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criminalabuse
首页 > 学术期刊 > 王安石议论文素材积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点点葵

已采纳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避免平铺直叙。

正文: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他们有的享有免役特权,有的利用权势瞒产漏税,沉重的赋役都压到农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量银绢,也得由农民负担。各地常有农民起义发生。国家田赋收入没有保证,开支却越来越大。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岁,很想有所作为。早在即位以前,他就听人讲到王安石,说这人很有才能。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在今南京)府知府。没几个月,他又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就爱好读书。他读书很认真,读过的书终身不忘。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曾巩把他的文章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非常赞赏。王安石是着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地方上做官。他在担任鄞县(yín,今浙江宁波)知县的时候,组织农民兴修水利,修筑堤岸,疏通河道;又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把官府仓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让他们秋收以后加少量利息,归还官府,使农民少受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这样做,农民得到了不少好处。

王安石当了二十年地方官,做了不少对农民有利的事。宋仁宗把他调到京城,让他管理财政。这时,他向仁宗呈上了一篇上万字的奏疏,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可是,宋仁宗并不重视,把它搁起来了。

王安石见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再加上自己和执政大臣又意见不合,因此就在母亲去世时辞职回乡了。

这一次,宋神宗命他去江宁府做官,他听说新皇帝年轻有为,就离开家乡,到江宁府上任。

不久,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进京城。他到京以后,宋神宗就召见他,问他:“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要从哪儿下手?”

王安石毫不迟疑地说:“变风俗,立法度,这是当务之急。”

宋神宗连连点头称是,并说:“希望你好好帮助我变革朝政。”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宰相。当时,朝廷中的宰相和副宰相有好几个,有的年老怕事,有的反对变法。王安石知道,要跟这些人一起实行变法,显然是不可能的。

他一担任副宰相,就经过神宗批准,马上建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任用了一批新人。这个机构名义上是王安石和另一个官员两人掌管的,实际上都由王安石主持。

宋神宗急着实行变法,条例司刚成立,第二个月就催问新法的制订情况。王安石赶快派人到各地察看农田水利和赋役等方面的情况,加紧制订新法,颁布天下。

新法的内容主要有:

一、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早年在鄞县采用的办法。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粮食给农民,秋收以后偿还。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奖励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三、免役法。政府向服役的人家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好坏,规定纳税的数目,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户组织起来,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抽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习武艺,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新法的推行,收到了显着的效果,既发展了生产,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是,新法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议论纷纷,不断咒骂王安石,攻击变法。

对于外面的议论,宋神宗也听到了。他对王安石说:“外面有人说,朝廷不怕天变,不顾舆论,不遵守祖宗法度,你怎么看?”

王安石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务,做每件事都担心伤害百姓,这就是害怕天变。陛下听从臣下的忠告,这就顾到了舆论。况且,对于人们的舆论,也要看一看是否合理,如果我们做得合理,就不怕别人说长道短。至于祖宗的法度,也是经常变的,不能死守着不放。”

尽管王安石对人们议论的这三点毫不怕惧,宋神宗却没有那么坚定。他要王安石对新法稍许作点修改,王安石却坚持不改。

公元1074年,有的地方大旱,一连十个月不下雨,灾区农民被迫流亡。保守派画了一幅流民图,呈送宋神宗,说:“旱灾是因为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只要停止变法,天就下雨了。”

保守派大都是元老重臣,他们得到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的支持。这两个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着鼻子,攻击新法说:“王安石把天下搞乱了。”

由于保守派势力强大,反对激烈,宋神宗逐渐动摇起来。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第二次辞职后,他就一直住在江宁府,再没有出来做官。

公元1083年,宋神宗病死,十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执政,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做宰相,新法一个个被废除了。

196 评论

一个美好的食袋

王安石 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留下了非常多的名篇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是学生作文时非常好用的素材。下面是励志的句子网站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王安石经典诗词学生作文素材十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4.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5.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6.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7.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王安石《商鞅》

8. 潮打空城寂寞回,百年多病独登台。谁人得似张公子,有底忙时不肯来。宋·王安石《赠张轩民赞善》

9.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10.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宋·王安石《残菊》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我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王安石经典诗词。

