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19

carryme2015
首页 > 毕业论文 > 阿兰阿斯佩毕业论文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一欧巴桑

已采纳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我们如何认识周围的物理世界?通过观察和测量。 但是在物理实验中,微观粒子表现出波动的性质,而电磁波又表现出粒子的性质。量子理论把的这种怪异的现象称为“波粒二象性”。它对于回答我们如何认识物理世界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想要观察微观粒子,就要用到光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波。假设我们想确定一个移动电子的位置,由于电子很小,我们只能通过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才能“看到”它们。根据量子理论,这种电磁波也具有类似粒子的动量/ 任何对电子的观察都是电磁波对电子的“碰撞”,都必然会改变电子的速度。越想精确地测定电子位置,所使用的电磁波的波长就越短,对电子的“碰撞”就越厉害,电子的速度改变就越大。换言之,要测量电子的位置而不影响其速度是不可能的——对一方面的测量越确定,对另一方面就越不确定。我们永远不能同时在这两方面得到准确无误的认识。 推导出了一系列的数学公式,这构成了测不准原理的核心。海森堡认为,如果不能得到关于电子目前状态的准确知识,那就完全无法预测下一步它会是什么状态——我们最多只能知道状态出现的概率。结论是:测不准原理是我们观察和测量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周围的物理世界的极限,是对哲学范畴中因果关系的挑战。如果人类期盼像上帝那样无所不知,测不准原理就是永远不可逾越的障碍。 论文引起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激烈的争议。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尼尔斯·玻尔基本同意理论,但认为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远比观察和测量造成的“惊扰”更加复杂。玻尔认为,不确定性的基础是互补性。玻尔指出,在经典理论中相互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相互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 经典意义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互补原理”。 反对者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文刚一发表,爱因斯坦就开始设法诘难测不准原理。尽管物理学家们根据测不准原理,很快就破解了放射性衰变和太阳核聚变这些重大的科学之迷,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认为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表示量子理论还不完善。 爱因斯坦于1935年提出了一项他认为能够驳倒测不准原理的假想实验:设想有一个分子由A和B两个原子构成,然后分子裂变,把A和B分别射向相反的方向。根据测不准原理,任何对A准确位置的测量都将使我们难以知道A的准确速度。但爱因斯坦认为有一个办法可以做到:根据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这意味着A和B一定会以相同速率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测量A的位置和B的速度来完全确定A的状态。 针对爱因斯坦的挑战,玻尔提出了反驳:测不准原理既影响A也影响B,也就是说,就在我们测量A的位置的同时,测量行为立即会对B的速度造成影响,令测量结果完全符合测不准原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玻尔认为即使两个微观粒子距离很远,这种作用也会瞬时发生。表面看来,玻尔的论点打破了爱因斯坦建立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的法则。但玻尔认为,这对微观粒子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一旦同时形成,它们就永远“纠缠”在一起。爱因斯坦愤慨地表示:他完全不能接受玻尔如此“诡异”解释。 1982年,法国物理学阿兰·阿斯佩进行了“量子纠缠”实验,结果证明玻尔是对的。今天,“量子纠缠”效应为全新的通讯方法——“量子通讯”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秘密信息的传送都要冒着密码落入敌手的风险。“量子纠缠”实验表明,成对微观粒子即使相距很远,其中一个也能立即显示另一个是否被观察。如果利用纠缠的光子输送信息,那么任何试图非法读取信息的行为都会立即被发现。 当第一次提出测不准原理时,它震惊了当时的物理学界。85年过去,它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最初看上去,测不准原理似乎完全是负面的,不确定性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限制。然而只有承认不确定性,人类才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所进展。 务必采纳!

343 评论

大大的好友

因为安东•塞林格教授积极推动中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83年起,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长期保持着沟通和交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其中,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他的团队合作参与了中科院主导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北京-维也纳两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塞林格教授尽其所能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2015年他组织奥地利科学院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中科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参会,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07 评论

happysky4496

安东·塞林格长期关怀中国科大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双方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交往,积极并富有成效地推动了中奥学术交流,同时助力中国科大与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量子科研国际合作。他曾多次做客中国科大“大师论坛”及“墨子沙龙”活动,启迪青年学子投身量子科研事业。因其为中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安东·塞林格教授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由于他长期与中国合作,因此安东·塞林格被聘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在奥地利留学时期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受聘为中国科大“爱因斯坦讲席教授”。

112 评论

北京钢材大全

该原理最有可能应用于量子运输,量子加密,量子信息,量子科技时期即将快速到来,即将颠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个科技小迷妹,十分期待。

