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huo721
1、让我想起福楼拜的话,“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2、阅读的话,如果精读就显得很重要了,有些字和词其实是对事物的一些刻画。3、浅尝辄止的话,咬文嚼字就不那么重要了,那只是需要了解一个梗概。4、写作的话,都是自己一字一句写上去,必须要用恰当的字词来描绘,一个人写作好不好,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字词掌控,和一些句式运用。
雨中之苇
“咬文嚼字”的好处是能够“改错”。
在中小学的语文课训练中,有一项内容是改错。要改错首先得挑出错误并知道正确用法。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在现实生活中错用字词的现象并不罕见。自然界中的啄木鸟,能够用尖尖的嘴把树木里的害虫抓出来,以保证树木健康生长,枝繁叶茂。
咬文嚼字的作用就像啄木鸟,目的是保持汉语的纯洁性,避免谬种流传引发的歧义。尽管已经离开学校,不再上语文课,也没有老师再给出改错的练习题,但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的责任,查字典的习惯不能丢,对拿不准的词汇查一下,较较真儿很有必要。
对于错用的汉语词汇不能熟视无睹,咬文嚼字也不是小题大做。只有从点滴做起,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语文水平,让汉语这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咬文嚼字》杂志社每年年底都要例行“咬”一下—发布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一大语文差错为:“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会”召开期间,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咬文嚼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很有必要
张小天11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后语: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谜语: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 田 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苦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跑,一个跳, 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战吕布打掉巾冠, 骂候成盗去花马, 恨董卓有心无肝。 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 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 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 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 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 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 去头去尾还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 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 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 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 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 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草莓天天见
《咬文嚼字》关注的对象有报纸、期刊、书籍、广播、影视、网络,以及商品包装、城市招贴,等等。它们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而存在的,所赖以传播的工具是语言文字。显而易见,《咬文嚼字》的作者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学术批评,这里的文章往往是根据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对所涉及对象的文本进行正确与否的学术性的判断。在传播学的框架里,这其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媒介批评。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它们无有例外地将关注的焦点落在信息传播的载体或者说工具——语言文字上了。这种特殊的媒介批评的特色和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现实性现行所有领域的学术活动在整体上可能受到外界的诸种责难中,排列在前面的一定有这一点:与现实的结合不紧密。当然,对于单一的学术活动而言,这样的责难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在学术上进行基础性的传承和理论性的建设,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就某一领域而言,如果绝大多数人都一致漠视学科的现实性,这就有问题了。在《咬文嚼字》出现之前已经拥有了一百多种语文类刊物,这些刊物各有特色,各擅其长。但是在对现实的关切方面,显然都不如《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所针对的批评对象,选择性是很强的。首先它是在公共区域被广泛传播的,是一种正在现实中流动着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妨大致把语言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流传着的,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影响力;另一种只寄存在典籍文献里,或者只限于特定区域中使用,一般人很少翻阅与接触。《咬文嚼字》关注的是前者。鲁迅先生曾说:我国国民的学问,大多数是靠着小说和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在今天,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常规的文化读本就是以报刊、广播影视和网络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它们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国的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教授曾这样描述一个美国人的典型的一天:起床前通过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接着一边穿衣一边看早上的电视新闻或者脱口秀节目,然后在吃早餐时快速扫一眼当天的晨报。在驾车去公司的路上,他们打开车上的收音机进一步收听新闻和最新的交通状况,或者收听他们喜欢的书籍朗读和音乐。在办公室,一份传真过来的新闻快报同一撂关于财经方面的报纸和贸易方面的杂志排着长队,等着被阅读。下班回家的路上,为了减轻压力,他们有可能收听调频电台的音乐节目,或者放放其他的磁带、激光唱盘。在准备晚餐时,广播或者有线电视的新闻节目会作为背景向他们提供信息。而且,在方便的情况下,他们会看看那些在上午没有机会阅读的报纸专版[1]。在今天,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中国的都市人的生活也大致相似,即大众传媒成了他们生存空间中的一种弥漫性与充满冲击力和诱惑力的存在。鉴于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直接而普遍的影响,《咬文嚼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批评案例均来自于这里。那些针对不同媒介的批评文章,被分门别类地排列在《语林漫步》、《一针见血》、《文章病院》、《借题发挥》、《追踪荧屏》等栏目里。同时,编辑部还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在一年时间里对一类媒体进行集中的审视与批评。在2005年,《众矢之的》栏目的总标题是《“咬”定晚报不放松》,选定《北京晚报》、《长沙晚报》、《城市晚报》、《春城晚报》、《今晚报》、《兰州晚报》、《南宁晚报》、《齐鲁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12家晚报作为批评的目标,每月集中发表针对一家报纸的批评文章。2006年《众矢之的》栏目的总标题为《请给荧屏亮分》,接受检查的12家电视台分别是:中央电视台一套、安徽卫视、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检查结果也是在杂志上逐月发表。《咬文嚼字》在选择批评的目标时,对那些现实中流动着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频率比较高、影响面比较广的部分,更是给以充分的关照。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电视节目中的特殊性,及其在观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毋庸多说。