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5

L趣多多
首页 > 期刊论文 > 儿童社会福利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大侠go

已采纳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176 评论

好吃不懒做也

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对儿童照顾模式还部分地承袭了传统的大集体机构化抚养做法,虽然满足了儿童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但其客观局限性,使儿童,尤其是那些身体功能有障碍,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很难得到像家庭一样的关怀和照顾,因此儿童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掘和鼓励,个性得不到张扬,更不可能像社区的孩子那样发展。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所谓教育方式即父母对子女教育、训练、哺育的社会化方式,包括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两个方面。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方面所持的知识、信息、情绪及行为倾向;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教育、哺育子女时所采取的实际行动。而这些因素在儿童福利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保育员的工作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一种共同行为,在对儿童的保育过程中,保育员的感情难以达到像母亲的亲子感情,于是很少做到对儿童的精心呵护,更谈不上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加之集中照料是一种共同的工作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最容易造成抑压个性的张扬,品格不能健康发展。

275 评论

秋林花语

文献综述我的论文题目是儿童福利院社会化的探索。在整个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大量的浏览学习相关的知识,途径有互联网,也有期刊杂志、电子数据库、政府专刊和NPO专业学术论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正在突破传统的孤残儿童照料理念和方式向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目前儿童福利在政策、机制、社会意识等方面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单纯物质上的需要,成为制约儿童福利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现代中国儿童社会福利整体框架要从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理论建设开始,需要政府,社会,儿童福利院共同的努力。在我与福利院儿童的接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与正常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龄儿童的不同,他们对陌生人冷漠、逃避;他们的自卑,他们的一些基本教养的缺失,他们的一些荒谬的想法等等。儿童福利院硬件条件上去了,软件远远不足。身和心的发展严重脱节。失依儿童必须走出院舍,接受社会,形成失依儿童的社会化性格。所以儿童福利院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家庭寄养是实现儿童福利院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推进失依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成功探索。同时家庭寄养的制度化则为失依儿童实现两个“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和法律保证,从而也保障了相应寄养主体的根本利益,促进失依儿童福利事业的顺利进行。儿童福利院要大力提倡集中供养与家庭寄养相结合的方式,它既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优良传统,对于发挥民间力量,减轻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压力,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是目前促进失依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的最好模式之一。个人的社会化福利和儿童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表明家庭才是失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例如,后天塑造说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只有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其个性、能力等特质的发展是在父母和抚养教育者引导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之下,逐步形成完善的,抚养教育者可以通过训练和榜样的作用使儿童形成社会多认可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制止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因此,儿童出生以后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和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在互动理论模型看来,社会环境与儿童社会化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作用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将儿童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成员;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又受到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制约。因此,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必须重视社会环境与儿童自身状况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影响。家庭寄养模式旨在让失依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重新回归社会主流,这一总之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人,人要培养成社会人。所以家庭寄养才可以重塑失依儿童的社会化性格,儿童福利院必须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失依儿童才可以塑造出社会化的性格,失依儿童长大成人之后才可以成为健康的社会人,才可以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现代家庭寄养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家庭寄养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革命快速发展,英国首相布莱尔适时的调整了儿童福利政策,对于失依儿童规定了失依儿童福利金,即无论你收入多少,只要你有照顾失依儿童的责任你便有资格领取失依儿童福利金。福利金为十六岁以下的失依儿童设立,假如十六岁至十八岁的失依儿童仍然是全时间在非高等教育机构中就读,亦有资格领取。与欧美相对应,亚洲方面失依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较好的是日本。现代日本失依儿童福利事业的具体承担者是失依儿童指导中心和失依儿童特别护理公共设施,失依儿童指导中心主要是帮助解决失依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而特别护理公共设施则主要是为解决在失依儿童的养育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而设立的,两者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现在日本47个县都有几个失依儿童指导中心,每个指导中心都聘有失依儿童福利工作者,他们经过特殊的训练,可以提供每个中心管辖范围内关于失依儿童的多有问题的咨询。他们从专家的角度做系统的咨询和决策,为失依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必要的指导,授权安排养父亲对失依儿童的监视护理或使生活条件差的失依儿童得以使用国家福利。在国内方面为了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昆明市的福利院曾先后派专人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关于家庭寄养的一些方式方法,初步掌握了家庭寄养的方法,对于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来说,对收容的孤儿,弃婴实施家庭寄养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是实现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大胆尝试。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国仅有约6.9万孤儿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中。29.3万人得到了国家制度性救助,其中5.3万人得到城市低保救助,12.5万人得到农村五保救助,11.6万人得到农村特困户救助。除此之外,全国尚有20万,即接近总数三分之一的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在很多地方,救助的资金仅具有象征意义,最高不足当地正常儿童生活费的四分之一,最低甚至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把这部分孤儿包括在内,全国需要救助的孤儿占总数的55%,超过30万人。家庭寄养的推广除了是儿童自身社会化人格形成的必要,同时也客服了福利院内部养育难以克服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表现为失依儿童数量日益增加给儿童福利机构和政府带来的福利设施,养育费用,人员安置的困难。家庭寄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儿童福利机构的收养压力,同时又使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社会化理念。目前这一理念正在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但是,失依儿童的家庭寄养是近年来才在中国大陆推广实行的儿童福利模式。它还处于探索和实行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于此同时家庭寄养自身也有难以客服的局限性,它直接关系到失依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完善家庭寄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克服家庭寄养本身的局限性,构建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吻合的儿童福利模式,是保证家庭寄养可持续,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本论文在肯定了中国的儿童福利院的所取成就的同时,也挖掘出福利院正在面临的压力,然后希望通过对福利院的社会化进行探索,走家庭寄养的方式来解决现存的种种问题,保障儿童福利院的健康发展,保障失依儿童的健康成长。

208 评论

相关问答

  • 适合儿童社会工作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1、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2、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

    苦丁茶1苦丁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儿童福利事业研究背景论文

    (一)目前,我国儿童福利院对儿童照顾模式还部分地承袭了传统的大集体机构化抚养做法,虽然满足了儿童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但其客观局限性,使儿童,尤其是那些身体

    燕yan燕y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社会福利的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

    岚岛全屋定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社会福利论文

    我 发 给 你 好 了

    shmilyflyi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儿童权利与保障的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应该先搜集资料,再确定题目,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再开始书写正式的论文。(一)毕业论文资料的组成1、毕业论文评语。2、毕业论文(包括:封面

    Mary瑶瑶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