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写的论文

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写的论文

发布时间:

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写的论文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歪歪爱学习 同学的回答很好,我补充几点要写好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围绕“问题”来写。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需要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给出分析问题的思路,最后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目前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给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或者解决思路。另外,论文的重点要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上,要分析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主要难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可以解决的,以及如何解决这问题。 那么回头来说说所谓的借鉴。要提出“问题”需要仔细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从文献中了解你的研究方向中存在什么样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归纳,这就是文章第一部分 Introdcutoin 的内容。这一部分会存在很多参考文献的引用,那么什么样的算引用借鉴,什么样的算抄袭呢?一般来说,超过 30%的内容一致那么被判定为抄袭。所以,需要你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将文献的内容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你的理解表达出来。这里强调要用自己的语言,不一定要求你的表达足够精确,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 另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中的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在这句话的后面用编号标明文献的出处,并将这篇文献的作者,文章标题,发表的期刊名,期刊号,年份等信息列在最后的参考文献里。 做到以上的内容,就能写出一篇好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

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

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

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

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你可以按照下面的介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您现在的位置:作文 >; 写作指导 >; 写作方法 >;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辽阔的天地间,生命是一串陌生的脚印,从生走到死,渐行渐远。

千百年后,也许有一片白云会记得你,有一段文字会记载你,有一个人会念到你,有一幅景致会收藏你。但你自己呢?已然湮灭,因为你早就踏着岁月的长路永远走失。

大概此刻你还不知人生的意义,因为你正在活着,你还不懂得珍惜,你觉得时光还很漫长,一切都没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确实,太多平常的日子淡而无味,总是盼着盼着,期待生活能缔造出令人惊喜的情节,而你恰好从中走过。

于是你在憧憬的沙滩上昼夜徘徊,无奈地把一行行寂寥无垠的诗句洒向了微醺的风中。你需要知音——他懂你,从心到肺,从头到脚,从往昔到未来,从春到秋,从小到大……你就这么企图着,像一只不愿起飞的鸟,遥眺对岸,望眼欲穿。

其实你该学会放弃,而独自去飞,不该拘宥一朝一夕、一枝一叶。( 文章阅读网: )

这个缤纷又幽静的世界,有时比你想象的还大,有时比你构思的还窄,这决定于你的心胸、视野和情怀。

生命并不是一个片段的涟漪,更不是一个刹那的误会。

当生命被困苦的岁月拖入思辨的沼泽时,你要学会静待黎明,静待阳光,静待风吹雨打之后安详的晾晒。

潮汐退却之后,别再犹豫,给自己一份勇气,助跑人生,直至翱翔。

年轮从来就不是平铺的纹脉,而是螺旋向上的攀升。

人生的质量,在于生命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幅宽和高度。走过岁月,也就走过了自己。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

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

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

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

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

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有个怪现象,就是孩子平时说假话,要被批评,而在作文中写假话,是被允许的。老师明知作文里说的是假话,但也欣然地接受了,并且还会给予一个高分。

这等于培养和鼓励学生说假话。著名学者摩罗有句话:你讲话的态度就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你讲话是虚假的,那么,你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虚假的。

这就是说,作文中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也是个做人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文规定,写作文要 *** 话,不写假话。

我们当老师的还有理由违背吗?不能。难道孩子不在作文里写假话就写不出好作文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如此,责任多半在老师。在此本人深有感触。

案例:2011年12月,贵州省第三届《当代教育》“艺义丰”杯小学生作文竞赛颁奖揭晓,我辅导的四年级(2)班雷子云同学作文《没妈的孩子》获二等奖。看了编委的修改和评委老师的综述。

我感触颇深,喜、愧参半。我为了指导成功,力求完美,于是在作文指导中加入了我的“老成”。

全文2000字。标题《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编委把标题改为:《没妈的孩子》。开头段:“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听到那动人的歌声,我思绪万千:我就是那没妈的孩子,我就是那一根孤独的小草!我多么希望自己是妈妈怀抱中的宝呀!编委把开头段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多么希望成为妈妈怀抱中的宝呀!中间段1800余字,是雷子云同学三天时间写出的草稿,事例真实,生动感人。

