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草药对鱼病防治的研究论文

中草药对鱼病防治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草药对鱼病防治的研究论文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概述萧峰西南大学11111111111 1111111摘要: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价廉、绿色、环保、无残留等优点,符合无公害养殖要求。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渔用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草药、无公害养殖、发展前景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恶化,渔业资源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此外,水产养殖业也存在水体污染与滥用各种渔药与添加剂等情况,因而环境保护与鱼产品安全成为捆饶人类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国际法院法官所说:“通观历史,人类由于经济的或其他的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由于我们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一欠考虑和未减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的危险,可持续发展概念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中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3,水产养殖量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的2/3,2002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4570万吨,养殖量达2600多万吨,且养殖方式趋向于集约化、现代化,但是伴随经济腾飞的同时,各种弊病也接踵而至,如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鳜鱼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超标等等问题的出现,让人们更重视食品的安全,自身的健康,不仅如此,抗生素等药物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如1998年和1999年的中国出口日本的部分鳗鱼因药物残留超标而被退货,2002年中国出口给欧盟的小龙虾因检出氯霉素而被退货。水产品被拒事例既给国家带来了经济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水产品的国际形象。1、 中草药的发展随着绿色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重点,在养殖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具有许多化学物质不能媲美的优点,既能改善水体环境,提高药效,控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将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总草药的有效成分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重要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草药是指民间所应用的药物,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环保的绿色药物,其来源广,成本低,同时其疗效慢,作用时间长。中草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一种中草药中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一般来说,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这些成分可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急能力,降低饲料系数,改善水产品品质。根据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表明,黄颡鱼在在食用了中草药添加剂后,不仅增重效果明显,而且经济效益高,尤其是当党参,甘草等回味中草药的组成,不仅增重比例高出饲料系数降低了.,蛋白质效率也提高了。增重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初始重*100%饲料系数=饲料摄食量/净增重蛋白质效率=(试验终末重—初始重)/(总投饲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100%而且益气补血,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中草药提取于自然并保存了其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质,已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低残留、毒副作用小、多功能性、能全面调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兼具营养物质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其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是多糖、有机酸、疳类,生物碱及其一些挥发性物质,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肌体的免役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多糖具有刺激网状内及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再生,增加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从细胞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映能力,有机酸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疳类可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增加体细胞的数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合成,黄酮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起RNA的合成。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黄芪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菌的繁殖能力。