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7

米帅峰峰
首页 > 期刊论文 > 社会科学报莎士比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雨点Mei

已采纳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研究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跨文化传播丛书》,总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英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论丛》,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跨文化研究前沿》,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全球传播前沿对话》,主编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 ed.,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2009.《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跨文化视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主编,外研社2008年版。《美国文化产业》,合编,第一署名,外研社,2007年版。《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美国大众文化》(合著,第二署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细说美利坚》(合著,第一署名),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新思路单项技能教材英语写作第五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媒介伦理》,克里斯琴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实用主义哲学研究译丛》(8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合译,第一署名),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评论版。“区域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闻爱好者》,第2作者,2013年第3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贾玉新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探讨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文化产业:营利交与市场,政府扶持公益,”《人民日报》,2012年3月22日。“杜威与现代中国,”与Roger T. Ames教授对话,《中华读书报》,2011年8月3日,第17版。“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突出思辨能力培养,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年第3期。“全球化时代中国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版。“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 A Deweyan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Volume XIX:2, 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与金利民合撰,第一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与张阳合撰,第一署名,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Democracy as Culture(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中国国际形象定位”,《北外英文学刊》,2007。“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Review ofConfucian Democracyby Sor-Hoon Tan,”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5. [A&HCI期刊]“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USA), Summer, 2000. [A&HCI期刊]“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A&HCI期刊]“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1991年12月14日。“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68 评论

仿佛那一天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原名: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等。生平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 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 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1612年左右他告别伦敦回到家乡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作品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莱特,奥瑟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成就和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 - 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就莎士比亚的天才、成就和声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册中名列前茅看来有点离奇。我把莎士比亚排得这样低,不是因为我不赏识他的艺术成就,而是我认为文学艺术人物一般说来对人类历史影响较小。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孙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162 评论

qiuqiuFreda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1】

摘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家,也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文学家。

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但是他的作品依旧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吸引着研究者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价值。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究莎士比亚的艺术魅力,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主体采用素体诗的形式营造诗化意蕴、使用大量词汇创造了丰富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用适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形象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色。

关键词:莎士比亚 素体诗 修辞 个性化

一 素体诗营造的诗化意蕴

莎士比亚的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台词主体几乎都采用“素体诗”写成。

素体诗是一种没有统一格式的诗体,以抑扬格五音步建行,韵文没有脚韵,十分接近自然语言。

莎士比亚驯服了这种素体诗,打破原来统一拘谨的诗歌格式,用充满流动性和伸缩性的诗歌语言赋予戏剧的音乐性,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和诗人语言,给所有作品都蒙上了浓郁的抒情性。

莎士比亚的素体诗首先用来传递剧中人物的肺腑真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这样形容罗密欧的感情:“没有等你要,我已经给过你了/可是如果能再给,我仍旧情愿/它就是为了更多给你/我的恩情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的爱就像大海那样深不可测,给得越多/我自己拥有得就越多,因为两者都是取之不尽的。”很明显,在对朱丽叶的炽热情感表达上,这样生动酣畅的诗歌形式有更强的表现力。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诗歌在戏剧中的表现力,莎士比亚让素体诗在他的作品中担当了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等多种重任。

在《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说:“你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一块臭肉,而不是三千大洋。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但会无比骄傲地说上一句:我乐意!”这段话既有商人语言和心理上粗俗、平常的内容,又使用了高雅、讲究的诗体形式,做到了语言上的雅俗共赏,还将一个自傲坚定、振振有词的犹太商人形象生动地立在了观众眼前。

最后,莎士比亚还常常根据戏剧需要,创造性地打破诗体的限制,尽情发挥自由诗体在戏剧中的作用,给戏剧创造酣畅的情感表达。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感叹道:“人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动人的外表!/多么高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聪慧上多多么像一个神灵!/世间最美的事物!/万物的灵长!/但是对我来说一个泥土塑造的生命算什么。”这段语言不限于字数,不限于韵脚,长短交错,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哈姆雷特心中激荡的强烈想法,哪怕只是没有逻辑的短句也要迫切地表达出来。

二 大量词汇构成丰富内涵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宝库,其词汇量的丰富是惊人的。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普及后,马文・斯佩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精确地统计出,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词汇量达到了29,066个。

这个数字是《圣经》词汇量的四到五倍,以至于有研究者提出,应该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同《圣经》一起共同列为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莎士比亚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是很短的,他如此庞大的词汇量从何而来呢?

