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知识库 > 太白县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太白县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太白县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旅游政策对区域旅游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旅游政策在空间层面的效应是旅游政策有效调控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政策设计与配置的有效性、适用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镜泊湖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何做强、做大镜泊湖旅游产业经济,以此来推动牡丹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做为每一名牡丹江市民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镜泊湖旅游资源现状的分析,找出矛盾的所在,将镜泊湖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位,得出解决的办法,力争把镜泊湖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通过镜泊湖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泊湖;旅游;产业;研究

旅游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它具有产业能耗低、环境污染小、能够吸纳较多的就业人员、产业关联度高、创造附加值能力强的优势。镜泊湖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地,如何加快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开发好现有的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造福牡丹江市人民,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镜泊湖旅游资源简介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南部巍峨秀美的群山环抱之中,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其吊水楼瀑布是国内三大著名瀑布之一。1980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9月被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风景旅游示范点。

景区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其风景资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镜泊湖游览区,展现百里长湖的奇观胜景;二是火山口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展现丰富的地下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神奇壮美的火山熔岩洞景观,三是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展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纯朴自然的镜泊湖,岛湾错落,峰峦叠翠,景色清秀,古迹隐约,尽揽春花、夏水、秋叶、冬雪于一湖,令人惊叹神往,流连忘返。

二、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拉动牡丹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产业,它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各个方面,将镜泊湖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势必会增加牡丹江市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全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行业将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安置牡丹江市下岗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散就业压办,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交通业的发展。便捷的交通是打造地方经济的首要条件,目前,牡丹江市旅游交通建设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流、物流不足,没有激发交通部门与建设企业的投资热情。通过打造镜泊湖旅游胜地,必然会加快牡丹江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交通的联系,增加开通省内外周边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旅游线路,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转效率,构建起牡丹江到周边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3.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打造镜泊湖旅游名地的过程其实就是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的过程。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充分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和服务等软硬件设施,为游客展现一座现代化的文明旅游城市,使旅游者对牡丹江市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于提升牡丹江市城市品味,打造国家级风景园林城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三、镜泊湖旅游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交叉,难以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由于景区内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各个系统都以景区资源为依托,在各自区域内进行规划建设,乱批乱建现象十分普遍,景区内现已建成各类宾馆、疗养院、培训中心的建筑140多处,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部门同在景区内实施同一内容的行政管理现象,破坏了景区规划的统一性。

2.由于景区缺乏统一管理,过度开发滥用使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由于景区的地方乡镇、森工企业互不隶属,各自为政,许多问题不能协调一致,同时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独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如镜泊湖原有的特色鱼种湖鲫、鳌花、湖鲤等到镜泊湖特有鱼种,现在少之又少。目前,水产部门对湖鱼的过渡捕捞和放养(特别是近年兴起的网箱养鱼),对湖水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森工企业过量采伐湖边林木,破坏了湖边山岸的绿色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湖区整体景观。而且使湖泊污染日趋严重。

3.镜泊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开发的还不够多。镜泊湖湖光山色,景秀优美并非众所周知,与南方一些景观相比知名度还不够高,在南方的一些大旅行团,还把镜泊湖列为避暑的旅游胜地,在省内与 其它 地市旅游景点相比也存在着知名度不够高,宣传力度不够大。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区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四、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解决镜泊湖景区管理体制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从景区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 措施 ,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对策如下:

1.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确定镜泊湖景区功能定位,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的关键问题就是理顺管理体制,镜泊湖景区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更好地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好镜泊湖这一“北方明珠”,造福子孙后代。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牡丹江市经济发展、旅游振兴、招商引资、对外接待等方面的作用,应将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作为牡丹江市“旅游经济特区”来对待,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清除障碍。从全国一些景区成功 经验 做法来看,可以借鉴五大连池的做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将景区区域划定为一个行政区域,赋予景区管委会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能,统一管理景区的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从根体上改变目前景区中区划交叉、各自为政的局面。

2.依靠政府,加大投资,强化景区管理体制,增强景区发展后劲。

当地政府应从景区长远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景区管理法规,健全景医管理 规章制度 ,实行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促进景区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由于对于风景区来讲,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景区承担着繁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和保护职责,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作保障,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对景区的财政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在财力上要给予大力的倾斜和支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建立功能完善,体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景区独立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景区健康持续发展。

3.扩大宣传,提高名气,以增加景区人气为目的,加强了宣传促销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就是宣传经济,针对镜泊湖景区宣传力度不够,景区游客规模徘徊不前,人气指数不高等问题,牡丹江市应采取一系列宣传促销的措施。如①利用多种媒体宣传镜泊湖,投入资金对镜泊湖旅游网站进行提档升级-②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活动。组织人员多参加相关部门旅游交易活动,与部分知名景区和旅游企业建立了联系,增加沟通了解信息,宣传自己;③出台促销优惠政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镜泊湖,如实施旺季对旅行社实行了8折优惠,淡季5折的优惠政策等等实施多种惠民政策。

通过上述对镜泊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推动镜泊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牡丹江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年

[3]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旅游经济》2000 2006年合订本,2006年第1期

[5]于学谦著《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摘要】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分析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 方法 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风骚,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08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政府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政府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政府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 渠道 、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中心城市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丰富节庆展销活动,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小额贷款,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浅谈旅游政策的相关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旅游管理论文

2.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浅析论文

3. 浅谈旅游管理方向论文

4. 浅谈旅游营销毕业论文

5. 关于旅游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关于旅游管理论文

7. 旅游管理论文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 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 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 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 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 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 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丛集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 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 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 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 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 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 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 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 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 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 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 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 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 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丛集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 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 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 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 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 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 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 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 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 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 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 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 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 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 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据新华社讯息,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体和软体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九五”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约为3500台,其中以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为主,销售额为6.7亿元。 据专家对国内542家使用者以及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3个行业的部分使用者进行的统计分析,就全国而言,弧焊、点焊、装配、喷涂机器人应用的最多;其次是搬运、上下料(冲压、压铸、铸锻、注塑等用的大多是上下料机器人);再次是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和密封涂胶机器人;其他机器人用量很少。就行业而言,汽车行业以焊接、喷涂、涂胶作业较多,冲压、搬运、装配次之;电子电器行业集中在装配,如华录一家就用了近300台,其次是搬运和喷涂;工程机械行业集中用于弧焊,喷涂其次。此外包装、码垛、拆垛机器人目前主要用于石化、轻纺和菸草行业。 据对724家使用者的统计分析,大机械行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使用者共有467家,占用户的65%;电子电器和邮电通讯业使用者有92家,占用户的13%。可见,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 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是指以机器人为核心,以资讯科技和网路技术为媒介,将所有装置连线到一起而形成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的拥有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机器人及其自动化成套装备已成为目前国内外极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 目前,国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主流以及未来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方向。 国外汽车行业、电子和电器行业、物流与仓储行业(企业级)等已大量使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从而保证了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高效。典型的如机器人有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大型机器人车体焊装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电子和电器等的机器人柔性自动化装配及检测成套技术和装备、机器人整车及发动机装配自动化系统技术和成套装备、AGV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等,这些机器人装置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制造技术的先进性。 当前,国外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的共性技术作为重点开发内容: 1.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开发技术。利用CAX及模拟系统等多种高新技术和设计手段,快速设计和开发机器人大型自动化生产线,并进行数字化验证。 2.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发展很快,国外几家早期从事模拟软体的开发公司已经推出可进入实用的所谓“数字化工厂”(DMF)商品化软体。国外企业已利用这类软体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制造工艺过程资讯化平台,再与本企业的资源管理资讯化平台和车身产品设计资讯平台结合,构成支援本企业产品完整制造过程生命周期的资讯化平台。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整定及维护也必须要基于上述资讯化平台进行,开展并行工程,实现资讯共享,这是最大限度地压缩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周期所必须的,另外也有利于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和质量控制的功能。 3.大型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和资讯科技,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控制、协调和管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 4.自动化生产线的线上检测及监控技术。利用感测器和机器人技术,实现大型生产线的线上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并且实现产品的主动质量控制。利用网路技术,实现生产线的线上监控,确保生产线安全执行。 5.自动化生产线模组化及可重构技术。利用设计的模组化和标准化,能够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调整及重构。 6.生产线快速整定(missioning time)技术。如建立完整的制造过程资讯科技,发展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的离线程式设计技术、生产线上的机电装置实现网路控制管理技术、关键工位线上100%产品检测技术、先进的生产线现场安装精度测试技术。

序号 题名 来源 年期 来源资料库 1 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Business China 2010/02 2 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率先发展的思考 Modern Enterprise 2010/04 3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XI' 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man Geography 2010/04 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下西安古城文化的传承研究 China Business & Trade 2010/26 5 Research on Great-leap-forward Develepme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Xi'an Touri ***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 *** 2007/01 6 On highway traffic and touri *** development in Xi'an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10 7 大力发展西安体育旅游业的探索 Market Modernization 2007/21 8 Net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 *** in Xia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04 9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 *** of Xi'an Tangdu Journal 2006/04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应提升西安旅游业的文化品味 Chinese Culture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2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xi'an touri *** after enter WTO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3/03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3 西安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Outlook 2002/11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4 The travel trade of Xi'an speed up fair contract to melt manage the pressingness Journal of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and Sha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5 On Advantage Shift in Xi, an ' s Tourist Industry Journal of Xi'an Petrdleum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6 以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 加快西安旅游业发展步伐 Ningbo Newsreport 2002/01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7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Touri *** Development in Xi'an 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2001/02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8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urban touri ***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19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带动西安经济发展 CHINA SOFT SCIENCE 1999/07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20 西安旅游业组成“联合舰队” The World of Economy and Trade 1999/04 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2000(5) 缪家福.张庆和 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 1999 李江敏.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 2000

[1] 孟祥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2期 [2] 代文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年01期 [3] 余竑蒋;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动因、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年01期 [4] 陈雅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及其发展策略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5] 于伟;李红涛;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年01期 [6] 黄文松;第三方物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04期 [7] 郭秀春;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期 [8] 韩长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概况及思索[J];中国市场;2007年02期 [9] 陈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及营销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年19期 [10] 姜丹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1] 王艳.第三方物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资料库 (硕士),2004,(04)

感觉相关的就行吧,这是我今天刚交老师的 Solidarity trade The current fair trade movement was shaped in Europe in the 1960s. Fair trade during that period was often seen as a political gesture against neo-imperiali *** : radical student movements began targetin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concerns that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s were fundamentally flawed started to emerge. The slogan at the time, “Trade not Aid”,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in 1968 when it was adopted by the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to put the emphasi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fair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year 1965 saw the creation of the first Alternative Trading Organization (ATO): that year, British NGO Oxfam launched "Helping-by-Selling", a program which sold imported handicrafts in Oxfam stores in the UK and from mail-order catalogues. In 1969, the first Worldshop opened its door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initiative aimed at bringing the principles of fair trade to the retail sector by selling almost exclusively goods produced under fair trade terms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The first shop was run by volunteers and was so suessful that dozens of similar shops soon went into business in the Benelux countries, Germany, and in other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1960s and 1970s, important segments of the fair trade movement worked to find markets for products from countries that were excluded from the mainstream trading channels for political reasons. Thousands of volunteers sold coffee from Angola and Nicaragua in Worldshops, in the back of churches, from their homes, and from stands in public places, using the products as a vehicle to deliver their message: give disadvantaged produc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air chance on the world’s market, and support their self-determi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lternative trade movement blossomed, if not in sales, then at least in terms of dozens of ATOs being established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of scores of Worldshops being set up, and of well-anized actions and campaigns attacking exploitation and foreign domi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deals of Nelson Mandela, Julius Nyerere, and the Nicaraguan Sandinistas: the right to independen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to equitable aess to the world’s markets and consumers.

