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2

心如蝶舞
首页 > 职称论文 > 使至塞上研究小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nychan108

已采纳

“我乘着豪华的马车,在路上寂寞地走着。前方的路还有很长,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过了居延国,快了,快到了,到离国都很远的边塞上来,心情也不禁苍凉悲壮。自己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来看望边士防将的,我又何时才能回去呢?”这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出了心情的悲凉。作者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什么都没有,不禁触景生情:自己也不就是在天空里漂浮不定的小草吗?不知道要去哪里。岑参说的好啊“平沙万里无人烟”,用在这里恰到好处,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边疆战士的勇敢无畏。可以看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是低沉的,然而紧接着峰笔一转“归雁入胡天”,作者又从低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大雁是一种候鸟,秋去春来,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 “归雁”,说明自己是春天的使者,自己背负着神圣的使命,作者的心情也由此好转了许多,变成了一种豪迈之感。紧接着是一联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黄昏,景色瑰丽,雄浑无边。作者看到孤烟直直的升起,太阳也将落到河里,心中又有了一种苍凉悲壮之感。但是在这里人们对“孤烟”,“落日”众说纷纭。对于“孤烟”的说法:第一就是大漠中的旋风;第二是草木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即烽火狼烟。在古代,没有通讯用的工具,这狼粪也就成为了烽火台中的“常客”。因为他所燃烧产生的烟雾是直直的,而且不受风的影响。假若是大漠中的旋风,诗人又为何会产生一种苍凉悲壮之感?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再者,对于“落日”的说法:第一种是在近处看见的太阳在黄河里映出的影子;第二种是远看的景象。黄河,大家知道,黄河的水是混浊的,在水中看不清太阳的影子;还有,如果作者在这里看看水中,再看看大漠上的孤烟,总觉得不协调,这时作者应该是双手背后,静观远处的孤烟、又大又圆的落日,这样才更能突出他的豪迈之感。这两句诗的写景,曹雪芹的评价尤其高,以至于用一章的篇幅,借香菱学诗的评价写出了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可见王维的才华。结尾“萧关逢后骑,都护在燕然”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关心与敬仰,也写出了作者的豪迈胸襟。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文学才华,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继续领略他的风骚。

119 评论

杨大公主H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大学中文教材再次选录。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例如,中学语文教学偏重诗歌艺术手法分析,对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关注,认为是情景交融,通过对大漠风光的描写,体现出诗人落寞孤寂的心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又如有人从制度角度来解读,认为此诗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但事实上,要深度解析此诗,全面了解其中的情、境、事、理,还必须进一步深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中国古诗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事。本文即以陈先生提出的三要素作为基本纲领来解析此诗。

先说时间。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夏,基本无异议。史载张九龄受周子谅事件影响,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左迁荆州都督府长史。王维至河西也与此事有关。故其离开长安的时间,当在本年四月。诗中“归雁入胡天”,是说天气转暖,大雁由南而北,也表明写作时间在夏初。

再说地点。诗歌中的地,包括写作地点和作品中所记的地名。《使至塞上》到底是写于何处,暂且不论。先看诗中所涉及的地名。该诗中的地名有“居延”“汉塞”“胡天”“大漠”“长河”“萧关”“燕然”,其中“胡天”“大漠”均为泛指,“长河”为黄河则是常识。这些都无需赘述。“属国过居延”句中的“居延”,是汉代的“属国”,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汉代张掖郡有居延县,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王维从长安至河西,不可能经过居延故城。此处无非是说,他所经之处曾是汉代属国居延国之境。汉塞,是指汉长城。《汉书·霍去病传》记载,霍去病破匈奴后,将其降者置于边地五郡故塞之外,也就是秦汉长城之外。长城是汉、胡的边界。诗中的汉塞,当指从新泉军至凉州的一段汉长城,是王维西行凉州的必经之地。新泉军属河西节度使所辖八军之一,位置在黄河乌兰渡口的西北岸,与东岸乌兰县相对。从新泉军至凉州应有驿道,当是王维必经之路。燕然是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后,曾登此山刻石记功。班固曾撰《燕然山铭》,此石刻今已被发现。后世多以此典故来表达建功立业之愿望。王维到河西,显然不会经过此地,诗中的“都护在燕然”无非是借古事来说今情。

