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3

诗诗雨天
首页 > 学术期刊 > 碳酸盐岩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ndy00606

已采纳

刘金华1,2 唐建东3 钟思瑛1 葛政俊1 姚富来1

(1.江苏油田 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12; 2.江苏油田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江苏扬州 225012; 3.江苏油田 开发处,江苏扬州 225012)

作者简介:刘金华,男,江苏油田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研究。E-mail:liujinhua@joeco.com.cn

摘 要:前人对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湖相碳酸盐岩地层的成因认识不统一,因而本次研究 以该层碳酸盐岩沉积相为重点,通过对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成分组成、虫管保存程度、地层厚度分布规律、泥 晶灰岩等的研究,提出研究区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泥晶灰岩和生 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以及泥坪4种微相。平面上在研 究区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体较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并在全面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

关键字:金湖凹陷;阜二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湖泊相

The Research of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Carbonate Rock in Lake Facie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The West Slope of Jinhu Sag

Liu Jinhua1,2,Tang Jiandong3,Zhong Siying1,Ge Zhengjun1,Yao Fulai1

(1.G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Oilfield,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2.Mobile Post-doctoral Center of Jiangsu Oilfield,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3.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Jiangsu Oilfield Branch Company,SINOPEC,Yangzhou 225012,China)

Abstract:The recognition of carbonatite origin in Lake Facie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the west slope of Jinhu Sag was different,so the major part of this research was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carbonate rock.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carbonate rock were intraclast and bioclast,and other components were few ooide and crmb,the grains content of the rock were different,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area were different,and the content of different formation were alike different;the marx of the rock was micrite matrix,and cementing material of the rock was calcsparit cementing material.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carbonate rock,the conservation of fossil,the distributed law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and cryptite,the conservation of fossil in the workarea was unbroken,the distributed law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was obvious,the changement of the stratum thickness was little;and the cryptite was distributed in all the area.So a kind sedimentary facies was established which was the carbonate terrace,the carbonate terrace was a kind of depositional system made up by the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cryptite,and it was a kind of standard carbonate formation formed in the strong-weak hydrodynamic force environment,this facies was classified into carbonate sheet,carbonate dam,and carbonate strand and corcass.In the plane,the water was shallow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work area,and hydrodynamic force was powerful,so the carbonate dam and strand was developed;in the east,the water was deep,and hydrodynamic force was weak,so the carbonate terrace was developed,in longitudinal direction,the carbonate formation deposited from the sublayer,the fastigium of the deposition was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Key words:Jinhu Sag;the Second Member of Funing Formation;Carbonate Rock;Sedimentary Facies;Lake Facies

引言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前人对国内四川 盆地侏罗系大安寨组、华北盆地济阳坳馅古近系纯化镇组、黄骅坳馅古近系沙河街组、松辽盆地下白垩 统等多个区域存在的碳酸盐岩均进行了详细研究,湖相碳酸盐岩主要以生物礁和碳酸盐岩滩坝相为 主[1~4]。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地层湖相碳酸盐岩是一套较好的油气储层,前人对此地层成 因的研究多认为是滨浅湖中的碳酸盐岩滩坝相沉积,但是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取心资料和测井、录井 等资料的分析,发现存在碳酸盐岩分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生物碎屑灰岩内部生物介壳保存完好等现 象与碳酸盐岩滩坝相存在较大分歧,因而提出一种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油田的开发 和滚动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对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部,为晚白垩世发育起来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北起建湖隆 起,南至天长凸起,西邻张八岭隆起,东与菱塘桥-柳堡低凸起相连,面积约5000km2(图1)。金湖 凹陷西斜坡则是指三河、汊涧次凹的西部斜坡带,西连建湖隆起,南邻张八岭隆起,斜坡整体呈西抬东 倾,走向北东,地理上跨江苏、安徽两省,总面积约1500km2(图1)[5~9]。

图1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西斜坡工区位置图

研究区阜宁组的地层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整合接触,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根据大套岩 性组合自下而上称之为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和阜四段。阜二段是阜一段沉积末的最大水进的开始,阜二段自上而下形成3个亚段:第一亚段 称“泥脖子”、“四尖峰” 或 “七尖锋” 段,为暗色 泥岩段,厚60~120m,是一套生油岩;第二亚段 称为 “碳酸盐岩层”,为生物碎屑灰岩与灰 质泥岩互层,其中包含云灰岩、生物灰岩、粉砂质泥岩等,也是一套生油岩,厚10~30m;第三亚段 称“山字型” 段,为砂、泥岩互层夹少量生物灰岩段,厚60~80m,是金湖凹陷的主要油气储 层。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就是第二亚段 “碳酸盐岩层”。