而写作思路布局,结构安排等都由老师完成。老师修改语病,根据材料反复剪裁、拼装、调整而成。

结尾段:有一首歌写得真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幸福之花处处开遍,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少了妈妈的爱,但我感受到人间处处有关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孤独的小草在人间处处关爱里变成了一块宝,幸福享不了!”编委把结尾段也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但我有爷爷奶奶和弟弟。编委老师的三处大的删减,改得多简洁呀!我受益匪浅。

我为了结构完美,反复修改词句,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运用歌曲开头和结尾,想以此来打动评委获得成功才如此这般成人化,多出那些空话、套话、假话的大道理。中间段虽然编委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完成这种长篇大作的思路布局调整的。

真花了我的不少心思,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有些字、词、句都是我这位指导老师的“功”与“过”。

通过此次指导小学生作文,我想起了一言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的真正含义与道理。

《当代教育》评委林盛青老师也在书中与本届参赛作文指导老师作了一个笔谈:多一点童心,少一点老成“……获奖固然是好事,但获奖如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未必就是好事。老实说,我对本届作文竞赛获奖的一些篇目,是持保留意见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些文章中,我很少看到童心,很少读到童趣。不少篇目成人化的痕迹特别重,结构、行文都显得太老成,近乎于完美。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小学生真有那种对结构,对文字,对主题,对表达驾轻就熟的能力吗?对社会,对生活,学生们真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何认识吗?我武断地认为,不可能。即便是六年级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应该是在社会的层面上。

……我这样说不是对获奖作文进行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加给学生,不要让学生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与事,更不要代替学生操刀动手。小学生的写作,贵在真实。

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童心和童趣。试想,如果十一二岁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大主题,大结构,大叙事,那还叫小学生作文吗?不少参赛作文没有童真童趣,只有的是老成。

这成了一种非常不良的文风和学风的问题。参赛作文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在老师。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那么功利,就不会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可以获得一时的名利,一时的风光,但是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所以,对于那样的作文指导方式,我坚决反对。从那些存在着拔苗助长现象的作文里,我感到问题十分严重了,是该让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林老师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受益匪浅。我们许多指导老师都在做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错事。

其实我们当指导老师的心中是最明白不过的了:没有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反复修改,怎能达到优秀等级的作文呢?原稿怎能参赛呢?不显得老师的不尽力吗?不得已而为之呀!其实适当修枝润色也是应该的,但要考虑怎样才能保留原汁原味才更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实的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一篇有着童心、童趣,哪怕表达不怎么准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毛病,但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那就是好作文。

对于如何评判小学生作文的“好”与“不好”,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想借用美术教学中一个经典例子来表明我的观点。

例子说的是老师。

你在电话里询问思辨性作文的写法,我用这个邮件简要回复你,供你参考。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我曾跟你妈妈说:“作文就像指导青年医生针灸一样,不是教会的,一定要靠自己感悟。”希望这个邮件,能对你有所启发。

