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地贯彻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制订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础。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好农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搞活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健全农村的市场体制,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好农民增收的市场化环境,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总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又是我们党的核心工作,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贡献。

去屎 热屎我了 就差中暑了

要那干什么吗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可能有点多,具体您自己删减吧,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2003年伊始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村面貌有很大的改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小康社会根本标志是人均GDP不低于3000美元、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上。目前,我们与这类指标还有相当距离,尤其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这一态势,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三农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战略性地位,然而,三农却成了国民经济中一扇软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我国的农民收入状况 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而1997年开始便急转直下逐年回落:1997~2000年,农民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6、4.3、4.0、2.1个百分点,但增幅却分别同比下降4.4、0.3、0.3、1.9个百分点,这5年降幅总共6.9个百分点。由于农业的产业特点,农村达到小康水平比城镇要困难得多。统计资料显示,在全部居民储蓄中,城乡比例为8:2。2000年城乡消费比值约为3:1,9亿农民的消费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8%。199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160元和2090元,比率为2.47:1,到2000年这组数字为6280元和2253元,比率扩大到2.78:1。不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也十分沉重,仅税收一项农民支付的平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若加上名目繁多的收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目前,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8%,要达到小康水平要求城乡平均为40%以下,重头戏还是在农村。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 一.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我国农业收入60%来自种植业,1996年后农产品市场供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价格走低,1997年至1999年三年时间里,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了个百分点,不少农业大省连年喜获丰收,但除了定购部分粮食按国家定购价收购外,其它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实难”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到2000年因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价格波动,使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了个百分点,这一年仅农户家庭种植业纯收入一项就比1995年下降了。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这说明,农民增收受阻于农业经营结构的不合理。 3.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农业税、集体积累及乡村的公共支出由集体组织转嫁给了农户,同时,涉及农业的制度内制度外收费五花八门,屡禁不止,县乡两级政府及村委会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消费无约束,机构臃肿,队伍冗长,正所谓“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如湖北省监利县2002年吃饭占财政支出的86%,一个红城乡财政所就有105人;龚汤镇由财政开支的达944人,年经费亿元之巨。类似这些都要靠收费苦苦支撑,农民负担高位运行不但成为农民减收的重要因素,也擎肘了农民增收措施的操作。 当解决叫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收入会迎刃而解。 二.除了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如国内需求增幅不大,产品亦不能大量出口时,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度极低,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土地资源高度紧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2亩,户均承包耕地7亩多,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使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即使土地生产潜力很大,也难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也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长足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农业补贴工业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六.体制与制度的制约。 首先是“挖农补工”战略和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据统计,1954年~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得了5100亿元的巨额资金。1978年~1991年,每年剪刀差绝对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剪刀差还呈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所形成的剪刀差,给农业和农民造成的负担。更奇怪的是,一方面农业剩余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工业,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却把不断膨胀的农业劳动力死死地固定在极其有限的耕地上,很难获得农外收入。 其次,是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的要求,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这种农业家庭经营从实质上讲仍是一种小农经营,无论是经营规模、经营手段或经营方式都仍处于传统农业水平。我国家庭经营的这些缺陷,一方面导致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农户过于分散,不便于了解市场、进入市场和规避市场风险,面对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民往往无所适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再次,农村行政体制及税费不合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我国乡镇机构臃肿,乡村两级干部过多,管理费用开支过大。目前,全国共有4.8万个乡镇政府,80万个村民委员会和520万个村民小组,县及县以下需要农民出钱养活的干部达1300多万(不包括教师),庞大的支出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此外,税费不合理,纳税过高,交费过多。收入微薄的农民还要自己集资办义务教育,承担本该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无疑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由此可见,农民收入问题重重,要得到更好的解决不是简单的几项政策就可以应付的,也不是几个措施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国家政府加强对农业的关心就可以缓解的。它需要根据我国现在的农业状况和基本国情,认真分析以上种种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再进入农村,深入农民探究农业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它是一个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过程中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步骤!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1.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2.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3.增加农民收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需要。 4.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 5.增加农民收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否则,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农民的支持,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就难以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顺利进行。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各国都把农业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中,尤其我国加入WTO以后,更需要政府实施保护和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使农民从政策优惠中增加利益。诚然,我国现时的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但由于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成本高,为保证增加农民收入,适度提高和调整农产品价格,同时限制农用生产资料提价速度,给予双方有效的补贴政策,使农民增产增收,并确保收入增幅逐年上升。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不利于农民的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要通过建立价格保护政策等措施,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塑造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我国工业化大体到了中期阶段的今天,经济发展应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增长水平高于上年,从而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基础。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结构雷同,各地区重复生产,低水平竞争;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三是生产组织不合理,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解决区域结构问题。各地应前瞻国内外市场,依本地资源禀赋,选择优势种植、养殖业重点发展,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使区域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进而变为经济效益,不同地区各展所长,互为市场,共同受益,使更多农民增加收入。第二,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解决农产品结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产品质量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和生物质量,更包括生产环境,生产过程、营养、卫生等方面的意义。无公害、健康、安全、享受等高质量农副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畜牧业、瓜果业、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培育成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新台阶。第三,走农业企业化道路,解决生产经营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家庭联产承包组织制度曾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积极性,经过20几年的运行,突显的问题是农地农户私有不能解决农民分散化经营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益,更难抵御大市场带来的风险。探求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应该是农业企业化经营,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可以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农业企业化是由农户联合经营或委托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最终实现公司化经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以农业投融资、土地流转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3.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 Johs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农民中受过高中教育的人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和效益均高于只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农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我国近13亿人口中约有9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经各级政府努力已有很大改观,但与全国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央及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得以完成基础教育。二是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难以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林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4.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然途径。发展劳务经济的目的就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能实现劳动效用最大化,在以增产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时,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已成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2002年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4%,主要是亿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其中有9400万农民进城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人均5592元。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本原因,从农业现代化长远目标出发,还是要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政府应制定分阶段的农业人口转移与城市化政策措施,首先要改革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拆除为保护城市繁荣而限制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其次,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消除对农民就业的歧视,实现农民身份的变迁;最后,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剩余劳动力转向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中去。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约占总量的80%,而我国只占10—20%,他们产前、产后、产中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恰恰相反,为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值的空间还很大、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是应结合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为原料,提高深加工水平,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在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政策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政策。要进一步加大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通过落实费改税政策,真正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同时,要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裁减镇、村行政人员,压缩管理费用,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6.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效转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生产生活多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即自行解决,而子女上学、社保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决,因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比如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便利。其次,要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进而发展到鼓励农民进城。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坎,为农民进本城提供方便。比如修改并进而废除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取消诸如对进城定居或城际间调动人员增收城市增容费等人为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复次,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向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惟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最后,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7.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综合所有能够并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我想三农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我们得认识到它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得到效果,要珍惜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毕竟制约因素很多,而且如今入世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的落实三农政策。

