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0

Rita泱泱
首页 > 职称论文 > 阿瑟丹托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暗香微漾

已采纳

构建世界美学的契机———“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华美学学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英、美、德、意、日、韩、加、印度、荷兰、芬兰、希腊、土耳其、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学家参加会议。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国际美学学会主席佐佐木健一及意大利美学学会主席马齐雅诺等亲莅此会,参与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许多重要话题所展开讨论。其中几点,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东西方美学的比较。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实用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在于通过“生活艺术”和“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等概念,坚持艺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强健人的体魄,提高整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因此,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美学与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诗教与乐教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需要根据跨文化视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领域。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发现,近200年来的现代西方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特征,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与物种只是人类的陪衬而已。与此相反,亚洲的艺术则常常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势,隐含一种由所有生物组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这种东方式的独特意识,会启发人们产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种能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国外学者大卫·布鲁贝克在阐述梅洛-庞蒂与东亚美学的关系时,特别指出梅氏美学思想与老子哲学的相通之处。来自加拿大的印度裔教授雷维德拉·辛格在谈到叔本华哲学的生成因素时,探讨了叔氏与印度美学的关系。中国学者朱立元认为,当代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表现出一种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这与传统中国的哲学具有共同之处。反映在艺术哲学或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分析东西方美学相通的同时,有些学者也强调指出,中国与西方哲学的相通,并不等于一种观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研究员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性归纳为三种,即生命诗学、文化诗学和感悟诗学,其中对“感悟”的解释和翻译,引起了中外学者的争论。德国特利尔大学卜松山教授在论及中国诗歌的翻译问题时,重点指陈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的互动关系。汉城国立大学的金明焕教授,用韩国面具舞剧作为一个文化上自我确证的实例,彰显了韩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但其内在意味的可传达性或可沟通性,则会超越文化的边界。可以说,中外美学虽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创生,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与启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这并不构成一种一般与特殊或其他形态的主次关系。因此,当代美学家一方面需要坚持开放式的治学态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美学,同时也应摒弃封闭式的态度,避免简单复归到古代或本土旧模式中去的惰性循环做法,要设法通过学通中外式的不懈努力,创设一种“和而不同”的、真正符合本民族和本文化特性的美学。东方传统美学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方面的发展与主要成果,他在回答听众的问题时,阐述了中国美学在人生、教育、艺术创作、比较美学研究等方面的现代意义。来自香港的文洁华博士,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中有关人体表现的论述。来自山东大学的周来祥教授与国内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主要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人伦关系、自由精神、思维特征与主体间性等学说,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理论阐述和文本分析。美国学者杰克·斯佩克特用详尽而有说服力的例证和图片资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国书法对20世纪早期的法国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另外,部分中外学者在讨论自然和生态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该课题在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意义及其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当代艺术的处境。在当代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界,艺术终结论是热点话题之一。过去,黑格尔认为,随着理念的发展,艺术会被哲学所取代。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某些部门相对立,因此会影响艺术本身。如今,艺术终结的命题,依然让人颇感困惑。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著作最近被译成了中文,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上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艾尔雅维奇与该会现任秘书长柯提斯·卡特的文章,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今天,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变,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已往不同,古典式的艺术观念也就显得陈旧而过时。有关艺术终结的种种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这方面的疑虑。但这决不等于说我们将迎来一个没有艺术的时代。类似《艺术死了,艺术万岁》这样的论题,很能表达人们对艺术终结论的某些看法。要知道,“生生之谓易”,乃是世间万物变化衍生的永恒规律。一种艺术存在形式的消亡,并不等于艺术作为整体的消亡。实际上,这会引发新的艺术形式或新的艺术变异。可以说,只要人存在,其思想与情感的园地里,定会绽放出不同形式的艺术之花。也许是基于上述理念,一些学者就当代艺术的困境表达了另外一种批判现实的古典式理想主义看法。譬如,中国台湾美学家史作柽认为,从古至今,艺术表现方式演化经历了3种形态:最早是声音的表现方式,其次是图像的表现方式,现今为文字的表现方式。这里所谓的“声音”、“图像”和“文字”,不仅表示不同的媒质,而且象征不同的审美方式。声音以聆听为主,图像以观看为主,文字以阅读为主。现代艺术的根本症结,一方面在于客观流行的“文网语阱”及其概念或文字游戏(如概念艺术),另一方面在于“话在说我”的主体审美敏感性的失落。所谓的艺术批评或艺术欣赏,大多缺乏更为直接的、专注的、深刻的或入乎其内的体验与个人的全身心感悟。因此,要设法超越文字的局限与束缚,设法静下心来,返回到人的本真状态,重启聆听的审美悟性,以此来促进艺术的新生。举办本次国际美学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凭借学术交流的平台,向国际美学界介绍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会前,中华美学会秘书长滕守尧委托高建平和王柯平两人,专门组织和编选了一个英文小册子,介绍现代中国美学与中华美学学会的发展情况。会议期间,又专门组织了现代中国美学圆桌,请国内学者分别介绍了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蔡仪和李泽厚等诸位名家的美学思想。来自欧美的一些学者,由于语言的障碍和翻译文本的欠缺,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普遍认为,此番学术对话的确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良好开端,并且殷切希望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能看到优秀的中国美学论著译本。

