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2

shenli83浪漫满屋
首页 > 论文发表 > 青稞发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ajia1994

已采纳

五二二七四四三三八 q

150 评论

就在水的一方

简简单单的就行,

143 评论

为君俏颜

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甘肃藏区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摘 要]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由于深居西北内陆,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干旱,呈现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再加之甘肃省地形复杂,多高原、山地、沙漠,因此粮食作物种植的难度比较大,青稞是甘肃省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对当地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影响青稞品质以及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种植技术。本文将结合甘肃省青稞种植情况,简要谈谈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 [关键词] 藏区 高原 青稞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152-01 青稞,又称作裸大麦,是甘肃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青稞对藏族人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现代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青稞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青稞品质的要求,就需要对青稞的品质进行改良。 1 影响青稞种植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甘肃的青稞在其生长的前期大都势头迅猛,通常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宽大,而且穗粒多且饱满,然而到了生长的后期,却很容易产生田间倒伏的情况,这导致了青稞的成穗率实际上并不高,而且籽粒的品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青稞的田间倒伏与雨期的到来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量的雨水是导致青稞田间倒伏的原因。在青稞选育品种的时候,就能提前5到十天抽穗成熟,赶在雨期之前完成收割工作,这样就可以成功的避开后期雨水对青稞品质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使得青稞的生长成熟期处于气温最高的时候,对于提高青稞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大有益处。 1.2 气候条件 甘肃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因此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并且紫外线照射强,丰富的光能资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紫外线对避免作物的虫害也有益处。再有就是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青稞的光合作用,夜晚温度低可以减弱青稞的呼吸作用,对青稞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甘肃高原地区多夜雨,雨对青稞的生长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主要在于人们在种植上的把握,若能躲过雨季对成熟青稞的影响,又能够利用好夜雨白天晴这种水热相配合的气候条件的话,对青稞品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1.3 栽培管理方法 栽培管理方法对高原青稞的种植也有较大的影响。举个例子,甘肃人民普遍较晚收割青稞,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即便在收割之后,甘肃人民又习惯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 2 恰当的高原青稞种植技术 2.1 做好选种育种工作 遗传因素对青稞种植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优良的适合甘肃地区的青稞品种进行种植是确保青稞种植质量和产量的基础也是关键。当前市面上的青稞品种很多,其中也不乏更加适合甘肃地区种植的新品种,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比较弱。因此当前想要做好选种育种工作的关键在于做好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让农民们更多的选种优良的高原青稞品种。 2.2 选择适合青稞成长的环境 正如前面所言,青稞的生长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想要在种植中获得高品质、高产量的青稞酒需要尽可能的为青稞选择适合的成长环境。在选择青稞的成长环境的工作中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是土壤因素,要尽可能选择土壤疏松、酸碱度合适的土壤进行青稞的种植;其次是水源因素,青稞的生长需要必要的水分,应当尽量选择在接近水源,能够保证青稞生长需要的水分的土地进行种植;最后还需要考虑光照因素,光照条件对青稞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充足的光照是促进青稞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种植青稞的地址最好要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2.3 做好青稞的防害工作 这里所指的青稞防害工作主要指的就是防虫害和防病害两个方面。高原青稞在种植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的危害,并且病虫害多发生在青稞生长的中后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做好防害工作。首先,对于青稞而言,其最可能遭遇的虫害就是蚜虫害。针对蚜虫害,主要需要进行的就是喷洒农药工作,适时适量的喷洒农药可以有效的预防蚜虫害。其次,青稞在生长过程中还容易患上黑穗病、白粉病以及锈病这三种植株病,针对这三种病害,主要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方法也是适当的喷洒农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发现青稞植株出现的病虫害,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4 预防青稞倒伏 青稞田间倒伏是影响青稞品质和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青稞出现倒伏除了和青稞本身不是抗倒伏品种有关,还和种植技术有关。种植过程中的密度过大、过度灌溉或者过度施肥都容易导致青稞出现倒伏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密植,同时进行适度灌溉和施肥,灌溉和施肥应该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2.5 及时收获并脱粒 在青稞成熟之后及时进行收获也是保证青稞产量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太早或者太迟进行收割都对青稞的品质和产量有不利的影响,从甘肃当地的气候情况来看,最佳的收获时间大约在蜡黄的末期,或者是在地里的青稞茎秆90%都变成黄色时进行,过晚收割常常导致青稞成熟过度,籽粒的饱满程度、色泽和蛋白质含量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收割之后,不能按照过去的习惯将其堆放一段时间后才运回进行脱粒处理,甚至运回后还要堆放在院中一段时间才脱粒,堆积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会使得青稞的呼吸作用加强,消耗籽粒中的营养成分,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甚至还会引起籽粒的霉变,使得青稞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相反的,收获之后就应该及时的运回并且进行脱粒处理。 3 小结 总而言之,青稞作为甘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甘肃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提高高原青稞的种植技术,有利于提高青稞的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1]张文会. 西藏青稞加工产业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2]拉旦.青海高寒地区青稞种植技术及利用[J].草业与畜牧,2014,04:18-19+39. 看了“青稞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青稞种植的方法 2. 地理科学论文关于青藏高原(2) 3. 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论文 4. 浅议中国民族政策论文 5. 传承红色基因的文章

