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地下水论文发表

地下水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地下水期刊

以下水利类核心期刊可供你参考:1.水利学报 2.水科学进展 3.泥沙研究 4.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5.水力发电学报 6.水利水电技术 7.长江科学院院报 8.水利水电科技进展9.水力发电10.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1.水电能源科学 12.人民黄河 13.人民长江 14.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望采纳!

这个不是核心期刊来的。

经查,此刊问普通省级刊物,非核心期刊至于算不算权威期刊,要看你们单位自己的规定。权威期刊,这个说法,本来就是很模糊的,没有具体的标注,一般都是各单位,自己从国内外的刊物中选出部分和自己行业最贴近的、主管部门是自己单位直接上级的刊物或是本行业内的知名刊物(其中至少90%以上是核心),定为本单位的权威刊物,每个单位的权威刊物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可以找人事处,问他们要一份资料,上面都有相关的规定。刊名: 地下水 Ground Water主管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主办: 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全国地下水信息网;陕西省水利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1184CN: 61-1096/TV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地下水创刊时间:1984

比如:水利经济  水力发电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水利水源工程学报  水利学报   水力发电

地下水投稿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这个都是有要求的,是评职称用吗?我也准备在投稿,看上面要求在哪类期刊上发表才可以。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已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和建筑科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在国外检索系统中,已被俄罗斯《文摘》检索系统、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材料信息系统(MI)收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于1957年创刊,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专业领域权威性、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和水工环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研究的新动向,促进学科的发展、交流与推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1)水文地质学科基础理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地下水开采诱发环境地质问题(2)工程地质学科基础理论、重大工程地址区域稳定性研究分析、重大工程场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场址区地(坝)基工程处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的试验与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预报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地质遗迹旅游开发与保护、工民建中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桩基础设计与应用、信息系统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3)城市环境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废弃物卫生填埋的环境地质、特殊生态区(湿地、三角洲、沙漠等)开发中环境地质(4)物化探技术在水工环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等。 (1) 论文题目明确、精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可加附标题,英文题目不超过10个实词。(2) 论文属基金项目资助时,应注明资助项目名称(编号)。(3) 作者信息齐全:姓名(生年-),性别、职称、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联系方式(Tel、E-mail)。(4) 中文摘要: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简明扼要交待清楚论文的目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证据、研究结果和结论,不超过500个汉字,英文摘要视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但综述、论评性论文可写成指示性文摘。(5)关键词:必须是意义明确的术语,中、英文对照关键词3-5个。(6) 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4个版面,包括图、表,重大基础与专题类论文可不受版面限制)。论文主要结构应有地质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等几个部分。(7) 论文写作要求:符合科研论文体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严谨,结论可信,语句通达,逻辑严密。(8) 正文采用3级标题,即,一级标题如“2 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二级标题如“2.1 模型建立”;三级标题如“2.1.1 模型建立基本原则”或“(1)模型建立基本原则”。 按正文中引用顺序,用[序号]形式标注于引用之处。(1) 专著、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学位论文[D]、报告[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2)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作者.论文题目[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会议文集:[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A].论文集编著者(任选).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5) 各类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6)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1) 自收稿日起3个月内,书面通知作者论文处理结果。来稿一经录用,作者需按要求修改论文。作者收到修改通知1个月内返回修改稿。超过1个月,编辑部催问1 次,催问1个月后仍未返回修改稿,视为自动撤稿(特殊原因且已向编辑部说明者除外)。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2) 录用稿件将酌收版面费,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含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赠送当期刊物2份,超过2位作者,每位作者一份。来稿请寄: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邮编:100081(投稿邮箱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这里百度不允许放投稿邮箱和查询电话)

《地下水》论文发表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单纯的沙丘链所占面积较小。仅在沙漠的东南部,沙山之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达6.2米。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 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表层沙子下20—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另有说法是由于气候的干湿波动导致,当气候进入湿润周期,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钙形成钙结层,将沙子胶结、固定住。当气候进入干旱周期时,流动的沙子不断在钙结层上加积。如此反复进行,沙丘就越来越高大了。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大气降水加上凝结水(露水),这里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达到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水就会凝结到沙丘上,进入沙里,这种凝结水一年的总量相当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80毫米;也有人说,这些湖水都是气候湿润的时期残留下来的;也有人认为,这些湖水是从雅布赖山或祁连山,甚至是从阿尔金山的大断裂带过来的。一种新的说法是从东南方过来的深循环水,深循环水是从地壳深处溢出来的,而且是温度较高且稳定的热泉水,它们在经过灰岩、石灰岩地区后,才能带来溶解的碳酸钙。这些水涌出地表后,温度、压力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气体逃逸,碳酸钙才重新沉淀下来,形成钙华。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积水的湖泊有很多钙华。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表层沙子下20—30厘米处为湿沙层,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

