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中科院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中科院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发布时间:

中科院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11.67万篇 9.8%详细知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27日在京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的94800篇增加了21900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2008年SC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科研机构均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化所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分列前三名。 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8.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2.53%,超过位列第二的美国5.4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国内机构产生的论文为8.5万篇,比2007年增长了12.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21.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2.9个百分点,继续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EI收录论文较多的20家研究机构中有19家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中科院金属所、化学所和长春应化所分列前三名。

2014年2014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502项(包括新增项目105项)。其中,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12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0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项(新增3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40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5项(新增3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2项(新增6项)。 2014年,电工研究所研制成3MW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变流器产品样机,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具备了产业化能力;研制并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开口宽度(6.77米)的槽式聚光器;在广州(番禺)互太纺织园区建成1000平方米基于太阳能导热油/蒸汽双回路太阳能锅炉系统,为纺织工业定型过程提供160℃饱和蒸汽;攻克了MW级薄膜硅/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电池大面积效率为20.35%,太阳电池组件输出功率达到了218.4Wp,;首次参加了世界8个国家的光伏标准电池一级校准能力验证,获得了国际认可,标志着中国已建立并形成了完备的光伏器件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研制成功的喷淋式蒸发冷却超级计算机(QSC-1),通过全系统持续无故障运行72小时以上测试,冷却系统节电40%,标志着喷淋蒸发冷却热管理技术在工业示范应用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4年,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512篇,其中EI收录289篇,SCI收录113篇;申请专利192项(含2项PCT),其中发明专利190项,实用新型2项;获得授权专利117项(含2项PCT),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5项,实用新型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0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含译著)10部。2013年2013年,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87项(包括新增项目91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42项(新增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1项(新增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项(新增24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27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4项(新增4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2项(新增3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4项(新增2项)。2013年,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60kW/50MW柔性直流输电设备在世界首座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广东南澳三端口直流输电工程中的青澳站得到实际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功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变流技术的国家之一,该直流输电工程的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投入工程化应用的国家;研制成功的362m、10kA、1.5kV高温超导直流电缆,实现了并网运行,节能65%以上,是当时世界上传输电流最大的超导电缆和世界上第一组示范运行的超导直流电缆;中国首台9.4T高场人体成像MRI超导磁体的工艺验证取得成功;研制成功的世界临界传输电流性能最高的铁基线带材;研制成功的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水/光/储互补微网发电示范项目实现联网运行,成为解决中国边远缺电地区群众生活用电问题的成功范例;建成的1.5MW大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测试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成功的基于SQUID的扫描式弱磁检测系统,在中国国内首次获得了玄武岩岩石切片天然弱剩磁信号的分布图;完成的2m蒸发冷却立环磁选机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国内外首创;建成的中国国内首套太阳能电水联产实验示范系统,解决了海南地区太阳能规模化应用系统选址、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系统低成本化以及系统集成等关键问题。2013年,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429篇,其中EI收录151篇,SCI收录116篇;申请专利175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含5项国际发明),实用新型9项;获得授权专利100项(含1项国际发明),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6项,实用新型授权8项;软件著作权47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含译著)9部。 2012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共有在研项目434项(包括新增项目112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3项(新增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31项(新增13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7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21项(新增8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新增1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项;承担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0项(新增4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14项(新增3项)。2012年,该所研制的三峡地下电站第二台70万千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即三峡发电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成功通过72小时试运行考核,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所在北京延庆建成了亚洲第一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建成的全球目前唯一的配电级超导变电站,被评为2012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功开发的高性能铁基超导带材的制备新工艺,将铁基超导带材的临界传输电流密度提高到17000A/cm2(4.2K、10T);研制了国际上传输电流最大,首组面向工业节能领域应用研究的高温超导电缆系统,正式投入并网运行;搭建了中国第一台计量型扫描电子显微镜;研制了中国国内首创的MW级并网光伏电站的现场测试平台;研制的生物人工肝系统获得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发表论文410篇,其中EI收录155篇,SCI收录115篇;申请专利185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含7项国际发明),实用新型6项;获得授权专利84项(含1项国际发明);软件著作权30项;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3部,制定标准1项。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创刊于1982年,是电工类综合性科技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该期刊主要报道新型发电技术;大、中、小、微型电机技术;超导电工、磁悬浮技术;高电压及强脉冲放电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在电工领域中的应用等。主要栏目有: 院士论坛;论文报告;综述与述评和新技术应用。《电工电能新技术》已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SA,INSPEC, AJ, CSA及JSTChina收录,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来源期刊。

只要两篇就可以,但是中科院的学生不可以随便发论文的,一般要导师指定的杂志才行。论文要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还要规定期刊的影响因子不低于一个标准。所以中科院的博士一般很难如期毕业。