2 碳酸盐岩岩石学及组构特征

湖相碳酸盐岩由碳酸盐岩颗粒和灰泥等沉积物组成,经成岩作用以一定的方式固结为不同的岩石类 型。碳酸盐岩的岩石学及其组构特征是碳酸盐岩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从组成岩石的颗 粒、基质和胶结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颗粒特征

在研究区内的碳酸盐岩按常规分析方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存在的内碎屑、生物屑、 鲕粒和团粒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1)内碎屑:内碎屑主要是指砾屑、砂屑和粉屑。砾屑是先成岩石(或半固结—准固结的沉积物) 再破碎的产物[10],故其内部结构必然受先成岩石、先成沉积物类型的制约,常见岩类有泥晶砾屑灰岩、 含砾屑粉晶灰岩、砾屑虫管灰岩等。

研究区内砾屑大小不一,粒径为2~15mm,形态多变,分选性差,圆度为次棱—次圆;砾屑含量 7%~65%,主要由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具有泥晶结构和含颗粒泥晶结构,砾屑间充填物为泥晶 方解石、白云石或者鲕粒。

砂屑在本区分布广泛,含量5% ~55%,主要成分为泥晶方解石,次为白云石,形态不规则(图版-1),分选、磨圆度较差,粒径0.1~0.2mm,砂屑间为泥晶方解石、少量泥晶白云石或陆源碎 屑充填,多具泥晶结构,常与砾屑或其他颗粒伴生。常见岩类有泥晶砂屑含泥质灰岩,灰色亮晶砂屑藻 含云质灰岩、砂屑泥晶云灰岩等。

(2)生物屑:生物屑主要有虫管、藻、管孔藻、藻叠层,其次有介形虫、介壳及腹足类[11,12]。生 物种属比较单一,但生物屑含量比较高,变化大,含量1%~80%。

碳酸盐岩中虫管生物屑含量30% ~70%。虫管多保存较好,多呈簇状分布,偶见平行层理分布,具有一定方向性。虫管内充填亮晶方解石、粉屑;管壁多粘结着球粒或粉屑,使管壳表面呈瘤状(图 版-1);有的虫管外被藻包覆,使管壁形成增厚环。虫管直径0.5~2.5mm,具有生物骨架结构。伴生 颗粒有砾屑、砂屑以及藻屑等。虫管屑间多为泥晶方解石充填,偶有被亮晶方解石充填。常见岩类为泥 晶虫管灰岩、虫管泥晶灰云岩、亮晶虫管灰云岩或虫管亮晶灰云岩。

碳酸盐岩中藻或藻屑较为发育,含量3% ~85%,具有层纹同心纹层及辐射条纹结构。色暗、透 明,由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夹有少量泥质。形态有半球状、波状或小型单体柱状等。

(3)鲕粒:鲕粒是本区碳酸盐岩中的重要颗粒,含量1% ~70%,常见鲕粒有藻鲕、正常鲕、负 鲕、复鲕、结晶鲕和变形鲕(图版-2)。

(4)团粒:本区岩层中团粒含量变化较大,变化范围5% ~45%。形态各异,大小0.06~2mm不 等,圆度、分选较差,由粉砂级或泥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色暗,圆度和分选性好。

2.2 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

泥晶是本区碳酸盐岩中颗粒之间常见的填隙物,其含量变化可在0~100%之间,主要由泥晶方解 石、次为泥晶白云石组成,局部重结晶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

泥晶和颗粒是同时沉积的,它的存在与否或含量多少,是衡量沉积时水体能量的指标。灰泥(即 泥晶)是低能环境的产物,与其共存的颗粒亦为低能颗粒。

亮晶胶结物是在颗粒沉积之后,由颗粒间的粒间水以化学沉淀的方式形成的,其特点是干净明亮,它是成岩期的产物。本区亮晶胶结物一般具有一世代、二世代胶结结构,亮晶胶结物含量0~40%,主 要由亮晶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组成,一般基质含量大于亮晶胶结物含量。

3 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通过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单井相等研究,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二亚段

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青岛)大会论文集

本次研究中认为工区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在盆地斜坡带发育,发育于湖泊中滨湖和浅湖地区的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 以及泥坪4种微相的沉积体系(图2),属于静水环境下的泥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 体系。

图2 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相模式图

碳酸盐岩坝:该微相发育于工区边缘,受湖浪作用明显,厚度大,为15~40m,以泥晶灰岩与生物 碎屑灰岩伴生为主,多处可见波浪作用形成的破碎生物介壳(图3,图版-3,图版-4)。

碳酸盐岩滩:与碳酸盐岩坝发育于同一位置,只是厚度较小,纵向上分布于厚层的碳酸盐岩坝之间 的薄层碳酸盐岩,分布相对稳定,也以泥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伴生为主(图版-5,图版-6),生物 碎屑也多见破碎或水动力改造现象。