214 评论

栤菊粅雨

量子模拟 量子模拟器使用易操控的量子系统,来研究其他难以直接研究的量子系统属性。对化学反应和材料进行建模是量子模拟最有可能的一个应用。

220 评论

洋洋和洒洒

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男,奥地利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爱因斯坦”讲席教授。1945年5月出生于奥地利。1971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998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东•塞林格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是国际上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和重要开拓者。他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实验;实现了无局域性漏洞、无探测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提出并在实验中制备首个多粒子纠缠态(GHZ态),在量子力学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中起着关键作用。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出发,他和同事系统性地发展了多光子干涉度量学,并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包括:量子密集编码、隐形传态,纠缠交换、纠缠纯化、远距离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和基于纠缠的成像等,其中1997年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工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开山之作。安东•塞林格教授迄今发表论文538篇,共被引用76000余次,其中发表在《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逾百篇。安东•塞林格教授于2014年进入Thomson-Reuters“高引用科学家”榜单。由于他在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沃尔夫物理学奖、国际量子通信奖、艾萨克•牛顿奖、笛卡尔奖、墨子量子奖、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国际奖、德国最高十字勋章和奥地利国家功勋大金质绶带勋章等重要国际荣誉和奖项。安东•塞林格教授积极推动中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83年起,他与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工程院等机构长期保持着沟通和交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其中,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他的团队合作参与了中科院主导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北京-维也纳两地的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塞林格教授尽其所能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2015年他组织奥地利科学院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中科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参会,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塞林格教授受聘为中国科大等高校的名誉教授,为中国合作培养了优秀中青年学术人才16人,并在国际一流期刊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帮助他们在相关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25 评论

天蝎兔兔

2022年诺贝尔诺贝尔物理奖发布,授于法国专家学者阿兰·阿斯佩(AlainAspect),美国专家学者约翰·克劳泽(JohnClauser)和奥地利专家学者安东·蔡林格(AntonZeilinger),以嘉奖她们“用纠缠光子开展试验,证伪贝尔基本不等式,开辟量子信息科学”。

今年诺贝尔诺贝尔物理奖授于这三名科学家,即是而且他们的先行者科学研究为量子科技信息学打下基础,更是对物理学和量子纠缠现代逻辑认可。而憧憬未来,量子纠缠更为诱人运用便是超级计算机和量子通讯,主要包括量子信息、量子加密、量子传输这些,量子科技时期已经加快来临,人们都将历经一场全方位的创新。

简单来讲,2个距离漫长的陌生人纷纷开始想要做同一件事,仿佛有一根无形绳线牵着他们,这类神奇现象可以说“心有灵犀”。

与其类似,量子纠缠则指的是在神秘的宇宙里,拥有相同的来源2个外部经济粒子之间有纠缠不清关联,这俩纠缠不清在一起的粒子好比是一对有心灵感应的双子座,无论两个人距离多远,公里数量级或更远,只需当在其中一个人的状态变化时,另一个人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一样的改变。换句话说,无论这俩粒子距离多远,只要一个粒子状态产生变化,就可马上使另一个粒子状态产生相对应转变。

但是,在较早之前,量子纠缠并不是一个被赞同的存有。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物理学的开创和奠基者,但他们对于量子物理学的阐释则是各持己见,争锋相对。在其中,爱因斯坦的立场能用其至理名言“造物主不摇筛子”来描述。爱因斯坦注重物理学很难有超距作用,代表着他坚持经典理论的“局域性”。

爱因斯坦觉得:传统物理中的三个基本假设——守恒定律律、可预测性和局域性,局域性应该是经典力学和物理学所共有的。在其中,守恒定律律是指一个系统中某一参量不随着时间的变化的基本定律,包含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这些。可预测性讲的则是以经典物理规律性考虑能够获得确立的解,比如根据牛顿力学可以获得物件在给出阶段的位置与方向。

局域性也称为定域性,即觉得一个特殊物件很容易被它四周的力危害。换句话说,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影响,需要以波或粒子做为中介公司才可以散播。依据量子论,信息的传递速率不可以超过光速,因此,在其一点所发生的事情不太可能马上影响到了另一点。因而,爱因斯坦才能在文中把两个粒子间瞬间的相互影响称之为“鬼魂一样的超距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量子物理学以前的经典物理都是局域性基础理论。

