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1

牙牙的美食美刻
首页 > 期刊论文 > 舞蹈论文题目胶州秧歌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木糖不纯

已采纳

确定题目难易的标准有两个,文献是不是充足可以参考的,另一个就是你是不是有个直观的思路目前来看,第一个题目你有了直观的思路,然后你需要去中国知网检索下胶州秧歌的有关资料,看看是不是供参考的较多,如果这一点可以的话,就写第一个吧,其题目更为具体,更容易写出特点来。合适采纳哈

339 评论

不忘初心258

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学校代码:14463学 号:1911120113 音乐系 艺术专业报告题 目: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专 业: 舞蹈表演 姓 名: 田佳琦 指导教师(手签): 填表时间: 2021年12月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制2020年12月关于大专艺术专业报告的规定为切实做好音乐系大专艺术专业报告的相关工作,保证专业报告的质量,特作如下规定:一、音乐系舞蹈、声乐、器乐各专业应届毕业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报告的写作。二、艺术专业报告主要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考察写作是否深入细致,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等。三、艺术专业报告撰写前,学生必须根据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师双向选择后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收集资料完成专业报告并制作答辩时所需要的PPT演示文稿。四、学生完成专业报告进行答辩前,需认真填写艺术专业报告答辩评审表,评审表数量根据实时安排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人数进行准备。五、艺术专业报告答辩委员会应当对艺术专业报告进行认真评议,主要评议专业报告的内容表述是否恰当,研究分析是否准确,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等。六、艺术专业报告表应在答辩完成后,认真修改,一式三份,经由指导教师手写签字后,送交音乐系保存。七、该表双面打印,表中各项可自行加页。姓 名 田佳琦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2000.12 民 族 满族专业 舞蹈表演 年级 2019级一、专业介绍与艺术实践(一)专业介绍在舞蹈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有关舞蹈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我熟悉了文艺方针和舞蹈发展的历史,对于民族民间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了关于舞蹈的知识,了解到了舞蹈的美以及舞蹈的编排创作和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一些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理论写作[1]。一、艺术实践通过对胶州秧歌舞蹈的细致深刻的研究,了解到了山东胶州秧歌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和民俗内涵。以一种更为具体的美学视角,欣赏民族民间舞独有的生命活力以及绽放的热情。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接触和学习,不同民族舞蹈的表演风格。也参加过一些小型的比赛,获得过一些成绩[2]。中专在校期间学习芭蕾基本功,民族民间舞中对于藏,蒙,维,傣,朝,胶州秧歌接触的较多,也有系统性的学习。2018年参加辽宁春晚,使我收获颇多..... 通过深入学习山东胶州秧,对于胶州秧歌独有的豁达奔放,舒展细腻我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现在我将介绍一下本报告选题的构思:二、选题构思本次的艺术实践作品的选题是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主要分布在山东胶州湾一带,也被人叫做扭断腰、地秧歌、三道弯。我个人非常喜欢胶州秧歌舞蹈动作风格,在中专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特别针对性的对胶州秧歌的理论和舞蹈技巧进行了学习,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排练舞蹈,因此我在这次论文选择胶州秧歌进行研究3]。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的著名秧歌舞蹈种类或风格之一,通过它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艺术魅力,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民间民族舞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地位。因此我这次的选题主要是对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4]。本文通过不断观看视频,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胶州秧歌的动作风格和动作特点,从而分析胶州秧歌的表演。三、作品与技法分析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主要表现在拧、碾、扭、韧、抻这5个部分。可以说,这五个动律特点几乎囊括了胶州秧歌所有的动作[5]。通过变换动律之间的顺序,形成有序的交错,使这些简单的动作更具有繁复的美感,同时也不乏动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胶州秧歌与众不同的神采。胶州秧歌的“拧、碾、扭、韧、抻”五大动律特点在胶州秧歌舞蹈作品中不是单独的来呈现的,而是通过在舞蹈动作中用身体的所有部位,通过不同的方向进行和谐统一的舞蹈动作[7]。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鲜明特色,使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有辨识度[8]。舞蹈将有更具有独特的魅力,舞蹈动作将更加生动细腻。例如,与快速变化的舞蹈动作相比,伸展的速度却更为缓慢,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衬托,更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它具有胶州秧歌的特点,因此舞蹈动作可以缓慢地延伸[9]然后迅速离开。例如,舞蹈中的缓慢伸展、推扇和扭步都非常经典,这使得胶州秧歌在节奏、短呼吸和快呼吸速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呼气比较也相对平稳,使胶州秧歌能更清晰地塑造舞蹈中舞者形象的性格和特点,使舞蹈作品更具抒情性[10]。 胶州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独特的动感特点,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今,随着民间舞蹈文化的舞台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胶州秧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的被更新,新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层出不穷[11]。 舞蹈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民族民间舞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使民族民间舞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1]。 这个作品充分利用了胶州秧歌的动感特点。