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豌豆叶斑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豌豆叶斑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发布时间:

豌豆叶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很可能是得了豌豆褐斑病。

豌豆褐斑病是豌豆的主要病害,可引起菜用豌豆茎叶枯死,发病稍轻者豆荚上褐斑累累,卖相不好,从而影响了菜用豌豆的生产。

其为害症状如下:

为害叶、茎、荚。叶上病斑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边缘明显,与叶片健康部分分界清晰。茎上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后期下陷。花器上发病会引起落花。荚果上病斑圆形,后期下陷。茎、荚上病斑均为深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上均有小黑点。

豌豆褐斑病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不与豆科作物连作、间作、套种,种植豌豆抗病或轻病品种,选留无病植株留种,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和翻耕,减少越冬病菌。

2、种子处理

商品种子应行处理,防止种子传病。温汤浸种可用50℃~55℃温水浸种5分钟。操作时种子先在凉水中预浸4~5小时,然后置入温水中没5分钟,再取出种子,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药剂处理可用种子重量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田间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政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I000倍波,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化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I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400~800倍液,或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I000倍液等。棚室内也可施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药1k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豌豆褐斑病

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避免在低湿地种植豌豆,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供您参考

豌豆叶斑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豌豆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豌豆的品质及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那么,农户们该怎么防治豌豆叶斑病?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供农户们参考。为害症状:豌豆叶斑病主要为害茎、荚和叶片。苗期受害:种子带菌的幼苗即染病。较老植株叶片染病病部水渍状,圆形至多角形紫色斑、半透明,湿度大时,叶背现白至奶油色菌脓,干燥条件下产生发亮薄膜,叶斑干枯,变成纸质状。茎部病斑为褐色条斑。豆荚上的病斑近圆形稍凹陷,初为暗绿色,后变成黄褐色,有菌脓。病原与发生规律:称假单胞杆菌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属细菌。病原细菌在豌豆、蚕豆种子里越冬,成为第2年主要初侵染源。细菌生长适温28—30℃。生产上如遇低温,尤其是受冻害后易突然发病,迅速扩展,植株徒长。雨后排水不及时、施肥过多易发病。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如下药剂防治: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天防治1次,连续喷施2—3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豌豆茎部染叶斑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荚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那叶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清除假球茎周围坏死组织,将植株在消毒药液中泡2分钟左右捞出凉干。感病品种应隔离栽培,防止交叉感染;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下面来了解一下如何防治豌豆叶斑病吧?1、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株上采种。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3%的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入冷水中预浸4~5小时,移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后移入凉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3、避免在低湿地种植豌豆,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还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CaM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玉米大斑病的控制始终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控制玉米大斑病危害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其致病过程。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过程是玉米大斑病菌和寄主玉米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这一特异互作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对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机理,设计新型杀菌剂,提出新的植物病害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Ca~(2+)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的调控作用。 本文首先利用Ca~(2+)信号转导途径特异性抑制剂确定了Ca~(2+)信号转导途径与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相关。研究发现,钙调素抑制剂TFP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处理分生孢子,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可使附着胞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钙调素(CaM)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c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获得CaM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获得了CaM的cDNA全长序列。并根据CaM基因cDNA全长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获得了该基因DNA全长。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该开放阅读框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水稻胡麻斑(Cochliobolus miyabenus)、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等的钙调素基因的相似性为95%~100%。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素基因CaM,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EF010936)。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DNA全长776 bp,cDNA全长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有4个内含子,试验中发现的所有内含子均符合GT-AG法则。 利用genomic walking技术获得CaM基因启动子序列,用Proscan在线软件对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多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保守序列(如TATA-box、Sp1、AP-2和TFIID)。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的CaM基因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 为了研究钙调素基因对大斑病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构建了玉米大斑反义诱导表达载体,并对它们的正确性进行了酶切验证。利用PEG介导的转化系统将构建好的含有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的反义表达载体转化到玉米大斑病菌原生质体中,获得了14个抗性转化子,这些转化子能在潮霉素抗性平皿上连续继代培养。通过使用设计的潮霉素磷酸转移霉基因特异性引物和分子杂交进行筛选,得到了2个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在奎宁酸诱导条件下,玉米大斑病菌CaM基因反义表达突变体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的附着胞多为畸形并且黑色素沉积减少,提取的HT-毒素对感病寄主叶片的毒力显著下降。 利用候选基因法克隆了钙调素下游的钙调磷酸酶A亚基、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 钙调磷酸酶A亚基编码525个氨基酸,利用BLASTX软件与GenBank中已知蛋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许多真菌如小麦颖枯病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等的钙调磷酸酶基因的相似性为860%~94%。因此,初步推测该序列为玉米大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基因CNA,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为(EF407562)。该基因内部含有6个内含子,分别为116bp、47bp、47bp、47bp、47bp和49bp。 玉米大斑病菌中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有4个不同亚型,通过RACE技术已经克隆出3个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而第4个仅得到部分片段。所获得的cDNA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登陆号分别为(EU605885,EU605886,EU605887)。4个不同亚型的钙调素依赖性的蛋白激酶都含有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和活性位点保守基序。 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形态构建及致病性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抑制剂实验和钙调素基因反义抑制实验均表明钙调素基因对于玉米大斑病菌形成正常附着胞是重要的,同时钙调素也调控着毒素的合成。而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传导途径的重要组分钙调素依赖的磷酸酶、激酶基因的克隆,为后续认识玉米大斑病菌钙信号途径奠定基础。

对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或抗扩展为主的抗病性,普遍采用按反应型(infectiontype)来分级的方法反应型的分级主要依据侵染点坏死反应的强弱病斑大小形状与色泽病斑上子实体发育程度等特征划分,麦类锈病的反应型见

