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丹丹0518
【引言:从心选择】——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Make a difference 让世界因我不同 ,一直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想象一个没有你的世界,让有你的世界和无你的世界作出对比,让世界由于你的态度与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老师说,这就是人生存在的哲学意义。——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我一直认为兰迪教授所说的 “Lead your life(引领我的一生)” 这句话既简短有力又意味深长。 “Lead your life ”而不是“ Live your life(过一生)” ,也就是说,不要只是“过一生” ,而是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这些,人的一生就不会再有遗憾。而如果说之前的选择我是在一个框架之下,那么现在的选择,更有 Lead my life 的色彩。 ——这就是我最新的关于选择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人的一生将会面临着无数的选择,每一步走出都会决定着 人生下一步 这个严肃的命题。它如此玄妙,又如此令人紧张。很多的中国青年都在不同的场合问我,怎样才能拥有选择的智慧? 我的答案就是,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经劝慰年轻人的那样, 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你未来的人生之路,就在你的每一次选择中。【第一章 顽童】——父亲的冷静却让我感到意外,他只是把我叫到他跟前说,“希望你以后不要让自己这么失望!”这句话掷地有声,它的力量,让我的愧疚到了极点,那种突如其来的自卑和悔恨,让我感觉到自己如此失落。从此以后,我时时刻刻铭记着这句话,这让我的内心的城堡里有了一个守望者,让我以后,绝对不会再让自己失望。【第二章 飞往美国】——我终于理解了,对于一种语言文化的掌握,远远不只是会说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更要对这种文化的历史和这个国家的制度有深刻的了解。——是的,人生有很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如你所愿,但是,当我们接受了某种决定的时候,就要学会随遇而安。【第三章 我的大学】——我们从阅读中思考,从辩论中思考,从而获得启示,进而将独立思考变成了一种能力。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他所说的正是自修之道,也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年,我从必修的人文课程中,收获了让人一生受益的知识。它沉淀在我身体里,成为思想和灵魂的一部分,在此后人生的关键时刻,它会灵光一现,帮助度过人生中或孤独或困惑的日子。——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年轻时一起经历的青春岁月,是那样的快乐和美好。人们离开大学,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但是回首很多事情时,现今一切的快乐似乎都已经无法取代当时那种单纯的快乐。因为,我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无畏、美好。 ——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失去别人的信任,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你也会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那种痛苦会把人完全淹没。【第四章 博士生涯】——“什么是做博士的目的?”在我选定研究方向,准备挽起袖管大干一番的时候,我们的院长尼科海博曼问了我这个问题。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出重要的成果。”“不对。”尼科海博曼教授不假思索地否定了我,他告诉我,“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作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的名字。”海博曼教授的“做世界某一个领域的一流”的观点,让我十分震惊,我从未奢望在20多岁时走到某个领域的顶峰,但是这种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的激励,我始终铭记在内心深处。——“你从学校带走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当你某一天不再研究这个领域的时候,你依然能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做到最好。”(海博曼)——著名的哲学家伯利克里(Pericles)曾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而我欠缺表达,如同扼杀了自己的思想,这是理工科学生不能忍受的。——演讲前,练习三遍,一定要录音,最好录像,随机地去看观众的眼睛,接触3至5秒,如果你害怕,就看坐最远观众的头顶,因为他们也分不清你在看哪里。——“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有激情的人是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的。”——瑞迪教授的宽容再次让我感觉到一种伟大的力量,这是一种自由和信任的力量。伏尔泰曾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瑞迪教授这样说:“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家的精神。他这种“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深深地影响了我。这种无言的伟大,让我受益终生,也让我以这种信念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You can sincerely disagree and full heartedly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你可以同时真诚地发对和全力地支持)。 