新疆农业发展问题探究论文

1基础条件—新疆农业发展的先天禀赋

(一)自然资源的禀赋

由于新疆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在光热、水、气候、气温、耕地等方面独特的自然优势,使得新疆适合发展特色的新疆农业,如新疆的棉花、新疆的特色瓜果等。与此同时,新疆地域广博,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灌溉、滴灌、节水等农业发展措施。

(二)特色优势的禀赋

新疆拥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新疆虽然是干旱地区,但是发有很多绿洲,因而,绿洲农业得以大力发展。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彩棉与优质长绒棉的重要供应地。与此同时,新疆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牛羊肉、牛奶)发展大省,新疆的细羊毛生产也是全国闻名。新疆特色的林果业是世人皆知的重要特色农业,如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相离、阿克苏的苹果、和田的大枣、喀什的核桃、哈密的哈密瓜等等,这些特色的林果在世界的水果贸易中都占据一定的份额。

(三)地缘优势的禀赋

由于新疆是我国的边境省份,而且边境线很长,与中亚毗邻,中亚五国是新疆重要的边境合作伙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文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也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合作者。新疆也日益重视新疆与中亚的交流,开发开放边境贸易口岸建设,这也为新疆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四)兵团优势的禀赋

兵团在新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兵团的重要职能就是“屯垦戍边”。兵团的农业发展在全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具体表现为机械化的耕作、农业规模化的生产、重视科学在种植中的作用、高度组织化的管理水平。

2现实困境—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农业发展基地建设有待推进。

结合自身实际,新疆提出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主要包括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

(二)新疆农民增收途径有待多元。

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的农场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几乎占到50%,这就说明新疆的农场劳动力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

(三)新疆草原发展有待优化。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大省,其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导致新疆的草原退化严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由于草原的承载力有限,加之过渡放牧,加速了草原恶化的进度。

(四)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有待健全。

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科学化,需要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之配套。新疆地域广博,也是农业发展大省,加之是边境省区,与中亚国家相邻,而中亚国家大多是植物、动物病疫的高发地区,有些病疫直接来源于中亚几个相邻国家,使得新疆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

(五)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平衡有待维护。

新疆内部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发展落后于北疆与东疆。

(六)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强。

新疆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慢,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的情况,而且呈现新疆区域之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不多,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不多,即使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也存在加工转化能力有限的问题,大多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

