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3

dreamy8594
首页 > 期刊论文 > 中职学生心理安全教育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坚强的T123

已采纳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通过分析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探索中职卫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提高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引导中职生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针对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特性,结合中职卫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学科教学与其他形式相结合,探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越来越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成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提出各地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态度有失偏颇,其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课程定位不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教学团队匮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管理不当,教学资源开发不足;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形式、教学考核评价欠妥”等问题。 二、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1、定位偏颇,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不少职业学校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是技能课,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技能本领,才能提高就业率。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类专业,各中职卫校尤其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各科实验课甚至占用周末时间。在专业课重压下,许多学校并未开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设有《心理学基础》等课程。 部分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但在课程定位上也显偏颇,教学内容未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其专业特点进行优化设定。例如,中职卫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生命观淡薄,对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关生理病变或损伤的情景存在恐惧感,对职业的认可度低。 2、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于2014年颁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指出:“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目前我国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并未达标。笔者在广西2014年中等卫生学校公共素质教学工作研讨会交流中,发现部分学校并未设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 *** ,如部分学校由语文、护理概论课程教师兼任。可见,部分中职卫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于直面生命的医护专业学生的需求,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 3、单一作战,教学管理统筹性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定位有失偏颇,加上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出现了独立作战的现象。心理学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备课,甚至同一门课程的各个教师也是单一作战,缺乏交流和分享。许多教师仅使用《心理学基础》等规定教材进行理论讲授,缺乏对相关课程的统筹安排。对于重复或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则重复讲授或自行裁减,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意见各异,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等各执己见,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重复或缺失。 4、目标不明,教学形式脱离目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别于一般的德育课程,既需讲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贮备、专业性质等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学情分析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纯粹理论讲授,或当成纯粹的活动课,教学形式脱离了教学目标。中职卫校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欠佳,若单纯讲授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纯粹的活动课则缺乏了理论指导,学生对活动的寓意理解不足,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1、准确定位,因需设定教学内容 从课程定位而言,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优化心理品质。因此,各中职卫校可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含主干课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延伸课程《心理学基础》《人际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 笔者在中职卫校接待223人次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关于人际关系为80人次,占总数的35.87%;情绪困扰为28人次,占总数的12.56%;学习问题为24人次,占总数的10.76%;其余依次为恋爱问题、环境适应、就业求职等。其中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困扰、环境适应等问题集中于一年级学生,学习问题、恋爱问题等问题主要为二年级学生。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中职卫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特点,按学年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以三年制中职卫校为例,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环境适应方面欠佳,主要以普及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自我认识,悦纳自我;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内容为主。第二学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但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存在许多困惑,因此主要以学会学习、人格心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为主。第三学年,学生大都在临床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临床带教教师结合学生实习进行渗透。 2、优化师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通过引进新人、校本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进行教师团队建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可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因此,对于尚未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可根据学生人数设定专 *** 教师。同时,加强校本培训或对外进修,使已经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非心理专业教师得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3、集体备课,统筹管理优化资源 在教学管理上,针对单一作战的形式,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精减,并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对于《心理学基础》中关于“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人际沟通在护理/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人际沟通》中的“应聘求职技巧”“参加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生涯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职业生涯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等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或简单删减。同时,加强开发校本教材。 4、明确目标,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包含“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悦纳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关系,快乐生活”“学会学习,有效学习”“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结合中职生专业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平等和尊重,通过微视讯、心理情景剧、团体训练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避免枯燥的理论学习,在课堂互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会相互尊重,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在考核方式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比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175 评论

小麻烦ly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职生心理危机现状与生命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易引发学业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自我危机、择业危机等发展性危机。这些危机的存在易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伤、伤人、沉溺网络、离家出走、怀孕、情感波动、学习无力等不良后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经过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危机;生命教育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年龄一般在十七到十九岁之间,过渡性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最根本的心理特点。在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由于社会认知的偏见,社会、学校、家庭等对中职生普遍存在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中职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大。青春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加上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体验造成中职生成为易引发心理危机的一个特殊群体。许多人不堪重负,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杀人、自杀等恶性案件频频发生。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心理问题在校园内出现了日趋严重的现象,中职生作为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中职生群体心理危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除自然灾害、亲人丧失、不治之症等引发的意外性危机外,它们更易发生的心理危机包括学业危机、情感危机、家庭危机、自我危机、择业危机等发展性危机。中职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这些危机的存在易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伤、伤人、沉溺网络、离家出走、怀孕、情感波动、学习无力等不良后果,这些后果会严重影响中职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中职生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该得到重视。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特别是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所谓生命教育是指“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3]。”我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命教育体系还未建立,因此我们要借鉴各国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方法,结合我国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们中职生的生命教育方法。

一、方法

(一)被试的选择

采用随机及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厦门工商旅游学校5个专业部5个班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回收问卷242 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22份,问卷有效率为88.8%,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 被试情况分布表(单位:人)

性别 年级 家庭情况 住宿情况

男107(48%) 一年级143(64%) 独生子女75(34%) 走读61(27%)

女115(52%) 二年级79

(36%) 非独生子女147(66%) 住宿161(73%)

总数 222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本问卷为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目前中职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共有13道题目,由参与课题的老师担任主试,对被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被试若对指导语有不明确的地方则由主试重复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要求逐项填写。

