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58

大力非水手
首页 > 毕业论文 > 喘症毕业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芋仔疙瘩牛牛

已采纳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探析哮喘病全科护理的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的病情,因为这种病的发生,还经常会引起其他病情的发作,这种病情发生率也比较高,在发病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哮喘,而且还会反复地发作胸闷气短的的病情,最后炎症发生后,炎症导致气道对各种 *** 敏感。 方法:随即抽取我院2000年1月到2010年1月哮喘病200例患者,研究其护理方式。 结论:哮喘病复杂多变,有时候会经常引起其他的严重病情发生。 关键词:哮喘护理反复发作 对“三高一低”这一现象,公立哮喘气管炎医院呼吸内科姜主任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不普及所致。一方面是有些地区缺医少药状况尚未根本解决,部分地区江湖游医和伪劣假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另外姜主任根据三十余年来临床经验分析,不能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自身普遍也存在的严重认识问题:发病初期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症状初期表现不了解,并且普遍认为是小病,并不严重,拖两天就好了,往往是把小病拖成大病;很多患者是典型的讳疾忌医,对医院医生有一种恐惧心理,怕到医院检查,逃避病情逃避治疗;另一类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患者是虽然意识到疾病严重性,但慌不择路,盲目治疗,从而导致不能对症治疗,长期治疗反复发作,病情不断恶化。 1护理中的要点 护理要点主要是注意: *** 、饮食、环境指导,消除紧张焦虑情绪,观察病情,合理用药,预防复发,健康教育。 2护理方面采取的措施 休息与活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取舒适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利呼吸。 心理指导与干预:由于长期反复哮喘发作,病人多有悲观及紧张焦虑情绪,医生应根据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环境的不同,同病人分析哮喘发生的原因,探讨主要治疗方案,采取多种社会心理手段。补充营养:给营养丰富、高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易过敏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饮水。 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度、溼度适宜。不宜在室内放花草,不宜用羽毛枕头,注意避免房间内尘埃飞扬。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 3预防的方式 制止哮喘发作的最好方法是预防,在发作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确定诊断,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发作后应与病人或家属一起查询是什么引起了此次发作,正确鉴定和控制触发因素。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尘螨、菸草烟雾、有皮毛的动物、蟑螂变应原、花粉和霉菌以及烧木材炉子发出的烟雾,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体力活动也是常见的触发因素。 4在医疗上的治疗方法 气道炎症是所有各种程度哮喘的基本病变,控制哮喘需要避免触发因素和选择适当药物以预防哮喘症状,也需要选择哮喘发作时能迅速控制症状的药物,医生与病人应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制定长期治疗管理计划。药物治疗的选择:哮喘的药物治疗是用来逆转及预防症状和气流受限。包括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控制药物是长期和每日都使用的药物,它包括抗炎药和长效支气管扩张剂。 缓解药物包括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它能快速缓解支气管收缩及其他伴随的急性症状。 传统治疗方法如中草药、针灸可作为辅助措施,应注意某些中草药具有潜在危险。 5哮喘病护理当中的教育方法 应针对哮喘的病因、预防、用药、保健等内容,对病人进行反复的教育、咨询或解释。虽不能治愈哮喘,但当病人学会控制他们的哮喘时,他们就可以工作、游戏和上学,应使病人了解有很多新的方法可以控制他们的疾病,使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医生和病人建立伙伴关系以长期控制哮喘:应帮助病人学会控制他们的哮喘,可在家中及时治疗任何轻度的哮喘发作,预防严重的哮喘发作。可定期去医院随诊,完成长期治疗管理的计划。病人成为医生的伙伴。 教会病人使用峰速仪:峰速仪可帮助病人了解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评估肺功能昼夜变化程度帮助医生随时不断地了解哮喘控制情况,甚至可以在出现喘息或咳嗽症状之前发现呼吸方面的问题,以指导提前使用预防用药,长期哮喘病人应自备峰速仪。 教会病人使用气雾吸入器:在哮喘的防治中,气雾剂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应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气雾吸入器:摘下盖子,摇晃吸入器;起立,深呼气;把吸入器放入你的嘴里或刚好放在嘴的前部,当你开始吸气的同时,按下吸入器的顶部并继续慢慢吸气;屏气10秒钟,呼气;儿童可用储雾器进行吸入:将药物一次喷入储雾器中,然后深吸气并屏气10秒钟,将呼气到储雾器中,再次吸气,但不用再喷药。 保健:增强全身体质可改善气道区域性症状,并可增强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在缓解期应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跑步、游泳等,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以调整紧张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及生活规律,可参加当地哮喘病人俱乐部或哮喘之家,以获取哮喘防治的知识,并从个人经验交流中获益。应多参加唱歌活动,增加肺活量,还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可引起过敏的食物。 6总结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才知道,应该保持哮喘病人病室的空气清新、空气的流通,不要让室记忆体在让哮喘病发作的物质出现,室内空气的一直保持着温暖,这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患者遇到了较冷的空气,这会让哮喘患者的病情加重。我们要多弄一些相关的药物,在一定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抢救的措施。而对于患者来说,应该让他们多注意下饮食上的调节,不能太饱,或者过度的油腻,还要避免食物、饮料的 *** ,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的注意观察,提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这样才可以预防哮喘病的发作。 参考文献 : [1]王晓军,黄邵当,邓伟吾.危重哮喘的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性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541―543 [2]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261 [3]王艳.哮喘持续状态的补液体会.实用护理杂志,1993,95:1 篇2 探讨时间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时间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蒐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接收的内分泌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时间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对内分泌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给予时间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缓解疾病带给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恢复,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分泌;时间护理;应用价值 内分泌疾病是由于内分泌腺分泌功能、内分泌组织分泌功能或结构出现异常导致的,激素受体异常、激素来源异常和激素、物质代谢失常引起的体内生理系统紊乱也会导致内分泌疾病的产生[1]。