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制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促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起正常为止,即时于亢进的状态,同时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低至最低水平,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低至生态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的多功能性的独特表现之一,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的作用,又有对这一器官起抑制作用的成分,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二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防治水产养殖疾病的几种常用的中草药大黄。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本品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作用。用于烂鳃病、出血病及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全池泼洒,常用量为~,临用前,先将池水需用的大黄量,用的氨水按1∶20比例,在室温浸泡下经12~24小时,取药液均匀洒入水中,可有效防治鱼粘细菌病。本品与硫酸铜合用,即大黄1~与浓度的硫酸铜联用,可提高疗效。内服,5~10克/公斤体重鱼,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连用7天,再泼洒硫酸铜(),对草鱼出血病效佳。也可按每公斤鱼重用大黄、克黄柏、1克黄芩、5克食盐与饵料混匀制成药饵投喂, 每天1次,连服3天。此外,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也可用大黄治疗,有一定效果。 大蒜。为百合科、葱属植物,以鳞茎入药,具特异的辛辣味和蒜臭,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类。大蒜素具有广谱抑菌止痢、驱虫及健胃作用,常用于防治鱼类肠类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大蒜~1公斤拦入饲料中投喂,6天为一疗程,若加入等量食盐,可提高其作用,用于防治烂腮病、肠炎病;取大蒜晒干加水煎汁,以 10~30ppm浓度浸洗鱼体1小时,可杀死锚头鳋,防治鲤鱼竖鳞病。.地锦草。红茎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折断茎杆后有乳白色奶汁状液体流出。地锦草含黄酮类化合物及没食子酸,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宽,并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主治鱼类肠炎、烂腮病。使用方法:每100公斤鱼用干地锦草500克(或鲜地锦草2000~2500克)煮汁,连渣拦入饵料中投喂,一日二次,3天为一疗程。 在投药前,用20ppm石灰乳全池泼洒,疗效更佳。.水菖蒲。名水敛草、石菖蒲、石蜈蚣、 白菖蒲,系多年生草本。 本品含芳香挥发油~,油中主要为油辛醇、细辛酸、甲基丁香酚、倍丰萜烯类等,含有非结晶性苦味。可防治肠炎、赤皮、烂腮、水霉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切碎的菖蒲4~5公斤,用蓖麻叶4~5公斤,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树叶上,扎成 2~3捆,放置于食场及上风口进水处, 浸没在水中,每天翻动一次,促使其腐烂。每亩水深1米的水体用菖蒲~公斤,加食盐~1公斤,全池遍洒,可治愈水霉病。.苦楝。名楝树,为楝科落叶乔木,高15~20米。喜野生于田野、林边等处,本品含川楝树、生物碱、岩藻糖、萘酚等,有杀虫、杀菌作用,用于防治寄生虫性鳃病,以及锚头鳋、中华鳋、毛细线虫、车轮虫、隐鞭虫病等。使用方法:每亩水深1米用马尾松、苦楝树叶、皮或果各10~公斤,切碎熬汁成12~25公斤,全池遍洒,每日一次,连用2~3天。 取苦楝树枝叶30~40公斤,直接在池中堆沤,5~7天后捞出残渣,能有效防治上述各病。3. 6.五倍子。又名倍子、百药煎、百虫仓等,为漆科植物盐肤本的叶上的干燥虫瘿, 由五倍子的蚜虫寄生而成,含大量鞣酸,能凝固蛋白质,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用于防治白头白嘴病、粘细菌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白皮病、赤皮病、疖疮病等。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冲溶,全部溶解后,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常用量为2~4ppm。.乌桕。名油子树、白乌桕、木梓树等,为落叶乔木。其果、叶有拔毒消肿和杀菌作用,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腮病、白头白嘴病等。使用方法:每50公斤鱼,用乌桕叶干粉250克混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6天,可防治鱼烂腮病;也可用干叶粉按4ppm计算药量,兑20倍饱和的石灰水液,浸泡6~12小时后,全池泼洒。.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有粘毛黄芩、滇黄芩、川黄芩、丽江黄芩、甘肃黄芩等,含黄芩素、黄芩甙、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5种黄酮成分。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黄芩酶等。黄芩有抗炎、镇静、抗菌性病毒的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烂腮、疖疮、打印病、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尾柄病等。使用方法:取黄芩粉碎成细粉,按5%的比例加入饵料中自由投喂,5天为一疗程;或将黄芩切细加水浸泡24小时后,煎煮三次,使水溶液浓度为1%,全池泼洒,一日一次,连用3天。、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鱼病。用法是将干的黄柏、黄苓、黄连、板蓝根和大黄(合用和单用均可),每千克鱼五克,打成粉后拌盐五克,投喂或制成药饵,每天一次,连喂7天。 生姜。姜科, 多年生草本,高40到100cm,含姜醇、姜烯等挥发油,性微温,味辛,具有杀菌、解毒、杀虫和消炎的作用。将姜汁涂抹于鱼体伤口处即可。 芦苇。 多年高大草本,有清热、利尿、消炎的功效,可防治草鱼肠炎病,按每万尾鱼种用芦苇根5千克,加大蒜千克和食盐千克。打成浆。拌喂或制成药饵,每天2次,连喂4-6天。4、中草药在养殖上存在的问题 中草药本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对水生动物的免疫增强效果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期采集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相差很大,而且对其产品难以进行准确的药萧评价和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很难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定型产品, 科技含量低 目前绝大多数中草药,无论是单味还是复味,仍停留在原始的散剂和煎剂上,精制品少,因此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大多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远远不能解释真正的作用机理,因而有研究一般只限于对中草药饲料效果进行评价,探讨其对水产动物的增重,抗病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到其对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5.