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8

佳音音乐
首页 > 期刊论文 > 审丑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aperwizPx

已采纳

丑不好说啊 美的话 就是那些令自己比较有感触的 一些话语 自己的心理猛的一动! 这才是一些有价值的有 就是让人有所思的!

149 评论

易火贝木

新浪博客如何看待国民的审丑现象2010-11-13 14:09阅读:205从几年前的芙蓉姐姐到今年国庆7天成星火爆的小月月,中国人似乎对类似的现象乐此不疲。当然,对待这一现象,有人笑、有人骂,也有莫不关心的,可是这样的事情竟然如此受到国人的关注,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了,到底是芙蓉姐姐、小月月一类人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思想有问题。关于这一疑问,看了雅虎资讯中国故事后,我顿觉豁然开朗。中国人的审丑不是从几年前才有的,但是近几年国人的丑陋一面似乎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展现在世人面前,各种贪污腐败、玩弄权势的上层人物的丑陋一面让人嗤之以鼻,但是平民丑陋一面似乎也不那么好看。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不禁感叹其文笔之犀利,对其敢评感写的精神大为佩服。可是谁曾想到,我们在现在的审丑现象中,成为了鲁迅小说中麻木看客中的一员。可能有人对此会有异议,可是不正是如此吗?我们有几个人敢象那个拉车的车夫一样?面对此类现象,在我们发笑或是唾骂之前,现想想自己与其有什么不同吧!