垂体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通风、骨质疏松症都属于内分泌疾病。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资料、腺体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进行诊断,对症进行治疗[2]。现蒐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接收的内分泌疾病患者68例,对其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时间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蒐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接收的内分泌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患者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9例、15例,平均年龄为±岁,最大76岁,最小46岁,其中6例柯兴氏综合征,10例席汉氏综合症,18例糖尿病。观察组34例患者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18例、16例,平均年龄为±岁,最大77岁,最小47岁,其中7例柯兴氏综合征,8例席汉氏综合症,19例糖尿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方法 对对照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时间护理干预。时间护理方法如下: 1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控制患者饮食中摄入的热量,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均衡,按照每位患者不同的生理节律确定用餐次数和时间。 2护理人员应当详细了解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观察每位患者不同的机体激素分泌特点,了解每位患者服用药物的作用热点,对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时间进行控制。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掌握各类疾病患者的药物作用时间,倡导席汉氏综合症患者于每日清晨服药,避免出现失眠、兴奋现象,影响睡眠质量。必须掌握降糖类药物产生作用的时间,并在药物发挥作用时间内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其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果患者用药后出现身体不适等现象,应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及时处理。 3在每位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等各项指标。应当在用餐前2小时或用餐后2小时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测。如果患者清晨血糖指标较高,应当在次日凌晨2时或3时重新监测血糖,如果仍存在异常应及时上报主治医师。为了全面、准确的掌握患者血糖等体征指标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的时间应当固定。 4护理人员应当鼓励患者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如性别、年龄、疾病型别、体力和病情等,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情况确定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应及时解决。下午16时-18时空气中氧含量较高,是体育锻炼的最佳时间,护理人员应当倡导患者适当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0min-60min为宜,鼓励患者坚持锻炼,每周至少3次。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饭后1h-2h,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和减轻体重,应当长期坚持锻炼。 治疗1个月后,护理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满意度进行对比。 疗效标准 差:<40分;中:40-60分;良:60-80分;优:>80分。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资料均采用SPSS 统计学软体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34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其中6例差,占;8例中,占;11例良,占;9例优,占27%。观察组34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其中8例中,占;5例良,占;21例优,占。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时间护理是近年来新兴的护理学科,根据患者自身的生理节律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生理变化和用药时间等[3]。由于内分泌疾病机体对激素分泌的时间、节律较为特殊,变化较大,很难因病实施护理,因此时间护理对内分泌疾病患者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在最佳时间内使药物发挥最佳效果,指导患者接受治疗,加快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临床护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护理知识,掌握不同内分泌疾病的护理要求和生理节律,才能提高时间护理的应用效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本文研究中,对观察组34例内分泌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时间护理干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单独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仅为。两组之间差异较大,表明时间护理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内分泌疾病患者进行时间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复健康,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桂园,季兰芳.时间护理应用于临床给药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416:58-59. [2]庞小旋.糖尿病病人运用时间护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3,1112:52-53. [3]杨栋菊,付自英,靖雪敏.时间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实用医技杂志.2012,1620:45-46.

304 评论

yiyi1169681829

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149 评论

相关问答

  • 猪气喘病毕业论文答辩稿

    猪气喘病又称猪地方性肺炎或猪霉形体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猪气喘、咳嗽,呈腹式呼吸。剖检病变可见病猪的肺呈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本病流行广,部分

    SSpapergir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写毕业论文喘不过气

    真的真的,有时候就会这样想法,但是没有办法,生活就是这样吧,要学会自己去调节,放松自己的心里压力,可以每天写点,每天写点,然后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咱们可以没事出去

    亿万资金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医哮喘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

    大毛毛豆豆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喘症毕业论文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探析哮喘病全科护理的护理方法 摘

    大力非水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小儿哮喘医学毕业论文

    儿童哮喘病发作时症状 患儿烦躁不安,出现呼吸困难,以呼气困难为著,往往不能平卧,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样呼吸困难,有时喘鸣音可传至窒外,患儿面色苍白,鼻翼扇动,

    晚点寿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