【第五章 工作在苹果】——斯卡利曾经是百事可乐的CEO,在他的任内,百事可乐历史上第一次超越了可口可乐。乔布斯对他发出邀约的那句话也赫赫有名,“斯卡利,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呢,还是想抓住机会改变世界?”斯卡利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加盟苹果任CEO。——“开复,不要怪我这句话有翻版乔布斯那句名言的嫌疑,但是,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好,就能赢得尊重。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才是管理的真谛。——人难免会在亲人受到伤害时失去理智,难免会在灾难来临时失去风度。——克制住每件事都要自己过问的想法,充分信任员工,给员工一定范围的自由。我深信,这才是真正有艺术的管理。而且作为管理者,当员工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不符时,你要大胆地做出决策。《The Road Not Taken》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未选择的路》罗伯特 弗洛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第六章 SGI】——我们犯了一个工程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为了自己的技术而牺牲了用户真正的需要。——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更重要的一点,我可以到中国工作,将招聘中国的人才,帮助中国的学生,带领一批中国的研发人员进行最先进的技术探索,在最前沿的科技中畅游。不管怎么说,回中国工作,这是父亲的梦想和希望,也确实是令我激动的梦想。——然而这一切,与我回到中国开创新天地的梦想比起来,都算不了什么。我坚信,回到中国,是“追随我心”的选择。虽然相比之下,可以预见的困难非常之多,其结果也是未知的,但是我知道这么做,意义非凡。因此,无论成败,我想这至少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探索之旅。 我的目标是,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院。【第七章 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选择一个工作的标准,那就是成长、兴趣和影响力。——白板文化代表着一种开放的精神。它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写出来,而且允许犯错误,因为白板上的字是很容易抹去的。它更意味着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都不是封闭的,你的思想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灵感上。——“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当我吐出每一个字的时候,我看着与我风雨同舟的一个个员工,想起我们并肩战斗的一个个夜晚,想起我们一起争论、一起玩牌、一起抽雪茄,我的眼睛湿润了。【第八章 西雅图五年】——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级管理者,我一直都在感受来自各方面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冲突和冲撞,我深深体会到那种水土不服所带来的痛苦,以及逐渐适应过程中的煎熬,同时也深深体会着每一点一滴成功的来之不易。有时候,那种扑面而来、毫无防备的价值文化冲撞,让人备感挣扎,尤其是那些倾诉无门的委屈和不被理解的孤独。但是,我相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必经之路。——在别的公司,员工的智商是相加的关系,但当我们整天陷在改组麻烦里的时候,我们员工的智商其实是相减的关系。——“别忘了,开复说我们的智商是相减的。”——在高科技公司工作多年,半途而废和无疾而终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探索者,接受是必须的。——当你知道,这种奋斗有可能载入人类历史的基因时,那种强烈的价值感、那种被点燃的激情,会让员工与管理者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而这种“改变世界”的梦想和激情,也是微软公司不断创新的基因与动力。——我如同一大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距,没有任何发挥空间地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的可以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最大化我的影响力”、“做对世界有影响的人”、“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这些想法不断在我脑海里回荡。在这个时候,我清晰地知道,那个答案是“YES!”
米莱vicky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生平 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著作达40余部,论文或其他文章更多。他在多方面的建树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于英国蒙茅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约翰·罗素伯爵两次出任首相,是争取1832年英国改革法案通过的领导人。罗素两岁时他的母亲死去,大约一年后他的父亲也谢世了。祖父祖母自愿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罗素的祖母具有自由主义政治观点,常教导罗素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罗素性格内向,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无疑受其祖母的影响。 