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6

blue-taste
首页 > 学术论文 > 唐崖土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目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御龙装饰公司

已采纳

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书写论文的时候,大家知道参考文献怎么书写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著作,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要放在论文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中括号表示,如[1],[2],[3],[4],[5]…,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英文句号“.”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3.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

(3)论文集:〔序号]作者. 题(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

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

[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

[3]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6]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7]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责任编辑:admin)

【拓展阅读】

一、对博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其工作时间一般应不少于2学年。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博士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分阶段在教研室、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5万字。博士生用于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应不得少于2年。

特别应注意,学位论文应是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论文应反映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术观点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炼,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二、对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编写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全部或某几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目录、符号说明、正文、参考文献、附录、附图表、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规定的统一封面,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专业) 、论文完成时间。上述内容也应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2、论文摘要

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应在5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在1500字左右。英文摘要(Abstract)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正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4、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它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不同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写作内容,但作为一般要求,论据、论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通顺,实事求是,客观真切,简短精炼,合乎逻辑。其文体的格局和行文方式,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绪论或引言是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缘起、沿革、目的、涉及范围 、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分析的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际设计的概述,以及文中拟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也不是提要。

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新发现和新发展,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规范、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无标准可循,应采用本学科或专业有关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如不得已必需引用某些未公知公用的、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行拟定的符合、记号、缩略词等,均应一一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顺序列出,可以分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本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撰写论文,凡学位论文中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单位等。具体格式按科技应用文写作的标准要求。

6、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7、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 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作者排序)。

(二)打印

按照有关规定,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者,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同时一律用A4标准纸打印输出,一般应有篇眉,以力求整洁、清晰、美观。

(三)装订

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用研究生院统一封面线装订成册。所需份数由研究生本人及导师掌握。

