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自然美研究论文

自然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自然美研究论文

狮子林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公顷,开放面积公顷。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使得全园布局紧凑,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园内建筑以燕誉堂为主,堂后为小方厅,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轩,为二层阁楼,四周有庑,高爽玲珑。指柏轩之西是古五松园。西南角为见山楼。由见山楼往西,可到荷花厅。厅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内藻饰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两层石舫。石舫备岸为暗香疏影楼,由此循走廊转弯向南可达飞瀑亭,是为全园最高处。园西景物中心是问梅阁,阁前为双仙香馆。双香仙馆南行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古树名木令人叫绝,厅堂楼阁更是精巧细致,无愧为吴中名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结构精美,陈设华丽,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对假山,下临小池,古柏苍劲,如置画中;见山楼,可览群峰,山峦如云似海;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观赏。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余方,至今饮誉世间。折东,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后辟有小院,清新雅致。

一定要发自内心

1. 美化你的生活(合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2年。2. 艺苑谈美, 重庆出版社,1985。3. 艺术美(与张涵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 黑格尔美学论稿(与李丕显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5. 美学王国探秘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6. 艺术创作之谜 红旗出版社,1989年。7. 中国历代咏物诗选注(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8. 狞厉之美——中国青铜艺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9. 心灵的冲突与和谐——伦理与审美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10. 科技美学原理(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11. 山水美与心理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收入《山水美论》合订本)。12. 龙腾凤翥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13. 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4. 艺术设计美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5.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6. 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国古代哲人的境界观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17. 诡异奇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鉴赏 上海美术出版社,2002年。18. 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24. 境外谈美,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25.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26.交游风月--山水美学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7. 妩媚山水,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占筮与哲理--周易蕴玄机》香港中华书局1993(台湾易名为《命运与密码:奇特的易经哲理》风雪时代出版社出版)。2.《增广贤文Wisdom in Chinese Proverbs》(中英文,与李晓湘合著)[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1995。3.《天地入沉吟》 [新加坡]热带出版社,1995。4.《当代中国美学》(英文,Contemorary Chinese Aesthetics)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布洛克编选,纽约出版,1995。收入陈望衡论文两篇:《自然美概念比较研究》(Comparative conceps of Natural Beauty)《审美的本质》(The Essence of Aesthetics)。5.《孔子的故事》(中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6.《CONFUCIUS Life of Great Humanist》(英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7.《CHINESE BRONZES : Ferocious Beauty》(英文)[新加坡]亚太图书有限公司,2001。8.《道的启示--老子的智慧真谛》(中文、英文)新加坡亚太出版社,2005。9.《论语的启示》(中文、英文)新加坡亚太出版社,2005。 1.自然至美论,河北学刊,2005,1。2.美学的焦虑与价值基座,学术术月刊,2005,3。人大复印资料·美学,73.从“道”到“境界”----成中英关于“道”的诠释的美学启迪,人大复印资料·美学,4.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2.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3. 我要关于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古诗词,各要五个 自然美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1] 九月九日登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物美 西方有佳人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1] 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⑴,京洛出少年⑵。 宝剑直千金⑶,被服丽且鲜⑷。 斗鸡东郊道⑸,走马长楸间⑹。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⑺,长驱上南山⑻。 左挽因右发⑼,一纵两禽连⑽。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⑾。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⑿。 归来宴平乐⒀,美酒斗十千⒁。 脍鲤臇胎鰕⒂,寒鳖炙熊蹯⒃。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⒄。 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⒅。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⒆。 云散还城邑⒇,清晨复来还。[1]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1] 社会美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 4. 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的诗句 作者: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意(一作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一作苍茫)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一作解印)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一作烦).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一作光)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楼(一作台)坐(一作入)水阁,吐论多英(一作奇)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一作鸾)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5. 描写大自然之美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天街小雨润如酥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下 8.山气日夕往,飞鸟相与还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崖沓嶂凌苍苍。 14.山红涧碧纷烂漫 1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6. 急求关于自然美、生活中的美的词、句、段 那一片叶子 寂寞的风迷失了方向,孤独的小路失去了行人,连绵的山峦遮住了地平线,扑天盖地的绿色为田野平添了希望。那一片叶子的平淡再也不遥远,风中的叶子哗啦啦的响,似乎在诉说这心中的哀怨… 清晨,晶莹的露珠为叶子洗掉了一天的烦恼,希望的钟声响起,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总有一中莫名的哀愁在回荡,模糊而深远。风无声,天空的悠闲变成了大地的陪衬,早起的人们在露珠的晶剃滑润中忙碌,露珠渗透肌肤的清凉打破了早晨的平静。有是树叶的哗啦声,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风起云涌,似乎暗藏这更大的风浪…… 万物皆为空,没有星星的夜空,叶子便失去了指引的方向,浩瀚飘渺的宇宙不在彭显一个人的喜努哀乐,更多的是一叶飘零……黑夜总让人无言,黑夜总让人神秘,那一片叶子又怎能体会黑夜的韵味! 环绕的空间带来了…也带走了…复杂而简单的画卷,向望一种简单的美好,总得不到欣慰的答复,太多的沉默不知如何去躲藏,暴露的太阳温暖而刺骨,风无言水无声…简单而沉闷… 那一片叶子,超脱凡世的苦恼,超越梦想的艰难,跃然平凡之外,洒脱思念之声。真实的感觉是触不到的希望,扫不尽的愁苦,躲不尽的阻力。 7. 名言名句 关于追求自然美内心美 而不是外在美的 俗语也可以 越多越好 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黑格尔 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 凡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事物,不管它们外表如何,都是简单的,并且还是相似的.——歌德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培根 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康德 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康德 8. 古代文雅之士追求居室自然美,环境之美的句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庭院,淡泊自然,神静心宁,静则生凉。读著宋代诗人陆游的“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的诗句,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於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消於无形之中。 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於白杨遮盖、绿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边的新鲜空气,欣赏著水中的百态游鱼,既消除了炎热暑气,又增添了生活乐趣;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唐朝储光羲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正是:风平,水清,心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於清凉世界也。

自然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如何提升审美论文如下: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方法:

1、从文学基础学起,博览群书。

同时多借鉴参考别人对艺术作品的探讨和评价,在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和发现美的东西。慢慢,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2、想提高审美,多去一些展会。

例如画展,花展,艺术品展等等,这样对提高审美,提高品位都是会有很大的提高。

3、要有良好的学识。

博古通今,放眼全球。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内在的修为。对行业有很高的认知。多学习,多经历,多观察,多比较,多体验,多了解。才能更多更好地提升自已的审美标准!

4、多留意身边细节。

审美是个人对美的看法和标准,要提高对美的认识的标准,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多看看油画等等的艺术品,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对美的认知。

5、那就花钱学习化妆,穿搭。

多去高档场所观摩众人的消费模式!如果是说提高内在的审美能力,个人觉得没有任何捷径,多看书,多运动,多旅游。做一个有规律有原则少说多做的安静人。剩下的都交给时间,沉淀下来得都是你的内涵,和审美!

6、深入观摩了解时下流行的服饰。

的美的东西,美人,美景,美的设计,研究的多了,看得多了,对时下的审美就有更好地理解了,也就提高了审美标准了!