罗素11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学习欧氏几何学,当时他只能接受定义,却怀疑公理的可靠性。这种怀疑决定了罗素哲学生涯的风格和目标,即以怀疑主义和谨慎的风格,探求“我们能知道多少以及具有何种程度”的确定性和可疑性。 1890年10月,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而进入空气清新、思想活跃的教育园地。然而老师对他影响不大,倒是与同学的交往使他受益颇深。不久,他同学校的著名人物怀特海、莫尔、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人结识,很快他便成为他们中间最受欢迎的一员。在第三学年时,罗素虽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只注重技巧而不重视基础理论证明的数学了,改学哲学。他立志要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 罗素大学刚毕业时,深信黑格尔、康德的哲学。1893年他写了数学哲学论文《论几何学基础》,试图修补康德所谓的时空形式是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这使他获得了剑桥大学研究员的资格。 当时德国的数学理论非常先进,正酝酿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当罗素深入掌握了这些理论之后,他断然放弃自己推崇已久的唯心主义观点,转向实在论,决心寻求一种正确的数学理论。 1900年7月,遇到象征逻辑创始人皮诺。罗素读了皮诺的著作,他感到许多问题突然都有了答案。同年10月,他同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并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分三大卷出版。这部书在逻辑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逻辑脱离哲学而独立,后来德国的大学就把数理逻辑归入数学系。凡此都证明了罗素的特殊地位。 罗素发现人们力图用逻辑学为数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有一个常常用来说明其他概念的基础概念“总类”是自相矛盾的,由此他建立了“悖论”学说,又称“罗素悖论”。为了证实“罗素悖论”,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提出各种理论方案,都解释不通。罗素本人也中断《数学原理》的写作,对此作进一步研究。后来他提出“类型论”来解释这种现象。“类型论”的影响也很大,它促使数学家认识某些词语和语义研究的重要性,也孕育着罗素本人的另一种哲学思想,即逻辑原子主义的原理。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事实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直到无可再分析的“逻辑原子”为止。逻辑原子并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罗素的这一套理论,对20年代中叶出现的维也纳学派以及30年代出现的逻辑语义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罗素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是他的“中立一元论”。大意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纯粹的心,又不是纯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心非物、对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东西。这种中立的事物有时指事件,有时又指感官和材料,这种“世界材料”是构成心物最原始的东西。这些观点都体现在他1921年完成的《物的分析》和《心的分析》两部著作中。 罗素一向热衷于政治理论的探讨,并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早在1895年,他第一次结婚之后,同妻子一起旅游了欧洲大陆,他研究了经济和德国社会的民主,并盛赞《共产党宣言》和三大卷《资本论》都是极富文采的伟大名著。当时他与社会民主党领袖、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李卜克内西都有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从事反战活动。他参加了禁止征兵协会,发表了一系列呼吁和平的演讲,对拒绝参加罪恶战争的人给予真诚帮助。1916年因为撰写反战传单被罚款100英镑,由于其拒付,法庭就拍卖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图书作抵押。随后三一学院也解除了他的教职。1918年,他又给反战报纸写社论,因“侮辱同盟国”而被监禁6个月。鉴于其名声,他被判决在布里克斯顿监狱中的一个小屋中写作和研究。战争结束后,罗素访问了苏联,会见了列宁、托洛茨基和高尔基,他对共产主义者信仰的目标表示同情,但也对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表示忧虑。1920年8月,罗素访问了中国。他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在英布战争中,他站在布尔人一边,为此他在英国贵族中极为孤立1934年,他的《自由与胆识:1814~1914》问世,在书中他具体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政治、经济和历史人物是社会政治史的三个重要方面的观点。1938年,他又撰写《权力》一书,主张实现“驯服权力法”,以限制某些政客的权力欲望。 随着希特勒的上升,罗素反对纳粹方式,但他也同时反对导致战争的任何步骤。他的态度于1939年有所改变,认为“反对纳粹的战争是必要的”。1949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50年代以后,罗素成为保卫和平的英雄战士。1953年,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这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他主张与其打一场战争,毋宁在独裁下生活,表现了他对未来战争的担忧。1954年12月,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人类面临的危险》的广播讲话,严厉谴责比基尼氢弹试验。