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2

天天开心好好好
首页 > 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寄生虫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ngna52088

已采纳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九章概论 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约有近万种为寄生性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或体表。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40余种。其中的一些种类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和传播规律危害人群或家畜,构成广泛的区域性流行。 形态 原虫的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包裹虫体,也称表膜或质膜。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白分子结合多糖分子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x)。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形状。研究表明,原虫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证明某些寄生原虫的表膜带有多种受体、抗原、酶类,甚至毒素;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一些种类的表膜抗原还可不断变异;在不利条件下,有些种类还可在表膜之外形成坚韧的保护性壁。因此原虫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用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生理活动。对原虫表膜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揭示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方面。 2.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基质均匀透明,含有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用以支持原虫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许多原虫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和内含物,也是胞核所在之处,为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原虫的细胞器按功能分为: ①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而成,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大多参与与合成代谢。某些细胞器可因虫种的代谢特点而有所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一般缺线粒体;②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无定形的伪足(pseudopodium),细长的鞭毛(flagellum),短而密的纤毛(cilia)三种。具相应运动细胞器的原虫分别称阿米巴、鞭毛虫(flagellate)和纤毛虫(ciliate)。鞭毛虫和纤毛虫大多还有特殊的运动器,如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吸盘(suckingdisc)以及为鞭毛、纤毛提供动能的神经运动装置(neuro-motor apparatus)。有些鞭毛虫的动基体(kinetoplast)即是一种含DNA的特殊细胞器,其功能近似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含有与之相似的酶。动基体DNA的质和量均与胞核者不同,一些种类已被深入研究用于分子克隆抗体;③营养细胞器:部分原虫拥有胞口、胞咽、胞肝等帮助取食、排废。寄生性纤毛虫大多有伸缩泡能调节虫体内的渗透压。此外,鞭毛虫的胞质可有硬蛋白组成的轴柱(axone),为支撑细胞器,使虫体构成特定的形态。 原虫胞质内有时可见多种内含物,包括各种食物泡,营养贮存小体(淀粉泡、拟染色体等),代谢产物(色素等)和共生物(病毒颗粒)等。特殊的内含物也可作为虫种的鉴别标志。 3.胞核为原虫得以生存、繁衍的主要构造。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核膜为两层单位膜,具微孔沟通核内外。染色质和核仁分别富含DNA和RNA,能被深染。在光镜下,原虫胞核需经染色才能辨认,并各具特征。寄生人体的原虫多数为泡状核型(vesicular nucleus),以染色质少而呈粒状,分布于核质或核膜内缘和只含一个粒状核仁为特点。当数纤毛虫为实质核型(compact nucleus),特点为核大而不规则,染色质丰富,常具一个以上的核仁,故核深染而不易辨认内部。原虫的营养期大多只含一个核,少数可有两个或更多。一般仅在核分裂期核染色质才浓集为染色体,展示染色体核型的形态学特征。经染色后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原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原虫是微波的个体,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原虫的形态学已深入亚细胞和分子领域。过去在光镜下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可通过超微技术,免疫生化等方法加以判别,从分子水平重新认识。如利什曼原虫的种群分类,以往难于从光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别,今天已可借助染色体核型、核酸序列构成、酶谱型(zymodeme)或血清学谱型(serodeme)等的综合分析,达到种群乃至株系的判定。 生理 1.运动多数原虫借运动细胞器进行移位、摄食、防卫等活动。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没有细胞器的原虫也可借助体表构造进行滑动和小范围扭转。具有运动、摄食能力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统称为滋养体(trophozoite)期,是多数寄生原虫的基本生活型许多原虫的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的包囊(cyst)或卵囊(oocyst),用以抵抗不良环境,实现宿主转换,成为传播上的重要环节。 2.营养寄生原虫生活在富有营养的宿主内环境,一般可通过表膜以渗透和多种扩散机制吸收小分子养料。多数原虫还需以细胞器摄食大分子物质,主要有伪足摄食和胞口摄食二种形式。前者有吞噬(phagocytosis)和吞饮(pinocytosis),分别指摄取固态和液态食物,统称为内胞噬(endocytosis)。纤毛虫的胞口已早为人知,近代超微研究发现在孢子虫和鞭毛虫均有微胞口(micropore)或管胞口(tubular cytostome)等摄食细胞器。摄入的食物在胞质形成食物泡,溶酶体与食物泡结合,参与消化、分解。残渣和代谢最终产物各以特定的方式,或从胞肛,或从体表,或通过增殖过程的母体裂解而排放于寄生部位。 3.代谢原虫的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大体符合总论中提到的寄生虫代谢的一般特征,但各种群的具体代谢途径和最终产物则因寄生环境和代谢酶系遗传性状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对于只存在于个别种类中的特殊代谢系统已成为探索合理抗虫化疗方法的研究标靶。已有的研究证明原虫酶谱的种群间差异与宿主特异性有一定因果关系,酶谱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区别某些种类的致病与非致病种群。由于快速增殖,寄生原虫对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需求量较多。构成原虫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大多从宿主提供的周围环境摄入,少数须自身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在核蛋白体内进行,且极为旺盛,而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不占优势。有些寄生原虫的发育增殖往往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生长因素或辅助因子,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及阴道毛滴虫需要胆固醇;疟原虫要求对氨基苯甲酸(PABA)等。 4.生殖寄生原虫以无性或有性或两者兼有的生殖方式增殖,同时以一定的方式排离和转换宿主以维持种群世代的延续。无性生殖有 ①二分裂:为寄生原虫最常见的增殖方式,分裂时胞核先分裂,随后纵向或横向分裂为二个子体。②多分裂:胞核多次分裂后胞质包绕每个核周围,一次分裂为多个子代。多分裂形式多样,疟原虫的裂体增殖(schizogony),孢子增殖(sporogony)和某些阿米巴、鞭毛虫的囊后增殖等都是。③出芽生殖:为大小不等的分裂,如弓形虫滋养体的内二殖或内二芽殖(endodygony)。有性生殖则可分为接合生殖(conjugation):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接合在一起,交换核质后分开各自分裂,多见于纤毛虫;或配子生殖(Gametogony):先分化为雌雄配子(gamete),而后结合为合子(zygote),再进行无性增殖。配子生殖常为寄生原虫有性世代的主要阶段,本身并无个体增加,却为无性孢子生殖的先导,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期。 生活史类型 寄生原虫的增殖本质上是一种种族生存适应,必然伴随着排离和宿主更迭。因此医学原虫的史完成是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过程,形式多样,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其生活史类型可按传播特点大致分为三型: 1.