表13-1 麦类锈病的反应型划分标准

表13-2 玉米大斑病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反应型级别反应型特点抗病性级别(反应型类型)0无肉眼可见症状免疫(低反应型)0;无孢子堆,但有过敏性反应所引起的枯斑(坏死斑)或褪绿斑近免疫(低反应型)1孢子堆微小,周围有明显枯斑高度抗病(低反应型)2孢子堆小至中等,周围组织褪绿或坏死秆锈病孢子堆周围有枯死圈,圈内常出现“绿岛”中度抗病(低反应型)X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随机混生各型病斑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Y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变大,叶尖处最大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Z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减小,叶尖处最小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3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褪绿,罕有坏死者中度感病(高反应型)4孢子堆大,周围无褪绿高度感病(高反应型)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R高度抗病病斑条状或窄梭形,呈黄绿色水渍状褪绿斑,并有褐色坏死斑块MR中度抗病病斑呈窄条梭形,褐色,边缘为黄绿色MS中度感病病斑呈褐色坏死大斑,边缘有黄绿色边线S高度感病病斑为褐色梭形大斑

小麦白粉病的苗期反应型划分,虽然也考虑坏死反应的有无,但该菌是叶表面寄生的,更注重菌丝体发育和产孢量(

表13-3 小麦白粉病苗期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0免疫叶上无可见症状0;近免疫叶上有枯死斑1高度抗病叶上病斑小,其上菌丝层稀薄,透过菌丝可见绿色叶面,偶见较大病斑,但仍透绿2中度抗病叶上病斑直径小于1mm,菌丝层较厚,不褪绿,能产生一定量的孢子3中度感病叶上病斑较多,直径等于或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不连片4高度感病叶上病斑多,直径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连片

稻瘟病采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5~7d进行调查稻瘟病的现行病情分级是综合定性定量的指标