332 评论

天棚元帅

西藏圣伯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及其农业研究所积以往数十年青稞科研成果、依托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技术优势,由全国著名青稞育种、加工专家强小林教授创办,于2004年正式注册组建的专门从事青稞及其青稞β-葡聚糖利用加工等研究的技术开发型企业。 强小林,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兼任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他在西藏25年来一直致力于高原农作物育种、生产技术改进和产后利用技术研究,在青稞育种、栽培和加工利用领域有独到的贡献。先后主持参与了3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8部;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并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奖项,为发展西藏的农业科技和生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国内外研究证实,β-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突出的降血脂、调剂血糖、排毒清肠和防癌作用的生理功效成分,主要存在于香菇、灵芝、燕麦和大麦之中。随着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现代文明病的高发,膳食纤维β-葡聚糖的需求愈加旺盛。青稞是西藏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中、藏传统医学极力推崇的食疗作物。在对西藏75个青稞代表品种研究后发现,其β-葡聚糖平均含量达到5.25%,是目前世界上含β-葡聚糖最高的麦类作物,而强小林等人以高产、高蛋白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杂交选育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5”的β-葡聚糖含量高达8.62%,居世界大麦品种之首。该品种正在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为了研究提取青稞β-葡聚糖的产业技术,在将β-葡聚糖含量高而稳定的“藏青25”锁定为提取β-葡聚糖的专用青稞原料品种后,西藏青稞研究与发展中心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合作,成立项目组系统,开展了“西藏青稞β-葡聚糖的生理功效、提取利用技术及其功能食品开发”的项目研究。围绕如何从青稞中提取β-葡聚糖,使其达到高提取率、高纯度,经过一系列提取试验(小试)和工艺中试,研发了“青稞β-葡聚糖试验提取技术”和“青稞β-葡聚糖生产提取技术―两项工艺,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在粉碎谷物种子之后,加水,添加萃取促进剂进行萃取,离心分离,收集上清液,加温去除上清液中的蛋白质,然后,在上清液中加入沉淀剂,自然或离心沉淀,喷雾干燥沉淀物。由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提取率和在产物中保有较高的β-葡聚糖含量。经反复精提后的产物中β-葡聚糖含量可以达到80%左右,甚至更高。 研究发现,提取过的β-葡聚糖的副产物高纤维青稞粉,仍含有3%的β-葡聚糖,可以开发各种功能型食品,大大拓展了青稞综合开发利用的空间。目前,西藏圣伯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副产物生产面条、饼干、蛋糕、曲奇点心、饮料等产品,受到了民众的青睐,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项目组亦通过开展针对青稞、大麦β-葡聚糖降血脂等生理功效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初步确认了相关产品降血脂、减肥等功效,目前正由专门机构进行保健品检测申报等。 青稞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功能食品通过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该项目组发挥了西藏青稞β-葡聚糖含量高和保健功效突出的优势,填补了国内青稞β-葡聚糖产业化发展的空白,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其中高β-葡聚糖青稞品种培育和部分β-葡聚糖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我国青稞β-葡聚糖的研究和开发走向成熟,将带动农业产业新革命。

