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7

容妆淡淡
首页 > 期刊论文 >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检测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游客小孩儿

已采纳

这个很好写,你先找一个网站,打上你需要的资料就行了

235 评论

我是一只喵

自己删减,不知可否? 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 人的一生中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可见室内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在人均居住面积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当然很难谈到改进室内空气质量。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现在,改进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就成为必然的了。 室内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称之为不良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 简称SBS),另一种称之为建筑相关疾病(Building Related Illness, 简称BRI)。不良建筑综合症(SBS)指的是在建筑物内生活和工作时会出现的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嗜睡,疲劳,头痛,烦恼气味,易感冒,胸闷,黏膜、皮肤、眼睛刺激等。一旦离开这种环境,症状会自然减轻或消失。建筑相关疾病(BRI)指的是由于建筑选址、设计、选材不当,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军团病及各种癌症(如肺癌)。离开了引起建筑相关疾病的环境,症状也不会消失。无论是不良建筑综合症,还是建筑相关疾病,都可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从而降低这些症状的发生率。 人类对空气污染引起健康危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人类最早关注的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铅(Pb),可把它们统称为‘传统空气污染物’。一般来讲,传统空气污染物种类比较少;除铅以外,不会在人体内累积;主要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除氮氧化物以外,对其引起的健康效应已有相当的了解;一般在摄入几分钟(急性)到数年(慢性)内会出现反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气污染物,可把这些统称为‘非传统空气污染物’。一般来讲,非传统空气污染物种类多,在人体内都有生物累积,可以引起人体内各器官的病变(人们最关心的是癌症),目前关于非传统空气污染物对健康影响的知识了解甚少。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人类的致癌物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已经证明了的人类致癌物质,这包括有砷、镍、六价铬、氡、吸烟、苯、苯并(a)芘、氯乙烯、双氯甲烷醚等。第二类为已经证明了的动物致癌物质。这里又把第二类分为两种:一种为2A类 – 已经充分证明为动物的致癌物,如丙烯腈、三氯乙烷、柴油机废气等;另一种为2B类 – 已证明为动物致癌物(但不充分),如乙醛、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短纤维等。第三类为新发现尚未分类的致癌物质,如1,1,2,2四氯乙烯。以上所有这些致癌物质都可能出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引起人类癌症发病率的增加。以我国为例,廿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肺癌死亡率不到十万分之十。但到九十年代末,城市地区已增加到十万分之四十。所以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悬浮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又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物(PM10)和粒径小于2.5 微米的悬浮颗粒物(PM2.5)。做饭和取暖时的室内燃烧,其它人类活动,都会使室内颗粒物浓度明显增加。许多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氡衰变子体等都会附着在悬浮颗粒上,从而被人吸入体内造成危害。据研究PM10的危害大于总悬浮颗粒物,而PM2.5的危害又大于PM10。可惜现在对PM2.5的研究还很不够。第二种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是品种日益增多的化学物质。这包括上面提到的绝大部分传统空气污染物、非传统空气污染物以及其它人类致癌物质。第三种室内污染是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氡及其短寿命衰变子体、地面 g 照射量率等。放射性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引起癌症发病率的增加。第四种室内污染是生物污染。主要指细菌、病毒、霉菌、尘螨、花粉、孢子、蟑螂等造成的污染。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重视还不够,但WHO已相当重视,正在起草有关的建议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即由生物污染引起。除此之外,物理因素造成的污染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光、噪音、震动、属于非电离辐射的电磁辐射,超声,次声污染等。 有多种因素造成了室内环境质量不佳。一是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地点要选择在通风、向阳、干燥的地方,有利于排水。要远离交通干线。地基土壤没有被污染。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要在正常水平。在建筑设计上,要注意到卫生学要求。强调自然通风,要能做到每人每小时有30立方米的新风量。在建筑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合乎标准的建筑装修材料,避免有害的化学溶剂、粘胶剂向室内释放。改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保持室内良好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重视值得。 保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当然要根据污染物的来源,采取适当措施。在所有措施中,加强室内通风,保持一定的新风量是最重要的措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时,还必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我们国家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已于2002年11月19日发布,并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们国家进行室内空气质量评价的依据。标准发布之后,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起作用。随着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在我国的标准中,只对19中污染物给出了标准值,这当然还远远不够。各种污染物,尤其是化学污染物,要根据暴露时间给出不同的标准值。相信在下一步的修订中,必然会注意到这些问题。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取决于两个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大气的扩散能力。在污染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迁移、流动和转化,与当时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风向、风速、逆温层结、降水等气象因子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重要作用。如当有降水出现,或有风的时候,往往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反之当有雾或风很小时,往往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加重。因此,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使我们能够在实时监测空气污染状况的同时,根据未来气象条件的变化,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状况,自觉减少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的目的。 2、 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量良好,为一级优。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为二级良好。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小于200,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在这个指数期间,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世界科学界公认,吸烟对健康危害很大,将近四分之一的癌症、大部分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医学家证明,吸烟者在各种疾病中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其中,肺癌高10.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高6.1倍,喉癌、口腔癌高3.4~4.1倍,胃、十二指肠溃疡高2.8倍,循环系统疾病高2.6倍。 吸烟的烟雾中可以分离出3000多种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化氢和丙烯醛等。 一氧化碳是最有害的成分,在烟雾中的含量为1~5%,它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250倍左右,因此能减少血的带氧能力,还能使动脉内壁水肿,形成水泡,妨碍血液运行,为血小板和胆固醇的沉积创造条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氧化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冬天易发生的“煤气中毒”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含万分之几的一氧化碳就可使人“煤气中毒”而死亡,可见其毒性之大。 尼古丁作用于交感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造成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 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严重,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没有成熟,比较娇嫩,所以受毒害更为严重。另外,青少年的大支气管比较直,当烟雾带着烟尘的微粒和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时,很容易长驱直入,进到各个细支气管和肺泡,使支气管和肺泡受到比较严重的侵害。

