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杂志摄影助理

杂志摄影助理

发布时间:

杂志摄影助理

摄影师,化妆造型师,摄影助理负责灯光和环境,外拍当然还要有司机。

室内的摄影基本上都是按快门按出来的,首先你要找个模特(我比较节约,找初中老师,表哥表姐,完后请他们简单吃点),室内摄影也分很多种,但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上和被拍摄者 的 交流 调整被拍摄者的动作 表情......没事在公园里拍拍小孩,最主要的是练习,多看看摄影杂志 如 摄影世界 今日人像 等(仔细看,自己要想 这张照片是怎样拍的,还有没有可改正的,如或是我该怎么拍)不懂的大家互相交流 本人15岁, 在新华社里和几位师傅们学习和交流,所以进步特别快

我从影楼出来的。你有点基础就可以了。摄影助理很简单。主要多学习。多动手就行了。没问题的

摄影助理现在一般都是摄影师的徒工,这样工资比较低,应该学会装孙子,只有谦虚,才有机会学到摄影师的优点。

地理杂志摄影师

含金量是比较高的。国家地理杂志在杂志的类型里面属于比较高级前两级别里面的类型杂志,所以签约在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拍出来的照片浏览量也比较高。

李少白,.1942年出生于重庆市,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先后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并任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现中国知名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坚持从人本主义的审美角度展现、诠释中国传统标志性建(群)的著名摄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神秘的紫禁城》、《伟大的长城》、《走进故宫》、《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 《长城野韵》、《看不见的故宫》、《看不见的长城》等多本画册,视角独特,影响深远。 长城和故宫摄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展出,并在法国、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展出。编辑本段2、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少白,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员。1960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任长沙市刘正街小学教师,楚怡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长沙市青少年宫主任,长沙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文学创作一级。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还写了一首诗歌:《中华少年》,收录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书中第8课。编辑本段3、中国电影博士生导师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2006年7月编著《中国电影史》,系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哇好厉害编辑本段4、李少白:书画家人物生平:李少白李少白,北京人,原名李伦,唐太宗第47世孙,七十年代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李言,为老一辈革命家之一。其伯父李文杰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善丹青、工诗文、喜金石。他七岁学书法,揩书临于颜、柳、欧、赵,草书主攻张旭、怀素、王羲之、孙过庭、贺知章,进修于中央美院。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挥毫。 现任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秘书长、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基地副秘书长、北京华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成就及荣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获得“国际著名书法家、世界艺术名人”等荣誉称号。其作品被多位国家领导人收藏。 著有《商略》、《硬书要决》等书;社会评价:李少白擅长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师古不泥,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行楷,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其境界、趣味、笔法,具有浓厚的书卷气。其草书作品静若处子,动如惊鸿,回峰转笔奔放自如,韵态之中蕴藏极致美感。隶书章法有序,线条丰润饱满且富有很强的韵律感,另外,在金文和甲骨文方面亦有一定研究。他多年来临池不缀,致力于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因面得到名家赞赏和好评。李少白的书画作品选登:三国演义开篇词对联隶书天道酬勤鸿图大展

卡洛琳和迈克是姐弟俩,他们目前的婚姻生活很糟糕,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正当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时,突然收到了消息——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了,两个人急急忙忙赶回了童年时生活的乡村。在收拾母亲的遗物时,他们发现了母亲给他们留下的一封长信,深埋在她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让姐弟俩震惊万分……那是1965年的一天,农夫理查德带着一对儿女卡洛琳和迈克去了集市参加农业博览会,妻子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终日驾着一辆旧车浪迹天涯,他来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乡村要拍摄爱荷华州麦迪逊郡的遮篷桥即廊桥,他请弗朗西斯卡带路,于是,他们相识了。在闲聊中,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浑浑噩噩……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们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在这短暂的4天中,他们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罗伯特要再次出发了,他要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走,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因为自己而使整个家庭陷入不完整的境地,同时她也不愿放弃对家庭的责任,两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把这段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说过。在1982年3月,弗朗西斯卡收到一本名为"四日"的摄影集,并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过世了,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麦迪逊桥畔。卡洛琳和迈克都被母亲的感情故事和对家庭的责任心所感动,他们同情并理解自己的母亲。同时,他们也开始珍视各自目前的家庭,放弃了草率离婚的打算。

