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英国新冠病论文

英国新冠病论文

发布时间:

英国新冠病论文

在这项研究中,对第一波大流行中被感染然后康复的人的血液检测中,发现有人似乎在症状出现后至少 10 个月内保留了抗体。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是在早期研究之后进行的,该研究还关注抗体在 Covid-19 患者血液中停留的时间。研究小组在由伦敦国王学院传染病学家 Liane Dupont 领导的研究论文中写道:最初的担忧是 SARS-CoV-2 抗体反应可能会模仿其他人类地方性冠状病毒的反应,例如 229E,其中抗体反应是短暂的,会发生再次感染。

“然而,我们的数据和最近其他研究的数据表明,尽管中和抗体从最初的峰值反应开始下降,但仍然可以在大部分恢复期血清中检测到针对假型病毒颗粒和传染性病毒的活性抗体,以及存达10 个月的抗体。”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 38 个人,其中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他们都在第一波大流行中受到感染。

同一团队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SARS-CoV-2 抗体水平在大约 3 到 5 周的抗体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并且不知道下降是否会持续超过 3 个月的抗体,但这项新研究给出了有希望的迹象。

还有证据表明对 SARS-CoV-2 变体有一些交叉中和活性,这意味着仅暴露于原始野生型SARS-CoV-2 的人可能仍对后来的突变变体有一定程度的保护 ,但处于较低水平。研究人员表示,其他结果表明,感染 SARS-CoV-2 变体会产生交叉中和抗体反应,该反应对亲代病毒有效,但对不同谱系的中和作用降低。

彼得·福斯特。新冠最早的论文是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持续爆发,虽然目前看起来,新冠病毒如果发现得早,是有机会康复的。不过,近日有许多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身体的多重器官,都会造成伤害,这些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刊文指出,英国重症监护医学学院专家说,透过观察数以千计幸存下来的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情况,发现新冠病毒可全方位攻击人体,患者的肺部、心脏和其他器官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损害,并需要长达15年的时间恢复,可见​新冠病毒是非常严重的。

新冠肺炎感染者患病期间的感受是很痛苦的,英国《每日快报》报导了英国患者杰米·伊斯特抨击很多英国人所谓新冠肺炎只不过是个「重感冒」的说法,他说在那「可怕的一周里」,他不仅动弹不得,还没有食欲,「就像被卡车撞了似的。」

医学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不仅可以攻击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消化系统,还能攻击人的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

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主要作用于肺部。因此新冠肺炎首先伤害的就是肺部,肺部病症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英国重症监护医学学院指出,新冠重症的患者当中,约17%的患者出现了所谓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这些患者的肺部有强烈的炎症反应,甚至出现肺部积水的状况,在没有医疗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呼吸,即便能在「人工肺」的帮助下渐渐恢复,其肺部的修复也会历时很长的时间,往往会持续数年,甚至最长可达15年。

《科学美国人》月刊4月6日一篇文章称,除肺部受损外,许多新冠患者还出现心脏问题——死于心脏骤停。每5个病人中就有一个心脏受损,甚至在没有呼吸窘迫迹象的病人中也会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

美国官方卫生研究院(NIH)旗下两名学者也发表最新研究结果,指出男性人体睾丸中的精原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目标,如果遭到感染可能导致男性「生精」失败。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教授张铭等人进行,也在网站「MedRxiv」上传的一篇论文,指出新冠肺炎损伤男性生殖功能、攻击睾丸,以致性激素水平显著改变。

国内大约有 2 成的病人,出现嗅觉、味觉异常问题。指挥中心也特别指出,未来有机会把这个症状列为病症之一。

台湾免疫学专家、前阳明大学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张南骥教授解释:「因为新冠病毒主要针对鼻腔做攻击,而你的口鼻咽是互通的,就像你吃面的时候,一不小心呛到可能就从鼻子跑出来了,所以病毒也可能在其中流动。」 17 年前的SARS同属于冠状病毒,至今仍有病人的嗅觉味觉没有恢复。

张南骥教授在日前接受《Heho健康》专访时,就提到新冠病毒持续未来还有可能出现脑膜炎以及听力异常的问题。「因为病毒向上走的话,最令人担心可能会伤到脑膜,虽然机会较少,但如果伤到听力的话,也有可能还会影响人的平衡感。」