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地名是“萧关”。唐代萧关有两处,一是汉萧关,在原州治所平高县(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汉萧关在唐时已废弃,唐朝另设萧关新城,亦即唐萧关。萧关新城位于原州治所(今宁夏固原)以北180里,在蔚如川(今清水河)东岸,由此关可达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诗中说“萧关逢侯骑”,那么,王维经过的萧关,是唐萧关还是汉萧关呢?这个问题,涉及王维到河西的路线。根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所考,唐代长安至凉州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由岐、陇、秦、渭、兰五州到达凉州,里程约2000里。另一条经由邠、泾、原、会四州到达凉州,路程约1800里。由于第二条线路在第一条的北边,故称第一条为南道,第二条为北道。汉萧关在北路原州城东南30里处。从诗歌来看,王维所走的路线当为北道。因为诗中所写的萧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事物都不在南道。诗人所取之北道,亦即从长安城出发,向西北行进,经邠州、泾州后到达原州。在原州由西北方向出,经石门关、河池到达会州治所会宁县(今甘肃靖远县),出会宁关,再沿黄河东岸北行,至乌兰渡口过河。此段为黄河河曲,河水西流。乌兰渡口常有渡船五十艘渡行人,是河曲最重要的渡口。乌兰渡口对面即新泉军。由此西行,经今腾格里沙漠南端至凉州(今甘肃武威)。王维取北道至凉州,所经之萧关为汉萧关,而非唐萧关。

在弄清楚王维至河西节度使的路线之后,再来看《使至塞上》的写作地点。很明显,诗歌不会作于萧关,因为汉萧关,亦即原州城东南30里处,距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在黄河东岸)尚有390里,不可能见到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景象。有人说,此诗当作于居延塞,诗人登居延塞眺望,所见的长河不是黄河,而是今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所见大漠则是浩瀚无际的巴丹吉林沙漠。按:弱水位于凉州西北数百里外,发源于祁连山,在甘州古城汇入张掖河。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可靠的。凉州古城濒临马城河,流入腾格里沙漠中的休屠泽和白亭海。这条河流在凉州城的西北方向,但亦非诗人必经之地。因此,诗歌的写作地点应是凉州。更进一步说,此诗是诗人到达凉州后的回忆之作。诗人的回忆由近至远,从“属国居延”的“汉塞”开始,到“大漠”,再到“长河”,最后是“萧关”。因此,“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并非同时所见之景,而是两种不同的时空景象。大漠孤烟,是诗人渡过黄河进入凉州境之后所见。长河落日,则是诗人在此前沿黄河东岸行进途中所见之景。之所以选择此四处来写,是因为这些地名和景象,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汉塞”和“萧关”,属汉代之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大漠”和“长河”,既有雄浑气象,又具有路途景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诗中的回忆与作者进入凉州的方向刚好相反。诗人从原州,亦即汉萧关所在地,西行至会州,再沿黄河东岸行进180里,到乌兰渡口,过河后到新泉军,沿汉长城(也就是诗中的“汉塞”),经腾格里沙漠南端至凉州。由此可以说《使至塞上》是王维至河西的纪行诗。

诗中涉及的人事较为复杂。王维到河西之前,在朝廷任右拾遗。王维因得到宰相张九龄识拔,开元二十三年(735)离开隐居的嵩山至东都洛阳任职。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上告新任宰相牛仙客无才,被流配瀼州至蓝田而死。张九龄因曾举荐周子谅,受此牵连而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王维亦曾得到张九龄赏识举荐,同样也受此事牵连而不得不离开京城。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党争问题。牛仙客、崔希逸、李林甫等人为一党,张九龄等人为另一党。牛仙客本为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十四年(736)秋改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同年十一月张九龄罢相,牛仙客入朝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牛仙客离任后,接任者正是崔希逸。唐朝官员离任,往往需要举人自代。崔希逸接任河西节度使,应得到牛仙客的举荐。因此,王维被迫到河西,很有点借刀杀人的意思。不过,崔希逸本人尚属儒雅。他到河西之后,曾与吐蕃订立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之盟。《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崔希逸“发使与乞力徐杀白狗为盟,各去守备”。而且,后来王维还直接参与到崔希逸的家事当中。王维曾为崔希逸第十五女出家而作《赞佛文》,又为崔希逸夫人李氏父亲亡后作《西方变画赞》。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离开河西时,王维与他一同离开。这些事情表明,王维出使河西的过程非常复杂,但崔希逸对他是颇为赏识的。

