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5

Oo炼狱天使oO
首页 > 职称论文 > 德语语言学论文主题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拉丁摸神灯

已采纳

你好,关于德语文学和德语语言学的区别1、德语文学,主要是研究文学,而且不仅仅是德国的,而是德语范围内的。当然,文学离不开语言,里面肯定有对语言的研究,但还是以研究文学为主。2、德语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的研究。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被普遍定义为对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318 评论

普陀小吃货

找篇大神的著作,开始扯自己的感想。比如卡夫卡的。本来就没几个人看的懂,你自圆其说好了。

110 评论

小予乖乖

语言学德语简史

107 评论

我究竟怎么了555

开题报告:研究课题:20年代的德语文学汉译活动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兼及研究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卫茂平先生曾作过一本《德国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与民国时期》,2004年由上海外教社出版,笔者偶然在图书馆读到,这是课题的缘起。导言中提及:学界近20年来对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讨论及成果虽蔚为可观,然关于单个语种史料详尽的却鲜有所见(英语日语方面兴许乐观些,其余小语种的状况则堪忧)。这也成了卫先生作此书的因由。但同时卫先生亦在后记中表示了遗憾:其书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上海的主要图书馆,且受制于我国目前图书馆体制和书目编制水平的局限,所以不免有些遗漏,有时或也难免有失准确,尤其是散布在各地报纸上的译文和评论,查询起来颇有难度。同年四川外语学院的莫光华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第一期刊文《中德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指出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里,就整体水平而言,特别是与当前国内其它外语语种文学翻译研究的火热场面相比,德语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简直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德汉译介学研究的缺位,与中德翻译文学史的梳理不足,恐怕也是忧戚相关的。另社科院外文所的叶隽先生又为卫先生的书在《中华读书报》上专做过《德语文学汉译史的意义》一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晚清以来两大背景,必须关注,纵向是“传统赓续”,横向是“西学东渐”,而西学东渐一个重要的过滤器与输入口,是“翻译”,不将这一因素高度重视,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中国”形成与建构的历程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清理近代以来的汉译史,极为必要。”叶隽先生作此评论文章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借此书的出版引起学界对于德语文学汉译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可惜这一努力似乎响应者寥寥。卫先生的书出版之后,关于德语文学汉译史就鲜有见到什么专著出现,只偶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一两篇短小的文章零星见诸报端。于是2006年在《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叶隽先生又旧事重提:“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到现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大量的史实湮没,需要有人仔细搜集、精心考辨、拂去尘埃,还原历史的面目。”而这一块缺失目前不知是尚在研究中还是再度被搁置起来了。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卫先生的研究细化并且竭尽所能地深入一些下去?全面的细化与深入或许就笔者现在的学术水平以及曦源项目的时间节点出发是不现实的,但做一个时段限于十年间的德语文学汉译情况研究也许还是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行性的。并且作为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们也很期待能通过在这项项目中的实践,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年代这个被卫先生称为德语文学汉译“高潮的到来”的十年,亦不是未经慎重考虑的。据卫茂平先生在书中的统计,20年代全国共出版德语文学汉译作品58部,其中53部出版地为上海。如果光从出版数量上而言,无论是接下来战争文学勃兴的30年代,甚而是出版事业因时局的缘故遭受重创的40年代,都比20年代要更庞大些。但20年代这个十年间的翻译活动别与后来译介的重要性,在于许多在德语本土语境意义非凡的作者,或是被引介到现代汉语语境后在中国产生过或者仍然在产生着巨大影响的作者,在这个时期首次被译成汉语或作品最初被大量翻译。这种特殊性为许多我们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加了筹码。这些作者中仅我们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歌德,格林兄弟(当时也有译作格列姆或格尔木等),海涅,尼采,施笃姆(时有译为斯托尔姆,施托谟等),莱辛(时译莱森),茨威格等。还有一些初次汉译昙花一现后就在民国译坛甚而当今中国就再也杳无声迹了的名字。当时的翻译者是怎样的身份?出于何种心态引介特定的某位作家?选择作品又是以怎样的标准?引介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该作者在当时的德语语境或世界范围的影响是否相称,与其对当下中国影响力相比如何?悄无声息的冷遇或者极力的推崇,种种的遭际中又隐含着怎样的意味?报刊的德语汉译书评对这些作者在汉语语境的接受史产生了何种作用?德语语言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当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工具书的出现,德语教科书,学科术语形成的情况,或者这个学科究竟是形成了没有?)对德语文学汉译影响如何?与此同时,20年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亦是风声鹤唳的十年。国人的团结救亡在这个十年走向高潮: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五卅运动爆发、国民革命的开始与失败。而在此之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学者们多年的努力之后也已卓有成效。那么德中关系在这十年翻译史上是否起到某种导向性作用?哪些作品是由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哪些是经由日语或英语转译之作?对德语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译介的情况分别如何?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着手研究时所需要反复斟酌考虑的。三.课题创新点及难点就创新点而言,在上面论述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时其实已经涉及,此处不再赘述,聊以一句话简要概括之:德语文学的汉译史这一领域目前为止学界涉足者寥寥,应该说是一块很有开垦价值的沃土。但这样一个选题对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颇费力气的一个任务。首先,要把这个课题做得有价值做得符合学术规范将涉及到许多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史料的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基本的史学理论。这对就读于复旦德语系的学生是有些不利的。虽然二人高考时选的都是历史一科,但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毕竟还是几乎全然陌生的。所幸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的缘故,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修读过许多历史系的专业课程,比如吴晓群老师的“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金寿福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旧约),邹振环老师的“史学原典导读”(中国历史文选),韩升老师“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许多历史系老师共同开课的“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听了不少史学相关讲座,专业素养的不足通过这些课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而章清老师的“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可以说是直接启发我们定下这个课题方向的诱因。其实定下这个课题时便是抱着做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想法的。这个研究关系到的学科素养可能的确偏重了历史学甚而偏离了本身的专业,就研究方法而言与自己两年来的德国语言学习基础不太相关,本专业带来的语言能力起着几乎纯粹工具性的作用。但是这个研究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应当说无论是从中国的德语文学学科史或者中德文学关系角度来看都是颇有些意义的。而在研究这样一个课题时语言也成为我们二人相较与以历史为本科的同学的一大优势。另外原始文献的查找也是一大问题。卫茂平先生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亦头疼于资料查找的困难性,并且很率直地说“因为害怕旅途的困顿和查阅的繁难,一开始就未抱遍访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奢望”。不过我们相信这一点总还是人力可以克服的,毕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我们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尽量多跑跑课题相关的全国主要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室和相关城市的图书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总还是可以挖掘出一点点新的文献史料的。并且卫先生在《考辨》附录里列出了“德语文学汉译及评论书目”、“汉译德语文学作品合集书目”、“德语文学史论、评论书目”;出版时间,出版社,译者历历在目,为我们史料的查找和考证已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尽管困难,我们还是相信在卫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搜集原始文献是具备可行性的。叶隽先生的《中国文化里所具有的“世界精神”——德国文学里的中国图景及其思想史意义》谈到:从求真角度而言,历史学之强调“史实考辨”,其意义在重视一种知识学意义上的渐进积累,因为徒称义理,是站不住脚的。但真正的史家往往不以此为贵,反而说:“学问文章,聪明才辨,不足以持世;所以持世者,存乎识也。”其实任何的学术研究应当都是如此,在翻阅过大量的前人研究和原始材料后,如果能从新颖的角度入手,整合梳理并且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是整个研究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但有没有这个悟性,却不是我们敢于妄言的了。四.课题预期成果:发现一些新史料,较为详细完备地梳理这10年间的德汉翻译史料文献,尽量解决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论文。五.参考文献: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叶隽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另一种西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隽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丛书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文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卫茂平,(德)屈尔曼主编施笃姆诗意小说选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杨武能译歌德与中国 三联书店 杨武能中德文学研究 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铨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3卷6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840——1919) 上海书店出版社 魏绍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 上海书店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上,下) 天津人民出版社 唐沅等中国翻译词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林煌天等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

