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鱼头
我眼中的俄罗斯电影,以接近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为精魂,点缀以极具西伯利亚风情的景色和音乐,生动而丰富,扣人心弦。 一、俄罗斯电影中的文化 俄罗斯电影,无论题材如何,时代背景如何,故事情节如何,都无一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和还原出了俄罗斯文化的内涵以及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说,俄罗斯电影是以文化为标签的,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品质——博大,宽广,豪迈奔放,坚毅自强等。下面就结合电影,谈谈其所体现的俄国文化特征。 1、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当五个女战士英勇牺牲她们花一样的生命时,她们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果敢和光荣,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永远无法忘怀那一幕,热妮娅高歌着在丛林中穿梭与德国兵周旋。她直面敌人的勇敢,她倒下时依然扬起的嘴角,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个人物的伟大的爱国情怀,更是无数俄国人的赤子之心。同样无法忘怀的还有《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贫苦的俄国底层人民在呼啸的西伯利亚寒风中,一个个跪倒在皑皑雪地上宣誓誓死效忠俄罗斯民族,在弹药已尽的战场上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死死逼近敌人。在这一刻,我忘记了政治,激荡胸间的只有俄罗斯人对这个民族生命一般的信仰。 2、坚毅自强的精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卡捷琳娜,在遭受爱情事业的双重打击时,并没有消沉。她凭借着自身超凡的毅力克服生活的困难,终于在迈入中年时,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卡捷琳娜身上的坚忍并不是个例,而是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坚强的特征。同样的品质,我们在《雁南飞》女主人公薇若妮卡身上也能看到。 3、其他的民族特性,如悲悯的情怀,风趣幽默的性格,乐观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都能在俄罗斯电影中体现出来。 俄罗斯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播和介绍俄罗斯文化的媒介,同时也使电影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俄罗斯电影的取材 俄罗斯电影的题材十分丰富,如果我们跟随电影回到其制作的年代,就不难发现,它们中的许多其实就取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然而尽管如此,电影却并没有因其而体现出过多的政治色彩或商业色彩。如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但它以小人物的视角,描述了处在这种模式中的人们的生活,因此仍保持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诗意和隐喻的特征。 其次,一部分俄罗斯电影以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现在电影中的过分扭曲夸张历史不同,俄罗斯电影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肃的。以《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为例,在讲述这个人物的一生时,电影不过分夸大哪一方面,甚至不人为的加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不过多引导,而只是客观真实反映历史,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俄罗斯电影的取景和音乐 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开场那一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原林印象深刻吧。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上郁郁葱葱的针叶林,生机勃勃,让人顿觉心胸开阔。诸如此类的独具俄罗斯风情的景色在俄罗斯电影中不在少数。无论是泥泞冰冷的沼泽,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是狂风肆虐的雪地或结冰的伏尔加河,还有寂静无人的红场和街边美丽的白桦树,这些富有特色的景色在烘托电影情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俄罗斯电影的又一个标签。 经典的俄罗斯电影除了具有情节真实感人这一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伴随着十分好听的音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主题曲《亚历山德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首歌不仅曲子优美动听,其歌词也十分贴近电影的主题,为电影博得了更多的喜爱。“万事并非与生俱有,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话语,但相信爱情”娓娓道来的歌词伴随着优美的曲调,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又一记忆点。 四、俄罗斯电影的新发展 随着电影《守日人》《守夜人》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俄罗斯电影追求突破和发展的努力。怪诞的场景,独具一格的故事,特殊电影手法的应用,血腥的场面,幽默风趣的对话,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子。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魔幻电影把以往在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虚幻的超级都市背景变换成了当代莫斯科的真实景象,同时还加入了伏特加、黑面包和拉达车之类的俄罗斯生活细节,使得电影又与一般好莱坞影片有所不同。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电影走向复兴的第一步。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科幻片相比,俄罗斯国产影片还是显得比较稚嫩。情节老套,过于血腥,同时有依靠装神弄鬼来博取噱头的嫌疑。然而,不论怎样,这样的尝试,依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有苏联经典电影的辉煌为指引,俄罗斯电影会重新找到它的方向,涌现出更多带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好电影。 