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要一种宿主,凭借接触或中间媒介而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可分二类: ⑴生活史只有滋养体阶段,以二分裂增殖,直接或间接接触滋养体而传播。阴道毛滴虫,口腔毛滴虫和齿龈阿米巴等属此类。 ⑵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阶段,前者以二分裂增殖,包囊可有或无核分裂,为有效的排离和传播阶段。多数肠道寄生阿米巴、鞭毛虫和纤毛虫属此类型。 2.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形成世代交现象,如刚地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以人、鼠或猪等为中间宿主。 3.虫媒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经吸血昆虫体内的无性或有性繁殖,再接种人体或其它动物。如利什曼原虫(无世代交替)和疟原虫(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常见种类与分类 根据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生物学分类隶属于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Protozoa)之下的三个门,即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如动鞭纲、叶足纲;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a),如孢子纲;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如动基裂纲。常见的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见表9-1.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致病特点 对人体致病的原虫绝大多数为寄生性,其危害程度因虫种、株系、寄生部位以及宿主生理状态而有很大差别。原虫感染的致病作用,除生物病原因侵袭力与宿主应答水平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性质的一般损伤外,还有某些自身的特点。 1.增殖作用致病原虫入侵宿主后必需战胜机体的防御功能,增殖到相当数量后才表现为明显的损害或临床症状。此种病原个体数量在无重复感染前提下的大量增长与一般的蠕虫感染不同,也是体积微小的原虫足以危害人类的生物学条件。寄生血液或血细胞的原虫在单位容积内的虫体密度称“虫血症”(parasitemia),可借助于计数法测量,以提示病情。不同病原虫种的增殖结果往往产生特殊的致病表现,为临床查诊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大量疟原虫的定期裂体增殖使被寄生红细胞发生周期性裂解,可导致寒热节律典型的痢疾症状;寄生在上消化道大量增殖的贾第虫附着肠粘膜,可严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引起颇为特殊的脂肪泻。 表9-1常见医学原虫及其分类归属 要寄生部位 虫名 科(Family) 目(Order) 纲(Class) 单核吞噬系统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uani 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tropica 巴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braziliensis 锥虫科 Trypanosomatidae 动基体目 Kinetoplastida 动鞭纲 Zoomastigophora 血液 锥虫 Trypanosomasp. 泌尿生殖道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uaginalis 毛滴虫科 Trichomonadidae 毛滴虫目 Trichomonadida 口腔 口腔毛滴虫 Trichomonas tenax 肠 人毛滴虫 Trichomonas hominis 脆双核阿米巴 Dientamoeba fragilis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 lamblia 六鞭毛料 Hexamitidae 双滴虫目 Diplomonadida 梅氏唇鞭毛虫 Chilomastix mesnili 曲滴虫科 Retortamonadidae 旋滴虫目 Retortamonadida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哈门氏阿米巴 Entamoeba hartmani 结肠内阿米巴 Entamoeba coli 布氏嗜碘阿米巴 Iodamoeba butschlii 微小内蜒阿米巴 Endolimax nana 内阿米巴科 Entamoebidae 阿米巴目 Amoebida 叶足纲 Lobosea 口腔 齿龈内阿米巴 Entamoeba gingivalis 脑(等) 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sp. 棘阿米巴科 Acanthamoebidae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fowleri 双鞭阿米巴科 Dimastiamoebidiae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疟原虫科 Plasmodidae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孢子纲 Sporozose 巴贝虫 Babesiasp. 巴贝虫科 Babesidae 梨浆虫目 Piroplasmida 肺泡 卡氏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carinii 未定 真球虫目 Eucoccidiida 有核细胞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弓形虫科 Toxoplasmatidae 组织 肉孢子虫 Sarcocystissp. 肉孢子虫科 Sarcocystidae 等孢子虫 Isosporasp. 爱美虫科 Eimeriidae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sp. 隐孢子虫科 Cryptosporidae 结肠 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 coli 小袋科 Balantidiidae 毛口目 Trichostomatida 动基裂纲 Kinetofragminophorea 2.播散能力寄生原虫的微小个体和快速增殖特点,使其致病作用具有与生物病原相似的某种播散潜能。多数致病原虫在建立原发病灶后都发现有向近邻或远方组织侵蚀和播散的倾向,从而累及多个器官。近代研究已发现致病原虫具多种利于扩散的因子和生态特点。如原虫在血细胞内寄生,不仅成为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一种有效屏障,且为血源播散提供运载工具;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本特性,使它们能在宿主的免疫活性细胞内增殖自如,并被带至全身各处,引起累及全身的严重感染。近年来在不少致病原虫与宿主细胞之间发现表面受体作用,这是揭示虫体对亲和细胞或组织进行识别、粘附,进而入侵或噬蚀的物质基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具有多种膜结合的蛋白水解酶,使它具有接触溶解宿主组织、细胞的侵袭特性,为其入侵肠壁深层组织,实现实行播散,诱发肠外阿米巴病创造基本条件。应该看到,致病原虫的播散能力,在致病的传播上都有重要作用。 3.机会致病临床发现在一些极度营养不良,晚期肿瘤,长期应用激素制剂及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患者等常并发致死的原虫感染。此种因疾病、治疗等种种人为或自然因素,招致机体免疫机制削弱而激活某种感染的个体称为免疫功能受累宿主(immune compromised host)。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病原虫(opportunistic pathogen)。常见的有弓形虫、肺孢子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等。例如有报导晚期艾滋病患者60%合并肺孢子虫肺炎,成为患者的直接死因;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的弓形虫病常在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肿瘤的治程中急性复燃。条件致病也可导致原虫对异常部位的侵袭,曾报导一例网织细胞肉瘤患者并发罕见的原发性胃粘膜阿米巴病。 免疫特点 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可以逃避宿主抗体的杀伤。有些在血液中的寄生原虫如锥虫等,能定期更换体表的抗原(变异),使已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失败。有些寄生原虫可以诱发对宿主B细胞的多克隆刺激,或抑制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使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由于原虫的增殖作用以及在宿主体内并无成虫或幼虫、童虫等世代之分,被激发的免疫力与蠕虫引起伴随免疫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把原虫抑制在低密度水平的非消除性带虫状态,而出现迁延、反复和隐性的疾病过程。一些常见的重要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病、弓形虫感染等都有这种特殊的临床表现。能清除虫体面获得自愈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御力的寄生虫感染,仅在个别寄生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虫种如利什曼原虫中见到。