1955年初,又起草并发表有各国科学家签名的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参与了伦敦游行示威。后来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极力呼吁美苏首脑举行高级会谈,避免战争。 罗素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他一直没有放松对苏联的批评。后来态度有所缓和。但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提供资金,组织了对美国领导人战争罪行的模拟裁判。由萨特和艾特克·多伊彻主持的战争法庭于1967年5月在斯德哥尔摩开庭,并对美国军队的活动提出详细公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的一面旗帜。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罗素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同漂亮的美国姑娘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她比罗素长5岁。这次婚姻从1894年持续到有过几次爱情经历,包括与艳丽的奥托莱恩·莫雷尔夫人、康斯坦斯·马勒森夫人以及有名的演员科利特·奥尼尔私通。1921年他同威尼弗雷德·布莱克结婚,1936年又同海伦·斯彭斯结婚。16年以后,他第四次结婚,妻子是伊迪丝·芬奇。 罗素年轻时枯瘦,一头黑发。中年时期,他变得更加消瘦,明亮的眼睛,微微的笑容,一头白发,一幅哲人形象,给人一种冷淡而又善良的感觉。 罗素是一个温和甚至羞怯的人,作为一个朋友、伙伴和健谈者,都令人感到愉快。 罗素很幽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从没写过文学作品的罗素,竟开始写起小说来。第一部小说1951年匿名发表,并悬赏猜测作者何人,结果无一人猜中,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年近80岁,负有盛名的哲学家还有写小说的雅兴。 1970年2月2日,罗素伯爵以98岁的高龄死于威尔士的家中。他的一生迭宕曲折,以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但他确实是极大影响世纪的人。罗素是这样描述自己漫长、刺激、复杂生活的动力的:“三种简单而又极度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也说过,只有一种情感即对爱情的渴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当他第四次结婚时,他已80岁高龄了。 1970年2月2日,罗素在老家威尔士逝世。 二、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的文学历程: 在《往事追忆》(1956年)一书中,罗素指出:“一种文风除非它是作家个性的直接的、几乎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这种个性又是值得表现出来,否则不是好的文风。”经过一些探索之后,他选择了自己的文风,这种文风要求在把结论直接、自然地写下来之前,首先要通过他的思考得出结论。他断言:“在我看来,福楼拜和佩特是最好应被忘记的。”体现于明显值得表达的个性之中的这种写作方式,使罗素的著作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不是哲学思想的一般表述。虽然他的专业著作对未受专门训练的读者来说不易于接受,但他那相同的犀利的文风明显地贯穿于所有著作。当然,乔治·桑塔耶纳认为罗素的著作中唯一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最抽象的著作。尽管桑塔耶纳对罗素著作的文学价值存在异议,但大部分评论家都赞扬罗素的散文简洁、明畅。在罗素论文的广泛视野中,有许多题目按常规足以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是数理哲学家、研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者、经济评论家和现代科学的解说员,他还是个道德哲学家和教师,历史、宗教和语言哲学家,对人类持久的愚蠢行为的讽刺评论家——而且所有这些都足以造就他成熟的文学生涯。 罗素许多对道德论点的阐述——有些最早写于20年代——今天看起来已经过时,然而,很容易理解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激怒了这么多的道德家。他谴责人们存于宗教信仰和性蒙昧状态中残忍的天性,听起来很像鞭挞迷信和愚昧的最新启迪者,但罗素与具有许多相同激进观念的英国文学贵族集团处于同一时代。他对惯常于残忍的基督教讨伐,与文学批评家威廉·艾伯森反对基督上帝的残暴的严词谴责相类似。罗素认为性关系中唯一的先决条件是忠诚和相互吸引,这一主张得到D.H.劳伦斯的赞同。因此,可以把罗素看成反传统的孤独的叛逆者:也许最好被看作到处漂泊的小牧人。现代避孕用具已使性自由成为可能,甚至远远超过了他所说的范围,同时仍存在着权力崇拜和宗教复仇的前哨,当罗素是个年轻人时候,有组织的宗教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有这些都使罗素被视作改变民众思想的道德家之一。 在他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比1925年出版的《我信仰什么》这本小册子在道德问题上引起这么大的冲突,它成了1940年纽约听证会上认为他不适合在市立学院任教的重要依据。该书第一段就宣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单独的实体;接着将人解释为一种副现象,这种副现象的生理可以完全由物理学来阐明,这样,罗素立即就在所有的道德家面前成了众矢之的。在罗素看来,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是“超于知识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对取代基于恐惧无知的神学,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 罗素倾向于决定论,至少他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动机。他又认为人类在一定范围内有自由意志,如除了他们愿意干的事情之外,他们还可能做些别的。