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好 东西 啊 那个 是 ····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混凝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混凝土是当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也是最主要建筑材料。目前,世界水泥年产量已超过12亿t,我国在数量上占居首位,其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混凝土年使用量虽未见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如以水泥产量推测,估计在我国混凝土年使用量可达6亿m3以上,其工程量之多,社会与经济意义之大,是人所共知的。针对我国今后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在三个方面予以论述。1预拌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混凝土的集中搅拌是建筑工程生产管理方面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预拌混凝土应用量比重的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生产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国外实践表明,采用预拌混凝土之后,一般可提高劳动率200%~250%,节约水泥10%~15%,降低生产成本5%左右,还具有保证质量、节约施工用地、实现文明施工等方面的优越性。世界上第一座预拌混凝土工厂出现在德国,建造于1903年,以后受到各国的重视,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预拌混凝土的供应量,已达到全部混凝土生产量的60%~80%。在我国混凝土搅拌站始建于80年代初的上海、常州两城市。20年来,由于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扶植政策和措施,使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每年以12%~15%幅度递增。上海、北京、广州、大连、常州等城市应用预拌混凝土量已达到该城市混凝土总用量的80%以上,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全国而言,预拌混凝土占现浇混凝土量的比重还不到30%,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预拌混凝土站,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拌混凝土尚属起步阶段。而且我国已建成的预拌混凝土站,多属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管理,而经济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已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有许多专业公司专门生产和供应预拌混凝土。在预拌混凝土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混凝土定价不合理以及混凝土供需双方配合不密切,出现供大于求而导致降低价格出售,因而无法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这样恶性循环不利于预拌混凝土的长远发展。为了保证预拌混凝土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预拌混凝土厂的合理规划和布置,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规模应与当地的建筑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过度集中。2)有计划的组织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有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3)规范市场,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使供需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并制定出合理的预拌混凝土价格体系。使预拌混凝土能在正常的竞争条件下得到发展。2、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和发展为了弄清当前混凝土在不同用途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美国于80年代曾对很多土建工程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在众所关注的抗压强度以外,亟待改进提高的混凝土性能,依次为体积稳定性、抗渗性、流动性、抗折(拉)强度、护筋性、线膨胀系数等,当然还须降低成本。上述各种性能归纳起来就是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3大类,这正符合十几年来几个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开发中的高性能混凝土(HPC)。HPC的诞生与发展是近代工程发展的需要。例如高层、大跨度、大荷载、特殊使用条件和严酷的环境(如海上石油钻采平台、海底隧道等)以及对建设速度、经济、节能等有更高要求;同时也由于混凝土技术的提高使HPC成为可行。HPC的先进性使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使混凝土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不断增长。发展HPC的主要途径有:1)高性能的原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艺。2)复合化:混凝土本身是水泥基复合材料。HPC必须有活性细掺料和外加剂特别是高效减水剂的加入,常常不仅需要二者同掺,有时还必须同时采用几种外加剂以取得要求的性能,充分发挥复合化的作用,将是HPC取得更大效益的努力方向。在我国当前条件下,HPC可采用下列原材料:a)水泥。以或硅酸盐水泥为主,也可选用某些特种水泥如铁铝酸盐水泥,碱—矿渣水泥等,但水泥用量过大或细度过细均不利于耐久性。b)集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坚洁,粒径、粒形、级配和强度与工作性有关,宜先经过试验。工地必须改变不重视集料的坏习惯。c)活性细掺料。不仅为了节省水泥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工作性(如易泵性)与耐久性的要求。因此,优质活性细掺料如硅灰或粉煤灰、沸石粉以及磨细矿渣已成为HPC的必需组分。二种细掺料复合作用,有时能带来很好的效果。d)外加剂。首先是高效减水剂,是HPC的必需组分。为的是大幅度减水以提高强度与耐久性。使HPC有足够的流动性、易泵性和填充性,也使是泌水减到最小。掺加活性细掺料时必须掺加足够的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为了减少坍落度损失还必须掺加缓凝剂与引气剂;为了早强,可掺加早强剂或采用早强减水剂;为了预防早期收缩可掺加适量膨胀剂。所以,外加剂的复合作用对HPC满足各种功能要求是十分重要的。HPC的复合化途径除已用得很多的活性细掺料与高效减水剂的复合使用外,还有优质粉煤灰与磨细矿渣的复合,硅灰与粉煤灰或稻壳灰的复合,沸石粉与粉煤灰的复合等。加入多种外加剂的复合在国内也愈来愈普遍。我国现在已有条件在不同用途上采用HPC。如世界跨度最长斜拉桥—杨浦大桥和亚洲最高的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及龙羊峡、葛洲坝等水电站建设。只要我们掌握好混凝土的基本原理,运用已有的经验,经过试验,重视质量,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和用好不同用途的混凝土,满足各种工程和制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提高、不断创新,在混凝土技术上、数量上和质量上走在世界前列。此外,美英日等国近几年在研究开发几种特高性能水泥基新材料。其主要力学指标,大大超过高强度混凝土,而可与陶瓷、铝、钢等相比拟。例如抗压强度可达300MPa,抗折强度可达150MPa,弹性模量可达50GPa。从这些新的发展,可以说明混凝土性能还有很大潜力,混凝土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很大开发的余地,有待我们去努力。3原材料的现状和发展1)水泥。由于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太快,粗放型带来了严重后果,其中经过认证可用于结构工程的不到三分之一,小水泥厂水泥性较差,且不稳定,通过提出“限制、淘汰、改造、提高”八字方针,改变检验方法与ISO接轨。增产水泥和某些特种水泥,来满足工程需要。水泥掺加混合材是正确的、必要的,对性能、经济、环保均有利。矿渣由于细度不足,活性未充分利用,应研究超细磨,将能够节约更多水泥熟料,用作高性能混凝土。其他如粉煤灰、砖灰、沸石岩、稻壳灰等活性细掺料均有利于混凝土性能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现在国内正大力开发节能水泥、碱—矿渣水泥,低需水量水泥等,也将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2)集料。集料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与经济十分重要,我国混凝土质量不高、不稳定,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使用,这与集料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我国除少数大工地与大城市外,均以分散无计划开采为主。优良天然集料来源日蹙,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必须重视集料的计划生产加强质量控制与供应工作。否则要普遍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水平是不可能的。我国碱活性集料分布范围较大,水泥含碱量也高,必须检验集料碱活性,及早预防碱集料反应的破坏,对于轻集料、人工集料,再生集料以及海砂利用也应重视。3)外加剂。半个世纪以来,外加剂用得愈来愈普遍,我国在解放初即创造引气剂与减水剂。到如今已发展到20类几百个品种的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系列、泵送剂、速凝剂、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膨胀剂、防水剂、阻锈剂、引气剂、消泡剂、着色剂等等。在混凝土应用中,减水剂尤为重要,减水剂又分为普通型和高效型,高效减水剂具有以下特性:1)减水率高,可减水18%~20%。2)减少坍落度损失。3)在保持强度恒定值时,则能节约水泥10%以上。4)不含氯离子,对钢筋无锈蚀作用。外加剂在混凝土应用中,应根据对混凝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外加剂使用中应注意掺量以及与水泥的匹配问题,必须先行试验。外加剂复合使用常取得良好效果,不仅二种以上外加剂复合,还有外加剂与活性细掺料的复合,以及细掺料之间的复合,都将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取得多方面效益开阔新途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HPC)具有许多优异的特点,高耐用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的尺寸稳定性,是考虑到是是世界上最全面的表现具体有许多重要的项目,尤其是在桥梁,高高层建筑,港口建设项目。 本文介绍了在国内和国外高性能混凝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并澄清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引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发展趋势展望。随着建筑顶端的大型现代HPC的发展,将成为新世纪重要的建筑材料。 ............