碳酸盐岩席:分布于高集-崔庄等水体较深区域,以生物灰岩为主,生物介壳保存完好,成层分 布,一般与灰黑色泥岩或页岩伴生(图3,图版-7,图版-8),碳酸盐岩滩与碳酸盐岩席虽然均为薄 层碳酸盐岩,但是其发育环境的水体深度不同,导致的生物碎屑的保存程度以及含有的泥质颜色均有所 不同。

从岩心观察中可以看出,在 砂岩沉积后沉积了碳酸盐岩,继而是半深湖相灰黑色泥岩、泥页 岩沉积,形成一套典型的水体由浅变深,由强水动力到弱水动力的典型地层。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位于砂 岩与灰黑色泥岩之间,其沉积环境应为水动力介于半深湖的静水环境和砂岩的强水动力环境之间,属于 静水-弱水动力沉积。

图3 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相序

4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从剖面和平面上分析,研究区内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发育地层厚度不大,较大厚度位于南湖-范庄 地区,最大厚度约40m,从斜坡西缘向东南部地层逐渐变薄(图4),地层中碳酸盐岩的相对含量也逐 渐变低,到河参1井等井区出现了无碳酸盐岩发育区,这种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湖水深度和水动力环境控 制,沉积相带的分布与古构造相匹配。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阜宁组阜二段二砂组碳酸盐岩地层主要发育3套碳酸盐岩沉积,因而将二砂组 划分为3个小层,从下而上分别为 小层(后文中简称3、2、1小层)。下边针 对2小层的具体情况对工区沉积相平面分布进行分析。

图4 金湖西斜坡东西向连井剖面相

在2小层中,范7井-南1井-陆1井-洪2井、崔17井-宋1井两个区域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滩 坝,形成了两个与湖岸线成一定角度的坝体,西1井-陆2井-仁1井、刘8井-刘10井一线发育碳 酸盐岩滩。从研究区南部的阳3井到中部的崔7井,再到北部的高6井、高3井的大片地区发育碳酸盐 岩席微相,仅在南部的阳X7井周围、崔4井东部、河参1井东部等地区发育泥坪微相沉积(图5)。从 平面上分析,沉积相的分布基本为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体较 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这与单井和剖面上的认识也是相符的。

图5 金湖凹陷西斜坡 小层沉积相平面图

从纵向上看,3小层是碳酸盐岩刚刚开始沉积的地层,碳酸盐岩分布局限,仅在崔庄和高集等区域 的局部发育,厚度薄,泥晶灰岩发育,说明当时的水体盐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大规模碳酸盐岩的沉积。1小层与2小层的碳酸盐岩发育规模相似,全区分布;从厚度看,2小层比1小层大。整体分析,研究 区阜二段二砂组地层碳酸盐岩从3小层开始沉积,到2小层达到沉积高峰,1小层又开始减退,从而形 成了一套完整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5 结论

(1)研究区碳酸盐岩的组成以内碎屑和生物碎屑两种颗粒为主,含少量的鲕粒和团粒,颗粒的含 量不同,区域差异巨大,不同层位也有较大差异,基质为泥晶基质,胶结物多为亮晶胶结物。

(2)阜二段碳酸盐岩地层中虫管的保存完好,地层发育厚度分布规律性强,厚度变化小,泥晶灰 岩全区分布;本次研究中提出研究区发育一套碳酸盐岩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坪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泥 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体的沉积体系,包含碳酸盐岩席、碳酸盐岩坝、碳酸盐岩滩以及泥坪4种 微相。

(3)研究区阜二段二砂组平面上在西部水体较浅,水体动力较强,发育碳酸盐岩滩坝相,东部水 体较深,水动力较弱,发育碳酸盐岩席;纵向上碳酸盐岩地层从 小层开始沉积,到 小层 达到沉积高峰, 小层又开始减退,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等.中国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53~175.

[2]宋华颖,伊海生,范爱春,等.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J].中国地 质,2010,37(1):117~126.

[3]王洪宝,王书宝,李勇,等.东辛油田沙一段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38~43.

[4]夏青松,田景春,倪新锋.湖相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1):105~112.

[5]高炎,李维锋,施小荣.金湖凹陷范庄油田阜宁组层序划分及沉积相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5): 225~227.

[6]张金亮,司学强,林辉.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4):535~539.

[7]冀国盛,戴俊生,马欣本,等.金湖凹陷闵北地区阜一、二段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对比[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2.26(4):5~8.

[8]王伟锋,杨少春,金强,等.金湖凹陷西园地区阜宁组二段储层的微观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5):12~16.

[9]居春荣,黄杏珍,闫存凤,等.湖相碳酸盐岩在建立苏北盆地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作用[J].沉积学报,2005,23(1):113~121.

[10]杨剑萍,杨君,邓爱居,等.河北饶阳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三段上部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10,28(4):682~687.