中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意味着我国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其科研成果为世界所认可,并且在世界范围各自领域发挥了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显著成绩。

2016年SCI收录的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共304054篇,整理2016年我国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Top50 :

我觉得这一排名的意义就是我国的期刊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代表着也非常的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学者是很厉害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的显著的,学生们都是很出众的。

有多少 毕业生就有多少论文

中科院数学研究论文发表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从1978年开始,他从事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先后受聘担任贵州民族学院、河南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并任《数学季刊》主编、国家科委数学小组成员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时他曾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陈景润体质很差,1973年曾患严重的腹膜结核,1984年又患帕金森综合症。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因肺炎并发症去世,享年62岁。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著名数学家,是国际著名数学家。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 - 人物简介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中科院数学研究机关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涉及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必须经过至少两名大学数学教授的推荐”,否则,他们不予受理.我的论文,高于“两名大学数学教授的推荐”,初稿已经发表在2000年第4期《科学》杂志,题目是:《费马大定理与丢番图数学命题的婚礼》.《科学》杂志是具有国际学术权威性的刊物,一般人看不到或者不去看.现在,为了让一般群众都能了解什么是费马大定理,点燃群众性的“数学热情”;现重新改写,使它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群众;使它从高深的和神圣的“数学殿堂”中走出来,让广大群众一睹它的真面目.这就是大数学家陈省身大师所提倡的“通俗数学”.陈省身大师已逝.他的两个愿望我们应当牢记:一、希望数学走进千家万户;二、希望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一)什么是费马大定理的“美妙证明”?我们得从头说起.皮埃尔��费马(Fermat)是十七世纪法国一位业余数学家,他本人职业是律师.1637年他在阅读《丢番图著作》(Diuphantus)第八命题时,他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一段话,他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将一个四次幂或一般高于二次幂的数,分为两个同次幂的数,这是不可能的.”(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他又说:“关于此,我确信已经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明,可惜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费马死后三百多年,人们承认他头脑中的那个“美妙证明”,故称之为定理,而不是猜想,更不是一般的称之为数学命题.可是,经过三百多年的时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破译”出费马的“美妙证明”,因而费马大定理成为了世界顶级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应当是:An+Bn≠Cn(当n≥3时),或者说:An+Bn=Cn(当n≥3时)没有整数解.1994年英国数学教授威尔斯(Wiles)宣称他证明了费马大定理.1996年出席了在德国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领到了德国颁发的数学奖金(为费马大定理设立的专项奖金),他的论文长达140页(有说200页).事后,美国著名数学教授Kenneth A Ribet撰文《费马的最后抵抗》(《科学》杂志1998年2月号)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所有数学家一致认为,威尔斯(Wiles)的证明太复杂,太现代化了,不可能是费马当年在页边空白处写下的那一段话时脑中所想到的证明.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费马自己弄错了;要么就真的还有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证明等待数学家们去发现.这段话讲得对极了.(二)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被我发现了.可是花去了我二十多年的时间,走了不少的弯路.后来拜读了重庆师范学院方镇华教授所著《简明数学史》,发现费马大定理,不是放在月宫里的明珠,也不是放在第118层楼的宝石.方镇华老师告诉我:费马当年,世界还处在“初等数学时期”.费马其人,是一普通的业余数学爱好者,本人职业是律师.想必他还没学过什么变量数学、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古希腊时代的丢番图数学、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孔夫子时代的数学水平相比,似乎还有差距.勾股弦定理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古希腊的历史,比中国奴隶社会(夏禹时期)要晚一千多年.据美国一位数学家讲:费马当年,对中国古数学很感兴趣,也许可称之为中国古数学的“门生”.美国的数学家讲:研究中国古数学,也许就是打开“未来数学”宝库 “芝麻开门” 的魔咒.美国数学家希望中国人:要珍惜自己的历史,要珍惜自己的宝藏,不要手捧“外国月亮”.中国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成为世界“数学大国”.这些也许是废话,不说不好,说了罗嗦,只好拉倒,书归正传:我的论文《费马大定理与丢番图数学命题的婚礼》,是把两个数学命题捆绑在一起来研究的.丢番图第八命题说:将一个平方数分为两个平方数,(如:52=32+42),用数学语言表达,记为:a2+b2=c2.费马大定理说:“将一个立方数分为两个立方数,将一个四次幂或一般高于二次幂的数,分为两个同次幂的数,这是不可能的.”用数学语言表达为:an+bn≠cn,(当n≥3时);或者说:an+bn=cn,(当n≥3时);没有整数解.为什么自然数的平方c2,可分为a2+b2?而3次幂以上的自然数不可能分为两个同次幂的数呢?费马发现:a2+b2=c2,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叫勾股弦定理),它所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边长的关系.毕氏定理,有整数解,如:a=3 b=4 c=5;古希腊人将这种数称之为“毕氏三组数”.费马想到:按通常情况a2+b2是不等于c2的,应当是a2+b2≠c2.∵ 若a+b=c, 则(a+b)2=c2, 展开后 a2+2ab+b2=c2,右端多出 2ab,∴a2+b2≠c2可是,为什么在毕氏定理中a2+b2=c2能够成立呢?他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在毕氏定理中,引进了一个补数r,毕氏三数组,应该是毕氏四数组.于是 a+b=c+r,(a+b)2=(c+r)2,展开后 a2+2ab+b2=c2+2cr+r2;∵ 在直角三角形中,2ab=2cr+r2,两端减等量后得:a2+b2=c2 (简化式)如:a=3 b=4 c=5 r=2(3+4)2=(5+2)2展开后 32+2��3��4+42=52+2��5��2+22,左端 2��3��4=24右端 2��5��2+22=24;∴ 可简化为 32+42=52.