以下任选一题1. 收集、整理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每一年全国的报考人数以及录取人数,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2. 自2001年起,我国高考开始试行各省市自主命题. 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对你所认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3. 一旅行者必须在旅行中携带一些物品,现有 件物品,第 件物品的重量为 公斤,携带的“价值”为 ( ),问他应带那些物品使物品的总重量不超过 公斤,又使总的“价值”最大,试建立数学模型.4. 利用图论知识,求解下列设备更新问题(请建立图模型,并给出求解过程):企业使用一台设备,每年年初,企业领导就要确定是购置新的,还是继续使用旧的.若购置新设备,就要支付一定的购置费用;若继续使用,则需支付一定的维修费用.现要制定一个 年之内的设备更新计划,使得 年内总的支付费用最少.设该种设备在每年年初的价格为 (万元);使用 到 年设备所需维修费为 (万元)。 5. 用两种方法计算错排数.6. 病人候诊问题 某单位医院的一个科室有一位医生值班,经长期观察,每小时平均有4个病人,医生每小时平均可诊5个病人,病人的到来服从Possion分布,医生的诊病时间服从负指数分布。试分析该科室的工作状况。如果满足99%以上的病人有座,此科室至少应设多少个座位?如果该单位每天24小时上班,病人看病1小时因耽误工作单位要损失30元,这样单位平均每天损失多少元?如果该科室提高看病速度,每小时平均可诊6个病人,单位每天可减少损失多多少?可减少多少个座位?7.当你临近毕业时选择工作,会考虑哪些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给出各因素的成对比较阵,计算各因素在目标中的权重。8. 当评价综合学生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给出各因素的成对比较阵,计算各因素在目标中的权重。Q2450789568| 当前分类:1 级 导撰写、发表职称论文,硕、博论文,毕业论文,各类专业文稿服务 注册公司信誉保证赞同0|评论 2012-12-25 14:39Q联1203825106| 当前分类:2 级 原创都需要一定的劳务费,诚信、专业、负责的人可以找

高延性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一)国内外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研究及发展有以下几方面1. 在设计的计算理论方面: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已采用的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可靠度理论,概率极限状态计算体系要不断完善;混凝土的微观断裂机理、混凝土的多轴强度理论及非线性变形的计算理论等方面也需要更大的突破,并应用于工程结构设计中。2.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功能化,CAD、PKPM等软件系统的开发,缩短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了经济效益。3.在材料研究方面。混凝土主要是向高强、轻质、耐久、易成型及具备某种特殊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方向研发。钢筋的研发方向则是高强、防腐、较好的延性和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4.在结构型式方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抗裂性能好,可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各种应用发展迅速。一些高性能新型组合结构具有充分利用材料强度、较好的适应变形能力(延性)、施工较简单等特点,也得到广泛应用。5.在实验技术方面。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及设计软件等方面大量研究,先进的现代化城市技术保证了实验研究更精确、更系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在逐步完善,并开始用与结构整体和使用全过程的分析。(二)办公楼发展趋势办公楼均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筑布局、空间形态、环境气氛都在不断的变化。今天办公楼作为生产和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信息场所,而正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办公楼在形态和功能上要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