238 评论

cissy521121

[1]付新梅 戴树桂 张余.离子液体与传统有机溶剂萃取性能的比较研究[J].分析化学,2006,34(5):598~[2]赵乐军 戴树桂 吴彩霞 闫澍旺 曹永华 刘润.不同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的正交试验研究[J].给水排水,2006,32(1):11~[3]汪磊 吴颖虹 孙红文 戴树桂.黄河兰州段悬浮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4):1~[4]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钟远 孙红文 戴树桂 庄源益.水体pH和曝气方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3):161~[5]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孙红文 朱琳 于洋 戴树桂 庄源益.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1):101~[6]刘春光 孙红文 朱琳 李健 牛倩 庄源益 戴树桂.两种无机盐形成的盐度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57~[7]高敏苓 戴树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3):334~[8]高敏苓 戴树桂 马永民 张平.氮肥对绿麦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3):694~[9]付新梅 戴树桂 傅学起.液膜萃取技术在环境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6,25(2):126~[10]张彦峰 张清敏 高志贤 戴树桂.用于测定多环芳烃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537~[11]孙凌 金相灿 钟远 张冬梅 朱琳 戴树桂 庄源益.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浮游藻类群落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18~[12]王平 徐建 钟霞 戴树桂 孙红文.半透膜被动采样装置(SPMDs)对PAHs和壬基酚类的静态富集[J].生态环境,2006,15(3):475~[13]徐建 钟霞 王平 汪磊 董军兴 戴树桂.利用半透膜被动采样技术监测黄河兰州段典型有机污染物[J].生态环境,2006,15(3):481~[14]高敏苓 戴树桂 张平.绿麦隆、阿特拉津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3):525~[15]高志贤 王艳 房彦军 周焕英 王涛 王红勇 王升启 戴树桂.小分子阿特拉津和罂粟碱检测的免疫芯片技术研究[J].分析化学,2005,33(4):455~[16]张丽 戴树桂.多介质环境逸度模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97~[17]刘春光 金相灿 邱金泉 孙凌 戴树桂 庄源益.光照与磷的交互作用对两种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1):32~[18]赵文岩 韩萌 戴树桂.离子液体1-甲基-3-己基咪唑六氟磷酸用于水中多环芳烃萃取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4):467~[19]徐建 戴树桂.表面活性剂SDBS对甘薯吸收涕灭威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490~[20]侯绍刚 徐建 汪磊 孙红文 戴树桂 刘昕宇.黄河(兰州段)水环境中壬基酚及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污染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5,24(3):250~[21]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钟远 戴树桂 庄源益.pH值对淡水藻类生长和种类变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294~[22]赵乐军 戴树桂 闫澍旺 曹永华 刘润.掺添加剂改善脱水污泥填埋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2):47~[23]郭炜锋 戴树桂.水环境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10):8~[24]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呋喃丹水解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5):834~[25]刘春光 金相灿 孙凌 邱金泉 王雯 戴树桂 庄源益.城市小型人工湖围隔中生源要素和藻类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1039~[26]徐建 袁旭 戴树桂.涕灭威在土壤溶液中的降解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6):1168~[27]赵乐军 戴树桂 辜显华.污泥填埋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4):27~[28]赵文岩 戴树桂 韩萌.绿色化学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J].生态环境,2004,13(3):425~[29]刘宪华 冯炘 宋文华 戴树桂.假单胞菌AEBL3对呋喃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4):63~[30]钱芸 戴树桂 刘广良 葛卫东 庄源益.硝酸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3,23(1):7~[31]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呋喃丹降解菌AEBL3的筛选及特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1):743~[32]金朝晖 曹骥赟 李铁龙 周欣 戴树桂 王玲艳.农药涕灭威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及地下水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4):480~[33]冯炘 刘宪华 宋文华 戴树桂.假单胞菌AEBL3对土壤中呋喃丹的生物降解[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44~[34]李阳 张清敏 戴树桂.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982~[35]戴树桂 王玉秋 等.三丁基锡在水—脂质体间的分配行为[J].环境科学,2002,23(4):97~[36]戴树桂 承雪琨 等.SDBS及腐殖酸对涕灭威及其氧化产物水解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3):193~[37]刘广良 戴树桂 等.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分析环境样品中的递灭威[J].环境化学,2002,21(5):517~[38]戴树桂 徐建 等.农药涕灭威在甘薯中的消解特性[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3):248~[39]戴树桂 孙玉宝 等.涕灭威污染体系研究现场土壤生态系统表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3):1~[40]孙咏梅 戴树桂 等.