五、思考与借鉴 反观目前中国的国产电影,我不禁感慨颇多。中国国产电影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为何困难重重,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够中国化。当然,所谓的中国化不是一味的武侠动作,也不是气宇轩昂的宫殿或昂贵的华服,而应该更多的包含文化的元素。通过电影完整的表现中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这些东西若能以细节的方式融入到电影的方方面面,自然会带上独特的民族魅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向苏联电影借鉴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国产电影,商业化气息太浓。依靠强大明星阵容博取眼球,以扭曲历史为代价赢得噱头,斥巨资打造却内容老套的中国电影始终显得过于浮夸,明显后劲不足。我一直觉得一部电影,只有当它不再依赖于明星、导演、资金、服饰等一切外在条件时,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它作为电影的使命。为什么我们不能试着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品,创造出像苏联电影一样的诗一般的影片呢? 【总结】无论经历怎样多么漫长的岁月,俄罗斯电影就像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带着那个年代的特殊味道,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种名为苏联情节的东西。我心目中的俄罗斯电影,像普希金的诗,像托尔斯泰的小说,触动人的灵魂,给人以思考,历久弥新。
虎宝宝001
在孟德尔之前,已先后有科尔罗伊德(J.G.Koelreuter,1733—1806)、奈特(T.A.Knight,1759-1838)、萨格莱特(A.Sageret,1763-1851)、盖特纳(C.F.V.Gartnor,1722-1850)和诺丁(C.Naudin,1815-1899)等科学家,至少持续了100年的植物杂交工作,但是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1856年,为了探究控制杂种形成和发育的规律,孟德尔在奥地利布隆(Brunn)(现属捷克)的奥古斯丁(Augustin)修道院中,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他在实验中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选择什么实验材料、怎样分析实验结果等,都有一个十分清楚的构想。他创造了一整套全新的遗传学研究方法,这主要包括:单因子分析法、数学统计法和测交实验法等。严谨正确的科学方法,使孟德尔的实验结果真实地反映出了生物遗传的实质。 1865年,在奥地利布隆自然科学协会每月例会上,孟德尔分两次(2月8日和3月8日)报告和解释了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目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报告中,孟德尔着重根据经统计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论证;详细地陈述了他独特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遗传因子分离和组合的新观念。 1866年,孟德尔对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经过再次核查各年的实验记录而未发现有什么错误后,以题为“植物杂交试验”之论文,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协会会刊第4卷上。在这篇约3万字的论文中,孟德尔如实地记述了他的重大发现;总结出了被后人称为“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论文,当时曾分送至德国植物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13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图书馆。但是各方面都没有作出任何的反应,整个科学界对此保持沉默,谁也没有认识到,在孟德尔的论文中,蕴藏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这样,被后人视为是科学实验和资料丰富透彻的重要典范的孟德尔论文,由于“时机不成熟”,超越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便在布满灰尘的各国图书馆的书架上,默默无闻地沉睡了30多年。 3 种质学说的提出及其影响 就在孟德尔定律被埋没之时,细胞学的研究由于显微制片技术的改进而有了重大发展。细胞学家和胚胎学家关于“细胞分裂”、“染色体行为”和“受精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正从另一角度探讨着生物遗传的原理。与此同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他的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支配生物遗传的定律大部分还不明了”的问题,也促使人们把研究生物遗传的兴趣推向高峰。许多学者设想出各种理论,试图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遗传理论的探讨,伴随着不成熟的思辩,极其缓慢地前进着。 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立足当时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根据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E.von.Beneden,1846—1910)、德国实验胚胎学家鲍维里(T.Boveri,1862—1915)等人对马蛔虫的研究,从思辩推理出发,于1892年发表了代表作“种质:一种遗传理论”。在这个遗传理论中,魏斯曼把生物体明确分为体质和种质,认为“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性,首先是具有分子结构的物质在世代之间的传递来实现的,这种物质就是‘种质’。它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魏斯曼还认为,“有性生殖能够增加遗传的变异性。”“遗传的变异是由种质的变异产生的,因而成为生物进化的原因。”“当环境的影响只改变了体质,而并没有引起种质发生相应的变异时,这种体质变异,即后天获得性状是不能遗传的。”它和达尔文提出的“暂定的泛生说”、荷兰植物学家德弗里斯(H.DeVries,1848—1935)提出的“细胞内的泛生论”等,成为众所周知的、被广泛讨论的遗传理论。激烈的论战,以及当时生产实践上急待解决的动植物育种中的遗传问题,促使以德弗里斯、德国植物学家科伦斯(C. Corrcns,1864—1933)、奥地利植物学家丘歇马克(E. von.S.Tschermak,1972—1962)等纷纷去进行孟德尔早在30多年以前就已做过的杂交实验,从而为1900年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拉开了序幕。 