亚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础上,东亚地区的黄种人演化为华夏,东夷,百越,苗瑶,百濮,南岛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亚部落也分化为两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们的北亚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欧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进入欧洲的白种人是后来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的主要祖先(当然这些民族还有少部分其他来源)。 东亚大陆情况是:最先来到东亚洲大陆的是YAP和M130, 其后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陆的M9旗下的M175几路大军先后进入东亚大陆,M175下M119夷越集团最先到中国南部和东部,紧接着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东进苗蛮集团,这两大集团驱逐了YAP和M130,使得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驱赶到北部(蒙古,朝鲜,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陆一些少 数 民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后到达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华夏集团,此后的历史就与中国上古传说完全吻合,华夏集团炎黄部落打败了夷越集团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蛮集团,奠定汉族的基础!这就是DNA分析的华夏上古迁移状况! 汉民族的基因分成96%的M9和4%的M45,无论从血统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高度纯洁与统一的. 汉文化创造了领先世界2000年的文明,这不是偶然的,近代数百年的落后则是偶然和暂时的. 汉民族自古至今都有强烈的家族宗族观和姓氏文化,崇敬祖宗,家谱文化,光宗耀祖,世界上最先进最早的姓氏文化也科学的避免了近亲繁殖,与血缘上的混乱!!这是汉族自古一直保持庞大人口基数以及纯正血统的核心要素!! 南方汉族主要是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期间 大量 从北方 黄河流域 迁移移民过去的,融入了部分南方各民族,而北方汉族也融入了部分北方各种民族,但是 无论是 父系还是母系,南北方高度统一,差异是小部分,共性是大部分,这在全世界各民族中 算是高度纯种的超大民族了!!! 人种的DNA研究也解释了 人类文明为何在 西方白种人和东亚黄种人 中创造和发展,人种DNA决定了! 华夏民族 在汉唐之后逐步衰落,不是人种不行,而是迂腐的儒家思想束缚压制扼杀了华夏民族的尚武精神,民族血性, 使得华夏民族成为 文明但软弱无能,任人宰割的落后民族,经历了数次 野蛮落后民族对文明民族的大冲击,但好在人口数量巨大,分布很广,使得文明种族的血脉得以传承和延续,这也正是中国是四大古文明唯一能延续至今并能重新崛起的根本因素!! 在现代DNA分子生物学面前,妄图分化,瓦解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 汉族血统虚无论杂交论,南北汉族论都可以终结,中华民族势必更加凝聚团结和强盛!!现代分子生物学充分证实了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只是我们暂时衰弱了,但是文明种族的火种我们一直延续着,我们知道我们的文明的血统,必定促使我们重回文明的巅峰,不愧对华夏二字!! 从现代人种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可能得出更惊人的秘密:人类几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苏美尔人文明(古巴比伦),古中国文明,甚至 古玛雅人文明, 实质上都是 黄种人创造的!!!很明显巴比伦、苏美尔都在埃及和中国的中间,是黄种人从埃及迁徙到中国的中转站,从DNA分析的古人类迁移路线分析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我们的血脉中不仅仅保存着古中国的文明火种,还保存着古黄种文明人种的基因,我们肩负着无上荣光的古文明种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重返人类文明的制至高点!!!! 附DNA图谱:

