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80

我的太阳0001
首页 > 论文发表 > 任正非的论文在哪里发表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睡不死也睡

已采纳

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要向华为人传递和强调的理念与价值观就是“居安思危”;那么华为人要如何“居安思危”,如何“预防危机”呢?答案就是“优化管理”。

97 评论

洋洋捌月

可能是因为任正非说出了IT行业以后的发展与未来,太现实了

194 评论

michelleyi

只要自己不灰心,任何时候都有翻身的机会的。话说任正非当年也经历了好几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呢。扩展资料:87年,43岁的任正非在南油被人坑了200万的贷款,而妻子也在各种家庭矛盾中与他分手。遭遇双重打击的任正非甚至没有来得及悲伤就要重新开始起步。因为他有一儿一女,还有退休的老父母,以及6个弟弟妹妹需要照顾。迫于生计,任正非不得不开始了创业,靠着21000元资金创立了华为,最初两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有过几次经历,任正非萌生自己干的想法。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华为终于迎来了大发展,2001年,居安思危的任正非在企业内部刊物上发表了《华为的冬天》。这篇文章之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2002年,华为的冬天也来了。任正非说:“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那时候的华为有几万的员工,而且,每天还有新的员工在不断涌入。用任正非的话说,“要出来多少文件,才能指导和约束公司的运行,你可以想象混乱到什么样子。你不拿主意就无法运行。”这种混乱高压的状态让任正非第一次理解了那些承受不了而选择自杀的高管。他说,“把你聚焦在太阳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当。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皱巴巴的,内外矛盾交集。”如此往复,大约在2003年前,任正非的身体累垮了,患有多项疾病,动过两次癌症手术,而支撑他的,是他的乐观。创立华为以来,任正非不止一次患上严重的忧郁症,不止一次被累垮,但他乐观的精神支撑他走到现在。

263 评论

小不点儿淘气

还有翻身的机会。跌倒了算什么,总结教训,爬起来再前进!创业必有风险,失败很正常,刚刚30岁,创业的道路还很漫长。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筹款再战,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步探讨。逢天时地利人和,翻身大有希望!

168 评论

xiaoyimoon

答:前者主要从事学术的研究,而后者主要是为华为的发展服务,对此,我觉着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145 评论

星闪乐途

对比丘成桐和华为的“数学家”,他们的区别在:我们大家所说的“数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数学”。 华为的数学家,主要解决硬件和软件问题的应用数学家,真正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所需要的数学家是那几个与自己业务相关的领域。

171 评论

种菜的阿布

数学大师丘成桐谈到数学不仅可以解决工业界问题,本身就很重要。为此他提了一嘴华为的“数学家”。

华为有多少数学家呢?

任正非的说法是:

700多个数学家,800多个物理学家,120多个化学家,6000多个基础研究的专家,6万多个工程师。

这些人如果你采访他们,问你是不是数学家,恐怕许多人会说自己是“数学工作者”,当不起“数学家”的称呼。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大部分是做基础数学的,那么华为的“数学家”呢?

对此丘成桐有说法。

“我在报纸上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负责人讲他们有多少多少数学家。不过,到底是数学家,还是做数学的工程师?”

“我们在座的都是数学家。”丘成桐看了看自己两侧的本届ICCM重要奖项的得主们,“但我不认为他们跟华为里的700多个数学家有很多往来。”

这是因为,大家所说的“数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数学”。丘成桐讲,华为的数学家,可能还是解决硬件和软件问题的应用数学家偏多。“真正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跟他们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丘成桐的意思是,华为的“数学家”严格来说是“做数学的工程师”,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华为数学家和主流数学家分别做什么

华为在俄罗斯和法国都有数学研究所,来看一下他们做了什么。

在任正非的支持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了专门的算法研究所。华为俄罗斯数学家曾在3G和2G在算法层面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打通算法后,华为产品有了竞争力,重量轻、体积小,技术实现欧洲领先。这种名为SingleRAN的创新以及分布式基站,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华为得以崛起的一大突破。任正非将之归功于“数学的力量”。