1.占有材料2.库存材料: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对做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也要以信息化来促进教学质量。信息是仓库,有的同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就因为摄入的信息量少,所以要善于捕捉信息,占有库存材料。3.运用材料:在写作时,要对储存的材料库进行筛选,提取你所需要的材料。语言表达分析提炼出了观点,又筛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语言表达了。语言不在华丽,关键是准确、简洁,历来大作家们的作品看起来都不是很华丽,但却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像如今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能感到语言很优美。其实,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不成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

形成原因:1、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包括结构因温度湿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动、静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目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1、混凝土置换法。该方法是将严重损坏或失效的混凝土除掉,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2、表面封闭。这是一种在微细裂缝(宽度一般<012mm)的表面涂膜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久性的方法,是一种极简单和最普通的裂缝修补方法。3、堵漏法。4、电化学防护法。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 ,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费的.Q Q 好友查找一下就可以 一零三七二五二六五七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高强混凝土抗震研究现状论文

(1)期刊论文[1]史庆轩*,王南,田园,王朋,李坤.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第34卷,第4期,144-151页,2013.[2]王秋维,史庆轩*,姜维山,张兴虎,侯炜,田园. 新型截面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第34卷,第11期,123-129页,2013.[3]杨坤, 史庆轩*, 赵均海,姜维山,孟和.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第46 卷,第1 期,34-41 页,2013.[4]Jinjie Men, Qingxuan Shi*. ISCS method for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verticallyirreg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Volume22,Issue 11,pp887-902,2013.[5]史庆轩*,王朋,李坤,王南,田建勃. 加载制度对新型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影响[J]. 工程力学,第31卷,第3期,152-159页,2014.[6]史庆轩*,王朋,王秋维. 钢筋混凝土柱剪切粘结破坏影响因素分析[J]. 工程力学, 第30卷,第11期,136-142页,2013.[7]侯 炜,史庆轩*,刘 阳. 斜向加载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第30卷,第12期,213-219页,2013.[8]杨坤*,史庆轩,赵均海,郭亚妮.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的抗轴压性能[J]. 工业建筑,第43卷,第2期,9-13页,2013.[9]李坤*,史庆轩.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性能指标限值研究[J]. 工业建筑,第43卷,第2期,24-28页,2013.[10]杨坤,史庆轩*,赵均海. 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柱的塑性铰长度[J]. 工程力学,第30卷,第2期,254-259页,2013.[11]史庆轩*,王南,王秋维,门进杰.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本构关系研究[J]. 工程力学,第30卷,第5期,131-137页,2013.[12]史庆轩*,王斌,王朋,王南,田建勃. 双轴加载下RC带翼缘剪力墙抗震性能对比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第41卷,第4期,712-716页,2013.[13]候炜,史庆轩*. 不同地震作用方向下混凝土核心筒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J]. 振动与冲击,第32卷,第14期,116-121页,2013.[14]候炜,史庆轩*,郭子雄. 不同参数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J]. 工程力学, 第30卷, 第10期,77-85页,2013.[15]郭智峰,门进杰*,史庆轩,王秋维,李坤.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节点力学性能初探[J]. 土木工程学报,第46卷,增刊,101-105页,2013.[16]李坤,史庆轩*,郭智峰,历英强,王南.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受力层间位移计算及探讨[J]. 土木工程学报,第46卷,增刊,86-92页,2013.[17]史庆轩*,王朋,王秋维. 桁架-拱模型用于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第35卷,第4期,7-12页,2013.[18]史庆轩*,王朋,王秋维,卢亚北. 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建筑,第43卷,第10期,134-139页,2013.[19]史庆轩*, 李博宇.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承载力对比分析[J]. 工业建筑,第43卷,第9期,77-82页,2013.[20]王峥*,史庆轩. 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对比分析[J].工业建筑,第43卷,第7期,105-109页,2013.[21]李坤,史庆轩*,王朋,王南,王秋维. 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反应能量分析. 振动与冲击,第32 卷,2014 .[22]史庆轩*,李坤,田建勃,王朋.钢筋混凝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层间耗能分布研究.工程力学,已录用,2014.[23]门进杰*,李慧娟,史庆轩,贺志坚,王顺礼,周琦. 某板式住宅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 结构工程师,第29卷,第3期,1-10页,2013.[24]惠宽堂,王南*,史庆轩. 碳纤维约束与箍筋约束混凝土轴压性能对比[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第35卷,第4期,32-37页,2013.[25]史庆轩*, 杨文星, 王秋维,田园,张兴虎,姜维山. 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第33卷,第9期,49-58页,2012.[26]史庆轩*, 杨坤, 刘维亚等.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轴心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工程力学,第29卷,第3 期,141-149页,2012.[27] 杨文星, 史庆轩*, 张成中. 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梁抗剪试验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4卷,第2期,198-203页,2012.[28]王秋维*, 史庆轩, 唐六九. 新型型钢混凝土柱的数值模拟及轴压比限值研究. 工业建筑,第42卷,第7期,128-133页,2012.[29]门进杰*, 史庆轩, 周琦.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节点研究进展. 结构工程师,第28卷,第1期,153-158页,2012.[30]张欣颖, 史庆轩*. 闭口截面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纵向剪切粘结承载力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8卷,第2期,52-54页,2012.[31]白力更*, 史庆轩, 姜维山,冯永伟,李宁. 桁架-拱模型计算高强箍筋混凝土构件剪切承载能力. 工业建筑,第42卷,第11期,68-74 页,2012.[32] 赵群昌*, 史庆轩, 王秋维. 填充墙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研究. 建筑科学,第28卷,第5期,71-75页,2012.[33]Qingxuan Shi*, Yuan Tian and Nan Wang. Comparison Study of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nfined byNormal- and High-Strength Lateral Ties.