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8

表哥很内涵
首页 > 学术期刊 > 王夫之知行观论文答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y2009Jason

已采纳

你所举的例子不是说得很明白了吗?这是你要去理解的。至于“实践”这个东西,很简单,试一试、尝一尝、摸一摸、做一做。不要与哲学挂钩,没有用的。你要知道,哲学是纯思维的纯科学与实践应用无关。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实践无关一样,他说:世界统一与物质。你去实践实践,行吗?你不还是要用理论来说明吗?

323 评论

傲慢的猩猩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行”放在对知识的掌握(学文)之先。墨子说:“言足以复行者常(尚)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尚)”。强调言行一致者值得崇尚。荀子把“行”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并对“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先秦以后,历代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都有关于“行先于知”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建立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比较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第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还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他认为有两类人:一类人知而后行,以知统行,这是“君子”;另一类人知而不行,知行脱节,这是“小人”。《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王夫之指出“知行终始不相离”,他既强调“力行而后知之真”,同时又提出“行听乎知”。孙中山提出“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指出人类的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第三,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认为,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标准有三个,即以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运用于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荀子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和言论必定是“有符验而可施行”的。韩非提出以“参验”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参验”的标准既包括事实的排列比较,经验的互相参照,也包括实践效果的验证。王充认为,对于各种知识和言论,要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孙中山则明确提出,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仅要通过行才能得到证明,还要对实际生活产生功用。第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关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其中,尤以王夫之关于“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最为明确和深刻。他既反对在知先和行后之间划一条截然界限,又反对混淆知行差别、取消先后次序的“知行合一”说。至于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知行混同,是不可取的,但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这一点还是有合理之处的。如南宋的朱熹说的“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结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益借鉴。

314 评论

chihuoshiwo888

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船山遗书》 译:行动可以得到知识,但知识不一定能得到行的效果。君子的学问,没有离开行动而认为就可以成就知识的,这是必然的。 朱熹从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阐释格物致知命题,提出了知先行后;王守人从学,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王夫之则从“天下惟器”的世界观出发,总结前人关于之行问题争论的成果,提出了他的知行观。 在他看来,第一,从难易角度看,知易行难,难者在先,所以行在先,这就反对了朱熹的知先行后。第二,从知行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也是互相区别的,因为只有相互区别,才有可能相互作用。这又反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第三,从功效看,知依靠行,行却不依靠知;由行可以得到知的效果,而由知却不一定能得到行的效果。 另,行可以包括知,而知不可能包括行,知是不能离开行的。这就肯定了行带有根本性,放映了王夫之的知行观具有合理因素。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王夫人人物命运论文素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

    暗旦无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夫妻财产制论文答辩

    【摘要】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则是维系家庭的基础。家庭的文明与和睦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而婚内侵权行为法律救济的缺失使解决婚内侵权问题难上加难。无救济

    日光浴的懒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答辩行政问责的主要观点

    根据你写的论文来回答。 答辩过程中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你论文中所写的论点,是你对于这篇论文所写的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答辩过程中论文的论据是你所写论点的理论支撑和数据

    蔓陀花主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夫妻忠诚协议论文答辩

    陈述要点如下:1、夫妻忠实义务的含义和忠实义务的特征以及性质。2、夫妻忠实义务的必要性分析。3、有违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类型。4、夫妻忠实义务界定模糊。

    xiaoqiao94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小王子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开场白(通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许

    sleepworm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