多多观察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物象和漂亮的画面,脑子里不断储存美的艺术形象和美术概念,才能提高审美的观念。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关于自然美才是美的诗句 1.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2. 关于自然美才是真的美的名言 1、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俄〕别林斯基,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220页 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 白话文: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3、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德〕黑格尔 4、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而不是艺术所创造的美。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1页 5、自然美还由于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德〕黑格尔 6、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不只因为现实所引起的印象比艺术创作所引起的印象更生动,从美学观点来看,艺术创作也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正如低于现实中的崇高、悲剧和滑稽的事物一样。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109页 7、一项自然美就是一种美的事物,艺术美却是对于一个事物所作的美的形象显现或描绘。——〔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8、美的艺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地方,在于它把在自然中本是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描写得美。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48节,引自《西方美学史》第389页 9、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引自《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二期第23页 10、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德〕黑格尔。 3. 我要关于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古诗词,各要五个 自然美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1] 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1] 九月九日登龙山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人物美 西方有佳人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1] 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⑴,京洛出少年⑵。 宝剑直千金⑶,被服丽且鲜⑷。 斗鸡东郊道⑸,走马长楸间⑹。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⑺,长驱上南山⑻。 左挽因右发⑼,一纵两禽连⑽。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⑾。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⑿。 归来宴平乐⒀,美酒斗十千⒁。 脍鲤臇胎鰕⒂,寒鳖炙熊蹯⒃。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⒄。 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⒅。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⒆。 云散还城邑⒇,清晨复来还。[1]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榼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1] 社会美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 4. 古诗文中表现自然美的诗句 作者: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意(一作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一作苍茫)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一作解印)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一作烦).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一作光)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楼(一作台)坐(一作入)水阁,吐论多英(一作奇)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一作鸾)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5. 描写大自然之美的诗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天街小雨润如酥 4.千树万树梨花开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下 8.山气日夕往,飞鸟相与还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崖沓嶂凌苍苍。 14.山红涧碧纷烂漫 1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6. 急求关于自然美、生活中的美的词、句、段 那一片叶子 寂寞的风迷失了方向,孤独的小路失去了行人,连绵的山峦遮住了地平线,扑天盖地的绿色为田野平添了希望。那一片叶子的平淡再也不遥远,风中的叶子哗啦啦的响,似乎在诉说这心中的哀怨… 清晨,晶莹的露珠为叶子洗掉了一天的烦恼,希望的钟声响起,在清新的空气中荡漾,总有一中莫名的哀愁在回荡,模糊而深远。风无声,天空的悠闲变成了大地的陪衬,早起的人们在露珠的晶剃滑润中忙碌,露珠渗透肌肤的清凉打破了早晨的平静。有是树叶的哗啦声,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风起云涌,似乎暗藏这更大的风浪…… 万物皆为空,没有星星的夜空,叶子便失去了指引的方向,浩瀚飘渺的宇宙不在彭显一个人的喜努哀乐,更多的是一叶飘零……黑夜总让人无言,黑夜总让人神秘,那一片叶子又怎能体会黑夜的韵味! 环绕的空间带来了…也带走了…复杂而简单的画卷,向望一种简单的美好,总得不到欣慰的答复,太多的沉默不知如何去躲藏,暴露的太阳温暖而刺骨,风无言水无声…简单而沉闷… 那一片叶子,超脱凡世的苦恼,超越梦想的艰难,跃然平凡之外,洒脱思念之声。真实的感觉是触不到的希望,扫不尽的愁苦,躲不尽的阻力。 7. 名言名句 关于追求自然美内心美 而不是外在美的 俗语也可以 越多越好 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黑格尔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黑格尔 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席勒 凡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事物,不管它们外表如何,都是简单的,并且还是相似的.——歌德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显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培根 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是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康德 自然看起来像艺术时,是美的;而艺术,也只有当我们明知其是艺术,但看起来却又像自然时,才是美的.——康德 8. 古代文雅之士追求居室自然美,环境之美的句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庭院,淡泊自然,神静心宁,静则生凉。读著宋代诗人陆游的“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的诗句,仿佛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於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消於无形之中。 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撑竿垂钓於白杨遮盖、绿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边的新鲜空气,欣赏著水中的百态游鱼,既消除了炎热暑气,又增添了生活乐趣;既宁神静气,又健脑强身,其兴颇浓,其益无穷。唐朝储光羲诗曰:“垂钓绿弯春,春深古花乱;云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正是:风平,水清,心宁,垂钓之乐不在鱼,在於清凉世界也。

人们总是追求美,但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讲台上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 听得昏昏欲睡;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 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我们认为这是教育中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陈旧,给学生的审美教育不足造成的。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 “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叶燮),可见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现行中语教材中,不乏文质兼优、字字珠玑的佳作,也不乏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要引导审美的主体一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文 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脑里,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学生在接触{祝 福}时,对祥林嫂这一形象,先是从她的乌裙、蓝袄、月白背心、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变化 等神态,从她抗婚磕头,捐门槛等行为,及丧夫失子后的“我真傻”、“人死后,到处有没有 魂灵”之类的语言等表象,产生了对她的深深同情,由此而生发对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 会憎恨感性的美学意义。因此,授课者应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所提供的“境”,感知“形”,从“形”中感知“美”,从“美”中产生“情”。当然这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 (二)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 生活实际反映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不容回避的事实。如什么是美?穿补丁衣服美不 美?穿漂亮衣服美不美?白杨树、松树美在哪里?同是岳阳楼,同为洞庭水,为何阴晴两景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何在这一个作者手下绚丽灿烂,而在另一个作者手下却是肃杀凄凉?……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 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鉴赏就是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这就需要授课者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粱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悭吝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品讽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如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惋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祥林嫂为何在祝福中死去?她的悲剧遭遇从何产生,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贺家堂伯的驱赶,柳妈的解脱之计等展开联想、思索,分析这与造成祥林嫂悲剧有哪些因果关系,便会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便是扼杀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个阶段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是审美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三)要诱发审美的情感,学会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 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 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同为岳阳楼,同为洞庭 水,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 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 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 诱发情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复吟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巧设问题,引发联想想象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 “背 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 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自然植被蕴含的审美价值研究论文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有高度之分,这种审美价值的高低的区分,不仅与自然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景有关。

