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17

木洛希雨
首页 > 医学论文 > 糖尿病可以逆转论文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威武的灰姑娘

已采纳

大家觉得糖尿病真的有逆转的可能吗?得了糖尿病应该是终身的,不可能逆转的,除非你饮食控制,运动得当,血糖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般通过服药也能控制病情,但是得了诊断的糖尿病,逆转是不可能的

318 评论

MichaelShaoer

糖尿病不可以逆转,只能进行控制。患上糖尿病会引起腹泻。

326 评论

夜很*^*安静

糖尿病逆转已经是专家共识了

296 评论

暗香微漾

还是有可能的,可以试一下去新启元逆糖中心,他们有完整的逆糖方案的,就是控制血糖、坚持营养治疗、调整体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那里有专业的人士 ,所以可以放心去。

332 评论

鹿脸脸舅舅

糖尿病一般不会逆转,糖尿病属于长期性疾病,尽管通过控制后,血糖水平会稳定在正常范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逆转了,而是因为血糖控制的比较好。当控制不好时,血糖还会升高,这就要求患者要积极的控制血糖,对于轻微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患者可以改善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少吃甜食,少吃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控制每日摄入体内的总热量,合理的搭配膳食,再加强自身的运动,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好。

现在对糖尿病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如果己确定是糖尿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是很难逆转的,临床上将糖尿病常分为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多见于先天因素引起的,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是胰岛功能缺陷所引起的症状,患者常出现胰岛抵抗的症状,临床上在治疗上常选择相应的治疗。对于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后天引起的,患者高发于30~40岁之间,是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病症,临床上多选择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确会导致腹泻。糖尿病有一种并发症,称之为糖尿病肠病。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糖尿病肠病也是内脏植物神经损伤所导致的一种糖尿病的并发症。临床就会表现为间歇性的腹泻与吸收不良综合征。

患者往往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是有严重影响的。腹泻的症状通常会发生在夜间,但也可发作在白天。严重时每天腹泻可多达20余次,呈水样便,没有腹痛等其他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有糖尿病肠病,晚上还有可能会发生大便失禁。所以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一定要到医院来明确是否已经患有了糖尿病肠病。

本篇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287 评论

欧阳安Muse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医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糖尿病不能治愈,需终生用药治疗,不能逆转。糖尿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和使用降糖药物相结合,使糖尿病患者血糖维持在一定理想范围,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糖尿病不能治愈,所以一旦患上糖尿病,以控制病情进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为治疗目的而用药治疗。在发现空腹血糖受损时,经积极控制饮食和运动,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经过饮食和运动,空腹血糖受损病情被控制的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会缓慢进展,最后空腹血糖受损会发展成糖尿病。患糖尿病后,即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总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糖出现波动。随着年龄的老化而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专家谈谈糖尿病逆转率论文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appleal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一型糖尿病逆转论文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茉莉芬芳200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糖尿病逆转治疗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

    yyy77777777777777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写妊娠期糖尿病可以吗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据WHO报道,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三位威胁人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pollyshen20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柳叶刀医学杂志糖尿病逆转

    然而影响 健康 的因素范围实在太广了,网上的信息也是参差不齐,不过与 健康 最具直接关系的依旧是我们每日的饮食、环境因素和生活作息。 正如时下许多慢性疾病正慢慢

    听话呵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