1 借用

莎士比亚从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例如在“我是Misantropos,我憎恨人类”一句中,“Misantr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憎恨所有人的人;在“这是一个专注于学术细节(pedant)的男孩,没有人比他更加辉煌”一句中,“pedant”是法语中的一个词,指的是专注于细节的空谈家,擅于自我炫耀学问的人;还有丹麦语花环“krant”经过莎士比亚的引入用为“crant”,意思引申为“带着花环的少女”和“少女的纯洁美丽”。

2 合成

莎士比亚擅于灵活运用已有的词汇,将两个或者多个单词合成一个单词,这样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例如:在《驯悍记》第一幕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is there any man has rebused your worship?”中的“rebused”是将“rebuke”(指责)和“abuse”(侮辱)合成了一个词,两个词语原本都有辱骂、诅咒、谴责的意思,组合在一起语气更加强烈,但是比原来更加简练,而且具有了幽默的效果;在《哈姆雷特》中,格特鲁德王后称哈姆雷特是“too-much-changed”(有太大变化的儿子);在《李尔王》中用在“conflicting”(矛盾冲突)前加了三个介词,构成“to-and-fro-conflicting wind and rain”,意为比暴风雨的冲突还要剧烈。

3 变换

莎士比亚对于词语的灵活运用达到了恣肆自如的地步,他常常不按照词汇的标准语法来使用,使词汇在句子的具体使用中发生了词性的转变,这种不拘一格的方法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在《麦克白》“which the false man does easy”中,形容词“easy”修辞“does”,实际起到了副词的作用。

此外,用人称代词取代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用动词作宾语等违背语法常规的现象常有出现,使语言具有生动鲜活的色彩。

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英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语法,英语词汇也没有任何字典和词典可以查询,莎士比亚这种借用外来词汇、创造新词、赋予旧词汇新含义、词类活用等遣词方式,不仅成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也对近代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评论家乔顿所说:“伊丽莎白时代在词汇和结构上的自由运用是无所不包的,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 多样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

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在他对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上。

他毫不吝啬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隐喻、反衬、双关语、双重否定等多种修辞,相互交替,灵活变换,为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化戏剧主题而服务。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隐喻和双关语。

1 隐喻 隐喻是将自己的思维赋予在物体上,使物体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含义,隐喻经过人们思维上的内在逻辑传递了更多的内涵。

莎士比亚十分擅于使用隐喻的修辞方式,使他的作品内涵变得厚重。

例如,莎士比亚晚年的代表作《暴风雨》,隐喻的修辞方式几乎贯穿始终。

主角斐迪南出场时,作者用了这样的语言“他是谁?是一个精灵吗?他这样美丽!我从来没有见过宇宙中竟然还有这样出色的人!”米兰达出现时,斐迪南也惊叹道:“神奇的姑娘啊!你告诉我!你是不是人世间的女子?”作者给了他们如此高的赞誉,表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美丽的外表和高尚正直的气质赞赏,用怀疑“宇宙”和“人世间”是否有这样的人存在表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贵的品德。

深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的赞美和推崇,“天使”和“精灵”代表了作者渴求的“理想新人”。

2 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文字游戏:两个词或者词组具有相同的读音,但是含义却截然不同,使用其中一个词的时候,实际表达的是另一个词的含义,或者两个词的意义都要,从而取得一语双关的目的。

双关语是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他对双关语的钟爱几乎到了不加节制的地步。

《无事生非》中双关语的灵活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活泼俏皮的色彩,如贝雅翠丝和信使的对话中,信使使用“stuffed with ”是“填满、充满”的意思,但是贝雅翠丝接过话说“确实,他是一个酒囊饭袋”,这里就把“stuffed man”运用成了“吃得过多”的意思。