160 评论

大唐帝国皇帝

奇门遁甲,这本书听说叫国家给禁了~你好好找找吧~

132 评论

注册不太麻烦

我觉得二月河的帝王传不错 我这里有全套 要的话 发给你

293 评论

又肥又馋的兔子

一、历代史书:梁‧沈 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齐‧魏 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李百乐:《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唐‧魏 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出版。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辑校、点校、校注之古代典籍):清‧严可均辑:《三代先秦两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清‧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清‧逯钦立辑校:《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唐‧道 宣:《广弘明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未详出版年)魏‧刘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梁‧刘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明‧张 溥:《汉魏六朝百三家诗题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三、近人研究著作:《第二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三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国立政治大学发行,1996年。《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中文系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王力坚:《六朝唯美诗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王力坚:《由山水到宫体》,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出版。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王梦鸥:《古典文学论探索》,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8月出版。王 瑶:《中古文学史论》,长安出版社,1982年。宋李昉:《文苑英华》,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出版。柯庆明、曾永义编辑:《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洪顺隆:《六朝诗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台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张师蓓蓓:《汉晋人物品鉴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张师蓓蓓:《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年。张师蓓蓓:《中古学术论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张师蓓蓓:《魏晋学术人物新研》,台北市:大安, 2001年。简宗梧:《赋与骈文》台北市:台湾书店, 1998年。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4年。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洪叶出版社,1996年。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文津出版社,1994年。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精选》,台北:华正书局,1991年8月出版。傅 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台北:万卷楼,83年8月。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徵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萧 驰:《中国抒情传统》,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9年1月。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叶 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台北:沧浪,1986年。廖蔚卿:《六朝文论》,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三版。廖蔚卿:《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刘跃进、范子烨编:《六朝作家年谱辑要》,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1999年。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南京市:江苏古籍,1997年。刘跃进:《门阀世族与永明文学》,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年。王钟陵:《中古文学诗歌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张可礼:《东晋文学系年》,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葛晓音:《八代诗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林文月:《中古文学论丛》,台北市:大安,1989年。林文月:《山水与古典》,台北市:纯文学,1976年。蔡英俊:《比兴物色与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郑毓瑜:《六朝文气论探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8年。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学生书局,1996年。郑毓瑜等人:《古典文学与性别研究》,里仁书局,1997年。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台北:石门图书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骆玉明、张宗原:《南北朝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钟 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颜昆阳:《六朝文学观念丛论》,台北市:正中书局,1993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胡令远:《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四、期刊论文:蔡钟翔:〈典论论文与文学的自觉〉,《文学评论》第5期,1983年。王兴华:〈人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的美学思想〉,《美学》第4期,1986年。魏正申:〈论陶渊明“文学的自觉”——从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转变〉,《九江师专学报》,1993年3-4期合刊。王力坚:〈从觉醒到迷误-六朝文人生命意识对唯美诗歌创作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第五期,1994年。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4年。俞灏敏:〈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994年。金化伦:〈论汉代文学的自觉性及其意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吴瑞霞:〈“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王力坚:〈自我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学术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高人雄:〈魏晋“文的自觉”与山水田园诗的产生、发展〉,《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袁 峰:〈文学的自觉与玄学理论〉,《人文杂志》第6期,1995年。卢佑诚:〈姗姗来迟的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1996年。解德枫:〈个体生命的自觉—《古诗十九首》主题意义阐释〉,《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孙明君:〈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1996年。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6年。詹福瑞:〈文士、经生的文士化与文学自觉〉,《河北学刊》1998年4期。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觉〉,《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5期。王红蕾:〈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佳木斯师专学报》,第3期,1997年。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 ——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 〉,《文学理论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李文初:〈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 〉,《学术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刘晟等:〈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4期,1998年。刘明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辽宁师范大学》(社科版),第3期,1998年。李文初:〈三论我国 “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赵彩芬:〈略论魏晋玄学与文学的自觉〉,《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体自觉与文学社团〉,《洛阳师专学报》(第十八卷第一期,1999年2月)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2000年。段吉方:〈“人之自觉”与六朝美学观念的新变〉《怀化师专学报》(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吴宏聪:〈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力 之:〈文学自觉与骈文之兴起—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六〉《柳州师专学报》(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闵 虹:〈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的自觉〉《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2001年。刘毓庆:〈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中州学刊》,第三期,2002年5月。徐国荣:〈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学术研究》。林继中:〈文学自觉与诗赋的消长〉,《东南学术》2002年1期。杨德贵:〈汉赋的创作标志著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1年7月。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学术论坛》,第一期,1996年。关於曹丕的讨论:寇效信:〈曹丕文以气为主辨〉,《陜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张文生:〈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典论‧论文》〉,《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5年。吴怀东:〈建安诗歌型态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6年。刘伯严:〈论曹丕诗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总63期,1996年。