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2

夏沫儿6652
首页 > 学术论文 > 生态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薇枫1988

已采纳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于《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三版第八章——Diversity and stability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 这个问题在生态学中的地位之高,就不过多阐述了。直接上结论: 莫衷一是 。就是说没有统一的答案。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不同研究者连对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定义都不同 。 要想说清楚“什么是稳定性”,关键在于说清“关于谁的稳定性”。可以是关于能量流动的,可以是关于物种组成的,也可以是关于固碳功能的。Ives只考虑 捕食者、猎物数量的稳定性 。考虑这样一个群落动态:其中, 和 分别代表猎物和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 和 代表物种对环境变异的响应。 被称为 整合猎物密度(combined prey density) , 被称为 整合捕食者密度(combined predator density) 。 和 分别代表猎物–猎物竞争强度和猎物–捕食者作用强度。其他参数的含义与Lotka–Volterra模型各参数含义一致。 该群落动态可以写成矩阵形式,类似于第三章的种群矩阵模型 ,其中 C 为投影矩阵。假设只有一个猎物、一个捕食者,则投影矩阵为:由于C矩阵是关于群落的投影矩阵,因而又称为 群落矩阵(community matrix) 。当有 n 个猎物、 n 个捕食者时,整合猎物密度、整合捕食者密度的投影矩阵 C 变为当 ,即 时,(2)和(3)中的投影矩阵一样,因而 n 个捕食者–猎物对和一个捕食者–猎物对的 整合密度动态 是一样的,因而整合密度动态的稳定性当然也是一样的。这样,增加额外的捕食者–猎物就成为了一件多余的事,增加物种多样性就是多余的。 相当于,如果捕食和竞争行为都一样的话,对于群落动态稳定性而言,加不加物种无所谓。 就像双子大楼的两个楼同时加高一层。它还是个楼。 所以作者Ives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没有这个案例,我们很难知道这个difference究竟想说什么,就像一些做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者不知道选哪些性状去测一样。但有了这个案例后,我们至少知道,要想改变群落动态稳定性,必须要先让不同物种的竞争行为有差异(完全没有差异时稳定性将不受影响,这是个逆否命题)。 于是就感觉有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 属性空间 中不同物种在某一(或几个)维度上的差异是涌现出群落水平上属性空间 的某一(或几个)维度上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差异和稳定性是要一一对应的。但很遗憾,过去的研究其实是在庞大的属性空间中寻找一两个维度进行讨论。要是维度选的不对,得出乱七八糟的结论都有可能。即使维度都选对了,照样也难以提到统一的结论。 进一步分析上述假想群落。请注意,上述论述只是说明:物种竞争行为都一样,群落动态不变(稳定性自然也就不会变)。并没有说明竞争行为不一样时会怎么样,更没有说改变其他参数时会怎么样,稳定性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等等。 作者Ives设置了三个场景:(1)Case1——改变物种对环境的响应,即改变 和 ;(2)Case2——改变物种互作强度,即改变 和 ,但同时假设 (注意之前 和 是不变的,现在要改变);(3)Case3——猎物不互相竞争,但每种捕食者都捕食所有猎物,即 。 如何描述稳定性呢? 作者描述的是整合猎物密度和整合捕食者密度的群落动态的稳定性,**不是其他的稳定性** 。故选取了群落矩阵 C 的 特征值 和 综合猎物密度的变异系数(coeffificient of variation,CV) 来度量。它们的数值越接近0,表明群落在整合密度动态方面越稳定。再次说明,这并不代表群落在其他方面也同样是稳定的,比如固碳功能、能量流动的稳定性,跟这里所描述的稳定性没有任何关系。 特征值 所描述的稳定性实际上单是由物种互作导致的,因为推导群落矩阵 C 时环境变异就被偏导给抹去了。但CV值同时考虑了由物种互作和环境变异调控下的稳定性。因此两者有一定差异。结果表明(图1):(1)Case1——若物种对环境的响应不同,有利于增加物种–环境互作方面的稳定性(即CV值降低,而不是 );(2)Case2——如果物种互作强度不同,增加物种会降低稳定性。但我并非完全支持,因为这仅仅是在一个特殊的、假想的捕食者–猎物群落中得出的,如果直接推广到所有的物种互作,有种“小推大”的逻辑问题;(3)Case3——取消猎物竞争时,随着增加物种数会导致捕食强度增大,稳定性降低。 总结:(物种间) 差异 是关键。 刚才仅仅在一种稳定性定义下探讨多样性–稳定性关系,但稳定性的定义到底有多纷繁复杂呢? 最后分享一下我觉得Ives写得很好的一句话: 上一篇: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六)——物种共存 下一篇: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八)——群落格局

