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2

天天有阳光
首页 > 论文发表 > 中国文学作家发表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纯佛雨

已采纳

邹洪复所创作的评论文字是人们欣赏的那类雅俗共赏的评论,这是一种新批评的路子,通过所评作品来表达或延展评论者自己所认为的创作观点和美学观念。阅读邹洪复的评论,可以感受到每一篇评论都是他细细咀嚼了书的芳香之后,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作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回味。它们真挚,亲切,见解独到,入木三分,每一个字都是真实情感的流露,里面融入了他的思考,他的写作经验,他对作者文字的深刻体悟。可以说,邹洪复的评论既中肯客观,又极具专业水准。邹洪复发表的部分论文、评论(共计53篇):1,论文《谈谈音乐的模糊美》发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1995年第3期)2,论文《通俗歌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6期)3,评论《是否当代诗歌的悲哀》发表于台湾《乾坤诗刊》(2000年第1期)4,论文《融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发表于《沂蒙教育》(2000年第5期)5,书评《倾情艺术,流淌真诚——简评黄强诗集〈有梦无痕〉》发表于《热风》(2001年3期)6,评论《这是一个伪文学横行的时代》发表于《科学与民主》(2002年第一卷第十二期)7,书评《读巫昂诗集〈什么把我弄醒〉印象》发表于《读书时报》(2003年1月29日)8,评论《游于诗内无所往而不乐——评邵光智的散文诗》发表于《山东邮电报》副刊(2003年7月25日)9,书评《一部用爱的交响曲谱成的小说——评张执浩长篇小说〈试图与生活和解〉》发表于《黑龙江晨报》副刊(2003年4月9日)10,书评《爱在生活的气韵和琐碎里面涌动——读那言随笔集〈家有蛮妻若兰〉》发表于《春城晚报》副刊(2003年7月16日)11,书评《清醒活着的方法——读古古新著〈在商言商〉》发表于(《太原晚报》副刊,2003年2月8日)12,书评《干嘛要和最亲近的人闹情绪——读满庭花雨的长篇小说〈媒子鸟〉》发表于美国《侨报》副刊(2004年3月5日)13,书评《醉读〈陈寅恪读书生涯〉》发表于美国《新象周刊》副刊(2004年3月26日)14,评论《一个社会没有文化的表征》发表于美国《侨报》副刊(2004年4月16日)15,书评《不与无道者同谋和共事——读周益崧《驾羽随风》》发表于《燕赵都市报》副刊(2004年07月23日版)16,论文《关于创新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教育前沿》(2004年12期)17,评论《读谢明洲随笔集[一滴幸福]有感》发表于《山东作家》(季刊)(2004年4期)18,论文《对“改革”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民主中国》(2005年1期)19,论文《诗歌写作的方向》发表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5年2期)20,书评《幸福只给懂得幸福的人》发表于《山东文学》(下半月刊)(2005年第6期)21,书评《官员应学郑金兰——读郑金兰随笔集〈下乡手记〉有感》发表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5年6期)22,论文《中国诗歌发展趋向的可能性判断》发表于《敦煌》诗刊(2005年上半年卷)23,评论《诗歌:什么是先锋化写作和灵性写作?》发表于《汉诗评论》(2005年第11期)24,评论《一幅画和一个画家》发表于《沂蒙生活报》(2003年3月26日版)25,评论《文化本源的凸现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发表于《沂蒙生活报》(2004年1月2日版)26,论文《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美好素质养成初探》发表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27,论文《音乐教育应该具有的新走向》发表于《中国体卫艺教育》(2008年第5期)28,评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出口——读山东文章的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有限公司编的《大周刊》杂志(2008年8月8日版)29,笔谈《关于当代诗歌若干问题的问答》载于《沂蒙文学》(2002年第1期)30,评论《儒雅文采君子情怀——简评武传法散文集〈沂山赋〉》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2期)31,评论《人性光芒诗意漫步——评邵光智的诗》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2期)32,评论《遗弃形式向内心靠近——简评刘书峰诗集〈流浪的翅膀〉载于《沂蒙文学》(2001年第4期)33,评论《请你和大自然亲如一家——读杨同杰新著〈热血追寻〉发表于《临沂日报》(2006年10月13日农村版)34,评论《文以学养并提——读党宝修先生〈党家山人诗集〉随感》发表于《沂蒙生活报》副刊35,评论《一部值得去读的长篇小说——简评郭庆文的〈梦该有个家〉》载于《沂河》(1999年第1期)36,评论《用语言作曲的小说——于彦国短篇小说集〈赶集〉印象》发表于《沂蒙生活报》副刊37,评论《从朦胧到明朗,一个诗歌新时代早已开始》载于《光明观察周刊》(2004年2月10日,总第122期)38,评论《活着的姿势——序秦友刚、刘燕散文集〈走在路上〉》载于(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版)39,评论《诗歌写作的支点——读蔡楚先生诗歌作品随感》载于诗集《别梦成灰——蔡楚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版)40,论文《音乐教育酿造美好人生》发表于《艺术教育》(2009年第1期)41,评论《自己的宫殿——读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载于《黄河诗报》(2009年3期)42,评论《大梦谁先觉读者会心知——读魏然森长篇小说〈越位〉》载于《鲁南商报》2009年5月9日版和《兰州晨报》副刊43,评论《用心灵的光芒照亮写作——读王相理散文集〈追求〉载于《鲁南商报》2009年12月5日版44,评论《神领意造处,天成高格调——牧青作品观后》载于《美术收藏》2008年第10期45,评论《心有灯塔,照亮诗歌——诗人王竞成论》载于《黄河诗报》2011年第1期46,论文《对合唱中音乐指挥的几点理解和认识》载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华章》杂志2011年9月版47,论文《如何面对通俗歌曲的低俗和恶俗》载于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艺海》杂志2011年第9期48,论文《对合唱中音乐指挥的理解认识》载于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艺海》杂志2011年10月版49,论文《音乐呼唤摇滚精神》载于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音乐生活》杂志2011年第10期50,评论《什么样的诗歌是好的》载于《新晨报》今日沂蒙副刊版第3期51,评论《清新优美,朴素纯粹——诗人邵光智论》载于《未央文学》2012第2期52,评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角落——对几位通俗女歌手的点评》载于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音乐生活》杂志2012年第4期53,评论《音乐思潮兴起的几种力量——读冯长春著作[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得到的启示》载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06 评论