我也是在网上找到,给您复制过来了,希望能够帮到您。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有些植物病理学家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植物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来估计病害未来发生的时期和数量,用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则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它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病原物群体在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并通过定量观测建立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植物群体的发病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计量。其中最常用的有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但是,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同为发病叶片,有些叶片可能仅产生单个病斑,另一些则可能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病斑。这样,发病率相同时,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植物蒙受的损失也可能不同。为了更全面地估计病害数量,便需要应用严重度指标。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例如叶片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代表值或发病面积百分率表示、调查统计时,以单个植株或者特定器官为调查单位,对照事先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找出与发病实际情况最接近的级别。 禾本科作物的叶部病害大多是植株下部叶片发病早而重,以后逐渐向上发展。根据成株期发病程度分为10级,先确定植株基部到顶部一半的地方作为中点。病害从基部发展到中点.不再向上发展作为第5级。病害未发展到中点的作为1—4级,另外再保留完全不发病的0级。病害发展到中点以上的,记作为6—9级,发病最重的是第9级。严重度分组标准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制成分级标准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水稻病害采用0-9级的10个记载标准,但在实际调查时大多采用0,1,3,5,7.9六级记载标准(表12-1,图12—1)。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组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 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 ×100[(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发病率×严重度 除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以外,有时还用其他指标定量估计病害数量。例如,调查麦类锈病流行初期发病数量时,还常用病田率(发病田块数占调查田块总数的百分率)、病点率(发病样点数占调查样点总数的百分率)和病田单位面积内传病中心或单片病叶数量等指标。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在田间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高而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小麦散黑穗病病穗率每年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病穗率仅为o.1%,到第四年病穗率将达到30%左右,将造成严重减产。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水流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接种体对环境条件敏感,但其寿命不长,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d,在一个生长季内可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一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m2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lOd后在其四周约1000m2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铲除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病害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研究的时间规模不同,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取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可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disease progress curve)。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不同的多循环病害或同一病害在不同发病条件下,可有不同类型的季节流行曲线,最常见的为s形曲线。对于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发病高峰的病害,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群体亦不再生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形曲线(图12-2A)。如果发病后期因寄主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轻,流行曲线呈马鞍型(图12-2B),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流行曲线为多峰型(图12-2C,D)。稻瘟病在南方稻区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3次高峰。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其间因盛夏高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曲线虽有多种类型,但s形曲线是最基本的。病害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病期、盛发期和衰退期,这分别相当于s形曲线的指数增长期(exponental phase)、逻辑斯蒂增长期(logistic phase)和衰退期(图12-3)。 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宰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虽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开始,到达(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在逻辑斯蒂增长期之后,便进入衰退期。此时因为寄主感病部分已全部发病,或者因为气象条件已不适于发病,病害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有时,由于寄主仍继续生长,发病数量反而下降,更明显地表现出流行的衰退。 在上述三个时期中,指数增长期是菌量积累和流行的关键时期,它为整个流行过程奠定了菌量基础。病害预测、药剂防治和流行规律的分析研究都应以指数增长期为重点。 在病害流行过程中,病害数量的增长可以用种种数学模型描述,其中最常用的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应用指数增长模型时,需假设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环境条件是恒定的,病害增长率不随时间而改变,而且不考虑病组织的消亡。在上述前提下,令xo为初始病情,xt为t日后的病情,r为病害的日增长率(指数流行速率),则病害数量增长符合指数生长方程:Xt=X0•ert指数增长模型的图形是J形曲线,适用于病害流行前期。但是,当病害数量(x)愈来愈多,所余健康而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1—x)就愈来愈少,指数增长模型关于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的假设不再适用,以后新增病害的数量也必将愈来愈少,病害增长受到自我抑制,从而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Xt(1- Xt)=(X0/1- Xo)•ert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的图形为s形曲线,与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相似,从而可利用该数学模型来分析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模型中的r为逻辑斯蒂侵染速率,实际上是整个流行过程的平均流行速度,通称为表现侵染速率(apparent infection rate)。若以x1,x2分别代表tl和t2日的发病数量,则由逻辑斯蒂模型可得:r=[ln X2(1- X2)-1-ln X1(1- X1)-1] •(t2-t1)-1r是一个很重要的流行学参数,可用于流行的分析比较和估计寄主、病原物、环境诸因子和防治措施对流行的影响。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的数量增长都是越冬或越夏菌源侵染产生的。有些单循环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等侵染和发病时间都比较集中,就不会形成流行曲线。但有些单循环病害,其越冬菌源发生期长,陆续接触寄主植物,侵入期有先有后,也呈现出一个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以及苹果和梨的锈病、柿圆魔病等气传病害就属于这一类型。现将田间越冬菌量视为常数,病害潜育期亦不变化,设xt为t日的发病数量,rs为单循环病害的平均日增长率,则: Xt=1-e (-rt•t)其图形为e型指数曲线(图12—4)。rt值高低取决于越冬菌量以及寄主和环境诸因子。 植物病害的逐年流行动态是指病害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单循环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有一个菌量的逐年积累,发病数量逐年增长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地区,品种、栽培和气象条件连续多年基本稳定,可以仿照多循环病害季节流行动态的分析方法,配合逻辑斯蒂模型或其他数学模型,计算出病害的平均年增长率。若年代较长,寄主品种和环境条件有较大变动时,则可用各年增长速率和相应的有关条件建立回归模型,用于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多循环病害或单年流行病害年份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大,相邻两年的初始菌量或增或减,很不稳定,因此多年平均的年增长率没有实际意义。四、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亦即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病害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是相互依存,平行推进的。无病害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无有效的传播也难以实现病害数量的继续增长,也就无病害的流行。 病害的传播特点主要因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气传病害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化主要受气流和风的影响。土传病害自然传播距离较小,主要受田间耕作、灌溉等农事活动以及线虫等生物介体活动的影响。虫传病害的传播距离和效能主要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动能力以及病原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害传播是病原物本身有效传播的结果。以气流传播的病原真菌孢子为例,气流传播包括孢子由产孢器官向大气中释放,随气流飞散和着落在植物体表等三个过程。孢子的气流传播规律几乎与空中非生物微粒的气流传播一样,受其形状、大小、比重、表面特性和气流运动等物理学因子的影响。但孢子经过传播以后能否萌发和侵染,引起植物发病还受到一系列生物学因子的制约。包括孢子的数量、密度、抗逆性和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和感病性,以及对孢子萌发、侵入和扩展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子等,其中只有导致侵染和发病的孢子,才最终实现了病害的传播。 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流行学中常用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的概念。前者为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后者为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传播距离。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的,称为近程传播;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千米的,称为中程传播;传播距离达到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以外的为远程传播。 近程传播所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或基本连续的,有明显的梯度现象,传播的动力主要是植物冠层中或贴近冠层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中程传播造成的发病具有空间不连续的特点,通常菌源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发病,而距菌源稍远处又有一定数量的发病,两者之间病害中断或无明显的梯度。发生中程传播的孢子量较大,被湍流或上升气流从植物冠层抬升到冠层以上数米的高度,再由近地面的风力运送到一定距离后再着落到植物冠层中。 大量孢子被上升气流、旋风等抬升离开地面达到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孢子云,继而又被高空气流水平运送到上百千米乃至数千米之外,量后靠锋面雨、湍流或重力作用而降落地面,实现了远程传播。远程传播的病害有小麦锈病、燕麦冠锈病和叶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烟草霜霉病等少数病害。北美洲小麦秆锈病菌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越冬,而在北方诸州和加拿大越夏,每年春夏季由南向北,秋季由北向南发生两次远距离传播。利用飞机在高空捕捉秆锈菌夏孢子,证明直至4km的高空都有孢子分布。我国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在不同流行区域间也发生菌源交流和远距离传播现象。 多循环气传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有中心式和弥散式两类。 若多循环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且初始菌量很小,则发病初期在田间常有明显的传病中心,空间流行过程是一个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昔发的传播过程,这称为中心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focul epidemic)。由初侵染引起的中心病株或病斑数量有限,早期的再侵染主要波及传病中心附近的植株。由传病中心向外扩展,其扩展方向和距离主要取决于风向和风速,下风方向发病迅速而严重,扩散距离也较远。通常传病中心处新生病害密度最大.距离愈远,密度越小,呈现明显的梯度,这称为病害梯度(disease gradient)或侵染梯度(infection gradient)。梯度愈缓,传播距离愈远;梯度愈陡,传播距离愈近。 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等都是中心式流行的病害。以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为例,在北京地区的系统调查显示了由点片发病到全田普发的过程。早春在有利于侵染的天气条件下,一个由1~5张病叶组成的传病中心,第一代(4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20~150cm,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初)传播距离达1~5m,此时田间处于点片发生期,第三代(5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5—40m,已进入全田普发,第四代传播距离达100m以上乃至发生中、远程传播。 在有些情况下,初侵染菌源虽来自田外,但菌量很少,且菌源传来时间较短,这些早期到来的少量菌源也会形成一些传病中心,再经两三代高速繁殖引致全田发病。例如,北方冬麦区的小麦秆锈病流行就属于这种情况。 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若来自外地,田间不出现明显的传病中心,病株随机分布或接近均匀分布,若外来菌源菌量较大且充分分散,发病初期就可能全田普发,这称为病害的弥散式传播或弥散式流行(general epidemic)。麦类锈病在非越冬地区的春季流行就属于这种类型。有的病害虽由本田菌源引起流行,但初始菌量大,再侵染不重要,如小麦赤霉病、玉米黑粉病等,一般也无明显的传病中心而呈弥散式流行。 由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田间分布型决定于媒介昆虫的活动习性,一般也是距离初次侵染菌源愈远发生数量愈少。田间发病数量随再侵染而逐渐增多。病原物存在于土壤中而具有再次侵染的病害,常围绕初侵染菌源形成集中的传病中心或发病带,然后向外蔓延,但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五、病害流行的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 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广泛存在。