而日本的医疗机构更是发现了新冠病毒可以攻击人的大脑部位,发现有新冠患者髓液中有新冠病毒存在,该患者因此患上了脑膜炎之类的病症。

《纽约时报》报导,3月初,一名74岁的男子,因为咳嗽和发烧,到佛罗里达州的急诊室就医,但X光检查显示「没有肺炎」,要他回家观察。但第二天,他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义大利则有患者,因此出现了精神失常的情形。

中国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论文预印平台medRxiv上,发布尚未经过审查的论文,文中表示证实新冠病毒可直接攻击肾脏。不过,这个症状在台湾尚未出现。

另外,腹泻已经列入新冠肺炎确诊通报定义,指挥中心专家召集人张上淳说,确诊者腹泻情形从轻微到严重都有,有人甚至一天拉上7、8次。国内病例统计也发现,感染者病毒量在发病一周内最高。

所以,虽然新冠肺炎的治愈机会很高,但是它对身体的伤害和影响还是不容小视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避免感染这种病毒,共同努力做好疫情防控,严防感染。

英国医学杂志新冠

主要是因为这个血浆目前没有经过安全验证,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且目前这种血浆治疗发展的不太好。有·副作用,可能会导致死亡,

主要是因为这种血浆里面有很多的寄生菌,如果使用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的。而且也并没有能够治疗新冠病毒的因子。引发过敏。排斥反应,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英国医学杂志谈新冠

额,我觉得你还不要尝试了,一旦被感染了,不止你,还会有其他的人会被传染,这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会造成医护人员更大的负担,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答应我,不要这样做好吗。

您好,您可以考虑去美国旅游,到那里之后不要佩戴口罩,多和当地民众接吻 即可接触到病原体,之后就可以尝到效果了呢。

你好,这个想法相当于你吃完药之后,你想要得病看看这个药有没有效果,这个显然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疫苗起不到治疗作用,他只能抵抗一下病毒感染,让你感染之后症状轻微。当然国家呼吁全民接种疫苗,肯定疫苗是有效果的,不可能没有效果。

4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英国医学杂志》刊物上升级了新冠肺炎用药治疗的动态性手册。健康时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里版规范中,世卫组织明显抵制在非危重症新冠肺炎诊断患者的身上应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开展医治,针对危重症及其急危重症患者,血浆治疗法也仅提议在临床研究的情形下考虑到。

世卫组织强调,目前直接证据表明,在非超重型的新冠患者中,手术恢复期血浆对致死率(相对高度确立)和机械通气(中等水平确立)无显著危害,很有可能不增多附加的静脉注射有关急性肺损伤、循环过载及过敏症状(中等水平确立),现阶段未有数据信息评定手术恢复期血浆有关的住院治疗风险;与此同时,充分考虑血液制品滴注的潜在性风险和执行难度系数,手册强烈要求对非超重型患者不应用手术恢复期血浆。

针对超重型及危重症型新冠患者来讲,目前直接证据表明手术恢复期血浆对致死率、机械通气、病症改进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等重要指标值上无关键功效(低/极低具体性),虽然目前数据信息提醒其很有可能不容易提升静脉注射有关急性肺损伤(中等水平确立)、循环系统过载(中等水平确立)、过敏症状(低具体性)的产生风险,血液制品有关的风险始终没法忽略。因而,手册提议除临床研究之外,不对超重型及危重症型患者应用手术恢复期血浆。

针对住院治疗风险较低的非危重症患者来讲,世卫组织强调Paxlovid的诊治经济效益很低,因此不建议应用。后续治疗方案就交给相关专家,我们普通人就配合好防疫政策,保护好自己。