中草药的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日益增加,中草药也符合人们的安全和环保要求,所以中草药运用也越来越多,今后运用中草药应针对适应水生动物特点,研究药物的离子通道、作用机制、运转规律、转化过程及药物结构和药效关系等,尽快搞清鱼药和中草药的水生动物作用中的吸收、分布很转化和排泄规律及药物对环境规律的影响,提出在重要养殖水产品体内的掺留期及残留量,制定水产品上市前的保留期,研究制定使用方法,随着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推广,对防治有效的绿色中草药的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中草药成为中国的传统魂宝将会成为防治鱼病的主要药物,也必然会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李登来 水产动物疾病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1-442. 魏清和 水生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3. 王权 谢献胜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 2006(4)163-1684. 胡梦红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 水产科技情报2006(5) 217-2215. 刘玉林 周永奎 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运用 淡水洋鱼2006(7)62-636. 褚小林 渔业生态标签制度及其启示 水利渔业 2006(5)60-627. 田海军 郑阳 渔用中草药复方疗效等研究概述 水利渔业 2006(6)78-1008. 孙克年 用林产重中药防治鱼吓鱼病 养殖与饲料 2006(9)22-249. 韩庆 马雨林 不同中草药添加剂饲喂黄颡鱼试验 养殖与饲料 2006(12)54-5610. 曹克驹 名特优水产动物养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2)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有以下优势:(1)具有个体和群体防治的双效功用,利于实现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中草药具有低残留、无污染、毒副作用小、药效时间长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因此应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不仅解决了化学药物、抗生素等引发的耐药性和养殖品种药残超标等问题,符合发展无公害水产业、生产绿色水产品的需要,而且中草药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性,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了水产动物的群体防治,也促进了养殖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2)降低养殖成本,防病效果显著我国中草药具有药源广、取材方便和药效特别等特点,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甚至对某些用化学药品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毒性疾病,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中草药具有多元化的药理作用中草药具有抵抗病原体的作用,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对抗细菌毒素和促进生长等功能;具体表现如下:①具有营养药理作用: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因而,中草药防治鱼病是原药材的药用与营养价值的有机结合,虽然有的含量较低甚至只是微量,但可起到一定的营养作用。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健胃的作用。②具有促进水产动物的免疫作用: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功能,其主要功能为免疫防御功能、自身稳定功能。鱼用中草药,就是通过影响养殖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有些中草药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中草药中的生物碱、黄酮和香豆精等能抑制或杀灭多种病原体微生物。如苦豆草含有生物碱,能增强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黄芪、五加皮、党参、商陆、当归、大蒜素、人参等富含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甙类和挥发油类等,这些成分均有增强免疫作用。且无西药类免疫预防剂,对动物机体组织有交叉反应等副作用的弊病。③具有激素样作用:中草药本身不是激素,但可起到与激素相似的作用,并能减轻或防止、消除外激素的毒副作用,被认为有胜似激素的激素样作用。如人参、虫草等具有雄激素样作用。④具有抗应激和“适应原”样作用:有些中草药能增强动物机体对外界各种(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使紊乱的机能得以恢复。如柴胡、黄芩等具有抗热应激原的作用,刺五加、人参、黄芪等能使机体在恶劣环境中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增强适应能力。⑤具有抗菌作用:中草药中含有生物碱、多糖、甙类、有机酸和挥发油等,能影响和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些中草药本身还具有清除和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以及提高自由基酶类活性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非特异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所以能直接杀菌、抑菌、抗病毒和抗原虫。据报道,在常用的600多种中草药中有200多种有杀菌、抑菌作用;有10多种能抗真菌;有20多种对原虫有杀灭、驱除作用。如板蓝根、大青叶和黄连等,具有提高动物细胞渗出干扰素,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增强白细胞的功效,从而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等有很好的抗菌及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大蒜中的大蒜辣素具有抗菌止痢作用;苦参含苦参碱,菖蒲根茎含鞣质、菖浦甙,这些成分均有抑制真菌的作用;苦楝子主要成分川楝素,能使原虫麻醉而驱之;槟榔子含有槟榔碱,能使绦虫引起弛缓性麻痹;南瓜子仁含有脲酶,对绦虫、血吸虫、蛔虫和蛲虫有致瘫作用。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资源检验鉴定》