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连山、阿尔金山的冰川融雪进行补给。而且,沙漠中心存在沙山,局部小气候存在较强的有效降水。其次是,水分蒸发量较少。水分能够有效渗入沙层,且受到蒸发影响小。此外,沙漠地区植被少,蒸腾量也低。总而言之,巴丹吉林地区能有效地将大气

这个不是核心期刊来的。

地下水发表论文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Ma J., He J., Qi S., Zhu G., Zhao W., Edmunds WM., Zhao Y. 201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evolution in the Dunhuang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8: 19-31.Ma J., Chen L., He J., Zhang Y., Li X., Edmunds WM. 2013. Trends and periodicities in observe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a desert catchment: case study for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27,86-98.Ding Z, Ma J., Zhao W., Jiang Y., Love A. 2013. Profiles of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from the Helan Mountains to the eastern Tengger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90: 77-87.Wang Y, Ma J., Zhang Y., Zhao M., Edmunds WM. 2013.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accounting forfilm flow in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9 (8),5021-5028.Pan F., Ma J., Wang, YQ., Zhang, YL., Chen, LH, Edmunds WM. 2013. Simulation of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troleumpollutants in the soils of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the Maling oilfield of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5(10):8023-8034. Ma J., Zhang P., Zhu GF., Wang YQ., Edmunds WM., Ding Z., He J., 2012.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s and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hiyang River system,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436–437: 92–101.Ma J., Wang YQ., Zhao YP., Jin X., Ning N., Edmunds WM., Zhou X., 201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loride and nitrate within an unsaturated dune sand of a cold-arid desert: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Catena 96: 68-75.Ma J., Pan F., He J., Chen L., Fu S., Jia B., 2012. Petroleum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Malian River Basi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66: 1769-1782He J., Ma J*., Zhang P., Tian L., Zhu GF, Edmunds WM., Zhang Q., 2012. Groundwater recharge environments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Jiuquan Basin, North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7: 866–878. Ma J., Ding Z., Edmunds W.M., Gates, J.B., Huang, T., 2009. Limits to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from Tibetan Plateau to the Gobi desert,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in the Mountain front. Journal of Hydrology, 364: 128-141.Ma J., Edmunds W.M, He J., Jia B., 2009. A 2000 year geochemical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and hydrology derived from dune sand moistur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76: 38-46.Ma J., Ding Z., Wei G., Zhao H., Huang T. 2009.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Wuwei basin of Shiyang river,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 1168-1177. Ma J., Ding Z., Gate J.B., Su Y. 2008. Chlorid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s the Indicators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Gobi Desert, No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55: 1407-1419.Gates, J.B., Edmunds, W.M., Ma, J., Paul, R.-S., 2008, A 700-year history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drylands of NM china. The Holocene, 18: 1045-1054.Gates, J.B., Edmunds, W.M., Ma, J., Scanlon, B.R., 2008.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 cold desert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chloride. Hydrogeology Journal, 16: 893-910.Gates, J.B., Edmunds, W.M., Darling, W.G., Ma, J., Pang Z., Young A.A., 2008. Conceptual model of recharge to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groundwater and lakes from environmental tracers. Applied Geochemistry 23: 3519-3534. Ma J., WM Edmunds. 2006. Groundwater and lake evolution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ecosystem, Inner Mongolia. Hydrogeology Journal, 14: 1231-1243.Edmunds W.M, Ma J., Aeschbach-Hertig, W., Kipfer, R., Darbyshire, D.P.F., 2006. Groundwater recharge history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North 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1: 2148-2170.马金珠, 王刚, 李丁, 颉耀文. 2006. 民勤盆地沙漠化贫困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学报, 21(4): 1-8. Ma J., Wang X.S., Edmunds WM.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Shiyang river basi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1(2): 277-295.Ma J., Wang G., Huang T., Ding Z., Edmunds WM.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 and Recharge history during the Last 1200 Year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59-369 (ISTP)Ma J., Li D, Xie Y, Chen FH. Impact of Water saving on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pauperriza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Gansu province.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49-358 (ISTP).马金珠, 李相虎, 贾新颜. 2005.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层次评价-以民勤县为例. 干旱区研究, 22(1): 11-16.马金珠, 李相虎, 黄天明. 2005. 石羊河流域水化学演化与地下水补给特征. 资源科学, 27(3): 117-122. 马金珠, 陈发虎, 赵华. 1000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科学通报, 2004, 49(1): 22-26.马金珠, 朱中华, 2004.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恶化及原因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8):133-138.马金珠, 李丁, 李相虎, Edmunds W. M.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 中国沙漠, 2004, 24(6): 674-679马金珠, 安新平, 赵华.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4, 11(1): 1-5.石培泽, 马金珠, 赵华. 民勤盆地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干旱区地理, 2004, 27(3):305-309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国沙漠, 2004, 24(6): 734-739.朱高峰, 马金珠. 金昌市水资源特点及供需平衡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154-157.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干旱区灌溉农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WSU-PRA调查研究—以甘肃民勤绿洲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82-86. Ma J., Li D., Zhang J., Edmunds WM, Prudhomme C. 200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from unsaturated zone of SE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1469-1474.Ma J., Edmunds W.M. Geochemistry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beneath Minqin Basi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edited by Yanxin Wang).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98-102. (Ei, ISTP)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地球学报, 2003, 22(S1):22-29.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特征与评价方法. 干旱区地理, 2003, 26(1): 44-49.马金珠, 魏红. 2003. 民勤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干旱区研究, 26(4): 44-49. 马金珠, 高前兆,李吉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和环境效应. 干旱区地理, 2002, 25(1): 16-23.马金珠. 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中国沙漠, 2002: 22(3): 242-248. Ma Jin-zhu, Li Ji-jun, 2001.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1(1).57-63.马金珠, 李吉均. 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干扰下地下水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34-139.马金珠, 李吉均. 干旱区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in: 2000年全国博士后大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1.马金珠.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中国沙漠, 2001:(2):170-174. Ma Jinzhu, Gao Qianzhao. The Groundwater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ragile Ecology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中国沙漠, 2000,20(2):145-149马金珠, 高前兆.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88-95. 马金珠, 张惠昌, 钱鞠. 腾格里沙漠包气带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及水热状况模拟. 中国沙漠, 1998: 18(4):340-345.马金珠, 钱鞠. 巴谢河中游那勒寺灌区环境水文地质影响预测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1):106-111.马金珠, 高前兆. 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分配的DDP模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3)145-150. 马金珠, 钱鞠. 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3(2):92-97.Ma Jinzhu.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of Arid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7: 7(4):347-351.马金珠, 高前兆, 钱鞠.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7: 11(4):15-21.