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1, 4(8-10): 2686-2691.[34]王秋维*, 史庆轩, 姜维山. 型钢混凝土偏心受压柱的二阶效应分析. 力学与实践,第33卷,第3期,34-41页,2011.[35]王秋维, 史庆轩*, 侯炜,田园. 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估. 世界地震工程,第27卷,第1期,34-40页,2011.[36]王秋维*, 史庆轩, 辛高伟. 基于Pushover 方法的中小学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灾害学,第26卷,第2期,86-90页,2011.[37]王秋维*, 史庆轩, 梁春霞. SRC 框架结构基于需求能力系数法的抗震性能评估.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第28卷,第3 期,289-293页,2011.[38] 门进杰, 史庆轩*. 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方法. 振动与冲击,第30卷,第6期,114-119页,2011.[39]史庆轩*,侯炜,田园, 王秋维.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限值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第31卷,第6期,88-95页,2011.[40]史庆轩*,王社良,苏三庆,王秋维,朱军强.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第44卷,第7期,1-9页,2011.[41]史庆轩*,侯炜,刘飞,郭栋.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第32卷,第10期,119-129页,2011.[42]史庆轩*,杨坤, 白力更等.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第44卷,第12期,9-17页,2011.[43]刘派,史庆轩*,孙冲.我国中小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指标量化.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第9卷,第2期,7-10页,)会议论文[44]Qingxuan Shi*, Nan Wang, Peng Wang, Zhifeng Guo. Study of high-strength lateral ties stress ofhigh-strength confined concrete[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958-1962, 2013,Kunming,China[45]Qingxuan Shi*, Jianbo Tian, Kun Li, Zhifeng Guo. Research statu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steel-concrete composite coupling beam[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315-1318,2013, Kunming,China[46]Kun Li, Qingxuan Shi*, Zhifeng Guo. Analysis on seismic energy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frame-core wall[C].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329-1334, 2013, Kunming,China[47]王秋维*, 史庆轩, 王朋. 不同含钢形式型钢混凝土柱截面设计方法研究. 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0-75 页,浙江宁波[48] 门进杰*, 史庆轩, 邓明科等. 某点式住宅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0-75 页,浙江宁波[49] Wenxing Yang*, Qingxuan Shi and Huixiang Sun.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High Strength RC Column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n,China[50] Qiuwei Wang*, Qingxuan Shi and Liujiu Tang. Research on quantified performance index for SRCframe structur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3353-3356, 2012, Xi’an, China[51] Qiuwei Wang*, Qingxuan Shi and Peng Wang.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earch on story drift limit forSRC composite structure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an,China[52] Jinjie Men*, Qingxuan Shi and Qi Zhou. Inter-story capacity spectrum for the performance basedseismic design of vertically irregular RC frame structures I: Method.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pp745-748, 2012, Hong Kong, China[53] Jinjie Men*, Qingxuan Shi and Qi Zhou. Inter-story capacity spectrum for the performance basedseismic design of vertically irregular RC frame structures II: Exampl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pp749-754, 2012, Hong Kong, China[54] Jinjie Men*, Zhifeng Guo and Qingxuan Shi. Research on behavior of composite joints consisting ofconcrete an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 pp815-818, 2012, Xi’an, China[55] Jinjie Men*, Qingxuan Shi and Qi Zhou.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onnections in composite framesconsisting of RC column and steel bea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 568-572, 2012,Xi’an, China[56] QingXuan Shi*, Qiuwei Wang and Kun Yang. Displacement Based Seismic Evaluation of ReinforcedConcrete Materials Research, , China[57] Qingxuan Shi*, Yuan Tian and Wei Hou. Experimental Study of Shear Strength for High-StrengthConcrete Beams with High-Strength Stirrup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972-976,2011, Guangzhou, China[58] Kun Yang*, Qingxuan Shi and He Meng.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Limits of HSC Columns Confinedwith High-Strength Stirrup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024-1028, 2011,Guangzhou, China[59] Kun Li*, Qingxuan Shi. Nonlinear Analysis of RC Core Walls Based on Three-Vertical-Line-ElementMod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959-1963, 2011, Guangzhou, China[60] Wei Hou*, Qingxuan Shi and Zhilin Ma. Seismic Behavior Analysis on RC Core Wall Based on FiberMod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1068-1073, 2011, Guangzhou, China[61] Qiuwei Wang*, Qingxuan Shi and Jinji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RC Frames Basedon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 pp4331-4335, 2011,Guangzhou, China[62] Qiuwei Wang*, Qingxuan Shi and Liujiu Tang.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SRC framestructur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255-260, pp2421-2425, 2011, Guangzhou, China

