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得不瑞奥
那天我无意间想到这位大师,之前关于他的散文读过不少,只是后来没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当时很崇拜他。 他的文学造诣确实对当代人影响深远,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活了98岁。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记得很早的时候,在好友圈里看到过他写的日记,在网络上盛传,有点吃惊,我还特意去求证了一下,去湖北省图书馆找了一本很厚的《季羡林文集》来看,有一本《清华园日记》。 综合在网上看的文字,看到后来,每每想到就会想笑,真是个有才华而不失幽默的人啊: 北平真是一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曰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早晨本想躲在床上躺一会,但因昨晚豆浆喝得太多,半夜就像撒尿,现在实在再也不能忍了,于是乃起来。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早晨除了读点法文以外,可以说什么也没干。我老早就想到阅报室里去,因为我老希望早些看到我的文章登出来。每天带着一颗渴望的心,到阅报室去看自己的文章登出来没有,再一方面说,虽然也是乐趣,但是也真是一种负担啊。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就这种不调和实在是人生一切悲剧的起因,再进一步说一句,不调和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不调和的。 我讨厌一切人,人们都这样平凡。我讨厌自己,因为自己更平凡。 仍然预备功课,知道是无意义,白费时间,但又不能不念。真是天下第一大痛苦事。 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文字学考过了,星期三还有一次考——毕莲真混蛋,讲的简直不成东西,又考,像什么话。 今天考两样。完全是临时乱抓,预备的全用不上。 我总主张,诗是不可解释,即便叫诗人自己解释也解不出什么东西来,只是似有似无,这么一种幻觉写到纸上而已。 我以为老叶不上班,他却上了,我没去,不知放了些什么屁。 我现在总觉得,一切事情都可以不去作,但却不能不写文章。我并不以为我的文章是千古伟业,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不过我觉得这比一切都有聊,都更真实而已。 晚上看电影,《火山情血》,开头很好,愈来愈糟。我看了几部中国片子,全是这一个毛病——《野玫瑰》亦其一。我真奇怪,有些地方,简直可笑。 【四日】今天是旧历初一,早上起来上供,接着打牌,一打打了一天,糊里糊涂的。 【五日】仍然在家打牌,因为晚上睡得太晚,几天精神坏极。 【六日】到了弭家去拜年,过午秋妹来,又是打牌,大输。晚上接着打,仍输。 【七日】到彭家去拜年。回家仍打牌,精神身体两劣。 【八日】仍在家过着无聊的生活。 【九日】生活单调如故。 【十三日】一天神志昏昏,早晨又没做什么事。过午希元弟来打乒乓球。又同叙青访大千,不遇,乃回家,骑在自行车上,简直想睡,两天走了二百里山路,在自行车上,真够腻了。 【十四日】早晨回写校,天色阴沉,替尹相圻改译文。牟善初来谈。一早晨没做别的事。过午大千来,打了半天乒乓球,走后大睡。周铭西来谈。 【十六日】早晨早起来,回家等四哥找我去打球,但杳无踪影。一天没做正经事。 【二十六日】又开始无聊了。早晨东晃西晃,过午仍然东晃西晃。分差不多全出来了,真使我生气,有几门我简直想不到我能坏的分数。这些教授,真是混蛋,随意乱来。 【二十九日】今天旧历是六月初八,我的生日。秋妹来。饭后,菊田亦来,打牌消遣,微负。晚饭后又打,又负,怪矣。 【三十一日】晚上又打牌。 【八月一日】饭后,打牌。 【二日】晚饭后,同胡二太太打牌,一直到十一点。 【三日】孙二姐来,打牌,大负。 【五日】饭后遇牧来,打牌,大胜。 【六日】菊田来,打牌。晚又打牌。 【七日】现在成了打牌的时代了。几天来,几乎一天打两场,手腕都打得痛了。 【八日】早饭后,打牌。晚饭后,赴彭家,又打牌。 【九日】今天是秋妹的生日。饭后打牌。 【十日】饭后,打牌,一共打三场,大负。晚上又打牌,胜。 【十一日】饭后又打牌。 【十五日】晚上到长之屋打牌,打的是扑克。 至于另外的看起来似乎有损他形象的话,季羡林是这么说的: “这些话是不是要删掉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不管怎么样,他还是一个有很高的成就之人。这本《清华园日记》读着有当代的一股烟火气,网上有卖的,可以看看,后人把大师神化,只有大师本人认为自己只是个凡人,所以读着很有意思。
