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9

笨笨的笨笨egg
首页 > 期刊论文 > 西北回族教育发展研究现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薰1988

已采纳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著述相对较少。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论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如环境决定论、人口中心论、增长方式转变核心论等各种侧重点迥异的理论观点。如1994年开罗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这个新的发展观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其基本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途径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尤其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逐步过渡到以人力转变积聚和集中为主要手段的发展;基本模式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论等。

(二)提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类国际文献以及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如基多的“综合发展观”专家会议和北京的国际社会发展会议等)都在世界范围内深化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就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而社会发展就是“更好地生存”。

在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从而迅猛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长,20世纪人口翻了两番,超过62亿,并仍以每年7800万的速度继续激增;三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已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文明进步的桎梏,表明人类社会当今生存方式不可持续,四者的恶性循环为旧工业生产方式掘下坟墓,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刺激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

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紧密相联,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纳入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102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发展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上了日程,并付诸实践。

(三)社会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模式

西方社会也从先前的发展模式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协调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对国土资源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开发利用。从大量的消耗资源聚集财富到降低消耗,遵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总体看,从国外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各国都从自身国情出发,提出的理论和制定的发展模式具有针对性,虽然国外少有直接针对像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但国外发展理论的演变及其规律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常常欠缺对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的深入分析,各种发展模式忽略了各国内部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使理论及模式的预期指导意义相对弱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于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是在西方发展理论的输入,以及我国社会实践的双层挤压中逐渐领悟到的,并部分在国土规划等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一)十八大报告等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战略规划来看,国内相关的研究在沿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并在有些细节上有所充实、完善和发展。如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概念,认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使“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直至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筑“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主要目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政策的着力点将转到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这些表述为我国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区域国土规划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

从发展模式和实践成果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般采取“层次推进”的模式。坚持让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种政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传统的发展观偏重区域发展,却忽视了区域间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明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即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这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贯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成果。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樊杰等(2009)对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成果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相关理论研究

从相关理论研究看,代表的研究成果有: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从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能源矿产为研究重点,设计了我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评价的基本框架;建立了我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指标、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矿产品价格指数、矿产资源国际竞争力指数、石油安全度和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等6个综合性指标。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从国土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出发,主要针对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国土资源规划理论基础、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及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等专题进行阐述,重点对国土资源五年规划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等实例进行了专题研究。李新玉等的《国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就中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资源在空间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相应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民族语发展》、樊胜岳等的《西北地区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徐建华等的《中国西部地区迟发展效应与后发优势及创新对策研究》、王文学主持的《甘肃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区域经济》,刘敏主编的《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和王永亮主编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等成果,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研究。

另外,还有很多零散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都有效地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利用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具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阿勒泰地区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已有一些针对阿勒泰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论文、专著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单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有独到的见解,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参考。

有关土地资源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有地区申报土地整治项目所形成的部分资料,如《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论证材料》(2010)等。此外,阿勒泰地区也有一些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资料,这些材料主要对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上述成果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成果。阿勒泰地区此类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有《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研究与探索》(2010)、《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管理研究》(2012)。主要论文有:《加快新疆阿勒泰市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新疆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的可利用性》,研究报告有《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报告》等。这些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概况、矿业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为本书的编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论著有:《阿勒泰草原的无奈和期盼》(2009)、《裂变的阿勒泰草原》(2009),《新疆阿勒泰牧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硕士论文)等。这些文献资料为阿勒泰地区草场与畜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研究支撑与参考。

阿勒泰地区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先后编制实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阿勒泰地区旅游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2006年国家旅游局、新疆旅游局组织中山大学编制了《大喀纳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阿勒泰地区旅游局完成了《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征求意见稿)等。

(五)总体评述

从国内对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的成果涉及我国某一固定区域单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专注于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更少。总体考察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1)大多数研究是将国土资源分种类,具体细化到每种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专门研究单个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但并没有同其他相关资源统筹考虑,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2)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困境和途径等方面,特别是脱贫、基础教育、转移支付等层面,而涉及该类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性战略研究较少,系统总结研究的更少。事实上,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和潜力较大的地区,对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将更有利用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缩短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保护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任何发展都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对其加以重视。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亟待相对系统完善的成果问世,以期对这类地区的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因此,如何把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借鉴切实有效的理论成果,提出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该类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是开展本项目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216 评论