地下水论文发表

李伶

科学探测:一条黄河在羌塘裂谷逃遁

近年来,河海大学、西湖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大学采用新一代的全球陆面同化系统、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对西藏羌塘流域的水量平衡过程进行了集合模拟,对关键水文变量进行了多模式交叉检验和地面观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① 青藏高原内流区羌塘盆地存在水量不平衡现象, 每年丢失的水量约为540亿方,达到一条黄河的年流量 。

② 水量渗漏区主要分布在羌塘盆地南部近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带。

③ 裂谷带下方的拉伸断裂可能是地下水从羌塘盆地逃逸出高原的通道。

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流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他们的论文 《 Missing water from the Qiangtang Basi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水失踪了)发表于2021年7月出版的地学领域顶级期刋 《Geology》 (地质学),河海大学陈建生与西湖大学李凌为共同通讯作者,河海大学雍斌为一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其允、河海大学陈嘉琪、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安德烈·巴里与河海大学王涛为共同作者。

果如所望:羌塘裂谷连通断裂带

链接河海大学陈建生教授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即可更为清晰地看出上述四校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21世纪初,源自祁连山的黑河断流,而在黑河下游早已干涸的居延海南岸却有自流井溢出,当地牧民称该井为骆驼泉。陈建生以同位素检测手段证明,骆驼泉非本地降水,泉水与500千米之外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区的冰川融水具有相同的“基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与骆驼泉水的“基因”也相同。这说明额济纳旗的地下水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水来自同一故乡。