硕士论文在写作时,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像提前准备好资料,再查看一下写作技巧,这样来写作硕士论文才能避免多次大改,如果你做好了以上的准备,那么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及一些写作技巧吧! 一、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虽然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但是一定考虑是否可以做到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注意不要题目选的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热点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学科交叉或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等。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收集(或者叫"文献检索")并细读相关的研究资料与理论依据。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查找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与核心问题。 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最后得到"脱离主题"的结果。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方法。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论文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上衔接关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设计论文框架,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引用、修改、增减),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自成一体,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有时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基础专业知识(例如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资料或材料或拜访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还对时间要作出安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就可能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或调整选题。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花费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很多。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时作者一定要舍得"割爱",割舍那些用不上的材料。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但也要注意选题范围太小的问题。 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 二、硕士论文怎么写? 硕士论文写作可以分为两段:一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 ,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 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 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 要简练不要冗长, 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 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二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 ,以免走弯路 ,做无效劳动。 在写作过程中 ,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 ,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 3~5 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 (1)论文摘要。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 ,不要简单浓缩全文,更不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摘要是论文的 "窗口",一定要认真对待,字斟句酌。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 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 外文摘要现在大都搞得比较马虎, 这里有外文水平的问题, 但主要是不认真。 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 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欲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 3~4 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一般在一千字左右。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 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也是个通病。要注意的是,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 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 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 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 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 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参考文献目录也是判断一个学生论文质量的 "窗口". (6)后记。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 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 论文的指导教师, 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 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即使是有写作经验的学生 ,往往也要精心修改 , 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 论文一定要由导师审定后方可打印。 写作时要注意不能前松后紧, 草率收兵。 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三 "感",即理论感、现实感、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就是说,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四、关于答辩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 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 在答辩过程中, 研究生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 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 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 "备忘录 ".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要认真做好记录。 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 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 ,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 切忌长篇大论, 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撰写学位论文要严肃认真。这里 ,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学贵有恒。恒即恒心 ,是持志的一种表现。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途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记住孔子的一段话: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就是说,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 我们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 锲而不舍。 第二、学贵专一。所谓 "专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一是指治学必须注意专精。董仲舒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 "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莫成。"就是说,求学做事和须注意力集中。我们搞科学研究也应当这样。 第三、学贵于勤。就是说,学习态度要端正,要勤奋。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应当记住韩愈的《进学解》中的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就是说,作为一个学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宝贵的。 三、硕士论文写作实用技巧 第一,你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 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 由于目前研究不足, 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 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 可以说在理论上, 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 所以你去做, 就有理论价值了。 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 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以上就是"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写作方法和技巧介绍)"的全部介绍,希望对了解硕士论文写作方法上有所帮助。

论文研究方法思辨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如在物理学领域,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研究方法在选择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来说,实验物理首先要考虑的是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获得相关数据后再借助数学方法、统计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再分析数据,通过模型法、比较法等来提出一个科学结论.而理论物理则通常是建立假说,设计模型,然后通过动手实验、理想实验来验证假说.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会大量用到形象思维、直觉或灵感等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方法等.再如在社会学的具体实践研究中,通常会用到抽样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来进行相关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分类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借助数学方法推出模型或者得出实质哇的结论.外语研究当中,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而相应采取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侧重.在语言系统研究中多采用演绎法、推理法;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面多用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做定性研究、比较研究或描述性研究.哲学研究则是采用抽象与具体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的方法和比较法等.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如下: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思辨研究的论文

一切论文尽在 site: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里的“析”“理”两字非常重要。“析”本意是用斧子去砍木头;“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为“纹理,条理,道理”。物一则无文,有时候,分析问题就如同顺着纹理砍木头。在这里,“析”是方法,是手段,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条分缕析,游刃有余;“理”是中心,是根本,理屈词穷,理直则气壮,顺理则成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理”出“理”来。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硕士毕业论文

多数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人,都有过写作数千字文章的经验。而从写作数千字的文章到写作二三万字的硕士论文,中间隔着一道较为艰难的“坎”。一旦顺利地跃过这道坎,会有一种登上一个较高的山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此前写作的文章,第一是字数有限,在结构和逻辑的把握上较为容易;第二是文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本科毕业时写作的论文可能是最大的,一般谈一个较小的话题,可以重复已有的研究成果,只要把基本知识以自己的语言叙述清楚,就算合格了。日常工作中写的文章,无非是工作总结、学习体会和文秘类的东西;即使尝试过文学作品的创作,无限自由的文学遐想与科学的论文写作,距离是很大的。对于多数硕士论文作者来说,都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不仅长度,而且文章的性质也与自己经验中的完全不同,它要求学术性和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如果在硕士论文写作方面下一定的功夫,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步骤和规范,论文成功了,这是一个人在学业上的一次飞跃,一定要把握住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写论文这一最为关键的环节。

