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猫Shirley
例子:李敖误解李商隐
《读者》2003年第10期选有一篇台湾作家李敖的文章,题目为“床”。文中引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先生对其中的“虚前席”就是两人在席上对跪,中间保持一段距离,表示是皇上尊敬知识分子。
按照李先生的理解,“虚”指“空着”的意思,“前席”指身子前面席上的空间,“虚”与“前席”构成动宾结构,意即彼此空着前面的一段空间对跪着。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其实,李商隐的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贾谊贬长沙,文帝召之回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前席”一词。从字里行间可知,“前席”是一谓词,乃“前于席”之意,亦即在坐席上向前靠近对方。李商隐诗,就是以此为典表示文帝当时的虚心与虔诚。
其中的“虚”应作“白白地”“徒然”解,与“可怜”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对孝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遗憾与嘲讽。对李商隐这句诗,历来的注家都作此解,从无异议,李敖先生的“发挥”是没有根据的,误解了李商隐。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紫蝴蝶CYF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 随笔 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 文章 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 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 组词 ,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 句子 ,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 语文学习 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 ?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 成语 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 》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 说明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 谜语 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美观,实用。?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写文章就想装修房子一样需要“咬文嚼字”。?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 教育 学;1922年 毕业 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 文化 ,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初读感知,思考回答
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
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不即不离?点铁成金?
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音义自查)
文学常识?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学生自查了解)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再读思考,深入探讨
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问题1: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套板反应”?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问题2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问题3: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 心得体会 ?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问题4: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咬文嚼字” 的总原则是什么?
明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Angelcat930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属议论文范畴。但本文似乎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主要体现在归结文章的观点上,这也是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作者在得出自己观点时,先列举了郭沫若先生以改变句式来改变意境的实例,这应重点分析。至于文中“善用联想意义”一节交代一下便可,而对套板反应则相对要详讲,警醒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也要警惕套板反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方法与过程 1、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课文特点。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孟石,现代美学家,文艺心理学家。曾在吴汝纶先生私塾读书,旧学功底很深。(补充介绍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刘大魁、方苞、姚鼐。) 2.字音(以小黑板展示): 咬文嚼( jiǎo)字 倒涎(xián) 蕴藉(jiè ) 锱(zī)铢(zhū)必较 付梓(zǐ) 岑(cén)寂 文本解读: 一、带着课后练习一的问题迅速浏览课文,了解文本的结构框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一部分(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正反两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 二、赏析文本第一部分 1、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郭沫若改字的例子,让我们沿着朱先生的思路来欣赏。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③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④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分析:⑴郭老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据此,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⑵朱光潜先生认为:将句①改为句②,确是改得好,不过,“你这”句式不仅表示坚决的判断,还通常表示一种深恶痛绝,不可用于赞美的语句。并且,“是”在逻辑上属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所以,郭老将句③改为句④并不妥。 ⑶综上,郭老改字的实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就不同,思想和情感就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第三自然段的小结“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为了全面说明问题,朱光潜先生又列举了王若虚改句和贾岛“推敲”的事例。 2、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贾岛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3、以上三个事例说明:句式不同,字数增减及用字不同,意味就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赏析文本第二部分 1、简析课文第六自然段。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由此对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进行剖析,说明用联想义,意蕴丰富。从正面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简析课文第七自然段。 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因为联想起于习惯,而习惯好走老路子所以人的思维一旦流于习惯,就不能创新。接着作者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进行评述,说明这些滥词旧语,毫无新意。这就是“套板反应”。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思考就会更深入一层,文章也就有了新意,不致落入下乘。这从反面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 总结:第二部分通过对“善用联想意义和反对套板反应”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四、简析第三部分 课文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式,咬文嚼字也是一种读书方式。朱光潜先生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在平时写作中,也必须贯彻这一精神,以最精确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善用联想意义,避免套板反应,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新意。 六、作业: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题目自拟,300—500字。 七、板书设计 ①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 一(1~5)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②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有密切关系 ③贾岛“推敲”(意境改变) 二(6~7)正反两面说明 ① 善用联想意义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 反对“套板反应” 三(8)总结全文: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教学反思:重视基础,求实创新,让学生能学有所获,学能致用,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的朝这个目标靠近。当然,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真理在朕
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绿”的意思是:吹绿。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创作背景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我没记错的话,小学一两年级的时候有订过诶,是一本很小很小的吗
散文百家:054001河北邢台市顺德路136号 山西文学:030001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 都市(文学双月刊):046000太原市南肖墙2号 赵少琳“对抗与碰
一、好处1、更好地领悟词义2、使得用词更准确3、更便于理解4、增强记忆 二、拓展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
《咬文嚼字》的流行语评选工作其实在每年的8月份就已陆续展开,要经过征集、筛选、专家审核、意见征求和最后审定等多个步骤,这项严谨的工作才算告终。《咬文嚼字》执行主
名校学报都还挺重要吧,比如北大学报、南开学报、南大学报。最重要就不太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