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的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由抗病转为感病,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 有些病原物种类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些则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子。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有亲和性的传毒介体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5.有利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有利于流行的环境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子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数、雾和露等)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因子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多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 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子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马铃薯叶片细胞更易感染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子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子:正确地确定主导因子,对于分析病害流行、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子和各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较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病害的大流行往往与某些流行因子的剧烈变动有关。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种植抗病小麦品种碧玛一号,从而控制了条锈病,后因条锈菌对该品种有毒性的条中1号小种大量增殖,克服了碧玛一号的抗病性,导致条锈病大流行。这是病原菌毒性改变而引起病害流行的一个实例。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作物中也多有发生。美国由于大面积推广具有T型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的杂交玉米,致使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专化性T小种成为优势小种。1970年天气温暖湿润,南方各州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平均减产50%-90%,损失10亿美元。在“绿色革命”中推广的墨西哥矮秆小麦品种,对多种叶枯病高度感病,引起球壳孢叶枯病(Septoria tritici、Stagonospora nodorum)、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 nivalis nivalis)、链格孢叶疫病(Alternaria tritci)等在各自适生区域持续流行。在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双方条件具备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稻瘟病、麦类锈病、麦类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等多种病害都提供了许多异常气候引起超常流行的典型事例。1845年和1846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就属于这类事例。1845年持续低温多雨,晚疫病首先在比利时和西欧大陆异常发生,并跨海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爱尔兰发病虽晓,马铃薯减产仍高达25%。由于大量染病块茎和病残体遗留田间,致使1846年的初侵染菌源剧增,加之气候适宜,该年晚疫病早期发生,以每周80km的速度传播,当年马铃薯减产80%,全国饿殍遍野,在800万人口中死亡200万人,逃往欧洲和北美150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饥荒”。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prediction,prognosis),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forecasting),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行因子称为预报(测)因子。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范围。一、预测的种类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等。流行程度预测是最常见的预测种类,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因病害而异。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 poh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德国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办法是在流行始期到达之前,如预测无侵染发生,即发出安全预报,这称为负预测(negative prognosis)。损失预测也称为损失估计(disease loss 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有时还考虑品种,栽培条件、气象因子诸方面的影响。在病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等概念。前者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后者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而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高粱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在医学领域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血压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1 浅谈高血压健康指导 摘要: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是造成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的最主要危害因素,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慢性的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及充血性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动脉瘤等。据全国进行的3次较大规模的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高血压者约35%,其中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控制,其原因包括随意增减药量、未规律服药、随意换药,为按时测量血压或规律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正常后停药,表现症状时服药等原因,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不仅需要考虑其病因及临床症状等,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适宜高血压个体患者的健康指导计划,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指导 1高血压的概念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2高血压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情况下,连续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重复测量的血压值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高血压分级 高血压如何分级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5%的高血压都属于这种情况,一般中老年人的高血压都是这种高血压,降压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就行了;②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占到5% 最常见的是肾脏不好的患者。 依据血压升高程度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3级。临界高血压: 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高血压1 级(轻度): 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高血压2 级(中度): 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高血压3 级(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收缩期单纯性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注:如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分属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等级为准;收缩期单纯性高血压也可根据收缩压的水平分为1、2、3级。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专家指出,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妊娠中毒症、内分泌性疾病、肾脏类疾病、大动脉疾病及颅内疾病等,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对后者进行治疗时切忌一味使用降压药物,应先治疗其原发病。而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则需做好终身"战斗"的准备。 4健康指导内容 建立优良的生活习惯①维持生活规律性,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适度的活动及充足的睡眠;②戒除一些坏习惯,例如吸烟、饮酒、用力排便及久坐观看电视等,明确告知患者此类不良习惯较易导致高血压的并发症及其原因。促使其戒掉戒烟并建立规律的生活,定时且不用理排便,便秘者可指导其预防便秘。指导患者保暖防止感冒,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 措施 等;③控制患者的食盐摄入量: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g/d,最好使用低热量、低脂肪的清淡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多使用含有丰富钙、钾的新鲜蔬果。饮食应粗、细粮搭配,少食多餐;④高血压的肥胖患者严格控制或减轻体重。肥胖是高血压进展的危险因素,应注意减轻体重,限制食量,少吃多餐,增加每天活动量。饮食原则以低盐、低胆固醇及低脂为主。 合理的用药指导①对服药不规律或思想上不重视的患者,重点讲述用药不规律可能产生的危害,同时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②高血压患者常常需要持续性用药或终生用药进行治疗,应嘱咐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切记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用。同时向患者讲诉所服药物的剂量、 方法 、时间、名称、注意事项、安全性、副作用等知识及相应处理措施等;③除急性高血压外,降压以数日、数周内渐渐降压为最佳,尤其是老年人及有高血压病史多年的患者,其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目前的水平,突然降压反而无益。 心理因素指导伴随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持续处于紧张的状态,突发的心理应激反应,可能极有可能引发外周血管收缩、心动过速等,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列的心血管疾病等。高血压患者多有情绪不稳定、紧张、激动、焦虑、过度疲劳等,都会促使其机体内交感神经进一步兴奋,体内产生大量皮质醇、5-羟色胺、血管加压素、儿茶酚胺等分泌物增加,上述物质会促使患者小动脉的痉挛,使其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显著升高。因此,指导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及休息时间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保持较好的心态及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要做到性格随和,心胸开阔。 5高血压休息与运动指导 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除了要积极地进行治疗和保持乐观的心情以外,还应该在病情稳定以后积极地进行适合于自己身体状况的 健身运动 ,运动应注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建议至少30min/d有氧锻炼,能使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运动方法时,不宜选择剧烈的和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而应选择一些运动量不大的项目。步行和慢跑是很好的运动方法,运动强度:维持中等程度以下,即脉搏(220-年龄),或安静心率+20次。自觉劳累程度为稍累,微汗;以无不适为宜,可以对话。运动持续时间:至少3~5次/w,最好有人陪伴,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少于2d/w运动效果欠佳,多余5d/w运动效果不再增加。 教会患者自行测量血压自行测量血压是在家中或者 其它 环境中自己测量血压值。自测血压可提供在日常生活状态中相对更有价值的血压讯息,也是对血压进行诊断的重要补充。血压的诊断值一般高于自测值,建议患者自测血压3d/w,于清晨和晚间的7~8时各测量1次/d,每次取前3次的平均值。 正确、按时测量血压体位的改变或食物消化对血压测得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在进餐1h后再行测量血压,吸烟或引用咖啡、浓茶30min后,静息或坐定5min后。因卧位、立位、坐位等的不同姿势也容易引起血压测得值的变化,相关人士推荐测量血压时取站立位。在炎热的夏天或者室内温度较高时,对血压的实际测得值也有一定程度影响,此时,测量血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温度等因素。 总结 高血压病是一种长期的、多发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身疾病之一,需要患者保持坚定的毅力、乐观的情绪及战胜病痛的信心。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详尽的健康指导,可促使患者及家属全面且正确的认识疾病,具有全面的预防及保健知识,从而达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2 浅谈高血压形成原因 高血压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遗传是高血压的病因所在,经过调查,有高血压的家族起后代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是很大的,这应该是与他们自身的基因有关的。造成高血压病因的还有后天的因数,如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心理压力大,药物等因素使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为了更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笔者就高血压形成的原因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1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随着生 理学、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分子生物学的 发展,以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建立,许多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目前,各种学说中以Page的镶嵌学说比较全面,认为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造成。 遗传因素.约7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同一家族中高血压患者常集中出现。据信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高血压患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而血压正常者有跨膜电解质转运紊乱,其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酶活性,以致钠钾泵功能降低,导致细胞内Na+、Ca2+浓度增加,动脉壁SMC收缩加强,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动脉血压升高。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AGT)基因可能有15种缺陷,正常血压的人偶见缺陷,而高血压患者在AGT基因上的3个特定部位均有相同的变异。