184 评论

S君临天下

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天久旱不雨,百姓颗粒无收,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一位看门小吏郑侠趁机进献《流民图》给神宗,冒死上奏:“都是王安石变法惹的祸,故天以异象示警。只要废除新法,我以我的人头担保:十日之内天必下雨!”郑侠的奏疏犹如晴天霹雳,看着图上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道的惨状,神宗为之长吁短叹,两位太后更是潸然泪下。 第二天神宗便宣布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诏下3天后天降大雨,旱情缓解。水旱灾害乃至久旱必雨本是自然现象,非人力所能控制,可人们却把账都算在王安石身上。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步履维艰之时,改革迫在眉睫,年轻的神宗皇帝锐意变法图强,因此他起用王安石辅佐自己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王安石临危受命,立即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选人用人、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应该说,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改革也确实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可为什么会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呢?而且,发难者偏偏是自己信任、重用的人呢?王安石的用人观其实,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颇有见地,他发了不少高论来阐述自己“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为此王安石力主兴办太学、州县学等各级学校, 同时,王安石还设置武学、律学与医学,培养国家急需的专门人才。“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王安石认为对人才应当利、礼、法共用,“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饶之以财”就是“高薪养廉”,给官吏们优厚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而远离腐败贪污。“约之以礼”就是用“礼”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官员廉洁自律的能力,从内部做到拒腐防变。“裁之以法”就是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则应严厉惩治。“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王安石坚决反对北宋旧有恩荫制度和科举制度,而是极力推崇古代的荐举制度。在荐举人才时,并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征求众人意见,并且,还要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人才是否能当大任。“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人之才德为唯一标准。并且,王安石强调用人要“久于其职”,忌讳频繁的迁调。王安石错识的“英才”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他们与王安石不一样,王安石是一腔热血欲救大宋王朝于危难之中,而他们这些投机者不过是借王安石这棵大树乘凉,伺机升官发财满足自己的私欲罢了。如陕西宁州通判邓绾就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反复小人。邓绾也算个才子,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为了快速升官便走捷径,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王安石第一次罢相,邓绾便转投吕惠卿门下一起打击王安石,及王安石复相,邓绾又弹劾吕惠卿、章惇等以取谀王安石。如此厚颜无耻之徒对于变法只能起破坏作用。文章开头提到的郑侠并非道德堕落之人,相反,他才华出众谈吐不凡,于国忠心耿耿,曾因为热议支持改革而受到王安石奖掖,但是他后来对新法产生了怀疑。王安石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郑侠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陷自己于不义。实际上,流民是中国古代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社会的流民现象在中国古代史上并非是最严重的,况且恰恰那段时间自然灾害那么严重,怎么能够把流民的产生责任都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呢?而把所有天灾异象都怪罪于王安石就更是荒谬。正是因为郑侠的《流民图》,神宗皇帝开始对变法的效果产生了怀疑,从而暂停了八项新法,神宗与王安石之间也第一次出现了裂痕,随之而来的是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其实往王安石心头撒盐的绝不仅仅是郑侠一人,郑侠虽然说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但他至少人格受人尊敬,他所作所为绝不是出于个人私利,而是真正想“为民请命”,或许还值得原谅。而其他人与变法队伍的分离,就实在令王荆公愤怒了,如曾布对市易法的诘难,杨绘、刘挚对改革的攻击等,他们曾经都是改革的积极推行者,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用,可他们却也成了反对变法的骨干力量,把变法队伍撕扯得遍体鳞伤。在这些反对王安石的人中,最忘恩负义的莫过于吕惠卿了。吕惠卿的确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把他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吕惠卿也因此成为变法派阵营中仅次于王安石的第二号人物。但此人城府颇深野心勃勃,表面上对王安石言听计从无比尊崇,内心里却处心积虑想整垮王安石以取代其位置,正如史书评价:“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无不为。”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以继续推行变法,但就在王安石如此失意之时,正是他昔日最宠信的吕惠卿落井下石,制造了几件有损他政治声誉的事陷害他,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更是加大打击力度,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因为王安石把他视为同舟共济的知己,给他的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尽管神宗没治罪于他,但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已经大打折扣,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变法派两大力量王、吕的交恶导致变法派力量严重削落,新法实际最高执行者王安石的解职也标志着变法集团的最终分裂。从此,变法形势急转而下,奔向失败的命运,他多年所为之呕心沥血的变法事业最终付之东流。人员的良莠不齐导致变法的失败变法集团人员的良莠不齐给变法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第一,他们或者以权谋私鱼肉百姓,引起民怨沸腾,而百姓把怨恨的目光直接投向了王安石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第二,他们或者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导致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防线从内部瓦解,面对守旧派的咄咄逼人他们不堪一击;第三,对变法起决定作用的最高统治者神宗皇帝所见所闻也都是不利于变法的社会舆论,他的信心也动摇了,这直接导致了变法的惨淡收场。更值得强调的是,正是因为变法集团人员的臭名昭著,使得神宗皇帝的生母高太后对变法也是深恶痛绝,当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后,因哲宗年幼,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立即起用保守派司马光、吕公著等,全面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值此,新法最终彻底遭遇失败。而产生这一切后果的根源都是因为王安石“看走了眼”,错把奸人当英才,盲目地纳入到变法队伍中来,最终促成了变法的失败。可以说,错识“英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

286 评论

相关问答

  • 议论文名人素材积累

    1、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

    艾吃艾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议论文历史素材积累

    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摘抄大全 导语:一切皆能够变,唯有我们的理想不能变;一切都能够长,唯有我们的傲气不能够长;一切都能够老,唯有我们年轻的心不能老;一切都能够退,

    围脖猫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爱心议论文积累素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

    芳宝女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议论文素材积累50篇

    “每一滴流到根部的水,最终会开出娇艳怒放的花朵。”我为大家整理议论文素材摘抄赏析,供大家参考! 议论文素材摘抄赏析(1):金钱是万能的吗 金钱,在现实社会中起到

    柴米油盐的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议论文素材积累分类

    作文素材分类积累 1、 挫折观点1、挫折在人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该一遇到挫折就气馁。2、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

    无敌幸运星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