所以即使同一个自然物也会产生不同得美感。所以,不同得自然物(自然风景)在审美价值上有高低之分,不同得艺术作品在审美价值上也有高低之分。

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审美价值的政治伦理指向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价值观,从一开始就与哲学的、伦理的观念血肉相连。有人指出中国古代的美学是从社会美的研究开始的,这种见解颇有道理。在先秦时期的艺术观念中,明显缺乏对自然美的单独赏评,人们认为自然美之所以美,乃在于自然物中容载了某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正面人格精神,观赏者从对象物中比附、联想出它所蕴含、所象征的某种人格美和道德美,才能使审美主体产生美感。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的审美观念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不是提取自然对象物的自然美感属性,而是提取其中所显现出来的伦理道德美。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比德说”,就是对自然美进行伦理观照的重要观点。这一时期有关资料所记载的关于自然美的欣赏实例,绝大多数都是“比德”性的,这就说明对自然物象的伦理观照,是那一时期主要的审美方式,并对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比德说”的基本内涵是将自然审美对象的特征同人的某种精神品格相对照,从中意会到自然物中所表征的某种道德人格。例如《管子·水地》篇云:“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在此,管子从水的自然属性中观照出仁、精、正、义、卑等君子应备有的品格,尔后又将“卑”提升到政治伦理的高度来对待,认为善于处卑,正是王者器识的表现。管子对水的审美观,实质上表现出他对君子美好品格的审美观,以对象物的外在特征来象征和比况某种人格精神,正是“比德”这种自然审美观的政治伦理内涵所在。孔子对“比德”说也多有论述,且由于他的特殊地位而对后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荀子·法行》中记载了孔子答贡云:“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孔子在此对玉的自然属性加以道德伦理性地提升,进而将君子之德归结到“温其如玉”的伦理属性之上,旨在提倡儒家所追求的那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先秦艺术审美观中的“比德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对象物的自然属性赋予观赏者所期待的社会思想属性,显示出人可以从自然美中直观自身的理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比德”的审美观又与先秦时期所奠定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观念达成了一致的思想倾向。从上引管仲、孔子的两段论述中不难看出,“比德”的审美方式,从自然对象中观照的是“德”,即人格品质中仁、义、知、廉等属于善的思想行为属性,所以说“比德”的审美就是对“善”的审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本性(即真),观照出人格精神的伦理意义(即善),从而获得审美娱悦(即美),由此即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审美主体在这种完满自足的道德境界中,获得了政治伦理人格的提升,体悟出道德精神高扬的美感。“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不仅是先秦时期占主体地位的一种审美观念,同时它也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自觉传统。纵观文学史程中各个时期的自然审美观,普遍都受“比德”说的影响,将自然对象物作为寓寄作者某种人格理想的载体,借以发抒咏赞某种政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情感。正是由于受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文学史上大量的描写自然山水或吟咏自然品物之作,其艺术审美价值都已超越了自然美本身,获取了伦理精神的审美价值。如屈原的许多作品,大都采用了比德的写法,赋予风云雷电、草木鱼虫等自然品物以人的意志情感,从中表现出某种道德伦理意义。东汉的文学批评家王逸评价《离骚》有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明。”[1]指出屈原笔下所描绘的客观对象物,都是寓寄一定人格精神和道德属性的形象载体,其中的比兴意义的指向还在于政教伦理。唐代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永州八记》,以其生动简洁的文笔和富有诗情的画面,展现了自然山水的清新秀美,作者常以秀美奇异却遭人“过而陋之”的丘、潭、溪、石等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身为逐客,被弃远谪的身世感慨。丘潭的遭遇如同逐客的遭遇,而丘潭之美恰也喻示出逐客的内美。作者正是以“比德”的手法,将自然对象物视为自己的同道,从中获得了人格精神的感悟和身世际遇的慰藉。由此看来,“比德”的审美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托物兴寄、因物喻志等创作手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成为古代作家对自然美的一种普遍的审美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实质,即是审美主体不以客观对象物的自然美感特征为欣赏目的,而是将其视为人的精神拟态,从中迁想出某种社会政治伦理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文学审美观的政教伦理指向,还直接表现在审美价值观念依从于政教价值的关系上,如果说“比德”式的审美方式反映了文学内部艺术倾向中的政治伦理属性的话,那么,“主文而谲谏”、“文以明道”、“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则直接在观念形态上确立了情对礼,文对道,即审美对政教的从属关系。纵观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政教为中心的观念直接统摄并支配着艺术审美的观念,每当审美的、唯艺术的主张有所抬头或有独立趋向的时候,政教伦理观念便以庄重的面孔对其进行规范和整肃,务求将其纳入自己的附属地位而后已。例如初唐时期的文学批评在评价前代文学时,虽然也肯定文学的审美功能,以至于《隋书·经籍志》、《周书·王褒庾信传论》等对《楚辞》及南朝齐梁时期谢灵运、颜延之、江淹、谢脁、沈约诸家“扬葩振藻”的作品表露出钦羡之情,然而初唐文论家的总体文艺观则是先质后文,先政教后审美的。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梁、陈文学的批判上面。《隋书·文学传序》云:“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像《隋书》这样对梁、陈文风超越正则而走向淫放、匿采大加挞伐的言论,乃是初唐文论家们的异口同声。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初唐文论家们对于艺术美,是在不违背文学的政教伦理观念下加以认同的,而文学一旦走入了唯美主义的泥途,他们便会对它撤去仅有的一点温情,甚至表露出厉声断喝的味道。以政教伦理来规范艺术审美的观念,并非某个历史阶段的理论表现,从先秦时代孔子提出“诗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放郑声”的主张之后,它便成为历代文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禀承的共同的理论标准,人们每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理论的内涵加以阐发。诸如荀子“明道”、“征圣”、“宗经”理论的确立,《毛诗序》提出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政治道德要求,王通的“贯乎道、济乎义”的道统论,白居易“辞质以径”的实用功利主张,王禹偁“传道明心”的文学功用观,王安石“适用为本”的文学目的论,苏辙的“气充文见”的养气说,真德秀“明义理,切世用”的道学工具论,袁宗道“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德说等一系列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古代文学批评的主体理论骨架。在这种艺术观念的引领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赏鉴,总是从审美对象中提取道德伦理精神作为美的本质所在。清人黄周星将戏曲作品的审美妙处归结成三个字,曰“能感人”,即使人产生“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的情感效应。而他认为戏曲之所以能感人,其“要决”又在乎一个“趣”字,“趣”从何来?黄氏进一步论述道:“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人者。趣非独于诗酒花月中见之,凡属有情,如圣贤、豪杰之人,无非趣人;忠、孝、廉、节之事,无非趣事。”[2]可见黄氏最终把艺术审美的落脚点,还是归到了符合道德伦理精神的价值取向之上了。黄氏的这种观点反映出古代文论家对艺术美的基本态度,可以说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正是具备这样浓厚的道德属性:人们以政治伦理的眼光去审视艺术作品,又从艺术作品中汲取政治伦理的精神品格,使文学审美活动始终都体现着突出的政治伦理的价值指向。二 宗教价值的伦理教化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所容载的宗教内容以及理论批评中所体现的宗教价值观念,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其价值取向最终并不指向神灵世界,而是指向人类自身及社会的伦理教化意义之上。在神灵崇拜普泛化的上古社会,艺术曾被当作感悟世界隐秘,探求宇宙精义的桥梁。人们把艺术作为表征宗教观念的手段,在“神人合一”、“神物合一”那种艺术与宗教交织的气氛中,唱着礼神的歌辞,跳着娱神的舞蹈,从而把自己置身于神的保护之下,获取神灵世界中属天的力量,以便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更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上古社会文学中的宗教观念,明显带有实际的功利价值要求,表现出人们在宗教气氛中寻求自身的本质力量,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转借到超自然的力量中加以实现的主观意向。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神农)的《蜡辞》,是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祝词,它以“咒语”式的语句,指令自然以服从自己的愿望:“士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3]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称这篇祝词是为祭“八神”而作,与舜之“祠旧词”中所谓“荷此长耜,耕被南庙,四海俱有”一样,都是表达“利民之志”的祷词。上古社会人们对四时寒暑、日月星辰、山川河岳等的礼敬和祭拜,都带有明确的实际功利目的,因此刘勰说:“天地定位,礼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兴报美焉。”《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的“葛天氏之东”,描绘的是歌舞和音乐融汇在一起的原始宗教活动仪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从所歌的“八阙”来看,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狩猎、牧畜、耕种等生产劳动内容,以及人们对自然天候和土壤地力的重视。在这类的原始宗教歌舞中,歌咏和演示的即是劳动生活。把劳动生活展现在神的面前,目的在于乞借神灵的力量以获取更多的劳动收获,带有明显的实际功利目的。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教意识始终占据着人们精神的主体地位,因而也必然在文学中有明确的反映。《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它对古代文学理论提供了文学来源于“道”的学说基础,这个“道”,乃是有意志、能主宰自然万物有序运作的法则。后代的文论家在论及文艺的终极根源时,每每都要将其归结到“天地之道”或“神理”上面来,如《诗纬·含神雾》所谓“诗乃天地之心也。”《文心雕龙·原道》篇所云:“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等言论,都是铺衍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学发生说。然而后世的文学宗教价值观,同远古时代单纯的神灵崇拜或企盼某种物质实利的价值期待有所不同,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渐趋丰富和完善,文学的宗教价值已渐渐地同占据人们精神世界的另一种主体观念——政教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神权观念与王权观念的结合在文学中的表现,即呈现出文学的宗教价值与政治教化价值合一的局面。正如徐祯卿《谈艺录》中所说的,“格天地,感鬼神,畅风教,通世情,此古诗之大约也。”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的宗教价值与政治风教作用乃是两种最古老、最有权威的观念,而这两种观念结合在一起,文学的宗教功能便会使得文学的政治伦理力量更深入人心,实现了“神人以和”的最高社会价值。古人十分重视人神之间的情感沟通,而包括文学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即是人神交通的中介,因此在理论观念上,文学上敬神只,下和万民的价值便被强调得十分重要。然而我们若再进一步分析古代文学价值理论中宗教价值和政教价值两者的关系便可认识到:“神人以和”的价值追求,其实是藉神以和人,实现“人以神和”的社会政治目的。