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9

西风华诞
首页 > 期刊论文 > 太原理工大学论文模板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开心宝贝萱萱

已采纳

论文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社会保障[1]”。 序号用中扩号,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如果需要两行的,第二行文字要位于序号的后边,与第一行文字对齐。中文的用五号宋体,外文的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期刊、专著、学位论文及英文期刊需严格按下列格式进行著录。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必须遵循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则,格式如下: A.期刊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袁庆龙.Ni-P合金研究[J].太原理工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刘国钧.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孙品一.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C].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会.科技学论文集(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学位论文: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E.报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1997. F.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ps:仅供参考哦!~

230 评论

梁朝伟可爱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1、题目

论文题目,主要以简洁为主,字数不需要太多,一般20个字以内为佳。并且论文题目对全文内容要有概括性。

2、摘要

摘要在撰写时,要明确、精练,大概100-200字之间就够了。此外摘要中要提取关键词。

3、正文

正文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3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前言、本论、以及结论,其中每一部分都很重要。

4、致谢

致谢这一部分,主要是用来表达对指导老师以及对你有所帮助的同学、朋友等的感谢。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顾名思义这一部分,主要要列出写这篇论文所参考过的资料、论文以及著作等。此外,在排序的时候,要按论文中引证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6、注释

注释,就是对论文中某些问题进一步进行阐述和说明。

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209 评论

薄荷kokoro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国化工行业经营环境也日趋复杂,面临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化工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化学工程学科集群分析

一、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现象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五、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有87个研究方向,扩散性较强,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的各个领域,表明该专业的建设具有学科集群现象,并且已经以建院的形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第二,学科集群有利于团队建设,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与产业集群一样,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第三,学科集群与高校所在地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也就是说,学科集群首先必须与高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特色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第四,从学科集群的路径来看,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已经完成,区域性学科集群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跨区域性学科集群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们相信,在区域性学科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走向跨区域性学科集群。

化工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生物质化学人才培训思考

一、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分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已跃居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却严重不足,石油供需约缺口1亿吨,天然气供需约缺口400亿标准立方米。而且,由于清洁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生物质能是第四大一次能源,又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将缓解能源紧缺的现状和减少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幅员辽阔,又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据测算,我国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能源约折合7.5亿吨标准煤。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同时,随着化石资源日益枯竭,化学工业的原料也将逐步由石油等碳氢化合物向以生物质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过渡。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以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转化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科研机构和道化学、杜邦、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大型企业争相研发和储备相关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依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相继建成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各项性能与0#轻质柴油相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我国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即生物基化学品)极为重视,已列入科技攻关的重点。例如,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大量副产的甘油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非化石来源的绿色化工基础原料。从甘油出发生产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环氧氯丙烷等大宗化工产品,已经实现或接近产业化。新兴产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浙江是经济大省和能源小省,能源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次能源消费自给率仅为5%;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高产综合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60%,生物质资源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

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未包含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在《专业目录》中与之接近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掌握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及其产业化的原理、技术 方法 、生物过程工程、工程设计和生物产品开发等知识与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重点关注围绕生物技术进行的工程应用,而生物质化学工程重点关注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包括生物化工技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工业过程。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与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生物质的组织结构与常规化石资源相似,加工利用化石资源的化学工程技术无需做大的改动,即可应用于生物质资源。但是,生物质的种类繁多,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利用技术远比化石资源复杂与多样。可见,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并熟悉各类生物质资源的特点、用途和转化利用方式。因此,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既能把握和解决各种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胜任化工、医药、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工艺开发、装置设计和生产管理等工作;又能将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产品的生产开发等领域,胜任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等新兴行业的工作。