99 评论

洋葱没有心77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于《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三版第七章——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d multispecies coexistence.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这段话源自1961年由. Hutchinson在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加粗的字体是我比较关注的,它们说明了这些事实:(1)在Hutchinson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做过浮游植物的微宇宙实验;(2)Hutchinson搞不明白,为啥这么个小缸子里能有这么多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3)Hutchinson再三向读者强调:你们注意一下,这是个 均质的 环境,且所有物种都在 竞争相同的、少数的几个资源 。 什么叫均质?就是这小缸子里每一处环境都是一样的。而且你要是竞争不过别人,你想躲也无处躲,必死无疑。 什么叫“same sorts of materials”?大家都在竞争同样的东西。而且养分还是稀缺的。零和主义者忍不住跳出来要说两句:优胜劣汰,失败者必死无疑。 但现实啪啪打脸,而且打的很响。因为在这种环境下, 稳定共存的物种数目远超资源数量 。这种违背所谓“竞争排除(competition exclusion)”理论的情况被称为 浮游生物悖论(paradox of the plankton) 。这是由Hutchinson首先发现的,因而又称为 Hutchinson的多样性悖论(Hutchinson’s paradox of diversity) 。 60年后的今天,“物种共存”早就是群落生态学中的王牌问题了,听说乃至研究这一问题的人更是不胜枚举,但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知道这一问题的由来(总不可能是凭空产生)。Hutchinson当初提出的问题早已被解决了,物种共存理论也有巨大的发展,但 生物多样性这玩意儿仍是个谜团(biodiversity remains a mystery) 。我们知道,有很多过程能催生出共存。但我们不知道,对任意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底具体是谁催生了共存。 其实上面这个Box稍稍有点偏题,因为这章主题是“多样性因何形成”,而上面的Box是在说“多样性带来了什么”。但尽管话题不同,但有个共同点: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这个黑匣子知道的太少了。 话说回来,解开多样性这个谜团,或者说知道物种共存的本质,恰好又是社会的燃眉之急。不少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 人类世(Anthropocene) ,并在担心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正在发生。因此,社会说:我们必须要保护周围的物种。啥叫保护?就是不让物种灭绝;啥叫不灭绝?就是让它继续跟其他物种共存在一起(人为干预进行单物种的精心呵护总不是个长久之计)。 因此,只有知道共存机理,才能推测物种灭绝的条件,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物种保护计划 。 因此,什么叫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医生看你咳了,于是给你配止咳药。但我们总归要上升一个新的高度,要采血样,要判断是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还是其他疾病,最终决定吃泰诺、开瑞坦、头孢还是阿奇霉素,而不是简单地在寝室里直接掏出一盒泰诺,得意地说:哈哈,过几天就好了。 对于任何一个种群,种群个体数无限接近于0时,资源量充足,内禀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r ;种群个体数达到一定值 K 时,资源量匮乏,内禀增长率最终降为0。因此,内禀增长率应该是关于种群个体数的减函数。怎么减?不知道啊。因此就简单地假设呈 线性递减 (通过前面几章的阅读,其实也很容易发现了,你不会的东西,就往最简单的地方想,就是随机、线性……):其中, N 为种群个体数。这就是 逻辑斯蒂(Logistic)方程 。 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想法很简单,即每增加一个其他物种的个体参与竞争,相当于增加 个同种物种个体。于是,第 i 个种群动态变为:自然,该微分方程必须要有平衡解,物种才能共存。那啥时候有平衡解呢? 考虑只有两个物种的情况。共存条件为:要想共存,这一方程组必须有解。也就是直线 和直线 必须要有位于第一象限的交点(图1),也即 和 。 代表物种1抑制自己增长所需要的数量, 表示物种1抑制物种2增长(同时物种2个体数极为稀少)所需要的物种1数量。因而等式 代表 物种抑制自己比抑制别人更容易 。