团结贸易 现今公平贸易运动形塑于1960年代的欧洲,公平贸易于这时期通常被视为一种反抗新帝国主义的政治姿态,基进的学生运动开始关注跨国公司,并出现了一种认为传统商业模式基本上是有缺陷的共识,那时的口号“贸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被1968年所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简称UNCTAD)所采用,并得到国际认同,会议中强调与发展中世界建立公平的贸易关系。 1965年诞生了第一个另类贸易组织(Alternative Trading Organization,简称ATD):那年,英国的非 *** 组织乐施会(Oxfam)发起了”以销售来帮忙”(Helping-by-Selling)的活动,一个以邮购及在乐施会商店销售进口手工艺品的计划。 1969年,第一个“世界商店”在荷兰开张,这个开创性的构想,是以销售符合公平贸易规则的“发展中区域”的产品,将公平贸易的法则带入零售部门,第一个商店由志工营运,非常成功,之后数十个类似的商店开始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及德国等其他西欧国家开始营业。 在1960和1970年代,公平贸易运动里很重要的部份是,为那些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排斥于主流贸易管道的国家,协助他们的产品寻找市场。数千名志工在教会后面和世界商店销售来自安哥拉及尼加拉瓜的咖啡豆,以这些产品从家里和公共场所的摊位传达一个讯息:给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生产者一个公平的机会,就是支援他们自主的永续发展。另类贸易活动的盛行,若不从贸易量来说,至少以在数量上,有数十个另类贸易组织(ATO)在大西洋两岸成立,同时随着世界商店的扩张,有许多计划性的行动与专案,抨击国际间的剥削与支配的现象,宣扬著曼德拉、朱利叶斯•尼雷尔及尼加拉瓜桑定政权的理念:自主及独立的权利,与接触全球市场及消费者的公平管道。

中国知网 可以查询

推荐到OA图书馆进行查询。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资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宝鸡太白县旅游论文发表

一、太白山自驾游路线:1)、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村口—下白云—上白云—骆驼树—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明星寺—放养寺—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2)、太白县塘口—太白庙—娘娘庙祠—鳌山—雷公殿—莲花寺—拔仙台。3)、太白县鹦鸽镇—羊皮沟—高马头—栓牛橛—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二、当地美食推荐陕西以面食为主,宝鸡有名的是臊子面属岐山风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臊子面从做工烹调到色香味形眼观口感可以用“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个字概括。该小吃始于西周早期,相传是周文王的母亲,为招待周文王的亲朋和左邻右舍所做的一种面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其它名小吃有:辣驴肉、锅盔、宝鸡茶酥、陇县马蹄酥、岐山挂面。三、最佳出行时间太白山山高严寒,白雪皑皑。即使是炎热的7月,山顶夜晚温度也仅有0℃,在这里,9、10月即进入风雪天。如按常规旅游线游览太白山,则在7—8月最佳。若从山脚徒步穿行,其最佳徒步时间是每年5—10月。如果您是在5月登山,还能在下板寺观赏美丽的高山杜鹃。此外,为保证登山考的安全,每年11月底到次年4月底,从天圆地方至拔仙台将全线封山。

怎么样发表论文如下:

论文发表,一个是可以直接投稿杂志社,一个是可以通过论文代理机构。

费用方面,杂志社肯定要比代理便宜。因为,杂志社只是收取非常小部分的版面费。而代理方面,收取的比较多。

时间方面,杂志社的编辑一般很少自己采集稿件。毕竟,每个编辑其实都会跟很多代理合作。他们会直接从代理方面得到稿件,并且从中抽取部分好处费。代理手中的稿件比较多,所以杂志社的编辑们一般都非常乐于跟他们合作。

关键是,自己也能从中得到额外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审稿方面,杂志社不是所有的稿件都给你发。当然,作为代理方,也不可能所有的稿件都能承诺给你发。但是,只要代理方面承诺可以发。那么,就百分之百可以发表了。

毕竟,只要是气候成熟的代理,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编辑有长期合作。这样,就会无形中生成一种关系户的效果。

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多。 也就是说,杂志社便宜是便宜,但是没有时间保证,审稿麻烦切周期长。而,代理方面,贵也贵不到哪儿去,审稿速度快,时间短。现在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时间方面大多都比较紧迫,而且论文方面也都比较麻烦。

太白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南部,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境内而得名。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宝鸡市太白县旅游景点的简介!

太白青峰峡森林公园位于太白县桃川镇杜家庄村,南至秦岭主峰四十里跑马梁,北至褒斜古栈道,东西两侧以五里峡山梁为界。距太白县城8㎞、宝鸡75㎞、西安160㎞、汉中170㎞,姜眉公路从公园门口经过,将公园与西安、咸阳、汉中、宝鸡等城市连成一体,交通十分便利。经营总面积436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海拔介于1440—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6℃,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绝佳之地。园内环境优美,风光瑰丽、自然景观雄、奇、险、秀、幽,人文传说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起源古老,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十分明显,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和天然药库,是科研教学的好场所。太白青峰峡森林公园是2004年4月被市林业局批准建设的市级森林公园,7月由西农大园林专家完成了总体规划,规划设计临芳墅、雾瀑涯、神女峰、鳌山四大景区、100余处景点,同年9月开工建设。

药王谷风景区位于太白县鹦鸽镇境内,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外桃园。相传为药王孙思邈隐居研修之地,由观音庙、药王石锅、药王洞、药王台、柴胡坪百草园等五大景区 20 多个景点组成,景区自然风光怡人。 景区地址: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柴胡山村票 价:30元/ 张咨询电话:0917 - 4936343

太白县黄柏塬乡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位于太白山西南脚,太白县东南方,距县城71公里,辖区总面积896平方公里,现已成立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境内崇山拱持,层峦迭嶂;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碧流穿峡,山秀水清;空气清新,植被丰富,被誉为“天然氧吧”。气候的垂直分带和小气候差异,不仅利于各种生物繁衍生息,还形成了许多奇异的自然景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黄柏塬成为我国南北植物交汇的场所,这里海拔跨度大(3767米—740米)昼夜温差大,境内森林茂盛和秦岭山脉的阻挡作用,使得太白的红叶更早变色,便于红叶色素形成;良好的生态,独特的气候,洁净的空气,保存完整的'叶片,因此太白红叶相对西部其他地方更艳丽。1993年,在黄柏塬发现并成功抢救的大熊猫“白雪”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黄柏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2008年,在黄柏塬又先后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10只、金丝猴8只、羚牛上百头。

青峰山位于太白县东北高龙乡境内,距县城25公里,系太白山北部支脉,最高峰海拔2242米,景区地处山之阳,依古寺所建位置分为中峰、北峰、东峰、西峰和南峰5个景区。整个景区为群山环抱的山巅小盆地,呈现莲花状,,地形平坦开阔,五峰环状相连,林间曲径幽邃,古刹遗址壮观。据史载,青峰山于南北朝时初建青峰禅院(即上院),盛于唐代,鼎盛时期有僧尼近千,为唐皇室进香朝佛之名寺。后晋天福二年(937)又建万寿禅院(即下院)。古青峰禅院殿宇气势壮观,回廊阁亭相连。明代为王府山坊,至清末,青峰山尚为西府之著名佛教寺院。青峰山留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国太患顽疾在青峰寺祈神治愈等,更为青峰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青峰山中峰为古青峰寺院中心,其地势开阔平坦,镌凿精致的条石砌成的古寺地基遗址达数千平方米,殿后崖壁上有摩崖石刻“云开锦绣”四字,相传为尉迟敬德挥鞭所题。

大爷海秦岭主峰太白山顶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湖面海拔3590米,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大爷海发育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一个冰川湖泊。大爷海形成之谜一般认为,大爷海发育于六七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一个冰川湖泊。由于从来没有人探测过大爷海湖底的地质构造,所以它的形成也是一个谜。胡京玉上岸后描述了他对湖底的感受,他说:“湖底积累了厚厚的淤泥,摸起来就像海绵一样柔软、顺滑,偶尔能摸到一些碎石块。”根据他的描述,专家们认为这很符合山岳冰川地貌的特征。来自西安科技大学的地质学教授郭力宇对潜水队员采集来的湖底石头样本进行了考察,他说:“石头外表非常光滑,稍有弯曲,表面上有一些小滑纹,这显然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龙华山位于太白县咀头镇北沟村,在县城以东3公里处。为太白县境内又一处道教胜地。龙华山在青峰山与冻山之间,是其余脉中一奇异阶地,整体山势似鲲鹏展翅,坐东向西,气势不凡。道教建筑群分布于龙华山山腰,掩映于茂密的松杉林木之中,肃穆庄严,巍峨壮观。龙华山山门前,北沟河由北向南顺山麓而下,一座石桥通向第一道巨大的山门,拾级而上,第二道山门又巍然矗立,两尊巨大石狮雄踞两边,山门上方“龙华山”三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高大的门柱上有联曰:“山连太白东来紫气道贯诸天传教理,门对须弥西望瑶池化愚度贤度缘人”。从第一道山门向上经二山门、聚仙亭、天桥、日月潭、望月亭、八卦亭、鼓楼、钟楼等九台百十级石阶直到玉皇大殿。龙华山供奉主神为西王母,还有五圣庙、九天圣母宫、三宵宫、哪吒太子庙、大雄殿、药王庙、土地庙等其他道教尊奉诸神神庙、宫、观等建筑近30座,星罗棋布于山峰密林之中。

太白县地处秦岭西部,位于宝鸡市东南。全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为川陕之要冲。县成北距宝鸡65公里,东距西安市210公里,南距汉中180公里。境内群峰耸立,山环水绕,海拨高在740--3767米之间,相对高差达3000多米。县内气温差别显著,古有“山前桃花山后雪”、“太白积雪六月天”之状观,年平均气温7.7℃,无霜期158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中温湿润。境内有青峰峡、翠矶山公园,有极具文物价值的青峰寺和天然美景石沟瀑布及原始森林,是休闲渡假的好去处,为更好地服务顾客,拟建太白县滑雪场。