土木工程建设是人类最早开展的生产生活活动,他不仅仅是工程建设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类的建筑智慧,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不断的总结出了工程建设的技巧和经验。 为了更加形象地为大家阐释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我们为大家分享了,下面这篇文献综述范例,以供大家参考。 建筑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形成发展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减少,现代建筑趋向于多高层建筑,而砌体结构存在自重大、砌筑工作相当繁重、抗拉抗弯性能低、粘土砖用量很大,往往占用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等缺点,现代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等结构体系。而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在教育建筑中较为常用。随着建筑行业迅速发展,我国混凝土行业已与世界混凝土技术进程同步。从干性混凝土到大流动性混凝土,再到混凝土建筑砌块。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发展,各种性能更优混凝土,绿色混凝土发展,混凝土行业前景一片光明。混凝土的各种优越性已充分体现。框架结构内部可用轻型材料分隔,许多轻型、隔热、隔音材料不断出现,绿色建材不断涌现。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构成。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框架结构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在地震区,多采用梁、柱、板全现浇或梁柱现浇、板预制的方案;在非地震区,有时可采用梁、柱、板均预制的方案。 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构件将产生内力和变形。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限值通常控制梁、柱截面尺寸。框架结构的侧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由水平力引起的楼层剪力,使梁、柱构件产生弯曲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剪切变形;由水平力引起的倾覆力矩,使框架柱产生轴向框架结构的变形,形成框架结构的整体弯曲变形。当框架结构房屋的层数不多时,其侧移主要表现为整体剪切变形,整体弯曲变形的影响很小。我的毕业设计是做框架结构,需要对该结构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该办公楼的建筑要求设计4200平米左右,四层。建筑设计要求建筑物功能分区合理,房间布置适宜,满足各项使用功能要求;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布置合理,构件设计安全经济合理。 一: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结构自重较轻。 2、建筑立面容易处理。 3、计算理论比较成熟。 4、设计时要控制高宽比。 5、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空间,也可按需要做成小房间。 6、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较大,有时候影响正常使用。 二、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时。 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3、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 4、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5、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三:框架结构结构布置原则: 1、结构平面形状和立面体型宜简单、规则,使各部分均匀对称,减少结构产生扭转的可能性。 2、控制结构高宽比,以减少水平荷载下的侧移。 3、尽量统一柱网及层高,以减少构件种类规格,简化设计及施工。 4、厂房的总长度宜控制在温度伸缩缝间距内,当厂房长度超过规定值时,可设伸缩缝将厂房分成若干温度区段。 四: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根据承重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承重体系可分为: 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在横向上布置主梁,在纵向上设置联系梁。楼板支撑在横向框架上,楼面竖向荷载传给横向框架主梁。由于横向框架跨数较少,主梁沿框架横向布置有利于增加房屋横向抗侧移刚度。由于竖向荷载主要通过横梁传递,所以纵向联系梁往往截面尺寸较大,对于给定的净空要求使结构层高增加。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在纵向上布置框架主梁,在横向上布置联系梁。楼面的竖向荷载主要沿纵向传递。由于联系梁截面尺寸较小,这样对于大空间房屋,净空较大,房屋布置灵活。不利的一面是进深尺寸受到板长度的限制,同时房屋的横向刚度较小。 3、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方案: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布置主梁。楼板的竖向荷载沿两个方向传递。柱网较小的现浇楼盖,楼板可以不设井字梁直接支撑在框架主梁上。由于这种方案沿两个方向传力,因此各杆件受力较均匀,整体性也较好,通常按空间框架体系来进行内力分析。 五:变形缝的设置。在框架结构总体布置中,考虑到沉降、温度变化和体型复杂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可用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将结构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框架结构设缝后,给建筑、结构和设备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因此,目前的总趋势是避免设缝,并从整体布置或构造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沉降、复杂温度变化或体型复杂造成的不利影响。当必须设缝时,应将框架结构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该毕业设计是综合应用我们四年来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土木工程问题,使我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比较独立地完成办公楼的设计,可以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掌握AutoCAD、Office、PKPM等办公软件技术,为我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兴文 史庆轩 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科学出版社出版 [2]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院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1~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年 [3]《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2002年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混凝土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混凝土是当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也是最主要建筑材料。目前,世界水泥年产量已超过12亿t,我国在数量上占居首位,其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混凝土年使用量虽未见准确的统计资料,但如以水泥产量推测,估计在我国混凝土年使用量可达6亿m3以上,其工程量之多,社会与经济意义之大,是人所共知的。针对我国今后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在三个方面予以论述。1预拌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混凝土的集中搅拌是建筑工程生产管理方面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预拌混凝土应用量比重的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生产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国外实践表明,采用预拌混凝土之后,一般可提高劳动率200%~250%,节约水泥10%~15%,降低生产成本5%左右,还具有保证质量、节约施工用地、实现文明施工等方面的优越性。世界上第一座预拌混凝土工厂出现在德国,建造于1903年,以后受到各国的重视,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预拌混凝土的供应量,已达到全部混凝土生产量的60%~80%。在我国混凝土搅拌站始建于80年代初的上海、常州两城市。20年来,由于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扶植政策和措施,使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每年以12%~15%幅度递增。