英国医学杂志解读新冠

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帕金森病房主任吴玉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放如面对重大疾病,人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陷入沮丧无望中。此时,患者能否快速恢复信心,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对疾病的治疗、康复及未来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有关帕金森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与被动应对疾病的患者相比,主动应对者的病程更短、运动障碍更少、抑郁症状较少,且能保持较好的认知功能。有无信心,结局迥异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北京老年医院帕金森病房主任吴玉芙看来,这句话同样反映了信心对慢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以帕金森病为例,其病程可达十几年,需要不断调药,若没有信心,患者很难坚持下来。吴玉芙介绍,一名有6年病史的67岁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今年就遭遇了信心受挫-病情恶化-改变心态-状态恢复的转变。年初时,因客观原因导致就诊调药不及时,老人的症状产生波动。信心丧失后她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服药。病情很快出现恶化,老人不仅不能独立行走,坐轮椅都有些困难。老伴强行把她带到了北京老年医院。吴玉芙问诊时觉察到,患者不但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心理支持。入院后经过耐心开导,老人的信心逐渐恢复。重新调整药物,并增加康复治疗项目后,她的症状开始得到控制,原来颤抖不停的手可以拿起勺子自己吃饭了,也能从轮椅上站起来独立行走了,阴霾的情绪更是一扫而空。在做控制步伐训练时,护士担心她走得太快会摔倒,她却开玩笑说:“我肉厚,有弹性,摔不坏的。”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是否有信心很可能会决定病情发展的结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丽娜就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曾在同一个重症隔离病房,邻床住着两位70多岁老人,他们入院时的病情差不多,最终结局却迥然不同。一名老人坚信自己能好起来,积极配合治疗。尽管时常胃口不好、喉咙痛到不易下咽食物,他仍坚持按照医生的建议“尽量多吃饭”。无论什么治疗,哪怕感觉身体不适,他也会尽量克服,配合医生。老人被收治入院时病情严重,需要高流量吸氧支持呼吸功能,但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他的病情逐步被控制,住院70天后就康复出院。另一名心态完全相反的老人,虽然最初病情稍轻,却因为态度消极,不配合治疗,导致情形每况愈下。每次医生跟他说“情况有好转了”,他的回答都是“我没好,我可能好不了了”。入院不到40天,老人去世。“在治疗中,信心对患者的影响无法忽视。”张丽娜感慨道。好心态帮患者闯过难关能够左右疾病治疗效果的,除了采用的疗法,更重要是患者的配合度。在张丽娜和吴玉芙看来,凡是有信心的患者,治疗依从性都会非常好。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上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与被动应对的患者相比,主动寻求信息并对疾病进程抱有积极期望的患者,更有可能坚持治疗。由于求生欲望强烈,心态积极的患者会主动履行医生建议,比如努力吃饭、按时吃药、坚持锻炼等,受益于此,治疗和康复效果都会大幅提升。有信心的患者大多心态平和向上,有助于维护身体免疫功能,帮助重症病人战胜疾病。即便患上癌症,有信心的患者也更容易做到长期带瘤生存。2020年发表在《癌症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被诊断为非转移性癌症的人群中,自我感觉消极的人比感觉积极的人,死亡风险高出倍。漫长的疾病康复过程中常会出现病情反复,一旦长时间努力后病情又回到原点,对患者的打击可想而知,此时,是否有信心坚持下去就显得格外重要。美国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自信心可能有助防止轻中度中风幸存者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免受二次中风的伤害。积极心态还是患者重塑新生活的关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曾接诊过一名非常有代表性的患者。他因主动脉夹层就医,一番抢救后命虽然保住了,腿却由于缺血时间过长不得不截肢。为防患者醒来后承受不住巨大的打击,治疗团队提前请来了心理医生,然而患者苏醒后,不仅没有特别沮丧,还反过来开导医生说:“看来我原来学错了方向,也许以后要研究一下材料学,装个假肢让生活更好一些。”两年后,患者给抢救他的医生发来了用假肢走路的视频。“安装假肢后的磨合过程非常痛苦,他经过一段时间康复就能独立走一段路,十分了不起。”张丽娜说,现在这位患者的生活已几乎恢复正常,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强大的自信心。四步做好心理“武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杨放如表示,得病后往往是身心共受苦难,在身体治疗之外,必须从心态上做好“武装”。做到以下四步,有助于重拾信心。第一步,接纳现状。衰老和疾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客观规律。患病时首先不要惊慌失措,要接纳自己的状态。若很难做到,可尝试反向思维,比如,总抱怨“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不仅无助治疗,更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在接纳现状的同时,还要对所患疾病有个正确认识,主动了解这是什么病,有哪些治疗办法,各种疗法的副作用和预后如何等,以降低对疾病的恐惧感。第二步,配合治疗。治疗很难有百分百的满意度,除疗效难以预料外,有的治疗方案会让人感觉痛苦,有的药物会有副作用。例如化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脱发等。患者应在详细了解后做好心理准备,坦然面对副作用及可能的不良结果。第三步,适当做放松训练。听音乐或运动都是不错的放松身心方式。慢病患者可做健身操、八段锦、太极拳等,一方面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疼痛等不良感受,另一方面有助身体功能及信心的恢复。第四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遇到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或心理问题,向亲朋适当倾诉有利于缓解痛苦;若情绪症状严重,如长期失眠、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时,则应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专家最后提醒,自信心并不等于盲目自信。如果盲目相信自己没病或可以扛过去,不愿意配合医生,反而不利于健康。树立信心的前提是接纳真实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家人也应从物质、心理等各方面主动给予关爱,帮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就是因为得了肿瘤的病人在患了新冠肺炎之后,肿瘤出奇地消失了。