闲云岭森林公园地处秦岭梁顶南部,麟留公路太白县入口处,海拔约1800米,年均气温7.8℃,森林覆盖率95%,地形起伏错落,林地茂密,物种丰富多样,具有极好的造景空间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本底,公园占地约1882亩。园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的乔、灌、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四季特色鲜明,常年云山雾海,云雾飘渺,实属旅游观光、避暑休闲、户外运动之胜地。

大箭沟位于黄柏塬乡南部,东临周至,南接洋县、佛坪,太洋公路擦肩而过。境内植被丰茂,物种繁多,四季景色各异,置身其中,眼观千姿百态古藤树,耳听千变万化虫鸟鸣,三阶瀑布风格各异,自然风光神奇瑰丽,沿谷而上,峰回路转,山环水绕,景色千姿百态,俨然一幅山水画廊。

1991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了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7月,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从此太白山这位养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聘婷少女才向人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讲述她传奇的故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的眉县境内,公园面积2949公顷,包括10个景区,180多个景点。公园海拔高度从620米到3511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名称: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省市: 陕西宝鸡市眉县公园海拔: 海拔3000米以上公园面积: 2949公顷景 区 数: 10景 点 数: 180太白山森林公园太白山横卧在宝鸡眉县、太白、西安周至3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太白早为名山,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等人曾游过这里,写下了著名诗篇。其中李白的《登太白山》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目可近月,前行若如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这里气候异常,风云多变,相传在山下行军,不敢敲鼓吹号,否则疾风骤雨会顷刻而至。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奇特的风景。苏轼称它“岩崖已奇绝,冰雪竟雕皱。”太白山还有很多古建筑,历代庙宇有14处,现存房屋32栋,80余间,石碑5通,铁碑10通,铁佛110余尊,木雕像64尊,还有铁钟、铁炉等。旧历七月一日为太白山庙会,每逢此时,山上山下,游人不绝。“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的景色,从北坡到南坡,可概括为八景: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斗母奇峰指的是斗母宫一带的石柱山,特别是麦落石、五台、一堵墙、望乡台等处,花岗片麻岩傲然挺立,千姿百态,堪称奇绝。平安云海是指站在海拔2790米的平安寺观赏云海。这里在云端之上,云有的像锦缎一样抖动,有的像轻纱一样飘拂,有的像江河一样奔腾,有的如海潮一样汹涌编辑本段太白山简介太白山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秦岭山脉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太白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条件就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给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当地老人都称其为“神湖”,实则为“说蚀湖”。这些冰蚀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称,被列为太白山八景之一。太白山森林公园在拔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拔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等第四纪冰川所特有的地貌形态历历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中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在过去寒冷的年代,太白山顶终年积雪,每当盛夏,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观。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历代帝王对其封王加侯,文人墨客的足迹更是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景色的绝妙诗篇。自隋、唐以来,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先后建有凤泉宫、凤泉汤、唐子城等行宫。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白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的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秦岭主峰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 名的长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经林业部批准建立的陕西太白国家森 林公园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园面积2949公顷,森林覆盖率94.3%.这 里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文物古迹 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动态美与静态美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浑然一体的生动画卷,是我国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旅游区,被誉 为我国西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太白森林公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 和景观类型,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景观独具特色。太白森林公园把地球上数千公 里范围水平的气候带、植物带有序的依次排布在海拔 620--3511米的范围内,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垂直分布带谱,界限清晰,色调分明,各林带原始 纯林保存完好。二是生物种类丰富珍奇。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 线,是华北、华中、华西植物 区系的交汇太白山森林公园点,古北界、东洋 界动物区系的过渡带,公园内 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区 系复杂,起源古老,是天然的 物种基因库。计有种子植物、 苔藓植物1850多种,森林动物、 昆虫1690多种,并有国家保护 树种和濒危保护植物26种,珍 奇保护动物9种.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险峻。低 山区谷狭深幽,山色云影开合得体; 中山区山势陡峭,梁脊齿状,奇峰对 峙,重峦叠嶂;高山区第四纪冰川遗 迹的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四是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公园低山区 有丰富的地热田,温泉水温达72摄氏 度,内含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 质和微量元素,是优良的医疗矿泉水。四是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公园低山区有丰富的地热田,温泉水温达72摄氏度,内含 二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优良的医疗矿泉水;五是人文景观历史悠 久。据史载,太白山曾倍受历代帝王赞誉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诗词歌赋及民间 传说,为森林公园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环同志视察太白森林公园后指出:在我国长 江以北,气势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学价值如此之高,离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 景观实属罕见。对公园的景观给予了高度评价。太白国家森林公园交通便利,东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宝鸡90公里,西宝高速公路 有二级旅游专线直达公园。 以森林公园为基础的旅游开发区现已建成宾馆招待所20家 (其中三星级涉外饭店一家),接待床位4000张,餐座4500多个,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 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接待体系。98年投资建设的太白山旅游索道,全长1100 米,海拔2800--3200米之间,运量为300人次/小时,乘坐索道飘然而上,不但可代步, 还可凌空欣赏浩瀚壮观的万亩杜鹃,太白云海及冰川遗迹等奇观。太白国家森林公园以园内40公里旅游公路和28公里人行旅游步道联结公园八个景 区140多个景物景点,其主要的景区景点有:龙山、凤山、风泉三大景区。可观赏眉县八景凤泉神泽、鱼洞仙音;登览唐子城 遗址、凤山绝顶、风泉宫、神功石等;谒拜道观青牛洞、太白药王庙、龙凤山庙、 观音洞等。各旅游饭店、商业摊点、游乐设太白山森林公园施均集中于该区。洞天福地景区:据载是鬼谷子隐身、修道、带徒传艺之地,可观览玄德洞天门楼、 独山、点将台等。 九九峡景区:景点密集,景色优美,为公园山水风光之精华。铜墙铁壁壁立千仞, 气势恢宏;莲花峰瀑布直泻千尺,惊心动魄;悬崖栈道蜿蜒于悬崖陡壁;泼墨山 墨汁淋漓,形象生动;世外桃源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碓窝坪孙思邈活动遗 迹尚存,并有秀女玉立、剑劈峰,升仙石、仙姬出浴、药王栈道等多处景点。仙桥谷景区:位于九九峡东侧,有巨石仙桥、大架(古木栈道),三级千尺瀑等 景点。 开天关景区:是以大片原始森林为主体的寒温带游览区。可观赏松立、红桦两个 景观林带,有笑佛飞瀑、神仙洞、重阳宫、莲花幽谷、牡丹沟等景点。观云海景区:海拔2300--3511米,跨亚寒带和寒带两个气候带,可观赏太白山冷 杉、落叶松、高山灌丛草甸三个植物景观林带。该区高山景色优美,气象变化无 穷,夏秋之际多云海,游人如入仙境。七女峰奇险秀丽,远山重重叠叠,令人心 旷神怡。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态多样,千奇百怪。气温较山下低5--15摄氏度。是 避暑、渡假、科研教学的理想之地。编辑本段生态旅游“太黑积雪六月天”,自唐至今盛誉华夏,以自然为“本底”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雄、奇、高、险、秀、幽、古”于一体,丰富多样的天象气候、森林群落、冰川遗迹、山岳地貌、源泉秀水、生态环境景观,构成了完美的旅游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太白山森林公园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使我国大陆东半壁第一高峰。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广布,景色绚丽;典型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景观绝无仅有,四季色调分明;生物多样珍奇,野生动植物南北过渡,四方杂居,花鸟锦嶂,物华天宝;生态环境清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源泉众多,河流飞瀑,高山天池,千壑万源;云海雾幛,丽日宝光,天象景观奇妙;偶见唐明皇杨贵妃缠绵之美景;古老神奇的冰川地貌景观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奇特俊秀山岳地貌“耸崎关中,照临西土”,千峰竟秀,万壑藏云,峰峦体态多姿,争奇斗险;古迹文物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奇观胜景:拔仙绝顶、千年冰洞、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太白积雪、垂直景观、平安云海、斗母奇峰、七彩幽静、铁甲古树等构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品景观。编辑本段生态旅游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清幽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林茂草丰,山清水秀,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人为干扰少,森林生态系统稳太白山森林公园定,自然环境优美,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水标准,声学环境质量良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蓄水、保土、吸尘、制氧、分泌杀菌素、净化等功能。据西安交大李伯安教授1994年实地测定:太白山低山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1000个/㎝2,中高山区10000—15000个/㎝2,在瀑布下最多可达25000个/㎝2。这些高质量的环境要素,是太白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本底”。森林景色绚丽太白山植被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残存有许多孑遗植物,森林植物群落多样,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7个群系和54个群丛。中高山区集中分布有:太白红杉、巴山冷杉、牛皮桦、红桦、栎类原始森林,面积3.7万公顷,尤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红杉林为秦岭特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其树干尖削,树冠“旗形”,虬曲多姿,宛如天然盆景,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山地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等自然要素的差异,自下而上有序地分布着: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和高山灌丛草甸8个垂直景观带,色调分明,绚丽多彩,四季景色各异。阳春,中低山野花盛开,争奇斗艳,高山区白雪皑皑,冰雕玉砌;盛夏,浓绿滴翠,凉爽宜人,顶峰偶尔雪花飞舞;金秋,霜林红叶,野果飘香,高山青松披皑雪;严冬,银妆素裹,玉树琼花,一派北国风光。生物多样珍奇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主峰太白山雄伟高大,是野生动植物的交汇地,物种多样而珍奇。太白山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具有明显的过度性。有种子植物122科,671属,1899种,有世界性单种属37个,少种属60个,中国特有属23个,还有蕨类植物120种,藓类植物253种。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独叶草、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大果青杄、连香树、秦岭冷杉、水青树、水曲柳、野大豆;省级保护植物20种。可用于园林绿化的观赏植物600种,药用植物800种,其中太白米、手掌参、铁棒槌、太白贝母、桃儿七、凤尾七等72种“七”药最为名贵,被誉为“药山”、“神山”。野生动物以古北界和东洋界为主,兼有广布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85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还有森林昆虫143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33种,其中一级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林麝5种,二级动物有:锦鸡、大鲵、中华虎凤蝶等28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冰川地貌奇特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了多种冰川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冰蚀地貌有:冰斗、槽谷、角峰、刃脊、冰蚀洼地、冰斗湖、冰蚀湖、羊背石、冰溜面、冰擦痕;冰碛地貌有:终碛堤、侧碛堤、冰碛湖等;冰缘地貌有:石海、石河、石环、石玫瑰、石多边形、岩屑堆、冻融岩柱。太白山古冰川遗迹,是连接我国西部现代冰川与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专家认为: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属冰斗山谷冰川,曾经历大殿冰期、斗母宫冰期、太白冰期。角峰拔仙台、四十里跑马梁、文公庙梁,巨石遍布,形态奇异,犹如石的海洋,条条石流成带状滚滚而下,如石海、石河、石环、石玫瑰、石多边形等冰缘现象,都极具观赏价值。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三太白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等冰斗湖、冰蚀湖及冰碛湖,清澈碧绿,水色如黛,波光粼粼,湖光山色,被誉为“太白明珠”。山水风光峻秀太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山字形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构造体系的弧顶,受南北强烈挤压,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形成北坡陡峻河流短,南坡较缓河流长的特点。以太白山主脊为轴,分别向南北延伸,形成一系列梳状山脊,北坡中山地区山势峻峭,奇峰林立,梁脊狭长,怪石嶙峋,峡谷深邃,水流湍急,飞瀑碧潭较多,具有很好的游赏价值。斗母奇峰、麦摞石、双狮峰、老君仙掌、观音崖、五台列峙、莲花岩、千年冰洞、古龙洞、古龙瀑布、梯崖飞瀑等,都是对游人有很强吸引力的奇观胜景。天象景观奇妙太白山高差悬殊,自下而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气候带,素有“一日太白山森林公园经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中低山区四季分明,高山区冬长夏短,寒冷期9个月,天气变化无常。夏季最高气温20℃左右,日平均气温5—10℃,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有诗云:“早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百里春花秋月路,四季风光一日间。”《水经注》称:太白山“冬夏积雪,望之皓然”,拔仙台西北侧崖壁上有一冰洞,阴冷潮湿,寒气袭人,冰柱、冰塔、冰台,晶莹剔透,终年不化,素有“万年不融之冰”的佳话。高山地带时常云雾缭绕,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身临其境,飘然若仙。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云蒸霞霨,光芒四射,绚丽多彩。高山区偶见七彩光圈,瞬息万变,光环随人动,人在光圈中,宛如海市蜃楼,奇妙无比,令人赞叹。古迹文物众多自古名山僧道多,太白山是佛道共存的圣地。道教《三十六洞天记》称:“太白山为第十一洞天,周回五百里”。有关史料记载,太白山最早的庙宇,是汉武帝年间修建的“谷春神祠”。隋、唐时期,寺庙增多,历代均有兴建修葺,主要分布于黑虎关——菩萨大殿——拔仙台——铁甲树一线,大殿以下以佛教为主,以上以道教为主,现存庙宇及遗址30余处,主要有:黑虎关、蒿坪寺、中山寺、大殿、斗母宫、平安寺、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玉皇池、铁甲树等,有季节性僧道20多人。中低山寺庙多系土木结构,泥塑神像,高山区寺庙多为石墙铁瓦或石洞,铁铸、木刻或石雕神像,还留存许多石碑、铁碑、铁钟、铁磬等文物。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和为民治病,留下了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等多处遗迹,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药王捉人参”、“药王布银针”等故事。相传,拔仙台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地、东汉刘秀曾在跑马梁驯马练兵、汉大将军韩信曾在点兵场演练兵马、杨广上山求医等传说美丽动听。文化内涵丰富太白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唐宋以来,有数太白山森林公园十位古今名人学士曾慕名游览太白山,留下100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李白《登太白山》诗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随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雪木曾长期隐居太白山下,写出了《槲叶集》。近代,国民党元老于佑任上太白山,写出了《太白山纪游歌》,盛赞太白山美景。山上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既有明清古建,又有当代修复的仿古建筑和民居形式,规模较小,有的年久失修,残破败落。一些庙宇还保存有许多楹联、匾牌、画像等,是研究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还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神话故事、传说典故、传统庙会、民间艺术、名优特产等社会文化。编辑本段太白明珠太白山顶有三个湖泊: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及玉皇池、明星池等,池水清澈可鉴毫发,是我国较高的高山湖泊。池面常被云雾笼罩,雾开则微风波动,霞光异彩,别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景象。太白冰洞在大爷海东侧的崖壁上。此洞是沿着一条断裂层形成的,洞内阴冷潮湿,寒气袭人,至今有冰枝、冰块。从大爷太白山森林公园海向西南延伸有一宽500米,长40公里的山梁,传为刘秀当年跑马之地,故称“刘秀跑马梁”。拔仙台又名八仙台,是太白绝顶,为一不规则三角形台锥,太白山最大的庙宇群就修建在这里。台顶面向南缓倾,形成了面积为8.4万平方米的宽坦平面。在八仙台、文公庙梁、西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广布,景观奇特。太白山为自然保护区,是一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山上古木参天,古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说。植物种类有1550余种。太白山的独叶草为世界罕见,极其珍稀。太白米、太白参都为上等中药。太白山有鸟类230余种,兽类4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等为珍稀动物。登太白山,在七八月间为宜,需带棉衣、雨具。登山路分北坡、南坡。北坡从眉县出发到营头直上;还可以由眉县到斜峪关,经鹦哥嘴直上。南坡较平缓,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周至出发到厚步子直上;一条是从周至到厚步子,经都督门、太白庙上山。太白山横卧在宝鸡眉县、太白、西安周至3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太白早为名山,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等人曾游过这里,写下了著名诗篇。其中李白的《登太白山》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目可近月,前行若如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这里气候异常,风云多变,相传在山下行军,不敢敲鼓吹号,否则疾风骤雨会顷刻而至。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奇特的风景。苏轼称它“岩崖已奇绝,冰雪竟雕皱。”太白山还有很多古建筑,历代庙宇有14处,现存房屋32栋,80余间,石碑5通,铁碑10通,铁佛110余尊,木雕像64尊,还有铁钟、铁炉等。旧历七月一日为太白山庙会,每逢此时,山上山下,游人不绝。“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太白山的景色,从北坡到南坡,可概括为八景:红河丹崖、斜峪雄关、古枫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太白山森林公园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绝顶。斗母奇峰指的是斗母宫一带的石柱山,特别是麦落石、五台、一堵墙、望乡台等处,花岗片麻岩傲然挺立,千姿百态,堪称奇绝。平安云海是指站在海拔2790米的平安寺观赏云海。这里在云端之上,云有的像锦缎一样抖动,有的像轻纱一样飘拂,有的像江河一样奔腾,有的如海潮一样汹涌……太白明珠是指太白山的湖泊。太白山顶有三个湖泊: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及玉皇池、明星池等,池水清澈可鉴毫发,是我国较高的高山湖泊。池面常被云雾笼罩,雾开则微风波动,霞光异彩,别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景象。太白冰洞在大爷海东侧的崖壁上。此洞是沿着一条断裂层形成的,洞内阴冷潮湿,寒气袭人,至今有冰枝、冰块。从大爷海向西南延伸有一宽500米,长40公里的山梁,传为刘秀当年跑马之地,故称“刘秀跑马梁”。拔仙台又名八仙台,是太白绝顶,为一不规则三角形台锥,太白山最大的庙宇群就修建在这里。台顶面向南缓倾,形成了面积为8.4万平方米的宽坦平面。在八仙台、文公庙梁、西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广布,景观奇特。太白山为自然保护区,是一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山上古木参天,古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说。植物种类有1550余种。太白山的独叶草为世界罕见,极其珍稀。太白米、太白参都为上等中药。太白山有鸟类230余种,兽类40余种,大熊猫、金丝猴等为珍稀动物。登太白山,在七八月间为宜,需带棉衣、雨具。登山路分北坡、南坡。北坡从眉县出发到营头直上;还可以由眉县到斜峪关,经鹦哥嘴直上。南坡较平缓,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周至出发到厚步子直上;一条是从周至到厚步子,经都督门、太白庙上山。编辑本段太白山旅游登山节中国宝鸡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是宝鸡市“两节一会”(中国宝鸡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暨招商洽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陕西省旅游局、宝鸡市人民政府主办,宝鸡市旅游局、眉县人民政府承办。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本届“两节一会”的主会场。“情系太白山,铭志迎奥运”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登山节期间,还举办了“中国登山队重登太白山,神州铁人团会师拔仙台”登山活动和赞美太白山的诗词选集《太白风韵》、《太白新咏》首发式以及太白山旅游恳谈会等系列活动。一、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开幕式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广场举行,邀请国家有关部委、省、市领导及中、省、市新闻单位参加。开幕式后将举行“情系太白山,铭志迎奥运”大型文艺演出,文艺演出突出周秦文化、太白山文化和时代特色,充分展示宝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太白山景区的独特魅力。形式以歌舞类节目为主。由陕西电视台著名电视文艺导演赵静波策划编导,柏文、侯强、尹力、李雨、五乐格格、姚佳昊等著名演员参加演出。整个演出恢宏大气、品位高雅、特色鲜明、效果显著。陕西电视台录播车现场进行全程录制。二、举办以“中国登山队重登太白山,神州铁人团会师拔仙台”为主题的登山活动中国登山队成立后,于太白山森林公园1956年在国内进行第一次登山活动就首选太白山,并成功攀登。为了纪念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太白山,大力开展全民登山健身活动,为2008北京奥运加油,特面向社会招募50名登山爱好者及各界精英50名,组成神州铁人团,同中国登山队部分队员一起攀登太白山绝顶拔仙台,并在太白山下勒石以记。三、举行以赞美太白山的诗词选集《太白风韵》、《太白新咏》首发式从今年由太白山管委会为主举办的“太白山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参赛作品中整理编辑,出版两部诗词集《太白风韵》和《太白新咏》,在太白山旅游区仟佰众大酒店举行了首发式。四、举办旅行社老总太白山旅游恳谈会为了大力宣传太白山旅游景区,同时加强景区与周边客源地旅行社的对接和合作,进一步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在太白山旅游区青园山庄召开百家旅行社恳谈会,各方探讨并充分听取旅行社对太白山旅游市场开拓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提高太白山的旅游市场占有率.