玲珑金月

学术史系列1.《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术史初议》(1.25万字),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1。2.《跨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呼唤学术的独立品格》(0.6万字),《湖北大学学报》1998.2,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3.《明清诗文研究述评》(1.5万字),载作家出版社99年11月版《中国文学年鉴》。李贽研究:4.《论李贽对专制社会文化空间的拓展》(1.1万字),《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首都师大出版社1994.10。5.《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与李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李贽论丛》,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明清小说研究系列:6.《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1.12万字)《明清小说研究》1996.1。7.《乱世英雄的喜剧悲歌--〈三国演义〉的复杂文化蕴涵刍议》(0.7万字),载《三国演义新论》,华中理工大学版1999.5。8.《三国演义新校本前言》(1.35万字),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的《三国演义》9.《潘金莲的人格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及其文化诠释》,《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10.《小说的小字史议》,《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6期。11.《说岳全传论略》,《唐宋元明清文学讲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12.《小说补天论——笔炼阁主人小说观念初窥》(1.1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13.《幻情浓处态千般——第二十三回赏析=,《红楼》1989年第1期。14.《漫论读法说金瓶》《高师函授学刊》1989年第6期。15.《贞女神庙的尴尬与自嘲--读<聊斋志异·金姑夫>》,《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6。16.《论清代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变》,《高师函授学刊》1996.7。17.《儒林外史二题》,《高师函授学刊》1991年第11期。诗文研究:18.《竟陵派诗论的现实土壤与历史渊源》,载《竟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论文集),1987年5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论元代散文的文化境遇--兼释元代散文的跌落》,《华中师大学报》1999.6,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20.《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荆州师院学报》1999.4,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21.《论明末清初文化启蒙思潮中的廖燕散文》,《华中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全文转载。22.《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一),《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3期。23.《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二),《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9期。24.《元明清散文发展论略》(三),《高师函授学刊》1992年第11期。25.《明代散文论纲》,《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7月。26.《<历代名人名简>(丛书)总序》,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全书5册。戏曲曲艺研究:27.《元杂剧漫论》(上、下);《唐宋元明清文学讲座》,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28.《论夏雨田的相声创作与中国优语文化》,载《幽默人生效应--夏雨田作品评论集》,1993年11月武汉出版社出版。29.《死的历史与活的当代--在通俗文学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高阳研究系列:30.《高阳:一个刚刚打开的话题》,《长江日报》1995.5.3发表时有删节,后在《中国经营报》1995.9.5全文发表。31.《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方法与思想刍议》,1998《华中师大学报·高阳研究专集》。32.《大厦将倾时的铁腕女性--论高阳<胡雪岩全传>中螺蛳太太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涵》,首发于《通俗文学评论》1995.3,后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中国工商联版1997.2。33.《决胜岂止在战场--读高阳的<大将曹彬>》,首发于《通俗文学评论》1995.4,后收入《解读八面人生》,中国工商联版1997.2.语文新课标及语文课程改革:34.《关于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语文建设》,2004年第5期。35.《文学研究的新理念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语文》,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学术随笔:36.谈谈文学的人格品味(《长江日报·江花》1995.2.8)。37.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辞典》出版(《文艺报》1995.1.21)。38.《铁腕女性螺蛳太太》,《中国经营报》1996年1月16日。39.游记成了流氓(《长江日报·读书》1996.3.24)。40.《枯树吟》(散文),《武汉晚报·白云阁》2002.4.23。41.《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华中师大报》2004年11月30。