138 评论

莎拉爱吃沙拉

我这正好有一篇,应该很合适的!浅析中西方审美差异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美术作品被介绍到了我国,使我们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就尽览中西美术的杰作,由于视角的拓宽和切换,使我们可以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绘画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来思考,这样的视角有很多,但我们着重从审美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发现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审“美”的,关乎“丑”与“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绘画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关于“痛”的作品非常多,包括古典油画时期很多与宗教题材的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之痛进行思考的悲剧意味,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许多在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如:蒙克,挪威画家,被称为“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爱情与死亡是他一生绘画的主题,他用炽热的情感把死亡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真实的表现在画布上,他自己称自己的画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呐喊》《病中的孩子》《马拉之死》等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不安,颓唐甚至悲观绝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灵写照,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家培根,专门喜欢把人画成半人半兽,奇丑无比的怪物,而且还刻意的放在铁笼里让其徘徊呐喊,充满了悲观与割裂的气氛。而在中国传统绘画里,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作为传统国画三科之首的山水画,能画出痛感的恐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种苦涩、孤独与无奈的意境,着实令人感慨,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的中国画家则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来对待艺术。那么何以会这样大的差异的,画面背后一定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一、善、恶观对艺术的影响在西方的宗教里有一种“原罪”观念,即人生来是恶的,虽然经过洗礼可以洗掉“原罪”,但“本罪”却不能赦免,所以要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并做善事,以减轻罪恶。而西方的绘画似乎很像这样的一种忏悔仪式,即说出人性的恶所导致的那些丑与痛,这样就能不断的接近真善美,只不过不是以宗教的形式,而是以绘画的形式。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看来人性本是善良的,之所以变恶,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好,既然这样,那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视听环境,所以做人要有“礼法纲常”约束,以免越轨变恶。因此只要从事艺术,就要表现真善美,以便耳濡目染,陶冶心性,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从没见过恶,怎么会变恶呢?因此在中国,任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艺术都必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又反而其实很像宗教。试想一个基督徒或是一个穆斯林忙碌了一天,到教堂里去做个祈祷,一个中国人忙碌了一天拿出几个珍藏的扇面对着昏黄的油灯细细品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何其相像。既然绘画无意中承担了这样的一种作用,这就要求那些作品一定是安静的、祥和的、美的,否则它将起不到这样的类似于宗教的作用。二、中西方传统哲学对绘画观念形成的影响任何民族的绘画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里最根本的就是哲学。在中国,人们对道家哲学的认同几千年来是那样的虔诚和专一,而传统绘画就根植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之上,虽然大师辈出,但基本面貌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东西方哲学都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的,但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好,柏拉图也好,都认为那是一种数学比例上的和谐,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认为“数”是万物之内在的质,而柏拉图的“理念”宇宙本体论,也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道家哲学当然也认为宇宙本体是和谐的,但这是一种音乐般的和谐。所以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结构。而东方绘画则重感觉,在道家哲学看来所有物只有与宇宙的这种“和谐”保持一致。才是美的,所以美好的绘画必是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绘画无论所绘何物,终极目的是要进于道,达于道,是要象征宇宙洪荒中那种不可捉摸的和谐,西方的赫伯特·里德就曾说:“中国艺术家试图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宇宙的和谐,有些关于宇宙的用词对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是十分必要的”。《乐记·礼论篇》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艺术的精神是大超脱大自由。宗白华也反复强调,中国艺术的境界是求返于自己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纸面上表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与大地和睦与否,协调与否的关系,中国艺术家终生努力的目标也是克服私欲的泛滥而达到与万物本性的同一,而万物本性最终都统一于道,艺术的终极目的,也便是达于道。既然艺术要达于道,而这个道又是永恒和谐的,那么艺术也只能是和谐的。三、中国艺术不干涉现实的哲学背景西方绘画中的审丑也好,审痛也好,有一个共同点即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之物,而是要与血肉人生、社会现实发生关系。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则很少干涉现实,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与老庄哲学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由此以达到“无不为”。他认为,有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什么神道作主宰,更用着人力去造作安排,扰乱自然的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用政治和社会的干涉。正因为对于“大道”的深信,导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胡适所说的“不争主义”,老于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老子看来对抗是没有用的,还不如一切听信自然,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而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把老子称为“看淡主义”的话,那庄子就是在看淡基础上的达观了,即对于“是非”的达观。我们都知道庄于妻子死了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足见他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都一概达观,一概归到命定,其人生哲学也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天安命。这样的思想一旦进入艺术家的思想里,肯定不会去过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伤痛,怎样的天灾人祸,怎样的打打杀杀,自有大道去处置,而我本人画画悟道就是了。所以我们不会期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里会有多少审“丑”或审“痛”的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家看来,这是无用功,对此几千年来都是不屑一顾的,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之痛,是个人小痛,至于人类命运,在中国人看来,是“大道”意志的必然。另外,中国艺术里审美大于审丑和审痛,我想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即与画家个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翻开古代画家的简历,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达官显贵:待诏、侍郎、尚书、丞相、大学士,甚至还有皇帝,可想而知,这样的一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益者,这样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从而放心逃避到艺术世界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无论他们有多么大的社会责任感,毕竟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给他们带来“切肤之痛”。这样的一种状况,决定了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的丑与痛,作品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苦痛感。从全球文化气候来看,西方文化现在是强势文化,作为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没有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信仰的时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况且西方文化里确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在我们的传统里却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们过于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上是不及西方的,西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意识,悲剧感崇高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弱项。我们的文化的确是高级,可正因为这样它往往只是属于少数士大夫的一种个人奢侈品,而有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地方。在今天这样一个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对人本身关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也就自然会成为当代人文化构成里的主要方面。正因为西方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们不是单一站在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艺术,艺术还要让大众活得深刻和明白。所以要袒露出人类本性里的丑和痛给人看,但这并不是为了丑而丑为了痛而痛,只不过他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呼唤真、善、美,这与东方艺术用真善美本身来传达真善美是殊途同归的。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之审美差异的比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转型期过后,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一定会被消化、吸收后重新贴上中国的标签,真正的传统不是单一的回归,而是不停的吸收,回归,既有超越又有着天生的自律,从而永葆这一文化血统的纯正和活力衍生金融工具——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层需要作出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认定(1 6 3 2号准则第八条)。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层负责编制预测性财务信息(3 1 1 1号准则第四条)。代编财务信息——管理层应当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4 1 1 1号准则第七条)。三、管理层的责任贯穿于注册会计师业务工作的全过程1、客户及业务承接与维持时注册会计师承接与维持业务及客户的第一关,首先是对客户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明确提及客户单位管理层的责任问题。2、签订业务约定书时在业务约定书中,应明确管理层对鉴证对象、鉴证对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责任。3、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时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活动时,应获取管理层声明,对管理层责任予以进一步明确。4、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时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对管理层责任的说明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审计报告,无论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标准审计报告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及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均应有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专门段落。验资报告的范围段、审阅报告的引言段、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报告、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报告,代编财务信息报告中均应明确提及管理层责任,通过这种明示,以便业务报告的预期使用人正确区分管理层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防止误解,防止以注册会计师责任来减轻管理层责任。