上海花满屋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如果不知道文字的来源,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某位“学渣”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 事实上,这段话是季羡林先生1934年3月31日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日记。看完后,咱们都可以长舒一口气:“嗯,季老年轻时跟我们一样,也会抱怨整天考试。”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印度佛教文化最为精通, 对很偏门甚至绝种的语言有很多研究, 基本上认同他会12种语言。 ◎2006年,被授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他:“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以前我对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停留在“学者”、“知识分子”等之类的自带光环的称号。 直到看到这本《清华园日记》后,一位热血、叛逆、爱打牌、好吃瓜,逼急了会爆粗口,伤感时会痛哭流涕的小年轻儿才如此鲜活地出现在我眼前。 今天是季老诞辰106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如随我一起来看看他的日记。 或许,这本八十多年前的日记,也能为二十一世纪的你带来一些启示呢。1、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2、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这天他还说,“德华有喜”,他念大三的时候妻子就怀孕了。 3、无论多好的书,even Fausteven Faust。只要拿来当课本读,立刻令我感觉到讨厌,这因为什么呢?我不明了。过午看女子篮球赛,不是去看想“打”篮球,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 4、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5、今天整天都在预备Philology,真无聊。我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就是reading report,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6、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 7、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8、今天又犯了老毛病,眼对着书,但是却看不进去,原因我自己明白:因为近几天来又觉到没有功课压脑袋了。我看哪一天能把这毛病改掉了呢?我祈祷上帝。 9、零零碎碎地看了点H lderlin,读来也不起劲,过午终于又到体育馆去看赛球。 10、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1、开始作论文,真是“论”无可“论”。晚上又作了一晚上,作了一半。 听别人说,毕业论文最少要作二十页。说实话,我真写不了二十页,但又不能不勉为其难,只好硬着头皮干了。 12、……今天开始抄毕业论文,作到“倒”不怎样讨厌,抄比作还厌。…… 13、今天抄了一天毕业论文,手痛。…… 14、论文终于抄完了。东凑西凑,七抄八抄,这就算是毕业论文。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晚上访朱光潜闲谈。朱光潜真是十八成好人,非常frank。这几天净忙着做了些不成器的工作。我想在春假前把该交的东西都做完,旅行回来开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这些都是日记里的边角余料,更多的是记载了读书、写作、生活等内容。 其阅读之广,远非我等所能及。 比如这篇: 今天早晨考Philology,不算好。过午作Faust的Summary,也不甚有聊。这几天来,一方面因为功课太多,实在还是因为自己太Helderlin的诗一直没读,这使我难过,为什么自己不能督促自己呢?不能因了环境的不顺利,就放弃了自己愿意读的书(写文章,也算在内)。 还有1935年2月26日这篇: 这些日记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则坚持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说到季羡林,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学者——胡适。 他的留学日记更搞笑: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季羡林爱吐槽,胡适爱打牌。 这些事情如果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解释就更生动贴切一些了,他老人家这样教育我们: “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依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哈哈哈~~ 这还是你们所认识的文学大V吗?
歪歪悠爱福喔
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能不能成功毕业,对于毕业论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时间。乔冠华和季羡林一同从清华来到德国留学,乔冠华一年半完成毕业论文,季羡林则用了6年完成,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原因?