严格地说,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但是这后面的“五新”大大限制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这是由于作者多数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也缺乏深厚的知识积累,难以把握;同时,二三万字这个条件也对选题有很大的制约,如果题目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所以,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需要有思想准备。在我国,多数中文学术资料目前没有上网,需要手工查找,因而这个步骤中查找中文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拉丁文资料,特别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方便条件,相对好查询。但是不少资料即使找到了目录,真正能够阅读到,仍需要作者不懈的努力。

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例如研究“人”作为大众媒体信息的接受者其接受信息时的状况,这种研究取向就决定了研究本身要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论文的规模较孝给予作者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联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框架还不是厚厚的论文,看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又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这时修改论文结构比写完后修改要轻松、容易得多,时间也较为宽余,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逻辑学或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所有几个步骤构成很多两个部分吧

思辨思辨阅读研究素养论文

首先,写文章论述问题,一定要自己动脑动手,毛主席不让人代笔,说那是剥夺他的发言权,钳制他的思想。其次,问题本身有问题,辨析“没有”意指“应该有”,其“思辨”“逻辑”:人家有疯人咬狗,我们也一定会有;人家有弃老不养,我们也一定会有。谁让人家是人,我们也是人?接下来先“辨析”,“思辨”的涵义是什么?“哲学”是什么?从汉译移入的“思辨”、“哲学”的概念、理论考察,从“思辨”、“哲学”在其发源地与创造者的现实际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简单说:“思辨”,就是用脑子里的预存的办法去简化现实际或非现实际或现实际加非现实际的问题。“哲学”,目标、工具、方法、结论:通过“思辨”以一论多、以偏知全,进而不断创造新的唯一的永恒的绝对的放诸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来解释说明一切。最后还得细看《论语》文本本身,看看究竟那个字是不现实际、非现实际、反现实际、悖现实际的。做结论,要有可靠的证据。不得不说,五百汉字学出来,基本不可能是论证,只能勉强算论断,断,武断的断。另外还要记住,论有易,说无难。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

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

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

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

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你可以按照下面的介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您现在的位置:作文 >; 写作指导 >; 写作方法 >;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辽阔的天地间,生命是一串陌生的脚印,从生走到死,渐行渐远。

千百年后,也许有一片白云会记得你,有一段文字会记载你,有一个人会念到你,有一幅景致会收藏你。但你自己呢?已然湮灭,因为你早就踏着岁月的长路永远走失。

大概此刻你还不知人生的意义,因为你正在活着,你还不懂得珍惜,你觉得时光还很漫长,一切都没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确实,太多平常的日子淡而无味,总是盼着盼着,期待生活能缔造出令人惊喜的情节,而你恰好从中走过。

于是你在憧憬的沙滩上昼夜徘徊,无奈地把一行行寂寥无垠的诗句洒向了微醺的风中。你需要知音——他懂你,从心到肺,从头到脚,从往昔到未来,从春到秋,从小到大……你就这么企图着,像一只不愿起飞的鸟,遥眺对岸,望眼欲穿。

其实你该学会放弃,而独自去飞,不该拘宥一朝一夕、一枝一叶。( 文章阅读网: )

这个缤纷又幽静的世界,有时比你想象的还大,有时比你构思的还窄,这决定于你的心胸、视野和情怀。

生命并不是一个片段的涟漪,更不是一个刹那的误会。

当生命被困苦的岁月拖入思辨的沼泽时,你要学会静待黎明,静待阳光,静待风吹雨打之后安详的晾晒。

潮汐退却之后,别再犹豫,给自己一份勇气,助跑人生,直至翱翔。

年轮从来就不是平铺的纹脉,而是螺旋向上的攀升。

人生的质量,在于生命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幅宽和高度。走过岁月,也就走过了自己。