354 评论

stella59444

美是一种包含理性的感性形态,美的形态无比丰富,美是人类不可言说的妙。从古到今,无数美学家对美下过定义:或说美是形式的和谐(古典主义),或说美是完善(理性主义), 或说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或说美是愉快(经验主义),或说美是关系(启蒙主义),或说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德国古典美学),等等。我们大致可以用哲学的话来说: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美的表现必然是感性形象的,美的对象具有形式和谐美感,美是一种对人类有益无 害的、积极肯定的价值属性,是一种最高的善,能满足我们人类精神积极的追求状态,这就是人类美好本质的对象化。由于美是一种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是不可穷尽的,所以美是无 限丰富的。从研究学习的方法来说,你想认识文学形象的审美性,你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再认识什 么是审美,从而掌握审美性的含义。审美的“审”,是观照→感悟→判断的意思,是审美主体运用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经验、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的一种积极、自由、活跃的心理 文化活动。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作家创作与读者欣赏作品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性即审美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家说“诗缘情”,文学有“滋味”、“气韵”、“空灵 ”、“意境”、“趣味”,和杜夫海纳说的“美感要素”是相通的,和柏拉图说“诗的迷狂”等一样,都是指文学具有审美性质。(二)文学审美、审丑的审美性一般来说,童话是审美的,寓言是审丑的,比较这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文学的审美性质。审美的“美”是指现实生活、大自然和文学艺术中所呈现的美的对象,在这里需要精细 地分析。传统美学只承认审美的“美”是美好的对象,当美学、艺术学的研究拓展到面对大量“审丑”的对象时,一派认为审美的“美”不但有美,而且有丑,还有崇高、卑下、悲、喜等,因此审美既包括审美(美丽美好的美),也包括“审丑”、“审崇高”、“审卑下”、“审悲”、“审喜”等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73页,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0。。另一派主张:现代艺术把丑学提到了主导地位,美学已无法单独涵括感性的领域。感性的领域既包括美,也包括丑,美学与丑学合起来表现为完整的感 性学。传统西方哲学史上常见的观点是审丑只是审美的点缀,认为审美活动中已经包含了审丑,这是一种偏颇。审美就是“审美”,审丑应该另立一项“审丑。”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什么是审丑呢?栾 栋认为:审丑是指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审丑活动。从主体的方面来说,所谓审 丑,是指个体对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从客体方面讲,审丑是指把握丑的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其中包括作为客观对象的审丑活 动本身。在阐述审美与审丑两个论题时,必须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审美理想。传统 美学是以审美理想作为创造艺术形象的目的和规范,它大约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关于审美观念的东西;一是审美的范型模式方面的东西。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 审美文 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它一方面具有个人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全人类性质。“观念尺度”是人在下意识中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艺术至境 形态如典型、意境、象征意象是这种审美理想“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例如雄浑、冲淡、典雅、清丽、含蓄等文学风格,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 ,文学典型如诸葛亮、曹操、孙悟空、宝玉、黛玉、宝钗、凤姐等。审美理想影响和制约 着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成为文学形象的目的和规范。在处理审美与审丑的复杂关系中,流行的观点是用审美理想来平衡二者的冲突。认为审美引 起美感,审丑引起厌恶感,审崇高引起赞叹,审卑下引起蔑视,审悲引起怜悯,审喜引起幽 默感。这种种不同的感受都是以情感、理解、想像、感知来评价审美对象,美感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统一在审美理想的目的下。大致是这样论述:(1)当审美时,把生活中的美加以集中、夸张升华为理想的美,加工成体现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如前述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明海及《红楼梦》中的少女形象等 。(2)当审丑时,是以审美理想的观照来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转化为可以带来审美享受的文学形象。这种审美享受叫做“审丑快感”,从内容来说是对生活中具有否定意义的 事物的反映,从形式来说是对形象的色彩、线条、节奏、语言等的美的结构安排。丑之所以引起审美快感,是因为以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苏联美学家斯托诺维奇指出:“丑的现 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愉悦可言。但是痛斥他却是一种快乐呀! ……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下使之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的面前原形毕露。由 于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难道这一切不产生特殊的愉悦和享受吗?”〔苏〕斯托 诺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2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人会问,难道现代派荒诞丑怪的艺术形象也体现着审美理想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这不 是正面的体现,而是让读者反思、引起同情,发现美的失落,它们表达的正是失去美的痛苦 和焦灼。这些情感是作家从审美理想的高度去审视生活的结果。卡夫卡《变形记》里大甲虫的形象,表达的是作家对人性异化的抗议;贝克特《等待戈多》揭示的是人类无望的生存处 境;尤涅斯库《秃头歌女》慨叹的是现代人际关系的隔膜。这些审丑形象折射了作家的审美理想。