主要是因为有新闻报道称,一位患有癌症的人感染上了新冠病毒,当他的新冠治好以后,医生们惊讶的发现他的肿瘤病灶居然变小了许多,再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痊愈了。所以英国杂志推测新冠病毒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减少了肿瘤的扩散,并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哈佛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医学教授曼森博士在5月11日受访时指出,维生素D具有抵抗新冠肺炎的潜力。正值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之际,维生素D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得重要。

长久以来,我们知道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心脏代谢健康、和固有的免疫力(innate immunity)都至关重要,并能增强抵抗病毒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的浓度可能与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生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因此,维生素D有助于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证据变得很有说服力。所以,医生要鼓励患者到户外运动,同时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即使偶而晒晒太阳,也会增加皮肤中维生素D的合成。

饮食也很重要。建议大家养成阅读食品标签上维生素D含量的习惯,选择含量较高的食物,例如添加D的强化麦片,和晒干的菇类等。对于无法到户外活动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取量较低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补充剂。维生素D建议的膳食量为成人每天 600-800 IU(国际单位),但在新冠肺炎期间,每天补充 1000-2000 IU的维生素D也是合理的。不过,正常情形下并不建议成人每日超过 2000 IU的维生素D,以避免中毒的危险。

维生素D主要有两种型态。维生素D2又称为钙化醇(calciferol)活性较低,主要来自植物的酵母菌和晒干的菇蕈类。另一种则是维生素D3又称为胆钙化醇(cholecalaiferol),大部分为动物来源如从绵羊毛提取的羊毛脂,少数的素食来源也含有维生素D3如地衣和藻类。因为D2和D3都可以通过身体代谢产生具有活性的1,25(OH)2维生素D,所以两种都有效。不过,维生素D3的生物利用率以及提高血清维生素D浓度较维生素D2高,在选择时可以考虑以维生素D3为主要来源。

由于摄取非活性的维生素D,身体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来转化成为需要的活性D,食用上比较安全,非活性的维生素D3单位大都是以IU标示。对于素食者而言,可以选择从藻类或苔癣100%非动物来源的非活性维生素D3,不但爱心又环保、食用比较安全、而且生物利用率也高。另外,因为液态维他命的吸收效果高于胶囊和锭剂,液体的植物来源、非活性的维生素D3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陈惟华 英国牛津大学神经学博士、爱家自然诊所院长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新冠