舞蹈动作的幅度明显增加,胶州秧歌舞蹈的表演,使舞蹈本身更具时代特色,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将胶州秧歌的“拧、碾、扭、韧、抻”五大动律特点融为一体,展现出柔韧、蓬勃的生命力;以胶州秧歌重举轻落的特点,抒发情感,舞步刚健快速,变化多端,优美的“三道弯”姿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舞蹈演员柔美含蓄的美;它充分吸收了胶州秧歌中的舞蹈词汇,融合了现代的舞蹈个性特征,为观众描绘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脚下重心不断移动,打破了原有的动作规则,大大增加了动作范围,呈现出极其富有张力的美学姿态,一举一动中体现出舞者热烈的情感。胶州秧歌贯穿着“扭、磨、扭、韧、伸”的动态特征和“三道弯”的姿态。“抻”是一种力的延伸感起动,具体的呈现方式则是通过达到极点空间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动作的瞬间持续。如:走丁字移步上前,手鞠推扇,转动手腕使扇子在身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丁字撤步后退,身侧一旁摇扇,举起扇子遮面含羞不露,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灵动的体现则是需要舞步的快速变化,相较而言,姿态形成过程却并不快,因此在上推扇时,把力度延伸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指尖,表达出的艺术方式则是身肢如牡丹开花一般徐徐舒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尖着力点作一触即发,这个则是为动作的发力点,使得人的躯体具有柔韧性,舞蹈行为轻柔,但不失柔美洒脱,又有奔放之感。“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与全身而动的发力方式不同,呈现在舞蹈动作上,主要是通过脚步的力量实现美的展现。比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通过脚步发力变换实现的动作,在舞动时候,通过先合后开的转动,配合着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伴随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舞者的大腿在力的作用下膝内灵活抬起,提携着小腿后跟的肌肉发力,在运动腿部肌肉用力下踩时候,作为主力支撑的腿收到肌肉的控制,向外侧落下脚跟,再垂落至脚尖边缘,通过以上种种,呈现出“碾”的律动特征,同时也彰显出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美感。胶州秧歌的主旨与精髓,则是体现在“扭”,正所谓“扭”是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而足部的发力点则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形成波浪般的线条特征,富有人体独特的体态曲线之美。“韧”是在动作的不断变化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控制之下的“不为所动”。通过手臂的绕八字,配合手推翻碗,有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控制力与协调性,呈现出由外及里的纵深延伸美感。“拧、碾、扭、韧、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动作,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之中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舞蹈动作。舞者通过由上到下,由外及里,由先到后的次序,形成动静鲜明,强弱明显的律动特点,但同时不乏生动细腻,富有张力。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为了让胶州秧歌更被人们所接受,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舞蹈演员在原有的动态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吸收其他舞蹈的动作韵律,使其更加精致、鲜明、流行。在创作元素上,以胶州秧歌的动作元素为基础,创新发展舞蹈词汇,融入现代舞的创作理念,进行重构,使这部作品既具有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又具有现代舞的创作理念,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深刻刻画着人物内心变化,充分体现舞蹈创新;在呼吸方面,很好地融合了现代舞的特点、节奏和力量变化,结合胶州秧歌,大大提高了舞蹈动作的幅度、力度和表现力,使舞蹈更加流畅自由,赋予具有更深入的舞蹈。四、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这个舞蹈作品,我在基本技能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我认为我必须在未来的舞蹈学习和训练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可以在未来的舞蹈之路上继续认真刻苦钻研学习。在我大学的几年学习期间,我的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老师们不仅给了我很多生活中有用的意见和建议,还教会了我很多关于舞蹈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非常感谢老师们多年来的培养。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对我生活的关心和对我舞蹈的纠正。首先,我要感谢我的任课老师们。她们随和、热情、严谨、细心。在深入交流时候,她们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指导我。她们总是严格要求我具备“专业标准”。从选题、选题到期末论文的反复修改、完善,导师不断地给予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我形成研究思路,精心指导,热情鼓励,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完成。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一直支持和培养我的舞蹈事业,无条件地支持我学习,参加各种比赛,锻炼我,让我茁壮成长。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三年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充实自己,不浪费时间。在这里,我真诚地对老师说:“谢谢!五、附录参考文献:[1]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3] 肖党.浅谈舞蹈作品中舞蹈技巧的恰当运用——以《秋海棠》舞蹈作品为例[J].中华少年,2015(24):210. [4] 张文婷.舞蹈表演中的技巧初探[J].大众文艺,2015(03):180. [5] 贾芳.“技术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合理运用[J].大舞台,2014(10):191-192. [6] 王璐.论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舞蹈美感培养[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611-612. [7] 李娇璐.浅析舞蹈教学中舞蹈美感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9(1):139-142. [8] 朱婷.舞蹈美感培养训练路径论析[J].戏剧之家,2017(19):182. [9] 彭涛.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表现力[J].才智,2018(19). [10] 降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8(3). [11] 公兰荚,洛毛措.影响中国舞蹈演员表现力的自身因素研究[J].2018(9).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177 评论