费马大定理的无整数解,或者说不可能分成两个3次幂以上的自然数,这是因为: an+bn=cn ,(当n≥3时), 在数学中根本不能成立,它脱离了直角三角形那种数与形的特殊关系,即便也引进一个补数r,仍然不能成立.如:(a+b)3=(c+r)3,展开:a3+3a2b+3ab2+b3=a3+3c2r+3cr2+r3左端的3a2b+3ab2≠右端的3c2r+3cr2+r3∴ 不能将其简化为:a3+b3=c3,即a3+b3≠c3,在引进补数r后,n的幂次越高,则:an+bn越是不等于cn,∴an+bn≠cn,(当n≥3时),或者说:an+bn=cn,(当n≥3时),没有整数解.费马大定理就是这样简单地被我证明了, 我先是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而最后推证费马大定理,步骤不是很多吧.结论:费马的“美妙证明”,大概就是因为他发现了a2+b2=c2是一个特殊的简化式,这个简化式,是经过引进一个补数r后,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关系中,才能简化成a2+b2=c2,若脱离了直角三角形“数和形”的关系,则a2+b2=c2是不能成立的.当然,an+bn=cn,(当n≥3时),就更不能成立,即没有整数解.(三)在讲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后,我们再回到丢番图第八命题:“将一个平方数C2分为两个平方数a2+b2”,数学表达式:a2+b2=c2是能够成立的,并且有无限多的整数解,其解法:(A)公式:当a为奇数时,b=(a2-1)/2,c=(a2+1)/2,r=a-1;计算数据为:a 3 5 7 9 11 13 15 17 19 ……b 4 12 24 40 60 84 112 144 180 ……c 5 13 25 41 61 85 113 145 181 ……r 2 4 6 8 10 12 14 16 18 ……(A)表中所有的数,都符合: a2+b2=c2.(B)公式:当a为偶数时,b=a2/4-1,c=a2/4+1;r=a-2.计算数据为:a 4 6 8 10 12 14 16 18 ……b 3 8 15 24 35 48 63 80 ……c 5 10 17 26 37 50 65 82 ……r 2 4 6 8 10 12 14 16 ……(B)表中所有的数,都符合: a2+b2=c2.我的论文,一共证明了三个问题:(1) 毕达哥拉斯定理a2+b2=c2为什么能够成立;(2) 费马大定理:an+bn=cn,(当n≥3时),不能成立,即没有整数解;(3) 丢番图第八命题(又称丢番图方程),有无限多的整数解;(见前面运算公式及A、B二表).说明:这里(A)、(B)两个公式及其所计算的数据,只供证明丢番图第八命题(丢番图方程)的有解性,作为三个边长都是整数的直角三角形,还有其他解法,别人已经发现.此外,根据相似三角形可按等比例放大的原理,(A)、(B)两表中的数都可以“等比放大”.于是推导出公式:(ak)2+(bk)2=(ck)2 (k=1.2.3…………….n)(相似三角形等比放大原理)例如:a=5 b=12 c=13 k=113则有:(5×113)2+(12×113)2=(13×113)25652+13562=14692另外:当n=4 an+bn=cn 可能有少数整数解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在SCI上发表的论文,生物物理所2004年的影响因子是4.2,到2005年则超过了5.1,所长饶子和说:“从2006年开始,我们可以不强调SCI了,我想即便我们不强调,影响因子也不会往下掉,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是更高境界上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诚如斯言,近年来中科院科技产出数量质量大幅提升,让人刮目相看。2004年,中科院发表SCI论文较1998年增长115%,总量已约为德国马普学会的2倍;在国际各领域居前20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已占全国同期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28篇,占全国的5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较1998年分别增长3.2倍和18.6倍。国际权威刊物Cell之前25年来从未发表过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但就在2005年,发表在该刊上的中科院论文却接二连三。作为其中的作者之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张旭读出了另一层意义。他说,以前国内学者只要在国际著名杂志上面发一篇文章,就似乎成了英雄,“从2005年开始,生命科学领域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今后大家可以用平常心对待论文发表,回归科学研究的本义。”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应有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李国杰院士有个很好的阐述:“方式之一是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在推动新标准的建立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其中,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100多个企业参加制定的音视频编解码AVS标准,就是我国按国际惯例制定技术标准的一个范例,已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与重视。中科院众多的创新“英雄”,更是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无边苍穹,写在了广袤大地。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中科院谈量子科学论文发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波导模式编码量子逻辑门。 该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戴道锌团队合作,首次实现了片上波导模式编码的两比特量子逻辑门操作,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此前,任希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戴道锌团队长期合作研究硅基光量子器件及芯片,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016年,上述团队在国际首次将波导模式编码用于量子信息处理,实现了波导模式、偏振和路径编码纠缠态之间的相干转换。2019年,团队首次实现波导模式编码纠缠光源制备。2021年,团队基于密集波导超晶格阵列,构建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光学量子受控非(CNOT)门等。 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中双方进一步合作自主设计和研发波导模式耦合器(TMDDC)、模式衰减器(MMA)等两种新型多模光子器件,分别用于实现特定的模式相关耦合和模式相关衰减等功能,并进一步将这些新型光子功能器件单片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波导模式编码的两比特受控非门控操作。该实验中的量子受控非门能够实现对两个波导模式编码量子比特的纠缠,平均保真度在0.87到0.91之间。 该成果为波导模式编码的量子操作铺平了道路,也可用于片上多自由度光量子信息处理,为实现大规模光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物理评论快报》审稿人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并高度评价:“新发明的两种器件TMDDC和MMA都很重要”,“我相信这个工作将在相应研究领域中提供必要工具”。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戴道锌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冯兰天和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张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 科技 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资助。