《咬文嚼字》连续多年聚焦了这台特殊的电视节目,并且从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以差错一览表和公开信等不同形式发布了批评意见。《百家讲坛》是央视的一档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命意的电视栏目,由于策划到位,设计巧妙,竟也引发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收视热潮。一时间,“坛坛都是好酒”成了《百家讲坛》的美誉。在2008年,编辑部应读者的要求,在《众矢之的》栏目中以《“登坛评酒”报告》为总标题,逐月对于丹、孔庆东、易中天、刘心武等12人的演讲指瑕摘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准确性有学者撰文指出,《百家讲坛》所传播的是一种走样与失真的传统文化,该栏目应该改版或者停办。这也是一种媒介批评样式。其特点是,批评者根据自己的学养与识见,对一种媒介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否定性意见。但是这个意见并不是所讨论问题的唯一方案,被批评者完全可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和充分的说法,双方相反的意见还不妨同时并存。因而开展这种批评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因为只要自圆其说,也成一家之言。而《咬文嚼字》的文章则与此不同,它们对选定目标进行的批评,不仅意见非常明确清晰,而且还是十分中肯的。这就是所谓的准确性的意思。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准确性,不妨看看下面两个批评案例。1. 2007年11月29日《铁道建设》报第28版载有一篇介绍《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扮演者张一山的文章,题目是“张一山,豆蔻小子的成名史”,文中的“豆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豆蔻,又叫“草果”,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色草本植物,产于亚洲东南部,我国两广、云贵等地也有分布。唐代杜牧《赠别诗》有句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用来描述男性少年演员张一山,显然不妥。[2]2. 2007年8月16日《国防时报》《国防纵横》栏目,刊登署名秦焰的文章《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文中这样写道:汉代著名学者刘向也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而这一劝学名言并不是刘向所说,而是《说苑》里师旷与晋平所说的一段话。刘向只是《说苑》的作者而已[3]。可以看到,这两位作者提出的意见,准确得具有排他性。正因为具有这个特点,《咬文嚼字》的编者和作者就要有特别的学术素养。在这些特别素养中,至少应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纯正的态度。深厚的学术积累不仅要求腹笥丰盈,而且还应该运用自如。被列为批评对象的易中天在《咬文嚼字》2008年合订本的序中说:“《咬文嚼字》的作者和编者,每次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出处依据都摆清楚了。”要做到这些,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是不可能的。纯正的态度在这里应包括真诚与韧性。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多次提到《论语》共有两万来字,其实这只是她的一种印象,并没有实际统计过。《咬文嚼字》的作者把《论语》的二十篇文字耐心细致地数了一遍,发现于丹所依据的版本,统共只有15 918个字。在这里,作者很难完全避免关于《论语》的一个常识的以讹传讹状况的发生,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范围根本无法与《百家讲坛》相提并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解决的决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三、建设性任何形态的批评,都具有否定性或者说破坏性的性质。很显然,学术意义上的破坏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起码对一种特定的现象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判断。不过,《咬文嚼字》所开展的媒介批评,不仅给出了否定性的判断,而且其背后还隐含着建设性的取向。首先,从杂志的定位和受众设计上,就带着这样的一层深意。关于杂志的定位,《咬文嚼字》曾有简明扼要、清晰明快的表述。该刊针对国内语言文字运用上出现的“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等令人忧心的趋向,确定自身的基本定位:“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采编团队立志要做“汉语的护堤员”。“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这是杂志的言述常态,也就是否定性或者说破坏性的判断。但是,这样的一种破坏其实是意在承担“汉语的护堤员”的职责,消除语言使用中出现的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以重建语言文字传播过程中的良性秩序与规范。那么,这种破坏却蕴含着建设。该刊把编辑、记者、校对、节目主持人、广告制作人、中学语文教师、文秘人员列为目标受众群,这也充分显示了其对建设性的不懈追求。传播学有一个把关人理论。所谓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信息筛选,控制着信息流量和流向,并直接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理解的那些人。可以说,《咬文嚼字》杂志所设定的目标受众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该刊就是意图通过影响他们,为社会建立一个健康而规范的语言文字环境。其次,从具体的批评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建设性的存在。中央电视台是《咬文嚼字》关注较多的媒体。2006年,编辑部组织编辑与作者“咬嚼春晚”。全国各地的作者对“春晚”的语言文字提出了数百条意见,经有关专家逐条审核,最后认定28条。编辑部把这一结果公开刊发,并有专函寄达央视。央视领会了他们的良苦用心,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在2007年“春晚”揭幕之前,特别邀请编辑部派人协助“春晚”剧组在语言文字方面把关。《咬文嚼字》派出的专家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与“春晚”剧组紧密配合,夜以继日,发现并纠正了数十条可以认定的差错。当年“春晚”播出后,社会各界对央视邀请专家把关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批评不止是文本分析与文本研究,它伴随着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密切的现实互动,甚至是双方相互协作的新一轮的实在建设。在今天,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是无孔不入。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媒介产品已经是一种铺天盖地、无远弗届的庞大存在。我们可以发现,每天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意见都与媒介相关。但是在这些意见中,很大部分是个人印象性的评说,情绪化色彩很明显,经不起深一步的推敲和追问。《咬文嚼字》与此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一种专业性的学理批评,所有的成果,既是一种现实矫正,又是一种学术积累和建设,值得我们珍视与提倡。
duanxuehan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后语: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谜语: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 田 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苦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跑,一个跳, 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战吕布打掉巾冠, 骂候成盗去花马, 恨董卓有心无肝。 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 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 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 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 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 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 去头去尾还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 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 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 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 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 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札