白石沟生态旅游区论文发表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等语句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接着文章用具体数字说明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赞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然后分四点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进行具体说明。第一点是说大拱弧度小,便于车马上下。第二、三两点是从桥拱设计的独创性方面进行说明,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样的设计使桥梁坚固耐用。第四点说桥梁与周围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文章介绍卢沟桥时采用的顺序与此基本相同。在介绍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作者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文中充满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深深敬佩之情。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周密,这在本文中有所体现。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是约数,“有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二、问题研究1.对于桥,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它的实际功能。课文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样先说外观,再说功能,是不是主次颠倒?另外,“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对此,作者茅以升的解释是: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2.文中介绍的赵州桥的第一、三个特点都是关于大拱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即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赵州桥首创敞肩拱的主要特点。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则其他拱桥,也有并列砌筑的,所以按其特点的大小,作为列举的顺序。练习说明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2.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3.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初步注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中国石拱桥具有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即“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此外,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有不少惊人的杰作。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表明了它历史悠久;赵州桥的大拱长达37.4米,敞肩拱的形式,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和谐,桥上的雕饰也十分精美等,有力地说明了赵州桥确实是惊人的杰作。2.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两座桥的。3.示意图略。二、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1.“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3.“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4.“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一)《辞海》“卢沟桥”词条文字略。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不能面面俱到。《辞海》还提到的内容有:碑亭内有“卢沟晓月”汉白玉碑;桥东附近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旁另建有新桥等内容。课文里介绍卢沟桥,着重介绍了它身上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地方,如果像《辞海》那样面面俱到,势必会模糊了文章的写作目的。(二)《夜宿卢沟》文字略。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说明文和记叙文在写法上的不同。《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观赏“卢沟晓月”时的情景。作者描写的重点是月光和桥下的流水,最后才烘云托月般落到卢沟桥本身上,有了前面的渲染,卢沟桥给读者留下美丽动人的印象。这与课文里基本上是平实的介绍大不相同。教学建议一、教学时可以先从文体入手,给学生看一些简短的记叙文和说明文片断,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二、本文结构清晰,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以便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一点。有关资料一、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国怀抱。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二、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创作(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一文,是1962年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近几年来,有不少中学教师来信或来访,向我反映课堂讲授中的一些情况。教育家叶苍岑教授也曾为本课备课的问题和我四次通信征询意见。我所作的一些解答,有一部分转载于有关语文教学的刊物中。现行语文课本,采集了各个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无比广阔。从我接触到的中青年教师中,深深感到他们对讲授中的每一篇范文,是那样字斟句酌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经过。作家这个称号,我不敢当,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撰写此文时的构思活动,如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自是有益之举。首先,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观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的知识面。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经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1880年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所介绍的两座桥,赵州桥已历时一千四百年,卢沟桥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经历了近七百年,它们都称得上雄伟坚固,迄今仍保持着初创风貌,可以通行重车,在中外石桥中是罕见的。赵州桥敞肩式的创造,早于西方七个世纪,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说明设计与施工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再如赵州桥的浅基础、短桥台,不少现代工程师表示惊叹,因为经过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无恙,这决不是偶然的。唐张嘉贞的《石桥铭序》中所云:“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一评价,几乎和20世纪工程界学者异口同声,技术高超,于此可见。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标,在6世纪初,我国的能工巧匠发挥智力,大胆创新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值得自豪的。再次,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建筑不论大小,工艺必须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画图,不许有一处败笔。自从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过硬本领,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赵州桥的栏板,卢沟桥的石狮,都以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方面一个可取的传统,对于现代石拱桥装饰也还存在着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发展的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起着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我们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三、理贯辞达,简朴淡雅——读《中国石拱桥》(章佩)《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于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简朴固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一文于简朴说明之中融入描绘,于条理之中富于变通。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先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石拱桥的外形特色;然后,紧承“就像虹”三字,从古代神话和我国诗人作品中,进一步说明“雨后彩虹”和拱桥之间的联系,并把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风景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分明是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了。“稳”而多“变”,文字方显得洒脱。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则更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于“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条理清晰,富于变通,说明描写,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简朴之中含蕴着淡雅的韵趣。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中国石拱桥》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朴,突出表现在洗练、明快上。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说原理,或引古籍,或举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全文语句十分简短、明快,读来自然上口,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可谓简朴之至。然而,简朴绝非浅薄鄙俗之谓。细细品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笔力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上的记载以作证明,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举唐朝张的话,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下子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好像把一头头狮子陈列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确实不是易事。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朴而不失于浅薄,更多是指它言简而意赅。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却很经济。首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照应,又一笔收拢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各种桥梁转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紧扣住全文题目。接着,以云南长虹大桥、双曲拱桥和最大孔的拱桥三例说明,最后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说服力。作者这种寄严谨工巧于简朴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词炼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著名”;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宋代朱熹曾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绰约多姿,“理解”“靠实”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最后还要着重说一点。古人论文,讲“气”、讲“理”、讲“情”、讲“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清人刘大《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能力等与文字简朴之间的关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国的老一代桥梁专家,身经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毕生从事于我国桥梁事业和教育工作。解放前,他主持设计建造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我国群众至今引以为豪;解放后,参加设计和建造了不少更大更新的桥梁,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毕生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为此而骄傲、自豪,又加之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而渊博的桥梁学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这篇说明文写得情真意切,理贯辞达,立意简明而情蕴其中。我想,这才是《中国石拱桥》写得如此出色的根本原因。(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四、“卢沟晓月”的来源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你说,偏以“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语出清刘履芬《欧梦词》中《长亭怨》一词:“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 ”不是最相称的“妙境”吗?(节选自王统照《卢沟晓月》,载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我们从资料中看到,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的卢沟桥,因它横跨于卢沟河上而得名。卢沟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今朔县)的雷山。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师山,也因为水质混浊,水色发黑,所以也曾叫过黑沟河、卢沟河。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他为了给这条河起个吉利的名字,能够镇住卢沟河的经常泛滥,才改名为永定河。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是一座长266.5米,宽7.5米、11孔的联拱石桥。它对北京来说,称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石桥。金章宗很推崇这座卢沟桥,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晓月》,载于1982年2月14日《北京晚报》)五、谈谈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有一篇说明文写道:“一只蜻蜓一昼夜可以吃2 400只蚊子。”2 400只蚊子聚在一起,比蜻蜓的身体要大许多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个差错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据统计,蜻蜓一小时可吃蚊子50只到100只。一小时吃100只,一天24小时,当然要吃2 400只了。作者的乘法计算是无误的,却忽略了蜻蜓不可能在一天24小时之内一刻不停地吃蚊子。这就闹出了笑话。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吕金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见的具有山区、平原和盆地的城市,两大山脉(燕山和太行山)交汇之地,两大古代人类工程(长城和大运河)交汇之地。目前,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议将温榆河—大运河沿线作为未来北京发展的中心线。

