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茉莉花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读卖新闻》的采访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日本大作家——安部公房。韦斯特伯格说:“如果不是突然去世,安部公房应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曾离该奖非常、非常近。”在谈到其他具有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实力的日本作家时,韦斯特伯格举了个例子,他说尽管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瑞典外交家、作家达格·哈马舍尔德对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推崇备至,并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过这部作品,但三岛文学还没有达到像安部公房那么高的位置。此外,就连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也曾说过:“如果安部公房先生健在,这个殊荣非他莫属,而不会是我”。 为什么日本内外都对安部公房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原因在于:他的作品显著的写出了现代人的处境,把人们逐渐“异化”的问题刻画出来。比如一些人宁愿天天待在纸箱子,也不愿意面对生活;比如某个人因为失去了名字就失去了存在权,最后变成了一堵墙;比如一个女人心甘情愿挖沙子,哪也不愿意去;再比如毁了容的人,整容后就像戴着面具过新的生活,而不是原来的生活;人在社会中究竟能不能自由生活?是人在控制名字和脸,还是被名字和脸控制?这就是异化! 日本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日本卡夫卡的安部公房,如果用三个词语概括他的作品,我想应该是:失乡人、存在主义、和异化。从公房的成长经历说起,众所周知,作家是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职业,要说什么样的专业将来会走上从事文学的道路,除了文科相关的专业外,医学也是个容易出作家的专业。日本除了有森鸥外,还有骨科医生渡边淳一,西方国家有在医院执业五年的毛姆,俄国有在莫斯科大学学医契科夫,国内有弃医从文的鲁迅,当然,安部公房也是医学专业毕业的。 结合后世评价他的文风类似卡夫卡的观点,其实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巧合——就在公房出生的1924年,正是卡夫卡逝世的那一年。1924年3月,安部公房生于东京泷野川医生家庭中,在他出生不久后,家人就带着他搬到了中国沈阳,于是在沈阳度过小学和中学时代,少年时期往返于沈阳和东京求学。1945年,公房的医生父亲染病身亡 。1946年1月1日,日本天皇在美国的要求下发表了《人间宣言》。 同年,安部公房被遣返回日本,幼年的颠沛流离,青少年时期才返回日本,使得他对哪里才是自己的故乡而感到困惑,日本战败以及天皇失去神格,也使得他积累了大量的个人感受,最终对自己在读的东京大学医科专业变得了无兴趣。他把这种没有归属感的体验带入了作品中,于是公房笔下的人物,普遍存在“失乡人”的特点,要么离开了家乡,要么对家乡毫无感情,人物和家甚至和社会之间没有情感色彩。由于长期接受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派影响,再加上对社会变化的观察,以及内心的大量思考,公房于194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他的作品除了有“失乡人”的设定外,还具有特殊的场面、荒诞的情节、象征的手法和深刻的寓意,力图揭露社会的不合理性,并且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很快他的才华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1951年凭借短篇小说《墙》获得第二十五届芥川奖,确立了他在战后文坛上的地位。从1960年中期开始,他进入了创作爆发期,此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高速发展,物质条件很快就成了人们的核心追求,公房从这种现象中发现了人的异化,于是颇有深意的作品像《砂女》、《箱男》、《樱花号方舟》、《燃烧的地图》、《他人的脸》等等,一一问世。 在安部走上文坛的1950年,正是日本战后时代终结,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逐渐摆脱混乱、贫困和落后阴影的时代,看似稳定的社会却要面临新的矛盾和危机,统统暴露在公房最具有创作力的年纪里。存在主义深深的影响着他看待社会现象的角度,公房认为人一旦有所归属,就会丧失自我的存在。如果石田彻也的画还不够引起你的震撼,那么由安部公房本人担任编剧的电影《砂女》、《他人之颜》、《燃烧的地图》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他对资本主义下内心孤独、变态、麻木的人物描写,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大师的水平。 以《砂女》为例,一个在假期去采集昆虫制作标本的中学教师,来到海滨附近的沙丘后,被当地人蒙骗到某个沙坑下的房子里,而沙坑下的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年轻寡妇。