(三)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51%的同学认为,在现阶段人际交往及友谊的问题最容易引发个体的不良情绪体验,紧接着是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感情不和睦等,占38%,然后是学习问题和恋爱问题,分别占36%和20%。由此可见,中职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断乳期”,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他人”的地位,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拥有知心朋友。而且,本校的中职生中住宿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长期“同住屋檐下”的相处过程中易出现矛盾和磕磕碰碰,友谊危机的发生在所难免。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由于忙碌,无暇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发展动态,同时由于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情绪的困扰。中职生在初中阶段体验到的更多是学习的失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导致他们也出现了学习危机。另外,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在异性交往方面也开始产生兴趣,他们开始关注异性也开始希望被异性所关注,他们存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因此一部分中职生也开始谈起了恋爱,但由于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因此由恋爱关系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常常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危机。

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无助甚至焦虑的情绪,近5成的学生表示,当生活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伴有焦虑的情绪体验。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59%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42%和31%的同学选择向同学和父母求助,仅有5%的同学会选择向老师求助。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是目前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的群体,但教师的作用更多是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的影响作用较小。

在“是否听到或看到过身边的同学有哪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问题上,60%的学生选择“攻击别人”,44%的学生选择“自残”选项,12%的学生选择“自杀”。可见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大多采取对外攻击别人,对内伤害自己的行为,而且也有部分学生存在自杀的情况。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面临心理危机时,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排解压力,面对自身的负性情绪,如何转化消极的心理为正能量,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教育。

在回答“学校如何面对心理危机,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时”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表示,老师只是在上课偶尔提一提或者根本不讲。我们学校虽然也建立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但67%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25%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没接触过,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自己有接触过。这一项数据说明,我们的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到实处,除了对学校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外,在全校师生当中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在问到“学校的生命教育应如何开展”时,52%及40%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讲座及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有同学表示应该积极提供心理咨询等。事实上,学生对于学校对他们提供生命教育是持欢迎的态度的,他们也希望能够从学校、从老师的教育中得到更多的生命教育的知识。

二、讨论

(一)生命教育途径探索

1.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现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刻不容缓。2009年,厦门市正式成立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该小组成员主要由厦门市长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并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中小学教师担任。

目前,我校也建立了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分为一般流程和特殊流程。该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将来自全校110个班级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吸纳为心理委员,每周四下午由专职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心理委员的组织机构为各班心理委员――各专业部会长――心理协会会长。一般流程也就是分级上报制,由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当中的个案,发现个案存在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时,及时上报至分部会长,由分部会长联络总会长,然后总会长报告心理教师,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介入处理,或者联系班主任及分部德育主任,必要时报告学校主管部门或进行转介。特殊流程及紧急上报制,当心理委员发现较为紧急的个案情况时,直接上报心理教师,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处理。

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对全校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建议各班班主任自主建立班级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建立档案,及时更新;严格保密,及时反馈;严防意外,及时转介。

在多数情况下,心理危机的出现是有预兆的,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2. 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生命教育与许多学科领域相关,“与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价值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教育、情绪教育等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要进行生命教育,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之外,其它基础课及专业课也应将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教育的范围。除了正式课程,还应通过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等形式,强调生命教育的实践行动,尤以体验活动和服务学习为主。

各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生命教育的实施可采用渗透式教学法,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防灾减灾的知识,讲述正确逃生的重要性和技巧;体育课可以渗透如何积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知识;烹饪类专业课程可渗透如何防火、如何合理使用危险物品等知识; 汽修类专业课程可以渗透如何防爆炸、如何安全行车、行车遇突发状况如何逃生等知识。

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在学生入学初期,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利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系统反应出的存在异常状况的学生及时关注,必要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同时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加强关注。

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还要依赖各班班主任的积极配合,目前我们建立了特殊学生心理档案上报制度。各班班主任根据自身在带班过程中的观察和了解,及时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筛选各班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形成“特殊学生档案”,必要时联系专职心理教师协助筛查并及时进行干预。

4.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多年经验,我校德育教研组开发了《生命教育小读本》,需进一步申请并完善形成校本教材。具体的开课形式有以下集中方式:德育教研组成员在任教班级中结合生命教育系列课程进行授课;《生命教育小读本》形成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通过学生处将该读本分发到各班班主任手中,鼓励他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生命教育;定期在班主任当中开展讲座,将生命教育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宣传,利用班主任的力量进行开展生命教育。

5. 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学生处利用升旗仪式或其它全校集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宣传;各专业部利用课间操及其它部门集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保卫处每年定期开展防空防灾演习,让学生学会“防范于未然”。保卫处目前开展了较为完善的“部门联动”制度,做到“三防”联动,即技防(监控等技术)、物防(灭火器、警棍等)、人防(医务室、后勤、保安、生管、专业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

三、结论

调查发现,中职生的心理危机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存在各种心理危机,而且不懂得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消除心理危机,易引发不良反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经过探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初步构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各部门的协同教育。

希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内容,可以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生命意识,而且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正确地面对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 章爱先,王永刚.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根源之――青少年的心理危机[J].中外教育研究,2010(06).

[2] 杨胜勇.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04).

[3] 王北生,郭颖.我国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8(06).

[4] 李雪峰.职校生心理危机及危机源调查研究.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论文

84 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的题目

    学校是进行 安全 教育 的重要载体,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对家庭

    玛雅家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题目

    目前,校园 安全 教育 在学校开展随意性强,形势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校园安全教育比较零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校园安全教育论文,希望能

    十年自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论文题目

    健康风险大学生的健康风险分为人身健康和心理健康两类。在健康风险方面,与其他人相同,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可能面临罹患疾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触电事故等各类危险人

    绿萝丝藤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心理安全教育论文

    同学可是亚泰学院12级的。。。。

    lunaseayoy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职学生心理安全教育论文题目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dreamy859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