关键词 地质文化 世界城市 长城与大运河交汇 温榆河—大运河规划中心线 北京

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元大都和明北京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这些都与北京的地学背景有关系。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见图1。

图1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

北京位于北纬40°,东经116°附近,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与太行山两大山脉交汇之地,少有的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工程交汇之地,少有的具有盆地、山地和平原的城市,少有的具有铁矿、煤矿和地热的城市。最高峰门头沟区东灵山,海拔2303m,最低通州区柴厂屯,海拔8m,高差达2295m。西山产煤,北山产铁,盆地和平原产地热。最明显的地学特征为维理士描述的山前“北京湾”,“北京湾”东南口为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从西山流出,潮白河从北山流出,中间的温榆河由西北部山区分水岭内水系汇集而成。

1 对地质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以非洲乍得的托麦人Toumai为例)最多有7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仅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史与地球史相比约等于零,太短了。所以人类文化必须纳入到地球这本大书中去解读,解读地质大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称为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研究的是地质与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地质现象对人心理产生美的作用。美是人类特有的感觉,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裸露的历史远比穿衣的历史长得多,出现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裸体艺术,人类对自身器官的欣赏由来已久,文学作品几乎是人类自画像的描述,地质景观的拟人化是地质文化研究的对象。人类进入文明后,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喜欢高山大川是对男性美欣赏的结果,喜欢江河湖海是对女性审美的结果,喜欢植被是古人类对毛发欣赏的物化,喜欢洞穴是对人类最早家园的依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高山流水和谐美感的赞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歌颂。

以地质为基础、以文化为目标、以美学为对象,推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是地质文化学科建设在北京的具体体现。

建议成立地质文化研究会,宣传46亿年地球史对5000年人类史的作用,从现代地质学角度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山海经》、《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从地质学角度开启对四大名著的研究(如黛玉为炭质页岩,桃源结义在拒马河洪积扇溢出带涿州,水帘洞为岩溶洞穴、花石纲为经岩溶作用的石灰岩运输);凸显名山大川的地质科学内容(泰山为太古宙变质岩,黄山为燕山期花岗岩,峨眉山为玄武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桂林岩溶)。

2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诞生了“震旦系”和“燕山运动”等中国特有的地质学术语,培养了两位总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成就了影响青年毛泽东的地质学家杨钟健,竖起了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走出了众多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文化影响了共和国的缔造者。1921年9月29日,时年28岁的毛泽东同志给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杨钟健写信,申请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研究过马兰黄土,对周口店猿人遗址沉积物(①—⑩层)进行过划分,时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共和国缔造者指导了中国地质工作的方向。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出访苏联,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并题词:“开发矿业”。

3 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线性工程在北京交汇

长城长约6000千米,按照纬向展布于中国北方的山脉中,是世界上最长的墙。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千米,按照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上,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两大工程一纬一经交汇于北京,体现了刚柔相济之美,增添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内容。

3.1 长城

长城沿着纬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000千米,横跨中国北方7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墙,体现了阳刚之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2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沿着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2市4省,全长约1794千米,有2500多年的历史,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是世界上最长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体现的是阴柔之美。虽然大运河尚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掩盖不了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北运河上游称温榆河水系,即发源于十三陵盆地的东沙河、关沟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地质上处于潮白河洪积扇与永定河洪积扇的交汇处,两个洪积扇的溢出带水源丰富,成就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是大运河的起点。

4 北京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国北爱尔兰首府Belfast召开的第2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房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使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与门头沟、石景山、海淀和昌平等山区并称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1867年,美国学者Pumpelly R.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中国地质的论文[1],1882年德国学者Richthofen F.V.提出了“震旦系”地层名称[2]。1918年瑞典人J.G.Andersson发现了周口店园区,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积物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北京猿人头盖骨。

地质公园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圣莲山园区和石花洞园区。大石河源头的堂上村诞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上为侏罗纪火山岩构成的亚高山草甸景观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下为北方罕见的小型岩溶盆地景观——圣莲山园区。石花洞园区发育岩溶洞穴群,洞层最多(8层),裂隙渗透水沉积的石盾最多(200多个),为世界之最;毛细渗透水沉积的石毛(银狐)稀有,滴水沉积的石笋叠置关系和微层理明显,流水沉积的石旗美丽,池水沉积的月奶石发育好,有被钙华掩盖的唐代题字,有《水经注》中记载的孔水洞[3]。

地质公园南部拒马河流域有白石山园区、野三坡园区、十渡园区和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拒马河源头的白石山园区发育大理岩峰丛地貌,野三坡园区发育岩溶峡谷地貌,十渡园区发育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纪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的组合形态)[4]。石门花岗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烤白了高庄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紫禁城、明清皇陵和皇家园林的唯一石料区;烤白了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所在的云带山,故有云水洞、云居寺之名[5]。

5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地质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和明十三陵。挖掘这些遗产的旅游地学背景,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深远的意义。

5.1 长城(北京段)