从这个小小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贝雅翠丝的机智睿智,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广泛使用双关语,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双关语都起到了加强戏剧气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在《哈姆雷特》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哈姆雷特对奥菲莉亚的感情“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奥菲莉亚的爱情”;在《麦克白》里,麦克佩斯踏着血泊登上了王位,作者贴切地比喻说“就像一个矮小的偷儿穿了一件巨人的衣服一样束手束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采用反衬的手法写“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莎士比亚以天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娴熟地驾驭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精彩纷呈。

四 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人物

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英国古典的宫廷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一律采用精致典雅的语言,他们不惜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唱起典雅考究的唱诗词,也要保持文学语言的“纯洁”、“高雅”。

莎士比亚从来不做这样的迎合。

他笔下的人物处在什么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样的性格,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就像普希金说的那样:“他(莎士比亚)是从来不会损害他们(莎剧中的人物)的性格的,他使他们非常自然而随便地说话,因为他自己知道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地方,他会使他的剧中人物用适应他们性格的话来说的。”这样的创作理念使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有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一方面体现在给不同人物设定不同的语言。

英国当时的戏剧界盛行两种语言风格:宫廷化和平民化。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语言都会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贯穿到底。

莎士比亚也曾一度在精雕细琢的宫廷化语言上下功夫,不适用“粗野”、“下流”的词汇。

但是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加深,莎士比亚抛弃了这种桎梏,坚持为每个人物定制符合他们各自身份、环境的语言风格。

正如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于是,《威尼斯商人》里有语言文雅、优美、含蓄的鲍西亚,也有语言粗鲁、低俗、刻薄的夏洛克,甚至还有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奎克琳夫人那样的形象,说起话来完全就是淫秽无知的笑话合集,粗俗下流的言辞总是引起大家的哄笑。

尽管这些语言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指责,德国佛里特立克大帝愤怒地评价“只配给加拿大的野人去看”,莎士比亚还是抵制住了这种毁谤。

莎士比亚给每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不是虚伪造作的“诗的语言”,而是真实的“生命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另一方面体现在给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设置不同语言。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莎士比亚将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用语言表达了出来,他笔下的人物会随着人物的心情变化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愤怒粗俗,时而妙语连珠,时而语无伦次。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痛失爱人的罗密欧十分悲愤,对仆人说话的语气也十分简单粗暴“把火把给我”、“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坟地上散满你的肢体”,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感到了罗密欧极度的愤怒和悲伤,以及害怕别人干扰他殉情的心情。

当他的仆人答应他后,他给了仆人一些钱,说的是:“这才像个朋友”,“愿你一生幸福。再会,朋友。”可见,此时的罗密欧已经恢复了平静,因此言语也有了往日的平和和一个贵族少爷的修养。

这些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语言,完美配合了情节的推进,是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4期。

[2] 杨勇:《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刘瑶:《漫谈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 肖学农:《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长城》,2010年第12期。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2】

摘 要:一代文学泰斗莎士比亚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37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他反映时代特色的广泛题材、让人惊叹的语言运用、精巧绝伦的戏剧布局和鲜明的人物刻画,同时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立的项目——“莎士比亚研究”。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在其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几个世纪以来依然热度不减,几乎涉及莎翁作品和生平的方方面面,但是追根溯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语言中反映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影 响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他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丰富和发展了英语语言。

莎士比亚作品就像一部大辞典,从中可看到各种语言元素。

莎翁语言在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融合了古罗马、古希腊、盎克鲁撒格逊、法国诺曼底、西班牙文化的精华。

既大量使用圣经典故、英语成语,庄重、典雅、俗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也均有涉及。

能够模仿不同阶层人物的口气说话,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莎翁的作品可谓语言的宝库,甚至被研究者认为与《圣经》并列同为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各式的语言材料经过莎士比亚的巧妙裁剪、精心加工,有助于更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增加舞台效果。

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遣词特色。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运用的词汇量超过了16,000个。

最生动鲜活的莫过于莎翁独创的词汇,莎翁常常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创造出既能符合语境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词汇。

这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用法,也显示出他在语言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他的很多灵感源自于拉丁语的词汇,如“These things,indeed,you have articulated,proclaim’d at marketcrosses,read in churches.”其中“articulate”这个词就是由莎士比亚根据拉丁词汇“articulus”创造出来的。

