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3

sunxiaoyan85
首页 > 论文发表 > 太空论文发表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爱喝薅羊毛

已采纳

上海科技出版社有《科学》杂志,是关于这方面的。不过需要中文的文章,可以有英文的摘要。

143 评论

mingmingsherry

六大元素分别为氢元素,氧元素,铁元素,氮元素,碳元素,钙元素。这六大元素是整个宇宙中含量比较高,并且也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没有这六大元素作为宇宙的基础,宇宙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出现,也不可能持续的发展,经久不衰。一、氢元素氢元素是整个宇宙中含量比较多的一种元素也是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氢元素同样也是宇宙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恒星都是通过氢元素和氦元素核聚变的形式,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没有氢元素,就没有地球上如此众多的能量,自然而然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出现。二、氧元素氧元素是整个地球上相对稳定的一种元素,氧元素也是生命所必需要的元素,任何生命都需要氧气作为能量的补给,而且氧气能和绝大多数的元素发生化合,从而衍生出新型的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铁元素铁元素是整个宇宙中最稳定的一种元素,万事万物不管经历核聚变还是核裂变,最终都要变成铁元素,所以一般在不断衰变的物体,最终都会衰变成铁元素,因此铁元素不会随意的跟其他元素发生剧烈的化合效果,性质比较稳定。四、氮元素氮元素是一种具有保护气体的元素,氮元素对生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能够保湿保鲜,在宇宙中,氮元素还充当着缓冲元素的作用,防止反应过于激烈,对其他的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五、碳元素碳元素是整个宇宙中重要的生命能量来源,碳元素能够在高温的情况下发生燃烧,燃烧能够给生命带来热量和光明,并且碳元素的含量非常多,碳元素同时也是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91 评论

飘飘飞雪

问及外星生命,诺奖得主瑞士天文物理学家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罕见地给出了较为肯定的答案。“我相信外星生命应该会存在。不一定是像你我这样的生命,可能是简单的形式。细菌就算生命了。”

这或许是因为,在24年前,当许多人仍相信太阳是宇宙中唯一拥有行星的恒星,马约尔和他的博士生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一起找到了“飞马座51b”。 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虽然和地球差异悬殊,但足够颠覆人类的宇宙观,引发了一场天文学革命。目前,科学家们仅在银河系中就发现了超过4000颗(太阳)系外行星。在瓦解太阳系的独特性后,已经是日内瓦大学荣休教授的马约尔似乎对瓦解地球的独特性亦饶有兴致。

米歇尔•马约尔(Michel Mayor)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凭借发现人类历史上首颗系外行星的成就,马约尔和奎洛兹斩获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新科诺奖得主不到20天,他飞抵上海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主题围绕“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10月27日傍晚,在临港滴水湖畔,风尘仆仆的马约尔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一代人,3000倍改进马约尔装扮轻松,深蓝色细波点衬衫外披一件黑色西装外套,外加浅卡其色休闲裤呼应标志性的花白络腮胡,说英语时带着浓重的法语口音。1942年1月,马约尔出生在瑞士洛桑。他并非从小就认定了物理,只是热爱广义上的科学。马约尔相信,即便当初选择了地球物理或者火山学,他一样会迸发出同样的激情。因此,24岁在洛桑大学完成理论粒子物理方向上的硕士研究后,马约尔较为随性地决定攻读天文学博士。所幸的是,上世纪60年代正是欧洲天文学界的黄金时代,主流的实验室都在扩张,因此,马约尔很容易就在日内瓦天文台找到了职位。他的博士论文涉及星系的旋臂结构,但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前夕,马约尔又产生了一个随性的灵感:恒星的运行轨道是否会揭示出星系内的天体构成?

