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6

百度地图运营
首页 > 学术期刊 > 小说班主任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爱喝薅羊毛

已采纳

有过这些人吧!纪连海、姚淦铭、刘心武、易中天、于丹帮你找找最主要的易中天呢~~~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出版“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掀起民间“汉风”热潮。 【新闻背景】易中天,湖南长沙人。 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上面的介绍,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百度贴吧里有个“易中天吧”,易中天的拥趸们,有人自称“意粉”,也有人自称“乙醚”。2005年的他,除了在全国各地演讲以外,还出了一本新书,赢了一场官司。 新书《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才出版4个月就卖了5万册。2006年,易中天与央视《百家讲坛》合作,在电视上讲一年“三国”。在《百家讲坛》上的历史上,一个人一讲就是一年,这还是首次。 看完上面这段,他又像一个学术明星,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刘心武、余秋雨。可是他又说自己和余秋雨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 ●段子:嫁人就嫁易中天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易中天当即以同等学力考取了武汉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又留校任教。因为按照当时的政策,易中天得“哪儿来哪儿去”。幸亏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是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讲授者自己的语言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妙语连珠的说史风格,让他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意粉”、“乙醚”,更有好事者总结出易中天的精彩语录,冠以“超级教授”的大名,在各种文化论坛流传,其中有七成以上的“意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 易中天讲演时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俘虏了无数“易粉”的心。女孩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易中天的火爆和人气之旺,可以从收视率攀升、著作热销和“粉丝”众多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收视率攀升:据央视网站介绍:“去年5月,由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05年年初央视一套热播《汉武大帝》,这时《百家讲坛》要搞有关“汉武帝”的专题,他们就找到了易中天。希望他能说一下汉代的历史。双方一谈,易先生就同意了。 说完汉代后,易中天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百家讲坛》就想让易中天继续讲《三国》,但他却表示对《水浒》更感兴趣。电视台的人员后来专门到成都拜见易中天,说明《三国》人物和结构可能更适合,并表示《三国》将是《百家讲坛》2006年的重头戏。易中天回家问自己夫人的意见,夫人说“说三国很好啊”。第二天他答应了电视台的请求。 -------------------------------------------------------------------------------- ●话语:我是流寇主义 ★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认为“品读”是比“普及”重要得多的,“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能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记者:你原来研究美学,后来著了与城市学、宪法学相关的书,现在又以讲史知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易中天:你就写“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这8个字好了。全是兴致所致,性格使然。我不反对埋头苦干只做一件事,人与人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到处窜。我是流寇主义。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主持人问我:你自我意识了50多年,自我确证了50多年,应该给自己一个说法了吧? 我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写“悼词”。不过他要问,那就说吧!我给出的说法就是,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 ★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 ●评价:被年轻人崇拜不证明浅薄 ★学者讲历史关键看他对历史有没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如果态度严肃,在表达方式上玩一些噱头和技巧以调动观众的兴趣,是无可厚非的,做得好倒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大有好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 ★易教授既然讲的是历史,就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学者讲课像周星驰那样插科打诨是不合适的。至于“无厘头有助于提高观众兴趣”的说法,只要将历史本身讲好就可以了,现在娱乐已经普泛化了,如果人文再定位不清,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 ★我觉得易中天老师被年轻人崇拜并不说明他的讲座浅薄,正说明了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讲历史并不同于搞科研,不需要“曲高和寡”。像易中天这样能够用雅俗共赏的轻松气氛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历史知识,让平日里历史课本上没有的故事变得活色生香,这样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像他一样好。 ――天线猫 -------------------------------------------------------------------------------- ●走红秘籍:现代视角、平民立场 ★和听众完全平起平坐的地位、平易近人、现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人性化理解是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有观众反映,“听了易中天的讲课,才感到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好像离我们很近。” ――《百家讲坛》编导魏先生 ★易中天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是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这种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因为讲座和其他电视节目形态不同,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每隔3至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实际上这个讲座节目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而易中天对这种讲座方式是掌握得比较好的。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易老师受欢迎,首先是语言幽默准确、与现实结合紧密。例如讲解古代谋士的意思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用了,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意粉”总结易中天受欢迎原因 -------------------------------------------------------------------------------- ●“妙语”录:关羽迟早要被推崇为爱神 ★诺,相当于现在的OK。(讲汉朝人为何总说“诺”) ★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 ★“不要以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夫,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可不是螃蟹。”(韩信受胯下之辱) ★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著名辩士厉食其拜见刘邦,刘邦开始没表现出尊敬) ★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韩信出卖朋友钟离眜时被钟离眜骂) ★“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削藩是要削的,但是不是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的。” ★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 ,那倒也是可能的! ★孙策就是孙帅哥,周瑜就是周帅哥。帅哥总是招美女爱的,而帅哥也是喜欢美女的。他们两个果然娶到了两个最漂亮的女孩子――大乔、小乔……那时的周瑜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忌妒别人?怎么会被别人气到吐血。我们妒忌他还差不多,反正我是挺羡慕他的。 ★空城计不符逻辑啊,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4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 ★屠户把张飞当祖师爷,编织业把刘备当祖师爷。可是,怎么关羽竟然当上了剃头业的祖师爷?不就是都有一把刀吗? 可关羽的刀是砍头的,不是剃头的呀!还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供个关羽当财神,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你说关羽一个武将封个战神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当起财神了呢? 依我看啊,关羽,迟早要被民间推崇为爱神。 --------------------------------------------------------------------------------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76 评论

