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斯基801110
阿来的《云中记》已经看完。 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阿巴这个人物的选择。祖祖辈辈的云中村祭师,在地震后被移民,最后不忘祭师的职责和使命,回到已经成为滑坡体的云中村,守护和安慰那些在地震中惨死的亡灵,最后和云中村一起滑落到岷江,与云中村同生共死。 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动人,是云丹代替阿巴回到移民村,跟云中村民做最后告白的时候说的。阿巴是替村民们守护和安慰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家人,让在地震中幸存的云中村民安心的好好活着。 仁钦。阿巴的外甥。一个祭师家庭里走出来的新一代。正直,坚定,真正为着云中村的前途和未来着想和努力。 阿巴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仁钦代表的政府部门是为守护活着的人,而阿巴是守护那些消失在地震中惨死的亡魂。 书写以阿巴从移民村回到云中村的时间为主线,阿巴和仁钦两个人物以及废墟中的现实与回忆作为暗线交替叙事。 书写层次清楚分明。 特别有感的是阿巴回到云中村后,一家一家的呼唤安抚那些在地震中丧生的灵魂。 随着阿巴的记忆,大地震造成的灾难一点点浮现。那些曾经的伤口又血淋淋的露了出来。我眼泪婆娑。 但更精彩的是后面部分,对滑坡体的检测和分析,对地壳内部运动的科学解释,对看似着墨不多的对矮脚人的描述,都让人反思。 大地震动只是构造地理,并非与人为敌,大地震动,人们蒙难,因为除了依止于大地,人无处可去。 这就是阿来庄重而悲悯的文章基调。 仁钦这条线,着重书写了地震过后,整个瓦约乡灾后重建,发展旅游业,以及面对灾后的次生灾害滑坡体的关注和处理。 过去的已经过去,活着的人还要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活下去。 书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比如阿巴祭山神,地震前的水电站山体滑坡,云中村消失前失去一条腿的央金和空中拍摄的无人机,中详巴的热气球漂流回村的商业计划,作为旅游景点后存在的卫生问题,收费标准的问题。 还有被巨石压磨坊下的仁钦的妈妈,阿巴的妹妹,寄魂的鸢尾花。还有被鹿啃过几次的罂粟花,村前的碉爷爷和老柏树,都被深深的寄情。 这是我看过的关于地震的最好的一次书写。一如既往的喜欢阿来。
唐伯兔吃小白兔
“阿来新作《云中记》,讲述了千年古村云中村,在八级地震中地裂天崩,又在次生灾害山体滑坡中消失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是云中村的祭司阿巴。地震后,他没有和村民们一起易地搬迁,而是遵从职业的呼唤,回到灾后满目疮痍的云中村,焚香祷告,抚慰灵魂,最终与村子一起,在山体滑坡中重归大地怀抱。作家用诗性的笔触,史诗般的叙述方式,为山林、草木、河流及寄居其上的所有生灵画像。他通过阿巴的眼睛,呈现了这座村庄的历史和现状,描绘了村民的生活和命运。 这是一部酝酿了十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记录灾难、书写崇高的乐章,它用庄严和悲悯,唤起崇高和希望。”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对于地震题材的创作,任何评价都显得轻佻。在巨大的苦难面前,即便受到同样强烈的撞击,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每个人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 作者在扉页上说,向莫扎特致敬。《云中记》从题材到主题到精彩的故事,也很值得尊敬。 看了相关书评,主要是诟病雕琢的痕迹有点重,景色描写太多了。这个我倒是觉得,显而易见的斧凿痕迹,可能恰恰让作品显得浑圆贴切。这样悲怆的情绪,怎么可能一气呵成、自然婉转呢。不把视线转移向景色,何以克制情绪;驾驭这样宏大悲伤的主题,有一些刻意的收放也正常吧。 书里表达了很多东西,比如身份认同,比如信仰,比如消逝与永恒,我觉得最打动我的,是抗震救灾那部分,以亲历者的视角,重新讲述了发生在现场的故事。 “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一群孩子从山坡上摘了野草莓,捧在脏手上,举在战士面前:叔叔,草莓!叔叔,草莓!战士不拿,看着连长。连长说,这个可以有!战士们就从那些小脏手上取草莓吃,一颗,又一颗。全村活着没有受伤的孩子都上山去,捧下来野草莓,跟在那些战士后面:这个可以有!