其后,陈建生等通过同位素、水化学分析与水量平衡分析研究发现, 外流区雅鲁藏布江上游渗漏的水量也达到了300亿方 ,黄河源头鄂陵湖与扎陵湖渗漏的水量达到20亿方, 西藏高原每年的总渗漏量可达1000亿方 。研究还发现,河西走廊、阿拉善、塔克拉玛干沙漠、鄂尔多斯、内蒙高原、华北平原、长白山等玄武岩地区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带的地下水接受外源水补给,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与青藏高原丢失的水具有相同“基因”,表明这些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源来自于西藏高原,属于玄武岩地下水类型。

在青藏高原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

青藏高原岩石圈存在着高导低速层,整体高原的密度很低,重力异常,岩石圈中存在储水与导水的孔洞结构。岩石圈中的这些高导低速结构就是潜藏于世界屋脊下神奇而巨大的“地下水塔”。这座“地下水塔”的水源竟是青藏高原地面的渗漏水。又经一番探讨,发现了这些地下水运行和泄出规律,上升到理性认知,这就诞生了他所独创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简称“深循环理论”。

近七年来,陈建生“深循环理论”指导沙漠取水,分别在阿拉善右旗、杭锦旗以及二连浩特玄武岩地区打井取水,解决了这些干旱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这些成功范例有力地证实了地下输水通道是客观存在的。

尽管陈建生对源自西藏的深循环水的循环体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探讨,但仍有一大难题困扰心头:

近似南北走向的藏南裂谷群与西藏“地下水塔”系何关系?这些裂谷群与西藏高导低速结构是否构成水力联系?倘若二者相通,这些裂谷群加上高导低速结构岂不成了藏水北调的天然通道?

果如所望,本文开头所述的四所名校的科研成果给出了明晰的答案:羌塘盆地渗漏水是从盆地下的裂谷带逃逸出青藏高原的, 年流量540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 。

陈建生通过 氚与氟利昂(CFC) 测出了深循环地下水的循环周期,青藏高原的渗漏水流到鄂尔多斯约20年,流到华北平原约30年,流到长白山、五大连池、三江平原约40年。根据地下水快速流动的特征可知, 深循环地下水的导水性能类似于管道流 ,符合玄武岩地下水的导水特征。这就说明,藏南裂谷带中存在深循环导水通道,导水通道是由熔岩隧道与管道构成,这些 相互独立的导水管道上游与西藏高原的裂谷相连通 ,下游与北方干旱区、渤海、黄海等地区的火山口相连通,上下游之间已经构成了稳定的水力联系,这就为藏水北调提供了天然输水渠道。

地下河调水 好处多多

据遥感卫星的科学探测,现已发现, 藏南地区裂谷带共有6条 。他们南北走向,自东向西排列如下:

一是桑日—错那裂谷带。

二是谷露—当雄一羊八井一亚东裂谷带。

三是申礼—谢通门一定结裂谷带。

四是当惹雍错—古错裂谷带。

五是夏冈江—杰萨错裂谷带。

六是仑木错—帕龙错和阿鲁错一错那错一阿果错裂谷带。

在这些裂谷带中,尤以谷露—亚东裂谷带规模最大,长达600千米,并且向南穿越了雅鲁藏布江。

根据这样的天然地利,陈建生提出了藏水北调的“地下河调水”设想,我在《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第28章中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一方案与目前网上热议的两种调水方案优劣比较如下:

一是“天河调水”:设想利用卫星设备将南方丰水区的积雨云诱至黄河流域上空,再以人工降雨,可为旱区调水50亿立方米。耗费2500亿元。这种“天河调水”方案既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又没有能使云水落地的关键技术,故而备受诟病。