李少白,.1942年出生于重庆市,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先后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并任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现中国知名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坚持从人本主义的审美角度展现、诠释中国传统标志性建(群)的著名摄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摄影作品选》、《神秘的紫禁城》、《伟大的长城》、《走进故宫》、《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 《长城野韵》、《看不见的故宫》、《看不见的长城》等多本画册,视角独特,影响深远。 长城和故宫摄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展出,并在法国、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展出。编辑本段2、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少白,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员。1960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任长沙市刘正街小学教师,楚怡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长沙市青少年宫主任,长沙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文学创作一级。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还写了一首诗歌:《中华少年》,收录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书中第8课。编辑本段3、中国电影博士生导师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2006年7月编著《中国电影史》,系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哇好厉害编辑本段4、李少白:书画家人物生平: 李少白李少白,北京人,原名李伦,唐太宗第47世孙,七十年代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李言,为老一辈革命家之一。其伯父李文杰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善丹青、工诗文、喜金石。他七岁学书法,揩书临于颜、柳、欧、赵,草书主攻张旭、怀素、王羲之、孙过庭、贺知章,进修于中央美院。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挥毫。 现任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协会秘书长、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理事、中国书画创作基地副秘书长、北京华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成就及荣誉: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获得“国际著名书法家、世界艺术名人”等荣誉称号。其作品被多位国家领导人收藏。 著有《商略》、《硬书要决》等书;社会评价: 李少白擅长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师古不泥,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行楷,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其境界、趣味、笔法,具有浓厚的书卷气。其草书作品静若处子,动如惊鸿,回峰转笔奔放自如,韵态之中蕴藏极致美感。隶书章法有序,线条丰润饱满且富有很强的韵律感,另外,在金文和甲骨文方面亦有一定研究。他多年来临池不缀,致力于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因面得到名家赞赏和好评。

摄影与摄像杂志

现在国内市面上的摄影杂志基本就那么几种:《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摄影之友》、《影像视觉》、《数码摄影FOTO VEDIO》。其中《大众摄影》和《摄影之友》比较偏大众,器材测评、和拍摄手记之类的东西会比较多,适合最入门级。感觉《摄影之友》略好一点。《摄影世界》是我很推崇的一本杂志,比前两本定位略高,会讲解一些进阶拍摄技法,同时又并不很深,非常适合已经入门的影友长期订阅。《中国摄影》同样是个人非常喜欢的,这本的定位比较高端,会介绍一些国外的前沿艺术理念或者一些非常规的器材,还有一些艺术理论、艺术评论。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眼界非常有帮助。《影像视觉》、《数码摄影FOTO VEDIO》这两个比较偏重数码,讲后期技术的内容偏多,如果有这方面需求可以看看。《人像摄影》、《今日人像》就属于专门性的杂志了,对人像特别感兴趣可以看看。

1、《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月刊。内容很丰富,覆盖面广,但针对性不强。2、《摄影世界》:新华通讯社主办。很专业,偏重介绍国内外名家作品。3、《人像摄影》: 主办单位 中国商业联合会 编辑出版 人像摄影杂志社。针对影楼、工作室从业人员。4、这些都是不错的杂志,只买一本的话,推荐《摄影世界》。

如果你列出的几本都算了的话,国内基本上就没什么了。那就找国外的,但是得分清你自己的方向,E文水平行不行。如果你是偏向风光及人文之类的摄影,考虑《国家地理》吧,他们的摄影、摄像师都是世界顶级的。如果偏重人像摄影,则修头脑不是修技术,看一些视觉、行为艺术之类的书,如《i-D》。国外好的杂志太多,可惜我知道的不多,自己去找吧,估计买回来成本也挺高。 个人建议:如果想拍风光类摄影的话,去买胶卷拍吧,短时间内数码还是比不上胶卷,就风光类来说。 人文就用数码行了,练抓拍,微距不用练,买好器材就OK。 至于人像摄影,如果你真的不用看列出来的那几本,E文也不行,那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报考一门成人大专或本科的艺术类专业,苦练PS技术。完成了这个比你看什么书都强。

杂志《摄影与摄像》还有,但是现在正在改版,需要等一段时间才会重现出现在大众面前,具体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地理杂志人物摄影