宗教观念在这里并不是最终指向,文学的宗教功能与伦理风教的道德规讽作用是一致的,借助宗教思想的穿透力,可使文学的政治伦理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由此可以说,“神人以和”的文学功用论,其实是文学宗教价值与政教价值的交汇点,在这一契点上,文学的宗教价值指向了社会政治伦理教化,宗教的属性也被纳入了政教的轨道。《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则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乐记》的作者把天地皆看作有意志的主宰,而把礼乐看作天地和谐有序的必然表现,表明了通过天地意志,以实现统治秩序的思想。晋代挚虞《文章流别论》开篇即总论文章的作用云:“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论者在这里也是取法天地之道作为文章的写作准则,并将它的价值指向归结于“明人伦之叙”。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开篇即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认为文学本是“神理”的体现,因此它可以发挥“幽赞神明”的作用。然而刘勰接下来进一步论述文学所表现的并不是“神理”本身,“神理”是通过“玄圣创典,素王述训”的形式加以具体化的,由于圣人“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创述了永不刊落的经典,因此,人们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宗经”也就是“原道”,“原道”也就体现了“神理”。经过这么一番推论,刘勰便正正当当地将文学“幽赞神明”的作用,具体地落实到了儒家文学观的明道、征圣、宗经的价值取向上来了。古代文论中阐说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学功用说者代不乏人,但都不是单论文学的宗教价值本身,普遍都将它的价值指向推导到社会政治伦理教化意义上来。明代的方孝儒将文学的宗教与政教价值放在一起,论说得更为简洁明了。他在《刘氏诗序》中说《诗》三百篇,“其化能使人改德厉行,其效至于干神只和邦国。”认为文学的宗教价值的介入,可以使文学发挥出单是政治说教本身所无法达到的更大的社会作用。古代传统的诗论,对文学的宗教价值均是在观念形态上进行空泛的理论推衍,它似乎很重要,然而却又令人很难看到它的具体功效。相比之下,在魏晋以后的小说理论中,文学的宗教价值就变得具体可感,更具社会实效了。因为在魏晋至唐以后的小说作品中,人们常常借神灵世界的超自然力量,以实现社会现实生活中扶弱锄强,惩劝人心的理想,以宗教的观念来干预现实,用宗教意志实现社会政治教化的目的,甚至藉以起到现实政治所无能为力的作用。因此,在小说戏剧理论批评中,人们也能认识并揭示这种创作倾向的理论意义,把它作为文学政治教化价值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所记录的那些玄怪故事,作者是以笃诚的态度,把它们当作人世间实有的故事来传述的,其写作目的,也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4]这类作品“传鬼神明因果”的主题效应,重点落在“明因果”上面,而“明因果”又是惩劝人心的具体手段,因此志怪小说多是在一种宗教外衣里面,包裹着伦理准则或为人之道的内容。就志怪小说的思想价值而言,它以幽冥世界的感召力和威慑力,来引导世人将道德修炼的现世人生,作为进入极乐世界的过渡桥梁,从而对社会民生起到了道德伦理教化的作用。唐传奇的小说,更加贴近世俗生活,然而神灵鬼怪的情节亦常为作品所借助,以此传达作者褒善贬恶的寓意。唐传奇作家沈既济在《任氏传》结尾处写道:“嗟乎!异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节,狥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惜郑生非精人,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向使渊识之士,必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比沈既济稍后的作家李公佐更明确地提倡小说的“旌美”和“劝诫”作用。李公佐在《谢小娥传》中也说:“余备详前事,发明隐文,暗与冥会,符于人心。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鲁迅先生对唐传奇的这种创作目的评价为“谈祸福以寓惩劝。”[5]唐传奇作品一般常托以神怪情节来讽谕世情,实现讽世劝俗的目的,这在后来的历代志怪作品中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正如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所说的那样:“虽然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在此所说明的观点,其理论意义并不仅限于志怪小说,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反映宗教观念的各种作品,借“述异”、“志怪”等宗教内容以寓教化,正是古代文学宗教价值观所体现的普遍的政治伦理意义的一种直接表现。三 认识价值的观风稽政作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作为观念形态的现实存在,具有能使人反观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价值。古代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一般用“观”来表示。《论语·阳货》中“诗可以观”,《墨子·非命上》中“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吕氏春秋·音初》中“观其志而知其德”等,都是谈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对于生活的反映应该是多方面的总体观照,既包括社会生活现实,也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自身。然而古代文论所论及的文学的认识功能,则基本上不涉及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知和人对自身的实际体认,而是以民俗民情为着眼点的,以“观风”、“稽政”为目的的政治伦理体察,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认识物质世界的价值几乎被忽略不计,单方面地把“观”归入到政治教化的价值指向上,推衍出一系列观风俗,知得失以裨补时政的理论观念。形成这一理论偏向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古代文学价值理论过重地强调政治伦理作用,而排斥文学认识视野中的其它对象,突出地要求文学把着眼点放在社会政治生活上面。认识,首先是一种功能,是认识价值的载体。它的意义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而是要将其内容转换成一定的实际功效,实现其本身所容载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于认识价值观念的分析,首先要看认识什么,其次要看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首先就存在一个对认识对象政治伦理性选择的问题,即对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事物偏执地专注,而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一般则付诸阙如。主要地表现为政治性地对待王政之得失,伦理性地体察民风之厚薄,反映出社会风情的真实情况,从而为王朝的政治举措提供可资借鉴的认知材料,它的价值乃在于成为统治者的治国之具。《礼记·王制》载云:“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古代类似的文献记载还有一些,其内容都是褒美古代的贤明君主观民风以省察王政得失的英明举措。古代文论家明确认识到,文学之所以能真实地反映民风民情乃至国之治乱,就在于“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如《吕氏春秋·适音》云:“乐无太乎,和者是也。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可见古代的文学批评者已经认识到文学作为了解民情与资佐王政之间的媒体,具有考见政教得失、弼补时政、移风易俗等经国大用。因此作为历史学家的班固对古代这种采诗制度作了这样的概括说明:“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6]不仅如此,在古代先王的政治制度下,陈诗以观民风,以佐王政,还曾一度成为王朝殿堂里庄严的政治举动。《国语·周语上》载云:“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这真可谓理想的开明政治的生动画面,历来被后世的文人所普遍景仰。“事行而不悖”是文学认识价值的最终目的,即是说文学所容载的观风、资治内容得以转化成统治者正确的治国方策,才使文学的认识价值得以真正的实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念中,政治伦理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为对认识对象的政治伦理性的选择,还突出地表现为对待任何认识对象,都主要地以政治伦理的眼光加以审视,从而提取出政教伦理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来。譬如西晋时期的左思作《三都赋》,本有炫耀才识的隐在目的,他构思十载,以征实的写法图绘山川景物民风民俗。其序有云:“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悟长者,莫非其旧。”这表明左思有意将自己的赋当作博物的类书,认为它具有“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价值。然而左思似乎并不甘心就在这个意义上论定自己作品的价值,在同篇序中他又总括其作品的意义道:“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基其版屋’,则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这说明左思还是仰攀经义,将自己作品的价值上升到资治、佐政的品位上来。所以皇甫谧为它所作的序中便称引古人作赋的准则以道明《三者赋》的价值:“将以纽之王教,本乎劝戒也。”这不仅是对《三都赋》一篇作品认识价值的揭示,同时也标明了古代文学理论对文学认识价值的一种认定标准——鲜明的政治伦理取向。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的认识价值观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系统,而它之所以历来被强调和重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理论观念以体察社会民情为中介,将文学的价值转化成了政治价值。从先秦以降,历经汉代的《毛诗序》和《汉书·艺文志》,中唐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和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直至明清小说理论强调以“垂鉴后世”的认识功能,完成“劝惩警惧”的政治伦理作用等理论观念的标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以“观风”的认识功能,实现政治教化价值的理论倾向,成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上所述,笔者从文学的审美价值、宗教价值、认识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它们中间所表现的政治伦理的思想取向,旨在说明: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论体系中,不仅关于政治伦理教化的言论占据主体地位,而且政教伦理观念作为文学价值的主体观念,也渗透到各种理论系统当中并形成实际的价值指向。除了上述所论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外,在古代文学价值观其它的理论主张中,也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了相同的思想属性。例如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就把“教育”视为“教化”,它本身就体现政治、道德、教化等方面的价值,正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7]儒家的“诗教”传统,代表着古代文学教育价值的主体观念,也反映出政治与教化合一的价值取向。再如中国古代的“文章不朽说”,揭示了文学传世不朽的人生价值。在这个价值观念中,文学究竟凭靠什么来传于后世呢?古人的回答有两种。一种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美,就是播名后世的载体,凭借艺术本身的魅力,就可以将作家的文名带入永恒的时空以传世不朽。然而这种观点不但未能在理论批评中占有主导地位,相反,它所表现出来的重形式、轻内容的唯美倾向,倒往往成为人们批判的靶子。因而在“文章不朽”的观念中,普遍地还是以儒家积极入世的“三不朽”人生观作为文学价值取向,将“立言”的价值准拟于“立德”、“立功”的价值,将文章事业视为在精神领域中的建功立业。这也正如桓范《政要论·序作》所论述的那样:“夫著作书论者,乃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义,尽极情类,记是贬非,以为法式,当时可行,后世可修……夫奋名于百代之前,而流誉于千载之后,以其览之者益,闻之者有觉故也。”桓范在此虽不是针对文学而发的言论,但他对“文章不朽”的理解与文学相通。他认为,流传后世的作品,必须表现“阐弘大道,述明圣教”等思想内容,文章中不朽的乃是作品的政治意义及道德精神,而不是艺术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古代文论中所普遍推重的“立言”的价值,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政治伦理的思想精神。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特征,不仅在有关“诗教”、“正教”的理论阐述中直接地表现出来,而且政治伦理观念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本质属性,也贯穿在文学价值观念的各种理论主张之中,并形成或隐或显的思想指向,从总体上展示着古代文学价值观的政治伦理特征。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自然可学研究论文