诗中涉及的另外一件事是崔希逸破吐蕃事。有学者认为王维此诗与崔希逸破吐蕃事无关。主要证据是《全唐文》收录的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贼露布》,认为破吐蕃之战事发生于王维到河西之后,故与王维到河西的起因是无关的。也就是说,王维并非奉朝廷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河西督查的。但经考证,此露布所载战事,发生于天宝元年(742),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根据两《唐书》玄宗本纪及《资治通鉴》所载,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与吐蕃大战,取得全面胜利,斩获首级二千余。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离开河西转任河南尹,为失信于吐蕃而常抑郁痛苦,不久去世。王维此诗显然与此事有关,共有两处:其一是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汉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勒碑记功。王维用此典,是称颂崔希逸同窦宪一样,大破吐蕃建功立业。这一联很直接也很好理解。其二是颈联中的首句“大漠孤烟直”。初看此句,不过是写景而已。但细读之下则发现并非如此简单。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记载:“每晨及夜平安,举火一;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也就是说,孤烟不仅仅是所见之景,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军事信号,孤烟即报平安。有诗为证,如杜甫《夕烽》“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全唐诗》卷二二五);刘禹锡《令狐相公自太原屡示新诗,因以酬寄》“万里胡天无警急,一笼烽火报平安”(《全唐诗》卷三六);刘言史《赋蕃子牧马》“碛净山高见极边,孤烽引上一条烟”(《全唐诗》卷四六八)。故此句的真实含义是藉平安火来委婉地歌颂守边将士。王维此诗赞颂崔希逸是很明显的。

但王维到河西,是否以监察御史身份前去监督军事呢?有学者根据《使至塞上》中的“使”字,以及《出塞作》中的自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认为王维是奉朝廷之命监察河西节度使。但事实上,王维是在崔希逸幕中担任节度判官。唐代以监察御史分使诸军以督查,是常有之事,也是监察御史的职责所在。但奉使监察而被留置幕中担任幕职的,却既无先例,亦无后例。王维在河西所作《双黄鹄歌送别》和《凉州赛神》二诗自注“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明确说他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中担任节度判官。据《通典》卷三二“职官十四”所载,节度大使所置僚佐,长史、司马等是官名,副大使、副使、判官乃为使职。节度判官二人,分判仓、兵、骑、胄四曹事。又《通典》卷一九“职官一”说判官等“皆是诏除,而非正命”。“非正命”,意思是指判官非官名,而是使职。这就是《文苑英华》所载《使至塞上》首句“衔命辞天阙”的来源,即是说担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是朝廷“诏除”的意思。王维诏除河西节度使判官,所带宪衔为“监察御史”。这个宪衔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节度判官是使职,无品级,宪衔即其所享俸禄的依据。《旧唐书》卷四三说“镇军司马、判官俸禄,同京官”,则王维在河西的俸禄,与其他在京城担任监察御史者是一样的。第二,宪衔还能起到官职迁转的作用。《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载贞元九年(793)十二月,制:“今后使府判官、副使、行军已下,使罢后,如是检校、试五品以上官,不合集于吏部选,任准罢使郎官、御史例,冬季奏闻。”这就说明,幕职所带宪衔和京衔,与职务迁转密切相关。王维离开河西后,转任殿中侍御史,当与此前所带“监察御史”的宪衔有一定关系。第三,军中带宪衔者,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可以参与地方案件的审理。《旧唐书》卷十八下载宣宗大中四年(850)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謩奏:“诸道州府百姓诣台诉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烦劳州县……今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请于其中带宪衔者委令推劾。”意思是说,带“监察御史”宪衔的使府判官,有资格和权力参办地方案件。所以,王维《使至塞上》之“使”,并非奉朝廷使命去勘核崔希逸破吐蕃之事,而是由朝廷诏授,至河西节度使担任判官,并按当时制度授予“监察御史”的宪衔。