放开后,是不是身边人或者自己已经“中招”,周围多少人阳了依旧是现在我们更关注的一个焦点。经过小优咨询身边“阳康”的朋友,得出结论:症状与临床症状表现一致或只占部分;除有一位朋友发烧爆表外,大部分人体温最高达到度。面对身边接二连三的“羊”,各位是否有所担心?是不在乎还是积极囤积药物?以上两种做法小优都不赞成,我们更应该科学合理的面对“羊”。锻炼的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率低根据 12 月 15 日发表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进行更多体育锻炼的 人在感染上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COVID-19)以后出现重症风险较低!这项对近 200,000 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疾病,体育锻炼与改善主要人口群体的 COVID-19 结果之间存在关联。同样,根据国际顶尖的《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年一项针对韩国人群研究(万人),达到运动指南要求的经常体育锻炼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运动不足人群。所以,加强体育锻炼,也是我们”抗阳“的有效手段之一。“阳康”后,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恢复体力?新冠感染后长期住院或居家养病会导致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明显下降。锻炼对恢复力量和耐力非常重要,但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且应与新冠的其他症状一起统一管理。感染新冠后该如何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恢复体力呢?下面的指引可要记好啦。可根据以下表格自我评分(RPE)进行不同阶段的锻炼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量表第一阶段准备阶段(RPE 0-1)有控制地呼吸练习、温和地步行、拉伸和平衡练习等。可以坐或站着时拉伸你的肌肉。每一次拉伸都应轻柔地进行,而且每一次都应保持15-20秒。拉伸练习第二阶段低强度活动(RPE 2-3)散步、轻微的家务/园艺工作等。如果能忍受RPE分数2-3分的活动,可以逐渐将每天的锻炼时间增加10-15分钟。保持至少七天且没有出现崩溃(“劳累后不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中等强度的活动(RPE 4-5)快走、上下楼梯、慢跑、引入倾斜度、阻力练习等。强化手臂的锻炼加强腿部的锻炼第四阶段具有协调和有效技能的中等强度练习(RPE 5-7)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舞蹈课等。第五阶段回归到基线练习(RPE 8-10)可以完成感染新冠之前的正常锻炼/体育运动/活动。任何锻炼都不应该是痛苦的。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胸痛,或感到晕眩或头晕,应立即停止,并在得到专业医务人员的检查之前,不要重新开始锻炼活动。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挺有名的,是英国运动和运动医学协会、欧洲运动医学和运动医师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运动医师学院的官方杂志。内容涵盖运动医学最新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包括生理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影响因子,在运动医学杂志中排名很高,在运动伤病方面的有很多精彩的综述和研究文章。中国作者也是有的。如果是想投好发表的,可以选Journal of ISAKOS或者BMJ Open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

阳过以后的人,如何吃食物重新提升体能,恢复正常的工作呢?阳过的人,因为身体为了对抗病毒,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时身体的能量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身体还是虚弱的,如果又去做一些太过辛苦的事情,就会造成能量进一步损耗,这时由于能量跟不上,你可能会出现头晕,无力,甚至恶心呕吐的感觉。所以阳过以后的人,即使已经转阴了,也不要去做一些消耗体能太大的事情,而是想办法休息一个星期左右,等体能恢复了再去干活。同时想办法找一些容易消化吸收又很有营养的食物来吃,人体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回来。吃以下三类食物,体能恢复得会快一些。1、增加蛋白质食物的摄取。因为阳过了以后,身体没有多少能量帮助身体消化利用食物,所以要吃一些很容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比如说鲜牛奶,酸牛奶,鸡蛋,这些食物相对来说不需要消耗身体太多的能量,就可以被身体消化利用,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同时也含有人体大概40多种营养成分,是全营养的食物,经常吃这样的食物,身体能量才能恢复得快。如果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去买一些优质的蛋白质粉来吃,更加能快速地恢复身体能量。2、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比较高的水果,可以帮助身体把免疫力提升起来,防止第二次变阳。比如说猕猴桃,鲜枣,山楂,草莓等等。也可以每天榨蔬果汁来喝,为身体补充优质的水分,酵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用胡萝卜,莴笋,柠檬,苹果来榨汁喝,每天喝3—4杯左右。榴莲也是一个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有条件的每天吃半斤左右。也可以吃哈密瓜,木瓜,芒果,菠萝等等,因为这些水果相对来说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同时也很容易消化吸收,半个小时基本上消化完了,不会增加身体消化负担。3、适当地补充一些营养素,让身体恢复得更快。比如说蛋白质粉,多种营养素片,维生素B族,维生素C,钙镁等等,这些营养素可以帮助你身体去更好地消化利用食物,重新把体能提升起来。也可以去买那些含有人体50多种营养成分的营养代餐粉来吃,这种代餐粉会让体弱的人恢复的速度更快一些。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当你的体能恢复到没有阳之前的状态,就可以正常地投入工作了。