101 评论

执念梦浮生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

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修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2

近日,袁隆平院士团队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再传利好消息,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袁老开心得像个孩子,并表示要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袁老对事业的孜孜以求令人感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也有这么一位“青稞领域的袁隆平”,为青稞增产贡献了自己一生的力量,他便是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博士。

31个春秋的矢志研究,先后主持选育20余个青稞品种,为西藏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作出了杰出贡献,仅藏青2000一个青稞品种,便为西藏农民增收7个亿。作为西藏首位藏族农学博士,有人说:西藏人民吃的每一口糌粑里,都有尼玛扎西的科技贡献。就这样一位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里”的优秀科学家,却在2020年9月5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对家国的朴素情怀。1966年出生在西藏一个平凡家庭的尼玛扎西,也经历过一段曲折的童年历程,那时家中的青稞总是不够吃,家人只能依靠制作陶器换取口粮。这样的经历使尼玛扎西从小便怀揣着一个种好青稞的梦想。在梦想的指引下,尼玛扎西努力学习,小学、中学、大学,尼玛扎西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农科院工作的尼玛扎西获得了前往加拿大深造的机会,导师本想留他继续攻读学位,但接到单位来信的他,却毅然放弃机会回到国内。这样的放弃不仅一次,本有机会留在国外研究中心工作的他,却又决然回到了工资收入只有国外十分之一的西藏农科院。别人问他,他总说是党培养了他,西藏需要他,祖国需要他。

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对事业的坚贞热爱。粮食育种工作是一项极其枯燥繁琐的工作,更遑论是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青藏高原培育青稞,但尼玛扎西一扎便是31年,潜心于青稞育种研究和推广,甚至一年内也只休息三天。农科院院长办公室的门上总是挂着出差、下乡的牌子,只要一有时间,尼玛扎西便卷着裤腿,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区的每一块田间地头,推广青稞品种、示范讲解种植技术,忙得经常忘了吃饭,只能简单地糌粑就水解决。每次同事在监控中查看试验田青稞成长情况时,总能看到院长瘦削的身影在田中站立。正是对事业的无限坚贞热爱,支持着尼玛扎西攀上了一道道科技的高峰。

我们永远怀念尼玛扎西同志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学者型领导,尼玛扎西的级别已经不低了,很多事不需要亲力亲为,但一到了项目研究上,却变得异常执拗,从宏观把控到项目申报书的小标题,事无巨细,他都十分关心。但对于自己的荣誉方面,他总是淡然面对,因为要下乡,申报院士的材料也只是请同事帮忙把论文汇总了事。相较于名与利的烦扰,他看中的是西藏农民的福祉,他选择的是把粮食安全紧紧握在群众的手里。纵使自己的身体很差,也从不在同事面前谈论自己病情,但院里的援藏干部下乡时,他却总是担心叮嘱要带好氧气;一位陌生的大学生来信求助,他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三年,结果这位学生也追随他的脚步进入了青稞研究领域。正如他所说,我是为青稞而生,就想一直做青稞。

青稞熟了,但却再也不能在青稞丛中看到尼玛扎西的身影,他虽已离去,但他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青稞育种的历史丰碑中。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 评语 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袁隆平先进事迹心得收获4

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105 评论

相关问答

  • 青海论文发表

    工程师评职称的刊物这边 有的

    美美吻臭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青岛论文发表

    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每年检索、整理、编辑完成《青岛科技大学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并发给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学院;信息中心每年承担检索课题并提供检索报告100余份

    叶伟205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青年论文发表

    大学生如何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呢?发表论文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包括在校评优甚至是出国都是有帮助的。近期,有许多大学生咨询小编有关于论文发表的问题,大部分大学

    yy瘦胖纸 10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青海发表论文

    在知网上面查下吧,看看他们收录的文章。

    多彩装修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青稞发表论文

    五二二七四四三三八 q

    shenli83浪漫满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