但他否认动机对意志的作用无益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尝试,因而决定论的主张必定是对的。所以按常规看,罗素对自由意志的定义太无力,我们无法给予褒贬。他自己也承认:这种褒贬可能成为其他行为的原因,但没有真正的道德意义。 罗素对人如何行动这一问题的回答可概括为:经过适当的考虑后,听从良心的指令。一个特定行为可能最终从客观上来说并不正确,这个事实无法避免:道德受明达的良心支配。这两点——关于自由意志和良心——在《伦理学基本原理》(1910年)和《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1954年)中得到了阐述。 罗素对教育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开办学校,而且经常写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著作。他的思想接近于卢梭的学说,反对教会和国家的义务是“浇铸”年轻人的思想。相反,正如他在《教育》(1916年)中所说,对教育最至关重要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逐步发展中的生活准则,还有这个世界无声无息的竞争状态的具体片断”。学校教育的危险是培养把历史搅混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向年轻人灌输宗教信仰。同样有害的是,在年轻人中反复灌输浅薄的“好的礼貌”观念,这种“好的礼貌”观念对自身的正确性确信无疑,并且认为合适的礼貌比才智或者艺术创造、或者生命力、或者世界其他任何进步的源泉更值得去期望和“追求”。 在《教育的宗旨》(1926年)一书中,罗素阐明了他关于好学校和好教师的看法。他区分了可视作理想品质的四个基本特征:活力、勇气、敏感和智力。例如,活力能使人们摆脱逐渐过时的旧思想,扩大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兴趣,由此减少他们对其他人取得成就的不恰当的忌妒。 勇气的最高类型——不是仅仅建立在抑制的基础上——要求有两个方面的精神特征:自尊和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生观。自尊必须避开谦恭的不诚恳的自卑,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目标有个真正了解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勇气必须面对现实世界,因为“勇气完善的典型出现在有诸多兴趣的人的身上,他感到自我仅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这不是通过鄙视自己、而是通过看重许多非他自身的东西而达到的”。 良好教育的第三个特征是敏感,尤其是那种罕有的但却是重要的抽象的同情。这种同情有助于减轻那些远方和看不见的痛苦。罗素说,在个人交往中,友善和慷慨的人,有可能是依靠剥削许多穷人的工业来赚钱的人,他从未目睹过这些穷人的苦难。他写道:“那就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工业主义是如此的残酷以及为什么对隶属民族的压迫被容忍的基本原因。” 最后,在学校教育中,智力必须得到发展。这种智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向孩子们灌输信仰,而是建立在孩子对世界本能的好奇心上。一旦开明、耐性和工业结合,好奇心将造就一个由有教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 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1943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乔纳森·斯威夫特如果在世,一定会自豪地宣称这是他的杰作。《智力垃圾素描》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1946年,罗素的巨著《西方哲学史》问世时,他本人已经74岁,从他巨著中的各种深沉的功力来看,我们才了解他是经过多么艰难困苦的努力才有了这一成果。如在谈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时,他说:“在研究某个哲学家时,正确的态度应是不卑不亢,先为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想,直至了解他的思想,才尽可能地放弃先前的偏见,采取正确的批判态度。” 在这部书的另一处,他又写道:“忘记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或在心目中存在着各种先入为主的、固定的哲学答案,都是不好的,教我们如何学会生活在疑问中,但又别让疑问搞得麻木不仁,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那些研究哲学的人的最主要的课题。” 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罗素个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为全球瞩目与争论的中心,他自己除了固定的写作与研究以外,也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战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与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并不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他的一生的著作,主要是为公众的良知作辩护。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追求的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哲学路线,对于那些观念论的信条,他从来没有为之动心,而且还是激烈的反对者。对于欧洲大陆的那套哲学思想,他认为应该从英国的立场冷静地去审视和探讨。他就是这样,在严谨的态度中,不忘记发挥自己的敏锐,冷静和机智,使他的著作充满这些特性而成为非凡的作家,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诸如《西方哲学史》(1946年)、《人类的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年)以及《我的心路历程》(收于1951年出版的《罗素哲学思想》中),无不如此;当然,他的其它很多讨论社会问题的著作也同样是伟大不朽的作品。 