3路径选择—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思路

(一)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力度

注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引导工作。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走出第一产业,走向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促进农业的增收致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注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附近转移、常年转移、季节性转移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

加大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建设要注重政策配套力度、政策贯彻落实力度、农业补贴力度、农业特色优势品牌效应、生产经营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品种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科学化。

(三)促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加大新疆农业产品的深加工,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深加工的程度,不要停留在初级阶段,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贯彻国家的农业优惠政策

政策的落实是贯彻国家惠农政策的最好保证。加强对农业补贴的力度,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落实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等特产税。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本科论文

要那干什么吗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目录】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五.结论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本文以这两个例子为主要对象调查研究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关键词】三农 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 以工补农【正文】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不但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农业更是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工业品的广大市场;是稳定社会、支撑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离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可能发展,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国家更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又是农民。因为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地位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而且农民以占中国大多数人口来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农民的问题又体现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向国外开放,给外国农产品以“国民待遇”,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强的冲击,影响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我家所在的城市——聊城,地处鲁西三省交界处,工业起点低,加上区位、人才、技术等制约因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560万人口中近80%的人在农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聊城显得尤为重要。聊城“三农”问题正是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使农民实现增收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单纯依靠农业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过进行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战略两种途径的探索,做大做强了一批农村的龙头企业,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聊城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只有30%多,到2001年达到43%左右,2002年达到,再到2006年达到50,3%。与此相反,农业在全市GDP比重则每年降两到三个百分点,2002年是,2006年是。企业发展,农民富裕,这是突破三农困境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⒈ 工业化促使农民增收目前,时风集团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年发放工资3个多亿,按照其所在县—高唐的30万农业人口计算,每个人增收1000元,而且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他们的很多配件厂都在农村里,不在城市,因此他们解决的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更多的农民的增收。工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比农业本身要大的多。时风去年生产万辆发动机,万辆农用车,万台拖拉机,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在高唐,近300家大小企业给时风提供配件,有2000辆运输车从事时风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加上提供配件、运输的外地人共有十多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⒉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就业聊城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集分鸡肉、熟制品、调味品、保健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企业50强之一。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10073万元。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出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他们建起了1800个规模的鸡舍,投入近1亿元。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80%。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12000人,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凤祥还发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工转化玉米和牧草,带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此影响到的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接近4个亿。从凤祥的经验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以工补农更是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位于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的莘县古云镇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倾力加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使全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年晚场工商税收2300万元,形成了以化工、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编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安排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更是用政府资金反哺以工补农,先后发放了大量资金来补贴镇上的养蚕户;修村级路;减收清淤款等,有力扶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⒈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则实实在在地充实了政府的钱袋。为什么有的地方老是侵害农民的利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地方手里没钱,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农村里的问题。以时风集团所在县—高唐为例,其原来就三四万人,现在几个大企业一发展,高唐有钱了,把乡镇干部工资与县里的拉平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统一发放,过去老是靠乡镇养,所谓乡镇养就是向农民伸手,现在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了。像去年停征了农业特产税,停收了公益事业金。⒉ 财政的充盈使得政府在农村的投资有足够的支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⑴ 从2006年开始,实施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去年投资亿元。修了3480公里的油路。涉及1801个村。2007年计划投资5个多亿,修4000公里,通2000多个村,资金由各级财政和国债及地方自筹,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⑵ 2006年投资5500万,解决人畜吃水困难。聊城地处黄河滩区,地表水质比较差,水咸。去年提前完成了吃水攻坚计划,解决了43万农民吃水难题。⑶ 集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使乡村孩子上学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⑷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工作,近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⑸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非典之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乡镇两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传染病救治机制,重点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从2007年开始,准备用三年时间,改造30所中心卫生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完成6个乡镇试点,即将直接在县试点。⑹ 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的支柱产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钥匙,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益。⑺ 强化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拓名优产品国内外市场。如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开设产品专营点、专卖店等,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结论总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大范围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两者的共同发展又使政府财政日渐充盈,使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去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和长期的问题,现在农民问题依然复杂,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的。