195 评论

真理在朕

文学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文学学术论文要如何发表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结合 摘要: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逐渐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慢慢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与传统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和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文学必将和传统的文学一样,成文文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两个方面来对进行了探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口头形式的文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传统的文学逐渐取代了口头文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文学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网络文学从外表看上去只是对写作的形式进行了改变,其实这是在文学领域正在进行的一场革命。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现状的比较 网络文学为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文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一个人写作的模式,变成了一个集体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修改。但是,归根结底网络文学还是一种文学,它与传统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复杂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并不是由二者不同的文学特征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不同的载体,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比较实际上是构建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传播载体之上。 (一)存在方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从文本形式、文类界限和文本载体方面进行比较。 (1)文本形式的不同 对于传统文学的文本形式大都是由线性平面的文本结构构成。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尽管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等手法,但是受到媒介的三维空间的限制,其文本的容量是有限的,大大的限制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文本形式是超文本链接的形式,在阅读的时候显示出超线性或多线性,既由刚线性结构转变为线性结构,又线性结构转变为链接性结构,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的结构。 (2)文类界限的不同 在传统的文学类型中,有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生活实录和文学创作、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都非常的明确。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传统的文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分辨出这篇文章是哪一种的体裁。但是在网络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学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中,我们很难将这些作品进行分类,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模糊不清,应用传统的文学分类也无法对他们进行归类。 (3)文本载体的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报纸、杂志和书本等载体呈现出来,它们摆放在书架或者书桌上面,构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网络文学则是是电子符号呈现在电脑上,传输在网络之上。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 (二)创作模式的比较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的不同主要是从构思方式和创作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构思方式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是一个人进行的,它的构思是基于个人的艺术思维,主要表现出作者一个人的生命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不断为传统文学的内容而寻找新的形式,用整体的艺术来施展个人潜在的艺术价值,为作品的形成创造出审美原创的艺术基础。而网络文学的构思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构思方式,网络文学的写作是随意的,不需要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艺术构思。网络文学就是第一时间记录下当时的生活状态和真实的感受,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下个人的喜、怒、哀、乐,写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一些事物的看法,不是因为写文章而去思考。 (2)创作手段的变化 在传统文学创作的时,作者是通过笔在纸上一字一字的写作出来,然后在对其进行修改。而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作者只需要在键盘上输入或者是用交互语言的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这种创作手段的变迁,使得作者创作起来更加的具有效率,创作的环境更加的舒适。 (三)传播模式的比较 (1)传统文学是以书面材料为载体进行传播。 传统文学的传播途径属于单方向的,传播模式只是作者——传播载体——读者。对此,有人就认为:“在这里作者是核心元素,对作品内容具有极大的控制能力,而读者只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思维来进行阅读和品味。 (2)网络文学具有双向交流的特性。 网络文学信息的传播是双方向的,它的传播模式是作者——载体——读者——作者(或者是其他的读者)。在一般的情况认为,读者得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才会更容易的去进行阅读和交流。在网络文学中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就形成了作品再被创作的过程,将作品的创作变成了一种欣赏。 (四)语言的比较 网络文学在存在方式、创作模式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对语言带来一定的变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它的语言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束缚,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 传统的文学特别注重文学语言的情感性,常常通过气氛的渲染、景色的烘托来表达出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时为了丰富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作者往往会对某些故事情节进行长篇的叙述。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的阅读和传播,网络文学的作品其语言往往追求简单、直观、形象的表达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需要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学中的语言的描述,在读者的脑海中会勾勒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但是网络文学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的色彩,程序化的语言模块取代了个人的色彩,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 作为一种新的 文学形式而出现, 网络文学的出现适应时代的 发展。它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在文坛中还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的根深蒂固,但是与传统的文学相比其还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他们更好的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力会与日俱增,传统的 写作与网络写作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的优势逐渐的表现出来,网络文学有压倒传统文学的趋势。