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验证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我们的工作表明,量子通信技术对于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已经足够成熟。类似地,如果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国家量子网络合并在一起,并且如果大学,机构和公司聚集在一起以标准化相关协议、硬件等,则可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

这项研究成果由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

“论文是对上述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官方网站上称。

尽管研究论文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但是意义重大。自“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发射以来,研究团队在优化地面站接收光学系统、提高QKD发射系统时钟频率并应用更高效QKD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卫星对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生成速率比之前的工作高出约40倍;研究团队还成功地将卫星与地面的安全成码距离从1200公里拓展到2000公里,相应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达170 ,几乎可覆盖整个天空。

与传统的加密不同,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因此银行,电网和其他部门的安全信息传输的未来。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QKD),它使用粒子的量子状态(例如光子)形成一串加密字符串或者密钥,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任何窃听都会更改此字符串或密钥,并立即引起注意。

目前普遍的QKD技术使用光纤进行数百公里的传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对通信信道损耗很大;而利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自由空间进行千公里级别的传输,将地面光纤和自由空间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全覆盖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钥分发主要有光纤和自由空间两种实现方式。光纤QKD技术的信道稳定性较好,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安全码率,在城域城际范围内可以方便的连接到千家万户;在超远距离、移动目标、岛屿和驻外机构等光纤资源受限的场景,可以通过卫星中转的自由空间信道连接。

量子通信网络已接入多个行业领域

2017年9月底正式开通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长超过2000公里,覆盖四省三市共32个节点,是目前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基于可信中继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钥分发干线。研究团队攻关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监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建成后,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相关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以及大量的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及相关标准化研究,同时京沪干线网络的密钥分发量可以支持1.2万以上用户同时使用。

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包括金融、电力、政务等150多家行业用户。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

“本工作发展的相关技术也为量子通信系统小型化、低成本、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面表示,“最近团队成功研制了重量约百公斤的小型地面站,实现了与墨子号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国际多个地面站的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未来有望进一步做到可单人搬运;同时,在保证密钥分发速率的前提下已经成功研制几十公斤的小型化空间量子密钥分发载荷,这些成果也为形成卫星量子通信国际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根据《自然》论文,未来该团队将与来自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网络。他们还将致力于开发小型、经济高效的QKD卫星和地面接收器,以及中高地球轨道卫星,以实现空前的万公里级QKD传输。

另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在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大量测试结果及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ISO/IEC正在基于京沪干线的实践编制国际标准《QKD安全要求、测试与评估方法》,另一国际组织ITU也正基于京沪干线的建设模式起草可信中继安全要求、QKD网络功能架构等国际标准。

  • 索引序列
  • 中科院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 中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
  • 中科院数学研究论文发表
  • 中科院论文发表总量
  • 中科院谈量子科学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