若进一步推究,此诗尚能引起以下一些思考。

其一,王维的返程路线。王维至河西走的是北道,那么,他在开元二十六年(738)离开河西返回京城时走的是哪一条道呢?前文已述,北道要比南道少200里。但是南道相对来讲更平坦易行,所经之地亦较繁华,驿站也较多。从王维作于本年的诗歌来看,他同崔希逸一同返京所走的应是南道,也就是从凉州出发,经兰、渭、秦、陇、岐五州而至京城。此线最难行之处是陇坻,其关隘有三,即在陇、秦二州相邻处的大震关、安戎关和安夷关。这些关隘是重要军事据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是边塞诗描写的对象。王维返程途中所作诗歌,如《陇西行》《陇头吟》《老将行》等,应是采用古题乐府“赋题”的方法,叙述路途中的所思所感。其中不乏回忆之作,如《陇西行》:“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而《陇头吟》中的“关西老将”和《老将行》中的“老将”,极可能表达的是对崔希逸的同情。因为崔希逸大破吐蕃之后,按理应是建立了莫大功勋,但实际上第二年他从河西节度使调至河南尹,与诗中所写“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及“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正好相应。当然,这些感叹的含义是丰富的,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哀叹,甚或是对张九龄罢相左迁荆州的伤感。

其二,王维至河西引致的创作变化。王维至河西以后的创作,现存作品不多。其中诗歌仅《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郊外游望》《凉州赛神》《双黄鹄歌送别》《从军行》《陇西行》《陇头吟》几首。但是,这些诗歌与他之前任职右拾遗及隐居嵩山时所写有很大不同。这些诗作于边塞,既有与军情密切相关的作品,也有描写边地风俗人情之作。可以说,河西之行改变了王维的诗歌风格。这是就其个人而言的。如果就整个唐诗史来看,张九龄荆州之贬,不仅是唐代政治的分水岭,而且也是诗歌史的分水岭。王维走河西,是因曾得张九龄识拔。张九龄贬荆州,此前得其赏擢的很多青年才俊也同时被贬。例如,王维之外还有王昌龄等人。所以,可以说王维河西之行带来的诗风变化,只是张九龄荆州之贬事件引致诗歌变化的一个个案。实际上,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等人的诗风都受此影响而发生改变。

其三,王维诗歌的“盛唐正宗”地位问题。此问题钱志熙先生已作出深入的阐述。钱先生通过比较王维与同时代李、杜、高、岑等人的诗歌,认为王诗是盛唐正宗。其特点是王维自己所说的“弥工建安体”与“盛得江左风”。钱先生特别指出王诗上溯魏晋的一个最大的表现是化骈俪为散行,所举的例子就包括王维河西之行所作的一些诗歌。从体裁上来讲,《使至塞上》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此诗实际上是一首纪行诗,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叙事。从这个角度来讲,《使至塞上》也是王维“弥工建安体”的一首典型作品。

最后说一下王维的战争观念问题。唐玄宗在开元末“穷兵黩武”,特别是崔希逸破吐蕃,属于毁坏盟誓、背信弃义的行为。王维去河西之前,不可能不知此事。但他在《使至塞上》中表露出来的对守边将士的称颂,是否表明他认同此次军事行动呢?答案应是否定的。实际上,王维内心极其复杂,之所以称颂边将是因为他毕竟要在此幕中任职。从他之前学佛及嵩山隐居等行为,可以推测他是赞同和平守边策略的。这个想法,也体现在他再三同情崔希逸的诗歌中。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90 评论