127 评论

玩儿泥巴小姐

巴蜀的吧= =

305 评论

罂粟女孩

人类认识世界的限制1927年春天,25岁的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们如何认识周围的物理世界?答案似乎很明显——通过观察和测量。但是在物理实验中,微观粒子表现出波动的性质,而电磁波又表现出粒子的性质。量子理论把的这种怪异的现象称为“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意识到,它对于回答我们如何认识物理世界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海森堡指出,想要观察微观粒子,就要用到光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波。假设我们想确定一个移动电子的位置,由于电子很小,我们只能通过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才能“看到”它们。根据量子理论,这种电磁波也具有类似粒子的动量,因此,海森堡说,任何对电子的观察都是电磁波对电子的“碰撞”,都必然会改变电子的速度。越想精确地测定电子位置,所使用的电磁波的波长就越短,对电子的“碰撞”就越厉害,电子的速度改变就越大。换言之,要测量电子的位置而不影响其速度是不可能的——对一方面的测量越确定,对另一方面就越不确定。我们永远不能同时在这两方面得到准确无误的认识。海森堡推导出了一系列的数学公式,这构成了测不准原理的核心。海森堡认为,如果不能得到关于电子目前状态的准确知识,那就完全无法预测下一步它会是什么状态——我们最多只能知道状态出现的概率。海森堡的结论是:测不准原理是我们观察和测量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周围的物理世界的极限,是对哲学范畴中因果关系的挑战。海森堡指出,如果人类期盼像上帝那样无所不知,测不准原理就是永远不可逾越的障碍。海森堡的论文引起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激烈的争议。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尼尔斯·玻尔基本同意海森堡的理论,但认为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远比观察和测量造成的“惊扰”更加复杂。玻尔认为,不确定性的基础是互补性。玻尔指出,在经典理论中相互排斥的不同性质,在量子理论中却成了相互补充的一些侧面,波粒二象性正是互补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 经典意义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互补原理”。海森堡的反对者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海森堡的论文刚一发表,爱因斯坦就开始设法诘难测不准原理。尽管物理学家们根据测不准原理,很快就破解了放射性衰变和太阳核聚变这些重大的科学之迷,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坚持认为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表示量子理论还不完善。爱因斯坦于1935年提出了一项他认为能够驳倒测不准原理的假想实验:设想有一个分子由A和B两个原子构成,然后分子裂变,把A和B分别射向相反的方向。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任何对A准确位置的测量都将使我们难以知道A的准确速度。但爱因斯坦认为有一个办法可以做到:根据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这意味着A和B一定会以相同速率向相反方向运动。因此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测量A的位置和B的速度来完全确定A的状态。针对爱因斯坦的挑战,玻尔提出了反驳:测不准原理既影响A也影响B,也就是说,就在我们测量A的位置的同时,测量行为立即会对B的速度造成影响,令测量结果完全符合测不准原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玻尔认为即使两个微观粒子距离很远,这种作用也会瞬时发生。表面看来,玻尔的论点打破了爱因斯坦建立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的法则。但玻尔认为,这对微观粒子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一旦同时形成,它们就永远“纠缠”在一起。爱因斯坦愤慨地表示:他完全不能接受玻尔如此“诡异”解释。1982年,法国物理学阿兰·阿斯佩进行了“量子纠缠”实验,结果证明玻尔是对的。今天,“量子纠缠”效应为全新的通讯方法——“量子通讯”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到目前为止,秘密信息的传送都要冒着密码落入敌手的风险。“量子纠缠”实验表明,成对微观粒子即使相距很远,其中一个也能立即显示另一个是否被观察。如果利用纠缠的光子输送信息,那么任何试图非法读取信息的行为都会立即被发现。当海森堡第一次提出测不准原理时,它震惊了当时的物理学界。85年过去,它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认识论和世界观。最初看上去,测不准原理似乎完全是负面的,不确定性是对人类认识世界的限制。然而只有承认不确定性,人类才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所进展。

331 评论

相关问答

  • 阿德毕业论文

    澳洲留学生完成了在校所有的课程学习,最终因为论文没过取得diploma是难以认证为硕士学位的,diploma在国外高校的意思相当于只有学历但没有获得最终的硕士学

    晴天夹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阿来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

    张壮壮z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吴阿萍毕业论文

    吴啊萍狡辩自己供奉日本战犯是因为自己在2018年期间,生活和工作均不如意,导致自己处于焦虑状态,恰巧那段时间在阅读有关南京大屠杀方面的书籍,因此常常在梦里梦见了

    lifang88322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阿云嘎毕业论文

    我认为他经历了很多痛苦与艰难,但是也有很多喜悦开心的事情,他的经历虽然非常的复杂,但是他把这些经历当成人生的动力,在面对困难与艰难的时候,奋发向上,努力前进,最

    柠檬草星冰le 1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阿迪达斯毕业论文报告

    首先,目标群体确认。阿迪达斯的主要目标消费人群为:14—25岁,包括了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青年人群,其特征是流行较为敏感,敢于梦想,希望受人重视,

    阿岚懒懒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