上海、北京、广州、大连、常州等城市应用预拌混凝土量已达到该城市混凝土总用量的80%以上,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全国而言,预拌混凝土占现浇混凝土量的比重还不到30%,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预拌混凝土站,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拌混凝土尚属起步阶段。而且我国已建成的预拌混凝土站,多属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管理,而经济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已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有许多专业公司专门生产和供应预拌混凝土。在预拌混凝土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混凝土定价不合理以及混凝土供需双方配合不密切,出现供大于求而导致降低价格出售,因而无法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这样恶性循环不利于预拌混凝土的长远发展。为了保证预拌混凝土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预拌混凝土厂的合理规划和布置,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规模应与当地的建筑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过度集中。2)有计划的组织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有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3)规范市场,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使供需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并制定出合理的预拌混凝土价格体系。使预拌混凝土能在正常的竞争条件下得到发展。2、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和发展为了弄清当前混凝土在不同用途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美国于80年代曾对很多土建工程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在众所关注的抗压强度以外,亟待改进提高的混凝土性能,依次为体积稳定性、抗渗性、流动性、抗折(拉)强度、护筋性、线膨胀系数等,当然还须降低成本。上述各种性能归纳起来就是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3大类,这正符合十几年来几个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开发中的高性能混凝土(HPC)。HPC的诞生与发展是近代工程发展的需要。例如高层、大跨度、大荷载、特殊使用条件和严酷的环境(如海上石油钻采平台、海底隧道等)以及对建设速度、经济、节能等有更高要求;同时也由于混凝土技术的提高使HPC成为可行。HPC的先进性使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得到扩大,使混凝土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不断增长。发展HPC的主要途径有:1)高性能的原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艺。2)复合化:混凝土本身是水泥基复合材料。HPC必须有活性细掺料和外加剂特别是高效减水剂的加入,常常不仅需要二者同掺,有时还必须同时采用几种外加剂以取得要求的性能,充分发挥复合化的作用,将是HPC取得更大效益的努力方向。在我国当前条件下,HPC可采用下列原材料:a)水泥。以或硅酸盐水泥为主,也可选用某些特种水泥如铁铝酸盐水泥,碱—矿渣水泥等,但水泥用量过大或细度过细均不利于耐久性。b)集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坚洁,粒径、粒形、级配和强度与工作性有关,宜先经过试验。工地必须改变不重视集料的坏习惯。c)活性细掺料。不仅为了节省水泥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工作性(如易泵性)与耐久性的要求。因此,优质活性细掺料如硅灰或粉煤灰、沸石粉以及磨细矿渣已成为HPC的必需组分。二种细掺料复合作用,有时能带来很好的效果。d)外加剂。首先是高效减水剂,是HPC的必需组分。为的是大幅度减水以提高强度与耐久性。使HPC有足够的流动性、易泵性和填充性,也使是泌水减到最小。掺加活性细掺料时必须掺加足够的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为了减少坍落度损失还必须掺加缓凝剂与引气剂;为了早强,可掺加早强剂或采用早强减水剂;为了预防早期收缩可掺加适量膨胀剂。所以,外加剂的复合作用对HPC满足各种功能要求是十分重要的。HPC的复合化途径除已用得很多的活性细掺料与高效减水剂的复合使用外,还有优质粉煤灰与磨细矿渣的复合,硅灰与粉煤灰或稻壳灰的复合,沸石粉与粉煤灰的复合等。加入多种外加剂的复合在国内也愈来愈普遍。我国现在已有条件在不同用途上采用HPC。如世界跨度最长斜拉桥—杨浦大桥和亚洲最高的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以及龙羊峡、葛洲坝等水电站建设。只要我们掌握好混凝土的基本原理,运用已有的经验,经过试验,重视质量,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和用好不同用途的混凝土,满足各种工程和制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提高、不断创新,在混凝土技术上、数量上和质量上走在世界前列。此外,美英日等国近几年在研究开发几种特高性能水泥基新材料。其主要力学指标,大大超过高强度混凝土,而可与陶瓷、铝、钢等相比拟。例如抗压强度可达300MPa,抗折强度可达150MPa,弹性模量可达50GPa。从这些新的发展,可以说明混凝土性能还有很大潜力,混凝土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很大开发的余地,有待我们去努力。3原材料的现状和发展1)水泥。由于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太快,粗放型带来了严重后果,其中经过认证可用于结构工程的不到三分之一,小水泥厂水泥性较差,且不稳定,通过提出“限制、淘汰、改造、提高”八字方针,改变检验方法与ISO接轨。增产水泥和某些特种水泥,来满足工程需要。水泥掺加混合材是正确的、必要的,对性能、经济、环保均有利。矿渣由于细度不足,活性未充分利用,应研究超细磨,将能够节约更多水泥熟料,用作高性能混凝土。其他如粉煤灰、砖灰、沸石岩、稻壳灰等活性细掺料均有利于混凝土性能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现在国内正大力开发节能水泥、碱—矿渣水泥,低需水量水泥等,也将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2)集料。集料质量对混凝土的性能与经济十分重要,我国混凝土质量不高、不稳定,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使用,这与集料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我国除少数大工地与大城市外,均以分散无计划开采为主。优良天然集料来源日蹙,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必须重视集料的计划生产加强质量控制与供应工作。否则要普遍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水平是不可能的。我国碱活性集料分布范围较大,水泥含碱量也高,必须检验集料碱活性,及早预防碱集料反应的破坏,对于轻集料、人工集料,再生集料以及海砂利用也应重视。3)外加剂。半个世纪以来,外加剂用得愈来愈普遍,我国在解放初即创造引气剂与减水剂。到如今已发展到20类几百个品种的外加剂。主要有减水剂系列、泵送剂、速凝剂、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膨胀剂、防水剂、阻锈剂、引气剂、消泡剂、着色剂等等。在混凝土应用中,减水剂尤为重要,减水剂又分为普通型和高效型,高效减水剂具有以下特性:1)减水率高,可减水18%~20%。2)减少坍落度损失。3)在保持强度恒定值时,则能节约水泥10%以上。4)不含氯离子,对钢筋无锈蚀作用。外加剂在混凝土应用中,应根据对混凝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外加剂使用中应注意掺量以及与水泥的匹配问题,必须先行试验。外加剂复合使用常取得良好效果,不仅二种以上外加剂复合,还有外加剂与活性细掺料的复合,以及细掺料之间的复合,都将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取得多方面效益开阔新途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海砂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形成原因:1、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包括结构因温度湿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2、由外荷载(动、静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目前常用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1、混凝土置换法。该方法是将严重损坏或失效的混凝土除掉,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2、表面封闭。这是一种在微细裂缝(宽度一般<012mm)的表面涂膜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久性的方法,是一种极简单和最普通的裂缝修补方法。3、堵漏法。4、电化学防护法。