一. 前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a. 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78-2002间 年均增长,78-84, ; 85-2001, ; 95-02, . 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引起各方重视。78-;85-:1; , . 农民负担重d. 城乡差距和农民负担,反映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e. 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稳定、持续发展农业。f. 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对世界银行发展战略的评论1. 基础设施2. 科技、教育3. 产业结构g. 农业增长很快,但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h. 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农民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调整。i. 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靠就业结构调整i. 美国,1870-51%;ii. 日本-1870,70%, 1950-48%,; 2000- . 韩国,1950--; 1980--; 2000- . 我国,80年代,乡镇企业;90年代农民工v. 我国,98,99年农民净增加1000万j. 江主席在16大报告中,也把减少农村人口作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战略k.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动农村市场,打破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困境:a. 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的一个现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2。6%; 99, %; 00, %; 01, %; 02, %b. 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降有何不好?c. 通货紧缩必然是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失业问题d. 通货紧缩和三农问题i. 造成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慢,ii. 部分离土离乡的农民回流iii. 造成大量乡镇企业破产,不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回流农业离土离乡和离土不离乡的就业结构调整堵塞及逆调整=》农民回流农业=》产业结构逆调整=》农业增产=》价格弹性小=》谷贱伤农。e. 生产能力过剩=》恶性循环=》启动市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f. 生产能力普遍过剩=》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失效g. 启动存量消费是迅速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存量消费所以旷日持久;我国的存量需求i. 外资ii. 民间投资iii. 城市消费信贷iv. 农村消费2002 1991城市 农村 城市彩电 (48%) 68 (89%)冰箱 (17%) 49 (30%)洗衣机 (34%) 81 (39%)收入 7702, (32%) 2025 (122%)h. 我国农村有一个很大的存量消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存量消费是消化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关键i. 1。间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电费降低元,彩电的作用为增加收入370元,冰箱,667元,洗衣机,909元ii. 2。直接创造投资需求;iii. 3。增加农民收入。i.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在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意义。j.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政策建议。三.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缩小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a. 地区优势不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产业结构才能按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一个地区的发展才会成为拉动另外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才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缩小。b.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c. 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d. WTO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急迫性: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东部和国际市场接轨,东部发展以后让出的市场,中西部就不能受益e. 发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建议。i. 消除农产品流通的各种障碍、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ii. 加强在交通、运输、通讯、互联网的建设iii. 鼓励民间进入流通领域f. 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歧视性待遇,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四. 加速科技创新,增加竞争力,稳定、持续发展农业:a. 农业持续增长不可忽视i. 需求增加1. 人口增长,2002年亿,2030年16亿,上升25%,年均增长》粮食需求增长2. GDP年均增长8%,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膳食结构改变=》粮食需求增长和品种、质量的要求提高3. 耕地下降,农业劳动力下降=》基本自足?b. 粮食增产潜力?i. 1991-93,29省336地区普查,大米、小麦、玉米,最高单产是平均单产的倍ii. 408个科研单位调查,有一半的潜力可用育种科研挖掘c. 建议:农业科研需要政府的投入i. 周期长ii. 不容易市场化iii. 好处主要在于消费者d. 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需求结构改变。加入WTO,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使我国的优势,外国优良农产品可以进口=》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才能不断依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并利用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的有利机遇。e. 我国粮食的科研能力强,但农产品品种质量的科研能力差f. 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引进台资和外资五. 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造条件。a. 改革前赶超战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少,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发展。16大报告以及三中全会决议、科学发展观等强调了这一点。b.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按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 有赖于城市工业的改革c. 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六. 减轻农民负担a. 给定收入,税费越重,农民越苦b. 费和罚款主要用于养干部,税费改革不彻底,上缴后基本全数返还。c. 越穷的地方,当干部的意愿越大,费和罚款越多,经营环境越差,而且孳生腐败d. 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干部e. 收支两条线,干部全部由财政来养,费和罚款不返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地贯彻实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制订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础。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要充分利用好农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区域经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搞活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的促销力度,健全农村的市场体制,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改善好农民增收的市场化环境,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总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又是我们党的核心工作,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模板