败家小歪歪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代写论文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关键词]民间舞 “三道弯”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女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二、什么是胶州秧歌及其胶州秧歌的特点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它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欣赏。我认为胶州秧歌的要领主要突出一个“扭”字上民间表演者踩着锣鼓点,扭的袅袅娜娜、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或“三道弯”。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胶州秧歌以前表现时踩矮跷,后弃之。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情泼辣而不失北方女性的妩媚。道具以扇子、手绢为主。注重碾、拧、伸、韧、扭。动作强调个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伸”形态上追求“三道弯”。三、什么是东北秧歌及其特点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涵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目前,我所说的东北秧歌,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部分。早期秧歌是不踩跷的,为了让更多观看者看到表演,逐渐采用了跷的形式。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四、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在腰部形成一个“相”的中心点,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髋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髋关节处也相应的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实感。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于脚下,表现为“艮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点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腰部随脚下“提踢”的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的“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划圆动律、肩部和髋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而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五、不同的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胶州秧歌人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要扭的“三道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夸张。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胶州秧歌的“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扭”的当中形成特有的”三道弯”体态。我认为拧动与力动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也因此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曲线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形成不了胶州秧歌的曲线体态。反之,如果只有拧动而忽略了力动的延伸,那“扭断腰”和“三道弯”体态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拧动是胶州秧歌的筋骨,力动是血液,曲线则是胶州秧歌的外部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给胶州秧歌的动态美灌注了新的生命力,使得肢体线条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刚中有柔,透露风韵。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是重心的掌握。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六、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三道弯”审美效应的差异和“三道弯”总体审美效应“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秧歌中具有代表性,它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这种动态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的特有动态美。具有民族性,是汉族人民审美情趣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而东北秧歌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七、“三道弯”动律体态在民间舞教学中的作用汉族民间舞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在各舞种的“三道弯”体态中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一个微妙的不同点都来自其所在舞种一系列背景对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在教学中掌握好各舞种的“三道弯”动律体态,也就找到此舞种的精髓所在。“三道弯”既小又大,有着广泛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以下作用:1.正解运用“三道弯”的动律体态可以加深对汉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2.起到正确掌握各种民间舞女性动作的心理和韵律作用。3.从“三道弯”体态入手,追求形似,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

265 评论

相关问答

  • 唐代舞蹈与诗歌研究论文

    论唐代舞蹈的内容与特色: 唐时期的舞蹈审美主要是体现在袖、腰、轻、眼以及圆等等为核心的一种律动。袖,指的是有宽松衣袖的舞蹈服饰;腰指的是舞者要具备柔美有力的身体

    没蜡笔的小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敦煌舞舞蹈论文题目

    你与舞蹈的故事,舞蹈改变了你的***、***是我的**(舞蹈)

    向着好吃奔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舞蹈课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浓缩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好的题目具有画龙点睛之校,让人眼睛一亮,产生好感.下面学术堂精心整理了十五个体育舞蹈专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拉丁舞对中年及

    boneash2004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胶州秧歌论文研究内容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代写论文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

    雅轩03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舞蹈研究生彝族舞蹈论文题目参考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舞蹈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

    Annaso安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