二是地面调水的“红旗河”工程:取水雅江中游,全程6188千米,调水700亿立方米,耗资4万亿,功成后年维护费用4000亿元,费用太高,难以承受。

“地下河调水”设想,借用裂谷中分布的导水管道进行调水,调水量估计可以达到数百亿,而工程建设费用极低。它的可贵处在于利用天然的地下输水渠道,水源取自于雅江上游以及通过裂谷渗漏到渤海等海底的这部分河水,通过水利工程将这些河流改道,输入到与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干旱区相关的裂谷中,通过深部的熔岩隧道与管道实施调水。这一方案除省钱省力,还有如下好处:流量稳定,不受旱涝影响;千年尺度上不受地质灾害影响;免受污染,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没有蒸发损失;不占用土地,不用修渠、架桥、挖隧洞;不破坏生态环境;由于“地下河调水”直接补充地下水,有利于恢复干旱区的地下水位。在干旱区形成了地下水库,具有更灵活的水资源调节作用。

如何操作才能梦想成真

藏水北调的“地下河调水”方案该如何操作?陈建生教授说:

导水通道实质上是火山喷发停息后,岩石圈中的岩浆流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收缩缝,这些收缩缝最终演变成为输水通道。大型的收缩缝直径可达到数米,被称为熔岩隧道,小规模的收缩缝形成了管道。由于这种地下水出现在新生代火山喷发地区,所以被称为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我们目前需要做的研究工作:通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同位素、天然示踪与人工示踪等方法,搞清楚藏南裂谷“进水口”所对应的“出水口”位置。如果出水口是需水旱区,则将就近藏水更多地引入该“进水口”。比如说,亚东-谷露裂谷口的对应点是缺水的华北平原,只需要将雅鲁藏布江或潜流渤海的西藏水分流一部分到该裂谷,即可实现调水华北的目的。对于管道流而言,上游的水压一旦增高,下游的排泄量马上增加,几乎没有时间差。因为塔克拉玛干、准格尔盆地、阿拉善、内蒙高原、华北、东北等地区都出现过新生代玄武岩喷发,都存在西藏到这些地区的导水通道。

找到北方干旱区所对应的“进水口”后,在对应的裂谷上修建水坝,增加汇水量,并通过水利工程将排泄到海洋的裂谷口的河水改道,将这部分水送入干旱区对应的“进水口”。总的来说,“地下河调水”可分为三个步骤:1.科学立项,通过各种研究手段确定西藏渗漏水的“进水口”与排泄区“出水口”的对应关系。2.在搞清楚“进水口”与“出水口”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请相关部门进行调水方案的工程设计,并组织专家论证。3.根据专家论证的方案分步实施。

关于“地下河调水”的科学支撑以及操作步骤,我在华文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藏之水救中国-地下水篇》以30万字和100多幅图片做了详细阐述,欢迎阅读,欢迎赐教。

【作家简介】李伶,1940年生于江苏句容县,1961年参军,2001年退休。原为第二炮兵(火箭军前身)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次荣立三等功。著有长篇小说《鸳鸯谷》,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青山垂虹》《狼烟》《惊世鼙鼓》《西安事变的序曲》《1933:影响中国 历史 走向的汉中密约》《开国将领的奇婚奇缘》,报告文学集《悲壮的女性》,电视剧《泽国晨钟》等。其前瞻性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为地表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长远目标, 其姊妹篇《西藏之水救中国一地下水篇》被舆论界誉为“为缺水的中国提供了一条地下路径”。选题追求:我写人不知,人知我不写。