214 评论

花的姿态zqr

个人觉得文学的比较好些

191 评论

来一块钱包子

研究生阶段的德语毕业论文是分方向的,可是看你的口气应该不是,如果你是本科毕业的话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啊,只要你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度,无论是文学科学,社会风俗,兴趣爱好,或者商业建筑等等,什么都可以写啊,当年我们班还有写足球的呢……不知道你在纠结什么。而且本科论文要求不长,十几页的东西,找找有关资料,先引言说你为啥要写这个题目,然后综述一下别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你想讨论的问题,最后做个总结,列个参考书目,就完了。也不拘于外文资料,中文资料也一样可以。东抄抄西抄抄……就是不能完全抄一篇的。

2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德语语言学学论文参考文献

    德语方面的文章看下闻闻论文网吧我的作业就是找他们帮忙的,效率和质量都还不错翻译方面的可以写具体的语言,比如谚语什么,你参考下吧

    万达集团乔梦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c语言主题论文

    要论文自己写嘛,求人不如求己!

    秋末夏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汉语言文学课程论文主题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

    休普若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德语主题论文

    其实个人觉得中德对比是最好写的,首先字数很容易就凑出来了,有话可说;再是不管是什么题材的对比都很容易找到资料。再就是德国电影、音乐之类的也不错。不过这些题材在老

    今天属于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德语语言学毕业论文

    要用。德语专业毕业论文要用德语。德语专业毕业论文用德语写作,要求论文撰写者正确运用德语正字法规则,正确的德语语法并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中相关的符号使用。

    杨小妹02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