大气混杂污染物诱导8—羟基脱氧鸟苷的形成及机理[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1):23~[41]徐建 戴树桂 等.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3):299~[42]钱芸 戴树桂 等.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8):13~[43]袭著革 戴树桂 等.典型醛类污染物与细胞DNA分子的结合作用[J].环境科学,2001,22(1):19~[44]孙咏梅 戴树桂 等.DNA加合物8-氢基脱氧鸟苷特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20(9):409~[45]孙咏梅 戴树桂 等.香烟烟雾成分分析及其对DNA生物氧化能力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4):203~[46]戴树桂 刘广良 等.土壤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1,10(1):1~[47]戴树桂 张东梅.固相萃取技术预富集环境水样中邻苯二甲酸酯[J].环境科学,2000,21(2):66~[48]董亮 戴树桂.憎水性污染物在表面活性剂溶剂中的增溶动力学[J].环境科学,2000,21(1):27~[49]刘广良 戴树桂.农药涕灭威在土壤中的不可逆吸附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5):597~[50]袭著革 戴树桂.DNA链断裂作为醛类污染物接触标志物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5):441~[51]戴树桂 温妥江.偶氮染料脱色优势菌的特性及基因定位初步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2(1):113~[52]戴树桂 董亮.表面活性剂在土壤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392~[53]戴树桂 董亮.表面活性剂对受污染环境修复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9):420~[54]袭著革 戴树桂.醛类化合物—DNA加合物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6):286~[55]戴树桂 陈慰国.湖泊水环境中湖流及其风效应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1(3):22~[56]张林 戴树桂.室内空气中芳香烃的测定与污染源模拟[J].环境科学,1998,19(5):63~[57]张智超 戴树桂.海河河口水和新港港湾水中α—六六六对映本选择性降解及α,β,γ, …[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3):197~[58]戴树桂 刘小琴.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8,17(9):25~[59]戴树桂 宋文华.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控制反应的预测与优势菌选择模型的建立[J].环境化学,1998,17(6):547~[60]戴树桂 宋文华.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模型研究[J].环境化学,1998,17(2):105~[61]戴树桂 宋文华.偶氮染料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QSBR)研究[J].环境化学,1998,17(2):115~[62]戴树桂 袭著革.DNA加合物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1):697~[63]戴树桂 张林.论城市室内环境中气溶胶污染问题[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1):55~[64]戴树桂 张进.有机化合物动态定量结构—生物降解关系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6(1):1~[65]戴树桂 张林.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与模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6):485~[66]戴树桂 孙红文.河口及藻类对三丁基锡的降解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146~[67]戴树桂 赖城明.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预测[J].环境化学,1997,16(5):399~[68]戴树桂 陈晓军.生物降解途径的理论预测与QSBR研究[J].环境化学,1997,16(5):403~[69]郁建栓 戴树桂.天然湖水表面微层砷,磷酸盐,悬浮颗粒物及藻类富集现象的研究[J].环境化学,1997,16(4):359~[70]张林 戴树桂.城市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污染与源的相关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4):43~[71]庄源益 戴树桂.新型絮凝剂凝集水中染料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0(2):1~[72]戴树桂 庄源益.两种假单孢菌中二氯酚降解酶活性及其定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6,16(2):173~[73]戴树桂 宋文华.偶氮染料结构与其生物降解性关系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6,4(6):1~[74]戴树桂.环境分析领域的主攻方向[J].国际学术动态,1996,(5):7~

311 评论

相关问答

  • 空气检测系统论文

    这个很好写,具体的我给你看一些部分吧,你参考参考。你大可按这样的方向去研究和分析。 一、汽车空调的过去与未来 汽车空调是指对汽车座厢内的空气质量进行调节的装置。

    Ares填词人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的检测论文

    科学是发现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获奖初中科学论文1000字,谢谢你的阅读。 获奖初中科学论文1

    悠悠思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保护空气环境毕业论文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

    幽香雨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空气质量与有害物检测论文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然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因素影响使大气污染严重,保护大气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人类赖

    我从来没喝过水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物联网环境检测数据系统论文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摘 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

    九尾小妖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