马里1997年 一家人在午后小睡,身上覆了一层从干枯湖床吹来的啥子 乔安娜.皮尼欧是国际知名的摄影记者,投身新闻摄影已经超过20年,这张西非的图阿雷格族家庭在沙中小睡的照片,刊登在《国家地理女性摄影师》一书的封面上。 赞比亚卢库卢1996年 赞比西河上游卢库卢村的卢瓦勒族男孩,以传统歌曲和鼓声迎接黎明的到来。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克里斯.约翰斯于2005年成为《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约翰斯在最初展开记者生涯的时候是摄影师,在曾经拍摄的20篇报道中,有八篇成为封面故事。 秘鲁1982年 一辆出租车在视线不佳的急转弯处理撞死了六头绵羊,让小牧童难过的哭了起来,对自给自足的农家来说,这是很大的打击。照片刊出后,各地读者慷慨解囊,共捐出约7000美元,不但弥补了他们的损失,也领摄影师阿拉德甚感欣慰:“我的照片给某个人的生命带来了真实的改变。 法国巴黎1989年 摄影师詹姆斯斯坦菲尔德以这张女孩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跳起来、脚跟踢起的复杂构图,捕捉了法国两百年国庆的风采。 斯坦菲尔德以记录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事件与文化使命,拍摄的主题从老鼠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都有,历险足迹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 法国巴黎1989年 学生埃星克.热内斯特和朱莉.包德在庆祝学业结束的富纳河游船上互吻脸颊。戴维.艾伦.哈维在法国青少年的报道摄影时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最能代表他们的文化,因为毕业典礼才刚结束,背景还看得到河水和埃菲尔铁塔。” 墨西哥恰帕斯州1996年 在恰帕斯州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一个墨西哥家庭从十字架的阴影下走过,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礼拜。 托马舍.托马舍夫斯基1953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摄影生涯之初主要为国内杂志拍摄照片,同时也与《团结工会周报》及地下媒体合作。 阿富汗1984年 斯蒂夫.麦凯瑞拍摄的这张震撼人心的影像在1985年6月登上杂志封面。少女海绿色的双眸充满惶恐,将战地的悲怆表露无遗。 我们能欣赏到这张照片要感谢当时《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辑比尔.加勒特:是他慧眼独具,把这张柯达克罗姆彩色照片从一堆被淘汰的照片中捡回来,使它成为杂志有史以来最出名的封面照片。 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1965年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还是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时,拍下了这张象夫为大象清理象牙的照片。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是国家地理学会与教育基金会的荣誉主席,至今仍继续任职于两者的理事会。他于1970年至1980年间担任《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并于1980年至1996年间担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太平洋2012年 电影导演及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卡梅隆,从他最先进的潜水艇中现身。 加蓬2001年 环境保护主义者及生态学家麦克.费伊。蜷曲着身体坐在明凯被森林内一座山顶的花岗岩上。1999年9月20日,麦克.费伊深入共和国的丛林,跋涉455天、行径1930千米后才终于抵达加蓬的大西洋海岸,他艰辛的行程有了回报:加蓬总统奥马尔翻阅摄影师麦克的照片后,沿着费伊的探险路线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加起来几乎占加蓬国土总面积的10%。 北大西洋1991年 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安息处。在俄罗斯和平一号潜水艇的照明下,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拍下了这张泰坦尼克号船首自海底深处浮现的影像。巴拉德后来在国家地理学会总部公布了这项发现。 巴基斯坦1996年 靠着一绳子悬吊在5730米的高空中,摄影师比尔.哈彻用相机拍下同行登山家在喀喇昆仑山脉川口塔峰攻顶的景象。“山边一直有岩石滑落,”他回忆道,“没多久你就会习惯了石头打在头盔上的声音。” 中国及尼泊尔洛子峰1963年 学会为纪念成立75周年,派出了珠穆朗玛峰美国探险队前往世界之巅。远征队成员在前往南坳营地途中,穿越险峻洛子峰。 学会赞助的探险队有19名登山家和32名夏尔巴向导,看起来就像一支准备包围大山的迷你军队。 美国新墨西哥州1960年 1960年8月16日,美国空军上尉乔.基廷杰从万米高的平流层热气球吊舱一跃而下时,超过99%的地球大气层都在他脚下。这3万多米的垂直下降距离花了他13分45秒,他在打开降落伞后,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平缓着陆。 非洲刚过2008年 这只成年雄性大猩猩(称为“银背”)是一个低地大猩猩群体的大家长。为了慰劳自己的辛苦,他在沼泽里泡了好几个小时,有条不紊的拔掉植物的根,洗去上面的土,再津津有味的放进嘴巴里。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2008年 非礼勿言? 乔尔.萨托因其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而著称,她以相机为武器,致力于保护自然地区以及仰赖这些地区支持的栖息地。为国家地理学会拍照已超过20年的萨托怀抱一项使命:他要记录所有收到威胁的物种和景象,希望让世人看到一个值得拯救的世界。 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2005年 一条长尾鲨被困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中的刺网里,走到了生命的镜头。 管理不善,再加上过度捕捞,已使全球鱼群数量下降到危险低点。而伴随着这些惨淡的数据,经常是布莱恩.史凯瑞惊人的水下摄影作品。史凯瑞是《国家地理》杂志最亮眼的一位新兴水底摄影师,自1998年起成为杂志签约摄影师。 婆罗洲丹戎普丁保护区1980年 害怕脚下泡泡的红毛猩猩宝宝,紧紧攀在一岁的小婴儿宾提上。宾提是灵长类动物学家碧露蒂.高地卡斯的儿子。 肯尼亚1970年 任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卡尔.埃克利,在阿西平原拍摄到这只正在休息的斑马的近距离特写,展现出惊人的细节。 以色列,耶路撒冷2008年 耶路撒冷旧城区的亚美尼亚天主教教堂里,老少二人携手合作,在复活节弥撒上生动的演出一曲管风琴二重奏。 艾德.卡什致力于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与政治议题。他曾说:“我投入的摄影主题,必须能激起我对人性与世界现状的热情,而我也深信静态影像具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单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很难服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曾到中国来寻找摄影师,但是条件也是很苛刻,据说有一条是要求摄影师在某一体裁至少有8年的摄影经验,而我们很多都是"全能"型的,累计的时间够,单独拿出来的就不够8年了----这也只是听说,不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很严谨的.这一点对国人来说似乎有些难.