草菜一家

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但遍览新鲜出炉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王维仅有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入选。王维也凭这首诗,开创了边塞诗的豪迈先河,尤其这首诗还彰显了他“诗中有画”的特点,本文以《使至塞上》为例,欣赏王维笔下绝妙的边塞风光,感受他画面美的诗歌特点。《使至塞上》是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出使边塞,慰问边关时所作。这是诗人第一次远离中原,深入边塞,领略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奇异边塞风光,对诗人来说,不仅是一次视觉盛筵,也给他心理上极大冲击,为此也开创了边塞诗的豪迈雄风,尽显盛唐风范。“单车欲_边,属国过居延”一句,平铺直叙,好像只是交代了远去边塞的目的地,但叙事中的粗笔勾勒,却让我们看到了漫漫边塞路上,诗人驾着一辆马车前行,恍惚间,似已到了居延城。直白朴素的语言,勾画出诗人在大漠中孤独前行的情景,就如一幅单调而又韵味十足的简笔画。自然是美丽的源泉,也是艺术的范本。颔联、颈联就借助诗人所见之景来表现诗歌的魅力,彰显了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草”“归雁”作比,说自己就像随风飘零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此时此刻,原来在繁华京城的王维,瞬间变得身不由己,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不由生出悲凉无力之感。再加上,春天本应姹紫嫣红,而胡天却只见“蓬草”“北雁”,诗人的去国离乡之感,就全部融入在这幅一幅荒凉寥落的写意画里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神来之笔,得到了历代诗话大家的一致赞赏。诗人用如椽之笔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图,叹赏之情溢于言表。细细品来,就如电影镜头由远到近,最后定格,整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远景镜头的“大漠孤烟”,这是诗人进入边塞的所见,浩瀚无边的大漠上,一柱挺拔的青烟直冲云霄。边疆沙漠,漫漫无边,所以用了一个“大”字,极显边塞的寥廓。长天尽头升腾起的一缕孤烟,增添了边塞的生气。一个“孤”字,突出了大漠景物的单调,紧跟一个“直”字,却又展现了坚毅劲拔之美,也成了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增添壮美之感,不由令人赞叹这幅边塞山水的寥廓。镜头慢慢拉近,最终定格在“长河落日圆”。时近黄昏,诗人遥望黄河,一轮落日垂在河面,异常浑圆。粼粼波光,映衬落日,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啊!仅一个“圆”字,就准确的描绘了河上落日的奇观。特殊视角的选取,恍如红日出入“长”河,虚实之间,平添了吞吐日月的雄伟气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广袤的大漠上,黄河横亘其间,就非用“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是感伤之物,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温暖之感。“圆”“直”二字,用语极其简单、平白,又泼洒出边塞的雄浑壮丽,写实又兼夸张性,形成了豪迈壮阔的诗境,升华成英雄本色的豪迈,鼓舞人心,无怪乎,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他自诩绘画才能超越了写诗。《使至塞上》这首诗,就把他的诗和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作为画家的王维,他善用线条来“形天地万物”“贯山川之形神”。广袤的“大漠”是一“横”,又破之一“竖”——直直的“孤烟”,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画面。当然,仅有直线的构图过于简单,再点染圆弧的落日,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雄浑开阔的景象。“征蓬”“孤雁”“长河”“落日”,又给静态的大漠增添了动感。动静的结合,使这幅画充满了力量,让人惊讶于大漠无穷的魅力。再辅以丰富的色彩:漫漫的黄沙,蓬草的枯黄,夕阳的橘红,炊烟的灰白,河水的银波,色调斑斓,相得益彰。还有层次鲜明的构图,远处的落日,近处的炊烟;俯瞰大河,仰看炊烟;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天阔地广,意境幽远,留给人无穷的意味,也让人顿感豪气满怀,可谓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人到达萧关,恰逢骑兵,一问才知,“都护”在燕然前线。交代行程,了解边塞状况,信息量可谓极大,字斟句酌间,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情感变化。当得知距离目的地还很远,那里正是刻石记功的燕然山,诗人又不由一振,顿时豪情满怀,一派盛唐气象。典故的运用、情感的起伏、心灵的转折都融于一问一答中。简约的文字,平淡的叙事,读来却画面感十足,咀嚼再三,又深感余味不绝。整首诗,篇幅短小,却囊括了出使的孤单艰苦,塞外美景的壮阔绮丽,访问边塞的情况,字里行间还透射出诗人的孤寂和看到塞外奇景的开阔豪迈。读来充满诗情画意,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52 评论

Alex@美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340 评论

音为爱899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101 评论

相关问答

  • 人民至上主题论文

    1.解释抗疫精神的内涵并给予肯定评价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堕落的胖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水塘防淤塞设计研究

    Cherish the water Good afternoon!my dear ladies and gentalman!today,I am

    猫熊奶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邊塞詩研究论文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

    逛街搵食人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塞来昔布研究论文

    虽然NSAID已被临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治疗,但直到19世纪70年代,人们才发现此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前列腺素生成,而发挥药理作用的。这一

    倒数第一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上传至维普

    不可以,论文初稿不需要上传系统,论文初稿是你刚刚写完整个论文,还没有经过修改和提升。论文初稿完成后,就要进行论文修改,这时候需要把论文给自己的指导老师,然后根据

    蝶澈082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