217 评论

Chris大王

阅读丹托那些最为火热、激情、深邃的文字,你可以有一种疗伤的愉悦。——玛莎·努斯堡,《思想的剧变》的作者。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本必需的书。——比尔·勃金森,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教授、诗人。本书是丹托2001年在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录,是丹托当代艺术哲学的第三部,第一部是1981年出版的《普通物品的转化》,第一部是1997年出版的《艺术终结之后》。在这部以美为主题的书里,丹托又重新思考了当下对美的认识。作者在本书中试图厘清艺术的历史哲学问题、艺术的现实困居、艺术批评的行为所在以及当下的后历史时代,艺术该怎么样。读了这本书一下子让人清醒了,艺术不是只关注美,美学也不是只研究美,艺术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只有把唯美论破除了,对这个丰富的世界才能认识,特比是对大学上美学课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来到我国太及时了,快快纠正那些大学美学教材的偏见。

284 评论

a宝贝洁洁

对于艺术,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面对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一种情结或直觉的判断,就是它有什么艺术价值;或作为一件艺术家表现的对象、艺术行为、艺术事件、艺术观念,它的艺术价值何在。即使当代艺术如此杂多,如此宽容,人们还是会用艺术的概念、眼光去问这是艺术吗、它的艺术性在哪里。对于一般人的反应是这样,就是对于艺术家、对于从事艺术史研究与批评的人来讲,也是一样,无非后者的理解更多元、更多了理论框架的铺陈。但艺术性的问题与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甚至也是人们攻讦当代艺术的一个着力点:当代艺术太简单、没有艺术性、谁都会玩等等。 岳敏君 1996年作 无题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艺术的艺术性就发生了语义的转换,进入到艺术性为艺术目的和意图服务的境地中,而不是传统的形式艺术性或技法的艺术性,这通常也是人们直觉判断是否具有艺术性的一个出发点。这时候的艺术性的判断,是它是否贴切地满足了艺术家的追求、是否融合了他/她作为艺术家的感知能力、是否它传递了艺术家的经验反应和艺术历程的理解。当代艺术的艺术性由于其语境的特殊,已经溶入到艺术表现的多元汇合中,我们无法用一种方法或形式去指涉艺术性是一种形式关注,它恰恰是超越于形式的心理形式、观念形式、情感形式,是由于艺术历史文化的建构和积淀,艺术已经被赋予的形式含义灌注到了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中。这一点是许多艺术家追求自我、突出其艺术身份时不能忽略的。由于我们面前有了一个强大的艺术历史参照物,对艺术概观和心理契合的把握,成为艺术家能否提升出自己的艺术性表现的关键。这时的艺术性事实上已转换为文化性,也就是艺术性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关照,谈当代艺术的艺术性,不谈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艺术家身份含义,是无法凸现他的艺术性的。 袁振西;当代水墨,2009作 《当代艺术》杂志:是国内全新理念的前沿当代艺术期刊,由年轻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戴卓群发起创办,由国内数十位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当代艺术》独立关注当代艺术的专门性、浓重的学术指向性和最具前沿的实践交流与理论探讨,同时亦为广大艺术群体、画廊业、当代艺术团体机构建立沟通共进机制,推进中国当代艺术体制的建设。我们本着以当代艺术为主,触角旁及各类前沿艺术领域,做主流当代,不搞偏锋,不板面孔,以务实的角度进行深度调查与报道。我们将竭尽全力关注当代艺术进程中出现的一切有尊严、有价值、有深度的增长性艺术成就,并力争成为最具专业精神的当代艺术前沿媒体。《当代艺术》杂志是最新锐的先锋艺术媒体,也是国内高品质的艺术精英生活期刊,引导主流,领航前沿。杂志以关注当代艺术行业进程为主旨,以敏锐姿态反映新艺术、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立场评论新热点、新话题、新事件。

26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丹参研究背景论文

    丹参适应性强,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砂质壤土,大田种植以中等偏下肥力地块产出的丹参药效较好,尤其适宜新开垦的生地或二荒地。 丹参生长发育大致分

    我来打包带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契丹人研究论文

    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

    cat20121028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阿里巴巴论文研究

    1,阿里巴巴本身就是个例子: 阿里巴巴是全球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务交流社区和网上交易市场。他曾两次被哈佛大学商学院选为MBA案例,在美国

    萝卜的破哥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阿瑟丹托研究论文

    构建世界美学的契机———“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华美学学会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的“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

    Rita泱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阿托品药物的研究论文

    方法名称:硫酸阿托品—硫酸阿托品的测定—非水溶液滴定法应用范围:本方法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硫酸阿托品((C17H23NO3)2·H2SO4)的含量。本方法适用

    君绮罗22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