长城北京段东起金山岭、中过慕田峪、西至八达岭,地质构造托起了长城,体现了阳刚之美,使得长城(北京段)沿线最为壮观。

登上金山岭,你会发现长城内外无论山岭,还是河流,都是东西走向。长城脚下的沉积岩层,长城南侧的火山岩和古北口侵入岩体,也都是东西向延长的,这是因为本区为印支东西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慕田峪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1.5亿年前形成的长圆闪长岩体使得东南长城低缓。越过16号敌台后,12.2亿年前形成的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使得长城脚下岩石变得陡峭,直上牛犄角,高差达500米。

八达岭海拔1015米,地质背景为花岗杂岩,岩石上的长城最为雄伟。八达岭地区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包括侵入体120个,出露面积540.45平方千米。在八达岭城关拐角处的岩壁上,一条基性岩脉沿山而下,恰似一条青龙,故名“青龙桥”。

长城沿着纬向,随着火成岩体上下起伏,达到了自然与人类工程完美统一的效果。

5.2 故宫

故宫是北京城区的中心,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紫禁城的名称借天空的紫微星坛而来,体现了天子居中的思想。故宫西靠中南海,南临通惠河,是在元大都高梁河之阳修建的,地质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部。

5.3 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园区,体现了人类最早的家园,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洞穴,沿着马家沟组灰岩走向发育,裴文中和贾兰坡各发现3颗猿人头盖骨。周口店猿人的发现结束了自19世纪末荷兰军医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以来,猿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确立了猿人在人类演化史中的地位。

5.4 颐和园

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占地2.9平方千米,其中湖泊面积约占3/4,体现了刚柔相济的湖光山色,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寿山的造景岩石为坚硬的红庙岭组砂岩,是在距今2.4亿年前的二叠纪形成的,形成了万寿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含水层,遇到万寿山二叠纪红庙岭组砂岩的阻隔,极易形成泉水,形成了昆明湖的湖光。

1996年12月28日,昆明湖进行了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通过取样研究获知,昆明湖水起始于3500年前,3000年前稳定成湖,水生植物开始繁衍,公元1750年前属于天然湖泊。1750年对湖区进行开挖,形成了今日的景观,湖水的面积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区从此变为人工湖[6]。

5.5 天坛

天坛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北京城东南,地质上处于永定河洪积扇的溢出带,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减缓,水源丰沛,溢出地表,所以在天坛的东面形成了龙潭湖,北面形成老舍描写的《龙须沟》,西面建设天桥。湿地般的地质环境为建造天人合一的天坛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

5.6 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死观。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地灵兽说,十三陵后靠为玄武,盆地南面的红泥沟龙虎台(中更新世黄土)为朱雀,西面的卧虎山为白虎,东面的龙山为青龙。东面的龙山为元古宇龙山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龙脊。1934年,张文佑在龙山东坡的石灰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把这套灰岩作为寒武系的底部,建立了华北显生宙的第一套地层“昌平组”[7]。西面的卧虎山岩石为元古宇雾迷山组白云岩,含有大量的硅质条带,白云岩风化后显出白色条带,看起来很像虎皮纹。

6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有三,即,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6.1 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

《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把元大都称为汗八里(Kanbalu,突厥、蒙古语,帝城)。书中对元大都的宫殿、园林、城市、商业、人口、纸币、石炭、天文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使得元大都成为东西方历史中最为辉煌的世界城市[8]。

6.2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

明朝的永乐皇帝定都并命名了“北京”。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达非洲东海岸。

定都并命名“北京”的永乐皇帝和航海家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期的开拓者,郑和船队纵横西洋,加强了明初中国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说明当时的北京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巨大。

6.3 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哥伦布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中国。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先后4次远航(1492—1504)到达了美洲大陆,误认为到达印度,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错称。

现藏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拉贡王室档案馆内的拉丁文手稿,包括1492年签发的通行证(Salvoconductos)和王室介绍公函(La Carta de comendaticia)2个文件。通行证书写:“我等现派遣哥伦布率快帆艇三艘,取海路驶向诸印度地域……”。王室介绍公函书写:“自我等某些臣民及其它来自贵国之人士得知……”的下文,正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话,是哥伦布反复向西班牙王室宣传“大汗契丹”的情况,因此,王室介绍公函就是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所说的致中国大汗的“国书”。

根据年代考证,笔者认为,这位中国大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即葬在明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说明北京在明朝中期对欧洲影响巨大。

7 温榆河—大运河为未来发展中心的建议

构成北京发展的地学要素为“北京湾”和“温榆河—大运河”。北京从古至今一直沿着南北中轴线建设,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应该以地学为背景,实现科学发展观。未来若以温榆河—大运河为发展中心,一方面可以保护西部古都风貌,发展东部新型经济区;另一方面依托华北大平原,将环渤海经济区连为一体。向西可以连接欧亚大陆,向东沟通环太平洋诸多国家,将北京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广阔的世界城市。

参考文献

[1] Raphael Pumpelly.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Mongolia and Japan[J].1867

[2] 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82

[3]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97

[4] 吕金波等.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地质通报2010,29(4):502~509

[5] 吕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色[J].城市地质2007,2(3):26~30

[6] 黄成彦等.颐和园昆明湖3500 余年沉积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7] 张文佑.中国北部震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分界问题[J].国立北京研究院院务报1935,6(2)