海砂可以应用在混凝土工程中,你可以依据《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等进行技术控制。但是有些水运、港口工程中甲方、监理禁止使用海砂。

这个得看是哪种类型的混凝土。比技术规程高级的当然是GB了,《建设用砂石》2012的新规范里说的也清楚。 不赞同归责于监理,仔细看下,标准、规范、强条、规程,之间是有很多矛盾的。对海砂的检验方法也是有的。亚甲蓝什么的。海砂耐久性的研究成果就较少了。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旭建新材(430485)、丰众建科(871465)、索纳塔(839089)、鑫力新材(873146)等

本文核心数据: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值、加气混凝土砌块前景预测

加气混凝土砌块产量持续增长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以硅质材料(如石英砂、粉煤灰、高炉矿渣、铁尾矿等)和钙质材料(如水泥、石灰等)为原材料,加入适量的 发气剂,经磨细配料、混合搅拌、浇注发泡、配体静停、切割和压蒸养护等工序加工制成,是一种轻质多孔、保温隔热、防火性能良好、可钉、可锯、可刨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新型建筑材料。

1958年,原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1962年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北京有关单位研究并试制了加气混凝土制品,并很快在北京矽酸盐厂(现北京轻质材料厂)和贵阳灰砂砖厂进行工业性试验获得成功。1965年引进瑞典西波列克斯公司专利技术和全套装备,在北京建成我国家加气混凝土厂——北京加气混凝土厂,标志着我国加气混凝土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到“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加气混凝土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档次有了较快提升,品种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据统计,随着国内企业开始引入国外先进设备以及自主研发新设备进程的加快,国内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压力持续增大。2017年,我国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实际产量约亿立方米;2020年,产量增长至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行业产值近五百亿元

据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产值约为460亿元。2020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产值约为480亿元。

政策助力行业发展

从近几年的政策砌块来看,在绿色建筑的推动下,环保节能型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加气混凝土砌块凭借其优秀的属性成为绿色建筑材料之一,将应用到各种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中。在政策的引导下,未来加气混凝土砌块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行业产值有望突破千亿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逐渐建立。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求愈发强烈,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根据2020年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的产值的增长速率来看,未来加气混凝土行业的增长在政策市场的利好推动下将进一步增速,有望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率。到2026年,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加气混凝土砌块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