中药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

每到了秋天的时候农民们就会辛辛苦苦的将玉米收成,等于米收完了之后就会接着种上小麦,对于小麦相信我们并不陌生,小麦可以制作成我们经常吃的面粉,还有好多食品,那么对于小麦的种植我们又能了解到多少呢?同样小麦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得病不舒服的时候,这就是小麦得了病虫害,那么对于小麦的病虫害我们应该怎样治理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高效的治理小麦的病虫害吧。

对于小麦来说有很多病虫害:比如白粉病,赤霉病,锈病,全蚀病,还有根腐病等等很多病症,这些病症经常导致农民的粮食收入减产,导致农作物的质量降低等等,对农业的危害是非常的巨大的。

想要很好的防治小麦的病虫害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我们应该知道在茫茫的自然中总有一些可以防止病虫害的品种,所我们在种植麦子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抗病虫的品种来种植,这样就不用担心小麦会遭受到病虫害;同时针对于农作物产生的病虫害农民们一般都会采用农药的方法来治疗病虫害或者杀死病虫已达到可以保护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症下药的方法来提前预防或者治疗小麦的疾病,这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诱导虫子的方法进行防治病虫害,就是通过害虫的习性,将病虫集中并杀死处理,这样同样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并害虫对于农业曾经造成过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提前防治病虫害,以上就是我对于小麦防治病虫害的一些方法还有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选好种子,二是播种时有针对地下害虫拌好种,三是防小麦绣病,白粉病和蚜虫要在五一前打好打三防的配方农药。这样就高效的防治了小麦虫害。

一、小麦赤霉病1:危害症状小麦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我县主要以穗腐为主,初在颖壳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2:发生时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3:防治措施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喷雾,在小麦扬花始期喷施一次,间隔5~7天再喷施一次。二、小麦白粉病1:危害症状该病可侵染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2:发生时期小麦白粉病在我县一般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成熟为流行期。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严重流行;小麦群体过大、不合理施肥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会加重病害发生。3:防治措施亩用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加水45~75公斤常量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三、小麦纹枯病1:危害症状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2:发生时期小麦播种后便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发病适温为日均温20~25℃;在春季2月中下至4月上旬,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侵染茎秆,病情指数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2: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选用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抗病力。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⑵化学防治。①播前药剂拌种:每10公斤麦种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5克或适乐时乳油10~20毫升进行拌种。②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亩用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锈宁100克加20%的井岗霉素25~50克兑水45~7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隔7~10天再喷洒一次,连喷2~3次。四、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1:症状特征小麦锈病的主要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具体区分为:小麦叶锈病,夏孢子堆发生在叶片上,夏孢子堆小,橙黄色,圆形至长椭圆形,不规则排列;冬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和叶鞘,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有依麦秆纵向排列成行的趋向。小麦条锈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型至椭圆形,排列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壤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2:防治措施根据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规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加强小麦全蚀病监测,防治上要坚持以麦播前土壤、种子处理和病残体为主,早春喷药防治为辅,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大综防统治力度,提高整体防治水平。⑴加强监控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是小麦全蚀病远距离传播到新区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小麦良种繁育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严禁在发生小麦全蚀病的田块繁育种子,从外地调入我县的种子必须随车携带植物检疫证书,必要时进行复检,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展蔓延。二是及时开展疫情普查。每年于5月中下旬,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小麦种植区进行全面普查,调查发生面积、发生程度,为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依据。⑵农业防治①病残体。在收获前首先将病区死亡麦株全部拔除焚烧,留茬16厘米以上机割,麦茬拔除焚烧,单收单打,麦粒不作种子,秸秆要经高温发酵后作粪肥。②合理轮作。发病地块合理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红薯、蔬菜等。③加强田间管理。播期适当推迟,缩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抗性;加强对病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减少病菌寄主。⑶化学防治①土壤处理。对重病田于犁地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公斤拌细土20公斤进行土壤处理,病区用药量要适当加大。②种子处理。小麦播种前每10公斤麦种用3%敌萎丹50—60毫升或适乐时15—20毫升或2%立克秀10—15克等进行拌种处理。③早春喷药。早春每亩用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