国外地下水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0年,M.K.Hubbert在他的经典文章 “地下水流动理论”中发表了河间地块流网图,指出在排泄区的地下水是自下而上作上升运动的,并尝试建立遵守物质守恒和热力学定律的地下水流动观点及可以实际应用的描述地下水流动的流动方程(Hub-bert,1940;张人权,2002)。1963年,Tóth提出了二维均质各向同性的理论地下水流动模型,将理论的盆地水流模型模拟的水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局部水流系统、中间水流系统和区域水流系统,认为它们都有逐渐减弱和上升的水流分支,且存在内部系统滞流区(Tóth,1963;陈梦熊,马凤山,2002)。1966~1967年,Freeze和Witherspoon推而广之将地下水有限差分模型运用到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的非均质含水层系统中(Freeze,Witherspoon,1966,1967;张人权,2002)。1978年,Tóth运用电模拟模型再现了反映真实情况的类似水流方式(Tóth,1978)。Engelen等于1980年和1984年发展了Tóth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并将其全面应用于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中(Engelen,Jones,1980;Engelen,1980,1984)。Engelen等认为,地下水系统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输入、代谢和输出的有机体,并且有发生、发展和最终消亡的过程(Engelen,Jones,1986)。1982年美国R·C·希思按照地下水系统的5个特征将美国划分为14个区,这5个特征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主要含水层含水空隙的性质;主要含水层的岩性;主要含水层的贮水与导水性;主要含水层的补排条件。1984年,法国卡斯塔尼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分组会的报告中认为,正确的水资源评价必须从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枯竭、控制地下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出发,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定量描述;并且指出,每一个地下水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及其水动力系统,以及固定的平衡形式和一定的水资源类型(陈梦熊,马凤山,2002)。Engelen在1986年“地下水流系统的发展”(Engelen,Jones,1986)及在1996年“水文系统分析”(Engelen,Kloosterman,1996)中对地下水系统和水文系统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做了系统的总结。经过Hubbert、Tóth、Engelen等人的理论和实际研究工作,地下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陈梦熊院士早在1984年就在系统收集整理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印出版了《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论文选编》,向国内介绍国外关于“地下水系统”研究动向;随后,在其发表的《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陈梦熊,1987)、《地下水系统分析与概念模型》(陈梦熊,1994)、《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陈梦熊,1998)和《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陈梦熊,马凤山,2002)等论著中系统详细地阐述了地下水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这促进了我国地下水系统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水文地质学和许多自然科学相比较,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尽管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开始利用地下水,但是水文地质学却是在19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才真正地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对地下水的认识仅局限于对地下水起源的推测和找水、凿井方法的经验总结。

远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水井的使用和保护方法。如《周易》中有“井洌,寒泉食。?之以石,则洁而不泥,汲之以器,则养而不穷,井之功大矣”,即以砖(或石)垒砌井壁则可使井水洁净,有节制地取水,则使井水不致干枯。

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地员》篇中就叙述了如何根据泥土颜色及植物种类来判断地下水的深浅和水质,以及根据岩石性质来判断有无地下水,如“庚泥(泥沙混合沉积物),不可得泉”、“炎壤(即红土),不可得泉”等等。

随着地下水开发经验的积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1639年)对地下水开发的技术做了较为深入的科学归纳,如“凿井之处,山麓为上,蒙泉所出。凿井者,察泉水之有无,斟酌避就之”。判断地下水埋藏深浅的方法则是“井与江河地脉贯通,其水浅深,尺度必等,今问井应深几何?宜度天时旱潦,河水所关;酌量加深几何,而为之度,去江河远者不论”。由此可知,当时已经知道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故凿井时一方面要考虑地貌形态,另一方面要根据泉的出露情况来选择水井位置。同时指出,在江河附近,地下水与河水有紧密联系,故可用河水水位推测地下水埋深。

而在有着古老文明历史的欧洲,产业革命前的自然科学家和一些哲学家对地下水的认识,则主要集中在自然界的水循环和地下水的起源方面。

公元前15世纪,罗马人Marcus Vitruvius(马尔古斯维查奥斯)第一个提出了水循环的概念,他认为:水通过融雪渗入到山区地下,并在低处出露成泉。到公元前4世纪,对地下水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地下水产生于一个复杂的像海绵似的地下空隙系统中,且从空隙中排泄到泉水中,亚里士多德正确认识到某些洞穴水来源于雨水。

从纪元初到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之前的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对于水文地质学形成提出了以下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观点。伊朗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Sheikh Abu Raihan(973~1048年)第一个对自流井的形成机理给予了正确解释。但真正论述自流井的文献,则是出现在1715年Autonio Vallisnieri(意大利Radua大学校长)有关意大利北部自流井的论文中,论文中附有最早的关于自流井的地质剖面。其次需指出的是中世纪杰出的乌兹别克斯坦学者阿布尔-拉依,阿拉-毕鲁尼(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公元937~1048年)正确地指出静水压力对地下水运动所起的作用,并解决了一些实际的用水问题。还需要提出的是17世纪末叶一些关于地下水的科学试验。法国科学家Pievre Perrault(1608~1680年)所做的蒸发和毛细上升高度试验,证实了毛细上升的水在水位之上,不是一个自由体,它在砂层内的高度小于1 m。Edme Mariotte(1620~1684年)在巴黎观测站测量了雨水的入渗量,因此两人都认为泉水是由降雨渗入地下而补给的。Mariotte这一论点发表在他死后的1690年巴黎出版的书中。