[8]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外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考订,一般认为,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称其与己“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鲁迅定罗贯中生活年代为约1330至1400(《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郑振铎定为约1328至1398(《中国文学论集》上册《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即大致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谁? 以上是第一点,接着讲第二点:《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确凿无疑。 中国的古代小说,往往有作者问题。有时候,某一部小说的作者到底是谁,一时很不容易说清楚。 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那个时代,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大多数的人把小说当作是茶余酒后的一种消遣物。因此,小说的作者也不受到重视。人们只要看小说的内容,小说的故事,谁管你是张三写的,还是李四写的。 第二个原因:小说作者的社会地位低微,受到一些人的蔑视,所以一般不敢署名,不敢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公开承认,这部小说就是我某某某写的。 第三个原因:那个时代没有稿费,作者的头脑里也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他们是随意而写,随意而流传。除非是内容出了违反法律的问题,出了诽谤他人的问题,才会去注意和调查作者是谁。 第四个原因:因此,很多小说不署作者的姓名,例如《西游记》和《红楼梦》。有的则不署真实的姓名,而只署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笔名,例如《金瓶梅》。 这就给古代小说研究中增加了一个专门的课题:研究小说的作者问题。《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石兄,或者是曹雪芹的爸爸,或者是河北丰润一个姓曹的某某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竟然出现了二三十种猜测!直到今天,这些古代小说的作者问题,还在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争论。 我曾经说过,“和其他著名的小说家比较起来,罗贯中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他的姓名总是和《三国志演义》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可是,我的一位学生对我说,“刘老师,您说得太早了!太乐观了!”原来,就在我说这话不久,就有一位姓张的先生,连续不断地发表几篇论文,剥夺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但是,他的理由不充分,他的根据也不充足。他可以说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他错误地把一个明末天启年间的黄正甫刊本当成了比嘉靖刊本还要早的刊本,因此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不能细说。我在这里只需要举出两个证据:第一,所谓“黄正甫”这个人,在福建建阳黄家的家谱上,叫做“黄一鹗”,是万历年间的人。第二,日本目前还保存着黄正甫所刊刻的其他书籍,书上明确地记载着刊刻的年月,是万历,而不是嘉靖以前。 我有把握地告诉大家:他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是错误的。罗贯中的著作权是不能剥夺的。 那么,为什么说,《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呢?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壬午本。在它的上面,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两行字意味着什么呢?第一行字,说明小说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 对这个题署,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三国志演义》的素材来自陈寿的《三国志》。但是,陈寿并没有做过平阳侯。 他是晋朝人。他只做过平阳侯相。平阳侯相是平阳侯下属的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平阳侯和平阳侯相,虽然只差一个字,从官职、地位和身份来说,差别是十分巨大的。怎么可以把它们混为一谈呢? 把陈寿的官职说成是平阳侯,这是罗贯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这个明显的错误不仅出现在这里的题署上,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小说的正文中。 这说明罗贯中犯这个错误,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为什么说是罗贯中所犯的错误呢?因为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他在自报家门:我姓罗,名本,字贯中。 第三, 为什么说,这两行字是他自己亲笔所写的?因为有“后学”两个字作证明。“后 学”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自谦之辞,是相对于前辈学者陈寿而言。这两个字必然出自作者罗贯中本人的笔下。旁的人没有必要去代替他谦虚。 这就是铁证:罗贯中千真万确地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对策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县要按照“自主开发和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加快黑竹沟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塑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和“神秘黑竹沟”原始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成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一、优势(一)我县旅游资源现状。我县被誉为“竹笋之乡”,境内有林地面积277万亩,天然竹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40多条大小河流和3900米的相对高差,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靓丽诱人的独特地貌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我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幅员575平方公里的黑竹沟被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资源丰富,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拥有奇峰、异石、岩溶、花海、冰斗、海子、泉水、瀑布、云海、佛光、高山草甸、奇花古木、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天然温泉更以水质优良闻名遐迩。(二)温泉山庄开发现状。1999年到2002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会议于一体的黑竹沟温泉山庄,对外接待能力较强,收益较好,是我县旅游开发的重头戏。(三)黑竹沟开发现状。黑竹沟资源丰富,声名远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称为“魔沟”、“恐怖死亡谷”、“中国百慕大”。近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黑竹沟开发,投资2500万元,完成《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黑竹沟第一期开发初设方案》,拍摄制作了黑竹沟风光片、宣传画册等,修建了黑竹沟景区进出口公路、游人人步道及观景亭,建成了黑竹沟彝族风情酒店,修建了木屋别墅、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了引用水、化污设施等配套设施,沟口景区设施基本完善,初具接待能力,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对外开放,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市场的跨越,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二、问题(一)接待能力不足。我县境内现能接待游客的地方主要是黑竹沟沟口景区和温泉山庄,旅游路线单一,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只有两条旅游路线能接待游客;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二)建设资金紧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从1993年开始,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黑竹沟管理委员会成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业主,县财政借资启动开发,走边开发边招商、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景区运营,县财政资金有限,黑竹沟景区融资非常困难,开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县城至黑竹沟景区是我县旅游主干线,全程共63公里,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黑竹沟进出口公路全是碎石路面,弯多、山高、坡陡、安全系数小,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环境有待改善。县城至黑竹沟景区公路沿线有些房屋离公路很近,有些房屋屋檐靠近路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旅游公路交通和旅游环境。个别群众敲诈游客而发生争执,以压死一只猫、一条狗、一只鸡等理由,围攻游客,强行要求游客高额赔偿,严重损坏了黑竹沟景区形象,影响了峨边旅游形象。三、对策(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黑竹沟开发详规》和大渡河峡谷、夏家沟水库、毛坪小河子、平等石林、大堡古镇、杨河团岩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我县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黑竹沟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乐山“一区两线”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峨边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黑竹沟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沟口—荣宏得景区”、“荣宏得—特克马鞍山景区”旅游线路建设,加快温泉山庄二期工程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将黑竹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黑竹沟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在黑竹沟修建特色宾馆、彝族部落、索道、滑雪场等,不断完善黑竹沟景区旅游设施。加强与成都、重庆、乐山、峨眉山景区和旅行社的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黑竹沟精品旅游线路。(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精品景区”的思路,组建黑竹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行边开发边招商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其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序号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1、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规划》 99年10月2、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旅游经济》(人大复印资料)99年7月3、HANGZHOU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July-Sep.,2000 2-1 14、以钱江区块开发为契机带动杭州会展旅游城市的建设《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8年9月5、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商业经济与管理》 98年7月6、可持续发展—杭州旅游业跨世纪发展的根本原则 《旅游学刊》 98年6月7、高校旅游研究问题初探 《旅游学刊》 99年10月8、杭州市旅游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经济》 99年4月9、绵羊:促销的引子—谈旅游促销创意 《中国第三产业》 98年4月10、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0年第27卷第2期,P201-204. 2000年4月11、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0月 以上文章均为独立完成12、现代农家旅馆发展的意义及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2月 周玲强、韩振华13、关于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研究探讨《旅游科学》2001年01期韩振华. 周玲强27-2914、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创新研究《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6月周玲强15、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年11月16、论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7、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市场机遇及应对策略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8、我国旅行社敏捷化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9、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地理》2003年1月2003,23(1)139-14320、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4月 周玲强21、对旅游购物场所推行星级管理制度的思考 《经济学家》2003年增刊 2003年6月22、会议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8月23、生态旅游开发应坚持八项原则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5,59-60 2003年10月24、旅游网站对旅游业价值链的再造 《商业研究》2003年10月(03/19)25、杭州入境旅游期待新突破 《浙江经济》2003年10月(03/19)26、旅游景观房产研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2月27、旅游广告效果测评系统简构[J].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2003.12 ,P.305-308 2003年12月28、中学生修学旅游需求倾向与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29、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俞莹30、西岐民俗村旅游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朱睿31、民营资本投资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高萍32、杭州市旅游形象再定位和对杭州国际旅游发展的思考《经济地理》04年5月2004,24(3)423-425 周玲强徐乐乐33、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 《浙江统计》 2004年5月34、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4,24(4)年7月周玲强、黄祖辉35、旅游景区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4,4,40-42 2004年8月36、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增刊 2004年12月37、长三角古镇旅游生命周期演变的影响机制与管理对策《经济地理》2004年增刊 2004年12月周玲强38、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2-18 周玲强、范平39、古镇生态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93-96 (周玲强、张迪)40、基于少儿市场的生态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构想《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97-100 (周玲强、张东亮)41、杭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探析《经济地理》2005年增刊 2005年12月周玲强、周绍健42、基于运营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105-108 (周玲强、应天煜)43、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支付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省四个景区旅游者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ISSN 1000-8462 CN43-1126/K 2006,26(1)年1月7270字周玲强,程兴火,周天斌(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58;2.宁波鄞州区旅游局,中国浙江宁波315100)44、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6,3:3-7 周玲强,范平45、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概述《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1期程兴火. 周玲强2006,19(1)1-546、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旅游学刊》2006年21卷第5期13-17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6,10,30-34,程兴火. 周玲强47、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与营销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7,杜小慧; 周玲强; 断健平,48、生态旅游区认证等级综合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71-76,黄祖辉; 程兴火; 周玲强;49、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增刊2006年12月高萍 姚海琴周玲强50、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动态性分析经济论坛2007,409(9),2007年5月,72-74,90 姚海琴高萍周玲强51、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商业时代2008,34(437)95-96 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刘晗周玲强李会玲52、对传统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中社区参与旅游的思考——以杭州市中山中路为例,现代商业[J].2009,10(29):56-57. 共4167字周玲强,赵晟楠.53、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游客支付意愿分析,经济论坛,2009,11(22) 总470期/第22期68-72 周玲强,丹增卓嘎,赵晟楠,扎旺,国家社科基金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63-62652/35 【题 名】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纪根立 【刊 名】今日浙江.2007(11).-50-513/35 【题 名】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作 者】孙根年 薛刚 【刊 名】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4/35 【题 名】山东省旅游饭店人才对策深层透视 【作 者】孙凤芝[1] 秦绪霞[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Z).-275-2755/35 【题 名】从概念到实证: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 【作 者】马聪玲 【刊 名】旅游学刊.2007,22(3).-6-76/35 【题 名】西部旅游企业高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 者】王香茜 【刊 名】商业时代.2007(6).-104-1057/35 【题 名】中国六大遗产地旅游非线性成长及比较研究 【作 者】孙根年 吴晓娟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07-1118/35 【题 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作 者】强亦锐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3S).-43-449/35 【题 名】成长期的自助旅游与迎合策略 【作 者】曹宇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657-66010/35 【题 名】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作 者】何喜刚 高亚芳 【刊 名】开发研究.2006(5).-85-86,7311/35 【题 名】旅游是重心 文化是品位——答龙源期刊网记者问 【作 者】季成家 【刊 名】丝绸之路.2006(9).-66-7312/35 【题 名】试论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作 者】冯淑华 【刊 名】商业研究.2006(14).-165-16813/35 【题 名】甘肃省旅游产业中的市场成长问题研究 【作 者】彭睿娟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48-5114/35 【题 名】制度、技术、管理:中国旅游产业化成长的制度安排 【作 者】沈和江 【刊 名】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90-9415/35 【题 名】企业成长理论与我国旅游企业并购的路径策略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特区经济.2006(4).-195-19616/35 【题 名】旅游与家教 【作 者】裴毅然 【刊 名】家庭教育.2006(02S).-22-2317/35 【题 名】数字化与企业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以温州旅游企业为例 【作 者】汪升华[1] 刘洋[2] 顾文静[2] 【刊 名】经济管理.2006(3).-64-6618/35 【题 名】浅议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作 者】杨亚娟 【刊 名】农业职业教育.2005(6).-26-2619/35 【题 名】对发展苏州博物馆旅游的思考 【作 者】于萍 【刊 名】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9-4020/35 【题 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作 者】谭白英 【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2005,24(5).-118-11921/35 【题 名】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作 者】聂献忠[1,2] 张捷[1] 刘泽华[1] 章锦河[1] 【刊 名】人文地理.2005,20(4).-65-6822/35 【题 名】我国旅游企业并购混合路径偏好的实证研究 【作 者】胡春林 【刊 名】旅游学刊.2005,20(3).-48-5223/35 【题 名】浅析假期旅游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作 者】邓宇凡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59-6024/35 【题 名】旅游社营销中心的成长档案 【作 者】韩阳 【刊 名】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05(04X).-22-2325/35 【题 名】推动旅游学科发展与中国旅游产业共同成长——著名旅游学者杜江教授评介 【作 者】文武 【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5(3).-220-22326/35 【题 名】旅游业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以成长中的“泛珠三角”为例 【作 者】秦学 张伟强 【刊 名】思想战线.2005,31(2).-128-13327/35 【题 名】基于战略联盟的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作 者】张显春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28-2928/35 【题 名】浅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 者】王旭科 宋健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2005(1).-56-5729/35 【题 名】国外自助旅游图书的细分市场策略 【作 者】易晓春 【刊 名】编辑学刊.2004(6).-72-7630/35 【题 名】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 【作 者】秦学 邹春洋 【刊 名】学术交流.2004(11).-83-8831/35 【题 名】旅游市场呼唤品牌和声誉投资 【作 者】符国群 【刊 名】销售与市场.2002(01S).-31-3132/35 【题 名】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 【作 者】贾生华 邬爱其 【刊 名】旅游学刊.2002,17(4).-19-2233/35 【题 名】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作 者】卞显红 【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30-3534/35 【题 名】实施六大战略 培育支柱产业——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思考 【作 者】薛荣哲 【刊 名】山西旅游.2001(6).-4-735/35 【题 名】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 【作 者】卫旭东 【刊 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23-225,229

