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6

霸王V风月
首页 > 学术论文 > 都柏林人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饼茄夹

已采纳

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惟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6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柞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力比多)。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卡夫卡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意识流文体的基本特征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而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兽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画;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义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复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因为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作家的叙事角度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发生改变,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叙事话语》中沿袭韦勒克和沃伦创用的“叙述聚焦”一词划分出的“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几大类来看,意识流文学多选择“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的意思是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小说世界的广阔与否全凭人物槐视觉来定。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例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叙述突然中断来表明他的自杀身亡。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表现意识的流程。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这种“随意调度”的本领得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识不断跳跃,不存在现在、过去和来来的界限,书中内容在时间上颠倒混乱,作者对此不作解释,也不交待,只以变换字体或改换称谓来提醒读者。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疙瘩。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序。)由于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理和顺序,重新组建时空秩序,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所以读者能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胧的情态,其意识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显示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意识流代表作家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历时8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投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牲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其过渡性作品《萨托利斯》间世,开启了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先河。福克纳选取“约克纳帕塔法”这个虚构小镇上不同家族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一部部小说,表现出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半世纪间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迈克尔?米尔盖特语);《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裘?克里斯默斯挣扎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康普生和夫人精神颓丧,生活空虚,对孩子没有温暖、也没有爱。女儿凯蒂热情奔 放,与家庭难融。长大后不慎失身于一纨绔子弟,后因此导致婚姻悲剧,遭到遗弃,沦为妓女。凯蒂的弟弟班吉生来白痴,对姐蛆充满依恋之情;凯蒂的哥哥昆丁对妹妹怀有乱伦的感情。觊蒂的失贞与出走,均对他们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班吉失去精神的惟一依靠,昆丁从小建立起的南方传统价值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终选择自杀之路。兄妹中只有杰生与时代节奏合拍,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对姐姐觊蒂嫉恨有加,寻找机会敲诈落难的姐姐和她的私生女。在这个环境中,只有黑女仆迪尔西头脑清醒,能理性地判断是非;作者站在她的立场上审视各个人物,同时通过她也反映出劳动者忍辱负重、善良的品性。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需要读者细心辨别。·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她得到一笔奖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文学,后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大学任教。欧茨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童年》、《战栗的陨落》(1964)、《人间乐园》(1967)等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从70年代开始,欧茨逐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注重心理描写,注重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家,但大都把她归入意识流小说的范畴。70年代以来,她创作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任你摆布》(1973)、《刺客》(1975)、《查尔德伍德》(1976);短篇小说集《爱的轮回》(1970)、《婚姻与失节》(1972)、《女神及其他女人》(1974)、《饿鬼集》(1974)、《诱奸及其他故事》(1975)、《有毒的吻及其他》(1975)、《通过国境线》(1976)、《黑暗的一面》(1977)等。197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任你摆布》具有明显的现代派色彩。此后,她进一步接受乔伊斯、福克纳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以图探索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她1974年出版的《女神及其他女人》中有一个短篇小说,题为《关于鲍比?T案件》,可谓她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19岁的黑人青年无故受到挑衅后进行自卫,结果被捕入狱的故事。小伙子在牢房里关了19年。等他出狱时;已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小老头。作者认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美国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即认为个人的一部分潜意识思维是由种族、民族、家庭、时代、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直接造成黑人青年悲剧的小姑娘弗兰西丝等人并不是有意去挑衅,而是因为他们受到渗透在无意识里的种族歧视观念的支配,因而不自觉地给黑人青年带来了一生的悲痛。小说明显的模仿乔伊斯、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手法。在时空观念上也接受了柏格森的学说的影响,但又没有照抄照搬,而且有所创新。意识流小说代表作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最后发现那黑点其实是蜗牛3《轮廓回暖》(多多)《轮廓回暖》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意识流体小说,打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固有的“线性时间”叙述,在台湾、日本乃至新加坡读书专栏中引起热烈关注。全书共七十万字,涵盖内容包括人情、天文、宗教、心理,涉及面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轮廓回暖》并与《红楼梦》列入中文最佳图书榜五十强。它既有中文不可翻译之美又精进了外国先锋文学独特架构的情节美,重在抒情但毫不影响行文章法,就如同繁芜丛生的掌纹暗暗遵循秩序的走向。此长篇完成十八岁少年之笔,一经推出,震撼文坛。其鬼魅残缺而又散发幽微腥甜的华美风格惊艳华人小说界。

