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popopxm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写几个片段给你吧 细得像秤钩似的月牙,在云层里缓慢移动,偶尔从云隙投下几缕银白色的光亮,在水面上跳了一下又消失了.云团缓缓地移动着,被吞没了多时的满月一下子跳了出来,象一个刚出炼炉的金盘,辉煌灿烂,金光耀眼,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 一片白云,掩住月儿秀丽的面容,月儿立即把清辉从白云边上放出来,在四周镶成一个灿烂的光环,光环托着白云从月亮脸上轻盈地流过 新月如眉 满月如钩 残月如弓 月上柳梢 皓月当空 月光如水 月桂中天 月色朦胧 月影横斜中秋月圆 这个中秋到来了,我感动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转眼间,已是十八个中秋了.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切"是否能表达.月,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已经悄悄月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像孩子天真的脸庞,幽幽地照在树叶上,又轻轻地反射回来,把树点缀,一片片,一点点,显得十分神秘.温柔的银光一缕缕地洒在路上,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她又溜进人的心里,似春天融化的冰雪,滋润着,冰凉又轻快.她也许是来自天堂吧,她有着圣母般的美丽.如此美好的月夜,我不忍心做些其它的事.这是一个特殊的夜,我不想把它惊动,我怕这位美丽少女隐匿了.恬静的夜,恬美的月儿,这是上帝的宠儿.我总想留住今夜(这是一种奢望).它不能频频的露面,而是上天的安排,这娇贵的美人是给人们带来团圆与幸福的.我在想:今夜,倒上一杯香茗,摆上一盘可口的月饼,静静地倚在窗台上,风盈盈地吹,茉莉花香从杯中溢出,融入空气.恰若在世外桃源.今夜,一个人独自清凉,只是邀月为伴,听嫦娥歌唱,看嫦娥起舞;与她一起思念,是怎样的孤独,又是怎样的陶醉呢 "中秋节是人的心灵最脆弱的时节".圆月,家乡,亲人,在今夜似乎也有很大的距离.哦!这是思念 亲人在他乡,家乡在远方.我看着明月,突然有一丝欣慰,我收到了远方的祝福.月儿在云里穿梭,像儿时在捉迷藏,一会儿隐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看着云缓缓地经过月儿,我迷糊地想:今夜,我会失眠,和你一样,都默默地为远方祈祷.明月,你累了吧.来吧!卧在我杯里,今夜,我来为你守夜.月明亮,我的心也坦然.回首往事,已过了十八个中秋了.雪白的月光洒在床上,隐隐约约地传来《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在月圆的今夜,我拥月梦酣.。
去年中秋节那天,晴转多云。望穿秋水,我也没见到明月出来。那日,我是在哥哥家与哥嫂以及正在他家的父母一起团圆的。看到五岁的小侄女,我逗她:“小琨如,今天中秋节,你送点什么给叔叔?”小家伙圆溜溜的眼珠子骨碌碌转了几下,跑到房间去了。过一阵,她跑出来,递给我一张纸,雪白雪白的纸上画着一个大圆圈。
我笑:“画饼充饥呀,你送我一个纸月饼?”
小家伙摇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不是月饼,是月亮。奶奶说,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最圆最亮最亮,叔叔,我要送你一个圆圆的亮亮的月亮……”
呵,我的心里不由得涌上潮潮的温柔与感动!——请你千万千万不要说我浅薄,竟然因孩子傻傻的话而轻易感动。但你听,送你一个圆月,送你一轮明月,多美妙而珍贵的礼物!
我想,除了天使,谁能想出如此独一无二珍贵无比的、美丽的中秋礼物。如果是凡人,他一定不懂得送我明月,他送我的是一盒盒随处可见的月饼。
坦白说,还在中秋前好几天,我就收到了几盒月饼,它们满满地霸占了冰箱。想我乃草民老百姓一个都收到月饼若干,倘是高官厚位者,大约该是连房间都要放满月饼了。
那几日,走在大街上,看到商家鼓着腮帮子拼命喊:“月饼,月饼,莲蓉的、水果的、双黄的……应有尽有,*折优惠……”望过去,是大盒小盒的月饼,是纸盒、铁盒、木盒、竹盒的月饼;再看电视报纸,扑面而来的是月饼广告。贵的上千元,便宜的几十元,但几十元的东西哪里拿得出手呢,大家就比试着花大价钱买“过期作废”的精美月饼,东家拎西家送,中秋节前先忙他个不亦乐乎。商家呢,先赚他个不亦乐乎,可谓是皆大欢喜。
节日过后,只看到商家忙于处理月饼,老百姓忙着消灭月饼——我稍稍留心一下,就在走廊上的垃圾桶里发现躺着受尽委屈的几盒剩余的月饼——它们的“功劳”,大约仅仅是让一堆蚂蚁几个蟑螂大快朵颐一顿而已,可惜可惜!