一 、题型归纳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特点:对试题材料所探讨的话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从矛盾的对立面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1.二元矛盾型。所谓二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两个对立的观点。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材料的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的,而第二部分则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2.多元矛盾型。所谓多元矛盾型,就是试题材料对所探讨的话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多个观点,这些观点或呈并列关系,或呈对比关系,或呈互补关系。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对规则的讨论,试题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只是说:“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只说争论而不表明写作倾向,让试题在思辨中又充满了开放。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全国新课标卷命题的高频题型,同时也是其他各省(市)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三种写法。

【标杆金题】

(2017年仿真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所谓有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写作中,“辨”要由“辩”体现出来。

近几年高考作文基本上是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

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难以写好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

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

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

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

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如以“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

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

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

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有个怪现象,就是孩子平时说假话,要被批评,而在作文中写假话,是被允许的。老师明知作文里说的是假话,但也欣然地接受了,并且还会给予一个高分。

这等于培养和鼓励学生说假话。著名学者摩罗有句话:你讲话的态度就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你讲话是虚假的,那么,你对人生的态度就是虚假的。

这就是说,作文中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也是个做人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文规定,写作文要 *** 话,不写假话。

我们当老师的还有理由违背吗?不能。难道孩子不在作文里写假话就写不出好作文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如此,责任多半在老师。在此本人深有感触。

案例:2011年12月,贵州省第三届《当代教育》“艺义丰”杯小学生作文竞赛颁奖揭晓,我辅导的四年级(2)班雷子云同学作文《没妈的孩子》获二等奖。看了编委的修改和评委老师的综述。

我感触颇深,喜、愧参半。我为了指导成功,力求完美,于是在作文指导中加入了我的“老成”。

全文2000字。标题《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编委把标题改为:《没妈的孩子》。开头段:“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听到那动人的歌声,我思绪万千:我就是那没妈的孩子,我就是那一根孤独的小草!我多么希望自己是妈妈怀抱中的宝呀!编委把开头段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多么希望成为妈妈怀抱中的宝呀!中间段1800余字,是雷子云同学三天时间写出的草稿,事例真实,生动感人。

而写作思路布局,结构安排等都由老师完成。老师修改语病,根据材料反复剪裁、拼装、调整而成。

结尾段:有一首歌写得真好!“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幸福之花处处开遍,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虽然少了妈妈的爱,但我感受到人间处处有关爱!“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孤独的小草在人间处处关爱里变成了一块宝,幸福享不了!”编委把结尾段也删简为一句话:我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但我有爷爷奶奶和弟弟。编委老师的三处大的删减,改得多简洁呀!我受益匪浅。

我为了结构完美,反复修改词句,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运用歌曲开头和结尾,想以此来打动评委获得成功才如此这般成人化,多出那些空话、套话、假话的大道理。中间段虽然编委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完成这种长篇大作的思路布局调整的。

真花了我的不少心思,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有些字、词、句都是我这位指导老师的“功”与“过”。

通过此次指导小学生作文,我想起了一言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的真正含义与道理。

《当代教育》评委林盛青老师也在书中与本届参赛作文指导老师作了一个笔谈:多一点童心,少一点老成“……获奖固然是好事,但获奖如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未必就是好事。老实说,我对本届作文竞赛获奖的一些篇目,是持保留意见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些文章中,我很少看到童心,很少读到童趣。不少篇目成人化的痕迹特别重,结构、行文都显得太老成,近乎于完美。

这就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小学生真有那种对结构,对文字,对主题,对表达驾轻就熟的能力吗?对社会,对生活,学生们真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何认识吗?我武断地认为,不可能。即便是六年级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应该是在社会的层面上。

……我这样说不是对获奖作文进行否定,而是提醒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加给学生,不要让学生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与事,更不要代替学生操刀动手。小学生的写作,贵在真实。

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童心和童趣。试想,如果十一二岁小学生的作文,都是大主题,大结构,大叙事,那还叫小学生作文吗?不少参赛作文没有童真童趣,只有的是老成。