大有小没

回族应该学汉语文,这是他们说话常用的语言,而不是阿卡伯语,回族学阿语只能当外语来学,而不是母语。直到现在, 回族语言中残存着一些和宗教活动有关的外来语, 也不是阿拉伯语一种, 而是玻斯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如 “ 真主 ” 称 “ 安拉 ” (阿拉伯语), 又称 “ 胡大 ” (波斯语), 清真寺 “ 掌教 ” 称 “ 伊玛木 ” (阿拉伯语), 又称 “ 阿訇 ” (波斯语)。由于《古兰 经》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 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宗教语言上一般是使用阿拉伯语, 而回族却使用很多波斯语, 也说明回族的先民在融合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统一语言。资料:回族来源与阿拉伯文善待功臣朱元璋转贴马寅先生《对研究和编写回族史的几点意见——在一九八三年《回族筒史》座谈会上的发言》,回答某些朋友对回族和阿拉伯文的关系。某些地方把阿拉伯文当作回族的民族语言文字是严重的问题,隐藏着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马先生的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如下:一、关于回回民族的族源。有些人一讲, 就说:我们是 “ 天方 ” 来的, 是 “ 阿拉伯来的 ” , “ 麦加来的” 。有的文章说阿拉伯人, 是回族的 “ 祖先 ” , 有的戏剧和美术作品, 也有意无意的反映了这种观点。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来我国访问的阿拉伯人, 他们都很友好, 但没有一位在谈话中说回族跟他们是亲戚, 是一家人。可是在我们一些回族群众心里, 却认为阿拉伯是自己的老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虽然在回族史研究中, 对于作为回族先民一部分的唐时来华侨居或定居的 “ 蕃客 ” , 或者元朝时来华的 “ 色目人 ” 、“ 探马赤军 ”、“ 回回炮手”、“ 回回工匠 ” 等来华的确切时间、民族成分的构成、人数、分布过程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 对于回族是由外来的和国内的多种民族成分在我国土地上经过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 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在外来的民族成分中, 阿拉伯人不占多数, 只占少数。唐宋时期到广州、泉州等地的 “ 蕃客 ” 中, 不仅有阿拉伯人, 还有波斯人和犹太人等等。也没有材料能证明阿拉伯人在 “ 蕃客 ” 中占多数。元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大量进入我国的人员中, 也不仅有阿拉伯人, 而且占多数的还是中亚各族人和波斯人, 他们进入我国后, 同国内汉、蒙、维等民族的人员通婚、融合, 才逐步形成回族。由此可见, 回回民族虽然在族源上有一小部分来自阿拉伯, 但他形成为一个民族是在中国, 他是中国的一个民族, 他的老家是中国。这种把阿拉伯作为回回老家的错误说法, 对回族人民提高爱国主义思想是不利的。科学地阐明回族的族源, 对回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人人都知道历史的真实, 是我们回族史的研究者应做的工作。三、关于回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文化的问题。有些人说, 汉语汉文不是回回的语文, 只有阿拉伯文才是回族的文字, 学阿拉伯文才是回回的根本。以致前两年在某些地区, 出现一股学阿拉伯文的潮流, 不少适龄儿童不到学校学文化, 却去清真寺读阿文。这不是小事, 这是关系回族发展和四化建设的大事。 西北地区、回族地区的丰富资源, 要靠智力才能开发。不发展教育, 不学文化, 回族怎么发展, 怎么能迎接本世纪末国家建设重点的转移?有的文章说, 回族失去了原来的语文, 后来才通用汉语汉文, 或者说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些说法很不确切。满族可以说失去了原来的语文, 因为满族在使用汉语文之前, 曾经有共同使用的满语满文。回族不同。回族是由国内外多种民族成分的人员长期融合形成的, 他们先民使用的语言十分复杂, 没有统一的共同语言。阿拉伯语只在回族形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人中使用, 此外, 还有回鹊语、蒙古语、汉语和波斯语、中亚各族语。直到现在, 回族语言中残存着一些和宗教活动有关的外来语, 也不是阿拉伯语一种, 而是玻斯语和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如 “ 真主 ” 称 “ 安拉 ” (阿拉伯语), 又称 “ 胡大 ” (波斯语), 清真寺 “ 掌教 ” 称 “ 伊玛木 ” (阿拉伯语), 又称 “ 阿訇 ” (波斯语)。由于《古兰 经》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的, 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宗教语言上一般是使用阿拉伯语, 而回族却使用很多波斯语, 也说明回族的先民在融合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统一语言。在通用汉语之前, 回族还没有共同语言, 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只是到明时, 形成了共同的语言, 才形成为一个民族。汉语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 不是由于强迫命令, 而是回族先民使用多种语言自然发展的结果, 是回族在形成过程中与汉族交错聚居, 生产和生活方面密切交往的历史的必然。汉语文就是回族自己的语言文字。通用汉语文, 是回族形成的一个主要条件和主要标志。可是回族中有些人, 总以为回回的文字是阿拉伯文。去年还有人写信说, 我们回回要恢复自己的阿拉伯文。这怎么能行呢? 第一, 阿拉伯文从来就不是回族的文字, 回回的先民也不都讲阿拉伯语。第二, 日常不讲阿拉伯话, 这个阿拉伯文怎样使用呵, 这是行不通的。回族的 “ 根本 ”, 不是阿拉伯语文, 而是汉语文。回族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 象大诗人萨都刺、丁鹤年, 大画家高克恭、改琦, 进步思想家李蛰, 政治家海瑞, 航海家郑和,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反清领袖杜文秀, 等等, 都是精通汉语文的。更不用说大家知道的当代回族中许多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学者了。就拿宗教界有贡献的人士来说, 象著名的《正教真全》、《 清真大学》作者王岱舆, 《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作者刘智, 《清真释疑》作者金天柱, 翻译《古兰经》的王静斋、马坚等, 也都是使用汉语文从事宗教著述的。历史上热心宗教事业的胡登州, 他的贡献, 就是开创了学经典外还专门教学汉语文的经堂教育。现代有见识的大阿旬达浦生、马松亭等, 他们办的伊斯兰师范, 成达师范, 除学宗教经典外, 都提倡学汉文、学文化。不学汉文, 不学文化, 就是在宗教界也是不能做出贡献的。从回回民族形成以来, 不学回回自己民族的文字一一汉文, 而去学外国的阿拉伯文, 不学文化, 光念经, 能对国家对民族作出较大贡献的, 现在还举不出什么人。