马约尔在笔记本电脑上观看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直播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精确地测量恒星的径向速度,即天体在地球观察视线方向上的运动速度。当恒星靠近或远离地球,它的光谱会发生蓝移或红移,就像救护车加速驶近时鸣笛声调变高,加速远离时声调又变低。这种测量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幸运的是,他在剑桥大学访问期间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自动多普勒光谱仪。随后,法国南部的上普罗旺斯天文台邀请他为更大型的望远镜设计类似的仪器。半路出家的马约尔对多普勒谱仪的精度做出了颠覆性的改进,对此,他深感骄傲。马约尔研制的首台设备测量径向速度的精度约为300米/秒,在不断改进下,发现人马座51b的ELODIE光谱仪精度达到了15米/秒。目前,马约尔使用的光谱仪精度为1米/秒,而年轻的同事们已经开发出10厘米/秒精度的新设备。“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光谱仪的精度就提升了几千倍。我们深感惊讶,也深感荣幸。”两个人,1000倍“误差”颠覆性的精度改进会带来颠覆性的发现。有了ELODIE光谱仪,发现人马座51b的踪迹只是时间问题。这是因为,行星的引力会拉扯恒星,使得它的光谱产生有规律的“摆动”。稍加计算,就可以推测出行星的周期、质量和轨道形状。1994年,马约尔和迪迪埃申请到了望远镜观测时间,每隔两个月可以观测一周。他们锁定了一大批需要追踪的恒星目标,每个周期观测一个。当年年底,马约尔前往夏威夷休假,迪迪埃留守上普罗旺斯。没想到,他前脚刚走,迪迪埃就在约50光年外的人马座51恒星上看到了 “摆动”。28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感到惊喜,而是惊吓。他觉得,一定是自己的计算出现了问题。直到反复确认了将近半年,迪迪埃才敢向导师汇报自己疑似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系外行星。马约尔只回复了两个单词:“是的,可能吧。”

人马座51的“摆动”时隔24年,他如此向澎湃新闻记者剖析当时的心情。“我们要牢记,在20世纪下半叶,曾有许多团队宣称发现了系外行星,但最终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果。因此,我作为教授,必须足够谨慎,不要再贡献一篇错误的论文。毕竟,根据当时的理论,像木星那样的大型气态行星一定会有超过10年的公转周期,但我们发现的天体的公转周期只有4天,差距将近1000倍。这个偏差太大了,我必须很谨慎。”要知道,对于庞大的恒星来说,行星引力的影响极其精微,必须要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导致这样的结果,例如正在活动的恒星,或是受到磁场的影响。“我们看不到行星,多普勒谱法只是一种间接探测。”最终,马约尔决定在投递论文前最后确认一次。1995年7月,当恒星飞马座51再次出现在观测视野里,他们进行了重新测量。“径向速度变化的振幅和相位都完全一样,直到此刻我们才确信了这是一颗行星。我们仍然不知道为什么它的公转周期这么短,这是个大难题,但我们发现的确实是行星无误。”马约尔和迪迪埃两家人在南法进行了一些庆祝活动,随后就加班加点写论文,赶在8月底投给了《自然》杂志。1995年10月6日,他们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这个发现。“问题是,《自然》杂志有保密规定,在论文发表前我们能和同行交流,但不能接受媒体采访。”马约尔回忆起了这个幸福的烦恼。“但很多记者已经在我家里等着了,他们的提问像飓风一样袭来,我只能缄口不言。”11月底,马约尔的论文正式发表。一场天文学革命开启。下一代,终极问题2007年,11位科学家宣布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即温度条件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系外行星吉利斯581c,其中就有马约尔。同年,他从日内瓦大学荣休。退休后的马约尔还是闲不下来,目前,77岁的他仍在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参与望远镜建设,为下一代天文学家打磨利器。在马约尔看来,如今天文学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生物记号,即暗示行星上存在生命活动的光谱特征。要分析行星的光谱,难点在于剔除掉它围绕的恒星的光线,毕竟,行星反射出的光线相比起恒星本身微如萤火。24年前,马约尔和迪迪埃用新一代光谱仪捕捉到系外行星的魅影。在24年后的今天,地面上许多超大望远镜即将张开巨眼,新一代太空探测卫星也蓄势待发。随着兵器库的更新,年轻人们或能解答那个终极问题。