自然科学被公认为 经验 科学,是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自然科学3000字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以现代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出发点,分析了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对新的自然观形成的推动作用,并论述了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观影响了科研工作者对世界的认识、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与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自然观促进了科学研究的 方法 和手段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物理学 自然观 科学研究

1 概述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和观点。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 文化 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物理学是集思想、方法、实验于一体的先导学科,在人类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 其它 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则彻底改变了20世纪整个科学的面貌,也由此开始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2 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对新的自然观形成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以来,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1]。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相对论的诞生对绝对时空观的改变 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是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905年6月,爱因斯坦以“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为题发表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杰出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根据这两条原理,可以推出许多重要结论。例如,关于时空坐标相互联系的洛伦兹变换,从而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统治物理学两百多年的绝对时空观[2]。

相对论的诞生,不仅大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且在哲学世界观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则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量子力学的建立对确定性世界的改变 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取得的最伟大成就之一。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人们认识到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最基本的特征,量子力学的创立,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同时对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就是量子学的哲学解释,因为爱因斯坦认为这种解释明显陷入唯心主义,而他坚信的是[3]:“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然而从1972年到1982年十年的实验结果,却都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也是出乎唯物主义哲学家意料之外的结果。“贝尔不等式”这把双刃剑的确威力强大,但它斩断的却不是量子论的光辉,而是反过来击碎了爱因斯坦所执着信守的那个梦想[4]。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构成的这种学说,却原来和量子力学相矛盾,也和为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相矛盾[5]。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2011年9月24日公布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科研人员在让中微子进行近光速运动时,其到达时间比预计的早了60纳秒[6],如果这个研究被验证,人类的物理观将再次被改变,甚至人类存在的模式都将被改变。

3 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哲学每前进一步。都依赖于和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同样,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也都凝聚着和渗透着哲学的指导,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了新自然观的建立与形成,新的自然观又作用于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 当今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微观或者是宇观的客体,这些客体的性质与规律,已经超越了人类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范畴。如果说量子力学主要关注最微小的“基本粒子”,那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关注最大尺度的“宇宙”,一个研究最小,一个研究最大,由于难以获得显而易见的证明,所以在这两个领域的认识论便受研究者的自然观左右。

量子物理的理论具有高度的辩证性质,“非此即彼”的形式 逻辑思维 已不足以解释量子物理实验中众多的“亦此亦彼”的现象,而一种新的逻辑 思维方式 可能是现代物理学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量子力学的情况,如果从我们通常的观念看来,是充满着矛盾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但量子力学却是以独特的数学结构卓越而合理地把握了它,要理解这种逻辑结构,唯有依靠辩证逻辑[7]。为了消除用经典语言描述微观客体行为时与量子力学结论相悖的因果异常,赖辛巴哈试图建立一种消除形式逻辑排中律的三值逻辑,这种新的逻辑形式揭示了用传统形式逻辑描述不确定现象时的困难[8],沿着赖辛巴哈的思路,有人进一步发展出应用抽象代数学中“格演算”工具,用基本联词“遇”与“接”来取代“与”和“或”,用以更好地描述量子领域中的“亦此亦彼”现象,并使这种量子逻辑可以用一种广义的命题演算工具表述[9],这新的逻辑思维方式,便是受自然观影响下科研工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它成为现代物理学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关于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这个问题,玻尔对此有过非常重要的认识,他说:“由作用量子的存在规定了的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有限相互作用,引起了最后放弃因果性这一经典概念并激烈地修正我们对于物理实在问题的态度”[10]。由此可见,自然观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更教会了他们辩证地认识世界。

自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出现之后,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客观而辩证的思维体系,可以从本质上把握到科学发展的方向与领域,再也不会像前人那样因为思维和领域的局限性,在科学研究中面对不解问题时就归咎于神学和宗教。

自然观影响了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 新的自然观从普遍联系出发,强调人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思想。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表明,认识事物的运动与选择的参照系有关,即与人的主体有关,在量子力学中,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也表明,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中,不能把人的因素独立在微观世界之外,对于量子论中的观测问题,尤金.维格纳认为:意识无疑在触动波函数中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于是当人们还在为薛定谔那只倒霉的猫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维格纳又出来捅了一个更大的马蜂窝,就是所谓的“维格纳的朋友”[4]。

所以说,自然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研究者对自身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影响着研究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放弃因果性,也就使得实验检验成为一句空谈,因为当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发生矛盾时,并不能证明科学理论是错的,因为二者可以不服从因果关系。