患高血压的兄弟或姐妹可获得父母的AGT基因的同一拷贝。有这种遗传缺隐的高血压患者,其血浆血管紧张素原水平高于正常人。 性格因素已发现高血压与性格与心理密切相关。有易急躁、易发怒、易激动性格的人易患高血压病。这些表现使体内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岛素分泌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时间长了,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病。 心理压力过大也是高血压发生的因素。社会 经济的发展,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使人们的神经经常处于绷紧的状态,很容易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表现为工作时火气大、心动过速(>80次/分),导致血压升高。这种情况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根源,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释放压力,才会远离各种疾病。 2 饮食和生活习惯 大量饮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酒在家家户户已经变的很常见了,但是大量饮酒确实招惹疾病的根源,长期大量饮酒,40%以上的人都会发生高血压。而且易中风。过量饮酒还容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高血压、酒精性肝病、胰腺炎、股骨头坏死等各种疾病。 大量吸烟 吸烟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耍酷从很小就开始吸烟,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国家已经开始明令禁烟。吸烟在冠心病的危险度百分比为32%,仅次于高血压(约35%),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冠心病致病因素。不仅如此,吸烟还容易引发中风、脑血管病变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想要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就必须戒烟。 吃盐量大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普遍较咸,盐不仅会使血压升高,还会破坏血管内壁,损伤内皮细胞,破坏小血管的危害,可见食盐已经成为公认的杀手。所以预防高血压,减盐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食用油对高血压的研究结果显示,用葵花籽油烹饪食物引起高血压的危险性较高,而食用橄榄油则有助于使人保持健康的血压。尽管橄榄油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对健康很有益的食用油,但是,反复使用用过的橄榄油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烹饪油中聚合物越多,就越容易引起食用者患上高血压。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原来血脂就比较高的人,在使用橄榄油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用其他类型的烹饪油要小。就同样反复使用烹饪油而言,橄榄油所产生的聚合物较其他种类的烹饪油要少。这说明橄榄油变质的过程较其他油类要缓慢。因此,建议人们在烹饪中尽可能使用橄榄油,而用过的油的重复使用次数最多不要超过三次。 由于橄榄油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选择其他比较便宜的烹饪油,或混合油。然而,为了保持健康的血压,特别是对那些高血压高发人群来讲,从长远角度来看,多花一些钱买健康仍不失为上策。 所以,建议对待油炸食品要坚持适量原则,烹饪油不要反反复复使用,在食用油的选择上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宜,毕竟,对于我们来说,健康是无价的,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吃的好,缺乏锻炼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在不断上升,蔬菜、水果、肉类等饮食变的越来越多样化,但是生活的忙碌使人们普遍缺乏锻炼,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肥胖,而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会很大。据临床统计:不肥胖的人高血压患病可能性是15%,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可能性高达40%。 3 现在是一个 网络充斥的时代,而大型网络游戏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孩子的学业,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高血压疾病,很容易找上这些整天玩游戏的孩子。虽然很多家长试图阻止孩子过度沉迷游戏,但依然于事无补。高血压和孩子玩游戏看似和遥远,实际上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以前是一种老年疾病,而现在变的越来越变的年轻化,所以 儿童 和青年患高血压的概率也很大,儿童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多度紧张,很明显,如果长期玩游戏使孩子的情绪多度紧张,据美国公共健康中心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 电子游戏与儿童高血压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玩电子游戏时,血压升高的幅度也大得多;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电子游戏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血压升高得更快也更多。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很容易兴奋,对于神经脆弱的儿童来说,长时间受到电子游戏的刺激,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容易在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及周围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过度的游戏刺激会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调节失灵,引起体液内分泌激素的改变。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压升高。小动脉血管长时间的痉挛,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脏器缺血,尤其是肾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进入体循环后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及Ⅱ,更加重了全身小动脉痉挛。同时,还会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钠和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从而使血压顽固性升高。 可见,游戏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适量玩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如果长期玩,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甚至会带来高血压疾病,家长一定要加以制止。如果父母中患有高血压,家长一定要学会调节孩子的情绪,以免引发体内的高血压。 4 由于医治不当而引起的高血压,临床上通常称为药物性高血压。临床上有以下几种药物引起高血压。 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甲基或丙基睾丸素等。这些药物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循环血量增加,而发生高血压。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则能兴奋神经系统,引起血压升高。 口服避孕药:如雌二醇等,一方面可引起血浆血管紧张,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因其具有盐皮质激素的作用,故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止痛类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保泰松等,除了引起水钠潴留外,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趋向收缩而致高血压。 其他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他林、多虑平及中药甘草等。另外,某些降压药也可引起高血压,如常用的甲基多巴、胍乙啶等,当静脉注射时就有引起高血压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降压药物优降宁时,如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血压不但不降,反而会大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而突然停用某些降压药物,如心得安、氯压定、甲基多巴等,也可引起同样严重后果。 可见“是药三分毒”并不是浪得虚名,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避免使用以上药物,如果万不得已使用时,一定要把握适度,希望广大患者在临床上尽量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 治疗,不可过度依赖药物治疗,以免导致病情向相反的方向 发展。 以上这些坏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有,而这些习惯都很可能引发高血压,希望大家及时改正这些缺点,远离高血压。 高血压医学论文篇3 浅议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抗高血压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达到了初定的目标血压,1级多数轻度高血压患者需应用1~2种降压药物,少数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以达到初定目标血压;2级少数中度高血压患者需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多数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能达到目标血压。结论:把握用药指征,积极用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 体会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WT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60~79岁,平均(68±8)岁;病程5~20年,平均(2±7)年;均为缓进型高血压。其中,1级(轻度)51例(),2级(中度)69例()。120例中,63例(52%)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6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0 mm Hg。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方法。 疗效判断标准降低血压,使血压恢复至正常(<140/90mm Hg)或理想水平(<120/80 mm Hg)。对中、青年患者(<60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脏病患者应使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老年人至少降至正常(140/90 mm Hg)。 治疗方法采用的治疗方法基本上以药物疗法为主。 利尿剂包括噻嗪类、保钾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等。①噻嗪类:应用普遍,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②保钾利尿剂:常用药物有氨苯蝶啶、螺内酯(安体舒通)等。可引起高血钾,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③袢利尿剂:利尿迅速,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噻米等。肾功能不全时应用较多,但需注意低血钾、低血压。④另外推出的利尿降压剂吲达帕胺25 mg,每日1次,具有利尿和血管扩张作用,可有效降压,但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 β-受体阻滞剂本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可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对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高血压更为适用。治疗高血压多选用具有心脏β1选择性、长效或缓释的品种,如美托洛尔25~50 mg,每日1~2次;或比索洛尔~ mg,每日1次。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同时本类药物对糖、脂代谢有不良影响,使用时应加以考虑。长期应用者不宜突然停药,以免血压骤然上升。 钙拮抗剂可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适用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钙拮抗剂有维拉帕米、地尔硫(非二氢吡啶类)及二氢吡啶类3组药物,前2组有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的作用。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中应用。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的作用以阻滞血管平滑肌钙通道为主,可引起血管扩张,同时引起交感激活作用,对预防冠心病不利。但二氢吡啶类的缓释、控释或长效制剂,使上述副作用显著减少,可用于长期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1次;或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每日1次。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试验证实,ACEI可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及降低死亡率、明显延缓肾功能恶化,因此对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的患者尤其适用。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者禁用。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干咳,停药后可消失。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与ACEI相同,但不存在干咳,降压作用平稳,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如氯沙坦50~100 mg,1次/d;缬沙坦80~160 mg,1次/d;厄贝沙坦150~300 mg,1次/d;坎地沙坦8~16 mg,1次/d;替米沙坦80 mg,1次/d。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了初定的目标血压,1级轻度高血压患者51例中,44例()需应用1~2种降压药物,7例()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达到初定目标血压;2级中度高血压患者69例中,18例()需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51例(73�9%)需联合应用3种药物方能达到目标血压。 3 讨论 结果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治疗112例()能降至正常血压且无不适症状,但仍有8例()患者因血压相对较低而出现明显脑供血不足症状,1例甚至并发脑血栓形成,这种比例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2级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有1例并发脑血栓,这些患者(除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外)经减少药物剂量血压回升后,不适症状消失。说明症状与血压相对较低致脑血流灌注不足有关。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动脉血管壁弹性减弱和管腔狭窄,循环阻力增高,伴不同程度并发症,血压波动大,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小剂量联合应用,可以明显增加降压疗效,相互抵消或明显减轻不良反应,还可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加强对靶器官的保护。治疗目标血压个体化,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进行,尤其是对老年人,应避免快速降压带来的不良反应。在降压过程中注意老年人的反应,不仅注意调整降压的幅度,还要控制降压的速度,否则就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压减低,血流缓慢,引起缺血及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黄平.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新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60-62 [2] 唐景华,马光仁.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3):1811-1814 猜你喜欢: 1. 浅谈高血压护理论文 2. 高血压有关的医学论文 3. 高血压医学论文范文 4. 高血压护理论文范文 5.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