马约尔和迪迪埃“这是留给下一代人的重大挑战。”他说道。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存在无数个世界,其中也可能有生命的存在。“这些问题在现代天文物理学界依然存在。我们这一代人享有的优势是,我们具备探索宇宙的技术。而我们的下一代将面临的问题是:可不可能探测到外星生命?这对年轻人来说不是一个次要的问题,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他重复了这个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孤独吗?当澎湃新闻用他抛出的这个问题反问,马约尔先是一本正经地强调了两遍“科学”:“科学,从科学角度来讲,我们只能通过观测来判断外星生命,没有理论能预测出来。”“不过你可以有个人的想法,”马约尔略显顽皮地转折道,“我个人觉得系外行星上可能有生命。当然这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但系外行星的数量也很多。”说到这里,马约尔的语气更为确定:“我相信外星生命应该会存在。不一定是像你和我这样的生命,它可能是简单的形式。细菌就算生命了。”这时候,他就像在24年前回复迪迪埃:是的,可能吧。

218 评论

晓晓雯雯雯

彭齐阿斯和威尔逊将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尤其是那些从事大爆炸宇宙论研究的科学家们,更是获得了极大的鼓舞。因为他们两人的观测竟与理论预言的温度如此接近,毋庸置疑,这正是对论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持!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观测宇宙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各种宇宙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观测约束,被列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彭齐阿斯和威尔逊也因此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334 评论

蛋蛋徐要发疯

宇宙的年龄 大约有140亿年 ,它起源于一场大爆炸。理论上, 宇宙的直径应该在140亿光年 ,可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因此只能根据目前的数据计算出 宇宙的大致直径在960亿光年。这说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

可是有一支来自意大利的天文团队宣布,他们在 距离地球150亿光年的地方发现了“宇宙墙” 。这个消息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毕竟人们无数次幻想宇宙的边界,但现在却告诉我们, “宇宙墙” 距离我们才150亿光年,这的确有点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难道大众眼中的宇宙理论将要被改写了? 想要搞清楚宇宙墙,就得从宇宙的诞生说起。

现在普遍认同的一种学说是 大爆炸宇宙论 ,即宇宙起源于 大约140亿年前的一次爆炸 。在这场爆炸发生之前,没有 时间 、 空间 这样的概念,只有一个 体积无限小 、 密度无限大 的 奇点 。

爆炸刚发生的时候, 温度超过1032度, 这个温度足以驱动宇宙开始膨胀。由于爆炸产生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一切活动发生的时间短到极限。 爆炸最开始产生的是各种粒子 ,如 电子 、 光子 等,由于此时的混乱,它们之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匹配模式。直到爆炸发生后的第10秒, 整个宇宙冷却到30亿度 ,这个时候, 电子、质子 还有 中子 ,找到了一个适合成团出道的模式—— 原子结构 。

就这样,宇宙最早的原子诞生了, 它就是氢原子 。随后氢原子进行了 宇宙中的第一次 核聚变 ,生成了稳定的氦原子 。这两种原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它们形成了最早的分子,成为了最早的气体, 为之后恒星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 大爆炸之后30万年,温度降到了3000度 ,星云开始形成,恒星系逐渐出现。整个宇宙开始有了最初的形态。 这场大爆炸发生大约100亿年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才形成。

按照理论上讲,宇宙是有边界的,因为从奇点出发,就像吹气球一样。 可是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了膨胀,根据人类目前的观测数据来看,宇宙的直径已经到达了 960亿光年 。 里面的星体数量已经超过了 1000亿颗 ,它们之间的引力会束缚宇宙膨胀。然而根据观察得知,宇宙的膨胀至今都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 宇宙中存在一个力,它克服了巨大的万有引力,让整个宇宙始终有一股 膨胀力 。

宇宙作为一个膨胀的巨大时空 ,自然不可能维持均匀的速度膨胀,就像吹气球,最开始吹得快,膨胀速度快;而后吹得慢,膨胀速度减缓。于是有人提出了 暴涨宇宙论 ,就是在大爆炸发生的很短时间内, 宇宙的膨胀速度非常快,体积也呈几何数增长 。这个初期就是 宇宙暴涨 ,在这个过程中,宇宙中会产生很多泡泡。