新冠后遗症问题一直是压在民众心里的“大石头”。12月1日,此话题再次登上热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报道,针对后遗症问题,11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表示:“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团队是目前广州地区承担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医疗力量之一。10月底,该院派出超270名队员整建制托管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管理床位1500张;同时,该院岭南医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为新冠定点医院。

崇雨田介绍,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对于新冠感染者来说,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

在此前的11月1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向《南方都市报》表示,目前疫情以无症状感染为主,无症状感染没有后遗症。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现即将三年之际,从病毒本身到曾甚嚣尘上的所谓后遗症,都到了一个重新认知的时间点。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实上,后遗症(sequela)是一个专业的医学用语。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传染病学》中对其定义为: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仅就此定义来看,若是自觉头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确有器官功能病变的,可能并不构成“后遗症”,而“后遗症”这个词本身也不应该被滥用。

民众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印象几乎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展相生相伴。当前,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所谓的“新冠后遗症”表述为“长新冠症状”。

今年10月10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长新冠症状”相关研究,文章标题为《2020年和2021年内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现持续性疲劳、认知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项研究中,世界卫生组织统一了“新冠后遗症”的定义为:感染3个月后还有症状,且症状持续最少2个月。这其中的症状包括:一,疲劳伴身体疼痛或情绪波动(包括抑郁);二,认知问题(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统问题(包括能走长路和爬楼梯,但有咳嗽或重体力活动后呼吸急促)。“长新冠”概念也由此而来,

该研究结果显示,据来自22个国家约120万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调研数据,约的新冠感染者在三个月后至少经历了一种长新冠症状,症状随时间推移而缓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对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尔塔变异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当下,国内与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变成奥密克戎系毒株。与此前的几代新冠病毒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关于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也有相关研究,6月18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首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长新冠症状(Long Covid)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患长期新冠症状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与感染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发生长期新冠症状的几率要下降20%至50%。

该研究名为《与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关的长期新冠症状风险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来自伦敦国王学院,是全球发表的首个同类别的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该研究结果适用于接种了疫苗的人群,回顾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间首次新冠检测呈阳性的万名英国成年人奥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该研究同时包含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感染者。

国内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数据,结果显示,所有轻症奥密克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劳,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转阴天数平均为6天。也就是,平均来说,在感染一周之后,轻症患者便不再有症状。

11月29日,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闻分享其患病经历时表示,其个人在检测阳性一周内出现过发热、咳嗽的症状,但随后身体也就恢复了;虽然他与身边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过烦恼和担忧,但感染结束后不觉得身体有不适症状,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舱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关于后遗症,其认为,“后遗症是来自周围的声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这背后,则是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断减弱。

11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具体而言,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系列,包括、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常昭瑞指出,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国内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国内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

个体感觉还需客观的医学标准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与相关专家对奥密克戎的后遗症问题进行表态,但不容忽视的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遗症”这一概念依然会对其产生强烈困扰。尤其是一些身边人、或是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个体案例,往往会对其产生一叶障目的效果。

而这也是所谓“新冠后遗症”问题会产生困扰民众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分析能力,往往习惯用个体案例代表整体;另一方面,所谓“新冠后遗症”本身严重偏向于样本对象的自我报告,缺乏客观的诊断标准与手段,且研究对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无法客观呈现症状的轻重。也就是,所谓“新冠后遗症”研究存在科学性问题。

病毒学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关“长新冠”的定义、成因及发生率,学界并无任何定论。目前没有任何实体的测试方法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长新冠,完全凭患者自述症状。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上常见的“爬楼喘粗气”等往往被归类为新冠后遗症的呼吸问题,或是身体酸痛、情绪波动、容易疲劳、忘事这一类的症状,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各类因疾病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也有出现过,而绝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证实为确因新冠感染而引发。

如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Ziyad Al-Aly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冠对精神健康长期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新冠组精神健康事件诊断或处方的风险增加60%。具体来看,新冠组发生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5%、抑郁症的风险增加39%、压力和适应障碍风险增加38%,使用抗抑郁药的风险增加55%。此外,新冠组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80%,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间,早有专家提出需关注普通人的精神状况,长期的疫情状态会使得普通人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陆林曾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 索引序列
  • 英国新冠病论文
  • 英国医学杂志新冠
  • 英国医学杂志谈新冠
  • 英国医学杂志解读新冠
  •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新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