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7

小不点yys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央民族大学论文答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Luckyclover

已采纳

张景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佛教文化艺术专业。200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专职研究员● 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大连大学学报》、《饮食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委●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 辽宁省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评审专家●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组顾问●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理事●大连市委宣传部“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研究指定专家●大连市文联专家库专家 共发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港台期刊上发表11篇,被CSSCI检索16篇,《光明日报》发表1篇,被人大报刊资料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1篇。具体如下:1、《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2、《呼市东郊大窑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3、《呼和浩特市九龙湾征集的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4、《中国北方民族的汉代铜器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文物》1997年第4期。(CSSCI)6、《浅谈大窑文化》,《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试论突厥族源与铁勒的关系》,《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8、《俄罗斯哈卡斯省府阿巴干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再考》,《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9、《考古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0、《辽代金银器概述》,《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1、《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2、《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年第2期。13、《内蒙古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3月25日第4版。14、《辽代覆面具》,《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9期第4版。15、《赤峰地区发现的金代白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4月22日第4版。16、《辽代鸡冠壶》,《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7月29日第4版。17、《内蒙古地区的西夏褐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8月19日第4版。18、《北方草原地区东胡的青铜礼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5期第4版。19、《辽代的箸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10月28日第4版。20、《内蒙古有多少文物古迹》,《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16日第4版。21、东胡民族的饮食器具,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9日第4版。22、《北方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5月8日第2版。2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箸文化》,《中国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24、《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发现大泉五十陶范》,《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25、《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远望集——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华诞》,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26、《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CSSCI)27、《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的金银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28、《元上都与元大都城址平面布局》,《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29、《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风格》,《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哲学版)1999年第5期。(CSSCI)30、《论辽、西夏的货币经济以及与宋的关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9年第2期。31、《金步摇冠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7日第3版。3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几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2000年第1期。33、《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演变及工艺》,《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34、《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CSSCI)35、《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36、《呼和浩特市北郊蟠龙塔地宫遗址》,《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0年。37、《论辽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CSSCI)38、《从群虎图岩画看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虎纹装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39、《内蒙古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新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40、《辽代金银饮食器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41、《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历史月刊》(台湾)2001年第8期。42、《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的金银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CSSCI)43、《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1期。44、《辽代冠带析论》,《包头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1期。45、《鲜卑金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46、《汉文古籍与北方民族研究》,《民族古籍》2002年第2期。47、《内蒙古发现的隋唐金银器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48、《论内蒙古地区古代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互动》,《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49、《辽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点》,《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CSSCI)50、《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CSSCI)51、《北方草原的佛教艺术》,《中华文化画报》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52、《契丹民族的饮食文化在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1期。53、《论白道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54、《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55、《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56、《酒饮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瞻》,《中国酒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57、《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与艺术创作》,《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3期。58、《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人生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4期。59、《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60、《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61、《从艺术形式中所见之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2、《中国北方草原的金银器艺术》,《典藏·古美术》(台湾)2005年第8期。63、《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论草原文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64、《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3期。65、《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4期。66、《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论草原文化》(第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67、《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68、《辽代金银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69、《契丹的茶与茶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6年第2期。70、《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CSSCI,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篇目辑览转载)71、《匈奴金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象征》,《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CSSCI)72、《辽代金银器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7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74、《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75、《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第三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76、《箸与蒙古族进食方式的演变》,2006年10月第四届中国箸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77、《在文明城市中构建大学的和谐环境》,《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9期。78、《契丹的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9、《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0、《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将载在《论草原文化》(第四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81、《中国民族工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2007年10月中国民族文物界定、定级、分类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82、《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和思考》,《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83、《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CSSCI)84、《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CSSCI)85、《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前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86、《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纹装饰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87、《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88、《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与饮食风味》,《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89、《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90、《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91、《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唐文化因素》,《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92、《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93、《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界定与理论体系——以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例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94、《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饮食文化研究》(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95、《辽代冠带的类型和相关问题》,《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CSSCI)9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的调查与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97、《从出土器物造型谈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多样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09年第4期。98、《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99、《论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10年第2期。10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思想表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3期。(CSSCI)101、《饮食人类学与草原饮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102、《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4期。103、《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大连城市精神与文化的定位》,《大连日报》2010年8月9日第7版。104、《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延续与保护——以大连地区为个案研究》,《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11月。105、《北方游牧民族的刺绣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06、《中国北方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107、《论中国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生态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2期。(CSSCI) 1、《草原文化》,合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2、《鞍马文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合著,香港,1996年。3、《世界博物馆巡礼——内蒙古博物馆》,合著,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1996年。4、《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合著,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5、《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专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6、《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7、《辽代金银器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获得2008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出版专著资助)8、《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参加国家、省市级项目8项。主持项目:1、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07BF35),万元,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草原饮食文化研究》(08@ZHO20),7万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3、2008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教育的关系》(2008040),万元,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4、2005年,主持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L05CLS013),万元,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5、2004年,主持大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研究》,1万元,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6、2005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建设的人类学分析》(05DLSK14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7、2006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交融》(06DLSK162),万元,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8、2008年,主持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2008lslktjjx-0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9、2008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用》(08DLSK113),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10、2010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研究》(10DLSK040),自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11、2011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0万元,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12、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9万元,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参加项目:1、1998年,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史》的编写,担任子项目负责人。2、1999年,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二期工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的编写(97AD01)。3、2007年,参加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辽金时期家族与社会变迁研究》(L07AZS001),1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4、2009年,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包豪斯模式”与“实践嵌入式”结合对增强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09YJA770004),5万元,第一主要参加者,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2009年,参加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6、2009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策研究》(09DLSK219),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7、2010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DLSK044),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8、2011年,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11BZS022),15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论文《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1996年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三等奖。2、论文《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2000年获内蒙古青年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3、论文《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2001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4、论文《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2002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二等奖。5、论文《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2003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6、论文《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2004年获得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主办政府联合颁发,以下相同)。7、论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2005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三等奖。8、论文《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2005年获得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9、论文《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10、论文《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11、论文《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2006年获得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二等奖。12、论文《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获得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三等奖。13、专著《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2007年获得大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进步奖(首届政府奖)三等奖。14、论文《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2008年获得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15、论文《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中的唐文化因素》,2009年获得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6、论文《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谈大连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定位》,2010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繁荣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144 评论