任正非

华为第二家数学研究所在法国设立,华为法国数学研发中心致力于通信物理层、网络层、分布式并行计算、数据压缩存储等基础算法研究,长期聚焦5G等战略项目和短期产品,完成分布式算法全局架构设计等。国立高等电力学院教授、电信专家Merouane Debbah将担纲研究中心主任。

在P9与徕卡的合作中,数学算法上的突破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华为P9的图像处理芯片ISP是由华为法国索菲亚芯片研发中心研发的,可以帮助P9实现从前传统单反相机,或者电脑后期处理才能做到的特性和效果。

可以看到,华为这些“数学家”做的工作,确实和主流数学家的工作领域不同。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称之为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相关的专家,或者信息论、图像处理相关的应用数学工程师更为恰当。他们的论文,也大多发表在IEEE这类通讯、电子工程学方面的期刊,而非数学期刊。

主流数学家做什么?做底层的理论研究。

谁是主流数学家?比如,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受邀的报告人也不能说华为的“数学家”与他们完全没有交集,可以归到Mathemat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下面,但这个交集真的很小。

华人呢?比如,丘成桐说的自己身边的ICCM重要奖项的得主们。

为何华为坚持要叫“数学家”

那么华为为何坚持要叫数学家,数学研究所等等。我个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想表达一种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决心。任正非讲过一段话,说明为什么华为要坚持投入基础理论研究。

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任正非

任正非还说过,过去那种产学研分工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等科学家们按照程序做完,所以我们自己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

其实这里容易给人一个误会,就是华为以前是做工程科学创新,将来华为要做基础数学研究,要打破国家养科学家的那种产学研分工模式,把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活给抢过去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原因如下:

第一,华为需要的数学家依然是那几个与自己业务相关的领域,他们与主流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交集很小。

第二,数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其实远远走在应用的前面,大部分主流数学家的工作,比如代数几何,可能在100年内都不会进入工业界。同理,华为需要的依然是应用数学家。

第三,任总说的困境是香农定理和摩尔定律的极限,不是仅仅依靠数学创新能解决的。任总说的,也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和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演化,会受制于香农极限,土耳其教授Erdal Arikan提出的Polar code是目前唯一能够被严格证明可以达到香农极限的方法,但这也意味着编码这块的增益已经到头了。有线通信这边也不乐观,光纤传输信息的带宽也有一个摩尔定律。在集成电路领域,由于晶体管太小,分布太集中,就可能会产生量子隧穿效应,这使得摩尔定律在放慢甚至走向终结,目前产业界在走向3D芯片结构来试图克服。要发展有线通信,需要大量更先进的光电芯片,回到集成电路的难题,只能依赖全世界精英,从材料、设备、工艺到设计,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一起分工努力才能不断发展。

那么,华为培养的数学家,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不久前在采访中也向华为高级副总裁、人力资源部总裁吕克提了一个相关的问题。我觉得吕总的回答其实把华为的“数学家”究竟做什么澄清清楚了,所以将他的回答附在结尾,供大家参考。

我的问题是:华为有很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怎么考核?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也在想考核科研人员。华为作为一家企业考核科研人员,只是把钱变成知识,不产生产品、销售数字,你们怎么考核?

华为

吕克:这是一个好问题。首先,澄清一下,过去华为公司内部基本上没有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生物学底层的东西,华为是一个商业公司,更多的要解决应用创新和工程创新的问题,不解决理论创新,也不解决最基础的创新问题。理论创新和基础创新本身是院校、学校。大家都在用学校的这些东西。所以,在过去对科学家的考核,更多的是基于他的产出。

比如说有目标,就像AI技术,AI技术应用到手机这就很具体,看你能不能做出来,效果怎么样。这种考核本质上看和公司的考核差不多,是基于结果导向,争取可度量,不能度量也看应用的效果。