当这个中学老师想继续自己的旅程时,却发现怎么也爬不出这个沙坑,而且还时时处于村里的严密监视下,不论他哀求还是恐吓,是欺骗还是讲道理,完全无法说服别人放他离开,每天要么配合做些挖沙的工作,村里人才会给他提供食物和水,否则村里人就对他不管不顾,让他自生自灭。过着一种看似没有人管制,却彻底失去个人自由的生活。 中学教师也侥幸的逃跑过几次,却都以失败告终。时间不断地流逝,他终于意识到不但当地人不在意他的生死,就连外面世界的人,也没有想过来寻找他的意思,世上没有人在乎他的生死,也没有人在意他在哪,在做什么。几年后,他习惯了沙坑里的闭塞、乏味的生活,寡妇也怀上了他的孩子,整整七年过去了,当再有机会逃跑时,他也不想逃走了,因为他已经适应了这种日子,而根据法律,他一开始被宣布为“失踪”,后被宣布为“死亡”,就算他还活着,他也已经死了。 《砂女》无疑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的沙子夺走了不少当地人的性命,包括曾经寡妇的男人和孩子,正是被沙子活埋的。不进行劳动就没有办法获得生存保障,而所谓的劳动却又只是重复挖沙的工作而已,至于沙子,也永远挖不完。当地人也好,像这个中学老师一样的外来人也好,他们最终都习惯了、适应了自己的宿命。这种寓意深刻的故事,写的不但是公房那个年代的人,还有现在的我们,不都是为了活下去而挖沙,最终习惯挖沙,喜欢挖沙的人吗? 安部公房与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的不同,首先是在于他对“沙漠”上理解和感情的不同,比如他在散文《沙漠的思想》中曾说,“沙漠或者是沙漠式的东西都具有永远的难以描述的魅力。我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对日本所缺少的东西的向往。我曾在半沙漠化的东北度过了几乎整个幼年和少年时期,……在天空灰暗,让人窒息的沙尘飞扬的日子,干巴巴的眼睑里沙尘似乎拭也拭不干净。在那样让人坐立不安的气氛里,不仅有不快的感觉,同时还包含着一种跃跃欲动的期待。”此外,公房年轻时便喜爱搜集昆虫标本,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书中想收集昆虫,却被囚禁在沙坑里的中学老师,可见《砂女》的创作,凝聚了公房大量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日本评论家也认为这部作品是安部公房文学的顶点,是其全部作品中最具特点,艺术手法发挥得最为成功的佳作。 其次,公房虽然是日本作家,但与传统日本作家不同的是,他的小说与日本传统文学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甚至说他在刻意切断世人对日本文学的普遍认知,强烈的西方创作特征,使其在思维、立意及文体方面和传统日本作家完全不同。中村真一郎曾说“在日本现有的作家中,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日本的代表作家”,但是“开始读安部的东西时,就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与先前所知的‘现代日本文学’完全不同的境界——很像翻译小说,感觉很像在读卡夫卡的作品。”这便是公房极力在做的事情,他要把日本战后文学和明治维新以前文学切断联系,并极力把日本战后文学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紧密联系起来。1993年,69岁的安部公房因病逝世,留下未竟之作长篇小说《会飞的男人》。 第二年,日本存在主义派的另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s791144868
砂女是一本书。
《砂女》是2003年1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描写了在一个死亡的沙漠,不知名的旅行者掉入了地下迷宫,发现了住在这里的唯一人类砂女,旅行者认为砂女知道迷宫的出口,而砂女却极力劝他在这里安心住下。
砂女一天到晚的忙着把落下的砂子清除出去,维护迷宫以至它不会倒塌。后来终于被旅行者找到砂女向外输送沙子的通道,但是他已经不想出去了。
赏析:
安部公房的这部令人惊骇的小说虽然荒诞不经,但也或多或少地带了某种自传的痕迹,只不过这种痕迹很淡很轻,不易察觉罢了。
作为一个昆虫爱好者,安部公房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大量昆虫,并且文中处处可见使用了昆虫的隐喻。这为小说营造了某种神秘的氛围,这种氛围就像薄羽蜉蝣的翅膀,散发出淡淡的光的碎片。
(一)坚持严格保护, 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该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 通过加强对森林、野生动植物
1.平面底板,有多种材质,石膏板\玻璃板\泡沫板等2.把图纸复写到底板上3.用针管按线条涂胶,粘丝4.把彩砂和胶水拌好,用小铲子小心上色5.等水分干后,装裱框架
我刚从学校论文答辩回来。这是我们学校的论文格式要求。 如果你要论文模板可以找我目 录一、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因为要回家过年就买了这个自动猫砂盆,寄养在朋友家里,总不能让人天天去铲吧,于是买了这个机器,因为我家崽子刨砂有坏习惯,老喜欢往外飞,于是买的聚宠的这个,不仅能把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工程材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筑项目的完成质量往往取决于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筑材料论文2000字的内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