天文学家假设, 宇宙暴涨的时候就像煮粥,当到达一定的极限后,粥会沸腾,这个时候里面就会起泡泡 ,因为泡泡的密度比粥小,最后会浮到表面破裂。 宇宙泡泡与之同理,当暴涨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恒星会喷射出大量的气体,包裹自身以及周围的星系,形成一个个泡泡 。这些宇宙泡泡估计有80亿光年及其以上的直径。也就是说, 我们所在的 太阳系 ,其实也是处在这样的泡泡中间。

那么这些泡泡肯定是有边界的,想要从这个泡泡到那个泡泡必定要穿过一个界限。 这个泡泡壁很有可能就是宇宙中的一道墙,阻碍物质穿越。

大家猜测, 我们的太阳系处在一个宇宙泡之中,这个泡的直径很大,达到了150亿光年, 宇宙墙 就是泡泡壁 。但来自意大利的发现者发现者却说,他们所谓的宇宙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阻碍,而是一个空旷的区间,称之为 宇宙空洞 。

宇宙中有很多 “ 洞 ” ,比如吞噬一切连光都逃不开的 黑洞 ; 连接两个空间 ,可以实现自由穿梭的 虫洞 ;既然有什么都吞的黑洞, 那么自然也会有什么都往外推的 白洞 (仅停留在假说)。 宇宙空洞,是什么洞呢?

原来在宇宙中,并不是每个角落都塞满了星体,它的分布极其不均匀, 各星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来维持自己的某些运动。 万有引力与星体的质量有关,一些小的星体会因为引力被拉到一定的区域,这就势必导致宇宙中有些空间,没有任何星体, 因为都被引力巨大的其他星体吸引走了。 这些空荡荡的区域就是 宇宙空洞 。

这支意大利的天文团队之所以认为 宇宙空洞会是一个墙 ,是因为空洞与黑洞共同存在的。 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 银心黑洞 ,对于它来说,任何靠近它的物种都会被吞噬掉, 这就自然导致了黑洞周围没有物质,是空的 。

如果有物质靠近,那么就会被黑洞吞没,所以想要穿越这个空洞, 势必就会遇上 黑洞 。那么这个穿越的物体,能逃过黑洞吗?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团队们才认为, 这个空间看似没有任何星体,但是却永远无法有物质达到 。

所谓的宇宙墙,不是什么宇宙的边界, 只不过是一个空无星体的区域,因为穿越它很困难,有未知的风险,因此这个意大利天文团队为此命名“ 宇宙墙 ”。 而他们关于宇宙墙的论文发表在 《新科学》 杂志上,这是一本完全没有权威认证的杂志,宇宙墙这一理论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目前就是各大天文学者们在上面“混战”。

想要知道我们的宇宙是否有边界,那就得假设宇宙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宇宙。 一些科学家根据恒星的轮回举一反三类推,认为宇宙起源自爆炸,但不是现在学术上说的那个爆炸。 与超新星爆炸一样,老宇宙消亡之前也会来一场自我爆炸,只不过与恒星形成的星云不一样, 老宇宙的消亡 很有可能是收缩,将自己所有的物质全部收缩成一个点。

这个时候自己的密度达到了最大。这个时候,点迎来了新生, 它会发生 爆炸 ,形成新的宇宙。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宇宙诞生自另一个衰老的宇宙,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宇宙, 与我们构成了平行关系。

我们都知道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引力,有的时候, 一个 行星 除了它自身所在的恒星系,还会受到来自其他星系的引力影响 。平行宇宙的平行, 代表各宇宙之间互相并不干涉, 我们可以将每个宇宙想象成一个单独的楼层,每一层有每一层的工作。之所以这些楼层之间并不干涉,是因为有楼板将彼此隔开,各层只专注于自家,想要知道上一层或者下一层发生了什么, 要么走楼梯下去自己查看,要么将楼层之间的楼板打破。

因此这就意味着, 平行宇宙之间存在着分割层,让每个宇宙不干涉其他宇宙,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墙 。如果没有这堵墙,各宇宙之间也许会互相发生干涉, 导致宇宙混乱,时空扭曲 。

从古至今有许多科学家都想要弄明白宇宙诞生之前的情况, 有人认为在大爆炸之前,什么都没有发生,大爆炸才是一切的开始。 但有人认为, 宇宙 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其实就是宇宙自身的复刻。