水文地质学的真正形成,可以认为主要是在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这一段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扩大与人口的增加,需水量急增,使更多的开采矿床,与矿坑地下水进行斗争的问题也提到了日程上。因此工业化的过程促使科学家必须关注地下水的研究,水文地质学随之而诞生。

关于地下水起源和地下水赋存的地质条件的研究,是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它是在许多学者对各种专门问题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的。关于地下水起源的争论,实际上自18世纪许多欧洲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和水均衡计算后,地下水的降水入渗补给学说已为多数学者认同,除此之外人们也注意到了凝结、埋藏、初生论等地下水起源的学说。

关于地下水和地质条件的关系,是许多关注地下水的学者最早研究的问题。许多地质学家对专门性问题都有贡献,例如许多荷兰地质学家对沿海砂丘地区地下水的认识有过贡献;俄罗斯的地质学家对永冻层地区地下水的起源有深入的研究;日本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热泉进行过研究;法国的A.Daubree很早就发表了关于地下水地质方面论文;地质学家H.T.Stearns在其有关夏威夷岛的地质专著中,深入论述了火山岩和地下水起源的关系;W.M.Davis和J.H.Bretz发表了很多关于石灰岩溶洞和地下水关系的论著;南非地质学家Dutoit发表了南非基岩区地下水的专著;美国地调所的O.C.Meinzer于1923年对美国地下水做了总结性描述,同时他明确地将水文地质学列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在水文地质学的形成过程中,在19世纪末叶以来俄罗斯学者的贡献也功不可没。19世纪末叶,俄国成立了地质委员会,A.N.卡尔宾斯基、H.A.索科洛夫等学者做了一系列的水文地质调查,奠定了区域水文地质学基础;1880~1890年索科洛夫等写出《俄南部自流井》的第一篇综合著作,尼基廷发表了《俄罗斯平原的潜水和自流井》专著;1914年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工程系成立了俄国第一个水文地质教研室;十月革命后的1920年在莫斯科矿业学院开设了俄国第一个水文地质专业;1925年A.H.谢米哈托夫发表了《苏联地下水》专著,该书标志着苏联水文地质学的正式形成。

地下水的运动理论则主要是由许多水力学家及供水工程专家开创的。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首先是法国水力学家达西(Henry Darcy)。他根据所进行的实验,于1856年发现了水在砂土中渗透的层流运动定律,奠定了地下水在孔隙岩层中运动理论的基础。7年之后的1863年,法国另一个水力学家裘布依(Jubs Dupuit)在达西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运动公式,从而奠定了地下水稳定流理论的基础。1876年德国Adolph Thiem 改进了裘布依公式,改进后的公式可以精确计算出当含水层中一口水井抽水时,在临近水井中产生的水位效应。1886年奥地利人Philip Forchheimer 在研究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时引进了等势线和流线的概念,他第一个应用拉普拉斯方程和映象方法于井流理论的计算中。1934年俄罗斯学者卡明斯基出版了第一部《地下水动力学》专著。1935年泰斯(C.V.Theis)在热传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的非稳定井流公式,至此,标志着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已基本形成。

地下水水质或者说水化学理论的建立相对较晚。尽管对矿水、矿泉水的研究早在人类利用地下水的初期即已开始,但主要局限于水的物理性质与医疗疗效的认识,真正的水化学和水文地球化学,是在19世纪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水化学研究是由德国的B.M.Lersch于1864年以及加拿大的T.S.Munt于1865年进行的,Munt做了一些早期的地球化学解释。在北美,现代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始于F.W.Clarke,他在1910~1925年之间出版了较系统的水化学研究专著,专著中包括了大量的水分析和地球化学解释。同一时期内俄罗斯学者格拉西莫夫于1920年出版了《俄国的矿水》的专著,1948年苏宁对油田水水化学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地下水化学类型分类,而阿列金1953年出版的《水文化学原理》则是俄罗斯水文地球化学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我国的现代水文地质科学相对来说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梁津、谢家荣、王钰、马振图等人于南京、河南安阳等地开展了零星的地下水调查,而水文地质学的真正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 索引序列
  • 地下水期刊
  • 地下水投稿
  • 《地下水》论文发表
  • 地下水发表论文
  • 地下水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