这成了一种非常不良的文风和学风的问题。参赛作文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在老师。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那么功利,就不会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可以获得一时的名利,一时的风光,但是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所以,对于那样的作文指导方式,我坚决反对。从那些存在着拔苗助长现象的作文里,我感到问题十分严重了,是该让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林老师的话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受益匪浅。我们许多指导老师都在做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错事。

其实我们当指导老师的心中是最明白不过的了:没有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反复修改,怎能达到优秀等级的作文呢?原稿怎能参赛呢?不显得老师的不尽力吗?不得已而为之呀!其实适当修枝润色也是应该的,但要考虑怎样才能保留原汁原味才更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实的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一篇有着童心、童趣,哪怕表达不怎么准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毛病,但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那就是好作文。

对于如何评判小学生作文的“好”与“不好”,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想借用美术教学中一个经典例子来表明我的观点。

例子说的是老师。

你在电话里询问思辨性作文的写法,我用这个邮件简要回复你,供你参考。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高考的作文,常常要求体现思辨性。没有正确的思路,深刻的思考,丰厚的底蕴,在写作中难以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恰当的处理问题。文无定法,但有常规。那么,怎样使写作更好地突出思辨性呢?

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懂得为人之道。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遵守一些准则。比如保护自己,尊老爱幼,爱护自然,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知过即改,勤奋学习,心胸开朗,坚韧不拔,等等。青年学生虽不可能做到这些,但应该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思辨的渊源。

只有懂得了为人之道,才懂得作文之理。文如其人,就是说文章是人品的反映,所以,人们常把“道德文章”视同一体。

二、要真正懂得辩证法。

有许多知识,不管是不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该娴熟于心。比如,事物之间都存在普遍联系,不会静止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偶然可以形成必然,现象可以反映本质;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通过斗争可以使对立变成统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同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整体由局部构成,整体能够带动局部,局部可以影响整体。

这些内容,都是政治课本上的老旧知识。要经常翻阅,心领神会,用来观察、分析事物。这是思辨的根本。

三、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是通过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肯定没有人看好;文从字顺,能使读者认可;语句精辟,才能使读者赞赏。高考作文的读者,是阅卷老师,他们都具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平常语句不会引起注目,只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语句,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点触动。所以,平时要不断积累精辟的语句,阅读经典著作,能加深文化底蕴。除此以外,案头枕边放一本名言警句,随便看看。有所感触,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随手翻阅,也有补益。这是思辨的基础。

假若一周能记录一句,一年记录五十句,三年就有一百五十句。考场之上,能运用一两句,文章就会与众不同。这些别人不可代替,只有靠自己慢慢积累。

四、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高考作文常常文体不限,但一般说还是偏向议论性的文章好写些。

这种文章,开头部分的论点要正确明了;中心部分的三个左右分支论点,要引导到自己最熟悉的范畴展开,结尾部分要首尾圆合,文题照应;分支论点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把表现每一个观点的重要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头,能给读者以纲举目张的印象;有意识地使用复句证明观点,比如“如果。。如果。。那么。。”、“只有。。只有。。才能。。”这种句式,会给读者“论证严密”的感觉;提出观点以后,可以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过渡,论述结束,可以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来收束全篇;考生文章普遍以句号、逗号为主,如果用了一两个反问句,那么,一定使读者耳目一新;句子简短,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段落分得小,可以给读者灵动的感觉。