[11]曹来圣,喻林,英紫娟,等.辽西凹陷沙四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及储层预测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6):733~738.

[12]陈登辉,巩恩普,梁俊红,等.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地质论评,2009,55(6):897~904.

图版-1 崔14井1719.81m,生物碎屑灰岩,×50

图版-2 范13井1409.34m,鲕粒灰岩,×25

图版-3 范13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坝)

图版-4 范13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坝)

图版-5 范6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滩)

图版-6 南7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滩)

图版-7 崔11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席)

图版-8 高6-2井,生物碎屑灰岩(碳酸盐岩席)

81 评论

ysatispaco

陈强路,黄继文.2004.塔河油田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25(2):143~146

陈学时,易万霞,卢文忠.2004.中国油气田古岩溶与油气储层.沉积学报,22(2):244~253

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1997.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析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81~100

付广,薛永超,付晓飞.2001.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新疆石油地质,22(1):24~26

顾家裕,周兴熙.2001.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岩溶及油气分布规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68

顾忆,邵志兵,陈强路,等.2007.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石油实验地质,29(3):224~237

郝芳,邹华耀,姜建群.2000.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地学前缘,7(3):11~21

刘存革,张钰,吕海涛.2008.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古岩溶洞穴巨晶方解石成因及演化.地质科技情报,27(4):33~38

吕媛娥,艾克拜尔·萨迪克,杨素举.2006.塔河碳酸盐岩岩溶洞缝型油藏水平井开发实践.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1):95~100

潘文庆,管文胜,赵乐元,等.2001.轮南地区 2001 年石炭系、奥陶系油气勘探目标选择与评价.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荣元帅,黄咏梅,刘学利.2008.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石油钻探技术,36(4):57~60

涂兴万.2008.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开采的成功实践.新疆石油地质,29(6):735~376

王振宇,李凌,谭秀成,等.2008.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识别.西南石油大学学报,30(5):11~16

吴富强,鲜学福.2006.深部储层勘探、研究现状及对策.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6(2):68~71

徐国强,李国蓉,刘树根,等.2005.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多期次风化壳岩溶洞穴层.地质学报,79(4):557~568

袁道先,朱德浩,翁金桃,等.1987.中国岩溶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宝民,刘静江.2009.中国岩溶储集层分类与特征及相关的理论问题.石油勘探与开发,(1):12~29

张水昌,张宝民,李本亮,等.2011.中国海相盆地跨重大构造期油气成藏历史———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石油勘探与开发,38(1):1~15

Bathurst R G C.1975.Carbonate sediments and their diagenesis.Amsterdam:Elsevier,2nd edition,1~658

Esteban M,Klappa C F.1983.Subaerial exposure environments.AAPG Memoir,33:1~54

Flügel E.2004.Microfacies of carbonate rocks:analysis,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Springer-Verlag,1~996

Ford D C,Williams P W.1989.Karst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y.London:Unwin Hyman,1~601

Ford D C.1988.Characteristics of dissolutional cave systems in carbonate rocks.In:James N P and Choquette P W(Eds).Paleokarst.New Youk:Springer-Verlag,25~57

James N P,Choquette P W.1988.Paleokarst.New Youk:Springer-Verlag,1~416

Longman M W.1980.Carbonate diagenetic textures from near surface diagenetic enviroments.AAPG,63:401~487

Magoon L B,Dow W G.1994.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AAPG Memoir,64:1~664

Palmer A N.1991.Origin and morphology of limestone cave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03(1):1~21

Tucker M E,Wright V P.1990.Carbonate Sedimentology.Oxford:Blackwell,1~482

Wright V P.1982.The Re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aleokarsts:two examples from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of South Wales.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52(1):83~94

264 评论

相关问答

  • 亚硝酸盐毕业论文

    1,烷烃的硝化,直接与硝酸反应.CH3CH2CH3 +HNO3—加热—CH3CH2CH2NO2 +CH3CH(NO2)CH3 2,芳烃的硝化,硝基取代氢生成硝

    Phyllis。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硅酸盐学报主页

    硅酸盐学报主页你可以在线投稿.或者邮寄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 《硅酸盐学报》编辑室 邮 编: 100831

    小牛丫头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硅酸盐学报格式

    《校园英语》省级知网跨库,是12月出刊,可以收全英文文章2版4600字符或9200英文字符起发。 《海外英语》省级知网首页可查,只收21年上半年的加急版面(注意

    quanshanneko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硅酸盐学报二审

    偏硅酸标准溶液跟硅酸盐标准溶液不是一样的哦。

    hanzhe2013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碳酸盐岩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刘金华1,2 唐建东3 钟思瑛1 葛政俊1 姚富来1 (1.江苏油田 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 225012; 2.江苏油田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江苏扬州 225

    诗诗雨天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