只需要喷洒防虫药,这样就是最好的防治方法,而且也能够让小麦更好的生长。

中草药对肝癌的研究论文

林海峰 中药成分的致癌性,被再次明确确定,并被多数国家列为禁用。而国内的态度不痛不痒。而且这种致癌比列极高,且难以修复所引起的基因突变!更重要的是,只要你在服用中药,就可能吃到!以下已经列为禁药的清单:马兜铃属:大叶青木香、滇南马兜铃、南木香、管南香、三筒管、苞叶马兜铃、朱砂莲、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葫芦叶马兜铃、广防己、通城虎、海南马兜铃、汉中防己、藤香、南粤马兜铃、凹脉马兜铃、淮通、背蛇生、管南香、关木通、寻骨风、革叶马兜铃、假大薯、蝴蝶暗消、白朱砂莲、逼血雷、白金果榄、小南木香15年前,马兜铃酸被列为1类致癌物。包括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纷纷禁止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的使用,但在中国大陆许多家庭都备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 一篇马兜铃酸的重磅论文,登上权威医学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该研究显示,含马兜铃酸的有毒草药,是导致亚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是中国人容易患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 马兜铃酸是存在于一些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其能诱导细胞内产生一种非常特别的突变,现在只要通过基因检测,就能马上判断这个肿瘤和马兜铃酸有没有关系。研究者对亚洲各地肝癌样本做了基因检测,发现大陆47%,台湾78%,东南亚56%的肝癌样品都明确显示与马兜铃酸诱导的细胞突变相关。 已知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达30种以上。早在2013年9月《财经》杂志就发表文章指出,被证明为强致癌物的马兜铃酸在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都被禁用,但在中国大陆仍被作为处方药管理而应用。 4年过去,在许多家庭都储备了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以用于感冒、止咳等。此次新的研究结论,不仅使中药的可靠性再次受到质疑,且直指国民的健康长期受到威胁。 马兜铃酸遗毒 其实,2013年8月初,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教授郑敏展等人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刊发论文表示,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可以引发肾部的基因突变,进而导致肾癌。研究者还指出,马兜铃酸很有可能与肝癌存在联系。 当年8月末,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官网发布了一项警告,提醒国民谨慎选用没有经过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原因是这些中药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 1997年,英国就对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药品进行处方管理,而后完全禁用。但在三年前,根据BBC的报道,一名48岁的华裔女医生销售给一位英国患者的药品中含有马兜铃酸的成分,导致该病人先是肾衰竭,随后患上癌症。法官认为,这一案件显示英国对中医中药安全性缺乏管理。 2004年欧盟颁布《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要求欧盟市场上销售的中成药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完成注册,否则不许销售。虽相对简化了申请的法规文件,其对中药注册的要求完全等同于化学药物,但至今中国企业未有一家通过欧盟注册。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春暄认为,英国药管局对中成药的禁令部分原因在此。 而最新的研究已确凿无疑表明马兜铃酸具强致癌性,但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在大陆地区仍在销售。

一篇关于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肝癌的科研论文连日来引起激烈争论。马兜铃酸是亚洲一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原因吗?各国对马兜铃酸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论文作者、第三方专家等。

“一种草药的黑暗面”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10月中旬发表一篇封面论文,题为《台湾及更广亚洲地区的肝癌与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广泛相关》,研究人员来自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杂志编辑以“一种草药的黑暗面”为题的简介推荐这项研究。

这篇论文通过对肝癌样本的测序分析,发现来自中国台湾的98个样本中78%具有马兜铃酸诱发的突变分子标签,或者说“指纹”。此外,越南26个样本中19%含马兜铃酸“指纹”,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9个样本中56%有马兜铃酸“指纹”。

基于对全世界共计1400多个肝癌样本的分析,研究人员认为马兜铃酸与肝癌之间存在“决定性关联”。他们指出,含马兜铃酸的草药在亚洲尤其中国台湾被广泛使用,但并没有直接说马兜铃酸是当地肝癌高发的原因。