密室娱乐小伙伴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302 评论

萨瓦底卡Fs

读过刘心武作品感想:1.刘心武的小说大部分写浩劫运动之中和浩劫前后的社会生活人们的遭际的,作品主人翁多数是生于浩劫,长于磨难的青年一代,作品的主题也多半是对浩劫原因的思索。本文从呼唤那失去了的人生、解剖被扭曲的灵魂、挖掘心灵深处的黄金、扎根于丰饶的大地四方面探讨了自认为构成刘心武作品的主要倾向和主要特点的因素,那就是作家对人的关心,对人性的和人的灵魂的思考以及那贯穿在他的全部优秀作品中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 : 呼唤 解剖 挖掘 扎根 提到刘心武,我们会立即想到他的成名作《班主任》,想到那激动人心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声。不论在某些人眼里,刘心武这个名字多么微不足道,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班主任》所发出的呼声是历史必然性发出的信息,是一个文艺新时代到来的信息。“救救孩子”的呼声发自每一位关心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的老师及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的心底,八十年前,也就是“五四”运动的前一年,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中以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进步的人道主义者的全部热情,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号,二十多年前,在位大的“五四”运动的后一年,类似的呼声又回荡在中国上空。这真是可喜可悲,林彪“四人帮”之流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猖獗了十年,便是余孽尚在的证明。当人道沦丧、受到横行、人性泯灭、狼性肆虐之时,人们自然的觉悟到被我们全盘否定过的“人道主义”不仅具有历史的进步性而且具有现实的进步性。2.刘心武在新时期伊始的作品是作为“生活的教科书”来写作的。长期的中学教师经历,加之中国现代文学长久存在的理性启蒙倾向以及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都使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居高临下的以生活教师自居的叙述者。这种以教师和家长自居,抹杀了文学与现实界限的叙述让后来的评论者和读者如梗在喉。许子东1987年在考察了刘心武的小说之后,提出了一个作家的救人与自救的问题:当刘心武热中于救人之时,他用以救人的武器、他的自我人格都显示出文化的危机感。“社会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当然也很需要人做,但从文学而言,救人却每每是须从自救开始的。”简单回顾一下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程,我们会发现,的确有很多从那一文学场景中走来的作家,都经历了类似的蜕变过程。研究创作主体的这种变化能够从一个深层次上展示出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不过,作家的自救历程常常被各种云雾所笼罩着,很难一一呈现出来。这就需要选取一个比较合适的角度来切入作家的创作历程。小说中的爱情/性描写因为联系着作家的性意识,因此有可能通过这一角度显示出作家创作心理、自我意识的变动。3.刘心武作为一个从新时期到当下的贯穿型的作家,也经历了从救人到自救的转变。在他的小说中,从《班主任》(1977)、《爱情的位置》(1978)到《如意》(1980)、《钟鼓楼》(1984),再到《四牌楼》(1993)、《九龙壁》(1993)、《仙人承露盘》(1994),爱情/性的描写伴随着他的写作历程也发生了类似的转变。一、 从哪里自救?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为刘心武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这种声誉的产生与当时特殊的文学语境有很大的关系。那是一个“文学与政治与民众意愿这三种力量最协调最有成效的一次统一行动”的时代。这部如今看起来十分粗糙的小说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不仅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时代呼声,而且它在呈现文革文化专制在宋宝琦、谢惠敏身上所造成的恶果时,不经意间把视角深入到人的性意识层面:那两个被坑害的孩子的精神创伤不约而同地表现为性蒙昧。但此时刘心武的主要意图是批判文革的文化专制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践踏,而宋、谢身上的性蒙昧的文化意义并没有成为刘心武关注的重心,这一点即使在被称为突破爱情题材禁区的《爱情的位置》中仍然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断言,《班主任》所涉及到的宋与谢的性蒙昧是不经意的,在1977-1978年间,刘心武在叙述爱情时既没有考虑到爱情描写的文学尺度,也没有涉及到爱情的本体。空泛的爱情只是被作为文学的武器以达到更为重大社会问题的提出。《爱情的位置》的主要目的显然是通过青工孟小羽与陆玉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革命者的生活中,爱情究竟有没有它的位置?