7名。2022年10月,杂志社新媒体总编才华烨、《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徐晋燕、石明、袁蓉荪、张超音、郝沛、孙静文、耿艺,以及两位特约专家一行,共同完成了甘南和青海为期一周的巡摄活动。对于《中国国家地理》的读者来说,这7位摄影师的名字应该并不陌生,他们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地理摄影的标杆人物,是年轻摄影爱好者的榜样。摄影师,使用照相机、感光片、光源和造型技艺在室内外拍摄人像、风景、产品及生产或生活图像信息的人员。

地理杂志摄影作品

看到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让人叹为观止的摄影作品太多了,实在无法一一列举。就在刚才,我又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突然灵感一现。然后我又特意去百度百科搜索了“叹为观止”的意思,是指: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我想,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下面介绍的这组作品,完全符合“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而且,再过一百年也配得上这个赞誉。

先说一下我和这组作品的机缘。在十年前,有位朋友发我一个视频,就是这组作品,当时看完就泪奔了,惊讶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如此美妙的画面。在7年前,我在某所职业培训学校教授摄影,带每届学生的时候,我都会给他们看这组作品。因为我认为,这是超越国家地理、可以在精神和视觉层面,都能给人以启迪和震撼的美妙作品。

在我从事摄影行业的这10多年来,每当我遇到挫折,想要放弃摄影的时候,我都会在深夜里,找出这组作品,默默欣赏。每一次观看,都能让我感动的流泪。它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如此美好的视觉盛宴;它一直鼓舞我给我力量,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去创作更好的摄影作品。

上面说了这么多,并非夸张。这组作品还有一个特别美妙的名字《尘与雪》。下面来欣赏这组其中的几幅作品:

最后补充一点信息

拍摄这组作品的摄影师叫做“格雷戈里.考伯尔”,是一位称得上伟大的摄影师。在几位富有的艺术收藏家的资助下,他跋涉世界各地,拍摄人与自然的摄影作品。这组作品用了13年时间,经过27次长途旅行,摄影师历经多次生命危险,才得以拍摄完成。这组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野生动物之间的微妙的和谐的关系,里面有深沉的爱和信任。