自然观促进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科学研究的结果跟研究者所采取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科学的发展总是与方法的更新与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例如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就得益于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创造与革新,他们把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与数学、逻辑等理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甚至还发明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11]。本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思想一经形成,就可以在19世纪下半叶新兴的数学分支中找到相应的数学工具,如非欧几何学、张量分析、线性代数等等,这些方法上的成就不仅大大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的进展,而且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为以后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清楚地表明:物理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方法上的重大革新和改进,自然观的改变,仿佛打开了一道方法学上的大门,在科学研究中,科学的理论陈述和与之相应的数学、逻辑和形而上学陈述一起组成了这个整体的知识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更清楚地表现出了理论与方法之间这种联动的特征。

但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手段已显得不够得力,例如:目前关于大统一理论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的突破,不管超弦还是M理论[4],它们都刚刚起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究竟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自身难以统一,需要建立一种能取代二者的新理论,还是缺乏必要的数学处理方法及研究方法?这是科学家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自弦论以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论的结构才是更为基本的,在弦论里,必须首先引进量子论,然后才导出大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4]。如今大多数弦论家都认为,量子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量子结构不用被改正,只有更进一步地依赖量子的力量,超弦才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自然观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 人类从古代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原始神话、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直到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可以说,自然观和科学研究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探索自然的排头兵,哲学的研究重心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但自然哲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就自然观而言,由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有关自然界的有序、统一、服从简单性原理等观念,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尤其是当自然科学进入新的领域、遇到新的问题时,科学家都要从这些观念出发寻求解决的途径。

4 结束语

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的,从这一点说,任何一种自然观在其刚诞生之时,都是促进当时科学等方面学科的发展的,现代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对当前人类的自然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新的自然观不仅影响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开始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纪元,21世纪的曙光,交织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已经投射出东方的地平线。

参考文献:

[1]魏凤文.当代物理学进展[M].江西 教育 出版社.1997.

[2]黄祖洽.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M].科学出版社.2007.

[3]许良英,李宝恒等.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9.

[4]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上帝之骰子吗?[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何祚庥.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J].哲学研究.1992(8).

[6]刘霞.科技日报[N].2011.

[7]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M].Rowman and Littlefield .

[8]H.赖辛巴哈.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M].商务印书馆.1966.

[9]Scientific American[G].1982(2).

[10]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M].商务印书馆.1964.

[11]万小龙,殷正坤.当代物理学哲学研究途径浅析[J].哲学研究.1996(12).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使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等师范学校中开展中等师范有效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方式。

一、风趣讲课,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语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采取风趣的讲课方式,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减少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教材讲解的效率。如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从古至今有三个有名的苹果,你们知道是哪三个吗?”大多数学生都摇头,纷纷说不知道。教师趁机解释:“第一个苹果,被夏娃和亚当吃了;第二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了;第三个苹果,就是苹果手机啊!我们现在没有苹果,但是可以看看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为物理及自然科学做了什么贡献。”教师的讲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同时对物理及自然科学课堂也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教材内容了。教师风趣的讲课不仅可以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及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这都有利于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积极思考,通过努力获得答案,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和认真听课。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不同物体下降时的速度一样吗?它们会同时落到地上吗?”学生一时难以肯定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实验,选取几种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时间从相同的高度抛下,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结果。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学生一定很想弄清楚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教材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之所以让学生觉得很难,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难以验证和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动手实践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中等师范的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自己动手。如在讲关于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动手,采用不同的物体做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讲解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猜想。亲自动手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动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 总结

中等师范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及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风趣的语言授课,积极导入实验,鼓励学生多动手,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学的有效开展。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篇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247-02 摘 要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本文通过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整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自然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的知识范畴,是针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归纳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其涉及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科学的获得方式 中世纪末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期,当时最杰出的人物,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对经验和事实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指出:“大家公认,我们通过三条途径获得知识,即权威、理性和经验;然而,当权威不知道事物的理由;理性也不能分辨是诡辩还是论证时,除非结论为经验所证实。”正是由于罗吉尔•培根的提出和倡导“实验科学”,强调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可靠性。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利用实验来增加积累事实知识,并提出:“从感觉和特殊出发构造公理,然后是连续不断地、逐渐地上升,直至最后达致最普通的公理。”正是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指导和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作为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获取方式上依然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作为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二)自然科学的归类和整理 当我们在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科学规律。一般而言,从科学知识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过渡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只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 理性认识:主要是在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以便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而不然的联系。 在科学的归类和整理过程中相应发展出各种科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广义归纳法(本能归纳、常识思考归纳和批判性科学研究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为基础,符号化过程,数理逻辑,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法(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统一,推论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类似性;虽然类比法逻辑根据不充分,但是它提供科学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三种方法都体现出科学在推理上的所透露出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法,可以说是将人类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经验提升到基本思维规律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 (三)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可错性 哲学家布朗指出,“合理性”概念的古典模型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则性。科学的合理性首先表现在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逻辑关联中;其次经验和理论规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另外就是理论规律的合理性突出地表现对某些经验规律的矫正;科学规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科学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明。 针对科学的可错性,我们通过20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指出来说明: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科学和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二、逻辑与非逻辑问题 由上面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归纳法作为科学假设或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借助这一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概括,构建解释所观察的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新体系,其可靠程度虽然不够,但却富于创造性,它是作出理论发现的重要方法,然而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获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决不能用归纳法来发现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 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理论来分析解释具体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人们需要借助某一普遍法则或原理,也就是说,演绎法应用的结论受初始条件的制约,前提正确,才能确保演绎正确。但是由于演绎法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现象的过程,很难导出新的概念或经验。达尔文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总结:我必须从大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他看来,用演绎法在生物学领域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的纯逻辑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就如同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分析说,强调科学发现过程中逻辑的作用这样一个惯例漏掉了科学中大量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所有可能的错误,漏掉了科学发现者的所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漏掉了所有对已有发现成果的思考,漏掉了所有对周围世界认真探索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莱恩•杜波斯曾在《路易•巴斯德》中写道:“构成科学的原材料不仅是科学家的观察、实验、计算,而且还有他们的冲动、梦想和愚蠢。” 三、从辩证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看待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创造性角度来看,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逻辑和非逻辑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出现问题,研究者就会出现一个“主观模拟”过程,他们会去主观想象周围事物,并集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现象,运用主观的臆测获取表达形式,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把心中的发现和想法描述出来,形成真正的科学假说,然后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证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互统一。即我们所常说的:“破而后立。”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廷德尔说,知识一经获得,便给自己的周围投射上微弱的光亮。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一旦作出,成功的科学家立刻会从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相联系,以发现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四、几种常见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研究是对先前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所及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想活动,有条理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想法,难以证明的预期,以及推测性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法则和唯一工具。” ――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苏越,黄展骥.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2.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3.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2)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2) 5. 科学论文范文