应当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问题的答案最终在一个老革命者——冯姨那里得到了:“我认为,爱情应当建筑在共同的革命志向和旨趣上,应当经得起斗争生活的考验,并且应当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当然,性格上的投合,容貌、风度的相互倾慕,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当一个人为爱情而忘记革命的时候,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不恰当的位置上,那就要堕入资产阶级爱情至上的泥坑,甚至作出损害革命的事来。当一个人觉得爱情促使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时,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恰当的位置上,这时候便能体会到最大的幸福。总之,爱情在革命者的生活中应当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段冗长的议论是小说的“题眼”,但它显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纳博科夫曾经说过:一个作家是集故事的讲述者、教育家和魔法师三者于一身的人,对于大作家来说,“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刘心武此时对爱情的关心只是为了达到了教育家的目的。他太热中于说教,因此就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更不是一个好的魔法师。这篇小说围绕着爱情的位置这一问题的解决去结构,既缺少必要的描写,也没有注意到小说所应有的故事因素,更不要说以魔法师的手腕去模仿生活。孟小羽这个人物缺少“人”的灵性,她的活动是在为上述理性化的答案提供论据。因此,《爱情的位置》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社会学论文。就如当时唐弢先生所指出的,刘心武所“喜欢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缺少文学的魅力。除了文学上的缺失,爱情本身也并没有被作家所关注。正如小说题目所显示的,作家所关注的是爱情的“位置”,而不是爱情本身。在小说所给出的答案里,爱情位置的合法性是与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革命事业的附庸。在这个答案里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匠心”。他不仅热情洋溢地让爱情与革命事业联姻,而且对于这一答案的给出方式也深思熟滤:它是由冯姨——一个老革命者(她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者”,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从事过地下工作,奔赴延安、受过“四人帮”的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复出,“有着波澜壮阔的生活经历”。)给出的。这在当时的语境中是富有意味的。一个老革命者在那个时代代表着权力话语,由她所给出的答案才具有合法性。既然爱情要靠革命事业来赋予合法性,那么,爱情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这与爱情在现代意识中的“位置”显然是相背的。爱情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被一再的赋予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代表着人对自我意识的认同。显然,历史还不太可能让孟小羽思考到这样的程度。她虽然是一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对于四人帮所造成的禁欲主义敢于大胆怀疑、对亚梅所代表的一些庸俗的爱情观念也敢于否定,但她对于爱情在革命者生活中的位置却不敢确定,一定要等到获得像冯姨这样的“优秀的革命者”赋予的合法性之后(冯姨说:“我觉得您和玉春的爱情是很美好的,你们大胆地相爱吧!”)才敢于理直气壮地去爱。更不要说,通过爱情去确证现代人的“个性”身份了。孟小羽在困惑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外在的权威:“唉唉!如果有份《中国青年报》或者《中国青年》杂志,如果现在出版的报刊、书籍当中,能够有一批是指导年轻人怎样正确对待婚姻、爱情、家庭的,该有多好啊!那样的话,即便亚梅并不读书、看报,我也可以向她推荐、转述,可是现在我却不能立时找到最有力量的论述和例子来说服她。”当她从冯姨哪里得到指导之后,甚至恳求着老一辈的革命者给他们以指导:“冯姨,您赶快把今天给我讲的这些写成书吧,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启发和指导呀!”因此他们这一代“思考者”注定是跛行者,他们不敢主动地“成为你自己”!不敢自己“抉择”。在这一问题上,他们不比谢惠敏走得更远。刘心武热衷的是通过他的笔来为孟小羽们提供一个合法的答案,成为他们爱情生活中的引路人。(后来刘心武果然编辑出版了同样的书籍来指导青年人的爱情。)虽然这篇小说被认为在爱情方面突破了社会生活、文艺创作双重禁区,但是这种突破是初步的。在文学与政治、民众意愿的蜜月期,文学、个人、爱情都远没有获得独立性。对于刘心武来说,或者新时期文学来说,这就是自救的起点: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是附属于革命的,还没有恢复到“人”的层面。当然,爱情的表现也没有进入美的层次。