三、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营造人才培养氛围

2007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浙江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了“浙江省生物质能源与化工论坛”。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李仁涵副局长分析了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状况,强调了发展生物质能需注意工艺过程的绿色化。浙江省科技厅寿剑刚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动态,鼓励省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为改善浙江省能源紧缺现状而努力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回顾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人才培养思路。浙江工业大学的计建炳教授和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蒋福康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闵恩泽、李大东、舒兴田、岑可法、沈寅初、汪燮卿等六位院士分别从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生物质燃料(清洁汽柴油、生物柴油)利用技术、生物柴油联生产物利用技术和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化工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论述。2009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第84场———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与技术”。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马淳安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组长、浙江工业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计建炳教授主持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闵恩泽做了题为“21世纪崛起的生物柴油产业”的 报告 ,重点阐释了我国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机遇与挑战。在两次会议上,来自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粮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生物质原料植物的选育、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物流供应体系、生物质原料的梯级利用、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取技术、生物柴油的生产实践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生产生物柴油的反应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会议期间,闵恩泽院士等人应邀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暨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建设研讨会。闵恩泽院士指出,迈入21世纪以来,针对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替代战略的发展和部署,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根据国家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势在必行。闵恩泽院士认为,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工的产业发展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思路符合当今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近距离接触学术泰斗,聆听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高水平学术会议,浙江工业大学营造了培养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浙江工业大学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模块的主干学科确定为化学工程与技术,针对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过程的特点,对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和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此外,增设了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和生物质工程两门专业课程。生物质化学与工艺学重点讲授糖类、淀粉、油脂、纤维素、木质素、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生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加工转化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生物质工程从原料工程学、转化过程工程学和产品工程学等角度出发,为学生讲授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过程中的工程原理、工程技术和生产实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综合实验室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的资助下,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增设了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热解制备生物原油两个实验,并在积极筹备开设生物柴油品质测定、淀粉基两性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制备和易降解型纤维素-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实验。

(三)实习、实践和毕业环节

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依托化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海外 留学 经历。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的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设立了企业专项奖助学金,拓展了实习实践 渠道 ;还依托化工过程模拟基地,引入计算机模拟实习、沙盘模拟等方式,丰富了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手段。同时,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修订完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厂和仿真软件编写实习手册,强化对实习的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增加“内培外引”师资的力量,加快实习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办法和师资队伍等多个角度出发,确保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质化学工程模块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十项。从这些科研和工程开发项目中选取的毕业环节课题,更加贴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全面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依托实践教学平台,从“产品工程”的理念出发,选取若干个恰当的产品,串联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体系,建立起绿色化学和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以生物柴油为例,核心反应是酯交换反应,可以采用水力空化等技术强化反应过程;产物需要采用精馏方法分离,生产废水需要采用电渗析等方法加以分离;生产过程中还涉及流体流动和传热等问题;生物柴油这一产品可以将多个实验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有效降低实验原料的消耗。教学可以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作为单元设备设计进行,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车间作为化工设计的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部分内容作为学科课外科技项目或毕业环节的研究内容,还可以将生物柴油生产作为创业大赛的竞赛内容。学生可以到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将工艺革新、过程强化和产品工程融为一体,并通过实验室规模与工业化规模的对比,强化工程意识。