1王立久,曹明莉,任铮铖,王宝民 粉煤灰活化剂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40 (4),P489-491 EI收录2王立久,艾红梅(学生),曹明莉 商品混凝土(C20~C60)配合比计算理论研究 混凝土 1999(5),p19-213任铮钺,王立久,曹明莉,王宝民 高掺粉煤灰混凝土水泥水化动力学研究.混凝土 2000(2),p18-204任铮钺,王立久,曹明莉,王宝民 高掺粉煤灰混凝土水泥水化动力学研究.混凝土 2000(2),p18-205王立久,王宝民,曹明莉,任铮钺 建筑模网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混凝土,2002(6)6王立久,曹明莉,带空气夹层的高保温混凝土砌块研究,住宅产业,2002(4)7曹明莉,王立久,李洪义 墙体节能,陶粒为本,住宅产业,2002(6)8 Study on the Embedding Aggregate Coefficient about ordinary Concrete,Lijiu Wang, Mingli Cao, Hongmei Ai第三届全国现代建筑材料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建筑材料》,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P14~179王立久,曹明莉,艾红梅,混凝土密实系数研究,《混凝土》2002-810 荣利民(学生),李洪义,曹明莉 建筑模网混凝土补强加固住宅楼研究 建筑结构 (11), 2002年11月11 王立久 刘剑(学生) 曹明莉,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率值匹配模型, 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3(3)P161-16312 曹明莉 王立久 赵湘慧 免烧型镁质陶粒的研制,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3(5)P12-1413 王立久,薛庆(学生),曹明莉 最新洁净煤技术—燃煤发电与水泥联产技术 粉煤灰 VoL15(2) p41—4214 王立久 曹明莉 非线性材料受压全曲线数学模型研究 建材技术与应用,2003:2 P8-1115 王立久 王伟(学生) 曹明莉 泡沫玻璃微晶化研究进展 玻璃与搪瓷 VoL31 (2) 2003:4 p56--5816 王立久,扬新朝(学生),曹明莉. 燃煤发电与水泥生产联产技术可行性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5,VoL26(5): 王立久,王文亮(学生),曹明莉 混凝土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辽大出版社,沈阳18 Ming-li Cao and Li-jiu Wang Research on MgO-MgCL2-H2O System Ceramsite Exempted from Sintering,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t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P141-150, Beijing China May 20-21,200419 曹明莉,王立久 基于集浆比J的混凝土水泥石模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P45-49(EI 收录)20 王立久,曹明莉 混凝土架构模型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 P48-54 (EI )21 曹明莉,王安成,王立久,DIP技术在单粒径骨料粒形参数与其架构型式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建筑技术与应用,2007(2)P1-422 曹明莉,吕兴军 发泡剂及泡沫混凝土技术现状与展望(一),建筑技术与应用,2007(4)P7-823 曹明莉,吕兴军 发泡剂及泡沫混凝土技术现状与展望(二),建筑技术与应用,2007(5)P7-824 杨海成(学生),曹明莉(通讯作者) 混凝土抗冻性研究方法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1)P136-13825 曹明莉,刘东,位建强 聚氨酯模网夹心保温板的可行性分析,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P15-1626 王立久,谭晓倩(学生),曹明莉 结合分形理论的水泥絮凝研究,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P82-84, (EI 收录 )27 丁一宁,安培卿(学生),曹明莉,废弃板岩石粉用作水泥掺合料的探索与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1), P62-65 (EI)28 王立久,谭晓倩(学生),曹明莉,水泥净浆絮凝结构研究,混凝土 2007(1)P29-3129 王景贤(学生),王立久,曹明莉 少熟料水泥的研究进展 水泥技术 2005(1)P28-3130 位建强(学生),曹明莉(通讯作者) 脱硫石膏-粉煤灰-矿粉复合胶结材GFG的研究,新型建筑材料 (4) P9-1231 . Wang,and . Cao,Research on Concrete Aggregate Frame Model (AFM),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 concrete , Xi’an China 2006-09, P1168-1176 (ISTP收录)32 曹明莉,刘东 保温材料在墙体节能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相关标准与法规,2008年中国国际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交流会,墙体保温与建筑节能,P69-75,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33 曹明莉,薛永丽 国内外住宅屋面节能标准及节能技术措施的对比研究,2008年中国国际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交流会,墙体保温与建筑节能,P87-94,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034 曹明莉,田冬梅,王安成 混凝土架构模型架浆比参数研究 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卷)P1065 ,广州35 曹明莉,位建强 碳酸钙晶须研究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化工新型材料2010(10)36 曹明莉,杨海成,王立久 基于“渗阻”概念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10(8)37 王安成; 张峰; 曹明莉;架构混凝土砂浆比模型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9年06期,P1-3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4A04)38 于得水 潘淑燕 王安成 曹明莉 双级配骨料空隙率与粒径的关系,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10期,P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4A04)39 Cao mingli, Wei jianqiang,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CO3 whisker-reinforced cement,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SCI收录)P75-8240 Wei jianqiang(学生), Cao mingli ,Liu jing“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CaCO3 whiskers in cement-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6th International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FIBRE REINFORCED MATERIALS, Yantai, April 25-27,2010,P359-364(ISTP收录)41 Cao mingli, Wei jianqiang,Yao hang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CaCO3 Whisker in Composite Materials”,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irs 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 P1577-1584;6th International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FIBRE REINFORCED MATERIALS,P75-82 2010-04 Yantai, China,(ISTP收录)

发泡聚苯乙烯(EPS)是一种轻质泡沫材料,将其掺入砂浆或混凝土中能制备出不同表观密度的轻质混凝土。早在1973年,Cook就对EPS作为混凝土的集料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尝试,EPS轻质混凝土可以用于诸多建筑结构方面,如EPS保温涂层、EPS砂浆、EPS密封腻子、EPS轻质灰浆、EPS混凝土内外墙板等.此外,EPS轻集料混凝土还在路面回填与找平、防冻路基、保温屋面、楼面隔音以及海洋漂浮结构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其具有较强的吸能功能,因而还可用于结构抗冲击保护层[8].然而,EPS颗粒具有两大弱点:其一,EPS的表观密度只有12~20 kg/m3,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易产生离析;其二,EPS与水泥浆体界面粘结力弱.这两大弱点严重制约了EPS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此,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在以前的研究报道中,大多建议采用一些界面添加剂,如环氧树脂或水溶性乙烯丙酸脂,但这大大提高了EPS混凝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xpanded Polystyrene,简称EPS)是一种轻质材料,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性、绝热性、绝缘性、低吸湿性、较强的抗震性等特点。以EPS颗粒部分或全部取代混凝土中的砂、石,可配制不同密度和强度的混凝土。EPS混凝土具有保温隔热和隔震、减震、大变形及超轻等工程特性,受到建筑行业关注。因此,EPS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探讨,不仅在建筑领域,而且在减轻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技和社会效益。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者已经研制出一些强度较高的EPS轻质混凝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实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以经典堆积理论为基础,通过自编程序计算比较了几种堆积模型,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并以此作为EPS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依据。(2)测试了EPS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和收缩等力学性能指标。

1、耐热度高。泡沫混凝土由于是水泥无机材料,耐热可达500℃以上,不存在热分解,因而使用寿命更长,不会造成保温失效。2、绿色环保,无毒无害。泡沫混凝土不含任何有毒成份,发泡剂及各种外加剂均没有挥发性有害物质,有利于室内环境。3、强度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好。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抗压强度,只有~,而200~300㎏/m3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为~ MPa,抗压性更好。4、使用成本更低。200~300㎏/m3泡沫混凝土的总成本却只有100元左右,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5、施工速度快。泡沫混凝土浇注摊平既可,不需要一张张铺设,其施工速度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快1/3。6、没有接缝,减少了接缝所造成的热损失。

  • 索引序列
  •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 高延性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 高强混凝土抗震研究现状论文
  • 海砂混凝土研究现状论文
  • 泡沫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