罗素的观点和意见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不能简单加以归纳。他的家族在对待英国政治的立场,一直受到辉格党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发言人。所以,在他年少时便受到自由主义的熏陶,后来又遇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使他成为事事都权衡轻重、擅长独立思考的社会批评家。他自始至终热心地告诫我们,新官僚主义的危害,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集权制度,对工业文明的日益发展而造成的对人类简朴的生活情趣的威胁,深感忧虑。1920年,他访苏归来后,便对共产主义表示失望和厌恶。相反,在中国的旅行中,他却深深地为中国的文化所吸引,对道家那种清静的和儒家那种各任教化的精神,他认为可以作为平衡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略带激进和野蛮的作风之用。罗素的很多著作都招致了不少攻击,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紧迫的事。当然,他的理性主义不可能解决所有棘手的问题,也不可能当作万灵药使用,即使是哲学家们愿意将“药方”开出来也无济于事。不幸的是,世界上存在着而且永远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使你脱离理性的分析或驾驭。这样,对罗素的著作,那怕从一种纯粹实用的角度看,也没有让他的思想在两次大战期间受到很大重视,看来,主要是被完全抛弃了,但是,对他那种满怀自信、敢于以乐观坚决的态度力排众议、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的思想家,我们是特别敬佩的,每次读他的作品,如同听萧伯纳喜剧中那心直口快的主人公说话时一样舒服,因为那讲话向来是以高昂的语调和伶俐的言辞而令人折服的。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当初设奖的动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人同样相信怀疑论和“乌托邦”的理想,并对于当代世界的格局的悲观看法而共同强调了人类行为的理想化。瑞典学院确认为他把诺贝尔先生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在本奖设立50周年之际,决定将该奖颁发给罗素,以奖励他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当之无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巨擘。 我的天——就在整整200年前,让一雅克·卢梭由于在回答“艺术和科学能否有助于人类道德”问题时,说了个“不”字,而获得了第戎学院的颁奖,虽然这个否定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重大结果,况且第戎学院也不存在什么革命性的目的,但今天,我们也以同样的敬意,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您,因为您的哲学著作毫无疑问地表现了道德文明,并且是对诺贝尔的精神的极其完美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表彰您这位人道主义和思想解放的翘楚人物,同时,对于您亲临诺贝尔基金会 50周年庆祝大会,使我们深感荣幸。现在,请您上来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四、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被审判的个人观点: 1940年,世界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收到了纽约市立大学邀请他到该校哲学系讲学一年的聘书,但未等他到任,就被剥夺了这一机会。他被指控是“不道德性关系的倡导者”,被迫忍受诽谤性的、侮辱人格的法院审判。 现在看来罗素的罪行实在是荒唐可笑的。1925年——1929年,罗素以普通读者为对象,写了4本有关家庭婚姻问题的著作,即《我的信仰》、《教育与幸福生活》、《婚姻与道德》、《教育与现代世界》。在书中,罗素措辞巧妙而客观地评论了现代婚姻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建议:“试婚”或许会降低时下不断增长的离婚率。 罗素的婚姻家庭观念招致了社会保守势力的一致反对,纽约大主教、布鲁克林天主教会、狂热的宗教组织、许多爱国团体、民主党地方领袖及各大报纸,都成了传统道德的卫道士,罗素成了它们联合攻击的对象。 漫骂、侮辱、人身攻击铺天盖地向这位世界知名的学者压来。“道德败坏者”、“异教教授”、“堕落的、十恶不赦的、背信弃义的、性杂交倡导者”、“邪恶的根源”、“性解放的毒瘤”等等,一时成了罗素的诨号。最后,罗素的观点又毫不例外地被说成是“亲共产党”的。 布鲁克林的一个妇女,因害怕她未成年的女儿成为罗素的学生,指控他不仅道德败坏,而且信奉异教,要求取消他到纽约市立大学任教的资格。这位夫人的律师用恶毒的言词诽谤罗素,并向法庭提出起诉。由于起诉性质不明确,罗素才摆脱一次侮辱性的法庭诉讼。但受理此案的法官公然违背公正原则,决定进行重审。由于受律师的唆使,法官明显地偏袒原告和社会舆论。法院的行为表明,美国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的操纵。(由于该法官的行为过分露骨,法律界曾对其进行了批评。1971年发表的“伯特兰·罗素一案始末”一文,详细分析了这一事件。) 重新举行的审理纯属摆摆形式,法官不许罗素为自己辩护,出示无人证实的事实,拒绝讨论罗素书中的“色情”描写,攻击被告人的人格,并且把道德准则作为审判的依据。这位法官根据一条适用于中小学的准则,宣布取消罗素到纽约大学任教的资格,并且阻止罗素的律师举行听证会和提出上诉,蛮横地宣布罗素没有资格享受这种权利。 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诽谤,终未能击垮罗素。纽约市立大学虽未去成,但哈佛大学给他发了聘书。1950年,瑞士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与罗素。 