从地球来看,我们的生物一直都在进行着生命的轮回。从恒星来看, 没有永生的恒星,它们也会走向新生、壮年再到死亡。 再看银河系,银心的黑洞就昭示着这里进行过更新换代。这么一看, 宇宙也不会永恒,在它之前或许还有其他的宇宙。

人们 探索 宇宙的时候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每次的观察研究都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前提。 不管是光学天文望远镜还是 射电望远镜 ,都是从地球开始,呈放射状朝宇宙 探索 。

我们知道,在过去,因为受制于思想的禁锢,教会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连太阳都围绕它转。后来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最终才将这个地球中心的结论更改为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然而人类目前并不知道地球处在宇宙中的那个位置, 所以一切的研究只能假设地球是中心。

当然这个设定纯粹是因为无奈,宇宙太大了,地球在这里面不值得一提, 以我们现在的 科技 ,根本就无法判定地球的位置 。这和 中世纪时期的 地心说 完全不一样,那个是为了统治人们的思想,而现在是迫不得已需要建立研究坐标,因此使用。

意大利团队的 太空墙 虽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 可是却将一个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进来 。如果距离地球150光年的地方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宇宙空洞地带,这就说明, 太阳系和一个引力巨大的星体同处在一个空间里,也许就在同一个宇宙泡泡里面。 这个星体将一个区域的其他星体通通吸走,留下那个空旷的区域。这意味着任何进入该空间的物质都逃不掉。

这不仅勾起人们的好奇,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无力,面对自己的太阳系我们都尚未找到边界在哪里, 想要去寻找宇宙的边际更是一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整个宇宙我们了解的并不多,也许很多事情深入了解后,会超乎人类自己的想象。

很遗憾,这个150亿光年的“太空墙”没能改写天文上的理论, 不过却坚定了人类继续 探索 宇宙的决心 。不管有没有那堵墙,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依旧很艰辛,在140亿年的宇宙眼里,人类还是十分的稚嫩。 前苏联的科学家卡尔达舍夫 曾经假设过三个 宇宙文明 等级,按照一个等级一分的算法,现在的人类得分0.71分,也就是一级文明都没有达到。

我们还被困在太阳系里无法出去, 更别提到达150亿光年的空洞去证实它是否真的为 宇宙墙 。对于未来人类总是很自信地表示,我们有一天一定会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去寻找另一颗适合居住的星球。 可随着 探索 越深,宇宙中无法解决的谜团也越来越多,有些已经成为了未解之谜。

人类不得不承认宇宙的无穷,当然人类也有自己的无穷,我们有无穷的想象力与创意,来面对未知的宇宙。 人类的文明或许面对宇宙幼稚了很多,但经过传承,已经在向成熟发展, 期待人类走得更远的那一天。