212 评论

万涛空间设计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85 评论

loversea2005

可以写医学检验寄生虫方面的,一下是一些参考资料:垃圾污染 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危害农作物生长及人体健康的现象,叫做垃圾污染。 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煤研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在城市,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构成一大公害。 垃圾的严重危害,首先是侵占大量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工业废渣中的有些有机物质,能在一定温度下通过生物分解产生恶臭,从而污染大气。五是传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虫,如果直接用来作为农家肥料,人吃了施用过这种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传染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紧迫问题。 食品污染 食品是构成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之一。食品一旦受污染,就要危害人类的健康。食品污染是指人们吃的各种食品,如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等,在生产、运输、包装、贮存、销售、烹调过程中,混进了有害有毒物质或者病菌。 食品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两大类。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的细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鸡蛋变臭,蔬菜烂掉,主要是细菌、真菌在起作用。细菌有许多种类,有些细菌如变形杆菌、黄色杆菌、肠杆菌可以直接污染动物性食品,也能通过工具、容器、洗涤水等途径污染动物性食品,使食品腐败变质。真菌的种类很多,有5万多种。最早为人类服务的霉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现在,人们吃的腐乳、酱制品都离不开霉菌。但其中百余种菌株会产生毒素,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食品被这种毒素污染以后,会引起动物原发性肝癌。据调查,食物中黄曲霉素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几十倍。英国科学家认为,乳腺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我国华东、中南地区气候温湿,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比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绦虫、旋毛虫等,这些寄生虫一般都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后再使鱼类、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后会引起寄生虫病。

243 评论

相关问答

  • 检验寄生虫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大庆张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医学检验寄生虫毕业论文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九章概论 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约65000余种,多数营

    天天开心好好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寄生虫毕业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Rainbow蓓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寄生虫病检验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柠檬朱古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寄生虫检验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

    哈韩哈哈规格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