论文关键词:农民增收;兼业状况;入户调查论文提要:当前,农民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各种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农村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仍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趋势仍然突出,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为此,我们选取了两个经济百强县为例,对324个农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直都有“无农不稳”之说。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业,10个“一号文件”,使农村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等趋势仍然突出,农民稳定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平度、莱西两个县级城市为例,对分布在两个县城不同经济方阵的农户家庭进行了抽样入户调查。一、当前农民收入的表现特征此次调查共涉及八个乡镇的324户家庭,其中,从事纯种植业的农户家庭占,而65%的农户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或在周边企业干活,半数以上的家庭养有母猪。调查发现,农民收入多寡与其兼业状况密切相关。(一)以种植业为主。从这次调查看,当前农村中仍有一成左右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他们普遍年龄偏大(多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外出务工基本无法找到工作,只能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由于人均耕地不足2亩,种植粮食收入极为有限。除去日常开支以及必要的人情往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所剩无几。如遇收成不好或家人生病等天灾人祸,就入不敷出,生活比较窘迫。目前,这类家庭在农村中属于低收入家庭,在农村还占有一定比例。(二)种养结合能增收。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约有半数的农民家庭以传统的种养结合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家中多为2个子女,且子女多在读书。他们种养相结合,以种地的收入解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卖余粮和禽蛋等解决家庭日常开支,靠养殖和偶尔打短工的收入供子女读书。全家一年的总收入,除去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以外,一年下来,全家还有一小部分的结余,目前这类家庭在农村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三)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先富一族。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外出务工农民多,特别是长时期农业生产收入低,种植业者所得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造成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加。从调查看,农村中有60%以上的家庭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以外出务工的收入养家,改善生活条件,发家致富。目前,农村的绝大多数新房是靠外出务工收入建起来的。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家庭,他们一般将子女交给父母照顾。他们一年的总收入很高,如果懂技术、有文凭,收入则会更高。一年下来,除一家人正常的开支和必要的人情往来以外,每年还可以有很多的结余。可以说,农村中先富一族的家庭,多是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对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四)以规模养殖为新的致富路。调查发现,现在农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夫妇家庭,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解放,头脑灵活,敢拼敢闯,他们是现代农民的代表。他们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主要利用生猪、肉食鸡、蛋鸡、奶牛产业链长而完整的优势,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调查发现,这些养殖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他们靠打工或其他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二是他们具有一定的养殖和防疫经验,多是长期从事贩运或养殖的;三是肯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快。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当前养猪和养鸡、养奶牛户,他们获得的纯利也比较高,规模相对越大,利润率也越高。在与部分养殖大户的调查和座谈中,他们对每年的收入还是比较满意的,按他们的话说,绝对比外出务工强得多。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在当前农村中还有一小部分农户,以经商、办企业或交通运输业等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他们中有许多不再从事农业,主要精力是发展二三产业,同时他们多生活在城镇中,他们也是农村中的先富家庭之一。总之,从调查来看,总体上呈现出农村中靠种植业解决吃饭问题,以务工、养殖和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为致富手段的主体格局。农村中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和养殖业收入,重点是务工收入。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来看,外出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7%左右;牧业的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左右;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23%左右;其他各项收入,仅占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当前农民纯收入中,务工收入所占的比重最高,牧业收入次之,农业收入已经退在第三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也反映出了我们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比较明显。二、农民稳定增收困难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一样:“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共建和谐安定的新农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民增收问题又是核心之核心”。农民增收的持续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呢?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稳定增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近几年,粮食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但是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乘机上涨的更快,粮价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收益,部分被以种子、化肥、农药为主的农资价格上涨所抵销,农民种粮效益仍然偏低,如果算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农民种粮收益就更少。种地对于多数农民而言,仍是最后的一道生存屏障。从总体上看,农业的生产周期长,“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其收益明显滞后于二三产业。(二)产业结构调整难现规模效益。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民也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是农民对种什么可以赚钱,仍然还是不清楚,他们仍然很茫然。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经营权分散,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了“背篼装不完,汽车装不满”的格局,加之政府以前在调整结构时,往往管种不管销,往往是农民赔上土地和劳务,最后一无所获。搞养殖业吧,资金缺乏、技术问题和信息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做大做强的愿望。调查中,许多养殖户反映目前最缺资金和技术,加之信息不灵,他们不敢大力发展养殖业。结果造成产业结构调整来调整去,“山还是那座山”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农民并没有真正快速富裕起来。(三)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长期得不到与城市劳动者的同等待遇。他们背井离乡,忍受着城市对他们的歧视和冷漠,用血和泪甚至是生命在挣钱,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从调查了解看,外出务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有待解决: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被拖欠工资现象虽然得到一定的解决,但农民工讨要工资困难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有力的保障。二是自身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外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工作难找,工资低,得不到和城市工人一样的待遇。当前,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乏技能,只能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有的甚至长期找不到工作。三是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条件差,工作环境差。据调查,农民工的劳动时间一般在10个小时以上。《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补助、节假日补助之类的正当权益农民工几乎一点没有,噪声、粉尘等污染却相当严重,他们的身体长期受到严重危害,但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四)农民增收体制保障不力。目前,农民增收体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差。交通、邮电等发展不是很快,造成农村信息不畅,对外部的信息很难得到,对自己的有关信息也很难让外部知道,农民增收受制约大。二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信贷存在不少困难,“门槛”高,对经济条件差,越是需要金融机构支持的农民往往越难得到贷款。从调查看,养殖农民多数反映需要资金,但向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多,利息率高,没有人愿意为其担保,一般农民不敢奢望。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还不是很快,虽然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与农村养老保障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农民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是占很大比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还不是很健全,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综合措施,从农业内部挖潜,做好农业外部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的增收。(一)确保农业增收,深化农业内部结构。当前,在全国稳粮增收的政策指导下,我们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基础地位,同时,深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一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营养含量,改变过去的“温饱型”产品为现在的优质“营养型”产品;二是要发展安全绿色食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二)抓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是要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食品加工厂和粮油加工厂的龙头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规模养殖,健全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帮助农民增收。