扬州灰豆子

张枣,诗人、学者、诗歌翻译家,20世纪80年代,年少的他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闻名诗坛,成为“巴蜀五君”之一。2010年3月8日,张枣因肺癌逝世于德国图宾根。张枣旅居德国多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第一次见到他,是2008年5月13日,在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那是汶川地震的第二天,答辩结束后,张枣老师和敬文东老师就一起匆匆飞往四川,那里有他们最关心的朋友们。 到了2008年9月,研一开学后,两门专业课中,就有一门是张枣主讲,讲的是诗歌文本细读研究,主要以鲁迅的散文诗《野草》与闻一多的现代诗为分析对象。“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题辞》的这句话,展现了文章写作者发声的焦虑。“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野草·秋夜》中的这一句,则是最强有力的发声。接下来的是:“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当写作者没有找到自己的发声基调时,是痛苦的,而当他们开始发声的时候,才发现分裂的自我,才发现随着表达的开始,有这么多东西是下笔前尚未意识到的。 我们08级中国现当代文学只有8个人,全部是女生。在所有的任课老师中,张枣是与我们学生关系最好的老师,我们亲切地称他为“枣枣”,把他当成我们的大朋友。周末,枣枣带我们去798参观,进798之前,我们先到了一个蓝色的村子,参观了他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然后才到798里看各个展览。在画室里,我们一起品尝了德国黑啤,我说,好喝是好喝,有股酱油的甜味。离开画室前,枣枣体贴地提醒一会儿洗手间不好找,大家先轮流去下洗手间我们再走。当年在798看了那些展览,我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当天的“伟大晚餐”我却一直记得。“伟大的晚餐”在天下盐,诗人兼老板二毛请客。二毛说,“天下盐”这个名字还是张枣帮他取的呢。“蜀人天下盐”,意思是,有四川人天下才有滋有味。张枣是湖南人,但是他在四川上研究生,并且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在四川的时候写的,他的很多诗友也都是四川人。“迷踪鸭”是二毛发明的一道菜,盘子上画着一个指南针。可惜后来我再次到天下盐吃饭的时候,菜单上已经没有当年那顿“伟大晚餐”上的菜。 除了798,在周末,枣枣还带我们去诗人昆仑玉儿的家里玩。昆仑玉儿是一位个子高挑的湘妹子,写得一手好诗,烧得一手好菜。她的家在京郊某个村里,没有暖气,把我们大家冻得够呛。但是,在那里,我们不仅读到了她写的很棒的诗歌,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化石。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大饱口福,不仅吃到了她纤手切好的水果,而且吃到了她做的地道湖南菜。在那里,我才知道了火龙果的正确吃法,并且第一次吃到超级好吃的粉蒸肉。 每到期末,我们8个同学习惯一起请各门任课老师吃饭,而枣枣是最爱和学生抢着买单的老师之一。不仅如此,平时枣枣也经常请大家吃饭。民大西门的湘菜馆,我们和枣枣最爱的是美味的春天和童心居,其中的某间包厢,留下了太多的欢声笑语,可惜美味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童心居也已换了厨师换了菜单。除了那两家“据点”,西门的眉州东坡、李师傅、桂林米粉等馆子,都留下了我们的好多回忆。偶尔吃到做得不好的菜,枣枣说:“这菜简直做得道德沦丧。” 枣枣形容北京的冬天是“梦幻般的”,因为没有雾霾的时候,窗外是灿烂的阳光,屋内是宜人惬意的暖气,等到出了门,才知道寒冷的彻骨。枣枣给我们上课或者平常聊天,讲的都是带着湖南腔混杂着四川腔的普通话。