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篇二 探析主流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原因 摘要:主流心理学采取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试图将自己变成一门自然科学。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分析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性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主流心理学;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取向 分类号:B84-06 1引言 心理学中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对立的流派。代表前者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量化方法五个原则”(高峰强,2001),,以较大的影响力,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流心理学借鉴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理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机械自然观为基本世界观,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方法论,吸收了经验主义、客观主义、操作主义、价值中立等自然科学原则,并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设备和成果,建立了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指导自身的研究。这种自然科学取向,尽管促进了主流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造成了“心理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社会责任的迷失”(Bakan,1996)。 那么,为什么主流心理学选择走自然科学之路呢?近20年来,尽管不少学者对这一取向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但是对于它产生的原因,尚未做深入分析。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考察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上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作者提出,随着心理学科的成熟、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观的演变,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2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影响 自然科学帮助心理学独立 人类心理一方面作为哲学思辨的主体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种主客体的双重角色,使得心理学同哲学相互交织,难以分离,无法跨出哲学思辨式的研究方法,始终无法独立。近代自然科学首先提出了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要求,并贡献出方法论、仪器和测量手段,帮助心理学摆脱了附庸哲学的地位,实现了独立。 19世纪初期,天文学家被反应时间差异所困扰。贝塞尔总结了“人差方程式”,提出了反应时间这一研究课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神经生理学、感觉生理学、脑机能研究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以医学家布洛卡、维尔尼克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研究者们,研究了大脑机能、神经冲动和知觉等,创造了临床法、切除法和电刺激法,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产生。19世纪30-60年代,生理学家韦伯研究了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费希纳利用物理学和数学方法,创造了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可觉察法,创立了心理物理学。1879年冯特借鉴自然科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终于具备了客观性、实证性、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自然科学推动主流心理学发展 主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成果。艾宾浩斯以实验方法控制记忆条件、观察记忆结果,首次研究了高级的心理过程,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铁钦纳吸收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秉承原子论,对注意、联想、情绪和情感进行了研究,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采取实证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还原论,吸收了条件反射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以刺激一反应模型对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实证性研究。新行为主义接受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和物理主义,采用数学和逻辑语言来描述人类行为。认知心理学吸纳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把人的思维看作物理符号系统来进行研究。尽管它反对行为主义对意识研究的忽略,但仍然继承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原则。当今的主流心理学出现了生物神经学化的趋势。它吸收了认知神经科学、生物遗传学、习性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决定论的视角,以基因、神经和激素等生物层面上来解释心理现象。 如此看出,在心理学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科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比较晚。加之这些学科本身就不够成熟,其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也较为次要。 3自然科学成熟的方法论和思想基础 原则和方法论优势 自然科学方法论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自然观和客观性原则上,追求普适性真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具有原则和方法论的优势。 1)决定论:决定论假设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规律。这就意味着,一旦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们就有能力对事件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决定论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控制的前提。与决定论概念相对的是自由意志,它较多出现在人文社会研究当中。自由意志排斥因果关系,然而没有因果关系,学科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2)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把宇宙比做精密的机器。这种世界图景具有简明性、精确性、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人文观点承认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复杂性和易变性,这就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3)客观性原则:自然科学家坚持客观主义,尽可能地排除研究者主观态度、信念和偏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期发现客观真理。客观性原则还树立了一元的真理标准,有利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对成果的评判。 4)普适性:自然科学追求普适性的真理。自然科学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来探索个别现象和普遍真理的联系,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论的产生、检验和推广应用。 5)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中,自然科学家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相关或因果关系,产生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论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可信度较低。 以上原则和方法的应用使自然科学具备了客观性、普适性、准确性、一致性、可观察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方法论体系。 有利的时代精神 科学的发展是特定的社会阶段和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对心理学发展史的理解必须考虑这一学科进化的背景,考虑学科中的流行观念和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时代精神或时代的思想氛围”(Schultz&Schultz,2007)。近几个世纪的多数哲学思潮、时代精神都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 唯科学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自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开始,天文、数学、物理、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科学取 代宗教成为最为突出的理智的权威,成为文明世界的世界观的定义者、审判者和护卫者”(Richard,2007)。唯科学主义随之诞生,它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其他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主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具有争议的学科,采取自然科学的定位是明智的选择。 从物理属性来阐释人性的机械主义人性观也随着科学革命而盛行。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机械化,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在机械主义人性观和机械化社会的影响下,主流心理学走自然科学的道路,是符合社会思潮和需求的。 19世纪开始流行的实证主义崇尚理性,强调经验,提出科学研究必须采用假设、演绎、验证和数学方法,以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这些思想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通过这些主张,实证主义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权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氛围。 经验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自然科学正是通过经验性研究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否认经验的可靠性,也就贬低了科学的价值。在两种哲学思想的交锋中,经验主义自13世纪开始占据上风,直至今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工业文明由理性文化主导,这与自然科学的理性前提是一致的。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基本活动都体现了理性精神,这一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创造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文化氛围。 除了刚提到的唯科学主义、机械主义人性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文化之外,西方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联想主义、客观主义、身心交感论、物理主义、操作主义,以及达尔文主义等哲学思潮,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吸引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相比较之下,人文取向的思潮,如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则影响力较小。 4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 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具有较多的实践性优势。这些优势即吸引了主流心理学,也成功地推动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的性质 从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机械性、普便性、同质性和易操作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自然科学家能够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进行重复验证。因此,自然科学易于积累、比较和评判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发展性、异质性、历史性、文化性、伦理性和不稳定性,操作性也较差。人文社会学者很难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很多人文社会现象随着历史推移而变化或消失;伦理性原则束缚了对研究对象的控制:社会现象、文化和人类个体较难被操作化研究。 从研究对象与外界联系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孤立的,较容易确定因果联系。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处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交互错杂的关系当中,较难寻找到规律。因此,主流心理学偏重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品性的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法有固定的程序,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较明确的结论。因此它也赢得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在《四十项改变心理学的研究》一书里,40项心理学研究中,有28项采用了实验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总结性研究和思辨方法全部加起来,才占了12项研究(Hock,2004)。 自然科学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以求客观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主流心理学追随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化趋势,以对其重要思想进行严密的阐述(Thurstone,1986)。数学方法的引用为心理学带来“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推理工具和逻辑证明工具”(陈宏,2006)。相比之下,人文取向的研究则较少采用数学量化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时,其定性的标准又多为主观,难以确定。结果就造成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难出成果,却更容易产生理论分歧。 另外,技术、设备的应用帮助自然科学家更好地观察、测量和控制研究对象。主流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类似的技术和设备:从记忆鼓、棒框仪、闪光融合器到迷津、斯金纳箱、测谎仪,再到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技术等;近年来还出现了计算机化的研究趋势。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自然科学成果产出稳定,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较难应用技术、设施来辅助研究,故显步履艰难。 研究成果的物质转化 自然科学与物质进步直接相联系,多数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到工业生产、生活消费当中,社会贡献是外显的。在实际运作当中,自然科学研究往往和农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联系在一起,以研究成果换取资金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则更多是非物质和隐性的,不直接贡献于物质资料,较难投入商业运作,只能应用到政府、管理、学术界、艺术等有限领域,获得的资金、政策支持也比较少。 社会认可度 自然科学研究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为社会作出显而易见的物质贡献,因此比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更多的社会重视。从社会心态来看,由于自然科学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大众缺乏专业知识对自然科学进行批判。而人文社会科学贴近现实生活,大众经常凭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批判,因此,它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不如自然科学。 5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的促进 科学的发展受社会需求的推动。“科学已经有意识地并直接地指向具体的领域,而且这些具体领域的选择已经越来越不由科学家决定了……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受科学以外的机关或团体――工业和政府部门所组织起来的研究机关或团体所控制”(Mason,2005)。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历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信息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对心理学的需求,更多表现在物质建设的层面。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军事、科学等领域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等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发展。 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是由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提出来的。主流心理学回应自然科学的需要,强调人的机械性和生物性,先天地与自然科学联系到了一起。为了解决狗的腺体分泌遭遇干扰的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转向了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行为主义建立在条件反射原理上,与生理学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1903年法国政府对智障儿童的关注,1905-1913年欧洲向美国的大规模移民,1917年美国加入一战时大量征兵,都需要检验人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Gregory,2006),有力地推动了心理测量运动。现代社会的多个领域――教育、医学、企业、行政、学术研究等,都大量应用测量技术对人的心理进行评估。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大量涌入美国的移民需要接受训练,以适应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需要被调和,以巩固统一的国家观念;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培训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使得强调行为塑造、社会控制的行为主义被广泛应用,占据心理学统治地位长达几十年。 二战后,战争的推动、计算机与航天科技的发展,都要求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随着西方国家从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车文博,2007)。 纵观历史,心理学独立之时,正是工业化、社会化生产蓬勃发展及社会制度完善的时期。工业社会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目标,而非人文的、精神的关怀。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中,“心理学服务于这些机器的设计,使得机器最大程度地符合人的能力和特征,同时确保人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机器”(Denis,2007)。国际竞争造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倾向:“工业不大发达的国家总是在大力开展工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则把大部分拨款用在军事科学研究方面”(Mason,2005)。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迎合了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需要。 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开始挑战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为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开拓了空间。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将更加重视自身文化性、精神性的存在。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也会随之发展。 6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研究者的学术偏好 库恩指出,科学中的一些决定并不是出于逻辑思考。而是基于个人的喜好、价值、政治信念和科学共同体中的共识(Kashdan&Steger,2004)。Karl Lashley和Gregory Kimble分别提出,心理学家的学术取向更多是出于性情和世界观,而不是理性思考(Hergenhagnn,2004)。Lashley把心理学家划分为柔性思想和刚性思想两种,以此解释了他们选择不同学术取向的原因:“这些纯粹是由性情决定的。是基于性情而不是理性的选择”(Lashley,1923)。Kimble选取APA成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不同分会的APA成员、不同学术水平的人士分别倾向于不同的学科取向(Kimble,1984)。 主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学术队伍组成的影响。在心理学早期的学术队伍中,大批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如冯特、铁钦纳、詹姆士、高尔顿、卡特尔、麦独孤和伍德沃斯等,都是从医学、生理学或物理学转向心理研究的。在心理学研究中,他们把大量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成果带入了主流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主流心理学也大量吸收了生理学、医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人员。即使在今天。很多大学都鼓励有医学、数学或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报考心理学。接受自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人文社会取向的研究者,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方向的偏倚。 研究者的顾虑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成为了无数研究者的梦想。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学诞生艰难,科学地位不巩固,以至于研究者对心理学的合法性缺乏自信心。由于心理现象的主观性和内隐性,早在17世纪,伽利略就指出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由于心理现象在过去不能被实证研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拒绝把心理学列入科学的名单。由于不能采用量化研究,康德也认为心理学无法成为科学。心理学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至今仍在争辩当中;近20年还出现了关于心理学合法性的危机论。 根据流行的英美科学体系,只有自然科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学科只能勉强算是科学,而人文研究则只是“学科”,不是科学。因此,为了确立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多数心理学家选择了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取向。很多心理学家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心存顾虑,于是尽力遵循自然科学方法论:“以方法中心为根基的正统观念鼓励科学家保持‘安全、明智、稳妥一(马斯洛,1987)。 哲学式的思辨成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大忌。Teo指出,“在20世纪,对哲学式思辨的指责成了对心理学家的死刑宣判”;在建立自己理论的时候,冯特、华生、斯金纳和乔姆斯基纷纷批评前人对哲学思辨方法的依赖(Teo,2008)。为了避免哲学化之嫌,华生否认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将心理现象还原为肌肉活动和腺体分泌的物理、化学现象。在斯金纳的激进学说中,理论研究甚至被完全抛弃(Hergenhagnn,2004)。主流心理学家服从自然科学的权威,忽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造成了自然科学化的取向。 7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早期的自然科学取向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复杂的属性:物质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并存。这四个范畴之间有依存性和时间性的递进关系:在依存性上,序列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由前者演进而来。在时间上,存在无机物、有机生命、社会、意识先后发生的时间关系。由于这四种属性中占据前位的相对客观、机械、静止和外显,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容易。这就决定了学科自下而上的发展规律。学术研究从基础性的对象开始,这样不仅有利于进行根源性的探索发现,也有利于知识在由低到高的层次上积累和发展。另外,这种研究顺序也符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从而顺应了社会需求。 由于人类机械性与主观能动性、生物遗传与社会文化影响、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心理研究面临很大困难。刚诞生不久的心理学不具备完善的方法论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展开全面研究,只能从低级的心理现象入手。所以,机械性和生物性的心理现象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 未来的整合趋势 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尽管是明智之举,但是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理论和方法通过忽视不能被数量化的现象来获得流行”fLalvor,2003)。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机械性到能动性,生物性到社会性、精神性,静止到动态,外显到内隐,由片面研究到整体研究,决定范畴到自由王国,功利追求到审美追求,从服务经济到以人为本,从关注人的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当心理学逐步成熟时,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进行整合。Henriques指出,心理学面临的困难是整合关于人的不同层面的知识的困难,并且提出了一个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树形知识结构(由四个维度:物质、生命、思维和文化组成),来整合知识系统,从而解决心理学分裂的问题()。 洪晓楠从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了科学与人文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科学只是揭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维度或几个维度,……人对世界的把握并不仅仅限于科学认知,意义的追问和探求总是多向度的,这就需人文的探索和揭示来完成。只有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整合,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洪晓楠,2008)。主流心理学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忽略了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维度,是不足以穷尽心理现象的丰富内涵的。一个更为宏观、整合的范式才可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8结语――个宏观的范式 由于以上原因,主流心理学在发展初期走自然科学化的道路,有其必要的学科建设意义。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观察到逐渐上升的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以及其相应的理论思考的不满”()。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被批评为“解答问题的方法论与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不匹配”(Toomela,2007)。心理学中有很多问题并非经验性问题,而是关于意义、理解、道德、文化等宏观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因果关系的描述上(Stam,2006),自然科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是由哲学规定的,并且在提出假设、建构理论和解读数据的时候,哲学思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哲学思辨不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禁忌。 心理现象的复杂属性要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取向的结合,和客观试验与主观经验研究模式的结合”(燕国材,2007)。随著心理学走向成熟,从机械、片面、静止的研究向生态、整体和能动方向发展,它提出了对宏观范式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将使人们强调自身的文化性、精神性存在,也将呼吁心理学展现更多人文关怀。 近几十年来理论心理学、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人文主义心理学。但是唯科学主义势力余波仍在,尤其在中国,摆脱唯科学主义思想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范岱年,2006)。实证主义也依然拥有较大影响力。心理学界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心理学家们应该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根本依据来决定研究取向,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大学科技论文2000字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5. 科学技术论文2000字(2)