(三)加快农产品“深精”加工,帮助农民增收。农民人口多土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单纯从农业生产环节来解决农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极为有限,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目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粮食、蔬菜加工企业和肉食品加企业为龙头,把食品“深精”加工作为重点;二是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率、档次和附加值。(四)拓展增收空间,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应该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普遍掌握1~2门的实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进城务工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为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在新的形势下应大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进城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五)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抗拒自然灾害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我们必须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高其竞争力。一是要严格落实国家的税费改革和种粮补贴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农村交通、水、电、气、通讯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要加强镇村容貌整治力度,推进农村亮化、绿化、美化的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条件,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目录】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五.结论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本文以这两个例子为主要对象调查研究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关键词】三农 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 以工补农【正文】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不但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农业更是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工业品的广大市场;是稳定社会、支撑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离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可能发展,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国家更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又是农民。因为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地位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而且农民以占中国大多数人口来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农民的问题又体现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向国外开放,给外国农产品以“国民待遇”,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强的冲击,影响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我家所在的城市——聊城,地处鲁西三省交界处,工业起点低,加上区位、人才、技术等制约因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560万人口中近80%的人在农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聊城显得尤为重要。聊城“三农”问题正是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使农民实现增收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单纯依靠农业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过进行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战略两种途径的探索,做大做强了一批农村的龙头企业,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聊城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只有30%多,到2001年达到43%左右,2002年达到,再到2006年达到50,3%。与此相反,农业在全市GDP比重则每年降两到三个百分点,2002年是,2006年是。企业发展,农民富裕,这是突破三农困境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⒈ 工业化促使农民增收目前,时风集团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年发放工资3个多亿,按照其所在县—高唐的30万农业人口计算,每个人增收1000元,而且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他们的很多配件厂都在农村里,不在城市,因此他们解决的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更多的农民的增收。工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比农业本身要大的多。时风去年生产万辆发动机,万辆农用车,万台拖拉机,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在高唐,近300家大小企业给时风提供配件,有2000辆运输车从事时风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加上提供配件、运输的外地人共有十多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⒉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就业聊城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集分鸡肉、熟制品、调味品、保健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企业50强之一。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10073万元。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出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他们建起了1800个规模的鸡舍,投入近1亿元。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80%。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12000人,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凤祥还发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工转化玉米和牧草,带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此影响到的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接近4个亿。从凤祥的经验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以工补农更是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位于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的莘县古云镇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倾力加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使全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年晚场工商税收2300万元,形成了以化工、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编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安排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更是用政府资金反哺以工补农,先后发放了大量资金来补贴镇上的养蚕户;修村级路;减收清淤款等,有力扶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⒈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则实实在在地充实了政府的钱袋。为什么有的地方老是侵害农民的利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地方手里没钱,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农村里的问题。以时风集团所在县—高唐为例,其原来就三四万人,现在几个大企业一发展,高唐有钱了,把乡镇干部工资与县里的拉平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统一发放,过去老是靠乡镇养,所谓乡镇养就是向农民伸手,现在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了。像去年停征了农业特产税,停收了公益事业金。⒉ 财政的充盈使得政府在农村的投资有足够的支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⑴ 从2006年开始,实施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去年投资亿元。修了3480公里的油路。涉及1801个村。2007年计划投资5个多亿,修4000公里,通2000多个村,资金由各级财政和国债及地方自筹,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⑵ 2006年投资5500万,解决人畜吃水困难。聊城地处黄河滩区,地表水质比较差,水咸。去年提前完成了吃水攻坚计划,解决了43万农民吃水难题。⑶ 集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使乡村孩子上学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⑷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工作,近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⑸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非典之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乡镇两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传染病救治机制,重点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从2007年开始,准备用三年时间,改造30所中心卫生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完成6个乡镇试点,即将直接在县试点。⑹ 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的支柱产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钥匙,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益。⑺ 强化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拓名优产品国内外市场。如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开设产品专营点、专卖店等,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结论总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大范围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两者的共同发展又使政府财政日渐充盈,使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去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和长期的问题,现在农民问题依然复杂,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的。