3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1899年7月11日—12日以“植物杂交工作国际会议”的名义,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1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W.Bateson,1861—1926)宣读了“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杂交和杂交育种”的论文中,提醒人们注重研究生物单个性状的遗传原理,指出:“如果要使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就一定要对杂交后产生的子代,从统计学上加以检验。”早在1897年,贝特森便就生物如何进化的问题,开始对家鸡的冠形和羽色等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在实验中,他不仅发现了与孟德尔类似的分离比率,还了解了对杂种后代进行统计学分析的重要性。可见,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实验结果,贝特森都很接近30多年前的孟德尔。这也说明了孟德尔遗传理论此时被学术界接受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次大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德弗里斯的“杂种的分离律”、科伦斯的“关于品种间杂种后代行为的孟德尔定律”以及丘歇马克的“豌豆的人工杂交”等三篇论文,相继在《柏林德国植物学会》杂志第18卷上发表(三篇论文收到的时间分别为1900年的3月14日、4月24日和6月2日)。这样,三位不同国度的科学家通过各自独立进行的植物杂交实验,并在研究论文发表的前夕查阅有关文献,而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早在1866年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科学史上把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4 遗传学的真正崛起 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的最初时间里,科学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孟德尔论文受到科学界重视,遗传学的真正崛起,主要归功于贝特森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 1900年5月初,贝特森从德弗里斯寄给他的论文中了解到孟德尔的工作和发现。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生物进化、变异和遗传研究的科学家,贝特森比前三位再发现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孟德尔工作的重要意义。他立即修改了已拟定的讲演稿,在5月8日的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大会开幕时,作了题为“作为园艺学研究课题中的遗传问题”的演讲,结合孟德尔论文,报告了证实孟德尔定律的有关实验,包括他自己的家鸡杂交实验结果。演讲中提到:“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是精确而又完备的。他从实验中推导出来的定律,对于我们今后探讨生物进化问题,显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贝特森的演讲,出席这次会议的学者们才第一次知道了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及其所揭示的遗传定律。 1901年,贝特森率先把孟德尔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由德文译成英文,并加以评注发表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杂志。正是这篇译文,使孟德尔的重大发现首先引起了英语国家的注意,进而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此同时,为了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贝特森和他的学生庞尼特(R.C. Punnett)将孟德尔原始论文所使用的文字和数学公式加以图式化,并给予了固定符号,如杂种第一代用“”表示、杂种第二代用“”表示、将遗传图用简明的棋盘式图解(即人们后来称为的庞尼特方格)表示。 1906年7月30日~8月3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3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仍然以“杂交和植物育种”的名义。贝特森在大会宣读“遗传学研究进展”论文,第一次公开建议人们把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生理学统称为“Genetics”(遗传学)。他在论文中提到:“采用‘遗传学’这个词,能完全表述我们所从事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工作,其中包括进化论者和分类学者的理论问题、应用于动植物育种学家的实际问题。贝特森的建议,被出席大会的学者们顺利接受。 5 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 在20世纪最初几年间,当植物学家和杂文工作者以极大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动植物的杂交实验,继续去证明孟德尔学说具有普遍意义的同时,一些具有深厚细胞学基础的学者已敏锐地觉察到,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的染色体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1902年,鲍维里在用胚胎学和细胞学的实验方法对马蛔虫和海胆的染色体进行研究后,得出了“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遗传因子具有平行关系”的结论。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W.S.Sutton,1877—1916)通过对笨蝗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研究,意识到孟德尔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离和重组是如影随形,完全一致的。由此,他得出了“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以配对形式联合,再彼此分离,将构成孟德尔定律的物质基础”的著名推论。萨顿-鲍维里提出的染色体遗传理论,为解释孟德尔定律寻找到细胞学的基础。