这个可以有!” “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一个就在干部带来了电视台记者,记者要云中村的老百姓为解放军唱歌,叫《感恩的心》,还要加上哑巴比划的动作。老百姓不干。不是不感恩解放军和救灾的志愿者。他们只是不好意思专门排着队,比画着哑巴的动作唱歌。他们只是不会也不愿意唱不会唱的歌。” 比起这部分,其他部分我个人觉得稍显逊色,读的时候不觉得,到了写读后感的时候,总是出戏。 关于身份认同。执着于信念,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英雄史诗挺多,祭司阿巴是其中的一个,但不会是说道这个主题时最激励人的那一个。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都在《月亮和六便士》里,画家和结尾处说的临终前还在惦记牡蛎价钱的牧师,好像更生动,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有些不尊敬。 关于信仰,我觉得是比较尴尬的,想说没说透,冲击力也不够。倒不一定说到信仰一定要儒释道,我记得当年看《阿凡达》的时候,那些外星人一起扭来扭去向圣母祈福的桥段,以及对猎杀的小动物念祝祷咒语的桥段,也挺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的。《尘埃落定》里寥寥数语,讨论的好像更深刻并且直击痛点。 关于消逝,热气球的部分很耐人回味,但直接阅读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文字上很引人共情。倒是回味起来,作者着力写下云中村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更别有深意。 稀稀拉拉写了一堆,我也觉得不知所云。那最后一句来个发自肺腑的吧: 《尘埃落定》是一定要读的。
fomeca刘勇
“”是一个难以忘记的日子,现在想起这件事情仿佛还发生在昨天,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突然这么多人在这场灾难中离我们而去,同时也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发生了,出现了很多小英雄。阿来在汶川地震后,亲眼看到了一个村庄在一夜之间便彻底消失了。他心情也很沉重,为了表达对逝去人的怀恋和慰问,所以就写了这本书。
《云中记》其实是作家阿来纪念当年汶川地震所写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在地震十年后才开始创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名祭师因为总是想念那些在灾难中死去的人们,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来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文章内容就是,有着上千年传说的云中村移居到了平原。之后祭师突然觉得身上云中村的味道越来越淡,内心很不安,于是就开始了他的回乡之路。穿过崇山峻岭来到村里每户人家的废墟前祭拜他们,同时聊起了以前。就这样,这个村子以前的景象和面庞扑面而来。祭师用这种方式来缅怀逝者,同时也找回内心的宁静。
它把现实,梦境,神话巧妙的结合起来,展现了灾难后的历史记忆。这本书以高质量的文学有力地回应了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一种现实题材,是一部现象级作品。他不是地震发生之后立马创作了这本书,而是经历了十年的思考才来慰安逝者的独特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汶川地震的感受。也把读者带回了曾经的事件当中。张清华也评论过说他的这部作品是灾难后人类的救赎,是一种灵魂的安置,可以说算得上有人性深度和悲剧精神的灾难文学。也难怪阿来能获得矛盾文学奖。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丽江的文化和风情。阿来是中国当代作家,1959年出生在四川,1982年时开始诗歌写作,后逐渐转向小说。他的代表作还有:《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我认为他经历了很多痛苦与艰难,但是也有很多喜悦开心的事情,他的经历虽然非常的复杂,但是他把这些经历当成人生的动力,在面对困难与艰难的时候,奋发向上,努力前进,最
在线写作服务是笔杆的特色写作服务,不单单只是将传统写作形式升级了一下,在线写作结合了云端的优势同时与大数据服务紧密融合,不仅从写作安全性、便捷性上提升体验,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