我也电商的,很难,茫然中.....

农村包围城市。

论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在农业上,继续加大鼓励政策力度。对耕种大片农业地面积的农民加大资金和物资支持,在农村家庭牲畜方面,鼓励个体户优化规模,尤其增加其养殖技术的培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始终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农民出外务工,必然会对其收入结构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在收入来源上面要注意从农业本身的效能来考虑,这正如“水之源,木之本。”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村的信息不流畅,而且农民群体往往不集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用工信息传达、相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快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有一定资金支持自身农业的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统筹起来,用城镇化建设来创造就业契机,农民也要抓住城镇化的机遇来增加自己收入,不能把收入来源仅仅限于农业收入上面。 除此之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土地特性,在充分当地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水利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与大城市或者其它农村进行资源互换,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资源的效能。同时,由于当前一些城市转型,许多从事旧产业的城里人正转变投资方向,或者由于城市土地相对缺乏,尤其像花卉、林木等种植业的投资成本就会比农村的高出几倍。所以,要敢于让出外务工人员把农村的土地信息带到城里去,在相关网站上面积极发布信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外来投资者。这样一来,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使农民的生活领域拓宽和引起外来人员对农村的新看法,一举多得。 当然,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仅仅限于单向的考虑增加,还要减少农民其它方面的支出,这也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教育支出、通讯支出、卫生健康等等支出,成为当前一种必然的支出,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农民要让自己子女尽量获取更多知识,于是教育支出反而增加;通讯的遍及,农民每月都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这方面;由于长于从事户外工作,缺乏健康保健意识,身体弱,于是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医疗费用又成为一个问题。 这些都是收入与支出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才能找出对策,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调查显示,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长速度依次是、、、,增长速度呈逐年放缓态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实际增速未超过5%。受近两年物价过快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支出明显加大,导致实际收入呈现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 同时,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在拉大。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在拉大,近几年由于经营传统农业与从事非农收入差别的影响,农村居民两级分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缺乏劳动力户、孤寡老人户、五保户等特困户收入来源不足,生活成本逐年上升,需引起关注。 另外,农民人均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农民的增收任务仍然艰巨。 农业生产成本加大 当前农村居民收入状况与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收入偏低。调查显示,某地区外出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数,占70%,大部分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强度大等低收入工种,导致增收步伐缓慢。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达86%,农民工收入中,剔除各种支出,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富足,但外出务工前景暗淡。有68%的农村居民家庭有人外出务工,但其中有18%的调查户目前已失业返乡。 农民增收途径少,家庭支出压力加大。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且收入普遍较低。 农村居民家庭金融财产单一,理财观念不强。其主要金融财产为“储蓄存款”“现金”,存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建房”“养老”“防病”;存期多为活期和一年定期;有85%的家庭没有购买过国债、保险、基金等理财产品;有96%的家庭没有参与过赢利性民间借贷活动。 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农民种植利润缩水。农资价格高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收压力增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涨价的增收实惠部分被抵消。调查显示,高达90%的调查户认为当前农村整体物价水平高得难以接受。 部分农村居民预期未来经济收入下降。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影响,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有60%的农民表示未来“钱更难挣”。 积极培育绿色农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绿色农业。要着力依托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抓龙头、带基地、成产业”。同时,要鼓励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建设。 加强技术培训,拓宽增收渠道。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致力于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民务农、务工本领。要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人员为重点,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定向实用技术培训,扩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统筹城乡经济,加快一体化进程。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饮食、旅游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 稳定农资价格,完善农资补贴。要加强对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的生产流通、零售等环节监管,确保农资价格稳定。要严厉打击贩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同时,要抓好农产品产销工作,多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确保农产品产销两旺。要做好大宗农产品滞销应急预案,最大限度保障农村居民的利益。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助推“三农”经济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银行信贷与民间借贷共同发展,充分满足农村居民金融需求。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应对民间借贷的发展给予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有效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在贷款利率、期限、数额、担保抵押等方面尽可能照顾农村地区金融需求。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减少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财政补贴,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根本,积极抵御农业的自然风险。 浅谈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都清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所谓“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的问题。影响农民增加收入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因素又沉积已久,并涉及到许多问题。但我们已认识到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性,就必须着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那么作为一镇之长,我就更应该从思想和方法上去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从局部工作来说应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努力推进农民创业,在搞好服务中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就地转移增收,是加速农民增收的“火车头”。我们要顺应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切实搞好服务,大力引导和推进农民创业,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具体要当好“三员”:一是当好推动农民创业的“服务员”。 通过主动服务、热情服务、诚恳服务,集聚农民创业的热情和潜能,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当好带领农民创业的“领航员”。 