现在正在进行一些改革,华为碰到最大的变化是很多东西无法跟随,有些技术业界有现成的理论。比如说半导体,原来半导体有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现在18月翻不了一番,通信行业频谱的利用率,2G、3G、4G、5G,频谱的利用率不同,香农定律在里面起作用,香农定律已经到极限了。

芯片、信号这两个方面极限了,怎么打破这个极限?不打破极限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不可能无限上去。如果这个极限不打破,产品成本优势不能体现。最后同质竞争,这时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打破理论。

华为5G

科学家过去华为没有纯理论研究,更多是工程、应用、集成创新上,真正的理论家在院校,跟国内大多数的企业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一些科学家的考核更多的是怎么技术转换成商品,本质上跟工程师一样,只是所做的问题难度、深度更广一点而已。

现在行业发展到一个瓶颈期,有最基础的理论要打破,香农定律、频谱利用、摩尔定律的密度要打破这时华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挑战。这时人才结构发生变化,更多招一些纯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多跟基础理论人员挂钩。我们对博士的招聘力度大多了,原来不需要进行一些研究,博士和硕士没有严格区分到底怎么用,这两年博士来了以后使用方法不一样了,会组织起来在2012实验室关键方向上,频谱利用、散热等形成一个高精尖的团队,他们去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机理改善,有大量的研究。

对他们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结果导向,现在是要尊重科学研究研究,从0到0.1是先研究方法,0.1到1是变成科学样机,1到10是变成商业样机,10到N是大规模复制的过程,创新由四个阶段构成的,过去因为很多应用,基本上在1到10、10到N的状态,现在考核机制完全延伸。

一段时间内证明了理论可行,0到0.1,哪怕证明了不行也是一个道路,就能拿到相应的奖金。极化码的专家就是这样,他解决了0到0.1的问题,我们跟他一起解决了0.1到1的问题,把它变成商用化,接下来我们公司把1到10做出来,把技术变成产业化。我们也给他发了100万奖金。对科学家要基于里程碑,科研通过里程碑奖励,而不是通过最后的结果,最后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都用结果来做,没有人愿意干,因为至少有50%以上的结果失败,就没有吸引力了。现在正在调整。

如今,全世界的企业都在研究华为、学习华为,老板要学,中层要学,员工也要学习,老板学习华为的管理思维,员工学习在企业中的定位。

咋们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国外已经扬眉吐气,这里有一套中国商界风云人物传记,包括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马云,万达的王健林等等。

98 评论

我是怖怖

30岁创业失败,这个很正常的呀,因为这个年龄就是敢拼敢闯的时候,所以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大不了,虽然欠债30万,老婆又要离婚,但是只要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创业失败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肯定会东山再起的,如果这个时候老婆要离婚的话,你可以给老婆解释解释失败的原因,让他能够理解,如果他实在不能够理解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说明这个女人不能和你共同吃苦,所以自己更要争气,越是年轻的人吃过苦,失败过,其实后面越容易成功

281 评论

相关问答

  • 任正非最近发表的论文

    华为把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企业如何生存下去?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收缩和关闭边缘业务线,把寒气传递给每

    新羊年新气象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任正非发表的国际论文

    任正非称华为应改变经营方针,在经济增长的衰退期企业将面临经济收入减少的风险。

    深田和美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任正非的论文发表的时间

    生存之道:狼性文化狼的特质是合作、团结、耐力、执著、拼搏、和谐共生、忠诚。狼性的原则是忍辱负重、整体至上、顺水行舟。华为的狼性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打造和保持的?

    1234大兄弟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任正非发表论文

    任正非称华为应改变经营方针,在经济增长的衰退期企业将面临哪些风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文中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

    淡蓝喵喵喵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任正非发表论文的时间

    引言:华为是一家非常有名的创新型企业,而且华为也做出了许多优质的产品。华为这家公司还非常喜欢招聘一些天才,而华为新的“天才少年”出炉了,那么这个天才少年到底是谁

    糖果屋de芒果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