一、论文的书写格式规范化要求论文本身由论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1.论文题目:简明、确切地表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不超过25个字,可分两行书写。2.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院系、专业、年级、班别、学号、姓名。3.摘要: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表述研究内容及结论,必须重点突出、文字简练,中文摘要字数不超过300字。4.关键词:要符合学科分类及专业术语的通用性,并注意与国际惯例一致,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8个5.正文:论文的主体。论文须符合学术论文的格式,正文要标明各级标题,设计合理,文稿中应采取规范化名词术语。6.参考文献:必须是本人真正阅读过的,应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内容直接相关,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1、引言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应采取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论文主体部分字数6000-8000。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并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 2、编写要求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取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为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为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页共×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五号宋体。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单独编页。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题名页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必须有)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

高粱条纹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苏等地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粱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那么,农户们该怎么防治高粱条纹病呢?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供农户们参考。为害症状:主要为害高梁叶片和叶鞘。病斑沿叶脉形成浅红色至浅紫红色条状纹。少数品种为黄褐色,病斑发亮,不呈水浸状,别于细菌性红条病。条纹上可见浅黄色细菌粘液或分泌物。病斑多时形成红色大斑,致病叶变红干枯。侵染规律:病原称高粱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1~2)μm×(~μm,有1根或很少有2根极生鞭毛,常可见1根有鞘的鞭毛,不产生荧光色素,无英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圆形,白色,略具光泽,边缘整齐,光滑,半透明,稍隆起。生长适温5~38℃,最适为22~28℃,致死温度50℃。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侵染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病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防治措施:1、轮作倒茬,烧毁病株。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2、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g,兑水5L,均匀喷洒在100kg的种子上,堆闷6小时后播种。3、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叶片。