生态旅游论文发表文章

列式计算,4.1与1.6的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对策研究(希望对你有帮助)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县要按照“自主开发和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加快黑竹沟旅游资源开发,着力塑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和“神秘黑竹沟”原始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成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一、优势(一)我县旅游资源现状。我县被誉为“竹笋之乡”,境内有林地面积277万亩,天然竹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40多条大小河流和3900米的相对高差,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靓丽诱人的独特地貌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我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幅员575平方公里的黑竹沟被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资源丰富,集雄、险、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于一体,拥有奇峰、异石、岩溶、花海、冰斗、海子、泉水、瀑布、云海、佛光、高山草甸、奇花古木、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天然温泉更以水质优良闻名遐迩。(二)温泉山庄开发现状。1999年到2002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集餐饮、住宿、娱乐、会议于一体的黑竹沟温泉山庄,对外接待能力较强,收益较好,是我县旅游开发的重头戏。(三)黑竹沟开发现状。黑竹沟资源丰富,声名远播,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称为“魔沟”、“恐怖死亡谷”、“中国百慕大”。近年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加快黑竹沟开发,投资2500万元,完成《黑竹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黑竹沟第一期开发初设方案》,拍摄制作了黑竹沟风光片、宣传画册等,修建了黑竹沟景区进出口公路、游人人步道及观景亭,建成了黑竹沟彝族风情酒店,修建了木屋别墅、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了引用水、化污设施等配套设施,沟口景区设施基本完善,初具接待能力,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对外开放,实现了旅游资源向旅游市场的跨越,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二、问题(一)接待能力不足。我县境内现能接待游客的地方主要是黑竹沟沟口景区和温泉山庄,旅游路线单一,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只有两条旅游路线能接待游客;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二)建设资金紧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从1993年开始,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黑竹沟管理委员会成为黑竹沟景区的开发业主,县财政借资启动开发,走边开发边招商、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景区运营,县财政资金有限,黑竹沟景区融资非常困难,开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县城至黑竹沟景区是我县旅游主干线,全程共63公里,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黑竹沟进出口公路全是碎石路面,弯多、山高、坡陡、安全系数小,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环境有待改善。县城至黑竹沟景区公路沿线有些房屋离公路很近,有些房屋屋檐靠近路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旅游公路交通和旅游环境。个别群众敲诈游客而发生争执,以压死一只猫、一条狗、一只鸡等理由,围攻游客,强行要求游客高额赔偿,严重损坏了黑竹沟景区形象,影响了峨边旅游形象。三、对策(一)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围绕建设四川原始生态旅游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全县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旅游发展目标,搞好《黑竹沟开发详规》和大渡河峡谷、夏家沟水库、毛坪小河子、平等石林、大堡古镇、杨河团岩等景点旅游规划,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我县旅游业迅速发展,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二)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形成黑竹沟生态旅游核心吸引力,积极融入乐山“一区两线”精品旅游建设项目,重点开发原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温泉洗浴、民族风情等旅游,努力将峨边建设成为新兴的生态风情旅游区。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完善黑竹沟一期开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沟口—荣宏得景区”、“荣宏得—特克马鞍山景区”旅游线路建设,加快温泉山庄二期工程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将黑竹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于一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4A原始生态旅游景区。积极稳妥的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改善旅游环境,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班车,解决旅游交通问题,提高旅游效率和接待能力。(三)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促销。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大黑竹沟宣传,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争取引进有实力的商家,在黑竹沟修建特色宾馆、彝族部落、索道、滑雪场等,不断完善黑竹沟景区旅游设施。加强与成都、重庆、乐山、峨眉山景区和旅行社的战略合作,联合打造黑竹沟精品旅游线路。(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精品景区”的思路,组建黑竹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行边开发边招商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其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旅游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并通过多种方式和作用表现出来, 其中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所蕴涵的意义是非 常值得探讨的。 一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规律,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分布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区 域 由中国地形图及旅游资源分布图(见文末附 图)可清楚地看到这是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最显著 的地理规律。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交接区域,即 青藏高原的边缘过渡区的昆仑山—— 阿尔金 山—— 祁连山— — 岷山—— 邛崃山—— 横断山 脉,主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鸣沙山—— 月牙 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九寨沟、黄龙寺、剑门 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 都江堰、西岭雪山、峨眉山、玉龙雪山、三江并流区、腾冲地热火山、瑞丽 江— — 大盈江、西双版纳等著名景区;在第二级阶 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过渡区,即大兴安岭— — 太 行山—— 巫山— — 雪峰山一线,主要分布着五大 连池、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八达岭—— 十三 陵、恒山、五台山、野山坡、华山、洛阳龙门石窟、嵩 山、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武陵源、漓江等著 名景区。第三级阶梯向沿海过渡区的山脉主要分 布在长白山山脉— — 千山山脉— — 武夷山脉一 线,著名景区有镜泊湖、松花湖、长白山天池、鸭绿 江、凤凰山、千山、金石滩、胶东半岛海滨、泰山、九 华山、黄山、齐云山、三清山、千岛湖、武夷山等景 区。其次,我国的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主要分布海 岸线及其附近海域。 (二)三大纬向构造带也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 集区 中国由北向南,三大巨纬向地形大约每隔8 个纬度分布着,居北的是天山— — 阴山— — 燕山,其中的重要旅游资源如天【l1人池、博恪达峰、吐鲁 番、长城、西夏王陵、秦皂岛北戴河 塔中的足昆仑 山—— 祁连山—— 秦岭—— 大别山,其中的重要 旅游资源有昆仑山、祁连山、华山、武当山、大洪 山、鸡公山等。居南的是南岭,著名的景区如丹霞 山。参见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图, 可以发现它们的分布更是高度集中在以上区域, 构成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 国家森林公园同规律分布现象。如以加入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天山主峰博格 达峰、吉林长白山、浙江天目山、福建武夷山、湖北 神农架、贵州梵净山、四川的九寨沟、卧龙等莫不 如此。 (三)三大阶梯和三大纬向构造分割的网状低矮区是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 这尤其表现在第一级阶梯以东以汉文化为主 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古村落、中国园林、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现代经济文化景观的分布充 分地证明着这一点。 (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贫困人口集中区 中国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以及后备旅游资 源富集区正是中国贫困县域集中分布的区域。 中国贫困县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存在,其中 东部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耕地少的低山丘陵地 区,如江西、福建的红壤丘陵、沂蒙山区、大别山区 等。中部为中国几大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区,地势 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要素呈过渡性,敏感而脆 弱。这里有一系列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秦巴山 地,位于陕、豫、川、鄂四省交界处,贫困县多大50 多个,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为怒江、澜沧江、金沙 江及横断山所封闭,大约有40多个贫困县集中于 此;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地,包括以贵州为中心 的黔、滇、桂、鄂、湘的喀斯特地区,贫困县多大 130多个;北方农牧交错带,贫困人口集中在吉林 省的西部白城地区各县、内蒙古位于科尔沁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的通辽和赤峰市、辽宁省的努鲁儿 虎山的阜新地区等;黄土高原涉及山西大部、陕 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宁夏南部、甘肃古东部和青 海东部,贫困县约130个。西部地区为荒漠和高 寒环境。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为重要的贫困区,尤 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贫困县集中,另有一些 贫困县分布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的青海 南部和西藏的西部贫困人口较集中。贫困区又与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在空间 上重叠。 (五)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区是中国的生态脆弱 区 由于以自然为主的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 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 在山区、高原、荒漠等区域,他们都是生态脆弱区 山区虽然还有较丰富茂密的森林,但受到多年砍 伐的威胁,以及本身地质构造的复杂活跃、谷深坡 陡,一旦破坏,恢复困难,而且地质灾害严重,如横 断山区。高原或因喀斯特或因黄土流失或因高寒 等原因植被稀少,地表裸露,农业生产力十分有 限。如黄土高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质疏松、 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而又易遭暴雨淋刷。西南喀 斯特地区溶洞、地下河发育,山丘崎岖、可供方便 利用的水资源较少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本 身就是恶生态区域。 二、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的成因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是自然和人文两大 因素通过长久的耦合作用决定的。旅游资源是环 境中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其中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来自其价值。其中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主要是通过 旅游资源的一系列美学效用特征表现出来,即自 然人文要素的珍、稀、古、名、特、奇;典型性、代表 性、多样性、原始性等引起人们的旅游动机,在条 件成熟时通过去实地旅游获得审美需求的满足。 大批人流的大范围暂时性的空间位移所引发的交 通、食宿等服务需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间接吸引 力,对旅游企业产生吸引,它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的一种体现。因此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寄生在 旅游资源美学效用价值之上的。旅游资源的美学 效用特征具有成因上的普遍一致性,即典型的地 质构造内在的决定了典型的地貌形态、地势特征。 地势地貌,特别是大型的地势地貌通过下垫面的 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再分配进而形成典型的多生态 环境,决定生物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最终各自 然要素复合成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的环境区域、旅 游景区点。国家定义的相关概念充分地说明了这 一点: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欣赏、文化或科学价 值、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 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 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其中,具有重要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州独特.围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定为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 邗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 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 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 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 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 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 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 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 迹和重要水源地。 其次,集中分布区域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弱而 得以保留至今。高大地形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 在纯粹农业文明时期受的改造影响十分有限,工 业社会时期又相对远离工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 城市这一社会经济文化中心。整体上,它们是工农 业文明视为的恶地区域。当工农业的生产力足够 强大到波及它们时,人们开始了足够的环境生态 觉醒。而平原丘陵或山间盆地等具有土地利用的 优适宜性,并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 明的历史沉淀,累积叠加不断强化人文影响,从而 在不断创造现代文明旅游资源的同时,既衬托出 自身区域内历史文明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如北京 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江南及各地的古村落、古 宅院;又衬托出边缘文明区残存古老文明的真实 淳朴与可贵、原始自然环境的珍奇稀有及其对人 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国旅游资源分布规律 对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以上分布规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旅游业是合理保护中国生态环境。 有效利用中国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经济不够发达,但由于悠久的农耕 开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工业经 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庞大的人El等因素的综合 作用,中国生态环境面临强大的压力。生态可持续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生态资源的匮乏是中 国将长久面对的现实。从森林、草原湿地等相对优 生态资源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以上论述的区域,特别是森林资源更是盘【】此,中国三火森林 .第一 大东北林区集中在大小兴安岭、长白f【J;西南林区 集中在横断山区为中心的区域;南方林区分布:f 闽浙西部、江南低山丘陵和南岭。河源区和分水岭 叠置在以上大地型构造带,也正是中国实施生态 屏障或森林绿化工程的重点区域,如三北防护林 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太行山绿化工 程也是中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之一,第一与第二 级阶梯过渡地带是长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所 以,中国生态资源脆弱区又是中国现有自然生态 资源的富集区。土地不适宜开垦种植,适合森林与 草原建设。但这些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比较优 势越来越突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除退耕还林还 草之外,重要的是发展旅游业,由于旅游业与工农 业相比对生态的破坏性要低得多,所以正确规划 建设,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就能兼顾 生态与发展,有效利用我国的有限的生态旅游资 源。在这些区域发展旅游业正式符合世界可持续 发展要求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实 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在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旅游是开路先锋”,并倡导 “将旅游当作一种在敏感区域(诸如沿海区、山区 和具有大量生物种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工具”。 I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战略的 实现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 容。基于中国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点与中国旅 游资源分布地理特点的一致性,所以通过产业结 构调整,将旅游业作为相关地区的主导与支柱产 业培育,是打破PPE(Povert)r— —Population— — Environment)怪圈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全面实 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点在农村,农村的一个 重点必定是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才能最 终证明中国全面建设成了小康社会。 (三)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保 护 “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俗”道明了大地理环 境对民风民俗形成的深刻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 分布特征除历史上人为的因素外, 自然地理环境 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横断山脉区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旅游业虽然对土著文化有负面影响的一 面,但又要求保持其原真性,展示其纯真性和典型性,、这些特性构成本地人文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 陔心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的重要形象要素、所以,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 珍贵,激励大家去挖掘保护各民族文化精髓。 (四)指导中国旅游资源的勘察调查,为其旅 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并已成为世界旅 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但是中国历次 国土资源调查,无论是单项资源调查,还是新近完 成的综合地质调查,都没有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工 作。从中国大型的以自然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国家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规律 而言,同时从地质作用对大地形的控制角度出发, 进而大地型对气象要素的再分配和土壤生物垂直 地带的影响分析,即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和各 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的角度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对 旅游资源进行预测调查分析,特别是在卫星图片、 航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图的判读基础上,有重 点针对性的踏勘调查是可行的。调查的重点仍是 这些山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大西部,尤其是昆明一 兰州一线以西,因为从成因上讲,该县以西应具有 众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现有旅游资源图反映 出的是更多的空白区。 (五)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建设是实现以旅 游生态产业战略为带动,全面实现高地中国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最重要的是良好通达性。通过交通的改 善,以旅游的方式规模性的移入外地市场,培养新 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保证 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进而保证退耕还林还草的 退得稳,还得实,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生 态资源。由此使这些区域步入一个具有较强自身 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模式和新时期。 因为中国主力旅游资源分布区整体上担负着 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生态屏障功能,或者 说从全国区域分工角度而论,这些区域首先承担 着生态分工的新职能。必须对其实施生态优先和 生态产业优先两大战略。自身处于世界公认的生 态脆弱地带,并集中了中国最广大的贫困人口或 相对贫困人F1,少数民族聚居,许多地域还兼有国 防安全意义。因此,它们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 关键基础核心的区域。

  • 索引序列
  • 太白县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 宝鸡太白县旅游论文发表
  • 白石沟生态旅游区论文发表
  • 生态旅游论文发表
  • 生态旅游论文发表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