这些就是基本的技巧,是思辨的应用。

我曾跟你妈妈说:“作文就像指导青年医生针灸一样,不是教会的,一定要靠自己感悟。”希望这个邮件,能对你有所启发。

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 “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1)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是非、对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3).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4)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面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与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一、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二、研究的路径三、研究的分析方法四、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步骤五、对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再思考在我们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甚至于我们自己从事课题研究时,不禁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关研究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们探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完成论文本身的写作,还是完成一个研究过程?写论文与做研究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论文写作应该反映一个研究过程,那么研究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以我个人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中总结的一些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共享。欢迎大家参与讨论。世界上无论哪个领域都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着许多未知的规律。我们研究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规律,将之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然而理论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它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被修正,因此,就会有人对理论的前提和内容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维又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我们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就需要有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就是[1]:Facts —Theory—Speculation事实——理论——猜想上述从“事实”到“理论”,再进行“猜想”就构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既要侧重从事实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也同时在研究中要有质疑和猜想的勇气。而这一思路并不是一个终极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猜想和质疑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理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修正。上述研究的循环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认为符合科学规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演绎法(Deduction)和归纳法(Induction)。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应该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另外,从知识管理角度看研究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研究的过程也可以被理解为,将实践中的带有经验性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统规律性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才能对具体的实践产生普遍的影响。研究者除了承担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研究的结论之外,还要将这一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用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让大家去分享。不能进行传播和与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对社会进步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撰写论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和总结未知事物及其规律,对实践产生影响。我们强调,论文的写作不是想法(idea)的说明,也不仅是过程的表述。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的假设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验证某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写好论文的前提条件。研究的路径(Approaches)是我们对某事物的规律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两个路径(Approaches):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标准的度量方法,或者通过观察对现象进行描述,主要用来总结是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这种研究路径去提出理论假设,并验证理论。规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决应该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来推论事物的发展规律。研究者也会用这种路径去建立理论规范。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研究的路径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而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支持和依据;后者为理论的创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针对上述两个路径,研究过程中都存在着分析(Analytical)过程,也就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过程就需要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来支持。[2]。然而,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问题更多的是从分析技术上来区别的[3]。因为,任何的研究过程都要涉及数据的收集,而数据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们不能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立起来。在社会科学和商务的研究过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优势。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对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4]。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对用文字所表述的内容,或者其他非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则是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项研究中,往往要同时涉及到这两种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来定义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点(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来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从定义、类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来概括事物的特点;定量分析则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对其进行数值上衡量[6]。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统计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基本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离散情况等。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关度分析、多变量之间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统计检验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强调,是因为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定量结果具有某种程度的系统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影响。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优势是对理论进行验证(Theory Testing),而不是创建理论(Theory Generation)。当然,相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科学和商务研究由于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种变量的可控性被遭到质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准试验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四、文献研究法(查找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与步骤

论文写作是大学最后的一个环节,为了交上满意答卷,我们要认真对待。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论文写作方法与步骤,更多内容请关注bylw毕业论文网。

论文写作方法与步骤

一、题名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

准确得体;简短精炼;醒目。

对这三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过于笼统,题不扣文。

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少,用词需要精选,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当然不能因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对内容的恰当反映。若简短题目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时,可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

醒目

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二、内容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2、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3、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摘要的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也不要作自我评价。不要照搬小标题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

三、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到8个词为关键词。

四、引言

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如下三个要点:

1、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目的及问题陈述

2、文献评论

3、研究框架及内容说明

五、正文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

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让读者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确地评判论文的质量。

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一般要分成几个部分来描述。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一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论证清晰的论文才是好的论文。

六、结论

这一节篇幅不大,首先对整个论文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将自己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或独立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再对自己工作的进展、水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论。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

七、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的编写反映作者的学术作风。

八、后记

在后记中,主要表达对导师和其他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意。对此,仍要实事求是,过分的颂扬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一节也可用“致谢”做标题。

第一部分选题

选题,简单的说就是确定自己科研的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选题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而且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l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l论文题目的选择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考虑将来论文题目的大体方向和范围,在自己课程学习、广泛阅读和资料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具体的题目。

尽量选择应用型题目

通常人们对应用性研究的定义是比较模糊的,一般它泛指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常将应用型研究分成理论的应用和计量应用,当然实际中,往往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论文在进行分析时,将理论和计量应用融为一体。我们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作为论文的题目。

宜小题大作

论文的好坏,关键要看作者是如何在论文中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这需要作者能够清楚定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

第二部分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

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文献综述,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便寥寥数语、一掠而过。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

3、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4、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5、可能的创新之处

6、已有的研究基础

7、主要参考文献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企业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如何优化则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领导者人际关系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