346 评论

Jacksperoll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组成人体的元素有60多种。其中碳氢氧氮是构成人体的最主要元素,钙、钠、钾、镁、硫、磷、氯等7种是必需的定量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前20位,另有铁、铜、锌、锰、钴、钒、铬、钼、硒、碘等十余种是必需的微量元素;这么多种元素,都是从哪儿来的?元素周期表元素是从哪儿来的1957年以前,科学界主张所有的元素或原子核都是在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元素诞生之时就和现在的一样多,元素种类和数量从那之后就从没变过。1957年弗雷德·霍伊尔和伯比奇夫妇(杰佛瑞·伯比奇和玛格丽特·伯比奇)、威廉·福勒四人提出关于恒星核合成的一篇著名论文。该篇论文发表于期刊《现代物理评论》,是恒星物理学演化的指标性论文。这个理论的大意是:告诉我们元素都是在恒星内部合成出来的。这篇论文以四人姓氏开头字母简称为“B2FH理论”,因为这四位科学家对论文成果的贡献是差不多的;但是,这四位作者中只有作者"弗雷德·霍伊尔"获得了诺贝尔奖,另外三个人没份,这也算诺贝尔奖的一次失误了。B2FH论文B2FH理论说了什么宇宙大爆炸只产生了氢和氘,并没有生成其他元素;人们直到在1939才知道恒星燃烧产生的能量是通过核聚变产生的,恒星是一个元素加工厂,可以让氢元素聚变生成各种各样的元素。在恒星内部,氢元素聚变生成氦元素,并释放大量能量;但是恒星上的氢元素也会消耗完,耗光之后还要看剩下的物质质量是不是足够大,如果质量足够大,氦元素又会继续聚变,生成碳和氧;碳元素聚变,又可以生成氖、钠、镁、铝。核聚变反应我们的太阳,他到现在已经烧掉了所有可用的氢元素的50%,再过50亿年会进入燃烧氢的阶段;到那个时候,因为太阳内部可用的氢元素已经用完,内核没有能量产生对抗万有引力;太阳内核会被万有引力压缩,靠外面的那一层物质则会因为失去引力束缚和内核压力剧烈膨胀;太阳会因此变成一颗红巨星,太阳半径则会扩展至火星轨道附近;到那时地球上的一切都将被烤糊,整个太阳系也很难有生命存活了,这应该是太阳系生命史的终结点。如果恒星质量达到太阳8倍以上,则会继续合成更重的元素,质量越大,合成重元素的速度越快,最终会走到铁元素这一步,26号铁元素占据核聚变的一个特殊位置。铁是一个关键节点铁元素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铁不能继续进行核聚变是因为把铁元素中的质子和中子拆出来需要的能量,比铁聚合成重元素产生的能量还要大很多;所以聚变反应到了这一步就入不敷出了,没有能量核聚变也就难以为继了,铁的结合能是最高的。每个核子的结合能与质量数如果想合成更重的元素就需要更大外来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超新星爆发。当8倍以上太阳质量恒星核心物质被压到中子状态的时候,核心体积会急剧坍缩,物质密度达到之前的几亿倍;因为所有粒子相隔距离都很近,铁元素得以快速俘获中子,这个过程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和反弹,产生巨大的能量让铁合成更重的元素;例如:铜29号,银47号,白金78号,黄金79号,水银80号,铅82号,都是这样产生的。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星星决定我们的命运太阳这种质量大小的恒星,在演化末期只能聚变到碳、氧元素,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聚变反应可以到硅元素。但是我们的太阳系有在90多种元素,如果太阳是第一代恒星,是不可能生成比碳更重的元素;所以科学界普遍认为太阳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太阳系源于46亿年前一颗在现在太阳系附近爆发的超新星,它爆发后的尘埃曾经弥漫在现在12光年直径的圆面上,我们的太阳系是在它的”尸体”上形成的;尘埃在温度足够高的时候会旋转凝聚成团,一旦这个过程开始了就不可逆,它会快速形成星体,太阳就是这片尘埃形成的物体中最大的一个,木星是第二大的,其他的边角料则形成了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金星、水星、火星,还要其他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当然,它也形成了我们的家园--地球;包括组成我们身体的所有元素,也是在那次超新星爆发中产生的,我们曾经也是星空中那颗耀眼星体的一部分,是星星创造了我们!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太空探索外文期刊投稿费用

    进行太空 探索 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在地球上通过强大的望远镜观测太空;二是发射航天器对天体进行近距离观测。 无人空间探测器是 探索 太空的主要工具。

    Cindy森小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太空论文发表

    上海科技出版社有《科学》杂志,是关于这方面的。不过需要中文的文章,可以有英文的摘要。

    sunxiaoyan85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太空素材怎么写好发表

    收录论文的杂志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你的首篇一旦发表,二篇三篇就会想着往更高级别的杂志投,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如果得到高一级别杂志编辑的认可,又能极大增强自己的自信,

    君临天下之嚻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际太空期刊投稿官网

    在ICET电子技术国际会议中,有两种可以投稿的方式: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如果想要发表在期刊上,需要在官方网站提交一份具体的文章,并且由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而如果想

    散光女王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太空探索外文期刊投稿

    二选一的话,建议《科学世界》,是科普和知识性的。《科学之谜》的话,看名字似乎内容里都是没有答案的,还是学点东西选择《科学世界》的好。另外还有《发现》(DISCO

    爱上家装饰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