1、蝼蛄:使用250ml的50%辛硫磷乳油或125ml的40%二嗪农乳油兑水10kg稀释,与100kg种子混合,拌种堆闷4小时。2、高粱长椿:每亩地喷施75kg的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3、蚜虫:在高粱茎秆上涂抹40%乐果乳剂100倍液。

一、高粱杀虫用什么杀虫剂

1、蝼蛄

(1)在播种前,使用250ml的50%辛硫磷乳油,或125ml的40%二嗪农乳油,或250ml的20%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10kg稀释,然后与100kg种子混合均匀,拌种堆闷4小时以上。

(2)苗期的时候,每株灌根100ml的50%乙硫磷乳油1500倍液。

2、高粱长椿

在幼虫和成虫发生期时,每亩地喷施75kg的40%氧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95%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蚜虫

(1)使用50ml的40%乐果兑水稀释,然后与15kg沙土混合均匀,每株新叶撒施1g药土。

(2)在蚜虫发生期的时候,使用10%吡虫啉250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3000倍液,或40%蚜灭克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在蚜虫发生初期、盛期的时候,将40%乐果乳剂100倍液涂抹在高粱茎秆的1-2茎节上。

4、条螟

(1)在高粱心叶期的时候,在高粱心叶内撒施辛硫磷毒土(辛硫磷有效成分含量为)。

(2)在高粱扬花前后、灌浆初期的时候分别防治一次,每次每亩地使用50g的蔬丹可湿性粉剂,或200-250ml的18%杀虫双水剂+10-15g的10%吡虫啉兑水40-60kg稀释喷雾。

5、粘虫

(1)在每百株高粱上的虫量达到60头以上的时候,在2龄幼虫盛发期时,使用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2)使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期本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溴氯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30%速克毙乳油2000-3000倍液,功夫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灭虫王3号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6、高粱穗隐斑螟

(1)在高粱开花至乳熟期时,穗部喷洒50%杀螟松乳油或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一共喷洒1-2次。

(2)在高粱穗隐斑螟2-3龄幼虫盛发期,每百穗有150-200头虫时,使用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进行防治,或者是每亩地使用4-6g的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兑水稀释喷雾。

二、高粱常见的病虫害

1、大斑病

(1)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高粱品种进行种植。

(2)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000-5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2、炭疽病

(1)在高粱收获之后,及时将田间的病残体清理干净,同时进行深耕深翻。

(2)在播种之前,使用50%福美双粉剂,或50%拌种双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

(3)在孕穗期的时候,使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

3、高粱纹枯病

(1)在病发初期的时候,及时将病叶摘除,同时使用药剂涂抹发病部位。

(2)播种之前,使用浸种灵进行拌种,堆闷24-48小时左右,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3)在病发初期的时候,每亩地使用的1%井冈霉素兑水200kg稀释喷雾,或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1000-2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洒玉米基部。