117 评论

嘉嘉麻麻8866

詹姆斯·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 ,诗人 。1882 年2月2日生于都伯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 。先后就读于都柏林大学克朗格斯伍德学院、贝尔沃迪尔学院和大学学院,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方面的才能,并开始诗歌、散文习作。他谙熟欧洲大陆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响尤深,并渐渐表现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对家庭笃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习俗、传统的叛逆。1902年大学毕业后,曾与当时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有所接触,不久即成为其对立面。同年,迫于经济压力及为摆脱家庭宗教和自身狭隘环境的束缚,自行流亡到欧洲大陆,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过着流离的生活,广泛地吸取欧洲大陆和世界文化的精华。1905年以后,携妻子儿女在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定居,带病坚持文学创作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平与作品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亲偏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不论这一家人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给他钱去买外国书籍。”他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学习成绩出众,并初步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和语言,1902年6月,乔伊斯毕业于都柏林大学学院,获得了现代语学士学位。10月2日,他登记到圣西希莉亚医学院修课。可是,在这里只念到11月初就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了学业。1904年,他偕女友诺拉私奔欧洲大陆,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长及一生的流亡生涯,中间仅仅点缀着短期的回乡探亲,1911年后便再也不曾踏上爱尔兰的土地。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沦陷,12月他带着家眷疏散到法国南部。1940年12月17日,乔伊斯夫妇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儿露西亚留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狼狈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苏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乔伊斯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终年59岁。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詹姆斯•乔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亲逝世之后4个月起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 除上述三部作品,乔伊斯还著有诗集《室内乐集》和剧本《流亡者》。� 在乔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刚届而立之年的乔伊斯就在致妻子诺拉的信中写道:“我是也许终于在这个不幸的民族的灵魂中铸造了一颗良心的这一代作家之一。”1936年,乔伊斯边读着英国版《尤利西斯》的校样边对弗里斯•莫勒说:他为了这一天,“已斗了二十年”。 乔伊斯从1914年着手写《尤利西斯》,但直到1918年美国的《小评论》才开始连载。最早的单行本是1922年在法国由莎士比亚书屋出版的。德(1927)、法(1929)、日(1932年出四分册,1935年出第五分册)译本相继问世后,美国版(兰登书屋,1934)也出版。然而对乔伊斯来说,最重要的是《尤利西斯》在英国本土的出版。也难怪他对丹麦诗人、小说家汤姆•克里斯滕森说:“现在,英国和我之间展开的战争结束了,而我是胜利者。”他指的是,尽管《尤利西斯》里对1901年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及太子(当时〔1904〕在位的国王爱德华七世)均有不少贬词,英国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它一字不删地出版。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358 评论

miumiu2002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意识流作家的代表有: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9年其过渡性作品《萨托利斯》间世,开启了作者终生为之奋斗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先河。福克纳选取“约克纳帕塔法”这个虚构小镇上不同家族作为描写对象,用他们的故事构成一部部小说,表现出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半世纪间的兴衰变迁和各阶层人物的荣辱浮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其中重要作品如《我弥留之际》(1930)以多角度叙述方法和大量采用意识流手法创造了“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迈克尔米尔盖特语);《八月之光》(1932)在三条平等发展的线索中重点描述了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孤独者裘克里斯默斯挣扎与毁灭的故事;《押沙龙,押沙龙!》(1936)通过几个人的叙述与分析来表现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的盛衰史。该作具有史诗结构和浓郁的悲剧气氛。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她得到一笔奖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文学,后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加拿大、美国等大学任教。

125 评论

向上七季

英文系读了三年比较喜欢以下:大一精读老师的yin威下啃完《红字》,在英语系读的第一部严肃文学。霍桑的用词令人膜拜,复杂的修辞和对照更令人膜拜。红字A是象征,人可以是象征,名字是象征,树是象征,地名是象征,什么都是象征,什么都是铺垫,没有一处不是精巧设计,没有一个词不是逼格词。The Scarlet Letter(后来跟老师抱怨说红字好难,老师说知足吧,这才只是romanticism,等你学到modernism看你怎么办,果然…)乔伊斯《都柏林人》,由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也是大一读的,是一门乔伊斯选读选修课。都柏林人刻画众生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题材到语言都是爱尔兰鲁迅。绝妙的语言,复杂的用典。难度怎么形容呢,就是一篇故事要看20多页ppt的西方典故才知道某一个选词的意义。乔伊斯选读那门课的老师真的很好…大一泛读课的Color Purple, 第一次读非裔女作家的小说,一个黑人女孩的自我寻找和成长历程。娓娓道来。想了解feminism,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和黑人英语的不要错过Alice Walker。大二泛读课的Joy Luck Club喜福会。华裔女作家Amy Tan。旧中国几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女人移民到美国,又各自生了女儿在美国生活。旧中国的苦痛,新社会的酸楚,母女之间的代沟与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语言很简单,也很诙谐,动情处又令人叹惋。后来老师还推荐了类似题材的The Woman Warrior. 汤亭亭和谭恩美算是美国社会接受度和流行度最高的华裔移民文学人物了吧。我对The Woman Warrior一直觉得害怕又喜欢、怪诞又奇妙。它的副标题叫做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 是用拼贴、解构、重述中国民间传说和“鬼”文化来讲述家族故事的,不管是在中国的往事还是在美国的经历,人人是鬼。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话可以读读。毛姆的各种。经张爱玲推荐。大二精读课布置了The Jungle,辛克莱写于大萧条时期,揭露食品工业黑幕,反映移民和工人的生存惨状。精读老师说,可以看看当时的美国是否就是现在的中国。不怕恶心的请看书中如何描写香肠厂的作业过程和自来水厂如何取水。罗斯福一边看这本书一边吃早点,看着看着就把火腿扔了。

341 评论

我是小鹿呀

“意识流”原是西方心理学上的术语,最初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这是“意识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上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20世纪初,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学术界一般认为意识流是象征主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体现。但是由于其技巧独特、成就很高,因此通常把意识流文学当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来处理。 理论主张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艺术技巧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一译《追忆逝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的自然流动。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252 评论

夜很*^*安静

看一下 希望有帮助别人总结的

273 评论

相关问答

  • 都市丽人的毕业论文

    01 5月1日,当所有人沉浸在五一假期的欢乐中时,位于城中央的佰伦斯酒店却如临大敌。警察在周围拉起了警戒线,数辆警车停在大楼下面,多位全副武装的警察警惕地注视着

    :小小的菇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和绝大多数思想家一样,柏拉图从小衣食无忧,从容地研习学问。青少年时期师从苏格拉底,无论思考政治还是致力于教育,无不在追逐他的“理想国”。柏拉图

    余文文21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都柏林人毕业论文

    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

    霸王V风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园林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参考价值。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

    wangjue051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柏拉图幸福观毕业论文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

    爱照相的猫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