但是,它们归根结底都是属于文学,它们只有在相互弥补和完善中才能共同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正在慢慢的结合,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一)开发工具的结合 在传统的文学模式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在一张桌子上拿着笔慢慢的进行文学的创作,在种创作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在现在的写作过程中是作者 应用电脑和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你是在家里、郊外或者是公交车上都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修改。当文学作品创作完需要 发表时,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将 文学作品发送到相关出版社的网站或者邮箱当中,彻底代替了以前通过邮信的方式来发表文章,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安全性。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经说过:“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在开发工具这方面,传统文学的作者在应用网络文学 工作方式的模式,是对开发工具方式的结合。 (二)发布方式的逐渐结合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发布方式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将两种文学的发布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两家作者希望达到的目标。传统文学作者在将自己的作品发布的同时,也在建立自己的微博和网站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建立一个与读者交流的平台来与读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得每一个作家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发布中心”和“出版社”;一些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应用传统的文学发布模式,他们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同时,也 联系相关的出版社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出书卖和报纸进行连载,网络文学的作者借用传统的文学评价的标准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要求,以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肯定,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的文学,文学作品的发布方式的改变都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思维观念的逐渐结合 网络文学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逐渐的成熟起来,也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和劣势,应该努力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学习,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水平。在这段时期内,传统的文学也逐渐认识到了网络文学的本质,对网络文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学习网络文学的优势,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文学的评价标准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也正在逐渐的结合,对于传统文学它的受众面很窄,影响力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传统文学的作者往往认为凡是发表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精品。但是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后,他们看到只要是面向大众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的达到对文学作品进行普及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在创作和发布传播工具方面,以及反映 社会新气象和新的生态 环境等方面,大力向网络文学靠近。 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但是想要将网络文学融入到传统的文学中,让传统文学完全容纳网络文学,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例如一些生命力很强、具有深刻内涵小说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努力之后,最终成为经典之作。传统文学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也经不起时间的磨损,它的劣势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网络文学为弥补传统文学的缺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网络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为传统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逐渐的结合为读者提供更为满意的文学作品。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文坛的破裂,实际上是各个板块之间的紧密互动。一方面,商业出版社将大众文学与网络文学自然的结合在一起,网络文学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通过出版社出版,传统的文学又可以通过网上付费的模式在线阅读。传统文学逐渐的结合网络,在创作上频繁的交流,作者之间不断的研讨和培训,两种写作方式展开积极的对话,寻找更多的关联点。 三、结语: 从根本上来讲,网络文学就是对传统文学的一场改革。对于这场改革传统文学领域的大多数作家对网络文学还不是非常的了解,我们必须对网络文学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优势和长处。这场文学的改革异常的盛大,意义注定重大,有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高潮,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崭新的时代。 看了“如何发表文学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发表 2.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3. 发表学术论文的心得 4.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17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著名文学论文发表作家

    1 俞中良是一位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2 俞中良生于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英国萨里大学文学硕士学位。3 俞

    bluelights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作家杂志投稿

    《读者》投稿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信箱(730030) 原创稿 荐稿 《青年文摘》绿版投稿地址: 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3号浩鸿园静

    锦和110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能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论文

    xiaohua

    雨天啾啾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科学家论文发表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

    馒头的馒头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美国作家发表论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是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水平离不开英美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 毕业 论文优

    小龇everyth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