123 评论

非人勿扰的2016

西北回族教育史的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及西北回族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学及回族学的学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研究为当今发展西北地区回族教育服务,这是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基本信息栏作者:张学强 著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ISBN:754231141定价:26元书籍目录第一章西北回族与西北回族教育一、伊斯兰教、回族与西北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二、历史的“回族教育”释义三、研究西北回族教育历史发展之必要性第二章唐、宋、元时期西北回族先民的教育一、唐、宋、元时期西北回族的分布与发展二、唐、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文教政策对回族先民教育的影响三、唐、宋、元时期西北回族先民族的主要形式第三章明清时期的西北回族经常教育一、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文化教政策及其对西北回族教育的影响二......

357 评论

萨瓦底卡Fs

回族的由来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有称作“回民”的。“回回”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回族的族源是两回事。 “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指的是“回鹘”,即维吾尔族。元代的汉文史书中,便把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西亚、中亚的各族穆斯林均统称为“回回”。这时“回回”的涵义是西亚、中亚和新疆的穆斯林了。历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词,常用来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中,“回回”一词都被写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区,各民族语中对回族还有各自不同的称呼。如藏族称回族为kace,据说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克什米尔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把回族称作为Hotun,据说那里的部分回族来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语中因元音和谐的关系读成Hotun了。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把回族称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释为由于新疆的回族来自潼关或“东甘”(甘肃东部)而得名,有的解释为Tung'gan来自turupqalgan(留住下来的)。四川凉山的彝族多称回族为Maja(马家),因回族中马姓多而得名。 云南佤、 傣等少数民族称回族为 Basi, Basi 来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为云南回族中有一部分来自波斯。各民族对回族的不同称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职业及迁徙等情况。 宁夏回族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上溯唐末。“丝绸之路”从西汉初辟始,就一直是连接欧亚陆路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今海原县城,穿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京长安。其中也有部分人在宁境长期逗留,成为这里最先的一批回族先民。 元朝是西域回回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也是宁夏有大量回回进入的发轫期。1227年蒙古军灭夏,签发大批“回回军”进驻其地,屯垦牧养,以资守御。 明代对回族所采取的怀柔政策,使回回民族族体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明初,不断有大批“西域回回”归附,被安插到灵州及固原等州县,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比较大的回族聚居点。到明代中后期,史书中已有了回族族体的正式记载。

347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前教育史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幼儿 教育 作为学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当今世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也十分迅猛。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发展

    我有个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西北回族教育发展研究现状论文

    总体看,国外偏重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题,较宏观。而国内偏重的是理论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微观。有关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

    笨笨的笨笨eg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论文研究现状和发展现状的区别

    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区别在于,对研究现状的总结我们也称研究综述,它一定是对某个学者做了哪些研究,持有什么观点,得出什么研究成果,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总结,这具

    Christybeaut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当代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第一次走进新的学校,最大的烦恼是不知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是这样一件事给了我宝贵的启发。那天晚,学生要分层上课,而A层的卷子要留下来,B层的卷子要带到另一

    逛街搵食人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农村 教育 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先了解现代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只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到问题所在,才能让农村教育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探析农村的教育

    夏香林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