102 评论

只会品菜

他有一点象流氓教授,我不喜欢

192 评论

kiki朱朱小猴子

感想要自己度过才行,有以下资料供参考。一、刘心武简介: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二、主要代表作品概述:1、《班主任》,作品描写极“左”思潮影响形成的各类“畸形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受到读者欢迎。《班主任》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和共振。刘心武的小说触着了读者心灵深处的痛楚或惊醒了他们,这就是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描写北京一个普通居民户,由于居住房屋狭小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压抑和窘迫。2、长篇小说《钟鼓楼》,通过对九个家庭的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当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画面。 小说只写了 1982年12月12日这天上午5点到下午5点12个小时里,在北京钟鼓楼一带发生的一系列貌似平凡却很值得玩味的事。四合院里的薛家办喜事,没想到婚宴上竟出现了惊险场面;女大学生单恋着一位年青的翻译,而年青翻译和他的对象却又受到一位农村姑娘的干扰;一位离过两次婚的“浪漫女性”,大胆地追求着一位副部长;当年北京丐帮的后代到婚宴上来大吃大喝,不想后来却被一位不动声色的老头点穴瘫倒;一位热心人却处处惹人厌烦;一位老编辑被一位“文坛新秀”气得发抖……作者笔下出现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娓娓叙述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北京钟鼓楼的沿革、四合院的变迁,饭馆酒肆的兴衰,结婚风俗的变化,集邮武术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手法新颖,把庄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听到时代的足音,想到民族的使命,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风雪夜归正逢时》 这是刘心武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写成的自传性作品,一部极为难得的文学佳作。本次出版前,作者才正式定稿。自新时期以来,刘心武先生以自己的创作和学术研究,参与并推动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文明迈进,从而也成了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三十年斗转星移,而作者思想不息,时发其新。在这部作品中,他以非常平静的心态,饱满的情感,纯净的文字,坦陈自己的人生经历:童年生活、家族记忆、亲人呵护、求学经历、人际交往、文学创作、红学研究,乃至由此引起的各种诡诞风波。虽然俱是个人的经历,但天地万物、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人世的百态,尽在笔端,往事并不如云烟。3、《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本书为刘心武散文代表作之一;真实的内心世界、真切的人生感悟,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深度启迪与震颤。精美水彩画数幅,均为刘心武原创,且属首次公开。4、《刘心武种四棵树》 本书囊括刘心武先生的几乎全部重要近作。小说,散文随笔,建筑评论,《红楼梦》研究,四大板块全收录。喜欢刘心武作品的读者,不容错过!既是有感而发的真诚之作,又秉承一以贯之的社会关怀。书中收录的不同作品,从各自角度将深远的魂魄修养,跟眼前的切近之事融会贯通。精美水彩画数幅,均为刘心武先生原创,且属首次公开。5、《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是刘心武在CCTV所作的红学系列讲座及其出版的同名书籍,这也是他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他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该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极佳。一时之间,刘心武新解《红楼梦》成为一个被津津乐道的大众热门话题,促进了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该书2009年被收入作家出版社“共和国作家文库”。《刘心武续红楼梦》 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共108回,可惜80回后迷失。现在大家所看到的120回通行本的后40回,是1791年萃文书屋老板程伟元和文人高鹗联手攒出来的,那时曹雪芹辞世已近30年。程高本用活字摆印后流布甚广,使曹雪芹前80回得以普及,功不可没,但所续后40回背离曹雪芹原意,历来多有读者不满。120回通行本流布后,续作叠出,但绝大多数都从120回后续起,离曹雪芹原笔原意更远。当代有作者从80回后续写,各有特点,但大都是自由发挥。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已有20余年,他通过原型研究、文本细读,探佚出了曹雪芹写成又迷失的后28回的内容,在探佚的基础上,试图复原出曹雪芹后28回的大致面貌,历时7年完成了这部《刘心武续红楼梦》。刘续试图进入曹雪芹的文本语境,对前80回中所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小、明、暗伏笔逐一进行了照应,并对古抄本中所有脂砚斋、畸笏叟批语中透露、逗漏的后28回的情节、细节、文本用语、回目等也逐一加以了兑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造人质疑,凡续撰经典作品者,被人质疑,也属常理。不可否认,刘心武的红楼梦给读者以另外角度去看红楼梦。

200 评论

相关问答

  • 班主任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论文

    浅谈班主任应当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写论文时总

    挂在盒子上72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小学班主任论文获奖

    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简短(精选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

    adamjackjaso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社

    《班主任之友》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1998年被中国期刊协会指定为赠建全国期刊阅览室的赠送刊物,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班主任之友》(

    麻辣土豆5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浅谈小学班主任的任务论文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论文,

    狮城*青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小论文

    加强常规教育、行为规范训练,形成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到的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班主任的任务 中国的《中小学班主任

    肉祖宗想切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