五、评论界对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1950年11月10日,当罗素得悉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时,他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准备作题为“心和物”的演讲,在座的听众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演讲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时罗素评论说:“我很高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已经获得两次最高荣誉之一,另一次是大不列颠帝国荣誉勋章。” 在某种意义上,罗素不得不和威廉·福克纳分享人们的注意。由于1949年授奖延期,福克纳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通知和罗素同时发出。而且195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五十周年纪念年,瑞典文学院选择了一个从未发表过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作家,通过把诺贝尔的信念等同于罗素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表示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纪念。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却是作为一个数学家而闻名于世的,尽管这有点明显的奇特,但瑞典文学院对罗素和福克纳的选择却获得了好评。《纽约时报》(1950年11月11日)的社论称福克纳和罗素是奇特的“诺贝尔伙伴”,但罗素是一个理应获奖的“思想真正开明的人”,他的《西方哲学史》是“极富魅力的”著作。《时代》杂志的评论认为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并指出:“他有时敏锐地但又很多地论述了道德、政治、中国、婚姻、原子、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 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是轻而易举的,这不仅是由于他的自由主义,还由于他作为文体家的特殊声望,他把他的非专门化的著作表述成适合于一般有思想、理解力强的读者,而不是为脱离实际的教士们写的。奥尔德斯·赫克斯利赞扬罗素避免了“风格上的抑制作用”——不是以无法理解的僧侣式的文体来表达他晦涩的思想。 罗素获奖的消息给他带来很高的声望,使他能在1950年11月继续他的巡回演讲。继普林斯顿之后,他又去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吸引了大批听众。朱丽叶·迈德洛克这位精通文学的经纪人被选为向导,带着罗素环绕纽约城旅行。报道说,“一路上人们里三层外四层地站在街道两旁,希望奇迹发生,使自己能挤进去,或者至少能听到他口叼烟斗说话的声音,或者一睹罗素爵士的风采”。
好吃的小蓝
<乐观地生活> 生活虽然是残酷的,可路是人走出来的。穷途未必是绝路,绝处也可逢生。就如张海迪姐姐吧。5岁的时候,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对照而看,我们个个都是四肢健全的人。却不懂珍惜自己的生命,父母只是说一两句,就要生要死。承受不起生活中的波浪,没有那种对待任何事都抱着乐观的态度的精神,在风波面前抬不起头,接受不了生活中的考验。在父母批评你的时候,是否乐观地想过,父母这样是为自己好的;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乐观地想过,这是在考验你的意志。 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地飞起。让我们一起来放飞载着理想的风筝吧!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有个乐天派从12层楼掉下,每经过一层楼的窗口,他就对在楼下心惊胆战的朋友高喊:“瞧,我现在还没事呢。”为什么乐天派会如此愚蠢,但仔细一品味,并不是这个乐天派愚蠢,而是他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人要活得积极乐观,是这段话给我最大的启示。面对坠楼身亡的危险,那个乐天派表现出的毫不畏惧,乐观向上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他没有忘记安慰替他担心的人。面对困难,我们不要退缩,我们不应该放弃;面对失败,我们不能垂丧气,我们不能伤心落泪;面对伤痛,我们不会让眼泪白流,我们不能因伤痛而失去勇气;面对所有事情,我们都要乐观向上。乐观向上,是一种精力充沛、心胸豁达的体现;乐观向上,打败了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气;乐观向上,甩开了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自我封闭;乐观向上,消除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的怯懦。一个人的成功,是有着乐观相伴的,因为乐观向上,使他冲开了多少感情的磕磕碰碰,使他向最高峰高喊:“我永不放弃!”一个乐观者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线闪光的希望,而悲观者却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可怕的忧患。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演讲稿的人越来越多,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毕业演讲稿9
紧张又充实的毕业设计阶段将要谢下帷幕,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进行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答辩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答辩应该怎么准备才合适呢
论文开题报告不是要上台演讲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论文开题报告是学校发下发的表格,需要填写课题的一些信息,不是要上台演讲的。
被我发现了,去告诉小飞
的确10000字,写倒是可以写出来,并且10000词的真的不好写。提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