118 评论

小树小树小树

我来帮你解决 不求回报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更应该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有人说,我国大学生的素质不但月发达国家比有差距,甚至与某些发展中国家比也有差距,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成绩,不会比发达国家差,问题可能就出在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所以我们更应该要在全面素质上下功夫。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美育应当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的美育中,音乐和美术教育尤为重要。这完全是正确的。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都是艺术教育最主要、最主要的方式和内容。一、目前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所要讨论的“音乐欣赏”并不等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素质。当前,我国各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象。我们经过调查结果表明,137个同学当中有85%的同学爱好音乐,城市和农村分别占了86%和85%。有24%的同学只是偶尔上音乐课,13%的同学在中学时的音乐课基本不上。来自城市的同学中有66.7%认识简谱,而农村的同学只有42.5%,但来自城市的同学认识五线谱远远多于农村同学。此外,城市的同学中有听过音乐会的远远多于来自农村的同学,分别占了38.9%和10.5%,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多数同学没有听过音乐会。然而在问卷的填空题的部分显示,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外国音乐家的有42人,占30.7%,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外国音乐家代表作品的有15人,仅占10.9%。能正确写出三名以上中国音乐家的有32人,占23.4%;能正确写出三个以上中国音乐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仅占11.7%。能写出三首以上最喜欢的乐曲的只有33人,占24.1%;值得注意的是,有26个人一首乐曲也写不出来。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喜欢音乐的,由于地域、环境或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在进高校之前所受的音乐教育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还是表现出了非常薄弱的音乐素质,特别是在填空题的部分其调查结果是令人担忧的。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都导致了音乐课程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美育的功能,而如何把音乐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何使学生在短暂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实现真正的审美价值观的提升、欣赏层次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二、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一)通过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开启学生智力和大脑思维。音乐教学是全面丰富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唱歌,还要讲授基本乐理知识,让他们用音乐的语言去欣赏和学习音乐,并激发其去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赏中国交响乐《梁祝》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随着乐曲的发展进行合理性思维。随着音乐的发展,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正是通过音乐欣赏,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二)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欣赏者主观控制的。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欣赏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进行重新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所以人的思维能力会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如果进行音乐欣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人们的乐感,而且会有益于他们的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发展,使脑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开发。(三)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表现与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正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的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过程。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几代人,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完全可以达到音乐的德育教育作用。(四)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加强文化底蕴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如果仅仅是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艺术和文学、地理、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社会生活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欣赏当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区别。三、在高校中实现以音乐欣赏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针对大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的现状,必须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弥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足和城市农村学生的差距。各高校一方面要开设音乐欣赏类的选修课,增长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场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多欣赏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中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一)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基本知识是音乐的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乐知识越丰富,音乐欣赏能力也就越强,水平也就越高。欣赏曲目从内容到形式应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民族到西洋,从声乐到器乐,从标题音乐到无标题音乐,而目前一些学校尚未做到这些。音乐表现情感不仅在形式上受到理性化规范,音乐的情感内容也是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的产物,不是任何自然情感的流露都能成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只有那些带有社会普遍性而非纯粹个人的、偶然的情绪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中的苦闷求索,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中的典雅缠绵,刘天华《光明行》中的昂扬雄壮,都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并且是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理性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会得到升华。(二)增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首先,音乐欣赏能力的养成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多听,多接触民族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们的艺术视野,多方面提高欣赏心理素质和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其次,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甚至哲理思考。经常进行音乐欣赏,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出它的深层蕴涵。例如从贝多芬充满矛盾的交响音乐中“品”出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从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清新悠扬的旋律中“品”出中国老百姓乐观的思想感情。总之,音乐欣赏能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三)应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欣赏者的音乐欣赏水平因人而异,不但受个人音乐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还要受欣赏者总体文化与艺术修养、甚至生活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与人格修养。例如对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欣赏,有人就只能得到一些画面想象和各种随音响律动产生的情绪感染。然而,《四季》中那些忧伤的调子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一个向往自由光明的俄国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境;哀叹时光流逝;对生命意义发出疑问等丰富的意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是难于体会的。(四)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如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民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特别是学校,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多举办一些艺术歌曲的欣赏、交响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一系列高雅艺术活动。音乐欣赏,除了通常的音乐会、音乐讲座外,还有如音乐电声欣赏;在庆典大会上聆听作为仪式的音乐;陶醉在自己演唱的“卡拉OK”之中;看着银(屏)幕上的画面,耳边响起动人的音乐;甚至在舞池中,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总之,大学生要想成为一名水平较高的音乐欣赏者,就必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以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四、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欣赏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尽全力为大学生营造这种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高雅音乐,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对格调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乐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音乐健康发展,也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德育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是cscd吗

    现将常见类型文献的著录格式作如下要求。参考文献中的责任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无论中外人士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国著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姓"全部大写

    我们的季节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论文模板

    国标参考文献格式期刊、专著、论文集等。 1、期刊。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

    飞花叶叶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太原理工大学毕业论文学分

    太原理工大学145到190学分才能毕业。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原理工大学学分四年制本科毕业学分为145至190学分。五年制本科毕业学分为180至240学分。

    pinguo09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论文模板

    机械专业工程 教育 应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机械专业的工程教育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机械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机械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假小肥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1到3个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为1到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2000年,是经新闻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主管单

    我们是MJ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