在百度百科搜索,你可以了解更多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除了照片,也有视频版,长达一小时左右。没有台词,只有旁白,非常动人。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无以复加,希望你同样也能感受到。一定要去看哦。

看更多摄影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sheying518

马里1997年 一家人在午后小睡,身上覆了一层从干枯湖床吹来的啥子 乔安娜.皮尼欧是国际知名的摄影记者,投身新闻摄影已经超过20年,这张西非的图阿雷格族家庭在沙中小睡的照片,刊登在《国家地理女性摄影师》一书的封面上。 赞比亚卢库卢1996年 赞比西河上游卢库卢村的卢瓦勒族男孩,以传统歌曲和鼓声迎接黎明的到来。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克里斯.约翰斯于2005年成为《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约翰斯在最初展开记者生涯的时候是摄影师,在曾经拍摄的20篇报道中,有八篇成为封面故事。 秘鲁1982年 一辆出租车在视线不佳的急转弯处理撞死了六头绵羊,让小牧童难过的哭了起来,对自给自足的农家来说,这是很大的打击。照片刊出后,各地读者慷慨解囊,共捐出约7000美元,不但弥补了他们的损失,也领摄影师阿拉德甚感欣慰:“我的照片给某个人的生命带来了真实的改变。 法国巴黎1989年 摄影师詹姆斯斯坦菲尔德以这张女孩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前跳起来、脚跟踢起的复杂构图,捕捉了法国两百年国庆的风采。 斯坦菲尔德以记录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事件与文化使命,拍摄的主题从老鼠到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都有,历险足迹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 法国巴黎1989年 学生埃星克.热内斯特和朱莉.包德在庆祝学业结束的富纳河游船上互吻脸颊。戴维.艾伦.哈维在法国青少年的报道摄影时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最能代表他们的文化,因为毕业典礼才刚结束,背景还看得到河水和埃菲尔铁塔。” 墨西哥恰帕斯州1996年 在恰帕斯州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德拉斯卡萨斯,一个墨西哥家庭从十字架的阴影下走过,前往天主教教堂做礼拜。 托马舍.托马舍夫斯基1953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摄影生涯之初主要为国内杂志拍摄照片,同时也与《团结工会周报》及地下媒体合作。 阿富汗1984年 斯蒂夫.麦凯瑞拍摄的这张震撼人心的影像在1985年6月登上杂志封面。少女海绿色的双眸充满惶恐,将战地的悲怆表露无遗。 我们能欣赏到这张照片要感谢当时《国家地理》杂志的总编辑比尔.加勒特:是他慧眼独具,把这张柯达克罗姆彩色照片从一堆被淘汰的照片中捡回来,使它成为杂志有史以来最出名的封面照片。 锡兰(斯里兰卡的旧称)1965年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还是一名年轻的摄影记者时,拍下了这张象夫为大象清理象牙的照片。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是国家地理学会与教育基金会的荣誉主席,至今仍继续任职于两者的理事会。他于1970年至1980年间担任《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并于1980年至1996年间担任国家地理学会总裁。 太平洋2012年 电影导演及国家地理学会探险家卡梅隆,从他最先进的潜水艇中现身。 加蓬2001年 环境保护主义者及生态学家麦克.费伊。蜷曲着身体坐在明凯被森林内一座山顶的花岗岩上。1999年9月20日,麦克.费伊深入共和国的丛林,跋涉455天、行径1930千米后才终于抵达加蓬的大西洋海岸,他艰辛的行程有了回报:加蓬总统奥马尔翻阅摄影师麦克的照片后,沿着费伊的探险路线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加起来几乎占加蓬国土总面积的10%。 北大西洋1991年 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安息处。在俄罗斯和平一号潜水艇的照明下,埃默里.克里斯托弗拍下了这张泰坦尼克号船首自海底深处浮现的影像。巴拉德后来在国家地理学会总部公布了这项发现。 巴基斯坦1996年 靠着一绳子悬吊在5730米的高空中,摄影师比尔.哈彻用相机拍下同行登山家在喀喇昆仑山脉川口塔峰攻顶的景象。“山边一直有岩石滑落,”他回忆道,“没多久你就会习惯了石头打在头盔上的声音。” 中国及尼泊尔洛子峰1963年 学会为纪念成立75周年,派出了珠穆朗玛峰美国探险队前往世界之巅。远征队成员在前往南坳营地途中,穿越险峻洛子峰。 学会赞助的探险队有19名登山家和32名夏尔巴向导,看起来就像一支准备包围大山的迷你军队。 美国新墨西哥州1960年 1960年8月16日,美国空军上尉乔.基廷杰从万米高的平流层热气球吊舱一跃而下时,超过99%的地球大气层都在他脚下。这3万多米的垂直下降距离花了他13分45秒,他在打开降落伞后,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中平缓着陆。 非洲刚过2008年 这只成年雄性大猩猩(称为“银背”)是一个低地大猩猩群体的大家长。为了慰劳自己的辛苦,他在沼泽里泡了好几个小时,有条不紊的拔掉植物的根,洗去上面的土,再津津有味的放进嘴巴里。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2008年 非礼勿言? 乔尔.萨托因其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而著称,她以相机为武器,致力于保护自然地区以及仰赖这些地区支持的栖息地。为国家地理学会拍照已超过20年的萨托怀抱一项使命:他要记录所有收到威胁的物种和景象,希望让世人看到一个值得拯救的世界。 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2005年 一条长尾鲨被困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中的刺网里,走到了生命的镜头。 管理不善,再加上过度捕捞,已使全球鱼群数量下降到危险低点。而伴随着这些惨淡的数据,经常是布莱恩.史凯瑞惊人的水下摄影作品。史凯瑞是《国家地理》杂志最亮眼的一位新兴水底摄影师,自1998年起成为杂志签约摄影师。 婆罗洲丹戎普丁保护区1980年 害怕脚下泡泡的红毛猩猩宝宝,紧紧攀在一岁的小婴儿宾提上。宾提是灵长类动物学家碧露蒂.高地卡斯的儿子。 肯尼亚1970年 任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卡尔.埃克利,在阿西平原拍摄到这只正在休息的斑马的近距离特写,展现出惊人的细节。 以色列,耶路撒冷2008年 耶路撒冷旧城区的亚美尼亚天主教教堂里,老少二人携手合作,在复活节弥撒上生动的演出一曲管风琴二重奏。 艾德.卡什致力于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与政治议题。他曾说:“我投入的摄影主题,必须能激起我对人性与世界现状的热情,而我也深信静态影像具有改变人心的力量。”