农民要创业,农业要增收。因此,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以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农民创业理念的更新,带领农民创业致富,勤劳致富。三是当好保护农民创业的“守门员”。农民创业最担心的是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农民要得到公平的对待,关键是政府要为之提供体制保障,要坚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帮助农民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农民自主创业,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主动服务农民创业,依法保护农民创业,用创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 (二)、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引导农民跳出农业谋出路想办法,已成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必须减少农民。农民增收的更大希望应该在农业之外,甚至在农村之外。因此,不妨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从减少农民,分化农民这一基础工作抓起,跳出农业抓增收,跳出农村抓增收。大力发展“打工经济”。要加强领导,健全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劳务登记制度,统一协调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自下而上,逐步建立镇、村二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外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既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发展二、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小城镇既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城镇化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二三产业的繁荣程度,没有强有力的二三产业支撑,就没有小城镇常住人口的高度集聚,也决没有小城镇的繁荣兴旺。必须建立小城镇发展规划,着重兴建现代工业小区,逐步形成商业街区,不断改建和扩建居民住宅区,坚持以发展二三产业来带动人口集聚,通过集聚人口进一步繁荣二三产业,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协调发展。 (四)、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 一是要采取多种扶贫方式,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对贫困户要针对其致贫原因,利用其一技之长进行分类扶持。各地可以继续采取过去行之有效的结对子扶贫方式,以增强其“造血功能”,防止脱贫户重新返贫。 二是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看到,对于年老、残疾等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通过开发式扶贫使他们脱贫致富的;对于突然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特殊贫困户,他们首先需要得到的是基本生活保障,然后才有可能通过开发式扶贫来脱贫致富。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温饱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户按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五)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重要因素。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镇村干部进行学习,主要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培养一批有技术、有头脑,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各种从业技能、法律、社会保障知识等多层次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和帮助劳动力成功就业,提高劳务收入,把增加创业门路和就业渠道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对策来抓。 二、从全局上把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一)、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产业升级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和根本出路,要紧紧围绕“农村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按照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尽快建成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规模经营,努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民实现专业规模性生产,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并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力倡导农民实行“订单”生产,包括订单粮食、订单蔬菜、订单养殖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程度,减少生产盲目性,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二)、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要求。只有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才能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从制度层面上说,必须实现三大战略转型,即: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工业化实施途径的战略转型。实施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健全医疗机构及设施,通过政策优惠、经济杠杆等有效手段,促进城市公共资源流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等途径,把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 总之,我们只有在工作中心系农民,处处为农民着想,不浮于形式,帮助他们选好致富路子,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好务,才能扎扎实实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在农业上,继续加大鼓励政策力度。对耕种大片农业地面积的农民加大资金和物资支持,在农村家庭牲畜方面,鼓励个体户优化规模,尤其增加其养殖技术的培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始终是农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农民出外务工,必然会对其收入结构产生一定冲击。因此,在收入来源上面要注意从农业本身的效能来考虑,这正如“水之源,木之本。”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村的信息不流畅,而且农民群体往往不集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用工信息传达、相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参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直接快速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有一定资金支持自身农业的发展。把推进城镇化与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统筹起来,用城镇化建设来创造就业契机,农民也要抓住城镇化的机遇来增加自己收入,不能把收入来源仅仅限于农业收入上面。 除此之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土地特性,在充分当地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水利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与大城市或者其它农村进行资源互换,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资源的效能。同时,由于当前一些城市转型,许多从事旧产业的城里人正转变投资方向,或者由于城市土地相对缺乏,尤其像花卉、林木等种植业的投资成本就会比农村的高出几倍。所以,要敢于让出外务工人员把农村的土地信息带到城里去,在相关网站上面积极发布信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外来投资者。这样一来,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使农民的生活领域拓宽和引起外来人员对农村的新看法,一举多得。 当然,增加农民收入不是仅仅限于单向的考虑增加,还要减少农民其它方面的支出,这也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教育支出、通讯支出、卫生健康等等支出,成为当前一种必然的支出,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农民要让自己子女尽量获取更多知识,于是教育支出反而增加;通讯的遍及,农民每月都会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这方面;由于长于从事户外工作,缺乏健康保健意识,身体弱,于是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医疗费用又成为一个问题。 这些都是收入与支出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才能找出对策,从而使农民收入有所提高。

可以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个“简单省”

你可以查阅林毅夫先生的相关论文与研究报告

  • 索引序列
  • 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本科论文
  •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模板
  • 论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