“叔叔,你喜欢不?”中秋那天,我那小侄女很郑重地问我。
我重重点头:“喜欢,太喜欢了。”是呀,我实在是喜欢。望着那幅画,白纸似乎渐渐幻变成了苍穹,有明月一轮在眼前缓缓升起;而我的心里,也有一轮明月在缓缓升起,它遍洒着清辉,照耀着我和这片无边无际的大地——中秋那天,我没见到明月,但又见到了明月!
当晚,我在电话机旁向远方的亲人朋友送祝福,一串串阿拉伯数字分别按过去:“喂,某某,祝你佳节快乐,没什么相送,送你一轮明月……”听得出,他们应答的声音很欣喜很欣喜。
送你一轮明月,这真是绝妙的礼物,也一定是最美丽的一句诗。
感受秋天
这几天,天气明显转凉了,空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太阳的心情也不错,每天都按时上班、下班。
天,好像把它那蔚蓝的衣衫彻彻底底地清洗了一遍,那么明亮、可爱;云,好像把它那纯洁的脸蛋涂上了粉底,那么洁白无瑕。
我走在凉风习习的街道上,觉得格外轻松。你看,路旁大树上的“秋精灵”正拍打着翅膀,缓缓地落到了地上。抬头一望浅蓝色的天幕衬着半黄半绿的大树,分外美丽。天空中时而飞过一支小巧玲珑的喜鹊或麻雀,它们欢快地叫着,它们在为秋姑娘那漂亮的脸庞而赞叹。
夜晚,只听得见蟋蟀、蝈蝈之类的小虫的鸣叫声。微风一吹,还可以听见树叶在“沙沙”地为蟋蟀、蝈蝈伴奏呢!
如果你运气好,就可以看到银色的皓月挂在黛色的长布上。忽然,一朵泛着深紫色的轻纱似的薄云慢悠悠地向月亮飘了过来。云遮住了“大银盘”,可是它的光仍从云的边框里射了出来,给云朵镶上一条银白色的“丝带”。
秋天渐渐离我们远去,即将迎来的是寒冷的冬天。
团子888888
摘要:张潮在《幽梦影》中熟练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其中包括花、月、蝴蝶等等,而本篇论文提取其中的“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月”意象的分析,与其他诗人笔下之月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张潮《幽梦影》中之月审美的独特之处。关键词:月 自然美 对比 启发在幽梦影中,提到月的意象的篇目分别有:第一一则、第一七则、第二二则、第二八则、第二九则、第三五则、第三六则、第一二七则、第一四七则、第一四九则、第一八六则、第一八八则等。在这十二则中,月大多与其他意象一同出现,例如花、酒、美人等。这些意象与审美、生活息息相关,但单独出现却相对较少。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八则中有月下看美人这样的描述;第二九则中有月之色,花之香;第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与月搭配的都是一些较为高雅的事物,如花、美人、箫……相互匹配、联想后便是一幅优美的画,给人以一种视觉的感受,就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幽梦影》中的诗句虽较为简短,但构图要素却是齐全的。其所描绘出的是一种生活情趣。接下来,将从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幽梦影》中月的特质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典文学中月亮意象的运用 在古典文学之中月亮意象有这样的几种用法。其一:月亮拥有自然属性,诗人们常常将它视为玩赏吟诵的对象,给人以恬静,闲适之感。其二: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月明星稀,给人一种独特的凄凉孤独之感,便通过月表达自身孤独和苦闷;其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具有独特性和同一性,便成为沟通两地、两人的精神纽带,借以抒发相思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的阴晴圆缺又暗示着分分合合,时光流逝的自然哲理。其四:月亮光偏冷,具有冰清玉洁的特点,常常成为高洁、脱俗的象征。接下来将通过具体案例并结合相关美学原理进行阐述。 我们熟知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前者是恬静,闲适的夜晚,营造了一种清新的月下景物,后者给人以宏大之感,苍茫云海,宽广,壮阔。月在文人眼中,是可以以“景”来表述的。这是一种自然美的表现。“自然美的发现,自然美的欣赏,自然美的生命,离不开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1]这是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摘录的宗白华对自然美的总结。我认为它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表面之美,对表面的外在的欣赏;二是心灵的感受,上升到了内在的层面;最后是精神,这也是最高境界。景虽是景,但景中可以融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思念注入到月中,月本无情而人有情。在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如钩应该是新月,而在五代时期冯延巳所作的《鹊踏枝》中“残月尚弯环,玉筝和泪弹”,这里是残月。在《人间词话》中对《鹊踏枝》的评析有这样的一句话:“构造孤凄幽绝的环境来衬托思妇的难眠伤感。”[2]《相见欢》的月是配以西楼、寂寞、深院等意象,共同营造悲苦凄凉的意境,而《鹊踏枝》中,残月就足以将其囊括其中。在《美学原理》中有这样的一个结论:“自然美是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3]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更直观的是触景生情再容情于景。景是自然现象,也是当下的生活环境。 在传递相思方面,那月在诸多意象中绝对当仁不让。月,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穿越千山万水,将相思之情带到友人那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思乡的诗,我们可以发现会有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明月之时,月亮不但亮而且圆,有团圆之意。这是人们主观意识上赋予的,实际上也是人们的一种直接的审美感受。“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沉积在他心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作用”。[4]“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品格相似”。[5]月亮冰清玉洁,脱尽尘滓。从李白的诗中“惧坏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可以看出其对理想的追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以上通过诗来分析了古人对月亮意象所寄托的审美意蕴。月作为一个意象,拥有多种审美特点和思想寄托。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月亮意象的集中表现是写眼前之景,述当下之心及思所思之景,传胸中之情。 张潮《幽梦影》中月亮的特质及审美特点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人们大凡喜欢看的,看得悦目的,引起人们精神振奋的,那就成为一种美。”[6]在我看来,《幽梦影》中的月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物、韵、神。物,便是实物,看得见的东西。韵,便是韵味,看到景后将思想融会后产生的情感。神,便是已经深深刻在作者内心,并伴随着生活无处不在的。接下来,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幽梦影》的月亮意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物这个层面。在第二九则中有这样的一句“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7]山光水声月色花香,这是将山、水、月、花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让人魂牵梦绕,神魂颠倒。