这就是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得出的结论。 这样,2个物种竞争1个资源,但稳定共存了。物种数的确超过了资源数,那么Hutchinson的多样性悖论的确有可能发生。 将模型拓展到多个物种,亦是如此。Robert May在1973年的 生态位重叠模型(May's niche overlap model) 中,就设定每个物种具有相同的 r 和 K 值,并让物种由1到 n 排序。标号相近的物种竞争更激烈:科学家不会满足于Lotka–Volterra竞争 模型,因为它不够机理。但机理性模型常常具有复杂性增加的通病。不过,当Tilman考虑资源竞争模型时,却发现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竞争单一资源:其中, 代表净增长率随资源丰度的变化函数。用的最多的是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或称 Monod公式 ,即 。其中 是最大净增长率, 是半饱和点,即增长率达到 时的资源丰度。 代表生境供给资源 的速率, 代表增长单位生物量需要消耗的资源。 。其中 是所有形式的资源丰度(例如氮元素,有可被植物利用的硝酸盐形式,也有不可被利用的有机氮形式), 是可被利用的资源丰度。两者相减就是不可被利用的形式的丰度。 代表不可利用形式转化为可利用形式的速率。 平衡时, ,得到 。这样,只有资源丰度大于等于 时,种群才能维持,否则就被竞争排除。那么,在多物种体系中, 只有 值最低的物种才不会灭绝 。这就是 Tilman的 理论 。 单一资源竞争模型的结果就是零和主义者的世界:资源有限、优胜劣汰。那为什么Hutchinson的多样性悖论能够产生?我们看几个案例。这,就是 权衡(trade-off) 的力量。 在自然界中,权衡往往不是仅发生在一到两个维度上。因此两个物种看起来很相同,其实在高维空间中可以很不同,可能它们之间的权衡关系我们根本就不太容易发现。 书上还有一则小插曲:既然物种数可以远超资源数,那为什么不可以无穷大呢?Tilman做了一个模拟,发现随着物种数增加,与新来物种具有相似生态位的竞争者就越可能藏在群落里面,因此入侵难度也随之增加。 Tilman说了那么多,但他其实只说了两个字: 权衡 。权衡就是物种共存的机制,就是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正因为人为干扰改变了资源供给速率,资源权衡被破坏,导致某一物种成为全方位的成功者,进而排除其他物种;正因为人为干扰改变了栖息地景观,破坏了拓殖与竞争的权衡,使得竞争上的优势种成为现实中的失败者;正是因为人为干扰改变了食物链结构,破坏了营养级水平权衡关系,从而使得逃避捕食者成为唯一的出路。 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是在保护权衡。 不得不感慨Tilman的的厉害。逻辑上由浅入深,主题上十分聚焦,权衡这一结论的得出十分自然,源于朴素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他又留下了很多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由浅入深,仔细总结,然后以温和的姿态送别人一个礼物,不是两个。上一篇: 读书笔记: 理论生态学原及应用(五)——植物种群动态 下一篇: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七)——多样性与稳定性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毕业论文和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

    美酱老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优秀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

    Q蛋蛋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dsp论文读书笔记

    Our system's main functions are to compress the sound signals so as to achieve e

    angeldevil8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毕业论文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

    365033189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音乐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学科交叉已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年人类学者涉足历史研究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位。而中国民族音乐学常被我们的本土学者质疑为没有音乐的音乐研究,还有一个英文

    一碗人间烟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