“我们认为这些发现相当重要,”论文第一作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黄伟添在回复新华社记者的电邮中说,“虽然我们已经知道马兜铃酸会导致肾衰竭和上尿路癌症,是一种危险物质,但我们一点不知道在肝癌中马兜铃酸暴露是如此普遍。”

黄伟添解释说,对于马兜铃酸“指纹”,“所有(其他)已知诱变物都不会产生这种标签,我们分析了肝癌患者的基因组,发现大量这类突变,其中一些突变位于一旦变异就可能致癌的基因中。”

至于摄入马兜铃酸与患肝癌之间究竟有无因果关系,黄伟添说,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马兜铃酸造成突变的吗?二、这些突变致癌风险有多大?他们现在“99%肯定”是马兜铃酸造成突变,而这些突变更准确地说只是致癌风险因素,不同程度的马兜铃酸暴露怎样增加肝癌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马兜铃酸的“黑历史”

马兜铃酸天然存在于马兜铃、关木通等马兜铃科植物中。相关中草药曾经用于治疗风湿、痛风等多种病症,并广泛地应用在减肥和减轻经期症状上。

历史上马兜铃酸曾多次引起争议。上世纪90年代,比利时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减肥药导致女性肾损害。2003年,中国多家媒体报道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成分含马兜铃酸导致肾病,当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关木通药用标准。

进行本次研究的新加坡小组2013年曾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报告,马兜铃酸导致的基因突变数量多于烟草、紫外线等其他致癌物,首次证实马兜铃酸与肝癌之间的相关性。

除了肝癌和肾病外,马兜铃酸也已被认为会导致尿路上皮癌等多种癌症。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马兜铃酸列为“一类致癌物”。

您好,肝癌晚期积极治疗的话,患者还是能够达成带瘤生存的状态的,肝癌晚期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治疗,不能切除的术中局部治疗。肝癌晚期最好采用有效的传统中药保守治疗,有可能康复,许多患者康复后能够长期存活。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对肝癌晚期效果非常好,临床应用于肝癌晚期患者的治疗,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扩散,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又不产生副作用,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最终达到战胜癌症的目的,并可以防止残存癌细胞卷土重来,杜绝复发转移。如有任何不适,建议你到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看一下,规范治疗以免耽搁病情

你的病史描述较简单,不太好回答!1、你说的直肠癌属于大肠癌范畴,本病以手术首先,根据术后分期辅助放、化疗,早期5年生存率较高,化疗主要选择FOLFOX(奥沙利铂+5-FU+CF)或FOLFRI方案(伊立替康+5-FU),也可选择靶向药物,如EGFR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等,需做基因检测。2、消化系统肿瘤常见肝转移,如果按正规诊疗方案治疗,行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后,针对肝转移也可考虑介入治疗即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3、中医治疗大肠癌肝转移仍处于辅助地位,可改善症状,提高QOL等,笔者曾从事介入,着重对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做过临床观察,论文附后,中医主要有经验方“健脾疏肝方”加减。根据病人状况,至于专病用药有藤梨根(猕猴桃根)、山慈菇、薏苡仁、灵芝等,有患者在山区富有猕猴桃根,自备煎水代茶饮也有一定疗效。《健脾疏肝方》刊登于我的著作《中医临证思辩集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摘录如下:方名:健脾疏肝方方药组成:黄芪30g、潞党参10g、炒白术15g、藤梨根30g、白芍12g、丹参10g、九香虫10g、制香附10g、守宫6g、西砂仁(后下)10g、薏苡仁30g、炒枳壳10g、土茯苓20g、露蜂房10g、青陈皮(各)10g、鸡内金10g、怀山药10g、甘草6g。功用:健脾疏肝,活血消症、软坚散结,解毒抗癌。组方释义:肝癌主要见症为胁肋部疼痛、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胀、腹泻、黄疸等。按症状学辨证属中医“肝积”、“胁痛”、“黄疸”等。《医宗必读》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综合考虑,其病机多属肝郁脾虚,虚实夹杂;中医重视脏腑相关,肝病累脾,诚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整合病机叙要,张师提出治疗中应以扶正驱邪相结合。上方取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丹参、九香虫,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湿解毒;炒枳壳、青皮、陈皮、香附,疏肝理气;鸡内金、怀山药、砂仁,醒脾助运;守宫,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有解毒散结之效,为消化系统肿瘤常用药。藤梨根,又名猕猴桃根,味淡、微涩,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力甚。土茯苓,清热除湿,泻浊解毒,现代研究证实其对,黄曲霉素B1(AFB1)致大鼠肝癌有显著抑制效果。露蜂房,味微甘,性平,归肝、胃、肾经。《本草蒙荃》载其,有攻毒消肿之功。诸药合用,兼有健脾助运,疏肝解郁,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之效。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服。每15日为1疗程,长期间断服用,病情平稳可2-3疗程休息1疗程。或配合化疗、介入同时用药。主治与加减运用:主治原发性、转移性肝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亦可在此方基础上随证治之。胁痛甚者,加醋玄胡10g、川楝子(打)10g。伴黄疸属阳黄者加金钱草30g、绵茵陈30g、野山栀10g。属阴黄者加熟附片(先煎)10g。伴有腹泻、便溏者重用白术30g,或加煨葛根30g、赤石脂(布包)10g。腹胀甚者,加广木香10g、莱菔子10g。伴腹水者,加用猪茯苓(各)15g、建泽泻10g。芜湖市中医医院-肿瘤科-陶国水