“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等不适物质所固有的了,而成了主观的东西”。[8]在第一二七则中“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9]这是因为月的亮度或可以与灯相比,而灯却没有月那样的品质和独特的审美特征。这是《幽梦影》月亮意象在物这个层面的表现。 其次是韵。读《幽梦影》,可以感受到月亮所构成的韵味。在八二则中“松下听琴,月下听箫”,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搭配和安排。琴在中国传统的乐器中,属于雅,而松给人以一种高洁之感,雅乐配高洁之松,那是再好不过。月光微冷,箫声稍稍有些悲凉,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凄美悲凉的意境。再看到第二八则:“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10]任何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韵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则是张潮视角的独特性展开的审美实践,身处其境,便更加能够感受到这般韵味。 最后是神。神这个字网名常道可以意会不可言传,在我看来,诗词的神在于最终想表达的超脱于文字与景物的东西,而审美生活的神却是将审美活动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在其第一八六则中“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没骨画也”。[11]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不会把镜中的景物当做画,而在张潮眼中,镜中之画是勾勒出的人物画;影子,是没有骨架的人物画。已经产生了一种无处不是美的意识,注重观察,把握不同事物不同角度的特点。在第一八八则中“若无佳丽,花月皆虚设”。将花月作为佳丽的衬托。张潮触景而引发的联想,将相应的情感赋予到身边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从物、韵、神三个角度对《幽梦影》中的月亮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月亮具有佳丽之伴、画中之光、消愁之能、高洁孤寂之质、观赏之趣等特质,是张潮移情之处,生活之乐。 历代文人月意象运用与张潮《幽梦影》中之月的对比 接下来,将用《幽梦影》中的月亮意象与其他诗人诗作中的月亮意象进行对 比,以寻找其相同及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幽梦影》第一八六则有相似之处。一个人竹柏影,一是人影。都是月光下的产物,且二人都有注意。苏轼是对这个场面进行了一个描写,而未能与身边的事物发生联想,然而张潮恰恰就有了这样的联想。这说明联想和审美意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研究《幽梦影》与其他诗歌的对比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不同。是创作意识的不同《幽梦影》更多的是从生活去谈月,而其他诗歌更多是将月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接下来我将从具体的例子中去分析。 在传统诗歌中,比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关于比德的意义,在李泽厚先生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比德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自然美的观点,自然物之所以美在于它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即从其中感受或者意味到人格美。”[12]实际意思是“自然物的美与价值就是因为它们比附的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以及道德情操的价值。”[13]因此月亮的比德价值就与书写月之人的道德追求相关。例如,高洁品质,崇高精神,等等。他们吧月亮看作高洁的象征,例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此时诗人的心情俨然是淡泊致远,清新脱俗。然而月亮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另一般风景,这是张潮所不能及的。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边塞月是历史和战争的见证者。在《从军行》(其二)中“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依然是朋友之间离愁别绪的意象。但是《从军行》(其二)的秋月,无论在意象内容上还是在意象组合与安放上较其他的诗歌都深刻许多。 ”[14] 在唐宋时期,被奉为诗仙的李白创作风格放荡不羁,却又潇洒飘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月光的照耀下的三人宴席,良辰美景,纵是明月不能知晓诗人开怀畅饮之间的乐趣,但是诗人心中仍然有一片朗朗乾坤,明月在这首诗词中的意象就变得更加的高远而清幽。”[15]月亮,它不仅反映了一种时间的延伸,更表示了一种空间的扩张;不仅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不仅追求着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更蕴涵着人类的历史和命运。[16] 在读《幽梦影》的过程中,很能感受到张潮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优雅的生活情调。张潮写月更多的是采用月亮的共性特点,然而其他的一些诗人会采每个时期月亮不同的“个性”去描写和抒发情感。但各诗人的诗作中,不难看出景为情生,景因可爱而美,而不是因美而可爱的美学思想。《幽梦影》中,月的审美意象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它涵盖了月亮的物、韵、神三个层次,也包涵了张潮的审美是人生。参考文献:[1][4]美学原理/叶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93页,第139页;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043页 [5]美学原理/杨辛等著.-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7页,第129页 张丽娟,宋喜坤.月亮意象的审美特质及象征意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名作欣赏,2013(14):111-112+131. [9][10][11]幽梦影/(清)张潮著;韩中华译著.-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第049页;第166页;第049页;第241页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李延.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3):22-25. [14]钟彦亮.王昌龄七绝中月亮意象唯一性与特殊性解读[J].名作欣赏,2017(29):106-110. [15]李路芳,郭永乐.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9):153-154. [16]高原.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怀[J].陇东学院学报,2010,21(01):62-64.