我见过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摄影作品,莫过于那个著名的,并且引发了一个著名效应的摄影作品,《冰山一角》。

《冰山一角》的图片是这样的,在澄澈的淡蓝色天空下,有着一座小小的冰山,但是这张照片并不止于此。它还囊括了海面一下相当一部分。海水随着深度颜色逐渐变得深沉,并且在小小的冰山下面,还潜藏着一块巨大的、嶙峋的、冰山的下半部分。潜藏在深深海水中的冰山下半部分散发着幽光,神秘而又美丽,但是却让人无可自制的产生恐惧感。

可以说,这张图片很好的诠释了冰山一角这个词汇。壮丽、宏伟、雄伟、出人意料而又意外的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甚至这张照片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深海恐惧症,患有这种症状的人看到这张照片甚至会晕眩、窒息。而这就是《冰山一角》的魅力,也是它的影响力。

这张摄影作品为它的摄影师拉尔夫克莱文杰换来了一百万美金。这也充分说明了这张照片的价值。

然而其实这张照片也有一个令人大感上当,并且感到不满,甚至让我本人单方面也觉得这张照片失去了魅力的严重缺陷。虽然这并不会影响照片的震慑力和美感,但是却让我直接的降低了对这张摄影作品的观感。

那就是,《冰山一角》并不是自然摄影而成的。

《冰山一角》是摄影师通过多方面的拍摄,最后用软件剪切拼贴而成的作品。不得不说,虽然也能算是摄影作品,但是这种方式无疑让《冰山一角》失去了一分自然的魅力,和天然的纯然的大自然的壮丽。

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大街180号,马路东侧

  • 索引序列
  • 杂志摄影助理
  • 地理杂志摄影师
  • 摄影与摄像杂志
  • 地理杂志人物摄影
  • 地理杂志摄影作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