甘草对鱼的诱食效果研究论文

国老甘草分两种,泡制钓鱼药酒你选对了吗?及钓鱼功能诀窍

应该不错六君子 配方:中药诱鱼也是自古以来钓者喜好的方法之一.这里介绍几种笔者以多年垂钓经验总结之兖方,使用中草药诱鱼上钩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药酒的制做方法,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当地药店的供应情况选取并实践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因各地的气候不同,所选的药量和浸药时间长短也不同,请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浸药的酒一般应用高浓度的白酒,但不提倡用名贵的酒浸药。浸药酒一般每20-50克药物(各种药混合后重量),加500克白酒。新疆阿魏20克 丁香50克 山奈50克 甘松50克 甘草50克 肉桂50克

寄生虫对草鱼的影响研究论文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缺氧溶解氧是决定鱼能否生活在水里的必要条件,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或者增多直接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一般情况下,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空气中O2的溶解;(2)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3)外源水体补给增氧,但最主要的还是光合作用增氧。鱼感觉到水体缺氧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1、水体溶氧量少水中浮游动物的呼吸耗氧,单一藻类过多,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偏少,放养的模式不合理养殖水体的载鱼量有一定限度。2、鱼体摄入体内的溶氧少亚硝酸盐偏高造成的鱼厌食一般持续的时间会很长。二、疾病主要指寄生虫病、肠炎病、细菌性烂鳃以及肝胆病。其中寄生虫病主要包括体外寄生的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中华鳋以及体内肠道寄生的绦虫。这些寄生虫数量多时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如锚头鳋寄生在体表不光影响鱼类的摄食不安分或者厌食,还会影响鱼体的生长。寄生在肠道类的绦虫数量多时会阻塞肠道,使鱼不能摄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管理也日渐重视起来,据部分渔民反映养殖投喂过程中,存在鱼类吃食少或不吃食的现象,具体分析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缺氧溶解氧是决定鱼能否生活在水里的必要条件,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或者增多直接影响鱼的摄食和生长。一般情况下,养殖池塘水体的溶氧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1)空气中O2的溶解;(2)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3)外源水体补给增氧,但最主要的还是光合作用增氧。鱼感觉到水体缺氧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1、水体溶氧量少水中浮游动物的呼吸耗氧,单一藻类过多,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偏少,放养的模式不合理养殖水体的载鱼量有一定限度。2、鱼体摄入体内的溶氧少亚硝酸盐偏高造成的鱼厌食一般持续的时间会很长。二、疾病主要指寄生虫病、肠炎病、细菌性烂鳃以及肝胆病。其中寄生虫病主要包括体外寄生的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中华鳋以及体内肠道寄生的绦虫。这些寄生虫数量多时会影响鱼类的摄食。如锚头鳋寄生在体表不光影响鱼类的摄食不安分或者厌食,还会影响鱼体的生长。寄生在肠道类的绦虫数量多时会阻塞肠道,使鱼不能摄食。三、中毒中毒直接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严重的中毒还会危及鱼类的生命。中毒主要包括藻类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化学物质中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等。四、饵料饲料过硬或溶水时间过长,饲料变质,饲料本身诱食性差,饲料粒径过大或过小,养殖过程中突然换料使养殖的动物在味觉上产生短时间不适应。五、气候天气突变如气温突降造成水温突变、连续阴雨天气、闷热天气以及台风登陆等造成养殖的水质变化,使鱼类产生应激,也会短时间出现厌食。此外,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会引起鱼厌食外,人为泼洒药品,大量换水、捕捞后、在饲料中拌有药物投喂时以及属于繁殖季节均会造成鱼的厌食。因此,养殖户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查找原因,对症解决。