魔戒之love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一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为什么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肖体仁撰文从月亮的形、色、光“悦目”的特点对此作了阐发。[1]他引用毕达哥拉斯的话“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来证明圆月之受人喜爱。“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看起来感到很愉快,很舒服。”就月亮的色与光,肖文把月亮与太阳作了对比:“太阳光太强烈、太刺眼”,而月亮则“黄色显得明朗、欢快、活跃、在宁静、清冷的夜晚,黄色给人热情、温暖的感觉。”“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月亮的光泽更是明亮、皎洁、清澈。”从月亮的自然美的层面给出了月亮特别受喜爱的原因。杨芙蓉提出“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不同于刚劲的阳美,而是具有朦胧与阴柔的美感效应。”[2]郑小九也认为自然美是月亮受到重视并广泛入诗的重要原因。“月亮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月亮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圆月、满月更是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诗人们对中秋月的爱怜简直成了一种“温柔的狂热”。[3]持论相似的尚有杨发的《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傅道彬《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认为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间”,凝聚着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5](P42)除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将其运用到月亮意象的研究中。刘传新借用容格的原型理论对嫦娥奔月、月中蟾兔等神话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月亮与华夏文明关系密切,是因为初民用月亮意象“传达了他们的生命观回答了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诞生与死亡的重大问题”,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6]刘永升同样借助神话和早期典籍资料,运用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和容格的原型理论,认为月亮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是上古女性先民孤戚心灵的载体,蕴涵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7]包莉秋作文分别讨论了容格的原型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意象,[8]但只是指出容格引入了原始意象,即原型概念,而月亮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的原始意象这样一种关系,似并未运用原型理论对月亮意象进行实质性的论述。(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悦目”之美,而更侧重于它的“赏心”,注目于月亮意象与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取向之间的契合。傅道彬在其《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中对此有所说明:“月亮所反映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相吻合,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动向。”“静观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努力目标。……古代哲学家在静观中摒弃尘世中的凡念俗想,进入无牵无累的逍遥游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哲学的思考到了文学理论家那里就成了‘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审美追求。而这种艺术境界就在恬淡而纯净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5](P57)除了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入手,不少论者也同时注意到了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并通过中西比较来凸现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偏爱。张映光也论及这一问题。“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在美学追求上的某种差异,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一枚‘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的一个窗口。”[9]肖体仁亦认为,比较西方人对阳刚美的欣赏,中国古代诗人更喜欢柔性美,月亮恰是这种柔性美的典范。[1]庄超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和”,“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激越强烈,不提倡狂飙巨浪。而月亮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正与此契合。[10]与以上稍有不同,寇鹏程则是结合着中国古典诗词尚婉约这一点来阐述该问题的。“那一轮发着清幽皎洁光芒的月亮,它那如水月光洒向空漠夜幕的时候,月亮本身的形象确实很‘婉约’而且给人无限冥漠恍惚的幽思,很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神经女大王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①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②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希冀和渴盼。③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桥鸭子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 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 资料来源: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
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赏题。但在实际教学中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春夜,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掩映着杏花疏影;秋夕,霜月临江,皓皓皑皑,波心犹如跳着万点银烛,大江上下都是明月。 半圈明晃晃的月丝,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刻化的神一样的人物,用尽了治国,治军,为民的雄才大略,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精妙绝伦!而且人品极高,后人只能是高山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