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1、文献综述的格式(包含四部分)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主题: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总结:对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参考文献: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3)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6)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注意事项

①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

②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③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④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第四部分毕业论文的写

论文的基本组成部分:

题名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

通过考察学生的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反映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科学能力,对所研究的论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写好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从论文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

论文的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论文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分寸恰当。

(二)论文写作——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会写论文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论文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论文腹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论文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

不会写论文的人相反。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写几下就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儿找材料,忽儿查数据,忽儿补实验。忽儿撕掉一页,忽儿抄上几句。忽儿哀声叹气,搔头摸耳,咬笔杆,踱方步。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准备状况的不同,这是很多初写论文的人意识不到的。写论文的良好准备应该有三个阶段。

1.论文写作——近期(写时)准备

是指实验结束后到着手写作论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应该收齐材料,处理好数据,制备好图表,完成统计处理。然后打好论文腹稿,列出论文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与指导者和合作者讨论,取得共识。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其中“打腹稿”是写论文的关键阶段。这时应将所有工作和数据通盘考虑,全局在胸。这就像战斗打响前的运筹帷帽一样,是作者脑力劳动最紧张的时刻。

2.论文写作——中期(做时)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不是做完实验后才开始考虑写论文的,而是在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都考虑着写论文。论文“题目”和“引言”是论证时各种思考的凝炼。“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时形成的,写论文时只要如实叙述就可以了。“实验结果”是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阶段归纳、资料整理等过程中不断积累、整理而来的。“讨论”是综合平时的思考,同周围人员经常讨论商量,查阅和分析文献等过程后最后归纳而成的,是将平时思考过的众多问题集中几个主要观点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结论”则只须将最终结果归纳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会写论文的人,是在做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然形成着最后的论文。这整个过程就是论文的中期准备。可见,中期准备以论文题目之始为始,以题目之终为终。题目结束之日,也就是论文中期准备完成之时。

3.论文写作——远期(学时)准备

如果只是着力于做好论文近期准备和中期准备,往往还不能写出上乘的论文,这就要看论文作者的远期准备,也就是学习阶段的基础准备了。这种准备是指对研究动态的掌握,专业基础的积累和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分析综合等各方面能力的总体水平。这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终生积累训练而就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了。这些平时积累的功夫,决定着作者论文的写作水平,而论文写作水平又影响着论文的传播。这种能力不是临用时提得高的,而是要作者从年轻时就下苦功的。

(三)论文写作——审稿与修改

一气呵成写好论文稿件后,是要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不仅自己应该反复锤炼,还应请有关人员提意见,最后还要通过编辑部请相关专家审阅。论文修改时凡是属于写作规格和篇幅方面的问题应按刊物规定的要求修改。作为论文作者,自己辛勤努力取得的实验数据当然十分珍惜,总希望在论文中尽量表达。但论文审稿者旁观者清,往往提出一些合并或删除的意见。这时作者应该冷静考虑,该列入论文的列入,不必列入的不要列入。写论文只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领导标新”地开出“二月花”。

论文审稿者也常会对所论观点提出意见。这是需要认真推敲决定是否采纳修改的。论文作者毕竟对自己的工作己有过长期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观点。应该说这些观点是有相当根据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解释,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有时论文作者自己局处一隅,想法越来越钻牛角尖。论文审稿人从更高的角度宏观审视,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立论和观点中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论文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意见的实质,调整思路,反复推敲,决定取舍。既不固执己见,也不曲意迎合。抱着探讨真理的态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论文通过审稿,有些意见不大,稍事修改即可发表。有些要有较大的改动才能发表。有的论文甚至认为基本事实不可靠或基本观点有误而无法发表。论文作者应冷静分析这些意见,妥善处理。一切都应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自己确认结果和观点无误,那么可以在论文退稿后改投他刊。同一时候是不能一稿二投的。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 索引序列
  • 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写的论文
  • 论文研究方法思辨法
  • 思辨研究的论文
  • 思辨思辨阅读研究素养论文
  • 论文写作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