要处理寄生虫问题,首先要了解池塘中寄生虫爆发的原因。一是水体环境适合寄生虫生长繁殖。比如瘦水中的锚头鳋,有机质多的纤毛虫,这样的环境适合寄生虫快速生长繁殖。这就是为什么防治寄生虫要调水改底,通过改变水体环境来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二是寄生虫繁殖速度快,条件适合会翻倍增长。三是鱼虾体质差。鱼虾都有一定的抗虫能力,比如鱼的体表和鳃部分泌粘液,虾蟹通过蜕壳摆脱纤毛虫,所以寄生虫更容易寄生体质差的抗虫能力弱的鱼虾。所以对于养护模式来说,预防寄生虫病的常用措施是:保肝护肠,促进消化,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定期改底,稳定水体,合理杀虫控制寄生虫数量。对于已经出现的寄生虫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制剂、敌百虫、阿维菌素等杀虫药来杀虫,这些化学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或损伤鱼体、降低免疫力,或破坏水体、造成溶氧降低。用药之后往往担惊受怕,不死鱼就是万幸!改变思路,以驱虫代替杀虫、以预防代替治疗,用安全无毒的驱虫剂代替有毒性的杀虫药,不仅可以很好地防控住寄生虫病害,降低虫害带来的伤亡和损失,而且不影响草鱼的正常摄食和生长,实现增产创收。车静就是纯中药成分的驱虫药。在草鱼养殖中定期拌料内服车静,可以有效防控小瓜虫、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锚头鳋等多种常见寄生虫。而且车静完全是纯中药成分,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不会损伤鱼体,不污染水体,可以长期放心安全地使用。

草鱼在我国属于常见的鱼类,还属于常见的食材,在市场上就能够很容易买到草鱼。寄生虫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有些寄生在鱼类的身体表面,有些则寄生在鱼类的体内,尤其是它们的胃部可能有很多种类的寄生虫。草鱼的身上也可能有寄生虫,同样可能存在于它们的身体表面和体内。具体来看,寄生虫的品种比较多,诸如蛔虫、绦虫、钩虫等都属于寄生在草鱼身上的常见寄生虫品种。

其实,并不用太担心草鱼身上的寄生虫对人类造成危害,其实只要在食用它们之前将它们的身体表面和身体内部都清洗干净,并且用高温将它们弄熟,它们带有的寄生虫就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也不必因为寄生虫就不敢食用草鱼,其实并不仅是草鱼,其它很多鱼类身上都有寄生虫。其它生物也是如此,人类的身上也带有不少寄生虫,只不过大多数都是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

上文已经介绍过,草鱼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鱼。它们的肉是无毒的,能够作为食材,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不用担心草鱼肉对人类有危害。不过,并不是所有身上所有的部位都无毒,有一些部位带有腥毒,这些部位在食用之前都需要除掉。首先就是草鱼的腹部的一些黑膜,还是比较明显的。然后是草鱼身体外部鱼皮最外层的一层膜,它们上面的粘液也不应保留。然后就是草鱼的鱼腥线,在处理的时候也需要去掉。

  • 索引序列
  • 中草药对鱼病防治的研究论文
  • 中药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
  • 中草药对肝癌的研究论文
  • 甘草对鱼的诱食效果研究论文
  • 寄生虫对草鱼的影响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