莮Renissodifficult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歇后语: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戏台上的鞭子 -- 加码(假马) 观音堂里着火 -- 妙哉(庙灾) 孙猴子坐金銮殿 -- 不象仁(人)君 寿星打靶 -- 老腔(枪) 寿星弹琵琶 -- 老生常谈(弹) 麦柴秆吹火 -- 小气(器) 弄堂里跑马 -- 题(蹄)难出 扯胡子过河 -- 谦虚(牵须)过度(渡) 扯铃扯到半空中 -- 空想(响)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 没那个事(市) 花椒掉进大米里 -- 麻烦(饭)了 苍蝇飞进牛眼里 -- 找累(泪)吃 豆渣贴门神 -- 不沾(粘) 豆箕柴着火 -- 着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数(荤素) 豆腐乳做菜 -- 哪还用言(盐) 两口子锄地 -- 不顾(雇)人 两百钱的花生 -- 有得驳(剥) 两手捧寿桃 -- 有理(礼)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 -- 想(响)到一块来了 旱魅拜夜叉 -- 尽(精)见鬼 园外竹笋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气(夫妻) 秀才做诗 -- 有两手(首) 秃子脱帽子 -- 头名(明) 何家姑娘给郑家 -- 正合适(郑何氏) 肚子里撑船 -- 内行(航) 龟盖量米 -- 什么声(升) 饭锅里冒烟 -- 迷(米)糊了 床底下点蚊香 -- 没下文(蚊) 冻豆腐 -- 难办(拌) 谜语: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 四个川字川套川, 四个口字口对口, 四个十字颠倒颠。 田 头是一,腰是一, 尾是一,其实不是一。 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 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 苦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跑,一个跳, 一个吸血,一个吃草。 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 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 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 战吕布打掉巾冠, 骂候成盗去花马, 恨董卓有心无肝。 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 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 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 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 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 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 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 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 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 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 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 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 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 去头去尾还是字。 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 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 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 一个游泳,一个吃草。 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 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 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 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 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 重一千倍,才一公斤。 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 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 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 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 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 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 札⑴形似致误 例如:松弛——误做松驰 潦草——误做缭草 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 相形见绌——误做不能写成相形见拙 ⑵音近致误 例如:提纲——误做题纲 国籍——误做国藉 重叠——误做重迭 川流不息——误做穿流不息 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 ⑶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误做善长 掠夺——误做略夺 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 积毁销骨¬——误做积毁消骨 ⑷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误做急燥 贪赃——误做贪脏枉法 九霄云外——误做九宵云外 ⑸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摩擦——误做磨擦 甜言蜜语——误做甜言密语 了解了常见错别字的错误,我们会发现,基本上的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写了错别字,就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样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甚至失去文字的交际作用。如有的经营者卖东西,在其广告招牌上,将“花卷”写成了“花圈”,将“大偏鱼”写成了“大便鱼”等等,结果令顾客望字止步,有买卖也作不成了。 在使用汉字这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端正认识,高度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一定要少写或不写错别字,自觉纠正错别字。我们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才能使汉字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编辑本段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2005年,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 (括号中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了)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我高中经常看,所以我的语文一直很好。2.5元/期。
我没记错的话,小学一两年级的时候有订过诶,是一本很小很小的吗
一、好处1、更好地领悟词义2、使得用词更准确3、更便于理解4、增强记忆 二、拓展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
您好!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
《咬文嚼字》的流行语评选工作其实在每年的8月份就已陆续展开,要经过征集、筛选、专家审核、意见征求和最后审定等多个步骤,这项严谨的工作才算告终。《咬文嚼字》执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