(3)文学作品中常有一种被污辱被损害者的形象,他们的丑陋是强者之罪、社会之罪,作家是以令人触目惊心的形象呼唤人类的同情,呼唤人的求善向美之心。这些形象对社会丑陋 的批判是间接的,它的审美性也是间接的。(4)现代艺术是审“丑”的艺术,但并非赤裸裸地展览丑恶现象,而是通过夸张、变形、象征的手法揭示社会人生丑恶、荒诞的本质,这是关注现象背后的“深度模式”,是对形而上观念哲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升华。对这个问题一般语焉不详,较好的解释是:丑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 激发深刻的美感,因为美过于动人、过于鲜艳、过于和谐、过多地炫耀其外部,而没有表现其内部的深刻的本质,读者看到美的形象时过分陶醉、过分顺利地享受表面的愉悦,所以忽略了对深刻底蕴的追究。丑的对象的外在形态对审美感官有阻拒性,但却引人追寻世界上最深邃的本质,所以审丑可以获得一种深刻底蕴的美感。罗丹还认为丑的对象比美的对象更能显露出它的“性格” ,这种“性格”有内在真实的力量美。(5)审丑时用美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它,是艺术形式的生动、逼真、优美的表现,是“ 美的描绘”,这和“描绘美的”不同。这会引起读者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即厌恶中有愉 悦,愉悦中有厌恶。由于形式征服了内容,丑转化为美,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6)以丑作为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生活的特点本来就是美丑紧靠存在的,且二者总在比较和斗争中发展。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了艺术中著名的美丑对照的诗学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更深刻的观点是:无论在喜剧或悲剧中,我们总是体验到痛感和快感的混合,美与丑等一切截然对立的东西都是同时存在而结合成一个最真实的整体被读者接受为完整的审 美经验。我们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一切最伟大的作品中,经历的是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全域,在伟大的喜剧作品里,我们不仅体验到一种对人类 的辛辣讽刺,也同时体验到一种同情感:接受人类生活的全部缺陷和弱点、愚蠢和恶习,所以伟大的喜剧同时也就是悲剧。我们从中更 为接近人生了,我们成为更真实的敏锐观察者,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 性。恩斯特·卡西尔:《人论》,190~19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上面是流行的关于审丑怎样表现了美感的观点,我们可以作为一个主流理论来接受。但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使人信服,尤其不能解释20世纪的文学艺术。晚近对“丑学”的研究有新的看法,下面作一个概括介绍,我们可以就此展开讨论研究。现代主义艺术是擅长表现丑的绝妙艺术,表现美的艺术家与日俱减,丑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艺术家要成功的一个诀窍,就是把丑表现到绝 妙。生活中处处充斥着束缚、压迫、尔虞我诈,“上帝死了”,存在是荒谬的,人性扭曲,灵魂出窍,理想被践踏得支离破碎,怀疑主义世界观盛行,美成了虚伪的化身,美在堕落, 美在流俗。于是艺术家在体验丑、苦心孤诣地挖掘丑。一个异化了的世界同样在文学艺术中充斥着:荒诞、苦闷、疯狂、绝望、淫欲、凶杀、梦魇;腐尸、污泥、毛发、鼻涕、粪便、 毛毛虫、工业废料、文化垃圾,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昔日审美的殿堂。于是审丑文化方兴未艾,由审丑发展到歌颂丑、嗜丑。不少美学家认为将丑作为审美的对象,是造成艺术哲学 、美学、艺术学相混淆的原因之一,这是一种理论上失误。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自己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 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审美主客体之间是平等的,精神上是深深依恋、慰藉、充实和壮大的。但审 丑的对象“丑”只是娱乐的对象,是满足好奇心和动物性欲望的对象,是痛斥、谴责 、取乐、认识、欣赏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关系。所以丑不是审美对象,只是认识、娱乐的 对象。于是提出体验丑感、开掘丑的非理性沉潜意识、透视文明的消极层面,主张审美与审丑构成二元思维,合成美学、丑学两个独立的认识论,不必为解释“化丑为美”而牵强附会。参考:叶知秋:《审美与丑》,《文学评论》1993(2);栾栋:《感性学发微- -美学与丑学的合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自古及今,写丑的文学大师代不乏人,中国古代的韩愈最善写丑,写丑物、丑行、丑语,后代诗家用奇、险、狠、重、硬、崛、狂、怪等字眼形容他的诗风。有人说他化丑为美,有人 说他以美的形式克服了丑,有人说他的嗜丑是失败的诗。西方文学中写丑的文学大师特别多,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是丑的世界,现代派几乎就是丑的艺 术的天下。中国当代小说家中的残雪和莫言也是写丑的作家。总之,当代提出了美学之外的一门新学科“丑学”,要求人们重新思考一个理论问题:如何审丑?

356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生毕业论文外审和盲审

    硕士毕业论文外审主要审查论文的工作量,论文的内容是否符合毕业学位要求。 论文外审也称盲审,盲审制度,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

    家D玫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word写论文格式很丑

    先把内容粘贴到文本文件里,再从文本文件粘贴到word里

    专业的吃货一枚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审查表

    导师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外语程度、学术作风及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由本人独立完成、是否同意进行论文答辩和申请学位等)XX同志在攻读硕士学位

    雨天啾啾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生论文外审审什么

    恭喜了说明你的论文还可以啊 论文发表的大概是这样的:你先投稿,他们内部人士审阅了以后,留下还可以的,让其它不属于本部门的学科领域的牛人,审查。等他们看完了,再给

    纳木错dolph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辛丑条约的论文主题

    背景:清末 1898年及其后来 山东直隶等地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他们杀洋人,攻击洋人教堂,洋人就怒了,朝廷派袁项城 也就是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进行了

    休普若斯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