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森(E.B.Wilson,1856—1939)在他的经典著作《发生与遗传中的细胞》(第2版)中,也把细胞学家对染色体的认识与孟德尔定律进行了漂亮的综合,把生物的发生与遗传统一在细胞水平上,推进了人们对染色体和遗传之关系的认识。 1909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从他自己培养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里,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通过对果蝇眼色的遗传学分析,摩尔根第一次把一个具体的基因(白眼基因)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从而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捉供了重要实验证据,开辟了一条遗传学和细胞学紧密结合的研究道路。 这以后,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继续以果蝇为研究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确定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精彩实验,相继发现了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机理,为遗传学的染色体理论的最终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集染色体遗传学之大成的名著《基因论》(《The Theory of theGene》),系统阐述了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孟德尔遗传学说,使遗传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孟德尔(1822-1884)与达尔文(1809-1882)都是十九世纪的科学巨人,这是常识。我们生活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人,甚至可能觉得孟德尔才是巨人中的巨人。例如起草高中生物学课程大纲的大学教授,就认为达尔文演化论是可有可无的题材,只适合让高三学生选修,意思就是网开一面,免修啦。有人敢主张遗传学也放在高三选修吗? 不过,我们对孟德尔这个人知道得的确很少。要是拿他与达尔文比较,更能凸显这个事实。达尔文出身名门,连雪莱夫人的《科学怪人》(1818)都要抬出他祖父的名号,说服读者相信书中故事「不完全向壁虚构」。在母系方面,达尔文的母亲来自知名的威吉伍(Wedgwood)家。达尔文的外祖父为「威吉伍瓷器」奠定了基础,与达尔文的祖父是知识与事业上的朋友;他们一伙人在英国工业革命发轫之初(十八世纪末)的活动,仍是史家研究的焦点。 就算达尔文没搞出什么伟大的名堂,他五年环球航行的游记,一路上收集的标本,加上他写的短篇论文与私人信件、札记,都能确保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因为那些资料全都可以反映英国在十九世纪的典型科学活动。 有时,平庸一些的科学家更能让我们一窥科学生涯的究竟。别的不说,做实验就是个沈闷的苦差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即使诺贝尔奖得主,也有许多人在本行之内,发表的错误意见比正确的还多。 孟德尔实在太平庸了。他出生于农家,是长子,也是独子。他不想继承家业,家里又供不起他念书,这才进了修道院。孟德尔正式成为神职人员之后,连例行的职责都做不好,例如到医院照顾病人,因为他受不了医院内的景象。那时,贫穷的人才会上医院看病,医院资源不够,脏乱不堪,简直是病媒集散地。孟德尔身心受创,自己都病了。于是修道院长派他去教书。 可是孟德尔到维也纳大学考中学教员资格考试,两次都失败了。修道院长送他到维也纳大学进修两年,好让他当个称职的中学老师。一八五三年七月,孟德尔返回修道院,第二年夏天就开始进行豌豆实验。一八六五年,他把实验结果整理出来,在当地的自然科学会分两次宣读,第二年正式发表,我们现在知道,其中包括了现在中学课本里的「孟德尔定律」:分离律与独立分配律。 问题在于:孟德尔做豌豆实验的「本意」是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他自认为得到了什么结论?他什么实验记录、笔记都没有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后人只能从论文里自行解读。牛顿说他看得远,只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发现行星三定律的克卜勒(Kepler, 1571-1630)是他的巨人之一。孟德尔呢? 别说现在的我们搞不清楚孟德尔的企图,即使在当年,孟德尔也没什么知音,最冷酷的事实是:当时科学界对他的实验结果毫无反应。他订购了四十份论文抽印本,许多都寄给当时他心仪的学者,在达尔文的图书室里也找到过一份,居然还没有拆封!这件事让崇拜达尔文的人跌足叹息,因为达尔文自己发明的遗传学理论(1868),当年是个笑话。 孟德尔「暴得大名」,是他过世后十六年的事。公元一九○○年春,荷兰、德国、奥国有三位学者不约而同地「重新发现」孟德尔论文的价值。现在教科书将孟德尔冠上「遗传学之父」的头衔,就是根据他们的解释。 有趣的是,科学界重新发现了孟德尔之后,一些自命为孟德尔信徒的学者反而是驳斥天择理论最力的人,使达尔文拒绝拆读孟德尔论文的往事似乎更显得合理。 两位科学界的巨人,对彼此的成就既不讶异,又不欢喜,给了科学史家作文章的机会。为孟德尔作传的人就麻烦了,必须东拉西扯才能完成厚度足以与「遗传学之父」相称的传记。难的是,东拉西扯得有功力。中译出版的孟德尔传《花园中的僧侣》,英文原着(2000)没博得好评,就因为作者没扯出什么道理。 例如一八六一年夏,孟德尔到伦敦参加世界博览会,作者想象两位大师万一见面的情景,根本没有抓住达尔文演化论的关键:人类数千年的育种经验,已足以撑起达尔文的论证;因此达尔文的遗传理论虽然是笑话,却无损他的学术地位。而作者无法清楚说明孟德尔豌豆实验的企图,使她的想象只能凑字数而已。 生物遗传有两个面向,一是常,一是变。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可以说明「常」,却无法说明「变」。达尔文需要的遗传理论,必须能说明生物的「变」。因此,他们即使有机会切磋,大概也没有交集吧。 至于孟德尔怎么看自己,仍是个谜。其实也不重要,科学史上是没有「个人」的。重要的是孟德尔定律,而不是孟德尔。......
俄国文学的文学成就,主要通过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来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俄国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俄国文学论文 范文 一:俄罗
他们是俄罗斯族移民的后裔
我眼中的俄罗斯电影,以接近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为精魂,点缀以极具西伯利亚风情的景色和音乐,生动而丰富,扣人心弦。 一、俄罗斯电影中的文
Автоматика и телемеханика英语名称:Automation and Remote Control自动化和遥控控制
有关中俄关系的形式与政策的论文是怎样写的,写形式与政策论文有哪些相关的信息值得关注的地方。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中俄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