研究自然灾害论文

【题名】: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灾害学论文(NingXiaZiRanZaiHaiJiZaiQingFenXiZaiHaiXueLunWen)【关键词】:宁夏 自然灾害 灾情分析【keywords】:NingXia ZiRanZaiHai ZaiQingFenXi【作者】:梁旭 史培军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灾害学(ZaiHaiXue)【国际标准刊号】:1000-811X 【国内统一刊号】:61-1097【作者单位】:不详(BuXiang)【分类号】:X43 【页码】:-55-59 【出版年】: 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梁旭 史培军1990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及灾情分析 - 灾害学 - 陈洪玲 邹明华北地区主要农业灾害及灾情分析 - 自然灾害学报 - 郑景云 徐兆生对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分析 - 减灾与发展 - 朱晓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对策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孙广忠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张兰生 史培军自然灾害综合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灾害学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绝对灾情分级模型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 于庆东 沈荣芳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 - 自然灾害学报 - 杨仕升河南省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建立减灾战略体系构想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王文楷 张继红东北地区自然灾害组合类型分析及灾害区划 - 东北水利水电 - 孙长平 董蕴辉青海省自然灾害灾情与特征分析 - 高原地震 - 伏洋 李凤霞 郭广 颜亮东中国自然灾害与灾情 - 地理教育 - 无一种考虑地域经济差异的自然灾害灾情分级方法及应用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杨仕升西夏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 - 宁夏史志 - 李新贵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 索引序列
  • 自然美研究论文
  • 自然美学论文
  • 自然植被蕴含的审美价值研究论文
  • 自然可学研究论文
  • 研究自然灾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