其实他的语言天赋很好,会说很多国语言,普通话也可以讲得字正腔圆,可当他讲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时,那新闻联播的感觉,顿时失去亲切产生距离,不仅我们很不习惯,他也受不了,所以一般情况下,他拒绝讲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 在文心读书会,枣枣给我们讲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理论《雕刻时光》,给我们分析塔可夫斯基的自传电影《镜子》,还推荐我们看拉斯冯提尔的《破浪》。 到了期末,除了像别的课程老师一样布置论文之外,枣枣还要求我们写一首诗交给他,第二学期开学后的聚餐,他给我们一一点评。家莹写的回家路上村妇“洞明与放荡”,真是令人叫绝。易珏写的“苹果”,有阅历的人有切身体会。康康没写诗,她写了一篇小说。我写了两首,还在边上画了紫云英。枣枣说我的诗有点太过规矩,等有机会再专门指点我该如何改进。可惜,那个机会再也没有了。 第一次听到他离开的消息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但残酷的时光让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 想说的太多,提笔前总是充满了“发声”的焦虑,下笔后,又“不知所云”。生命中的甜,他品尝过,与我们分享过,现在,他的文字化为芬芳的尘埃,依然伴随我们每一天。 灯笼镇 灯笼镇,灯笼镇 你,像最新的假消息 谁都不想要你 除非你自设一个雕像 (合唱) 假雕像,一座雕像 灯红酒绿 (画外音) 搁在哪里,搁在哪里 老虎衔起了雕像 朝最后的林中逝去 雕像披着黄昏 像披着自己的肺腑 灯笼镇,灯笼镇,不想呼吸 图宾根 (《灯笼镇》为张枣绝笔,系卧病写就,许多字迹不甚清晰,这里登载,是他的几位朋友与编辑据字迹相关信息整理的结果。)

233 评论

HaoRen19990828

该校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拥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师生员工的高等学校,亦是唯一一所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民族院校。并且mba项目还设有奖学金,是不错的选择。愿博胜mba教育辅导中心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博士论文答辩时间中央民族大学

    2次,每年两次。 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答辩每年两次,一般是六月中旬报十月答辩,十二月报来年三月份答辩,要想通过答辩其实很简单,但是要想达到优或良以申请学士学位则要

    正在复制843111 1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央民族大学论文模板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

    哈鲁咕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央民族大学论文模板网站

    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最近两年来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算是大变革时代,我一战的时候,文学院把选做题变为了必做,于是基础薄弱的我死在了文学基础上

    社区人员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央民族大学a类期刊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摇滚小青蛙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央民族大学论文答辩ppt模板

    设置里面 从1927起,四一bai二反革命政变、连年战du乱和饥荒导致国民党政府对农zhi村基层控制力基本丧失dao,外来商品的倾销使得大量民族资本、手工业者和

    半半童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