王佑江:〈曹丕文学理论的系统描述〉,《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孙明君:〈曹丕典论‧论文甄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其他: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4期,1990年。程千帆:〈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一点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发行,新华经销,2000年。章培恒:〈关於魏晋南北朝文学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期,1987年。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中外文学》7卷11期,1987年。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先生论文集补边编(上卷)》,台北 : 九思,1977。简宗梧:〈从汉到唐贵游活动的转型与赋体变化之考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民 页59-78。简宗梧:〈生锈的文学主环--赋〉,《国文天地》,民 页7-11。颜昆阳:〈论汉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灵模式〉,《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汉代文学》,台北市:文史哲,1991年。颜昆阳:〈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清华学报》,民 页143-172。颜昆阳:〈六朝文学「体源批评」的取向与效用〉,《东华人文学报》,民 页1-35。王国璎:〈李白的名士形象〉,《汉学研究》,民 页257-273。王国璎:〈陶渊明对声名的重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 页49-65。王国璎:〈陶诗中的隐居之乐〉,《台大中文学报》,民 页93-119。洪顺隆:〈论「洛神赋」对六朝赋坛的投映〉,《国立编译馆馆刊》,22:2,1994年12月,页1-29。洪顺隆:〈论六朝叙事诗〉,《华冈文科学报》,民 页65-97。洪顺隆:〈六朝异类恋爱小说刍论〉,《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 页25-81。洪顺隆:〈六朝家族史诗论略〉,《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 页13-54。洪顺隆:〈六朝咏怀题材诗论〉,《汉学研究》,民 页265-288。洪顺隆:〈汉魏六朝文学丛考‧续篇〉,《华冈文科学报》,民 页93-120。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上)〉,《汉学研究通讯》,民 页548-562。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中)〉,《汉学研究通讯》,民 页95-104。洪顺隆:〈中外六朝文学研究文献目录(下)〉,《汉学研究通讯》,民 页221-247。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上)〉,《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 页15-51。洪顺隆:〈六朝杂歌题材类型论 (下)〉,《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民 页1-13。洪顺隆:〈六朝杂诗题材类型论〉,《华冈文科学报》,民 页19-91。林丽真:〈魏晋人对传统礼制与道德之反省——从服丧论、同姓婚论与忠孝论谈起〉,《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林丽真:〈王弼玄学与黄老学的基本歧异〉,《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林丽真:〈「列子」书中的「圣人」观念及其思维特徵〉,《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6月,页119~140。林丽真:〈张湛「贵虚」论及其与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学报》,2001年12月,页61~89。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6年4月。郑毓瑜:〈文学典律与文化论述--中古文论中的两种「原道」观〉,《汉学研究》,37 民, 页285-318。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页151-212。郑毓瑜:〈知音与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错的生命情识〉,《台大中文学报》,1994年6月,页129-170。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 月,页77-125。郑毓瑜:〈六朝书论中的审美观念〉,《台大中文学报》,1991年6月,页307-339。郑毓瑜:〈六朝文学审美论探究〉,《中外文学》,1992年10月,页77-125。郑毓瑜:〈由话语建构权论宫体诗的写作意图与社会成因〉,《汉学研究》,1994年12 月,页259-274。康正果:〈辞赋论述及其策略——评郑毓瑜著《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年3月,页161-172。杨兴华:〈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历史作用〉,《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刘昆庸:〈论陆机的《拟古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8年。刘勰:〈刘勰与文的自觉时代〉,第4期,2000年。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王金凌:《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研究》,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6年4月。王梦鸥:〈陆机文赋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中外文学》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上)〉,《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王梦鸥:〈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发展(中)〉,《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古 风:〈建构「诗言志」的理论体系〉,《文明探索丛刊》第六期,1996年7月。吕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说〉,《文心雕龙综论》,台北:学生书局,页285-312。林丽真:〈魏晋人论「情」的几种面向〉,语文、情性、义理-中国文学的多层面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页,1996年4月。施淑女:〈汉代社会与汉代诗学〉,中外文学10卷10期,1982年3月,页70-107。张少康:〈谈谈关於文赋的研究〉,《文献》第2辑,1980年。张 亨:〈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外文学1卷8期,1973年1月,页6-29。梅家玲:〈毛诗序〉「风教说」探析-兼论其与六朝文学批评之关系-,台大中文学报第3期,1989年12月,页489-526。梅家玲:〈刘勰神思论与柯立芝想像说之比较与研究〉,中外文学12卷1期,1983年6月,页140-154。陈良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个性和情〉,《复旦学报》第5期,1988年。彭彦琴:〈文赋之文艺心理学思想探析〉,《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黄景进:〈论儒学对魏晋至齐梁文论之影响-兼论六朝文艺美学之特徵〉,中华学苑第36期-庆祝高仲华教授八秩华诞。郑毓瑜:〈诗歌创作过程的两种模式--「诗缘情」与「诗言志」〉,《中外文学》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邓仕梁:〈释「放荡」--兼论六朝文风〉,《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陈国球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5月。钱 穆:〈论文选〉,《新亚学报》第3卷第2期,1958年。颜昆阳:〈关於文学史上的指称与断代--以六朝为例〉,收於《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杨玉成:〈乡村共同体: 陶渊明「劝农」诗〉,《大陆杂志》,民 页22-33。杨玉成:〈世纪末的省思:「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民,页79-100。杨玉成:〈田园组曲: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国文学志》,民 页193-231。文学史参考著作:胡 适:《中国文学史选例》(台北:台湾商务,1963 年)。胡 适:《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台北市:启明,1958 年)。胡 适:《文学与革命》(台北县板桥市:骆驼出版社出版,台北县新店市:学欣经销,1998 年)。胡 适:《白话文学史》(香港:启明,1962 年)。胡 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华发行,1988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周作人:《周作人随笔集》,(东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周作人:《秉烛谈》,(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 年)。羊达之:《中国文学史提要》,(台北市:正中,1970 年)。宋海屏:《中国文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4 年)。胡云翼:《中国文学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 年)。童行白:《中国文学史纲》。黄公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帕米尔,1967 年)。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台北市:台湾学生,1987 年)。刘麟生:《中国文学史》(台北市:中新,1977 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新华发行,1982 年,1957 年版权)。1968年)。西 谛:〈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吴文祺:〈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中国文学研究》(台北市:国泰文化,1980年)。戴 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57 评论

相关问答

  • 刑事科学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对刑事侦查与刑事技术衔接配合的思考 -----【作为论文,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点还是应该有数据支持,比如你实习时所在的分局的年发案数据、现场勘查数据、十类必勘案件

    家装工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首届李可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一个月写作坚持下来,仅仅是文字堆砌和生活琐事的赘述,虽然没被踢出群,但心里明白份量好浅,一月下来,没有一篇拿得出手和值得推荐好文章。几天来略感颓废,不想前行。晚

    小琳仔仔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有用么

    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中,期刊论文含金量高。 会议论文是以会议方式提交到EI数据库,属于CA方式。期刊则属于JA方式。要说明的是,JA质量一般都比CA要高,不过JA

    zhusun198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以“外化”传译茶典籍之内隐互文主题,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南瓜囡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 论著:《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巴蜀书社 2001112 《独到的农村生活画面展现——陶渊明与小林一茶的田园农事诗比较》 《九江师专学报》增刊; Vo

    maggielj52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