150 评论

开着拖拉机飚车

这个机制的起源的话,还是有点悠久了,应该是在清朝或者唐朝。应该这两个时期都有。

118 评论

学生和赞美诗

黄河下流域先民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广泛分布在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自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扩张,使得仰韶彩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以来,中原地区在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开始出现灰陶黑陶,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龙山文化,被命名为当地二期、三期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以山东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清晰地显示出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深刻影响,含有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趋向于东方化。 黄河下流域先民以鸟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人创造了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龙山骨刻文(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古羌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说明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卜辞是现能确认的既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又是商人的书面语。而先商又是东夷的一个主体部分,汉语也确是源于东夷语。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的语言结构。根据历史传说,太昊是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伏羲风姓氏后裔分支属于太昊集团西迁的一支。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东夷故里后建立的方国。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曲阜发展为太昊集团,西迁一支在淮阳发展为伏羲风姓部族),分为山东与淮阳和两大系统,均以东夷语言为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直属后裔,蚩尤出自于东夷少昊氏。太昊集团崇拜龙图腾,少昊蚩尤集团以鸟为图腾崇拜。神农氏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姜水流域,东迁到今豫东一带地区,与少昊蚩尤集团交错分布,有时发生矛盾和冲突。神农氏炎帝部落被迫回迁姜水故乡与黄帝集团结盟。 嬴姓始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夷,是东方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华夏雏形开始产生于商周时代。商代赢姓诸侯国,传说嬴姓祖先是来自东夷首领少昊氏,形成了华族集团。周代分封了姬姓诸侯国,统称夏族集团。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并称华夏。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汉朝确立前后历400余年,随着经济、文化及国家的大一统,泛称华夏的中原黄河流域居民,兼并了南方苗蛮百越集团,统称为汉人,汉族的正式形成就是从汉朝开始的。东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后李文化(距今8400-7700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其主干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间跨度近4000年。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民的活动遗迹。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均属东夷人创造的典型父系社会文化。分子人类学证实龙山文化人骨Y-DNA均为O3-M122,含有部分O3e,没有其它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无论五胡乱华和蒙元满清入侵中原,都改变不了汉族以0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夏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有紧密联系。 龙山文化先民对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千年汉族父系基因以03-M122为主体的稳固基础。东夷人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中原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出自西系,而又融合了东方少昊集团许多部落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商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的东系,虽然与夏人一样是东西的两大系部落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商朝以玄鸟为图腾,与东夷有血缘同源关系,确对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影响极为深刻。商代人殉、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商朝分封了东方赢姓诸国,建立广泛联盟关系,九夷之师作为商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居住在山东的东夷部落组成的部队,一直支持商朝远征西羌,但商纣王腐败荒淫,不停地向赢姓诸国强征财物,频繁征伐西边羌方,东方赢姓诸国已经厌倦了商纣无休止的穷兵黩武,拒绝了商朝让他们参战的要求。东方诸族纷纷叛离商纣王,商朝不得不从西边调兵,去征伐东方赢姓诸国。周武王坐收渔人之利,入主中原夺权。从西周初期东夷与商遗裔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看,商与东夷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秦人原为东夷集团的一支,被周王室调到在西陲,长期与羌戎作战,建立秦国。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而商奄即今山东曲阜包括莱芜一带的嬴姓大国,证实秦人最早的先人,是从山东迁来的。秦人出自于少昊赢姓后裔,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为汉族大一统做出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汉朝继秦的统一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局 面,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表现为二里头文化所包含的较多东方文化因素,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直接继承了骨刻文的特点和风格,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含有较多的南亚人种成分,在人种类型上与他们前身的仰韶文化居民非常接近,但和黄河下流域文化居民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前三期基础上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二里头文化居民在人种类型上发生了变化,更加接近东亚人种特征,可以说明该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的人群交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表明:山东龙山文化(诸城呈子II期)的人骨研究显示了与大汶口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与现代华北人也较接近,因此认为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乃至近代,人种类型上是连续的而不是取代的关系。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显示M系单倍群占85%,二里头文化母系M占(与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说明古中原母系无疑是M系高频为特征。山东长岛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显示N系单倍群占70%,淄博地区距今 2500 和 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为N系,N系含有少量中亚-欧洲基因。可见新石器时代东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别巨大。西安现代组mtDNA:N系占37%,M占63%,;河南现代组mtDNA:N系占47%,M占53%;青岛现代组N系占40%,M占60%(在山东地区属于例外,可能是因为青岛是开放城市,外地移民较多);山东淄博现代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荣成地区N系高达60~67%,整个山东平均值N系占51%,M占49%。由此看出,在黄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从父系基因来看,根据龙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龙山人。O3-M122是汉族的绝对主体,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汉族为、河南52%、陕西汉族,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可见黄河下流域O3-M122比例居于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研究父系基因,同时也要关注母系基因。老亚洲CD原来对应的是母系M,均属亚洲旧石器人类。北方汉族母系基因M占绝多数,N非常低频。山东母系M和N各占一半,和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一样。早期父系O3原来对应的是母系N。新亚洲人O单倍群是3~5万年前起源于南亚的,分为O1、O2、O3。在旧石器时代1-2万年前,O1、O2先北上扩散,考古证实红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韩O2b有紧密联系。虽然O3比O1O2起步晚,但北上爆发扩张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缅族群相同,但当时古东夷母系N高频。随着龙山文化大规模扩张,mtDNA-N扩散到中原。胶辽官话Y染色体O3占,在全国各方言区居于首位。冀鲁官话Y染色体O3占,居于次位,并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O3大爆发扩张,彻底取代北亚通古斯C和羌藏D,获得母系M,并且把百越O1和苗瑶O2a赶退至长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东北蛮荒地区,然后通过朝鲜半岛,扩散到日本。龙山文化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终于形成了北方汉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的格局现状。黄河上游藏缅族群及其西北汉族特有的O3e-M134高发频率,O3-M122比例低。而黄河下游以O3-M122为最,O3e-M134不多见。O3-M122是O3e-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进入黄河中下领域成为东方主人,迫使O3e向西迁徒,与羌藏D系共处融合,形成了藏缅族群。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e-M134。从黄河流域的整个趋势来看,O3e-M134是西部比东部高,越往东越低。在黄河下流域,O3-M122的含量显超过O3e-M134,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在O3-M122的细分谱系中,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流域,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较大的比例。东夷人以O3-M122为最,几乎没有羌藏D系,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东夷O3-M122与夏周O3e-M134均属汉族父系祖先的两大来源。

1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人对中国汉语发音的研究论文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汉字演变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

    豪廷布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古汉人的基因研究论文

    研究称,最早从非洲迁移到中国的人在6万至10万年前抵达现在的西南部地区。这个狩猎者-采集者族群的基因在数万年里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柠檬朱古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论文

    中国古历法,几乎包括天文学的全部内容,带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全面发展。从一开始,它就担负起“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 早在游牧时代,狩猎和采撷都需要掌握

    努力坚持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基因治疗研究论文

    美国一份研究说明,有一种单一组合基因疗法,可同时治疗肥胖、第二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与心脏衰竭等疾病,打破目前一种药治一种病的困境,展现基因治疗的前景。 《美国国家

    刺xin的刺刺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

    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编辑动植物甚至病毒的基因。通过改变基因让其改变性状,对人来说当然是有益的,但目前这个技术并不完善。如果人类真的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就相当于掌

    0度空间的鱼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