同窗好友,不同的选择
说起季羡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尤其擅长研究吐火罗文,而这个文字在世界上都没有几个人懂得,明白。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求学,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而在我国外交领域的人才也是非常多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的外交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与世界进行交流,而乔冠华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代表人物。
乔冠华幼年的时候就非常聪明,1929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当时他是那一届年龄最小的学生。
后来,他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外交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优秀的人总是互相吸引,乔冠华和季羡林就是这样,在外国求学的那段时间中,两人一起研讨学术,讨论知识,一同走到前进的路上。
而在他们在德国留学期间,中国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
这时昔日的同窗好友开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乔冠华和很多青年一样,想着如何拯救国家,对于学习他开始放松下来。
后来,随着国内局势变化越来越严峻,乔冠华决定要回国开始自己新的篇章,为了能提早毕业,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1年半后,他完成毕业论文,然后回到祖国。
与此相反的是,季羡林非常认真地在研究学术。在空闲时间,他会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而对于乔冠华的做法,季羡林也有些看不惯。
因为对学术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季羡林对于自己的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能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季羡林将自己的毕业时间延长,6年后,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乔冠华一年半完成毕业论文是出于他的选择,季羡林也是,虽然时间不同,但是都是非常少见的,这也体现了两人超出常人的一面,而这好像也是一种预告,预告着两人会展现出不同的人生,成就更加辉煌的事业,取得更超凡的成绩。
而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随便的,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超于他人的成就,季羡林和乔冠华也是。
回国发展,成就非凡
因为在德国的时候乔冠华就开始关注中国局势的走向,在刚回国的时候,他选择进入新闻报社工作。
而在报社的这段时间中,他写出了很多意义深刻的文章,之后他在香港创立中国通讯社,1941年,随着敌人的入侵,乔冠华决定将报社迁往重庆。
因为在报社上经常发表关于时局的深刻评论,在1949年后,乔冠华成为外交顾问,开始了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关于外交的工作,之后他还陪同高级领导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
1971年,乔冠华作为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演讲,他的演讲获得了台下很热烈的掌声,各国媒体对他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来,乔冠华成为外交部部长,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季羡林也回国了,之后他来到北京大学担任老师,后来,他发表了很多学术性非常强的论文,在语言研究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于人生的选择都有自己的想法,抱着对时局的关心,青年的热情,乔冠华成为外交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本着对学术的热爱、认真,季羡林成为文学大家,在语言领域研究成绩斐然。
一开始,两人或多或少对于对方的选择有些不太理解,甚至因为这个原因两人产生了间隔,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地两人开始明白对方的选择,成为一生感情非常深厚的好友。
在做学术的这个十字路口,两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但是后来,两人都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个选择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
关于人生的选择有时候会让人非常纠结,谁都想十全十美,但是这样的选择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才是最好的。
家庭美满,晚年幸福
除了事业成功外,两人的家庭也是非常幸福的。
乔冠华有两段感情生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在工作中认识的,但不幸的是,在1970年,妻子因为脑溢血突发去世,而妻子的去世让乔冠华非常伤心。
在60岁的时候,乔冠华决定和章含之结婚,但这段婚姻遭到了孩子的反对,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他将孩子赶出家门,之后他表示,孩子都已经成年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后来两人在一起非常幸福,1983年,乔冠华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和乔冠华自由恋爱不同,季羡林的婚姻是家中包办的,这个妻子陪伴季羡林走过了一生。
两人的家庭美满,晚年的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这也是让人非常羡慕的。
有人曾这样评论两人,乔冠华的生活是理想,季羡林的生活是现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在选择后,我们就要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走下去,不管理想还是现实,只要生活的愉快就是最好的选择,生活在阴沟里,我们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在星空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凡事的乐趣。
生活本就一地鸡毛,何不按照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这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风景,收获很多的成绩,看到很多的故事,在人生的这条路上季羡林和乔冠华收获了自己的成绩,过着幸福的生活,那么你呢?
那天我无意间想到这位大师,之前关于他的散文读过不少,只是后来没什么印象了。只是记得当时很崇拜他。 他的文学造诣确实对当代人影响深远,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
清塘荷韵夹竹桃月是故乡明
说到故去的大师,我们对其大多数的印象是: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等等,但是如果你读过他的《清华园日记》就会知道,大师曾经也是一位真性情、有热血、叛逆、接地气的鲜活小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