4、高粱丝黑穗病

(1)在播种之前,使用2%立克秀或者是50%禾穗胺进行拌种,用量分别为种子重量的,。

(2)在播种之前,使用100ml的20%粉锈宁乳油兑少量水,拌种100kg。

(3)在播种之前,使用的20%萎锈灵乳油兑水3kg,然后与40kg种子混合均匀,拌种堆闷4小时。

(4)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比如黑杂34、黑杂46、齐杂1号、晋杂5号、忻杂5号、忻杂7号、冀杂1号、辽杂4号等。

5、高粱锈病

在病发初期的时候,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苯环唑乳油30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喷洒一次,一共喷洒2-3次。

6、蚜虫

(1)每亩地使用50g的40%乐果乳油与10kg细土混合,然后撒施于植株之上,或者是使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喷雾。

(2)每亩地使用50g的50%异丙磷乳油与10kg细潮土混合,然后每隔5-6行,撒施1行。

(3)每亩地使用20-40g的溴氰菊酯乳油或20g的20%杀灭菊酯乳油兑水50-60kg稀释喷雾。

莴笋黑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生菜是比较常见的蔬菜,可以吃的叶子和茎(明竹笋),营养丰富,还可以入药,有利于五脏、经脉、清胃热。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是春夏秋冬重要蔬菜之一。冬天春天是霜霉病多发的季节。发病严重时,很多叶子会变黄或变成棕色枯萎,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这种病主要危害树叶。发病初期,植物下部出现浅黄色源型斑点,后来扩张时被叶脉限制,成为多边形,病叶由下往上发展。潮湿时,叶子背面的瓶子上会长着白色的霉菌。

严重的时候可以蔓延到叶子正面,还会长白色的霉菌。后期的病斑变成了黄褐色,病严重时大部分病斑连接在一起,叶子变黄,最后茎表面变成褐色,变黑,甚至腐烂一棵树。该病发病适应温度为15-17,1-19均可发病,冬初或雨季持续的春末最容易发生低温和高湿,秋冬茬的生长正值群体较大,通风不好,光线不强,容易被举报病痛。同时,正餐后的水过早、给太多、土壤潮湿或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等田间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病害加重。选择抗病或抗病品种。根据对霜霉病的抗性有一定差异,通常根、茎、叶带紫红色或深绿色的品种抗病性更强。

实行轮作。与茄子、十字花科蔬菜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加强现场管理。合理的密植,增加现场通风透光率;避免部分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采取垄或垄栽培,严禁大水泛滥,保持沟畅通,降低田间湿度。“冬天塑料大棚霜霉不容易燃烧,树叶厚,叶子贴在地板上,瓶子贴在背面,耐吸力不好的药剂击中正面,背面吸不动,打不到叶子下面,很难控制。”王衡以自己的种植经验研究了霜霉病防治经验。及时去除下部的病残叶,喷射新的高脂膜600倍夜间,可以自动形成肉眼看不见的高分子保护膜,阻断病虫害捕食信号,削弱传播介质,抵御和防御自然环境灾害。

冬天要注意加强塑料大棚防风和湿气,科学浇水,排出污渍,同时定期清洁塑料大棚膜,增加透光量。生菜发病前可以使用30%或45%白菌清烟剂,发病初期可以使用25%霜霉菌清烟剂,每亩一次250克,晚上进行,分4 ~ 5个点,点燃烟雾后,在密闭房间吸烟预防。7天一次,延勋4 ~ 5次,不得中断。或者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在约间隔7~10天内连续2~3次预防喷雾。药剂可以选择80%大参锌湿粉500-800倍液或58%甲床、锰锌湿粉600倍液、75%白菌青湿粉700倍液、72%奶油锌湿粉800倍液等。冬天是塑料大棚霜霉病的高发季节,建议菜农朋友像王衡一样及时做好预防准备,选择并预防具有良好耐吸引力的杀菌剂,防止霜霉病的大面积爆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莴苣黑斑病的病菌通常会出现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中,这样就能够安稳的度过冬天。一般在阴雨潮湿的天气时比较容易出现黑斑病的侵袭,一旦发病的话对于莴苣来说危害是比较大的。在温度适宜、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莴苣黑斑病很容易产生孢子进行浸染,然后通过风雨传播。尤其是土壤肥力不够或者是莴苣长势比较慢、比较弱的时候特别容易患黑斑病。 2、要防治莴苣黑斑病的话,主要还是需要种植户们加强田间的管理工作。追肥的时候选择有机肥和磷钾肥,这样就可以提高莴苣的抗病害能力。 3、除此之外,莴苣选种也是十分关键的,一般要选择没有病害、适应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在播种之前可以对种子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提高莴苣的抗病害能力。当然,种植莴苣的土壤也是十分关键的,要进行轮作。

冬季莴苣高发疾病是霜霉病,表现是叶片上面长白色霉斑,叶片枯黄,莴苣也长不粗壮,预防霜霉病可以提前喷药,经常给大棚通风除湿、定期清洁

莴笋黑斑病:莴笋黑斑病又称轮纹病、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斑点,在不同的条件下病斑大小差异较大,一般3~15毫米,褐色至灰褐色,具有同心轮纹。在田间一般病斑表面看不到霉状物。病原Stemphyliumchisha(Nish。)Yamamoto称微疣匐柄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褐色,顶端色稍淡,基部细胞稍大,顶端常较宽或膨大,呈截形,有1~6个横隔

  • 索引序列
  • 豌豆叶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 豌豆叶斑病的分级标准论文
  • 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 高粱大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 莴笋黑斑病分级标准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