不仅仅是拉丁语,他还积极从别的语言中汲取养分,将更加丰富的词汇引入英语,比如说“krant”在丹麦语中表示花环[2]。

在“Yet here she is allow’d her virgin crants,her maiden strewments,and the bringing home of bell and burial”中,莎士比亚用“crant”表达双重含义:“带着花环的少女”和“少女的纯洁美丽”。

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结构以及修辞特色。

首先是他对于双重结构的偏爱,在其作品中运用双重结构,如双重否定、双重的前置词、双重的修饰词等。

“Nor do not saw the air too much with your hand”一句就是运用了双重否定但表示的仍然是否定的含义。

“The scene wherein we play in”则运用了双重的前置词。

有时莎士比亚为了表达强烈之意,甚至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上也采取双重的结构,如“How much more eider art thou than thy looks!”和“with the most boldest and best hearts of Rome”。

其次,他的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句子结构。

“Who would …but that”这样的句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很常见,如“With a bare bodkin?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但是这一结构表达的是:“Who would do…if not for”的含义。

“Neither…nor…”在莎翁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表达“both…and… ”的含义,如“He waived indifferently’twist doing them neither good nor harm.”而“…no…nor…but”则用来表示“neither…or…”,如“Smells wooingly here:no jutty,frieze,buttress,nor coign of vantage,but this bird… ”

对修辞的驾驭能力往往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想象力的标准。

在这方面,莎士比亚所具有的才能让人惊叹。

这不仅表现在莎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巧妙的布局上。

另外他还大量使用并列、连珠法、交错法、倒装,反复等,其中反复包括间隔反复和结句反复;在音韵上有押头韵、押元音韵和押辅音韵;还有明喻、暗喻、转喻、双关和拟人等。

三、从伊丽莎白时代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发展看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其所处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

从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正经历由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转变,正处于现代英语初步成型的阶段。

但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与现代英语在发音上的一些差异导致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有些押韵是学习现代英语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比如元音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元音都在发生变化。

正因为如此,现代英语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口音。

四、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夏疮克的语宫,粗鲁、庸俗,尖刻,常常用令人憎恶的事物打比方,而的亚娅的语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

哈姆雷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这段著名独白,它是闪耀着哲理之光的名诗,也是揭示哈姆雷特内心奥秘的传神点睛的妙笔。

通过这段独白,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复仇重任的痛苦探求,对思想矛盾的坦诚剖示。

正因为如此,高尔基在《论剧本》的著名论文中,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要用足够有力和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必须向莎士比亚学习语言的明确结论。

五、莎士比亚以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对英语语言及文学发展的影响

人们常常把英国文学史上的伊丽莎白时代称为“莎士比亚时代”。

首先,莎士比亚的作品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英语中使用的词汇得到了大大的丰富。

许多现代英语中仍然使用的谚语和警句也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正是由于人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热爱,早期的现代英语的许多特征才得以保留并为世人所知,并且为英语语言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随着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英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直至今日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这不仅仅是英语受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其他的语言也受益匪浅。

因此,莎士比亚作品对于英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促进了文学研究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莎士比亚研究的单独门类。

同时,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还体现在其对后世作家的风格和题材的影响上。

毫不夸张地说,自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佩兰,马茜,黄际英.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Crag W J(ed).The Oxford shakespeare[EB/OL]. (2000-08-04) [2006-04-01] .www.省略/70.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论文研究

    Nothing is wrong is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comedies. There are several clues

    银色手链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论文题目

    莎士比亚的诗歌优美浪漫,让人沉醉于优美的文字当中。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莎士比亚精选十四行诗,欢迎大家阅读! For shame, deny that thou b

    我想文文静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莎士比亚喜剧主题思想论文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中描写蒙太古之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

    安居客jismkll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莎士比亚的论文

    莎士比亚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偶像吧,有现实的,有虚幻的。我也有偶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剧圣: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是那样一句名言:“当荣誉心受伤的时候,友谊

    挥之不去21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社会科学报莎士比亚

    英语专业人文思辨系列教材(16册),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即将出版。Reading Cultural Studies Series(《读解文化

    米帅峰峰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